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外实习论文8篇

时间:2022-11-11 12:11:00

校外实习论文

校外实习论文篇1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学生培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运行平台。学校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有机会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产学研成果得到目前市场的认可,并转化为产品,获得社会及经济效益,提高学校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企业则希望通过实习基地,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科研氛围中,获得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价值,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也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彰显企业文化和区域地位,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的合作越深入,则实习基地的培养力度越强,质量越高。

1大学教师走进企业

凝练“双师”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除了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外,操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教师来源于企业和学校。在引入双师型人才时,主要做好以下2件事情:(1)指导教师具有工程研发能力,在企业出现技术难题时,能有效提供技术支持;组成校企合作创新团队,能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项目合作;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日常生产的各个环节,熟悉企业产品及生产流水线的各个流程。另外,指导教师最好具有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基地管理中心要及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2)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工作。业绩考核中,要充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在产学研环节的贡献,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晋升职称或教学、科研奖励时,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等,以激发指导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兴趣。

2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践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大学传统讲授知识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课进行理论验证),抽象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难以直观地为学生所接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在互动中,能让学生看得明白,听得进去,记得牢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中心可以开启“课堂—实习基地”直通车,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利用课余灵活的时间进企业生产线学习,在平台上找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抽象难点”,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现场消化。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教学质量必然会大幅度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时安排企业工程师进入课堂,让他们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授专业知识。实习基地还可以布置若干个小项目、小课题,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一起通过交流互动来解决。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思路,也为后续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坚实的铺垫。

二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

1实践环节中优良品行的培养与锤炼

从不同高校实习基地的调研情况来看,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运行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一开始满腔热情,但实习一段时间后,开始嫌工作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因而失去兴趣,变得消极被动,后期还可能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溜岗现象,严重扰乱了实习秩序和效果。对这样的现象一定要有所重视,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尽量做到不同的环节交错进行,保持操作任务丰富,另外,要在实践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面对“简单劳动”要能坚持做下去。实践环节中,必须要求学生时刻保持稳定的心态,持之以恒,凝练吃苦耐劳的精神。

2就业能力的孵化是一个自然凝练过程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系到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就业率,还对学生就业前景和信心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就业率,只注重数据忽视了内容,并通过下指标分任务的形式,要求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拿到签约合同。如此一来,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造成毕业生签约草率,给以后的工作变更带来不便,甚至还出现少数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签约任务而随便找了一家公司盖章的事情,结果造成因合同违约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的过程。企业和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实习—就业”接轨机制,由学工处负责督促就业进度的各个流程,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从实习到就业的过渡,给每个毕业生建立一个实习过程材料库,包括实习内容、业务熟练程度、就业意向等。将这些材料与其他企业共享,建立毕业生就业平台,促成毕业生有机会多途径和企业接触,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质量。

三嘉兴学院&嘉兴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校外教育基地运行情况德欧电气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地处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洪业路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是嘉兴市唯一一家生产伺服驱动器的新型企业,专业从事高品质自动化控制软件及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目前技术员工70多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以上职称15人。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嘉兴学院&嘉兴德欧电气有限公司校外教育基地正式启动于2013年,校企合作机制的确定包括学校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合。为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工夫,逐渐通过团队的校企合作方式,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实习基地,其目的是建立依托校企合作的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双师”队伍,建立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依托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联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实习基地机制;基于面向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方案和模式;围绕“实验室+实践基地”、“基础训练—单项实训—综合实习”的教学思路,建立适合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走入课堂,给学生带来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平台,以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校外实习论文篇2

1.实习期间学生心理表现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第一站。大学集体生活,不仅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使得同学之间,尤其是舍友之间形成深厚友谊和精神情感上的依赖。而进入实习,学生们离开熟习的校园,走入陌生的实习环境,由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往往发生一定的心理变化,普遍存在恐慌心理、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初入实习岗位,离开老师和同学,很多学生会担心在新环境中不被理解,无法适应。实习开始后,之前的好奇和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同学感到困惑迷茫,一些同学不喜欢实习环境,一些同学厌烦高强度的工作,一些同学认为实习岗位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无法安心学习,打乱了自己的职业学业规划,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

2.实习基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实习基地,学生的身份虽未改变,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相对封闭的校园,拉近了同社会的距离。实习初期新鲜感过后,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表现为生活自律性降低,生活态度出现变化,懒散情绪,寝室卫生恶化等;在适应实习节奏后,部分学生又会认为自己是实习生,实习基地的好坏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而做事拖拉,工作没有热情。同时,由于一些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在实习岗位上不能与同学老师很好沟通,同样也无法取得好的实习成果。

3.考研、就业与实习的矛盾调查显示,实习期间学生违反纪律,影响实习效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考研复习和求职面试。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学生把考取研究生作为一种就业方式。以此,在实习的第一个学期,很多同学擅自脱离实习,回到学校或是在家中复习备考。进入春季,正值各类招聘会召开的时候,很多实习学生又都在准备求职材料,参加各种招聘会,没有心思实习,也造成了实习效果的降低。实习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实习,才能更好学会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因为备考复习、求职就业等原因忽视了实习,往往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锻炼,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长期如此,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基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

1.民主性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大学生心灵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成长,作用于言行,教育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突出、个性十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与支持。所以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习惯。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性原则,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师生平等,在相互尊重中完成教育管理工作。遵循民主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对于离开学校教育大环境、需要更多自主管理能力的实习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2.差异性原则与各类青年群体比较,大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不同个体对成长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源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受教育背景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这样的差异将对教育管理实效产生影响。工作中,要从不同学生实际思想状态出发,在把握群体思想状态前提下,根据每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对在实习基地的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更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异,提高管理水平。

3.灵活性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学生工作是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过程,是通过沟通交流,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的过程。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逐渐成熟的过程,丰富多变的情感决定了在教育管理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实际,用不同工作方法,灵活开展工作。对正在实习的学生,其学习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其学习方式更远离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实习基地的学生管理更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灵活应用在工作中。

三、校外实习基地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1.学生实习前的教育准备工作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基地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老师,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外,还要通过老师建立的各种平台来完成。因此,同学生密切联系,保证沟通平台的畅通格外重要。学生实习前,要做好学生详细信息,尤其是通讯信息的整理,做好各种网络联系工具的普及和调试,建立并试运行信息网站、移动飞信等网络平台。这些准备工作,有利于把学校相关信息和重要通知及时准确传递给每名同学,拉近实习学生与学校的距离,有利于老师真实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管理,更有利于突破空间障碍,在手机等网络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将关爱传递到每个学生。

(2)实习前的教育活动。学生实习前,要专门召开动员会,对实习基地的自然情况、实习安排、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实习考核模式做详细介绍和解读,使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清晰认识,消除茫然和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实习基地负责教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期间的生活常识和专业学习方法,并对实习基地周边交通、生活设施等做以简要介绍,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其他困惑;还要以实习队为单位,召开学生座谈会,让来自不同班级,但在一个基地实习的同学互相熟悉、相互认识,并帮助同学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好好实习的信心,并最大限度获取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为后续管理教育提供依据,对存有潜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心理干预;要开通所有沟通联系渠道,增强学生归属感。

2.实习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发挥优秀指导教师的管理作用。在实习基地选拔思想政治水平高、责任心强、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有很深了解的优秀职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榜样的力量和师生交流,保证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心理上无所担忧、学习上认真细致,整体上达到实习要求。充分发挥基地指导教师的管理作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习初期,指导教师利用向学生介绍单位文化、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以及帮助学生熟习环境等机会向学生提出思想和学业上的要求,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早日进入实习角色,增加学生对实习基地的亲切感和主人意识;指导老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针对每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评估,来帮助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增强学生在实习中的兴趣和自信;同时指导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都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长,这种隐性教育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实习兴趣,完善职业规划。针对以上指导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定期组织基地指导教师来校参观、学习,了解大学生生活环境,掌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管理作用。

(2)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管理作用。实习基地也是大学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坚持在党员中开展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全面发挥管理作用。要在学校和实习基地党组织监督指导下,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群体,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针对实习开始后,学生身处不同岗位,不同科室,难以找到统一时间开展活动的问题,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平台作用,创新建立网络上的党组织活动模式和教育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党团组织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实习基地可以在实习队中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3)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作用。“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实习基地,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学生思想政治状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要有大幅度提升。一方面,通过建立党团组织,以点带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实习队的集体职能,充分发挥其中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较高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带领集体开展自我管理,在集体中,学生干部可以代替老师履行部分管理职能,同时要勤于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代替老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检查。

(4)发挥总结评比的教育导向作用。在实习基地,学校管理对学生的影响较小,但确是不能忽视的教育力量。对于实习学生,要充分运用定期汇报、阶段考核、检查评比等形式,加强教育导向。要布置学生定期向学校做出实习情况汇报,其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感受、对实习岗位的认识和对职业的规划等,这些情况能反映出学生在进入实习后心态的变化。学校也可通过各种检查评比,以及实践技能大赛、党团集体活动等各种比赛活动,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教育管理实效性。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操行评定和奖惩处理,对违反实习纪律学生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处分。对于表现突出同学要加大表扬和宣传力度,运用好典型示范教育,在实习学生中树立榜样。

校外实习论文篇3

关键词:校外实习;班级QQ群;就近分组;实习返校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校外实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理论课程后,根据国家有关教学计划,学校要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校外生产实习。该校的美容美发专业尤其特殊,该专业需要大量的技能操作,在校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技能操作的需要,所以在校外实习时间较长,大约在一年半左右,目前,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外实习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学生离校初期,为了将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笔者不断地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及就业处的老师们进行请教,不少班主任主动出点子、想办法,在各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积累了点滴的管理心得。

1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高科技信息设立班级QQ群

众所周知,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从纵向知识传授转向横向知识联系的重要阶段,是职校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质量和教学评估的成败及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作为班主任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特殊的原因,为我们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实习生管理成了我们的管理难点,例如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由于相对分散、难于集中,比如,本班28名学生,实习点就多达10余个;实习网点多,而笔者一周有15节专业课,平时还有一些行政工作要做,不能及时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动向,而该校的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缺少社会经验,如何让学生们端正心态平稳过渡,是每个班主任最关注的事。为了便于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本班特设立了QQ群,它可以及时学校及班级的信息,也可以反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QQ群成了我们大家的网络教室,它使得大家联系更为方便,交流更为坦诚。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管理的工作效率。用QQ群这一平台,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方便,不受时空限制,有事可留言,谈心得、交流工作体会,在这个空间里,大家无话不说,师生交流反而更融洽。有位学生在QQ上告诉我,出去实习后忽然发觉该学的东西很多,想明年去自考或进修,笔者觉得很高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习生成熟了很多,淡定了很多,懂得了付出与收获,懂得了坚强与追求。“有的学生还不太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够安心实习,经常在QQ上向笔者诉苦,笔者就主动跟他们聊天,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有的同学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但不知如何向实习单位的领导反映,一个同学由于皮肤不适应美发用品中的烫发材料,手部出现了红肿现象,在网上向笔者诉苦,第二天笔者放下手头工作一大早到了实习单位即刻解决问题,将该生的美发岗位调整到美容岗位,正在这时学生家长也赶到了,看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关心,家长很是感动。现在该班学生实习情绪稳定。工作安心,不少学生还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由于有了QQ群平台,老师们对学生的掌握信息非常全面而及时,最近,该校安排一些实习生的工作,笔者则通过QQ群把学校的关爱及时送到学生身边,从部分实习企业的反馈信息看,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求知欲望,并在职业道德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QQ聊天方式已悄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QQ群联系工作,可以由单向活动变为多向互动,成为笔者与学生联系的纽带。

2实行按实习地点就近分组制度

由于学生实习点分散,笔者采用了就近分组的制度,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管理本组日常事宜,及时与老师及学校进行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教育却没有离开。一个同学由于在工作中与同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结果下午工作时间该生迟迟未去上岗,小组长发现后及时告诉了班主任,笔者马上与该生及家长联系了解状况,很快做通了该生的思想工作,使她愉快的走上了工作岗位。

3实行实习生返校制度

校外实习论文篇4

水产养殖校外实习基地应用型人才水产养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水产养殖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校外实习基地具备一定的规模化、完善的专业设施等条件。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实习基地,就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我校对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

1.弥补了校内实训资源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能有效的弥补校内实习资源的不足。虽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但近几年发现,实训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仍制约着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加强与辽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企业的联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有效弥补了校内实习资源的不足。

2.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将淡水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专业实习项目安排在锦州市海洋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将文蛤等贝类苗种生产内容安排在盘山部级文蛤原种场进行,将海参苗种生产项目安排在锦州达连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盘锦金利水产养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行,将大菱鲆等海水鱼的养殖内容安排在葫芦岛兴城知名养殖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原有“教室讲理论、实验室做试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带薪实习,在水产养殖生产一线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边学习边实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操作,有效的提高了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同时,组织专业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企业中,将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工作逐渐融入到实际生产中。专业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生产实践能力有所欠缺。通过长期深入生产一线,专业青年教师一方面增强了对水产养殖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能准确把握水产生产中的岗位设置及各个岗位对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能力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水产养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状况

1.进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指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水产养殖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将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结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以及生产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

2.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选择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水产养殖企业为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便于实习工作开展。一直以来,学校与辽宁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实习合作关系。例如大连鹤圣丰海珍品养殖场、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凌海达莲海珍品有限公司、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以及盘山部级文蛤原种场等十余家生产企业,这些单位每年能提供近100名学生的实习岗位,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的需求。

3.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一线。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同时,还聘请水产养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学校教师结合自身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运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实践,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水产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能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的技术内容并指导生产操作。

4.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但通过校方与生产企业不断沟通调节,生产实习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工人短缺不足的难题。

三、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在辽宁沿海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辽宁沿海地区水产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水产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了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5):91.

[2]熊良伟,王权,李育培,朱云干,张力.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2,(3):124-125.

[3]肖调义,文祝友,肖克宇,向建国,陈开健.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国农业教育,2003,(3):28-29.

校外实习论文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12-04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相关政策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早在199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规定:“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005年教育部再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除了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1],导致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几近流于形式。

二、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1 909所,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数量剧增。独立院校的大量出现,高校在校人数接近3 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数字后面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是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必要场所,通过实习环节可以了解专业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相关作业环节、主要设备仪器、主要技术管理方法等内容。

(一)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环节

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教科书中讲述的各种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等内容,没有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而在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将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对现实问题再思考与再分析,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物流类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择功能完善的物流企业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对物流活动的某个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

(二)实习是增强学生动手合作的必要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基础理论教育、参与校内各种社团、参与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之外,就是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目前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2]。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过程中,实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合作完成每个实习作业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实习是引导学生熟悉环境的必要阶段

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前期调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综合考虑一个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生产经营状况、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生产规模大小等因素,最终确定为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将来面临的工作环境不胜了解,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方面能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将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由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重新择业的现象发生。

三、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型企业把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作为社会义务和责任看待。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制,形成了合资、并购、股份制等多样化的企业经营形式

,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已经不能再以责任和义务对企业进行约束[3]。学生即使向企业缴纳实习费,也不一定会得到企业的支持,造成了目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校外实习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校外实习论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型;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0-0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02-03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7]路海潮.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建设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2-46.

[8]李云先,何志琴.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5-7.

The Study Type Property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Cultural Function

WANG Ruo-bin

(Appl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校外实习论文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习;创新;途径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时间划分,3年在校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教学模式无疑调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下面对“3+1”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 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 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 “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外教育.理论,2008,(4).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