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8篇

时间:2022-03-23 10:53:29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1

在特色专业培养计划中,按照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及前后连续性,将几个单项内容的实验集中起来,开设成综合性实验,既保证了单项内容的实验时间,又加强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有效地保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各单项实验针对具体章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容易造成仪器的浪费,集中开设时,整合实验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如结合实际的煤矿水害问题,识别矿井出水水源,既要有水化学常规分析,又要同位素分析,还要数学模拟,力学推导,要求必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又要求责任心强,培养了扎实的实验技能。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受设备限制,专业课程演示性实验较多。由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针对试验中的不足,我们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全过程演示出来,原理是什么,怎么操作,重点、难点是什么,那些地方容易出错,都一一作剖析。完善实验设备特色专业培养对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开出率和效果,我们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想办法设计制作部分模型,通过和生产厂家紧密结合,设计制作了河间地块潜水运动、向斜盆地承压水运动实验模型和装置,直观展示了达西流实际应用的问题。开放性实验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并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还设计、提供开放性、研究性的实验。这种研究性实验为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煤矿项目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这些措施和办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改革

以往,为了方便批阅,一般让全班就同一个题目开展设计,这样做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存在学生相互抄袭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做相应的改革,如对西北某矿水害问题做设计,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就水源探查、导水构造以及生态需水、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拟定不同的题目,再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计算和绘图等工作量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这样,整个设计有分工、有合作,较好地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的培养效果。在选题上,我们结合煤矿井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煤矿特色,如东部矿区水资源评价,必须结合矿井水量大、煤泥多,酸性大的特点;西北矿区则体现绿色开采、生态保水的特点;华北型矿区则体现奥灰水的特点等。在特色水文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煤矿企业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能独力承担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矿井地质条件、发现矿井防治水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雷同、内容相近、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毕业设计选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从实际的煤矿科研项目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从矿井生产中发现问题,凝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选题符合煤矿实际,切实要求能够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题时,我们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人一题,并鼓励学生到毕业后将要从事工作的煤矿企业,对实际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和指导老师一起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其次严格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毕业实习和设计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提交相关的材料,指导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抽查,并认真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实习过程和设计过程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2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对工程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现状

煤矿大都是井工开采,不仅井下生产系统庞大而复杂,而且人员活动范围和作业空间有限,对各个环节的要求也极其苛刻,稍有疏漏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灾害事故。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又是对从业人员的应用技能要求很高的行业,除非身临其境且亲手操作,否则很难完全理解和熟悉井下生产系统的立体空间特性,很难真正掌握和操持好必要的技术和装备,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鉴于煤矿生产的以上特点,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煤矿生产对下井人员在安全上的严格管理和要求,加之受行业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对学生下井参观、实习、跟班劳动多持不积极配合的态度,一是担心学生下井影响正常的生产进程,二是顾忌一旦学生在井下发生安全事故要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在校外实践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活动遇到极大的阻碍和困难。目前全国涉煤高校的大学生下井实习很难安排到位,并且已经愈来愈发展为常态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各内容环节在空间时间上的有机组合,是实践教学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案与开展步骤。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沿用至今的“三类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相应的课程实验,专业核心课有课程设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年分别安排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集中实习多采用井下参观的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实习环节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通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德国“企业主导型”模式[1],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模式[2],英国“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型”模式[2],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模式[3]。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条件和困难状况,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重点对集中实习的关键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建立了“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五位一体”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将煤矿井下参观、企业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演练、矿井实训中心操作、煤矿虚拟仿真模拟和现代矿井模型演示有机组合,共同用于集中实习,改变以往集中实习中只是单纯煤矿井下参观。“阶段递进”是指以煤矿井下现场的实习为主,以现代矿井模型展示、矿井仿真体验、矿井实训中心操作和实操基地演练为辅,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对煤矿生产的参与程度及对煤矿的认识程度,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的阶段递进,逐步深入,最终提高实践能力。(1)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专业集中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解煤矿,对矿井的生产系统和生产环节有基本的概念,为后续专业课程增加感性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期间,配合教学内容,通过等比例缩小的实物模型展示煤矿地面工业广场和井下主要生产系统的概况,有效补充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矿井生产系统(如通风系统、采掘系统、运输系统、供电系统等)的空间立体感。实物模型展示主要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环节穿行,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1次煤矿井下的实习参观,加深对煤矿现场的印象和认识。(2)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学习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通过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扩展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煤矿专业知识后,借助大型的煤矿生产系统及装备的虚拟仿真软件,指导学生在电脑终端的虚拟现实环境下,模拟井下各个生产系统的作业过程,并依次操作不同生产工序的装备和仪器,以此来认识和掌握煤矿生产的组织和过程,同时逐步了解和熟悉不同装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集中安排2~3次煤矿井下实习感受,现场观看实际作业现场,亲身体验采掘组织与安全管理等主要生产环节和工作内容。(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完成所有理论知识之后,重点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培养训练实际应用能力,以利于毕业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适应煤矿生产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毕业实习充分依靠联合共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按照井下采掘作业流程依次亲自操作、调试各种机械、电器等装备。与此同时,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井下跟班实际参与生产作业,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毕业设计所需资料收集与准备。“虚实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煤矿井下生产现场的为真实现场,实操车间、实训中心等为虚拟现场;二是实际生产现场、实训实操现场和矿井模型等为实物场景,矿井虚拟仿真系统演示为虚拟场景。集中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真实现场”与“虚拟现场”、“实物场景”与“虚拟场景”的作用,虚实结合,提高实习质量。

2.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保障平台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的载体,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保障平台的建设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化实习基地及矿井实训中心。经学校批准,整合相关资产和设备,成立了安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煤矿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安全工程部级特色专业和采矿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多个教学和实验项目平台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总面积14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包括矿井火灾防治实验室、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室和数字化矿山实验室等17个专业实验室的综合教学科研基地。数字化矿山实验室是河南工程学院与中南大学及长沙迪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实现煤矿开采过程的数字化仿真,结合专业的矿山应用设计软件,可实现于煤矿地质、勘探、资源估计、储量计算、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设计,并可进行复杂矿井巷道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多角度、可视化的直观表达。矿井实训中心整体按照矿井实际尺寸等比例缩小设计建设。矿井系统采用立井、斜井混合开拓方式,岩层和煤层巷道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支护方式,巷道断面局部按矿井实际尺寸建设。所有机械及电气设备都按照煤矿的实物配置,其中主要包括综采液压支架、采煤机、带式输送机运等。实际生产矿井的几乎所有功能和元素都能看到,并能够从全局上认识矿井生产系统及矿井巷道的空间关系。目前建成并有效运行的校外实习基地共9个,重点建设了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新安煤矿、郑煤集团裴沟煤矿、河南大峪沟煤业集团和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标准化规范化实习基地。

3.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煤矿井下参观、企业实习基地的实操车间演练、矿井实训中心实际操作、煤矿虚拟仿真模拟和现代矿井模型演示,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2)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矿井的系统要素,从工作面(巷道)的局部到矿井的整体,从开拓掘进到采煤工艺,从煤岩赋存到机械电气,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了解和参与,克服以往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片面性和局部性。(3)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新颖性。各种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机组合,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参与程度的逐步深入,实践认识的逐步加深,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4)实践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和可重复性。矿井实训中心最终的建设目标是大型的煤矿科普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全天候随时进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建设完成的“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能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具有众多优点,已经开始在采矿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未来还将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实践教学部分主要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探索实践,针对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位一体,阶段递进,虚实结合”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模式具有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新颖性和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将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实践教学部分重要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2]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83.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3

1煤矿企业机电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的现状

培训工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煤矿领导对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想起来一阵子,在管理上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甚至连最起码的煤矿安全工作标准也没有,这就造成了煤矿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出了问题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不管是煤矿企业领导,还是一般职工,在潜意识中,总是认为煤矿事故就是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放炮事故,而对于设备事故,顾及不多,因而忽视了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有的煤矿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却没有能够贯彻执行下去。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没有质量长存的管理理念,因而对工作怠慢松懈,忽视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思想上的麻痹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煤矿安全培训的难度大有的煤矿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不想大动干戈,对煤矿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另外,在煤矿企业中,人员设计的范围广,需要培训的人员种类多,而大部分工作人员,又以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等理由拒绝培训,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再者,需要培训的安全知识种类特别多、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教学难点多,这些都给我们的安全技术培训造成相当大的难度。受训人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在煤矿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各有优劣,这些从业人员中既有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还有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甚至有的煤矿还有小学毕业生;既有缺乏理论知识,但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也有刚刚参加工作,只有理论知识,缺乏操作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欠缺的技术工人。老工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技术不熟练,但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没有具体的培训时间要求,一般都是短训的形式,培训时间一不能呢个保证,而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知识多,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而参加培训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很多是多年没有碰过书本的人员,因而他们学习不习惯,自觉性差。甚至对培训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学员培训过程中,事务多,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课堂呆板,也有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设备不甚了解,照本宣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煤矿安全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2应对策略

自己培养加上外部引进,也可以结合大专院校,建立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又有具体操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从而加强煤矿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强化和提高作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建立健全煤矿培训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明确工作职责,按培训的规定,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构和组织,配备专兼职职业培训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提高对煤矿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煤矿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矿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动煤矿工作人员培训,各企业要按照要求,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工人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提高作业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能力,防止违章作业。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煤矿企业人员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分门别类,分层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工种情况、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门别类加以培训。如对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重点对它们培训新的设备知识;对技术要求高的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等工种,以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主,增强安全意识为辅;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既要培训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培训操作技巧,更要培训安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法灵活性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小到安全法律法规、抢险救灾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大到通风仪器仪表、运输设备等等,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安全基础知识,掌握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及有关运输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知识,并且安全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这就造成教学难点多,备课难度大。因此我们应该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尽量避免“大锅饭”式、“一窝蜂”式的培训形式。尽可能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既可以以班组为形式进行培训,也可以以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既可以采取授课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实地操作的形式;以老带新也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总之,要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只要能达到既增长知识有提高技能的学习目的皆可。

作者:李愈颖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九矿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4

关键词:煤矿;机电;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2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及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煤矿机电设备也处在不断更新换代阶段,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就要做好煤矿机电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1.煤矿企业机电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的现状

1.1 对煤矿机电安全培训不够重视

煤矿机电安全培训工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煤矿领导对机电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想起来一阵子,在管理上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机电安全管理规范,甚至连最起码的煤矿机电安全工作标准也没有,这就造成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出了问题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不管是煤矿企业领导,还是一般职工,在潜意识中,总是认为煤矿事故就是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放炮事故,而对于机电设备事故,顾及不多,因而忽视了对机电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有的煤矿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却没有能够贯彻执行下去。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没有质量长存的管理理念,因而对工作怠慢松懈,忽视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思想上的麻痹是造成机电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煤矿安全培训的难度大

有的煤矿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不想大动干戈,对煤矿机电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另外,在煤矿企业中,机电人员设计的范围广,需要培训的人员种类多,而大部分工作人员,又以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等理由拒绝培训,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再者,需要培训的机电安全知识种类特别多、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教学难点多,这些都给我们的安全技术培训造成相当大的难度。

1.3受训人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在煤矿机电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各有优劣,这些从业人员中既有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还有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甚至有的煤矿还有小学毕业生;既有缺乏理论知识,但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也有刚刚参加工作,只有理论知识,缺乏操作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欠缺的技术工人。老工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技术不熟练,但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理论水平相对较高。

1.4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没有具体的培训时间要求,一般都是短训的形式,培训时间一不能呢个保证,而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知识多,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而参加培训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很多是多年没有碰过书本的人员,因而他们学习不习惯,自觉性差。甚至对培训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学员培训过程中,事务多,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通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课堂呆板,也有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设备不甚了解,照本宣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煤矿安全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2.应对策略

2.1建立健全煤矿机电培训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机电培训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明确工作职责,按培训的规定,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构和组织,配备专兼职职业培训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2.2提高对煤矿机电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矿机电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机电工作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动煤矿煤矿机电工作人员培训,各企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工人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提高作业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能力,防止违章作业。

2.3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机电人员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自己培养加上外部引进,也可以结合大专院校,建立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又有具体操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机电培训师资队伍。从而加强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强化和提高机电作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

2.4分门别类,分层次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工种情况、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门别类加以培训。如对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重点对它们培训新的机电设备知识;对技术要求高的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等工种,以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主,增强安全意识为辅;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机电工作人员,既要培训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培训操作技巧,更要培训安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

2.5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法灵活性

机电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小到安全法律法规、抢险救灾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大到通风仪器仪表、机电运输设备等等,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安全基础知识,掌握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及有关机电运输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知识,并且机电安全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这就造成教学难点多,备课难度大。因此我们应该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尽量避免“大锅饭”式、“一窝蜂”式的培训形式。尽可能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既可以以班组为形式进行培训,也可以以机电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既可以采取授课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实地操作的形式;以老带新也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总之,要不拘一格,不拘形式,只要能达到既增长知识有提高技能的学习目的皆可。

3.结束语

加强矿山机电安全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培训,提高责任意识,就能不断地提高安全技术培训质量和效果,就能促进我们煤矿企业机电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对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手段,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全面渗透安全管理观念,才能更好地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推动矿山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煤矿机械.2003(12).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工学结合

项目:贵州省毕节市科技局项目毕科合「201342号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2017号

作者简介:刘世承,男,(1984-),汉族,本科,主要从事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约占7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煤炭行业生产、建设、技术管理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煤炭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高职院校煤矿主体专业萎缩,忽视了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致使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煤炭企业人才要求等问题。

本文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宗旨,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矿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教学体系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

1.1缺乏高职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可谓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实训环节,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具体的实训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没有体现高职教学的特色。

1.2教学体系单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主要是面向煤矿地下开采,单一的专业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1.3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安排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教学以传统理论为主,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未能融人现代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跟不上煤炭科技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整合与重组,存在重复教学或内容脱节的现象。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煤矿实习安排较困难及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岗位实习安排时间较短,部分实践环节以参观代替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锻炼。

1.5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对专业领域内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结合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确定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如下:

2.1教学结构模块化

教学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2.2教学方法应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应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要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实际操作的教学转换功能。

2.3校企合作

学校应根据积极与煤炭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正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传授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体会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应在遵循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煤矿开采技术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如下:

3.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引入前沿技术,融入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等三个模块。

(1)职业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2)职业技术模块。①职业能力基础:工程制图、矿图与AutoCAD软件应用、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地质、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②职业能力技术:井巷工程、矿山压力观测技术、煤矿开采方法、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及矿井救护、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等技术课程。

(3)职业拓展模块。①公共选修:社交礼仪、职业规划与设计等课程。②专业选修:结构复杂煤层开采方法、工程测量、煤矿企业管理、爆破技术、工业卫生技术、煤矿环境保护、煤炭深加工等专业课程。

3.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为构成要素,合理安排实习项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实验、实习、训练和设计四个方面内容。

3.3实验改革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4.成效总结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我院初步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学校的资源,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公共课、职业基础

课、职业技术课的学习。

采用体验、活动、分享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提高了毕业生职场意识、发展了职业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来,相关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院毕业生反映积极。促进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就业率,基本体现了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35-37.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6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具备两大特点: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采矿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探讨了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今后将继续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科学采矿的原理,努力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7

 

1 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1.1 内部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库存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煤炭进出口量下降;煤炭价格下滑;管理粗放,企业经营困难;优势企业通过降价来垄断市场,价格一旦下降难以回升;企业负债率高,财务成本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

 

1.2 外部环境分析

 

面对煤炭的大量开采,我国煤炭市场外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环境承载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放缓;[2]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率上升;进口煤影响;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大规模跨区域送电使东部沿海地区用煤量下降。

 

2 我国煤炭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相关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偏向专业化

 

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第一学年主干专业课程只有采矿工程,第二学年除了有采矿工程外还有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和测量学,第三学年有岩土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专业课程,第四学年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主,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无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本科生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工作,选择继续读研,使企业缺失一线技术人员。[3]

 

2.2 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由表1可知,以M矿业大学本科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仅为36.5学分,占总学分的 23.02%,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几乎分别集中在一周内完成,也就是没有贯彻到学习中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煤炭行业是一个经验性非常强的行业,单纯的课堂学习往往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 [4]由于培养方式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煤炭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存在相同的地方,这种同质化现象弱化了院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出煤炭院校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2.3 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研究和教学,才能将工程实践与讲授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6]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不争事实。青年教师工程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且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成分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2.4 煤炭企业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由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可以看出(根据统计年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拥有初级职称人数约占拥有职称总人数的 88%,而中级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9%、3%。高技能员工占比过低,煤炭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员工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此外,从区域上来看,黄淮海区(78%)、晋陕蒙(西)宁区(7%)和东北区(5%)拥有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位列前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高技能员工在择业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而在从业人员职称的分布上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由煤炭相关院校主体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煤炭相关院校在煤炭专业方面的招生和培养人数也随之下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煤炭院校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14年统计的29所本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数为13672人,仅占总招生数的9.23%。从招生规模看,高等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18482人下降为 2015年的16931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煤炭专业招生人数及占比都呈下降趋势。

 

2.5 煤炭企业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从2013年全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煤炭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0%,与全国采矿行业平均水平49.40% 相比高了10%左右;而初中以上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低,仅为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低于全国从业人员高学历占比平均水平。从整体来看,员工队伍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向煤炭行业输送中级专业人才的煤炭专科院校,由于招生和就业的困难纷纷向社会通用类和热门专业靠拢,在2014年统计的7所专科院校中矿业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62%。

 

由各高校2014年毕业生质量报告看出,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其中还包括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职人员,高校培养出来的煤炭人才并未进入煤炭行业。除煤炭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煤炭行业外,其他高校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的很少。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管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不利于向管理岗位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为摆脱困境制定战略和转型升级。

 

由表2可知,2010—2012年在煤炭行业就业的采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最多,为64人,占采矿毕业生总数的55.65%,这一就业趋势与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有关,行业的快速扩张,吸引着毕业生择业时更愿意选择煤炭行业。但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煤炭市场环境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下行期,继而导致煤炭企业生存困难,多数企业日益亏损,员工收入水平大幅降低,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骤减,从 2012年的56%降至2013年的29%,直至2014年的27%。根据目前形势判断,近几年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院校毕业生赴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为30.99%,主体专业到煤炭行业就业比例也高达28.36%,此后开始下降,至 2014年分别降为18.8%和15.2%。综上,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2014年超过80%)不愿意去煤炭行业就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形势低迷,是导致行业吸引力差、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煤炭企业生存的压力。

 

3 优化煤炭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类型结构

 

大力引进高层次尖端一流人才,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7]优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科技人才在行业中的作用,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

 

学科专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国家战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9]

 

3.3 改造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应加强对应用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改造传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讲授为主向实践训练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现场教学为主转变;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转变;通过“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 [10]

 

3.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11]聘请企业一流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兼任高 校教师,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逐步构建起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篇8

一 精心谋划,打造优秀团队

1.实施“以才引才”方略,吸引高层次人才

2008年,毕节学院领导通过中组部和贵州省委组织部引进了山东科技大学煤矿开采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开智,组建了采矿工程系,在学院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总支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教工党支部的吸引力,强化院系的内部管理,组建优秀学术团队,不断壮大教学与科研实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院系内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精神风貌,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支部建设,使每位教师热爱采矿工程系,愿意为矿业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精神的感召下,送去在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教师于2010年6月学成归来;通过毕节地委和行署的牵线搭桥,采矿工程系又新增两位博士(后)。通过引进或回归,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更充实和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师资的专业覆盖面,为采矿工程系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

引进人才只是手段,培养和用好人才才是目的。学校院党政领导非常注重育才工作,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一是搭建管理岗位平台,从管理上压担子。在院党委的关怀下,针对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对系引进的博士(后),优秀硕士,分别把他们放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才能。建院系来,先后有多名博士、硕士分别在系副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的岗位上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管理岗位角色并反哺采矿工程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二是“送出去”进修培养,提升教师学历。2010年采矿工程系有2人考取了在读硕士研究生;送出了2位教师到山东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推荐3位教师参加2010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11年又有1名青年教师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新引进教师参加国内的各种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创造条件,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本院作为新建地方的工科院系,参加了全国高校举办的采矿工程年会,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扩大了毕节学院的影响,也提升了办学实力。

现在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已有专职教师26人,其士3人,硕士18人,学士5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 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建院以来,学院教学团队以关注贵州地方经济发展为着眼点,积极为贵州尤其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找准坐标,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首先,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及所属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煤矿企业的决策咨询,为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出谋划策。2010年团队有5位博士教师进入《毕节地区工业和能源工作专家库》,他们将在: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小煤矿联合试运转验收、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查、地质报告评审、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初步评审、非煤矿山顶项目开采方案设计评审和峻工验收、其他工业项目可研报告初审和峻工验收等技术性工作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承办了三期贵州省煤矿安监系统的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300人。团队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的态度,从课程安排,到备课、上课,从学员的饮食起居到学习,做到精心安排。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学员们在专业知识理论上有了较大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其次,积极申报地方政府和招标的研究课题和企业提供的横向研究课题。2010年和2011年成功申报省部级、院级、企业合作项目12项,项目总经费近200万元;共57篇,其中被EI收录6篇。2011年“七一”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中共贵州省教育工委授予的“贵州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0年、2011年,学院在毕节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综合评比中获得理工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较大突破,多人获校级教学成果荣誉称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一人荣获毕节学院“教学名师”的称号,学科带头人在毕节市政协担任委员,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三 夯基础,出精品,育人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