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非物质文化遗产8篇

时间:2022-06-24 16:58:46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法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4-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它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现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另一类是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具体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主要表现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一、日本:国家财政力量作为保护支柱

世界上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为无形文化财产。

日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提出者,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第一个实施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日本就颁发了《文化财保护法》并实施“人间国宝”制度, 赋予那些在传统艺术表现领域具有突出的表演才能、精湛的表演技艺, 并愿意将自己的这些技艺传诸后人的杰出民间艺术家和工业制作领域身怀绝技并愿意通过带徒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诸后人的著名匠人以“人间国宝”称号, 并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在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里,最高设有文部科学省,下设文化厅,主要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国立美术馆、国立博物馆、文化财研究所等机构。文化厅依法设立有专家和官员组成的文化审议会,凡是涉及重大立法、法律修订、申报部级文化遗产的决议等,要经过文化审议会的审议通过,然后再由厅长盖章生效。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日本陆续出台了多个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1966年,日本制定了《关于古都内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简称《古都保存法》),是为了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切实保护京都、奈良、镰仓等古都的“历史风土地区”。1975年,日本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创设“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开始保护一般城镇的历史聚落、传统街区和特色地区。1996年,再次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引入“文化财登录制度”,将历史保护运动从单一、僵硬的模式推向柔软、综合、更为广泛的领域。2004年6月制定的《景观法》,是适合所有城镇和乡村的国家法律,以促进城乡良好景观的形成,以实现保护美好的国土景观、创造丰富的生活环境以及富有个性与活力的地域社会为基本目标。

其中,《古都保存法》并不是保护整个古都,而是保护古都里寺庙、园林、文物古迹周边的环境,包括山水、森林等更大的范围。该范围内的土地无论是私人所有,还是企业所有,都可以划进保护区进行保护,因此称之为“特别保护法”。如果私人认为划进保护区会影响开发建设和经济效益,可依据市场价申请将土地卖给地方政府。由于日本的土地很贵,地方政府需依据《古都保存法》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资金将土地买下来,从而进行合理的保护控制。例如京都古城的周边,按照《古都保存法》严格规划管理,大片的山体、森林,几乎没有被开发建设过,如此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国家相应的财政支持。

日本文物部门具有很强的原则性,自制定遗产保护相关政策的调查初始,国家会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保证调查数据和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总之,日本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进步,国家财政力量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法国:遗产保护区起到突出作用

在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遗产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也日趋成熟。法国政府有着漫长的中央集权制历史和传统,一直通过强有力的全国性政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截至2005年,在法国受到国家保护的纪念建筑有4.2万处,也就是说至少有300多万公顷的土地被划入文物建筑周围保护区,这个面积占法国国土面积的6%。

法国早在1943年就通过的《纪念物周边环境法》明确规定:一旦一座建筑根据《历史纪念物法》列级或登录保护,对其周边范围的保护规定即刻生效,即在其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都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一规定反映了在历史保护区制度诞生之前,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控制的严厉和保护优先的基本准则,这一办法的确定,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国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统一管理,文化部下设遗产司,遗产司下设高级考古研究部、遗产调查总部和历史纪念物、纪念地资金公共管理部等部门。在法国有200个具有文物建筑工程资质的国家建筑规划师,专门代表国家部门负责管理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和处理相关事务。法国的国家建筑规划师制度,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城市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1962年颁布的《马尔罗法》(Malraux Act)开始划定国家的历史“保护区”。该法的主要目标为保护与利用历史遗产,将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一起保护,同时促进对历史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为保护区焕发生机提供多种途径。以法国港口城市巴约纳为例,老城区300米半径范围内,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宽度超过6米的街巷,会作为消防通道保留;对于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政府不是直接让居民搬走,而是邀请专家前来考察、评估、制定保护解决方案,同时给予资金支持,以鼓励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性修缮,从而使得老城区的格局得以完整保存。

由于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老城区的修缮比较全面,或改造密度过大的部分;或扩大一些公共空间,增添新的户型来保证采光、通风良好及消防安全;或建立公共场所设施,为城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为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在老城区安排免费公共巴士,并对利用自驾车外来进城人员提供免费乘坐公交的通行证,保证老城交通顺畅的同时,也使城区生活更加低碳环保。

三、俄罗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

在苏联解体后,农村的这些传统节日也受到新政治体制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正在逐渐消失。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过节,特别是代表着现代俄罗斯的年轻人。且撇开那些古老的节日不提,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俄罗斯公民(51%)不知道11月4日(星期五)俄罗斯将度过人民统一纪念日。只有8%的被访者知道节日的具体名称。有三分之一(33%)的俄罗斯居民认为11月4日为俄罗斯协商和解日。有5%的俄罗斯居民认为11月4日为波兰立陶宛武装冲突自由日。其他3%的俄罗斯居民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和谐和解日,曾经也是俄罗斯的重要节日之一。但是由于,俄政府的变迁,这个节日也是几经沉浮。先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为与过去时代划清界限,将“十月革命日”改为“和谐和解日”,后来普京又将“和谐和解日”改为“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为的就是让人们忘记这个曾经特殊的日子。

俄罗斯出台了一些保护传统节日,阻止其消亡的政策,比如说,把谢肉节作为莫斯科的城市节日,努力向世人展示一个原汁原味的谢肉节。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参考资料(三)(内部资料),2003.

[2]文化体育部文化财管理局编.外国文化财保护法令集.(内部资料),1993.

[3]谷继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向关系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7,(4).

[4]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股弦;四股弦剧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26-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多的被外国人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之后全世界就掀起了保护各国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采用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这一表述方式,这和“民间创作”、“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内容上可以说是相一致的)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它的形式有包裹哪些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提及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所有创作,这些创作主要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且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口相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它的形式主要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等。

一、流行区域

四股弦在辉煌时期曾唱响河北、河南、山西三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六个地区。先因受其他戏曲影响几乎绝迹。

二、音乐形态

(一)语言

四股弦主要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唱腔结构

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辅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在四股弦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时使用了两种调式。主要情况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宫、徵两种调式的相互连接;另一种是在徵调式唱腔中存在着徵、宫两种调式的交替现象。

(三)音乐组成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

(四)曲牌分类

曲牌系四股弦音乐中纯器乐演奏部分。按其演奏时所用主要乐器的不同共分弦笛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弦笛曲牌主要用于过场和动作的伴奏,唢呐曲牌主要用于武将的行军作战。

三、表演

(一)四股弦表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再演唱方面其实并我本质区别。之分男腔和女腔。男腔和女腔的区别主要便现在音域和音色的差别。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实际演唱时,生、净、丑行各类角色从男腔,旦行各类角色从女腔,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和真假混合声为辅。

(二)四股弦在内容上最初四股弦剧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

四、主要曲目及演员

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风云、张春山、马风仙等,尤其是马风仙影响最大。

五、发展历程

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其间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这段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3

首先是珍贵知识和技能的世代相传,从重要性方面而论,这种传承不亚于技能和知识本身。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艺人有很好的技能而且能够创造璀璨的产品,却没有徒弟继承,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要保护某种非物质文化,寻找能够学习从事这种非物质文化技能的人远比尊崇艺术家并为他的手艺寻找市场重要。

再者,文化遗产是某个群体或社团所共享的财产,而不是一个可以允许某个中间商给它贴上商标或品牌,在某种文化层面上牟利的“传统”产品。如果文化遗产被转化成一种品牌形象,那么,它就难以再与拥有这个文化遗产的社区的需求和利益去产生有效的互动,也无法再以任何的方式被不断地被再创造下去。

耍弄清楚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范围,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去查一下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的要求提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便于与中国比较,我们来看―下我的祖国苏格兰所提供的某些项目。苏格兰的人口比济南要少,却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被称之为传统手工艺的目录中,有“Harris Tweed”粗花呢纺织和干石堤(dry stone dyking)两种传统工艺。“Harris Tweed”基本上是一种家庭作坊产业。纺织工人在自己的家里用传统的手动织机织布,生产的产品销往全球,从而谋取高额利润。在苏格兰西北部的Harris岛上的一小部分与世隔绝的村落群体里,这种工艺通常是以家长教给子女的方式,在纺织工人中是世代师徒相传继承下来的。织机是就地取材做成的,纺织粗花呢所用的羊毛也是用传统的方式从当地的绵羊身上剪下的。干石堤是用田地里捡来的没有加工过的石头垒成的墙,石头和石头之间不用任何砂浆粘附。全国各地,这种墙到处可见,有些已经服务过当地几代人了。学习砌这种干石堤的惟一办法就是跟着一个真正懂得石头,并知道如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石头粘合在一起的人去做这个工作。有经验的干石堤工人经常周游全国去教授他们的技术,因为干石堤造价低廉,而且格外环保。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迥异的技能和他们的不同的产物不但对其所在国家的文化做了贡献,而且有益于当地的经济和环境。

我们还可以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别中的例子。在苏格兰东北海岸的3个渔村里,有―种被称为“禁酒风笛漫步”(Temperance Flute Walk)的传统。每年岁末的时候,当地人在一个吹风笛和敲鼓的乐队的带领下,要围着每个村庄游行或“漫步”。游行“禁酒”的目的是鼓励渔民要放弃在冬季假日里经常酗酒的恶习。这个习俗虽然局限在个很小的社区内,但是已经被遵循流传了至少200年。

相形之下,格拉斯哥市的凯尔特音乐节(Celtic Connections)则已经发展成为了所有凯尔特民族(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柯尼斯、布雷顿)音乐人和散落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凯尔特人的重大国际节日。利用这个节日,他们聚集在一起,共享和交流如何保持和丰富凯尔特传统音乐。2008年,大约有12万人参加了在格拉斯哥市区9个地方举办的活动,并吸引了全世界数百名音乐家来到格拉斯哥。此外,音乐节的“教育项目”吸引了数千的孩子参加免费的早司音乐会,从而让他们体验了凯尔特音乐的风格。同时,通过举办“年轻传统和大师与学徒”等系列音乐会,凯尔特音乐节在培养新的音乐天才方面扮演了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完成保护非物质音乐遗产任务的同时,凯尔特音乐节也为格拉斯哥和整个苏格兰的经济做出了贡献。组织音乐节本身不是为了牟利。但是,对2007年音乐节的个调查表明,对音乐节每投入1英镑,从被吸引到音乐节的游人身上就能收回30英镑。

然而,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金钱和利润,而是为了表达对拥有这些遗产的社区的尊重。在苏格兰有一个很大的华人社区。苏格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两项内容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节日”(Festivals)的类别中,我们可以找到1万多名居住在格拉斯哥、爱丁堡以及整个苏格兰的中国人庆祝的“中国新年”。在更大的一些的城市里,春节期间,不仅仅有中国背景的人庆祝节日,而且还要举办所有种族的人都欣赏的中国文化展。

与此类似的是,以赛事的名义,龙舟赛成为了社区之间沟通桥梁。最近,苏格兰的华人组织了4艘龙舟进行比赛,通过这种方式为堤塞区华人小区中心和邓迪中文学校募集资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4

湖南省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底蕴深厚。本文分析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非物质遗产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提出对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

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

文化产业由于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特点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湖湘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保护及产业开发现状

自中共湖南省委湘发〔2012〕3号文件提出“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来,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及合理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省设置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宣传工作,积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设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及管理机制,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注重网络及新媒体应用,建设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网、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展示交易馆等平台。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

二、构建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的意义

(一)推进湖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增强湖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湖南省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结构较单一,主导产业主要是出版、传媒等传统门类。只有将深厚的湖湘文化及非遗资源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变文化大省为文化强省。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合理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元素,整合有效资源,实现优势对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充分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及创新手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市场导向,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将非物质遗产资源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将成为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湖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创新产业开发模式,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要求具备较新营销理念。湖南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当促进文化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从非数字化市场开发及数字化应用市场开发两个方面,围绕版权开发、展览展示、高仿品和衍生品的产品策划设计、授权、制作、营销等环节,对非物质遗产及相关周边产品和服务进行商业开发,逐渐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模式。采用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的理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产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问题,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避免非物质文化资源错位开发、过度开发的现象。

三、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的对策

(一)构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运用资源的异质性理论进行分析,从文化产业系统理论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征、价值、开发利用规律、合理开发及保护措施,从分析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入手,结合湖南省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对接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分析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否进入市场”的情况,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区分非物质遗产资源的特点。对于那些本身就具有市场商品的活跃属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强的非遗项目可以将其进行品牌塑造、产品包装、设计与创新研究,投入生产并大力开发利用,实现规模经营。对一部分市场属性不活跃、脱离了湖南本土地域文化就很少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可以在湖南区域内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又能进入区域内市场,产生部分经济收益,这样不仅丰富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不宜进行商业开发的非遗项目,应认真保持其本真性和完整性,由政府拨付经费或者争取社会各界资金,通过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研习、展示等方式静态记载,维持其原有的形态,进行良好的静态保护。

(二)设置特色产业园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整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组合开发项目,建立特色产业园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区域文化特征尤其明显。一是在省会城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特色产业园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将具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资源整合,成立综合型大区域的非遗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群发展,由示范性的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其他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规模化开发,非遗产业集群发展可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增强市场吸引力。二是在省内各地级市、县规划引导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部署,设置特色专项开发项目,引导产业发展。

(三)联合地方高校办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开发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完善传承人的申报、审批、管理、培训、交流等机制。二是要将非物质文化资产的传承保护及创新引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办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内容纳入到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开设非遗类专业,编写非遗专业教材,开设非遗项目有关专业课程,成立非遗爱好者社团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专业性人才,吸引更多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引起关注,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创新的各项事业。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开设有湘绣设计与工艺、湘瓷艺术设计等非遗项目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才、带动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角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创新体系。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技术及经营模式,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借助各类新媒体多渠道宣传并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途径,促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强与影视、娱乐、旅游业等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渗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跨行业产业的衍生品,拓宽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渠道。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作坊式、自产自销的低效率产业经营模式,启用现代化企业运营及市场营销方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创作效率,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生产”的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完善生产与销售机制。

系统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分析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保护及产业开发现状入手,指出构建对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的意义,提出四条策略,期望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实施相关决策,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商业化经营类型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

[2]蔡寅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实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6,1

[3]周耀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4,7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5

关键词:荥经黑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荥经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当中原经历夏、商、周时,这里先后是古蜀虫氏――鱼凫氏的古国及杜宇、开明两相继王朝的领地。

近些年从古城坪严道遗址附近出土的大批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从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研究人员对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有限、运输成本较高,这些作为生活器皿的砂陶器不可能来自中原,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研究人员因此推断:荥经砂器的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

一、紫砂与黑砂的相似与相异

说到砂器,不得不提的便是紫砂。

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诗、书、画、印常常作为紫砂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紫砂壶的基本造型。对于其他古陶瓷来说,紫砂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的发展历史起点高、重文化、讲品质,使得紫砂带给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黑砂虽说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紫砂同属砂器,但是文化的厚度不如紫砂高。同时,黑砂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直以来都是粗陋、笨拙,以大器型的炊具为主,并不如紫砂那般小巧精致,使得黑砂的发展一直处于低端市场,难登大雅之堂。

功能上来讲,黑砂不如紫砂那般透气,保温性强,不适宜炮制大部分的茶,但适宜炮制红茶,红茶在焙制中经发酵过,适合深闷,且深闷使得红茶越发浓香。虽说紫砂具有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但却不能用火烧。而黑砂却没有此禁忌。

二、荥经黑砂的发展

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荥经砂器,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了荥经人的生活。1958年,用砂器烧制成圆筒状,作为风箱链接装置。洗脸用黑砂盆、刷牙用黑砂杯、熬药用黑砂罐、炖鸡用黑砂锅,甚至用废弃的黑砂锅作为建筑材料砌墙。1981年,荥经县砂器产品参加美国费城工艺美术产品展览,赢得盛赞。1985年,荥经砂器运往澳门试销,并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人士普遍好评,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订货的要求。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电磁炉等新型烹饪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煤炭炉具,不再适合与导热性较差等问题的黑砂制品配套使用。曾经盛极一时的荥经黑砂产业,便逐渐冷清下来。相对于在上世纪80年代荥经砂器最鼎盛时期,全县有超过40家专业的砂器烧制厂家,现在荥经全县仅有3家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砂器厂――朱氏砂器、曾氏砂器、 庄王砂器。其余均为零星的作坊式生产。

荥经砂器在经历了历史的辉煌后,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归结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受到了新型炊具的冲击,自身的转型速度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主观上看,是缺乏宣传、缺乏创新,缺乏工艺上的突破和后续人才培养。主要表现为:专业从事砂器生产的厂家数量稀少;工艺水平低下,作品器型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储备不足,无“大师”、“专家”;本地市场萧条,外部市场渠道虽较广,但订单量极小;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

三、荥经黑纱的传承与创新

在荥经出土的陶器作为砂器的前身,具有人类文明发展、器皿的诞生与进化、饮食方式进化等方向的研究价值。从陶器的类型、材质、工艺、流通方式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殷实的考古价值。荥经砂器基本保留了原始烧制工艺,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法传承。从选料,到塑模,基本都是纯手工完成。入土窑的烧制过程,更是演绎出了纯粹的“黑”与跳跃的“红”相互交错,“土”与“火”两大自然元素交融迸发的视觉艺术盛宴。原始、古朴、厚重,是黑砂具有的本质特征。这些使荥经黑砂获得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近年来,专家学者们认同了黑砂的工艺美术品价值,将砂器归类于民间工艺美术品类。荥经本地的部分黑砂匠人们,也获得了“省工艺师”、“省民间一级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家”等殊荣。

朱庆平,一个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可以说,朱庆平是砂器市场的早期变革者。在古城村安于现状时,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原料配方,生产方式等。在砂器上烧制腾龙浮雕,把园把手改成盘龙把手……经过上百次的配料、烧制,他发现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烧出来的砂器光洁度明显提升。这一系列的改动,让一直以来都是粗大笨拙的黑砂也透出精致和光滑。

另一位把眼光落在高端砂器艺术品上的严云杰,也是荥经黑砂的非遗传承人。他对黑砂的器型进行全新设计,将各种中国元素融入其中。最让他满意的作品便是“泉壶”系列,创意来自邓通铸钱,将邓通钱与古代钱币造型巧妙结合在一个壶上,冠以“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等民间吉语,古朴中透着精致。2008年,“泉壶”为严云杰捧回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具中国特色”金奖。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的严云杰,其黑砂作品跳出了器具的限制,走向了高端艺术品的殿堂。

技艺因人而存在,没有了人,技艺便无处可寻。荥经黑砂,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不仅因为现今了解黑砂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当地人轻视其在所具有价值,便抛弃了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转而从事更有前途的职业。从而导致年轻一辈中没有人愿意投身到黑砂的传承中去,致使黑砂传承出现断层。虽说,如今黑砂的传承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殊荣,而且在2010年6月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朱氏砂器成立荥经砂器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承担着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抢救、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等重要职能。但是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传承人这一严重问题。

荥经黑砂千年来一直秉承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尽管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已自成一系,但是相对于现代,在工艺上难免有一些缺陷,而且器型的创造上也太过单一和古板,这就必然要有技术上以及设计上的改动。在保留传统手工作坊的精髓以及黑砂特性的同时,借鉴现代完善的技术工艺,使黑砂脱离原先的粗大、笨拙,凸显黑砂的古朴、自然,使之成为黑与火的工艺结晶。虽说现今,荥经黑砂在工艺与设计上,有着大的改观,但是还不够成熟。工艺上,为了使得黑砂不在如传统黑砂那般粗糙,便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减少粗糙的颗粒,同时,在后期打磨中,对制作出的茶具进行多次的打磨工艺,增加细滑度。设计上,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器型和传统的功能,而进行新器型新功能的开拓,适宜泡茶的精巧的茶具,独具特色的黑色餐具,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等,都成为荥经黑砂的发展创新之路。

2000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鉴赏价值,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加冕在荥经黑砂头顶的华丽冠冕,是其发展潜力的有力佐证。

现今,政府的重视,黑砂传承人的期望与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黑砂终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荥经县志编委会[M]《荥经县志》

2、徐秀棠、山谷 [M]《宜兴紫砂五百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6

论文摘要: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标准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打破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非遗”保护才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多元的生存方式能够切实实现的基础。

当前国内的“非遗”保护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而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缘于评价标准存在的理论偏差。由于这些理论偏差在原生态理论与原生态民歌保护实践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本文拟以原生态唱法比赛为个案,围绕原生态民歌的理论与保护实践活动,对当前“非遗”保护中的评价标准问题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期为进一步的理论建设与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原生态理论是一种中国式的“非遗”理论形态,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主要的讨论范围是民族民间音乐领域,与民族音乐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理论对于原生态民歌是这样定位的:原生态民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传唱的、较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并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一词借用了自然科学上的“生态”概念,原本指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存发展状态,把该概念借用到民歌上,应是指附着在各民族、各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里的各种民歌形式,与它们的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各地相异的习俗、方言、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等因素,必然导致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具有相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所以在评价它们时,绝对不能简单化对待,以一种标准统一不同的音乐文化产物,或用一种音乐文化的标准评价另一种……这实际上已成为评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评价原则,也早已是文化研究中的常识之谈。但我们在原生态民歌保护工作中却不断出现违背以上评价原则的情况,尤以原生态民歌的各种赛事表现最为明显,这暴露出了我们在“非遗”评价标准问题上存在的重大问题。

在现在举办的多种所谓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在进行评价时,较为突出的现象是用单一标准评价不同的民歌唱法。这种评价误区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以学院派的“科学”唱法的观念来审视、评价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唱法。国内目前被定位为“科学”的唱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洋歌剧唱法,即美声唱法,另一种是现代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的共同之处,都是以西洋美声的发声技法作为衡量尺度,而对原生态唱法的评价,主要以现代民族唱法作为标尺。

首先,撇开对“科学”唱法概念的争议,单就原生态唱法比赛评价过程而言,它完全采用一种刻板、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这与艺术的特征是明显相悖的,因为艺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特殊性,抹杀个性而去追求规范化、标准化,这将无法真实地反映民间艺术的本来面貌。况且学院派的现代民族唱法,从发声技法角度来讲,已不是纯粹的原生态唱法了,它是美声唱法与民歌唱法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民歌唱法,因此以它作为评判原生态唱法的标准,恰与音乐史研究中用古典主义标准去衡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的情况类似,是一种使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完全脱节的、牛头不对马嘴式的批评。而对于原生态民歌而言,其独特的价值与特点,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伴奏形式、表演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音乐演唱风格的独特性上,即它是基于不同语言系统、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而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演唱方法。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特有演唱方法绝不能简单以“不科学”的评价轻易抹杀,也不能依据“科学”的墨线随意指责。

其次,演唱方法不能以是不是“科学唱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论者认为,一种演唱方法的合理与否,其真正的衡量标尺,首要的是看它能否长期健康地生存、广泛地流传,能否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并能世代传承,以及是否能确切地传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并体现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等。原生态唱法明显合乎这一标准,因为原生态民歌是与各自的文化生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样式,是民族生活的特殊审美观念、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对它的艺术处理与演唱方法的选择,也完全决定于生活在此文化环境中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这些艺术处理与演唱方法逐渐固定下来,被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它们对于本民族地区的民众而言,是最美妙的、最合宜的,但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观众可能是无法接受的超乎“常规”的声音。坚持科学唱法的人们也正是这样判断的,这在“青歌赛”中表现得极其明显。一些专家与歌唱家普遍表现出对一些原生态歌手唱法的质疑,较为集中地对歌手声音控制的“度”的问题进行讨论。

而就歌曲演唱“度”的问题而言,一方面,对“度”是否合适的感受,这是音乐审美经验的直接体现,不同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对此问题的认识必然会大相径庭。具体而言,每种类型的原生态民歌都是与特定的生活场景、生产样式、生活观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歌手对歌曲乐句的长短处理、气息强弱等的把握,以及采用的一些独有的音乐表现语汇,完全是由这一文化环境中生成的审美观念来确定的,并无固定的普适性原则。由此,我们说凡是发自歌手心灵的、能传递本民族文化内涵、抒发本民族情感的歌声,对于与之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相同审美趣味的欣赏群体而言,就是最美、最好的歌声,至于一些专家所说的“审美疲劳”的情况对于这一群体是并不存在的。而且部分原生态歌手能在“陌生”的舞台上放声高歌,自由地抒感,进入到忘我的境界,这种基于艺术的表现需要而自然运用的发声技法,无半点斧凿的痕迹,又怎么能认为是非科学的演唱呢?实际上,正是因为相异的文化群体对声音评价标准的不同,原生态歌手那看似“粗糙”、未经打磨的歌声,与学院派的“精致、规范”的声音才相去甚远,也因此在很多专家看来,原生态歌手缺乏对发声技法科学而艺术的把握。但是,我们如对诸如蒙古长调的类似马头琴声音的托腔的发声方法、藏族歌手喉头摆动的发声方法等进行实际的考察,就会发现这类独特的声音竟是由一个没有掌握任何发声技法的人发出的。这只能说明不同的审美观念必然造就不同的发声技法,艺术的表现需要才是发声技法形成的依据。

另一方面,相异的音乐功能,必然对“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原生态民歌在很多民族中是用来满足人们之间交流的需要的,或者是被当做生存活动的工具,是否实用成为它们的首要功能,在演唱实践中,它们往往是“被当做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如有些民族节庆活动中演唱情歌,是为了觅偶;一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山民拖着长腔高声喊唱,是为了使对方听见所要传达的信息……凡此种种,音乐的审美、娱乐功能并不占有重要的位置,实用才是首要的目的,因此对于生活在这些原生环境中的人们而言,歌者能发出既实用又“合适”的声音才是最高的表现境界。在此特殊要求下,原生态歌手对声音的审美标准就完全不同于舞台表演的标准了。而我们大众通常所习惯的是舞台、电视媒体上的演出——审美与娱乐功能居于首位的演唱,这类演唱有麦克风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自然要求歌者的音量要适中,气息控制等要适度,由此舞台限定培养的观众同样习惯于舞台式的适度音量与“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唱法,他们对于原生态歌手们发出的超常规的、带有野味的声音,必然会感到嘈杂、刺耳,对于他们运用的特殊演唱技法与表现手法,也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与接受,甚至认为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当然在比赛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某些原生态歌手受电视节目、晚会这类演出要求的影响,为片面追求高音而“干吼”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原生态民歌本来就不是舞台的生存物,剥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土壤,生命力便不再鲜活了,正如本次大赛的评委李松所言:原生态歌手就像是带泥的萝卜被聚光灯烤煳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看到,我们在试图对原生态唱法做出评价时,要十分谨慎。必须综合考虑它产生的文化生态,包括其产生背景、功能、民族的审美心理、特殊的音乐形态与音乐体系等。用它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它。倘用“科学”一类的词去概括、否定,过于简单,也过于轻率。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单一体系的标准,不但我们不能理解原生态民歌,而且它的真正价值也将被遮蔽,更可怕的是,它们可能将在强势话语的挤压下,改变、塑造自己,去适应强势话语的要求,而自动消亡。

综观原生态唱法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不能不令我们对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进行反思。应该说,这种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可以说原生态民歌评价标准出现的问题在当前的“非遗”保护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纠正。关于如何纠正这一问题,论者认为,首先必须颠覆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起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

仍以音乐为例,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显现出西方中心主义观念对我国音乐发展的深刻影响。现在国内声乐界在对演唱方法进行评价时,唱法是否“科学”成为主要的评价界限。而与“科学”唱法相对的非科学唱法,从歌唱技法的角度来认识。应是指演唱者在演唱时发出不协和的破音、哑音等,以及出现气息不连贯、身体僵硬等不自然的发声状态等。应该说在很多原生态歌手的演唱中这些问题是很少存在的,他们的演唱通常是和谐而自然的,能够持续而不疲倦地演唱,这显然是合乎人的生理条件的发声技法。即使以现在通行的评价标准看,这些演唱方法也不能以非科学来界定。那么为何会将之定位于不科学的唱法,并给予苛刻对待呢?关键的症结在于受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人们不自觉地认为西洋美声唱法与借鉴西洋美声唱法而建立起来的学院派的现代民族唱法,这二者才是符合人体发声规律的最合理、最规范的唱法,而少数民族由于是落后、原始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艺术也是不科学的,发声更是落后于学院里经过专业训练的发声方法,它们只能作为音乐发展史中的活化石。姑且不论这种认识对当代文化人类学原则的严重背离,首先,这种认识是非历史的。即使被当前标榜为“科学”的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它的产生,也并不是靠科学实验、科学设计来完成的,而是靠广大民间艺术家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且即便是今天,在这两种唱法中也并未出现一种可供套用的发声技法的公式,现在演唱者们所谈论的演唱技法,仍然是各不相同的个人经验、体验性的东西。实际上,同美声唱法一样,凡是从实践中长期摸索总结出的,可以很畅达地进行艺术表现、艺术传达的演唱方法都是合理的,其他的一切都在其次。从艺术发生的角度看,各民族、地区的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的产生大体无异。它们之所以产生区别。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符码系统的反映,其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正如贡布里希所言:“与我们不同之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从一开始就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因此,对于归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音乐体系的各种独立音乐形态,人们完全不能以一种形态的标准去衡量另一种。

其次,进化观念至少对于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不适用的,这在马克思等思想家、艺术史家的论著中早已被多次阐释,并非越是新出现的,就总是越科学的,也并非现在的总是优于过去的。此外,这种社会进化论中所隐含的话语霸权对于艺术的保护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已足以令我们警醒,对此洛秦也做出了确切的描述:“社会进化论不以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为概念,而是以时间上的先进或落后为标准……结果是以‘帮助’、‘扶贫’的慈善面孔来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毁坏他人的社会运作,中断他人的文化延伸。”

总之,从学理的层面而言,传统的一元制的评价体系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多元的艺术存在需要多元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起来多元的评价机制,才可能搭建起一种平等的多元对话的平台,使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现代民族唱法等能同处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音乐样式做出较公允的评价,促进它们的保护与发展,类似民间音乐等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宽松、合理的环境,使其不至于远离生机勃勃、纷纭复杂的原生的发生发展状态。应该说,这并不单纯是一种机制上的变更,更为本质的是一种认识上改变的体现,如此才是保护与发展包含原生态民歌在内的“非遗”的最为首要的观念保障。

与多元的评价标准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就原生态民歌而言,它的生存方式就是原生态,即在其生活环境中的自然发生、发展、传承。但类似于比赛一类的活动,已经逐渐在试图使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扎根于新的不同的生存环境,非民间化的倾向不断加强,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严重背离,同时也与保护发展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宗旨南辕北辙。具体到比赛,把原生态民歌拿到舞台上进行比赛,这已使它发生了“变异”。因为原生态民歌本来就是在独特的生活土壤中所孕发出的精神产物,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环境及社会生活血脉相连,成为维系某一地区民众或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他们的生存、发展须臾不可分离,一旦搬到舞台上进行比赛,尽管它的音符、旋律、曲目、乐器配置、人员组合没有变,但是演出的场所、演唱者的身份发生了改变,那么此时的音乐功能。演唱的文化含义也发生改变,就其本身的意义与功能而言。这种活动就完全成了一种受到“异化”的活动。真正的原生态民歌,正如乔建中先生所言:“除风格、唱法要求原生态外……歌唱环境也须保持原本的状态。”真正地保护发展原生态民间艺术,就应该使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生成环境当中去,避免组织类似于原生态民间艺术比赛形式的活动,况且展示、弘扬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民族精神完全有各种更为适宜的方式。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7

摘要:党的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正着力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让非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与文化品牌的多渠道推广,**非遗产业化进程已获得初步发展,但由于项目传承人才缺乏,资源整合水平不齐等问题,**非遗产业化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从推动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权意识以及提高文化产品创新性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产业传承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传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活的记忆”,随着近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与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借助市场机制推广非遗在文化上产品化、服务化的职能,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化生存。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市目前已有蹴鞠、周村丝绸染织技艺等1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刻瓷等54项代表性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以及269项代表性项目列入代表性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自2006年起,**市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将丰富的非遗元素纳入文化旅游等商用领域,以期达到在产业化进程中反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下的互补共进

**地处山东省中部,南接临沂,北接东营、滨州,东接潍坊,西接省会济南,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次中心城市。凭借深厚积淀的人文底蕴、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发展良好的经济态势,**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城市。丰富的非遗资源成为**文化旅游的精髓,其开发围绕以下四个模式展开:博物馆、陈列馆等静态展示是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向游客展现**非遗历史发展全貌;民俗节庆、情景体验等动态参与模式旨在增强游客与非遗文化的良性互动,以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感;成熟的旅游景区、非遗文化漫游路线等,则是以综合开发模式为游客提供集沉浸式体验、实物观赏、功能服务等综合性的规模化旅游;工艺品、音像制品等物品开发模式,通过将内画、丝绸染织、陶瓷烧制等非遗项目进行商业产品化,紧扣购物这一旅游活动的重要元素以满足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依托着稳步发展的**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产业受众范围,同时也凭借自身的特色丰富着**文化旅游的内容,增强了游客黏性与偏好度,过程中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反馈机制。

(二)文化品牌打造的多渠道推广策略

非遗项目的品牌树立是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正着力于整合非遗品牌资源,从项目本身出发,紧密连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责任单位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以周村区为例,工作从阵地品牌、团队品牌、活动品牌的全力打造出发,通过打造传承保护基地与特色非遗展示馆为阵脚,加大政策对保护责任单位的支持,引导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与宣传工作,以“古韵周村·非遗传承”等非遗风情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代表性传承人、交易平台、群众三方主体提供互动机遇,全方位打造非遗核心品牌。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商平台成为推广非遗品牌的重要渠道,结合线上商店与线下体验店,依托自有品牌向消费者输送大量优质非遗产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传承人才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根基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人是该工作的核心。尽管**市当前的非遗保护体系已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展开传承项目的具体分类,但多数非遗项目仍以“自管自治”的状态进行传统师徒模式的传承,如根深蒂固的“正宗嫡传”观念。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传承规模有限、年轻徒弟心态浮躁、师傅对技艺有所保留等,都会造成非遗文化传承受阻、内容遗失、技艺失精等艰难前行的局面。以**锔瓷工艺为例,目前仅有数名编外传承人坚持手工锔瓷,而在全盛时期的锔瓷艺人也不过三十余人。当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呈现分布不均、老龄化加重、后继乏人等趋势,产业管理与创新动力疲软。因此,**市非遗项目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亟待解决,以提高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资源整合水平不齐

要打造群众精神生活真正需要的非遗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加工、提炼的整合工作是关键。当前,**市各区县正积极整合各类非遗资源,但区域间采取各自为政的营销传播模式,各项目整合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项目间的重视程度也并不均衡,例如,现阶段开展的商业合作活动多以手工技艺类非遗为主,而对于口头传说、戏曲舞蹈类的表演类非遗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动力;即使同为手工技艺类非遗,经济效益大、价值易开发的项目品类往往优先发展,而受到市场忽视的非遗项目难以为继,这导致非遗的保存与产业发展差距拉大;在发展势态良好的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中也存在着品牌隐患问题,大量机制产品迎市场需求而上,对文化内容一味模仿与复制,各等级产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建议

(一)推动传承人队伍建设,增大人才支持力度

非遗的存在“依托于人”,年轻力量的注入是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的重心,也是非遗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传承机制需得到更新,传统的师徒传承、家庭传承模式应当被打破,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多层次、多级别的传习所与传习基地,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有特色、有新意的教学团队与传承模式;另一方面,传承人的待遇应得到提高,除了物质补助,传承工作大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例如,建立专业化的“非遗”科教基地,为同项目内代表性传承人间的技术沟通与交流提供更多机遇等。只有完善传承机制与培养方式,提高传承人待遇以提高行业吸引力,才能扩大年轻受众群体,与此同时,还应科学设置传承人评定门槛、完善退出机制,形成行业内有效的人才竞争,以使得传承人队伍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文化知识产权意识,控制文化内容输出质量

随着**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推广活动的开展,相关文化产品受到群众的追捧与喜爱,近年来行业内多家企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甚至不加修饰地一味照搬内容,对我市非遗产业化进程造成严重影响。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非遗项目产权保护的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系统科学地学习非遗产品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其次,非遗项目宣传的公共工作应落实到位,以加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扩大优秀版权影响力;最后,非遗领域内的工作者也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在树立维权意识的同时还应当重视作品可能产生的侵权行为,即与其它相关行业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争取以行业间的良性合作代替司法程序的介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8

必答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4、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5、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6、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必答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2、第十八条国务院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3、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4、第十七条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

5、第十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荐时应当提交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6、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7、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8、第三十五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

判断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是一回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传统的;二、表现的形式必须是传统的;三、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传统的。只要符合以上三条,无论有多少其他小的改动,都可以说该项目保持了“原汁原味”。(√)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文化联系,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保护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4、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传统技术已经严重落伍。所以,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可言。(×)

5、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有传承人,有的没有传承人。(√)

6、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各级政府只是这些遗产的“大管家”,而不是它的真正“主人”。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动员当地民众保护好自己所传承的遗产,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通过举办传统庙会等方式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7、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来培养是最好的途径。(√)

8、传承人对正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改造,但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素材,去创作新的剧目或其他新的艺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繁荣当代新文艺。(×)

判断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传承人日益年轻化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2、我们应该提倡各地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政府可以把苏绣、蜀绣、湘绣、顾绣、粤绣等各种绣法的传承人组织到一起,让她们彼此学习,相互借鉴,这样大家的进步就会更快些。(√)

3、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简单,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统统放进博物馆,而不要做无谓的活态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的保护模式。(×)

4、当代传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传媒确实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罪魁祸首。(×)

5、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乎都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过来的。所以,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都会有规模宏大的仪式。这也是鉴别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还原汁原味,是否还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一个传统节日如果只剩下“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6、一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怎么改编、改造——哪怕是放弃了传统内容、传统技法、传统原料,都不会影响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更不会将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

7、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是,保护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街道、桥梁,至于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歌舞、传统仪式活动,并不在传统村落保护之列。(×)

8、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抢答题(共40题,每轮二十题)

本组答题为抢答题,这一轮共有20题。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并宣布开始时,参赛队开始抢答,由第一位抢到的队答题,每题10分;如出现抢答(即主持人还没宣布“开始”就按报答器),则抢答的队被扣10分;如果抢答后回答不正确,也同样 扣10分。

1、都老是壮语对村寨头人的尊称。流传于融安各壮族聚居区。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隋唐时代都老有崇高威望,还拥有号令部众的铜鼓。请问:“都老”又称着什么?答案:布老、寨老滚人

2、在我县长安镇大袍村苗族聚居区,有一个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组织的带头人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历来都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他既是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寨中最活跃的人。请问,在苗族的文化中,这个带头人叫做什么?答案:芦笙头

3、我县的长安镇曾为广西四大名镇之一,河西的骑楼街也名声在外。据2011年统计,有近百年历史的河西骑楼街建筑总面积达到了23300平方米,请问:河西骑楼街总户数有多少户?答案:246

4、宗法制度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一旦家族人丁兴旺,经济宽裕,就要因袭旧制建立祠堂,祭奠祖宗,激励子孙。村寨中较为兴旺发达的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请问,我县目前保留较为完好、规模较为宽大恢弘的大良镇西村屯陈氏宗祠建于什么年代?答案:清乾隆嘉庆年间

5、融安县雅瑶乡有一个行政村叫冠带村,该村的名字是以一位明朝的总兵因得朝廷赏识,被封为英王,皇帝赐他顶戴(王冠)和玉带。后因被诬告他招兵反叛而被朝廷派兵清剿,在官军围困数月后自刎。后人为纪念他,把他出身地儿时生活的村庄命名为“冠带”(以皇帝赐予的王冠和玉带命名),请问,这名将领的名字中什么?答案:韦纲

6、长安大袍苗村流行着一种苗族传统生产习俗,开耕时间在农历一月初。开耕时,由寨佬荷锄,点燃包有家禽粪便的火把,出村后摘一把茅草(取单数),到田间向东方锄几锄,插上茅草焚烧,春耕开始。在举行这个仪式的同时,还要呤唱什么歌?答案:开耕歌

7、融安北部农村稻田的耕作,犁田和耙田各进行3次,然后播种或插秧。在水稻秋收后即犁田,使土壤在太阳暴晒下充分风化,泥土通过冬天的泡、沤,达到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种子和疏松泥土的目的。这种耕作方式又叫什么?答案:三犁三耙

8、打背工是一种民间劳动协作方式。流行于融安各民族居住的农村。春耕夏种,秋收农忙,建房造屋,婚丧喜庆,同族和同村人互相自愿义务帮工,获得帮助者随时自觉“还工”,但不要求按对方帮工所付劳力对等,可多可少,互不计较。需要帮工人家,预先做好计划,需要帮做什么工或多少人,提前上门告知。壮、苗、瑶各民族至今仍流行。请问这种方式又叫什么?答案:“滚揉制”。

9、浮石镇东江村和六寮村以烧石灰出名。在烧石灰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讲究,首先是开山取石头时,由村上有威望的老者,拿一生公鸡拜山,求山神保佑,而且装窑时女人不能近场,由村上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装好窑后,杀猪敬山神,之后青壮年劳动力聚餐喝酒,多时十几桌。请问:要由几名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答案:六名

10、融安县长安镇太平村竹编帽子历史悠久,据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用金竹编织帽子,名曰“太平帽“。太平帽是金竹破成的篾子织好底层,然后把竹叶铺匀,再编织面层,最后把帽边撩紧便大功告成。太平帽样式美观,结实耐用。太平帽是祖传工艺,全村男女老少均会编织。太平帽分为两种:请说出这二种帽子的名称?答案:弯头帽和尖顶小叶帽。

11、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农村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民间有:“入村要拜土地”,“进山先问伯公”的民谚。在桥板壮族地区,土地神生日这天不能下地干活(动土),惊动“土地神公”。 请问:请问,这一天被称为什么节?答案:“土王节”

12、对野猪、山羊等较大的猎物实行围猎,小型猎物由个人狩猎。围猎时,猎手分工明确:有经验的、枪法好的猎手先去“把堂”即估计猎物可能藏身沟槽及逃跑时必经的路上把守,然后有“觅蹄”(脚印)经验的猎人带猎狗按猎物的脚印去跟踪猎物,一些没有猎枪的小伙子跟着觅蹄人后面,这些没有枪的小伙子又称着什么?答案:“猎脚人”

13、壮族地区大户人家多建院落。院落四周修建围墙或以房屋墙体作为围墙,形成封闭的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组合。入口处,建有大门,门框比普通的门高大,门板比普通大门厚重,两边有用青石加工成的门枕石,门楼上方建有双斜坡瓦顶,檐下形成一条遮阳避雨廊道。这种入口处的建筑叫什么?答案:门楼

14、晒楼是瑶族传统建筑。流行于板榄镇东岭、麻江瑶族聚居区。建在干栏房前或屋后,供晾晒衣物或纳凉之用。一般是从住房一面外墙平伸出去,靠几根圆木支撑,再铺上木板或者竹片,围上栏杆;一层,两层,甚至三层,远远望去,吊斗似的,高高挂在吊脚楼上,悬于半空中。多呈长方形,也有做成椭圆形的。这种建筑又叫什么?答案:虚楼、踩楼。

15、五色饭是我县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五色糯米饭、花色饭、花色饭、乌色饭。流行于壮、侗、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制作,作为扫墓,赶歌圩食用或馈赠亲友礼品。五色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至今各地民间仍保持这一传统风俗。那么,五色饭中的五色指哪五种颜色?答案:红、黄、蓝、紫4色,加上糯米本身的白色

16、糯米糍粑是流行于融安各地的民族特色食品。即将糯米浸泡、淘洗后,放入蒸桶内烧火蒸熟,然后将糯米饭倒入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捣。待将糯饭舂成糕状后,将一小团糍粑,先在手上捏成圆形,然后摆放在饭桌上,糍粑即慢慢硬结定形。请问:做糯米糍粑一般都在什么时间?答案:清明节和春节时

17、艾粑粑是一种传统风味食品。流行于我县各地农村。清明节前后,摘取山野的黄花菜的嫩花芽或苦艾的嫩芽,用清水洗净后搓揉,再与糯米搓揉成团,包上加糖的花生芝麻馅,用铁锅煎成饼状,煎熟或蒸熟。今仍时兴流行。请问:艾粑粑通常在什么时候才制作?答案:清明前后

18、长安镇流行吃一种食品叫滑滑粉,它也是一种民族传统食品,它滑嫩而带韧性,美味可口。今仍时兴流行。那么,这种食品还有二种其他的叫法,这二种叫法是什么?答案:卷筒粉、肠粉

19、融安北部山区素有歌海之称,逢节有歌,逢喜事有对歌。谁家讨媳妇、嫁女、招郎上门、弄满月酒、进新房等都有对歌活动。外村的亲友来走亲戚,做东的这个村的歌手们都主动去与客人或外村来玩的对唱山歌,先是请歌师,后是唱客气歌,接着就是盘歌,盘歌的内容很多,有时事政治、名人轶 事,自然知识,情歌对唱。有的连唱三天三夜不罢休。这种对唱的方式也叫什么?答案:“坐堂歌”

20、在腊月下旬杀年猪时,将蒸好的糯米饭,在糯米饭里放上适量的盐、五香粉、胡辣粉拌匀,然后将生猪血与糯米饭拌匀后灌进猪大肠里,灌好猪大肠后放锅里蒸熟,然后放炕上熏烤,吃时洗净蒸热切成片状。我们当地称这种食品叫什么?答案:“郎棒”

21、“草鞋”是用糯稻谷的草芯编织而成,至今在该地区仍有少数农家妇女织草鞋穿上干农活。草鞋有粗细之分。一般“粗草鞋”是上山下地穿用,“细草鞋”是赶圩走寨时穿用。其中,“粗草”有两种: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编织成鞋;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缠上布条编织成鞋。请问:粗细草鞋制作在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有多少年历史?答案:500

22、唱龙歌是自清代咸丰年间,从湖南传入。每当春节至元宵节,融安县的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均有舞龙习俗。扎龙材料可以用纸或草,那么纸扎的和草扎的龙分别叫什么龙?答案:纸扎的的叫明龙,草扎的叫黄龙

23、在百年彩调历史中,从融安走出了一批优秀彩调人才。1955年广西彩调团成立,长安业余彩调团杨爱民、傅锦华等人先后被调到团里工作,成为团里的业务骨干,1960年,她们参与演出并由傅锦华主演的彩调剧《刘三姐》进京演出。四进中南海怀仁堂, 得到、刘主席、、朱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赞赏。请问,进京演出的时间是1960年的几月?答案:6月到10月

24、彩调《龙女与汉鹏》进京成功演出,促进了融安彩调的兴盛,村村有文艺队,到处演彩调。请回答:2008年,长安镇、大将镇被文化部评为什么之乡?答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5、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那一种步法应用最广。答案:矮桩

26、杨爱民是我区有名的艺人,原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集编、导、演于一身,在彩调史论的研究上亦颇有建树,在彩调剧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被称为“彩调王”、“彩调博士”、“当代彩调专家或权威”, 彩调剧《刘三姐》莫进财扮演者。请问:杨爱民是哪里的人?答案:融安县长安镇人

27、原广西彩调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彩调代表性传承人。电影《刘三姐》主唱,她清澈的歌声被誉为天籁。她编排的彩调旦角舞蹈及身段作为教学训练范式,一直沿用至今。请问:她创作的身段共有多少套?答案:十三套

28、广西文场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文场广西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2008年11月,长安文场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请问:文场又叫什么?答案:“文玩子”、“小曲”

29、长安文场后继人蒋耀芳在老艺人曾贵春的传教下, 创作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经典文场唱段,请问:该作品是根据现代京剧哪一个作品改编的?答案:《红灯记》

30、长安芙蓉酥,是一道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它色泽金黄、香酥可口,选料讲究,油而不腻,列为长安镇宴席上传统四大名菜之一,请问:所谓的四大名菜是指哪四道菜?答案:扣肉、元蹄、芙蓉酥、白切鸡

31、长安芙蓉酥什么时候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答案:2011年6月

32、1978年,融安县人民政府将龙舟赛纳入政府举办,当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龙舟赛,来自融安、融水两县共33艘龙舟参赛。1984年9月举行第三届龙舟赛,首次打破了无女子赛龙舟的惯例,请问,本届龙舟赛共有几支龙舟队参赛?答案:6支

33、经过百年打造,融安县龙舟赛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并被人民网举办的第三届节庆创新论坛评为2012年最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节庆品牌。请回答:融安龙舟赛哪一年于年获柳州市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2013

34、融安龙舟龙舟制作在2013年列入柳州市第四批非遗名录,请问:作为第三代龙舟制作工匠的代表人是什么人?答案:沈观佑

35、在苗族同胞聚住的村寨,每到农历正月就会举行苗族同胞的民俗节日——“芒蒿”节。“芒蒿”,是苗族语,意为“野人”。 野人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动物,它象征着强壮和力量。我请问,我县什么地方举行“芒蒿”节?答案:长安镇大袍屯

36、请问:哪 个乡镇的 “三月三”会期为融安县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大型民族传统节日。答案:板榄镇

37、彩调艺人胡秀珍专习唱功老生角色,唱功超群,天赋喉嗓,字正腔圆,越唱越明,表情动人,恰似艺苑中的一枚“金针 ”,为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艺名,这个艺名是什么?答案:“指南针”

38、长安文场是以曾贵春为首的长安文场等老艺人,对长安文场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承,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自治区文化厅哪一年授予长安镇为“文场之乡”, 2004年

39、秦兆祥,艺名“乡巴画匠”,融安县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读过私塾,十四岁随师学艺 。请问,他于哪一年获得获得广西首批“民间高级工艺师”称号,答案:2006年

40、《融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从2006年至2009年底,历时三年,共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少条?答案:1000余条

41、打油茶是民族传统饮食。流行于东北部地区农村。把锅烧热,放入茶油,将茶叶煸炒,注入适量开水煮出茶味,调好味,经滤瓢隔离茶渣,用小碗分盛,放入阴米(即蒸熟晒干后的糯米饭)、油炸花生、炒猪肝、小肠、麻雀蛋等,咸甜自便。特点:颜色浑黄,浊而不沉,既有浓茶的香味,又有阴米、花生的香脆和猪肝、小肠的美味。打油茶待客,请问:客人一般喝几碗,以示对主人的尊重。答案:3碗

42、抢花炮是传统游艺项目。抢花炮一般在各个庙宇每年一次的祭祀活动期间举行,同时还有舞狮、拳术表演等活动。请问:抢花炮这一项目流行于我县的什么地区?答案:板榄雅瑶等乡镇

43、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繁衍人类的创世始祖。庙是壮族民间宗教庙宇,源于原始末期的始祖崇拜。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地区多有修建。我县境内有文化遗存。请问:我县境内有多少座庙留存?答案:17座,

44、融安民间信佛、道历史久,信者众。清末民初,长安方圆一公里左右,人口不过五千,有五家做法事的专业道馆,他们分别是杨道馆、张道馆、林道馆、秦道馆和什么道馆?答案:李道馆

45、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其中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南词、滩簧四个。越调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请回答,丝弦所表达的是什么?答案:丝弦宜于表现叹息、惆怅的情

46、我县老艺人蒋耀芳等人创作文场剧《墓地琴音》、《迷彩情结》和《桔乡情》曾参加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他们曾获得什么奖?答案:获音乐创作二等奖

47、相传有一年长安镇方圆十里数日无雨,水利不济。农民为了祈雨灌田,就以制作滤粉的木滤瓢祈敬社王,借制作滤粉时米桨从有眼的木滤瓢连绵不断流下的样子以祈老天降雨之吉兆。说来也巧,不日老天便数日连降大雨,灌溉了久旱的农田,成就当年五谷丰登。请回答,这个传说源于什么朝代?答案:清乾隆年间

48、在融安县北部的板榄、大将镇农家,都用竹筒将一二条活的昆虫放进竹筒里用生桐油浸泡,浸泡数月后便可做药,人生了无名肿毒,如疔疮、被跌打皮下淤血,就用这种昆虫浸泡的桐油涂在上面,肿痛就可以消失。请问,这种昆虫是什么?答案:蜈蚣

49、岑有培,芙蓉酥制作传承人。经营大三元酒家,以制作融安传统名菜为主,注册“岑师傅金牌”芙蓉酥。请问他是第几代传承人?答案:第七代

50、杨步云,国家一级演员,长安镇人,原广西彩调团团长,他曾获得了文化部的什么奖?答案:文华表演奖

第二轮比赛必答题目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2、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3、第三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4、第三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5、第三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的,依法给予处分。

6、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7、第二十五条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8、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轮比赛判断题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审批是同一时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正式公布前必须进行公示。(√)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普及(×)

4、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保护。(√)

5、文化部非遗主管部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审议是复议阶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规定的非遗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和传播制度”和调查制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