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08:45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1

一、部门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部门有: 外贸业务员、单证、内务、以及客户服务人员共3人。并由总经理亲理总的原则指导工作。总经理助理协同安排相关事宜。公司进出口部从20xx年组建以来,不断进行尝试更新、更强、更有优势、风险更低、更具国际业务化的贸易结算方式。截至20xx年底,逐步由简单单一的t/t结算,转让信用证拓进到直开信用证,出口业务等。 货物直接出口到韩国、中东、非洲、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公司总经理也给与我部门极大支持。在协调部署各展会的同时,亲赴国外与外商进行面对面的商务洽谈活动。并指导和调控公司销售由原来的主内销原则逐步转变为以出口创汇、抢占国际市场为销售主旨的营销理念。灵活多变的经营管理模式,使我进出口部业绩稳步提升。 本年年度末,公司直接出口销售产品计9474700码;累计销售金额为:2804842.31美元。

二、以创新思维为先导,加强团队业务竞争力 就企业而言,我国目前的优秀企业大都在市场前景且具一定竞争优势的成熟行业中,但处于行业的中下端位置,不仅无暴利可言,甚至利润稀薄。这些成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清晰,一般不会出现技术方向突变带来的行业格局大变。同时,这些行业需要巨大市场作为载体。中下端的企业要想同等的争取市场、争取市场利润和市场占有度,就必须掌控一定的独到经营模式。于是创新思维不得不被提出。 作为一个部门也一样,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膨胀力度,就必须拿出更新、更有效的工作手法。要创新,要自主的进行创新,并切与公司整体运营的创新经营同步的创新。 方法和手段对我部门业务人员进行思维转变非常重要。尤其我部门作为新成立的部门,业务水准和操作模式正在成熟和成长的阶段。如何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创新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实践和摸索,我部门基本确立了“加强对同行的学习、放眼国际市场、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方针,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积极尝试工作新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 经过在工作中学习,在尝试中稳定的创新方式。总经理×××不断带领我进出口部稳步拓展业务。并给予本部门每个人员最大的帮助,结合本部门工作者的努力,大家的成长非常显著,也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工作中的失误同成绩一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样重要因素。 外贸工作,象战场更像舞台。轻重缓急非常注重业务人员的自主工作性。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本部门一直着力提高和后来发展所必需面对的问题。 在上述基本工作状况的基础上,作为本部门的负责人,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引导部门的走向。并大力重点突出的加强部门和部门每个成员的工作独立性,工作自主性,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准的前提下,帮助和指导部门成员的成长。使我昌新布业进出口部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2.加强经验积累,及时掌握信息新动态。 查漏补缺将是我们今后的基本工作方针之一。针对各环节,各不同业务操作的特点,围绕我们关心的重点问题,我部门将采取总结、商谈、以及其他富有娱乐欢快气氛等形式,去综合总结,分类整理。依次来掌握了大量参考资料。如“信用证出口审查”(配合公司整体销售工作)、“单证备忘归档”、等等。通过该类工作,使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对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出可靠的依据,便于我们有针对、有层次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同时,在今年通过进一步通过网络工作的体验之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利用。并及时获取来自国外或行业当中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准确地做出决断,更好的配合公司的运营。

三、继续建立健全进出口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管理和工作有章可寻、有章可依。 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日常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我部在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20xx年中,制定了《xxxxxx有限公司进出口部日常工作管理条例》,但因在制定的过程中人员的构建相对不是很稳定,因此并未立刻实行。20xx年,我部门将在此基础上修订一版成熟的《条例》。一方面为规范管理制度,一方面为保障工作程序的层次和正规化。并且能切实的将责任任落实到人,杜绝互相依赖和互相推诿等有欠积极的工作行为。

四、立足能力训练,加强外贸接单工作。 目前,因为外贸部普遍英文水准不高,在扩大外单的程度上受阻,过去的一段时间和现在,并且包含刚刚迎来的20xx年,整个部门的成员一直在努力,以期早日成熟,加强公司外单的获取量。

五、加强领导,注重团对协作。

第一,不断充实,努力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成员的整体运作性,充分能够说明这个团队的业务整体水平。并且在诸多实践中也说明了共同努力的力量和团队建设的必要性。我也就不长篇累牍。

第二,认真抓部门负责人,做好带头羊的工作。部门负责人的带动作用,能够使团队工作发挥不可比拟的力量。尤其贸易工作不但是个期限相对较长,要求相对较繁,业务量相对较大的运作组合;同时对各个环节的衔接性也要求严格。因此,作为部门负责人,就应该责无旁贷的在工作中起到贯穿和引导的作用。

第三,成员工作的中坚力量。我部门现工作成员相对比较简从,易于工作汇总和衔接。但在从总体公司集团运作的模式下,我提出几点要求: 自主,自律,友爱,谦逊,学习。 在同事与同事之间架起联系的纽带,常沟通,保持友好和谐健康的氛围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公司的成长,为自身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高度重视扫尾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力争业务水平稳中有升。 为了应对20xx年新突破的工作的新局面,我部门规划及早下手,遵循“精益求精”、“纵横发展”等方向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下一年度的管理工作和业务开展工作:

1.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

2.加强对新信息的贯彻学习。积极落实国家或行业动态当中新近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为公司顺利地过渡新旧模式的接替。通过不定时,不定量等形式,积极学习执行,主动将业务引流新规市场。

3.积极应变,认真学习,管理和引导并重。

4.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

一方面加强对自身职责要求;

二是提高对每个成员的要求,明确公司和部门的管理具体规定,打好预防针。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2

以下是总结出利用互联网开拓业务几个关键问题:

因互联网是在虚拟的空间上交谈与结识,关键问题是做到与客户互信互利,才会有生意做。必须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经营产品及价格定位:

a. 公司的主营产品,如果公司以小规模发展速度,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实务不雄厚情况下,公司必须经营销售专一产品,方会尽快见到效果。面向更多的产品经营,战线拉得太长,从前线业务到工厂搜索与售后跟进需一个完整体系与多位专业人士及专业知识来操控。

买家总会货比三家,买家远是专业的。 作为贸易公司最主要的优势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如这点做不到,是无法赢得客户信赖的。

报价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它是企业与新客户沟通的切入口。要懂得本行业出口量和前景。本行业内各个企业报价的平均水平和报价趋势。及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在国内同类产品属于哪个水平面(高中低),自己的产品报价与市场行情差价,及如何以达到报价的正确性,让客户查到公司知道公司的主要经营产品及及产品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b. 报价表

此报价表上的数据是企业发展策略的一部分。因为它决定了公司业务开拓的切入口。 价格的定位也就将客户进行了定位。不同的价格就会培养不同素质的客户群,也就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产品/服务策略, 发展速度和未来。所以小小的一份报价表,看似简单,实则要经过仔细和认真的推敲。

报价应报得恰如其分,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好东西不能贱卖,普通的产品不要报高。因为客户往往会从你的报价来判断你的诚实性,并同时判断你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如果一个非常简单普通的产品你报一个远离市场的价位,甚至几天都报不出来,这说明你的诚实性不够,你根本不懂这一行,自然而然客人不会对你再理会。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3

xx年意味着两千年的第一个十年的结束,明年即将是两千年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回首这一年工作的历程不禁感慨十分。

在这一年里虽然没有取得惊人的成绩,但是其中的曲折和坎坷我是深有体会的。对有一定销售经验的人来说,销售确实不难,但对于一个销售经验不是很丰富,刚从事销售这一行业不到两年的人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到现在为止,我不再说自己是一个销售新人,因为我进军到销售这一行业也快一年半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约540天的时间每天都是在围绕销售这一个中心而展开的。xx年这一年又快过去了,虽然没有取得斐然的成绩,但是我觉得已经做得对得起自己,每天我没有在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是在想方设法怎样做好方案和报价迎来客户,一个业务员要得到公司的肯定那只有销售业绩,这是铁打的事实。为了明年能取得优异的成果,一定再接再厉,做最大的努力去挑战极限,争取明年做到超过预定销售额。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4

关键词:项目经营;CEM 联合出口管理;整合项目经营;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之中。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大环境下,中小外贸服务企业寻找突破口创新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背景

1.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开拓

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速从2010年的13%降至2011年的7%,据WT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至3.7%。随着货物贸易增速放缓,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寻找的贸易增长点,成为国际经济的竞争焦点和合作热点。据WTO统计,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达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服务出口居世界第四,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三。但相对于2011年中国高达36420.59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5%,远低于全球水平。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12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总额3458亿美元,同比增速快于贸易总量增速。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2.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2012年是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省将动用3500万元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陕西省将启动中小企业智慧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新形态;云南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它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统一窗口和服务网络。2013年,重庆市将对市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担保贷款支持,拟安排投入3000万~5000万元资金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倾斜。

3.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单一

国际商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近乎透明,传统贸易型外贸公司靠差价赢取利润的模式难以维继。而传统服务型外贸公司主要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出口退税方面的工作。许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做好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的中间人。(郜琳,2006)外贸公司仅仅作为国内厂商或国外客户的人,提供服务,促使交易的达成。制将日益成为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的主流。(卢玉东,2007)此经营模式单一,对市场的控制程度低,将不再满足外贸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4.传统外贸服务企业市场空间日益狭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被应用于外贸服务行业,比如日前并启动的“春宇快贸通2.0平台”,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外贸业务自主研发的一站式进出口外包在线服务平台,也是国内B2B市场首个实现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在线操作和实时追踪的在线服务平台,采用以客户服务体验为标准的收费模式。还有,一达通,它是目前国内顶尖进出口服务一站式,提供包括通关、物流、金融、保险、法律等进出口所有环节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普及,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外贸出口,有了非常便利的互联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生产企业的外贸出口流程不再依赖传统的外贸企业的服务,传统的外贸服务企业的职能将逐渐弱化,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二、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采用整合项目经营概念的理论依据

整合项目经营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外贸服务企业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为国外最终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服务项目,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CEM全称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联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货物并整合货物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可以形成一种整合商务、旅游、咨询、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的经营模式。“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可以结合项目经营的理念,形成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项目经营(Project Business),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为了获得目标,直接或间接通过项目完成的交易的一部分。“Project business is the part of business that relat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projects, with a purpose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a firm or several firms.”(Karlos,2005) 而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经营适用于国际化经营,在许多主要的国际商务的学术资料中,项目经营被视为或者是一种出口的模式,或者是后来发展为在获得主要流程的知识和经验之后,企业从通过出口走向多种模式出口,或者作为一种“打了就跑”的方法,比如短期内销售剩余产品。“In much of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project business is seen either as a form of export ( Bergen, 1990; Hill,2003;Vanhoucke, 2001) or as a later mode tha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xperience that enables firms to move from export via and agent to more involved modes ( Johanson and Vahlne, 1977, 1990a,b) or as a “hit-and-run” approach, i,e to get rid of excess products or to gain business on short-term bases. ”(Richard,2007)国内的学者对项目导向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比如,“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顼志芬,戚安邦,2009)。而目前对于整合项目经营策略应用于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研究甚少。整合项目经营,即是项目经营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作为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点。

三、整合项目经营在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适用性

1.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经营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需大胆创新经营,不再只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客户,而是看准市场契机,考虑国外众多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外贸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把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引入到外贸服务企业的经营中,为中小外贸企业开拓一个新的服务空间,符合目前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外贸服务公司的业务不再局限于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服务,由于国内供应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外贸服务企业在熟悉行业产品知识以后,可以发展为专业的项目采购服务机构,将各种产品的最终用户定位为目标顾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采购方案。

2.新兴客户群需要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通过对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的分析发现,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国内供应商,主要出口流程服务;第二,国外企业客户,主要外贸采购服务;第三,国外散客,不但需要提供流程服务,而且需要提供采购业务服务。前两类客户是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然而,随着外贸服务的多样化,第三类客户的比例不断上升。

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是以服务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依托珠三角成熟的产业链和较完善的外贸市场环境,为大量国外散客提供外贸服务。包括咨询、商务考察、外贸采购、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及转账支付等业务。该公司通过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的经营模式,将国外客户采购需求整合管理,并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供应商联合出口,充分体现了地区优势。与此同时,在对其客户的分析中发现,该公司的客户中,55%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45%是商业客户。商业客户是传统外贸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在中国采购的目的是买回当地再销售出去。而最终使用者的目的是直接采购自己使用的产品。该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采购的产品以家具用品、灯饰为主。接待的最终使用者国外客户中,20%是家庭,49%是酒店,15%是医院,11 %是学校,5%是其它机构(比如商场、剧院、办公场所)。

3.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选择整合项目经营

通过对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国外客户的调查发现,他们满意圣希纳的服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产品供应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国外客户希望能直接买到中国的产品。圣希纳向客户提品信息透明,遍布整个市场,客户选择空间大。第二,圣希纳公司熟悉中国供应市场,能及时准确的为国外客户提供优质实惠的产品信息。客户在享受大量选择的同时,又能接受到专业的采购意见和建议。第三,圣希纳公司提供项目化的配套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项目采购方案,使客户的中国采购之旅个性化又专业化。项目经营的理念是该公司服务与其它传统外贸公司服务的主要区别,是创新的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第四,圣希纳公司的整合项目经营模式是采用佣金的盈利模式,减少客户中间交易成本,整合产品装运出口,节约运费,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国际采购成本。

四、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模型的构建

分析发现,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凭借熟悉国内市场信息及外贸出口流程专业知识,在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向国外散客提供外贸咨询采购出口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

借鉴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的流程图可归纳如下:

中小外贸服务企业运用整合项目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以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为目标顾客,比如,家具用品,使用者一般有家庭,酒店,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这些使用者越来越发现许多产品都是源自中国,他们采购量较大的时候,都希望可以直接从中国供应商购买,可以节约大量成本。这样定位好目标顾客以后,就可以向客户宣传外贸一条龙的项目服务。第二,为客户制定外贸采购项目方案,比如,广州市圣希纳公司的最多客户是酒店,酒店的装修需要配套的家具,从床、衣柜、电视柜、电灯到浴室配件,这些产品很难由一个供应商全部生产,该公司为酒店量身定做的采购方案,并在广东顺德的家具生产基地和中山的灯饰城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第三,实施外贸采购项目,在确定了采购的要求以后,对客户所需产品进行询盘、报价、比价、考察市场、客人向国内的供应商订货。第四,配套外贸服务项目,这个过程是传统外贸的常规服务项目,从商务接待、咨询、制单、报关、报检、到装货和结汇付款,直到客户收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五、结语

整合项目经营是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衍生,这种模式是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CEM联合出口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将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采用此模式将给外贸服务企业带来哪里利与弊?采用此模式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对策?整合项目经营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有待更多中国学者和企业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 Chris ,Channon, Derek F. Wiley –Blackwell, 1998.

[2] Project business: a distinct mo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Richard A. Owusu; Maqsood Sandhu,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7,6:695-714.

[3] What is Project Business? [J].Karlos A. Artto; Kim Wikst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2:343-353.

[4] Influence of entry modes and relationship modes on business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J].Jean Philippe; Pierre-Yves Léo,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1,4 :643-651.

[5]顼志芬,戚安邦.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2:38-42.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日渐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660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3624.2亿美元,在11年间增长了5.5倍,世界排名从2000年第12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4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5.7倍;进口额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5.4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2.2%提高到2010年的5.1%。自2003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加快,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和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服务贸易贡献率的乘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除2009年),这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0.79%,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达到0.12%。然而,虽然服务贸易的增速较快,但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9729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为3624亿美元,仅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9%。另外,从2000年到2010年的11年间,我国服务贸易均为逆差,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

国内学者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杨广等人(2010)对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做了详细对比分析,表明中国贸易结构演化的趋势与OECD国家具有内在一致性等。殷凤(2010)等人运用多个指标对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及部门进行了测算与国际比较,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王永宁(2009)、舒燕(2011)等人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国际竞争力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学者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说明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但是真正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的则不是很多。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衡量服务贸易的相应指标,对服务贸易各行业进行分类研究,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论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状况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分析

由表1可知,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自2000年至2008年逐年上升,从1.99%增加到3.92%,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MS指数有所降低,2010年中国经济回升,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并首次超过日本,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三的行列。在2000-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从-0.08发展到-0.03,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11年间我国服务贸易平均TC指数为-0.07,说明服务贸易整体处于劣势地位。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近11年来都在0.5左右,且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其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为3.16%,同期美国、德国的国际市场平均占有率为15.68%和6.14%,所以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还很低。自2000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均大于1,德国服务贸易RCA指数基本在0.7左右徘徊,说明美国、德国的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服务贸易RCA指数均在1以上,近几年接近2,可见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近几年来RCA指数不到0.5,相比之下,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二)中国服务贸易具体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劳动密集型服务自2000年开始,出口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33.3%,位居出口第一位,虽然近两年来比重有所下降,但截至2010年,仍然占据出口第一的位置;其进口比重一直维持在35%左右,始终高居进口第一位(见表2);11年间中国劳动密集型服务的TC指数基本处于上升地位,说明其国际竞争力总体在不断增强,但TC值始终为负,说明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仍然具有比较劣势。资源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比重自2008年之前始终占据第一位,具有比较优势,但呈下降趋势发展;TC指数自2006年起也呈下降趋势,且近两年为负值,可见其国际竞争力逐年减弱,比较优势已经不存在。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7.9%增加到2009年的22.3%。总体看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仍然不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服务的出口占比大;其进口比重自2006年之后维持在26%上下;从TC指数来看,从2000的-0.81上升到2010年的-0.14,增幅较大,但TC指数一直为负,且数值较大,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比较劣势明显,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从服务贸易具体行业出口结构来看,中国与典型发达国家美国、英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典型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结构正在向以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呈现“高级化”趋势,而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呈现出“逆高级化”趋势。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6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耗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源问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据《BP全球能源统计》2011年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0.3%,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目前,我国的节能政策和焦点主要针对于国内部分的能耗。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开展打破生态环境的地域概念,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密切关联。国际贸易不仅限于实物资源的流动,进出口商品的同时伴随着隐含能耗。了解我国各产业部门及总体贸易能耗成本,可以从对外贸易的视角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关于贸易中隐含能问题的研究,国外学界关注的比较早。Machado等(200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1995年巴西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为831PJ,进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为679PJ,巴西在贸易中是能源的净出口国,且其出口产品的能耗强度比进口产品能耗强度高40%,因此巴西的决策者应关注国际贸易可能对国家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带来的额外影响[1]。Nguyen等(2006)采用结构分解法和幂级数展开对1996年到2000年越南的隐含能耗强度变化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种植业和维修服务业对提供高隐含能耗强度有显著贡献,而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纸浆业发挥重要作用[2]。Kahrl等(2008)检验了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指出出口贸易是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国需要建立一个能兼顾能源环境因素的经济贸易发展机制[3]。Liu等(2010)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法,对中国1992-2005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是一个能源净出口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大促进是隐含能净出口增长的一个因素,但是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抵消了一部分隐含能进出口增长[4]。

针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能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开始于2006年。周志田等(2006)通过对典型商品加权的办法,计算了2002和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率先指出隐含能出口量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直接原因[5]。李坤望等(2008)通过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非能源商品贸易中隐含的能源进出口量远高于能源产品的直接贸易量[6]。但是该研究没有将国内和国外的能耗系数加以区分,因而过高地估计了进口隐含能值。刘峰(2007)和齐晔等(2008)在计算中国隐含能源进口量时,采用了日本的投入产出表来估计进口货物的能耗系数[7-8]。但是由于日本的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先进的,因此不能很好地代表我国进出口贸易伙伴的整体能耗系数,因而过低地估计了进口隐含能的值。本文在参考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对于模型设计和数据整理都做了较多的改进和扩展。模型设计方面,考虑了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差异,在计算进口产品的隐含能耗时利用台湾地区(我国进口贸易平均能耗系数与台湾地区的最为接近)的技术系数进行了修正,使得外贸隐含能值更为客观和准确;数据处理方面,由于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为五年编制一次,本文以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价格和技术两个方面均做了相应调整,保证了测算结果的连续性。除此之外,本文区别于已有相关文献的最为突出之处是,不仅设法更为准确地核算外贸隐含能,而且提出了外贸能耗成本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政策建议中,提出如何从贸易环节上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模型与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是我国对外贸易能源成本核算及能源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实现贸易节能降耗的政策建议;最后部分是结论。

二、模型与数据

(一)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根据投入产出的横向平衡关系,假设一国经济中包括n个产业部门,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X=AX+Y(1)其中:X表示经济中总产出的一个列向量,AX表示中间投入,Y表示包含其他最终产品的社会最终产品列向量。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中每个元素为Aij,且Aij=xij/Xj(i=1,2…,n;j=1,2…,n),Xj代表j产业的产出,xij代表Xj所要求直接投入的第i产业的产品的量。在投入产出模型中,最终需求Y包含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和净出口量。最终需求Y与总产出X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表示:X=(I-)A-1Y(2)I-()A-1代表里昂惕夫逆矩阵,其中元素为αij(i=1,2…,n;j=1,2…,)n,αij代表每单位的j产业的产出所需要第i产业的完全投入产品的量[8]。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隐含能计算中,pd是国内所有部门包含的隐含能总量,它一个以pdj为元素的行向量,其中pdj代表j产业每单位产出Xj的直接能耗量。因此Pd可以表示为:Pd=pdX=pdI-()A-1Y=QdY(3)Qd是一个由Qdj元素组成的行向量,代表j产业的每单位最终需求Y所包含的隐含能量,即Qdj代表国内供应链中单位最终产出所包含的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总和。Qdj与pdj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Qdj=pd1α1j+pd2α2j+…+pdnαnj(4)pdjXj代表产出Xj的直接能源消耗量,QdjYj代表最终需求Yj中的完全能源消耗量。由于贸易中存在不同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产品中的隐含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部分I是在国内生产且在国内消费的产品的能耗量,其中①为完全由国内生产且在国内消费的最终产品的隐含能耗;②为国内生产但含X2,在国内消费的最终产品的隐含能耗。部分II是国内生产且国外消费的产品(出口产品)的隐含能,其中①为完全由国内生产且国外消费的出口产品的隐含能,②为国内生产但含X2,在国外消费的出口产品的隐含能。部分III是从国外生产的产品且用于国内最终消费的产品的隐含能量,即X1等于零时的隐含能值。

部分IV是从国外生产的产品且作为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产品的隐含能量[9],等同于X2值。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以下三个量:出口产品的隐含能量()EEE=II+IV;进口产品的隐含能量()EEI=III+IV;贸易隐含能净差EEB是出口产品隐含能量与进口产品的隐含能量的差值,即:()EEB=(EEE)-(EEI)=(II+)IV-(III+)IV考虑到出口产品中由外国所消耗的隐含能量,需要对进口产品中用于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作出修正,可以将其分解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和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消耗系数矩阵。Am=MA(5)Ad=(I-)MA(6)其中:Am为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d为国内中间投入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M是所有中间投入产品中进口部分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对角线矩阵,且它的对角线元素是mii:mii=Xmi/Xi+Xmi-Z()i(i=1,2…,)n,当i≠j时,mij=0(7)假设i部门的进口中间投入产品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其他部门的比例是相同的,Xmi,Xi和Zi分别代表i部门的进口,总产出和出口。这其中总进口产品Xm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Xm=AmX+Ym(8)AmX为进口产品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产品部分,Ym是进口产品直接用于国内最终消费部分。QdXm=QdAmX+QdYm(9)QdAmX=QdAmI-()A-1Y=QmY(10)QmZ=QdAmI-()A-1Z(11)行向量Qm中各元素代表每单位最终产品Y所需要的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隐含能量。出口产品中由外国消耗的隐含能量(IV)的表达式为QmZ。由此可以得出(I),(II),(III)部分的隐含能量。令Z代表出口产品的量,则有:(I)=QdY-()Z(12)(II)=QdZ(13)(III)=QmY-Qm()Z+QdYm(14)综上,由于(I),(II),(III)都已知,则可以求得EEI和EEB:由()EEE=II+IV,得口产品的隐含能量EEE:EEE=QdZ+QmZ(15)由()EEI=III+IV,得口产品的隐含能量EEI:EEI=QdXm(16)由()EEB=(II+)IV-(III+)IV,得易隐含能净差EEB:EEB=QdZ+QmZ-QdXm(17)如果EEB>0,则表明出口产品总的隐含能量多于进口产品总的隐含能量,这意味着能源虽然消耗在我国的国土上,但最终被国外消费者消费的,即我国是贸易隐含能的净出口国,对外贸易增加了对外能耗成本。如果EEB<0,则表明进口产品总的隐含能量多于出口产品中总的隐含能量,此时我国是贸易隐含能净进口国,对外贸易降低了我国能耗成本。#p#分页标题#e#

(二)系数的选择与调整

理论上讲,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其能耗系数应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但是,我国的贸易国有近百个,一一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确定其各类商品的能耗系数难度较大。本文将采用台湾地区的技术系数来估算进口隐含能。选择台湾地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平均能耗系数与台湾地区的能耗系数最接近。其次,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因为我国投入产出表五年编制一次,本文以2002年、2007年为基准年,对于基准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能耗系数,作了技术水平、价格指数和汇率三个方面的修正。

(三)数据来源

本文计算中国1998-2007年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采用了中国大陆1997年和2002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台湾地区2001年4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6年5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别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中国大陆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台湾地区各部门的能耗数据来自台湾经济部能源局2001年和2006年的能源平衡表。由于能源消费部门和投入产出部门的分类不一致,因此,对于投入产出表以及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合并,形成28个部门。

三、我国外贸能源成本核算及其能源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一)外贸能源成本核算分析

本文计算了1998-2007年的出口隐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exportproducts,EEE)、进口隐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importprod-ucts,EEI)以及隐含能净差量(netembodiedenergyoftradebalance,EEB)这三个量,其中,隐含能净差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成本。1998到2002年间,中国贸易顺差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800亿元左右。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能源成本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94910.75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1年的63273.76万吨标准煤。2002年以后,贸易顺差值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4256.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520.44亿元,增加了4.1倍。相应地,2002年之后能源成本开始大幅度的增长,从2002年的64039.1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51601.95万吨标准煤,我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成本也在这一期间迅速扩大。在出口方面,1998到2007年间,随出口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出口隐含能量在1998-2007期间出现显著的增长,从1998年的187503.8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248728.23万吨标准煤。但是,隐含能出口量并不是一路上扬,而是在2001年小幅下降到了155866.82万吨标准煤,但在2002年到2004年,隐含能出口量呈迅猛增长趋势,2005年出口隐含能达到了最大值的252323.78万吨标准煤。之后,出口隐含能量基本维持在25亿吨标准煤上下。在进口方面,进口贸易额在十年中,从1998年的11626.10亿元上升到73300.10亿元。然而,与出口隐含能量不同,随着中国进口贸易量迅速增加,进口隐含能量没有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而是基本稳定在10亿吨标准煤左右。这是因为除了贸易规模之外,技术因素和出口贸易结构等其他因素从相反的方向影响了出口隐含能值。总体来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付出了巨大的内涵能源成本,且能源成本在2002年后一直增大,增幅显著,这说明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成本。

(二)能源贸易条件分析

在核算对外贸易中能耗成本的基础上,本文还分别计算了进口和出口的节能效率,具体是以下三个指标:(1)进口节能强度μi,用来衡量单位进口价值所包含的隐含能量,其公式为:μi=EEI/Xm(18)其中,μi代表进口节能强度,分子EEI为各产业进口隐含能量的总和,分母Xm为各产业进口价值量总和。(2)出口耗能强度μe,用来衡量单位出口价值所包含的隐含能量,其公式为:μe=EEE/Z(19)其中,μe为出口耗能强度,分子EEE为各产业出口的隐含能量总和,分母Z为各产业出口价值量总和。(3)能源贸易条件指数μ,即为出口耗能强度与进口节能强度之比:μ=μe/μi(20)当μ值大于1时,单位价值的出口所包含的隐含能的量要大于单位价值所包含的进口隐含能量,意味着对外贸易不利于一国整体的能源节约;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有利于一国整体的能源节约。通过表2中的结果可知,从1998到2007年我国能源贸易条件指数均大于1,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不利于节能。能源贸易指数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在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2.5,但是2007年的能源贸易指数仍高于1998年的指数,这说明随着贸易的发展,出口能耗强度与进口能耗强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利于降低国内的能源消耗水平。

四、实现贸易环节上的节能降耗对策分析

为了减少我国贸易中的内涵能源成本,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在货物贸易方面,发展绿色对外贸易。充分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消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逐步淘汰“两高一资”产品和技术水平落后、社会效益低下的加工贸易;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设备的进口,鼓励进口能源成本高的产品。鼓励引进节能环保型外资项目,将吸收外资比较集中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节能能源的基地。加强贸易领域节能降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在服务贸易方面,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1)建设节能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提高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效率,节约流通成本。广泛推广和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空调用电。通过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减少车辆空驶率,降低物流成本;(2)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和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和促进居民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的金融、物流、连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开发等现代服务业;(3)加大服务贸易的进口。要继续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鼓励服务贸易的进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新基地。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7

有关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竞争力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也有研究采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指数)衡量。出于多种方法衡量下,比较结果更好的稳定性保障和规律性特征清晰显现方面的考虑,研究综合采用较常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时还采用了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比较重点考察了中国在美、日、德三个较具代表性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比较参照对象的选择方面,我们既考虑了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老牌发达国家经济体,也考虑了部分与我国在全球市场同时存在紧密合作与竞争的东亚经济体,包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析同时还考虑了“金砖四国”其他三个成员国,即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基于多角度对比较国家和地区的上述选择,相信可以更真实反映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具体分析中,各国或地区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对三大市场进出口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OCED官网数据库下的Tradeinservicesbycategoryofservice子库,并经整理和计算得到。服务贸易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FiftheditionoftheBalanceofPaymentsManual,简记为BPM5)中的服务分类以及扩展的服务收支平衡表(theExtendedBalanceofPaymentsServices,简记为EBOPS)下的分类统计得到。具体包括交通运输服务(Transportation)、旅游服务(Travel)、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ervices)、建筑服务(ConstructionServices)、保险服务(InsuranceServices)、金融服务(Financial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andInformationServices)、专利许可服务(RoyaltiesandLicenseFees)、其他商业服务(OtherBusinessServices)和文化娱乐服务(Personal,CulturalandRecreationalServices),共计十个服务细分行业。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原始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从中国角度统计的、针对三大市场细分服务行业的进口和出口数据。本文用三大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间接衡量中国从三大市场的进口状况,用三大市场从中国的进口数据间接衡量中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状况,并以此进一步构造相关竞争力指标值。类似处理的还有巴西和印度。

二、国别市场竞争力总体状况和分类行业比较

(一)三大市场总体竞争力状况表1给出的是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在三大市场上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竞争力状况。为降低个别年份数据异常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统计结果描述的是2006~2010五年间的平均值。由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情况可见,除中国台湾和巴西表现出不同程度比较劣势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最终使得以上所有考察国家整体在日本市场上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表现出微弱优势。刘艳君和商伟(2010)不同角度下的类似研究也指出,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的微弱竞争优势水平略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表现则高于印度和巴西。德国市场上,以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均不同程度表现出相对比较优势,日本最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其同样表现出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要强于新兴服务贸易,进而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偏小且呈现逆差。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其服务贸易发展开始有所起色也是事实,并主要集中在以美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市场(朱玉荣,2011)。比较而言,以巴西、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在德国市场上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同德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保持着更快的增长势头,但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通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表现为在服务产业内分工格局下,上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德国市场服务进口的增长迅速。由此导致总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进而总体竞争力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更主要与其同时在产业内分工格局和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存在着双边服务贸易往来。其中,突出表现的是日本大量服务外包活动的转移,激发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并带动服务贸易增长,进而在日本市场上一定程度的竞争力表现。最终整体表现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在德国市场上大多表现出比较优势,但是明显要低于在日本市场上的表现;而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劣势显著高于日本市场,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表现方面,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劣势是三大市场中最突出的。再就美国市场来看,除德国和中国香港表现出弱竞争优势外,更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竞争劣势。虽然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以巴西为典型,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表现多为显著比较劣势;发达国家中以日本为代表,表现出较小的比较劣势。综合表现来看,不同于日本市场,各国在美国市场上整体平均也表现出微弱比较劣势。当然结果也不同于德国,尽管美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反而比德国市场要低,尤其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等在该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同样将一些劳动和资本密集服务活动大量外包。在外包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巴西等南美国家以及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这在加深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同时,也使得接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机形成对美国市场服务贸易出口的显著增长,进而服务贸易逆差的降低。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相对要素禀赋优势、需求偏好相似性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在简单服务产业间国际分工格局下,以上国别市场竞争力表现特点很难实现。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与德国展开服务贸易领域合作的主要模式。尽管从德国自身角度来看,其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但这种建立在过度“单向性”基础上的优势很难长期维持,其必然构成双边服务贸易领域深化合作最不利的方面。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中,与TC指标结果类似,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再就德国和美国市场总体比较情况来看,与TC指标结果类似,RCA指标结果依然支持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德国市场上存在更不利的竞争劣势。综合RCA指数分析进一步可见,作为“金砖四国”之一,虽然中国同日本在地缘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也非常紧密,但在对日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表现方面,仍没有表现出比印度和俄罗斯更明显的优势。而在对美国市场的发展方面,反倒优于印度;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表现则是最差的,依旧凸显拓展该市场的必要性。最后,采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给出的考察结果中,各国家和地区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力构成和影响情况,再次印证了前述规律性发现。(二)服务细分行业竞争力表现表2进一步就中国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在三大市场中的竞争力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证实相比德国和美国市场,中国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表现还是最突出的。具体来看,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旅游服务四个子行业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比较优势,通讯服务业亦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他商业服务也呈现微弱竞争优势;专利许可服务行业则处于较强竞争劣势;而由于较高成本性质壁垒和本土市场封闭性(王涛和姜伟,2010),我国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在日本市场同样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细分行业德国市场竞争力表现整体明显不如日本,虽然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化服务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但金融、保险和专利许可服务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服务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服务则都处于明显竞争劣势地位。应该说这里行业比较更好揭示中国服务贸易在德国市场上竞争劣势的成因———无论传统服务还是资本和知识更加密集的新兴服务行业,大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从要素禀赋影响下的比较优势发挥来看,中国在全球市场上仅有三个呈现出一定竞争优势的服务子行业(即建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该市场上的表现也没有真正体现我国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综合德国市场表现可见,一方面重点加强与德国为代表欧洲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行业领域内的经贸合作,仍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更好、更快提升中国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适时形成跨越式发展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传统服务行业领域内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在更好发挥我国现阶段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可能更容易实现双边服务贸易往来“规模”总量上的显著增长。进而在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彼此对对方市场更充分了解以后,双边合作领域的深化与层次提升才能够获得更坚实基础。静态视角看美国市场表现,中国仅有运输服务子行业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其他子行业竞争劣势地位比德国市场上的表现更突出。综合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三大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一,专利许可服务作为最体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无论何种指标结果,中国在三大市场的竞争力都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伴随此前较长期内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技术转移和输出国。加之技术水平上存在的较大差距,中国与三国之间技术交流在日益增强过程中,最主要成为大量版权和技术许可的进口方。根据数据统计,由于原来基数非常小,中国对三国合计专利许可服务出口规模2010年虽也不过刚达到2.5亿美元,而相应年份进口则为67.7亿美元。同样处于明显劣势的还有金融相关服务子行业,2010年中国对三国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规模合计为2.4亿美元,进口合计则达到22.6亿美元。其二,尽管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更体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但中国这些服务子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表现已有显著进步,尤其日本和德国市场。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两个服务子行业为例,2010年中国对日本、德国市场出口规模合计分别为45.9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同期进口分别只有17.82亿美元和2.75亿美元。其三,作为典型的传统服务行业,虽然大量研究已表明中国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在德国市场还是表现为显著竞争劣势。纵向时间维度比较可见,中国1996~2010年间对德国市场交通运输服务子类出口与进口差值从0.61亿美元持续扩大到4.75亿美元。

三、三大市场竞争力状况的动态演变特点

前述静态比较揭示了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劣势基本情况。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动态演变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仍不得而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对后面基本趋势的有效判断。下面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NRCA)指数考察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在三大国别市场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动态演变情况加以考察①。图1给出的中国在德国市场服务分行业贸易竞争力动态演变特点方面,大致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倒“U”型结构。在这之前,NRCA指数值由1998年最低时候的-0.0745上升到2004年最高值0.193;此后则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前后转为负值,2010年达到十多年来最低值-0.088。从数据来看,尽管中国对德国市场出口平均增速在2004以后较快增长到21.5%水平,但进口增速在2004年后也进一步增长到21.8%,平均而言还是较出口增长快,由此进一步拉大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距。而导致中国在该市场竞争力不升反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欧部分国家与德国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很大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的市场“挤出”效应。当然即便如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而言仍具有很大空间。就中国对德国市场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情况来看,虽然绝对规模从1997年的13.8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1.9亿美元,但平均而言仍只有美国的31%和日本的43%。占所有国家对德国服务出口比重份额虽然从2002年开始稳定突破1%水平,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超过2.5%,美国这一数字在2010年就已经高达7%,日本也达到了4%左右水平。由更细分行业表现可见,总体演变形态特征主要是由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的倒“U”型形态结构决定的,三者在总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平均达57.2%。其他如通信、金融和保险服务等部门的NRCA值基本维持在零水平值附件,波动性明显要小得多,对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格局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由于数据缺失,我们无法得到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日本市场2004年之前的竞争力构成情况,仅从此后时间段(2004~2010)内的主要趋势看是略微缓慢下降的。当然另一方面,与德国市场表现不同的是,日本市场对应NRCA指数值始终维持在零水平以上,表明中国在日本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优势反而是较稳定存在的。并且正是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形态结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这很好说明,对日本市场而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地源文化相近性始终是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在该市场发展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且进一步显现的重要根源。细分行业方面,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交通运输在中国对日本总服务贸易中合计占比虽从2004的70%下降到2010的50%左右,但正因为这三个行业竞争力表现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图2中还不难注意到,以2009年为拐点,2010年中国在日本市场上多数服务子行业的竞争力都出现了较明显的提升。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动态表现在经历1997~2003年的增长后转而下降,在2008年之前始终表现为微弱竞争劣势,但此后同样得到一定程度的形势扭转。从1997~2010年中国对美国市场整体竞争力表现看,主要特点还是在反复中基本维持缓慢上升格局。具体细分行业表现方面,中国对美国交通运输和旅游两个服务子行业进出口占总进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从1997年的接近60%进一步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近70%,占所有国家对美两类服务进出口比重也由3.8%增长到近10.6%。较大比重构成决定了较长时期内,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是构成总体服务贸易微弱竞争优势及其动态变化特点最主要的根源,旅游服务不利竞争地位的降低也做出部分贡献。无论对美国还是对日本,鉴于在全球价值链深化解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在过去二十多年主要在制造领域形成较为紧密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美国和日本通过大量转移出本土生产制造活动并根植于中国,使得中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并因此对美国和日本制造品出口竞争力获得极大提升。综合图2、图3中国对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演变情况可知,中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外包活动,对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也初见端倪,更显著的增长情况有可能再次重演。而注意到近年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将开放重点聚焦于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在该框架下,如果其能够在非歧视性、开放和包容的前提下,就中国具体准入门槛在不失灵活性的条件下早日达成一致,显然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竞争力状况的改善,更是不可多得的契机。综合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可见,尽管静态分析很好揭示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子行业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有不同程度表现;但动态演化趋势分析则更好表明,囿于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仍占有的较大比重,这些典型传统服务仍是最主要决定我国对三个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总体竞争力状况变化特点的行业———服务贸易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本着以更高质量提升我国对美、日、德三大国别市场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为目标,分析表明关键是继续大幅提高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结构比重和影响。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篇8

国有外贸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落后,但寄生于垄断经营体制,企业依然能够存在和发展。加入WTO后,国有外贸企业已不能期望继续在政府的保护和特殊政策下,保持在市场的主渠道地位。在中美、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服务贸易"项下"分销服务"中的"佣金"和"批发服务"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允许外商设立合营公司,从事绝大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和国产品批发业务,并在3年内逐步取消对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开放进出口经营权使本国外贸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国有外贸企业要确保不会消亡,必须迅速利用有限的缓冲期,对内部管理加以创新,加快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改造才有出路。

事实上,随着这些年“三资”企业的进入,外贸企业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已不断弱化,1986年,“三资”企业的出口额为6.8亿美元,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5%,到2000年,“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已为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面前国有外贸企业表现得缺乏竞争力,正在逐渐丧失其在外贸中的主导地位。入世后,外贸企业的这种竞争压力就更大了。国有外贸企业必须从产权到经营体制,从运作理念、管理机制、法规体系到行业规范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当然,这种系统性的改造因为需要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配套而需要时间。但外贸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必等别的条件都具备才开始改造,而应该率先快速推进。在内部管理中,本文重点探讨新形势下的战略定位问题。

从失误中认清战略定位

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不断发展的基础,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后即基本成为了市场主体,有了自由定位的权力和空间,但大多数缺乏定位意识,少数一直试图找到自己定位的,也几乎无一成功。

近些年,有的外贸企业在定位时盲目跟进。即看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的战略定位获得成功,便盲目跟风,尤其是在企业进入新产业的时候,缺乏独立判断,热衷于跟进大势,如一些国有外贸企业90年代大肆投资房地产、股票,根本不是基于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分析(SWOT分析)与理论,而是盲目仿效,赶时髦,追流行,从没有想过自己的主业(核心领域)是什么。

还有的则贪大求全。近年来,由于我们能够看到的,或比较熟悉的往往都是一些跨国公司,因而给我们一种错觉,以为国外的公司都是跨行业很多的跨国公司。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一种航母情结,于是不少外贸企业因外力作用而被焊接成了"航空母舰"。(如中化与外贸信托的合二为一,中技和中机等合并为中国通用集团)但因缺乏协调,难以形成"有机体"和核心竞争能力,因而在市场的大海中,很难真正发挥航母的作用。资源的非市场竞争作用的组合是不会必然导致1+1>或者= 2 的。企业规模只有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相适应,才能发挥规模效应。企业的战略定位不能以保大或保小为标准,应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尺度。

战略定位要旨何在

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定位时,需全面评价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把握竞争趋势 目前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主要以产品进销差价作为自身利润的主要来源,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以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在其下游的其它分销商和上游生产厂家的整体利益。这种模式显然已日薄西山了。1998年64%的外贸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即是明证。

由于传统企业之间产品竞争已经演变成了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竞争,外贸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中间商,必须适应以下趋势:供应链的每一部分都必须高度核心专业化,各环节之间既有产品主体之间的传递,又互为双方提供高效服务,从而既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又能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获益。外贸企业应与上下游的供应商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为目标顾客服务,外贸企业的利润来源将不再是产品的进销差价,而是为产品提供的增值服务。通过为上游生产商和下游批发零售商提供高效率的专业服务,使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

服务范围至少应包括:为生产商作海外市场推广,协助生产商对下游批发零售商进行配送和促销活动的传达。在市场和生产商之间建立信息平台,使双方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对方的生意、发展计划的制定,不再是互相割据的一个成员,都以最终客户为中心,围绕在客户的周边,为客户提供价值。

如此,则外贸企业从一个对卖家压价向买家提价的中间商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商。供应商(生产商)依据外贸企业对其市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支付服务佣金,外贸企业将拥有更加可靠的利润来源,作为整个价值链中提供增值服务的一员,外贸企业还将享受到来自生产商的巨大支持。

确立差异性优势 外贸企业可以服务的客户类型很多,每一产业的客户都有其特殊性,会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一家外贸公司想吸引零售业的客户,那么它必须说明公司有能力通过进出口的零售商品来降低零售商的经营成本,提升零售商的竞争能力,加快零售商的现金周转,且提供的服务比其自身从事进出口具有竞争力,零售商因为减低了成本而乐意外包该项业务。

确立因“司”制宜原则 公司的文化背景,员工素质,工作风格等都是影响公司定位的因素。造成公司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所有人员在代表公司与客户、同行们相处时所显露的人格气质不同。传统外贸是产品买进卖出,货款收回就是销售的终结,但从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这不应该是终结,而是仅完成服务的一个部分,大部分的服务还未开始,因为外贸企业是服务商,对客户的服务是持续的。一个外贸公司的准确定位可以使其以集中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确立本公司的竞争优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