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终身学习论文8篇

时间:2023-02-27 11:09:37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在探索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的不断涌现,人类的学习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可以自主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学习,接受教育。本文从探讨终身学习理念入手,归纳总结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三种实践这一理念的教育方式。

人类步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学习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终身学习是一种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等范畴的学习理念,这种学习理念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现存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们持续不断地扩充其知识和才能。其次,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人们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已不可能一生只具有一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我们必须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学习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前局长保罗·郎格郎(PadLengrand)提出来的。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的学术报告(后改译为“lifelongeducation”即终身教育),并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自此以后。许多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学者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强调终身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把人作为对象,自上而下施加于人,这与个人主动要求参与学习并不完全一致。“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能体现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

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最具权威的当推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被“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五层涵义:(1)终身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从而为人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2)终身学习不仅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人类必须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它不仅拓展了学习时间,也大大拓展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3)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4)终身学习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差异,人们均可享有学习的权利。(5)终身学习需要有—个支持过程和一个支持系统,终身教育便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同时,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或学习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和机制,以解决社会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二、终身学习理念对世界各图教育的影响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演化成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日本是终身学习研究和实践开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文部省设立终身学习审议会,通产省设立终身学习振兴室;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英国、瑞典、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也力图适应终身学习思潮的全球化趋势,调整国家的教育政策。不仅如此,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以及北欧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创建了具有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社区教育。

终身学习理念也引发了中国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并逐步成为中国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指导原则。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三、终身学习理念影响下的三种教育方式的划分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政府不仅在其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以及所作的教育报告中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放在突出的位置,终身学习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国家创建了社区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学校、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因此,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外,还应利用各种沟通信息和教育媒体,如网络、电视、多媒体、图书馆和报纸等,大力支持发展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这些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正规教育,有人称之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指称的内容大致相同。第一次提出这种划分的是菲利普·库姆斯(P·H·Coombs),1968年,他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一文中。根据教育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把教育划分为formaleducation(正规教育)、non-formaleducation(非正规教育)、informaleduca-tion(不正规教育)。1973年,他在《农村儿童与青年通向学习的新途径》一书中对教育活动作了同样的划分三种教育方式具有其各自的内涵。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机构与场所、有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训练和培养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正规教育除了普通的大、中、小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全日制的专业和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正规教育具有普遍性、连续性、标准化、制度化等特点,在现代社会,它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首先完成的活动,其年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延长。正规教育的质量是影响个体终身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正规教育系统,在该系统中,每个人初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知识科学。”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是短暂而有限的,只传授知识的极少部分,不能满足人一生对知识的需求,非正规教育正是针对学校教育的受挫而被提出来的。非正规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各种教育影响下,个体从家庭、邻里、工作娱乐场所、图书馆、大众宣传媒介等方面获取知识、技能、思想、信仰和道德修养的过程。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非制度性和适应性;(2)多样性和灵活性;(3)简易性和节约性。菲利普·库姆斯认为,非正规教育“当被看准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给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以很快和很大的贡献。”第三种教育方式是不正规教育,这是指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正规教育是一个无组织的教育过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或与别人的接触,如在家庭、同伴、工作、团体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对事物的一定看法和态度。不正规教育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广泛性。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学习者几乎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从事新的价值和技能的综合学习。

实际上,在正规、非正规、不正规教育之间难以划分出明显的界线。有些活动固然可以归属于单独的一类,但许多活动却有着两种或全部的特点。

四、三种教育方式在个体终身学习实践中的体现

终身学习论文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60 "cultural participation-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ssociated projects collected by WGEL. Cultural participation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cultural institutions, commun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in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blueprint, the real function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so it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文化;文化参与;终身学习

Key words: culture;cultural participation;lifelong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60-02

0 引言

文化获取平台(Access to Culture Platform)为参与到欧盟、国家、地区或者地方政府的文化工作的各方提供一个数据和政策支持,有权将社会各方的声音整合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平台作为欧盟的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咨询平台,提高关键问题对话上的开放程度、并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开辟各级政策发展的新领域。该平台目前有欧盟的36个不同文化机构的48个,覆盖艺术、遗传学、建筑学、文化中心、学校、少数民族语言等领域。

教育和学习工作组(The Working Group on Education and Learning,WGEL)是该平台的三个主流之一,专注教育、学习和文化的交叉领域,以及不同教育环境中文化参与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文化参与不仅仅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以及终身学习概念的精细加工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对WGEL过去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

“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之间的铁三角关系对个体、组织、社区以及整个社区有着变革性的长期影响和冲击;无论是参与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人们的创造力都是可以被培养、激发和发展的,尤其是在教育和创意关联的环节;文化机构对教育有着强大影响:能够生产基于文化契约的新颖的、有效的教育课程;文化机构能够有效促进终身学习:能够创建实现人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1 案例分析

采用文化参与的方式开展终身学习发挥着无穷尽的潜能,然而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让所有参与机构中的人员寻找一些使用文化参与的学习达到的效果优于普通学习方式的有趣案例,并且形成活动报告,WGLE采用这种方式共收集了教育和文化具有变革性关联的60个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对多样化受众群体有着巨大影响,并已经证实对个人、社会和经济体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久性影响。这些案例都采用了严谨的方法和运行机制,使得其能够在其他环境和国家中得以实施和推广。最后的总结材料包括不同学科门类,比如说遗传学和博物馆学(23个案例),音乐(10),戏剧(1),成人教育(13),文物保存以及建筑学(5),图书馆学(1)以及现代艺术(1)。在所有的案例中,都关注了儿童和青少年,有的还关注其他的受众群体。下面介绍下几个典型案例,它们增强了人们对文化参与和终身学习之间如何相关、相关度如何的理解。

1.1 提供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巴克莱银行的特殊教育需求项目是为适应儿童特殊教育需求而设立的,关注的领域包括:莎士比亚,工作帮手以及与“火、光和收获”相关的主题活动。他们有两层目标: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课程,这些群体包括身体上、智力上以及行为缺陷的儿童;激励巴克莱银行的员工到博物馆做义工。达到的效果是: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和自愿者行为的兴趣。

1.2 提高12-15岁青少年对建筑遗产以及相关学科的认知 瓦隆文化遗产组织的项目是以四天的授课或者短期暑期学校的形式开展的,这些课程一般是在西多会修道院举办,该修道院成立于1244年,目前正在修葺。在遗产保护和修护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指导下,与遗产网站共同生活和学习几天,能够逐渐渗透其对文化遗产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开启专业领域探索的一扇门。

1.3 提高学校水平的艺术表现 英国(2007-2011)的音乐宣言之全民歌唱项目(The Music Manifesto National Singing Programme)由Youth Music,AMV-BBDO, Faber Music and The Sage Gateshead主办,英国政府提供支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享受音乐的机会,并帮助所有的小学成为“歌唱学校”。该项目能够显著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归属感,并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合唱能够创造相互协作以及团队工作的感觉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1.4 鼓励边远年轻人参与,提高其活跃性与民主化

“教育中的戏剧”项目鼓励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的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区的孩子参与进来。该项目为居住在边远社区的年轻人进行艺术表演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深化对核心民主观念的理解。该项目不仅仅跨越艺术和教育的边缘,也涉及到国家、社会和民族领域。该项目为这些年轻人举办艺术展,并将相关成品出版发行,对他们的艺术投入给予反馈,并把他们推向更宽阔的世界平台。

1.5 不断扩大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创意进程 在过去的三年,伦敦市政厅音乐和戏剧学校通过提供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工作室环境来不断的扩大音乐制作的可访问性,保证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导师和专业学生的指导下参与到包容的、生动的音乐创作过程当中。这种交互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1.6 以跨文化的方式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的对话 变化的视野——新城市的秘密(Changing Horizons:Secrets of the New City)是处理移民问题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艺术项目。通过使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的剧组分享最近的移民历史、合作制作和表演戏剧。该项目旨在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之间的对话,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跨文化的方式进行戏剧创作,试图建立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对话,进而构建“天涯咫尺”的氛围。

1.7 重返受人尊重的居民:帮助老人克服老年痴呆症

在奥尔胡斯的露天博物馆,丹麦详尽的阐述了其对老年人的所有感觉器官的整体刺激项目。老年人可以听流行音乐,政治演讲或者品尝他们从儿童时期到现在的食物。该计划允许参与者的特殊需要,但是这些需求是已经通过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该项目的老年人,其身体各项指标都已好转,他们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尊严,减少暴力行为倾向的趋势。

2 案例总结

这60个案例证实了文化参与、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些项目也会带来社会变革以及经济增长。

2.1 对个人的影响 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文化参与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并全面积极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变得更幸福和快乐;提升不同年龄群体的艺术素养,创造力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帮助个人了解更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凝聚行为;激发不同年龄群体对艺术的更大热情,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将他们从创作过程的“局外人”转变成“专业人士”;提高个人通过经验、工作以及主动参与进行学习的能力,提升团体学习能力。

2.2 对推动力量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终身学习,个人能够获得其收益终身的能力,这个过程不仅仅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从长远来看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改善社区生活水平。WGEL收集的个案表明,社会和公民素养、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以及学会学习三项素养的整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3 对文化机构的影响 上述终身学习和文化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专业素养、研究方法、变革、高效的规划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组织视角,这些项目很重要,它们帮助一个文化机构:构建组织层面上的深层次发展策略,探索新的组织机构发展模型;探索、开发以及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包括贫困地区;提升文化机构在本地、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形象;扩展寻找新同事和合作伙伴的范围,进一步的开展创造性协作工作;加大对艺术和文化力量的宣传,创建新的支持群体和朋友圈,进一步提升宣传水平。

2.4 对社区的影响 对改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移民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参与到协作性创作过程中;使移民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并增强其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改善教育水平,通过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的提升帮助人们重返校园;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经济参与度,使他们与社会发展同步。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成员间的协作工作、公开讨论的备案、已经执行的研究项目、对“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连接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10项结论和建议:①有必要增强文化机构和教育院校之间的联系,进而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管理部门证实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学习风格需求,尤其是将创造力、变革能力和参与度作为学习过程一部分的相关群体。②激励儿童和年轻人在他们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参与到变革性和交互式的创作过程,这对发展艺术和文化的未来观众和支持者非常重要。③通过跨文化项目培养年轻人的民主意识,探索公开对话的新模型是构建民主社会的重要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和集体主义意识。④为易受到攻击的群体提供个人表达的开放空间,参与者可以感受到主动性和重要性,提高自信心、自尊心。⑤交叉艺术举措、创新元素和高响应性的变革需要给与特别关注。提高个人和组织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适应性是生存和战略改进的一个重要工具。⑥“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需要纳入大片移民课程中,进而提高其适应性。通过跨文化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同民族、不同以及不同背景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方式。⑦“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拓宽了参与者对文化和教育产品以及服务的可访问性。同时也为文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⑧“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可以改善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如果结合相关的企业培训,这样的项目是可以为企业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⑨在文化行业或者文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在很早的时期对儿童和年轻人灌输这样的思想。这一过程的长远影响在于改善文化部门的就业,并带来经济效益。⑩创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相关项目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对这些项目给与鼓励和支持。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是“文化-教育-终身学习”连接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通过学习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群体的文化参与,似乎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方式。利益相关者、文化机构、教育院校、公民和决策者需要持续寻找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的有效和创新的方式。教育和终身学习蓝图中,文化参与的真正功能一直被忽视,未来需要给与特别关注,就像它所带来的各层次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Access to culture[EB/OL].2013,09,09.

http://lidiavarbanova.ca/tag/access-to-culture/.

终身学习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终身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培养

人类自诞生以来,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停止了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也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停止了学习,人类就不可能实现今天的一切成功和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明确一个事实: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还能使人变得聪慧和文明,使人变得高尚而且完美,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古以来,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家到平民百姓,都在反复强调学习的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大大地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即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性

1.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的必需

职业学校学生一生,是一个不停地学习和成长的历程。具有高效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知识时代,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智能的大小,智能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的多少。学了做,做了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得愈多,做得就越多,会得也就愈多,智能也愈大,个人能力也就愈强。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术的有文化的人,将会沦为新时代的“文盲”。职业学校学生一生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职业迭替和技能的变革,不能终身学习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发展。

2.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基础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未来企业要求的员工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学校到社会,实现从学生的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激增,要赶上时代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应运而生,不学习提高就会变得陌生和落后;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想谋求理想的职业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也可能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不全和不对口。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3.终身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刨业的必备条件

创业者成功的法则之一就是不断学习,不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创业者树立危机意识。创业者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和新特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胜。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之快让人吃惊,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很可能在一夜之间会老化或者落后。新知识与新技能几乎每天都有产生,创业者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创业和守业才能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我超越是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集中精力,不断丢掉过去,开拓未来。中国徽商的成功法宝就是日新月异,在经商的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知难克难,学习实用知识,创造实在效益。

二、职业学校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要点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在终身学习理念下,职业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重在既有的知识技能传递,而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者,第一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督促自我终身学习;第二要使其学会终身学习的技巧,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方法,终身不断学习;第三要使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养成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并自我进行学习评价,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唯有当每一个学习者都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他才可能有效解决因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成为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良好的人。

如果在终身学习理念之下,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改变,学校教育的角色也应有所调整。在传统教育典范之下,学校的主角是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价值和谋生的技能。学校被视作为“知识的殿堂”,学生进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然而,面对一个变迁快速及(编辑整理)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既有知识在离校不久便发现已经落伍。因此,学校教育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所需面临的第一项角色转变,乃是从传统“知识殿堂”角色,转变成“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培育的是“终身学习者”苗木,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更是“终身学习者”苗木的培养所。在这一新的角色之下,学校所应提供的不是“所有知识的内容”,而是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提供探究各种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学校应该使学生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动机、技巧和能力,使其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终身学习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态度、技巧与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递既有知识的活动逐渐减少,帮助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逐渐增加。换言之,学校教育应增加提供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机会,通过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应减少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活动,增加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

2.教师角色需转换

就教师而言,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多么完美,而是致力于唤醒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索,开阔更大的知识能力空间。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生,而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这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得以达成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职业学校教师的理念应该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和长江”。教师需要有长流不断的溪水和长江,而溪水和长江的源头就是学习。教师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则更需要不断地学习。

3.课程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调整

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与技能的“创造”与“探索”的过程中,而非着重在既有知识技能的“传递”上,向着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使学校教育呈一种开放趋向,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朝“学习的个别化”方向发展。由于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个人一生的事,个人必须自己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提高活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责任的培养。学习的个别化,通常包含训练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计划,以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引导他们创新工艺与技术,培养他们“创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各种新媒体及电脑辅助学习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动、自发的探究精神,以及熟悉学习方法的使用,使(编辑整理)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离校之后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创造”与“探索”者。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终身学习论文篇4

关键字:教学模式改革、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

加快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使院校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是新兴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特点的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探索,建构主义掀起了当代学习理论的新篇章,它给当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创新带来了影响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是当今众多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去建构内心的过程,学习者的这种构建,并不是把知识生硬的从外界搬移到自己的大脑之中,而是以本来所具有的一定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新的认识”[1]。认为学习者是知识加工的主体承担者和创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其次,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的一般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通过已有经验对外在新信息进行内化吸收;二是从原有记忆中提取信息 [2]。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既是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也是对原有经验的重新改造和编组。另外,建构主义还指出,外在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意义除了客观事物本身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主动构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构建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不存在唯一标准。

1.2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学习本身必须置身于一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利用各种外在工具和资源相互支持、协同工作的场所,它存在于学习者不断学习的进程中。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学习环境真实存在且十分复杂;二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协商,通过协商过程帮助其获取难以获得的认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可以为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提供学习材料;四是能够促进学习者提高自我反思能力或帮助其在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五是学习环境着重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对于学习所需的内容和方式,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参与。

2 研究性学习理论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将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于各种学习过程之中; 狭义上讲,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一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来选择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的,通过主动的研究学习来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方法,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3]。

2.1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要义

研究性学习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着重强调的是要通过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比较侧重的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与解决。对于当前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来说,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才能更加促进学员对课程的理解、更有利于学员学习的切身体验、更有利于学员的成长成才。

2.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内容更为丰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具有广阔的视野,能把学习的焦点引导到对外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的关注之中,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二是学习时间把握更为灵活。研究性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按照自己的规划来把握学习的速度与进度,灵活地掌控学习时间,方便学习者按需学习。三是更为重视学习的交流与协作。研究性学习重点是研究问题的解决,由于要面对的是角度与广度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必须要求依靠群体的智慧和恰当的协作分工。通过交流协作,大家可以充分的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与不足,使学习的效果得以极大的提升。

3 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学习(lieflong learning)是指属于社会的每个成员,为了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的过程[4]。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与推广之下,已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

3.1 终身教育的概念

目前,关于对终身教育概念的认识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当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它是从人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从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而结束,即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末,它包括人的一生当中的各个阶段的教育和各个方面的教育[5]。

3.2 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教育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终身性。终身性突破了对教育所形成的传统意识和框架,将教育看做是人生当中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强调人生要不断的学习知识、更新知识、保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变能力。二是全民性。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为了学会生存每个人都离不开终身学习、离不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即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学习、受教育的机会。三是广泛性。终身教育涵盖人生各个阶段、各个职业,遍及所有城镇、乡村,涵盖每一片区域,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见终身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多么的广泛。四是灵活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很好的体现在为满足社会分工的不同,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五是实用性。终身教育的实质目的就在于学会应用,将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只有学会如何应用,才意味着一个人是真正的学会了学习,真正的学会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真正学会了主动的适应外界变化、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变革。

4 小结

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研究的重点内容,加快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使院校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本文对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三大基础理论的特点规律,指出三大基础理论是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0-115.

[2]侯立平.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7.

[4]杨燕菊.新课程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几点体会[J].2011(1):115-116.

终身学习论文篇5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篇6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wWw.133229.coM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篇7

我国部分省市已纷纷出台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02年,我国第一部终身教育法规—《台湾终身学习法》出台。该法律详细规定了法律目的、核心概念、政府职责、社区大学的建认、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等内容。2005年,福建省颁布《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成为中国大陆首部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它规定了终身教育的内涵、适用范围、目的、管理体制等内容。2011年,上海市基于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颁布了《上海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条文的部分内容是国内首创,如条例首次规定专职教师职务评聘通道等,对其他地方性终身教育认法提供了借鉴价值,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此后,太原、河北、宁波等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继颁布并实施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促进了当地民众素质的提高及终身教育的发展。这些法规为广州市的终身教育认法提供了借鉴。

(二)政策和制度建设为广州市终身教育立法提供指导

随着终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终身教育认法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也在逐步进行相关研究,并将其列人工作要点。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终身学习立法进程,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推动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学习的相关地方法规与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也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继续开展《终身学习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印发推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作的意见,启动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在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加快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已经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见表为立法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策文件都对终身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广泛,并且以建设广州市学习型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蓝图,因地制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学习权利,促进了广州市居民的终身学习,也为广州市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三)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广州市终身教育立法莫定基拙

1.理论层面。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深人,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挑战、新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为更好地解决当前终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广州市学者以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深人探讨学习型城市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社区教育学院也成认了社区研究中心,引领广州市学者对一系列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如“广州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研究”“学习型城市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理论结合实际,边总结边提升,使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进一步走向成熟。

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广州市取得了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发表专著多部,论文数十篇等,为制定终身教育法规及有关终身学习的决策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本。如李训贵等人出版的《广州社区教育发展》一书,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完成了《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政策研究,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纳人该评估指标体系加以评价。

2.实践探索。近年来,广州市因地制宜,以传承广府文化为契机,以搭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为基础,以社区教育发展为抓手,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

(1)传承广府文化,促进终身学习。2011年,广州市政府强调要建设广府文化核心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传承城市文化,以广府文化引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弘扬广府文化,广州市各区根据本区的文化特色,开展了一系列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品牌活动。华乐街的“华侨文化”、北京街文化站的“开笔礼”、六榕街的社区课堂大讲坛等各种社区教育品牌活动,让更多社区居民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为更好地利用文化带动社区教育的发展,部分社区以广府文化为主题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构建以广府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大大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终身学习论文篇8

终身学习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终身学习”大有取代“终身教育”之势。然而“终身学习”的提倡是否就是理论上的进步,从而在实践中有利于终身教育的推进呢?尤其对于教师教育来讲,是否更有利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呢?文章认为对待“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应做进一步的思考,在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政府的职责。

一、终身教育向终身学->j的转化

“终身教育”概念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倡导者为时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活动家保尔·郎格朗。他认定:数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于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奠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以1970年的“国际教育年”为契机,“终身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广,成为国际教育舆论的焦点。时至20世纪90年代,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或在法律文本中列入终身教育条款,或制定终身教育专门法,或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政策文本。

在终身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按照《学会生存》一书中的陈述,这个发展的轨迹是: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渐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的过程了,可以说成为了“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终身教育”一词已经从指称成人教育,变成一个涵盖人生从生到死全过程学习的概念。而“终身学习”要领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被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二是终身教育原指成年人或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后来把普通教育也纳入其中。不过,更加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生各阶段教育内容的区别,而在于各阶段“教育”(或“学习”)内涵的变化。这就是各阶段的“教育”(或“学习”)不再局限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三是“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扩展,其内涵可以说并不是现行各阶段的教育,都堪称“终身教育”,从学习现成知识到“学会学习”,应是现行教育变革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制度的调整,尤其是发展非制度化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

二、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质疑

严格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概念上并不完全一致。就终身教育而言,其着眼点侧重在教育的服务与提供上,而终身学习的着眼点则侧重于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而由终身教育逐渐向终身学习转化的最为突出的原因立足在究竟由“谁”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及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确保终身教育能有效地实行。由此,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区别的焦点就在于两个概念所涉及的主体不同。终身教育侧重于由政府和社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向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教育机会,为民众实现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所以终身教育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终身学习则侧重于民众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利用学习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修养,它更多体现的是学习者作为生命主体的个体行为,民众自身对实现终身学习负有绝对的责任。众所周知,在终身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作为公权力的政府力量在各种社会因素中起着最为有力与权威的作用,国家权力所担负的责任也是任何其他力量所不能比拟的。由此,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到底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实践上的退步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如果,因为对终身学习的盲目提倡,而导致政府在推动终身教育上行政责任减弱,甚至不作为,那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上的转化可以休矣。

三、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理念转化背景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对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强烈冲击下,教师教育体系也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的迅速更新保持一致。对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当前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还有待于完善。

从理论上来讲,终身学习是比终身教育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如果以此来思考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如上所述,终身学习较之终身教育更强调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而淡化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部分教师都不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高为师”,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是保证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条件。并且,由于专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比、各种教育考核项目的存在,也使得教师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各种方式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政府对教师终身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负有重要责任,构建完善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时政府有义务为教师的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对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的自我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进修缺乏资金保证以及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教师终身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行政机构未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对教师终身教育的硬性资源支持不够,从而也就导致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广大教师无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限制了他们追求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关注终身教育的实践性推进过程中,在终身教育理念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问题:

1.对教师终身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并

予以制度化。要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模式,要明确各阶段、各教师教育机构的任务,又要从整体出发来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各个阶段之间要相互协调一致,各种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组织也要从整体上统一进行教育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