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终身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9:21

终身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终身教育论文篇2

【内容提要】成人高等教育在构造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重新审视终身教育的特质,把握成人高教的价值定位,并据此剖析目前运作现状,努力为发挥成人高教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提供新的思路和运作策略。

【摘要】终身教育

自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提案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和不遗余力地推动,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并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作用于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真正做到将成人高等教育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如何在概念和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认识,如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彰显终身教育的活力和精髓,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终身教育思潮散点透视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交往的扩大,正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们必然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这些变化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方面的限定,使教育在任何时间、空间上面向任何人,使教育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上贯穿人的一生,即逐步确定终身教育的形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界的共识,那种认为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可以终身受用,因而把人的一生划分接受教育期和职业活动期的想法和做法,已远远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人类知识增长速度之快,更新周期之短,与人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更加激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心灵之窗、富裕之门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而言,终身学习都是一种回报无限的必不可少的投资。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终身学习成为必然选择,并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指导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以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观为基础的终身教育思潮迅速扩展开来。20世纪70年代,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第一次果敢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和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思潮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育(传统认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所谓终身教育,简言之,就是指能满足个人在一生中多个阶段生存发展的多方面需求的教育。终身教育的目标在于完善自我,构建学习化社会。综观终身教育的著作理论,其基本内涵可概括如下:

1.时空的整体性。即教育与学习“时时都有,处处皆在”。传统教育往往将人的一生分割为三个时期: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终身教育则冲破传统教育的桎梏,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完结永不休止的活动,即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教育与学习,不可分割。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互为衔接、彼此制约、相互整合的终身过程,它能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组织结构和最适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智能。主张冲出教育学习只有在学校才是正规式的狭隘局限,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密切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各种教育体系都是人终生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场所。它十分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和开放性,旨在实现人、教育、生活的整合。使人们充分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获得时空上的保证。

2.对象的全体性。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当面向全体人员,不论其性别、年龄、职业如何,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以期给每一个人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因此,它也是实现人人平等的一个重要手段。

3.人格的主体性。从本质上讲,终身教育是旨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教育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每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终身教育应当是培养每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教育应当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因为其学习动机有别于传统教育下的外部强制性,它完全出自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所以终身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以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心,允许并提倡人们的多次、多样选择,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切机会、一切便利,以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诚如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的专家会议报告指出的那样,“终身教育是解放自我实现及其自我完成的教育”。终身教育不仅仅是获得新的社会技能和技术工具以面对现实生活,还和内省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

4.形式的多样性。由于终身教育具有整体性、全体性、主体性的特点,所以必须具有多样性。具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场所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均有灵活多样性。它将克服传统教育单调、刻板、划一的弊端,使教育、学习更加切合实际,如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的,有校内、校外、远距离的,有长期、中期、短期的,有学历、学位、非学历、进修的等等。简言之,教育实现形式上多样化是终身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时空局限的具体表现,它主要包括: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在此,我们还有必要弄清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联系与区别。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的: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又是终身教育的延续,它维持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并成为终身教育的目标指向。终身教育可被看作一套指导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程序方针,旨在养成贯穿终生的学习。终身学习提倡培养公民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那么终身学习的目的何在?正确全面的予以审视与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积极应答终身教育的挑战问题的认识。中央教科所王松涛副研究员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对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其观点概述如下:终身学习应当超越社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基本的目标,其终极目的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取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在学得自由的同时,也要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把学习作为生存的方式贯穿一生,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自由。我们认为上述学习目的论较之传统的学习目的论,固然是一种突破,较之“四会”(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习目的论,更是一种丰富和深化,它昭示的是现代教育本质的核心要义,是终身教育之于终身学习的灵魂所在。从某种意义讲,明乎此,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从80年代初传入中国,虽然时间不长,但随着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成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体系”;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主席讲话中更加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应该说正在以积极的态势向前发展。诚如,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在我国要真正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具力量,成为一种欢迎、一种工具、一种权力、一种共享的责任”,它是打开迈向新世纪大门的钥匙,确是有待时日,任重而道远。

二、成人高教的价值定位

近代现代成人教育发展至今,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无疑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终身教育无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是一种教育制度,自问世后,迅速风靡全球,显见二者之所以受到世人青睐与关注,是有其必然关联性的。

成人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成人为对象,它的广泛性、全球性、终身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同终身教育是相吻合和一致的,也是别的类型教育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事实上,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提出决非偶然,它固然有着极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但从近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直接的理论与实践的源头,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成人教育始于产业革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成人教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到了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专家,已经开始逐渐地从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萌发、酝酿着终身教育的思想。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49年至1997年近半个世纪间所召开的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更是直接从成人教育的角度,一步步朝着终身教育理念迈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理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大量的、富于开拓性的终身教育实践,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践终身教育理念最活跃、最富于成效的还是成人教育领域,成人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终身教育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正如《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所指出的,正是由于成人教育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才提出和制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终身教育的实践。”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总会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也指出,由于科学、技术及经济的急速变化,为了人格的完善,教育必须贯穿人的终身。而实行终身教育,首先就要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作为终身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人教育,它对经济及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等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主题确定为“成人学习是21世纪的关键”。大会发表的《汉堡宣言》称:“一个温和的建设性的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学会生存》一书在论及此时指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特别重要,因为成人教育对非成人教育的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上述思想理应成为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

另外,终身教育的主体性,也确证了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成人在整个人口构成中,是一个最为庞大的人群,尽管各国的具体比例也许不尽相同,但大体占人口的70%左右,可见,由于成人教育对象人数巨大,天然地构成了终身教育实施对象的主体。可以说成人教育履盖了每个人的多半生,是没有终期的教育,具有对象的广泛性,领域的开放性,过程的终身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从时间上看,每个人的一生中,在校外的成人期时间最长,成人教育占终身教育的大部分。从对职业(生存)的帮助看,成人的教育和学习对知识选择、掌握富有针对性,能力的培养扎实、有效,对职业乃至生存的帮助最直接、最有力。所以,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核心、标志,是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主要渠道。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头,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实践基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决定因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又会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剖析

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据199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在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仍占总人口的1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为413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为306万人,总量达到719万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万人增加了21.6倍,高校在校生的增加总数为37.6倍,发展速度是可喜的。但以每10万人口在校生计算,到1999年我国的普通高校生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则每10万人口高校生为571人,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8%,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1995年全球成人识字率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入学率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6.2%,显见其差距的明显。因此,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学素质,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倡导终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果仅就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与欧洲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相比,我们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明显滞后和脆弱。云南大学成教院张宝昆先生,以高级访问者身份出访归来后,撰文指出,总体看,欧盟15国在最近15年内,尤其是在最近5年内不仅立足于本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均加大了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的力度,并获得了相当大的收益。以英国为例,成人教育每年从欧盟国家获利5000万英磅,从非欧盟国家获利13500万英磅,成人教育培训与咨询每年获利更高,达27500万英磅,仅次于全日制高校。教育产业化已结出丰硕之果。令人感到憾缺的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对这个教育市场仍是淡然视之。殊不知,当我们还在为教育市场、教育产业的提法和概念争论不休的时候,别人已在悄悄干了十多年并获得了相当多的收益。当我们仅只盯着国内教育规模及收费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别人已悄悄地不仅挖走我们的人才,而且如鱼得水般地获得了巨额外汇,使大笔本来可以投到国内的个人教育资金流向了国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关于中国如何争取占领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尤其是如何扶持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因为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因特网时代,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和良性的循环,使其真正能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首要问题还是要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诚然,各国的教育发展受制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反过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受制于教育的发展,这就是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级发展阶段,并要同时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建设的双重挑战,国民素质的整体改善和提高,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对此,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和任务,无疑是十分重大而艰巨的。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层次单一,成高普教化现象严重,成人高等教育中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为辅,在学历教育中又以专科层次为主,兼有少量专升本和高起本。1999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录取新生106.9万人,其中专科86.5万人,占录取总数的80.92%,专升本16.6万人,占寻取总数的15.53%,高起本3.8万人,占取录取总数的3.55%。成人高等教育层次单一,不仅是个历史原因,而且与认识上的误区也不无关系。从历史原因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人高等教育被定位为学历补课教育,也就有了成人高等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完成历史使命而终结的观点,从而导致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专科学历层次为主,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缓慢。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和个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和必然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在职从业人员在生活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在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中不断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因而,发展多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多层次、多规格、有个性特点人才的需求。综观世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令人注目。值得指出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遗憾的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现象至今还未能充分引起人们的警示并得到有效扼制。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就培养目标而言,普通高校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知识广博、系统性强的专业人才,它是一种研究性、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有较大的适应范围;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种实用型或继续教育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适应范围相对较小。除此之外,两者在接受对象,基本性质上也不同(成教强调智能更新与素质提高,而传统普教强调知识传递、文化继承)。因此,成人高校不仅应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培养目标上着重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而且这种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要按市场的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开设的专业,基本上是全日制现有专业的“改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几乎是全日制的“翻版”,连教学方法、形式及管理亦如出一辙,当然教学评价也就理所当然的是以“普教化”为标准了。问题的严重性正是源此而起,这种“普教化”的评价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独特性质,隔断了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限制了成教科技、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有专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应以“提高三率”为中心(即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创新率、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扎实提高人才培养成功率)。与此相关的还有人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内适性、个适性、外适性质量整合统一的质量观。据此,有人提出应构建以“问题中心”为教学主体,以“经验中心”为教学主线的讨论,参与、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具有成人显著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并认为在教育内容上应突出四个结合,即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结合。我们认为上述观点符合终身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必将在实践中充盈鲜活的生命力。

终身教育论文篇3

学历教育是国家承认其文凭的一种规范性教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校生人数保持稳定且逐渐增长,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并逐步走向成熟。而其他教育形式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在教育体系里与学历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这种其他教育形式是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构成的,虽发展薄弱,但在不断改革过程中仍取得了一定成绩。而终身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内涵,还是在体系发展方面,还亟待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成人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就确定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正在各种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均是响应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成人教育的对象既广泛,又复杂。教育对象的基础参差不齐,教育形式也复杂多样,比如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等。

在继续教育研究领域,张伟远总结了我国继续教育对象的五种界说。这五种界说均是界定了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在职人员。相对于正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更倾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在职人员进行远程培训。同时与学历教育也出现一定融合,比如,教育部规定继续教育既可以包含非学历教育,也可以包含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既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同时又强调依靠全国农科技网联和中央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既有交叉,又有区别。远程教育的发展更强调以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为主要传播和组织形式的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有30多年的时间。普通高校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

对于终身教育,目前的发展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展开的辨析。终身教育既可以看作一种理念来指导其他形式的教育,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体系,包含其他形式的教育形式。如党的十报告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将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在战略角度分析,终身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社会各阶层人民对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

二、地区终身教育资源的现状

地处青藏高原,占地面积122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8.8%,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5.6%,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有“江河源”、“生态源”之称。由于高海拔低纬度的作用,总体气候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是我国、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独特的生态系统促使畜牧业、农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同时,考虑到独特的高原特色,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推动发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通过提供特色住宿、餐饮服务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终身教育在地区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首先,以大学为代表的当地高校在发展函授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贡献突出。大学1998年只招收了函授教育人数121人,到2010年已发展到5109人,12年的时间增长了12倍多,发展迅速。然而,总体人数相对地区整个教育需求而言仍是较少。其次,地区地广人稀,导致农村人力资本非常匮乏。2010年,农村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48.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比倒数第二的青海(20.5%)高约28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比青海(10.1%)低7.7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更低,只占0.7%,突出反映了农村劳动力低文化程度比重最大、而高文化程度比重最小的严峻现实。最后,地区教育组织力量和资源相对薄弱。当地高校只有6所,2所综合高校,1所是医学类本科院校,1所师范专科学校,1所警官专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除了综合高校专业相对较多,其他高校专业均比较单一。

由以上可看出,发展终身教育不但面临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面临人文环境的制约。而现实的需求亟待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完善,为提升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提供基本保证,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地区终身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1.建立以当地高校为依托的教育资源信息化中心,发挥其纽带作用。当地高校在发展本地终身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但体现在当地高校学生以当地生源为主,这些学生回到各个地方后能够发挥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当地高校教师与地区各个地方具有各方面的合作关系,便于及时发现教育需求的趋势,并寻找合适组织者及时跟进。

2.建立以自主拍摄的视频资源为主体的终身教育资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为终身教育最合适的信息化载体。考虑到地区农村识字率非常低的特点,视频教育资源能够突破文字信息的限制,使得不识字的个体也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些视频资源最好以当地高校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的拍摄为主,针对工作内容,如畜牧业中的牲畜疾病特征判断、基本用药常识。具体环境下的知识讲解对终身学习者而言,具有占用时间少、学习效果高的特点。这也是考虑到终身学习者本身既要工作又要学习的特点。

3.利用互联网公开教育资源,通过译制形成本地化教育资源。由于地区,特别是当地农村地区高年龄人群,难以利用通常的英语及汉语等教育资源。依托地区当地大学,对能够满足当地终身教育的急需互联网资源进行译制,从而为这部分人群能够掌握当今最新的知识提供便利的通道。

4.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空中讨论组。由于终身教育者所在的地方相距较远,难以像高校课堂那样,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深化学习。因此,建立空中讨论组,不但能够聚集一门课程的相关学习者,同时通过开放的空中讨论组,课程负责人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解答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也能够使相关学习者建立友谊,相互督促,相互帮助,提升终身学习的效果。

终身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能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终身教育思潮开始在全球影响广泛。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思维中人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它是一项全面性、连续性的教育理念,本质是“促进人发展的教育”,强调对人的个性及创造性的正常发展。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要为人的个性提供机会,把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一方面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人在一生中不断更新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消除了一次胜教育给人带来的失败和苦恼,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在暂时的失败或成功后重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人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必将成为伴随人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

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念的一次更新,它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教育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点,而成为教育新的起点;继续教育则是承接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继续推进终身教育的新发展。

1.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拓展开来,扩展了教育的外延,强调了一个人终生都要接受教育,参与学习。为了不断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每一个人必须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美国著名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曾发表论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1.1重点培养高等教育体系下的高校学生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首先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多元化的参与式互动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积极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开展各类形式的学生活动,从学术类、体艺类、财经类、实践类等多方面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组织、实践能力。

其次,应当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话语权,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安排课程,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培养计划,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自主设计主修课程,从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培养学生的适应、应变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一个人的素质远比他究竟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成功实例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力量”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1.2注重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概念的内涵和发展方面来看,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承认各种不同的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个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又称自我表现调节的学习,一般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自我抉择、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只有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受惠终生。信息化时代需要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惟有自主,个体才能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终身教育则将越来越依赖人们进行自导式学习活动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人们也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因此,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积极的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学能力。随着人类迈人知识社会和学习化社会,人们的学习将获得充分发挥的环境,尤其在自主学习方面将会得到更大的自由和动力。由此自主学习必然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

2.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在2000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高等教育在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从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客体—学生来看,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和训练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系统来承担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序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战胜挑战,不断成长。

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尽管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形式,可作为刚结束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的青年学习者来说,再进行高等教育是将来就职的一项基本门槛,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依旧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完成心理的健康发育也有利于学习者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高等教育的学生主体仍将是中学毕业后直接进人高等院校的传统全日制大学生。给这些人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它不仅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终身教育的汹涌浪潮,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十分艰巨的。

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它具有自我变革和自我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使命。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形式在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延伸,教育方法呈现出日趋多样化,教育层次则不断的细化和丰富,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引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

3.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终身教育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是21世纪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当今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必然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毕业后几年就会过时,结构失业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有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时代的新需求下,人们必须接受不间断教育,学会终身学习,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接受培训、学习以适应职业的不断更新和劳动的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将学习延续在人的一生中。

因此,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成为了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继续教育需求层次的高移,高等教育很难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具备种类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则不断显现出优势。在职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下,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内在品质,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具备的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其它高层次非学历教育则凸显其优势,例如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外语十专业十技能”的多专业综合的培养模式,都能在促进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对通用人才的需求。

终身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员工;终身教育;管理体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与推广下,终身教育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国际共识。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终身学习既是企业员工个人追求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终身教育也是企业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在竞争中争得先机和保持优势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我国目前有1.3亿农民工转移到城镇,这一群体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有些西部城市还不足7年,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是18一22岁的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初等或中等教育,各类企业在对农民工的使用过程中都面临着提升员工素质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终身教育管理体制,保证他们普遍能够接受适当的终身教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我国的现状,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可以实行分别以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不同的管理级别有不同的职责内容,通过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最终达到使企业员工能方便地实现终身接受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三级管理体制就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计划指导、员工个人自主安排落实。

一、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体制

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教育功能转变等方面建立起具有宏观指导和调控功能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员工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1.1制定终身教育政策

终身教育政策包括针对全社会的和专门针对特定群体的政策两部分,二者均对企业员工终身教育起调控、指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的许多教育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中,都已涉及到终身教育的内容。如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新世纪初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又提到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事例表明,我国政府已把终身教育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只是把建设终身教育社会作为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还没有真正把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依据。现有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中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还缺少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剔除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部分,积极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终身教育政策。此外,企业员工作为我国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他们接受终身教育对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制定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政策。比如应当确立企业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的制度,督促教师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强制性规定企业在员工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出台有利于企业员工继续接受教育的政策,如带薪休假制度、定期进修、培训制度等。通过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企业员工终身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1.2制定终身教育法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的构建和完善必须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但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指导性的规定,还需要制定专门的终身教育方面的法规来进一步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推进终身教育的实施。在终身教育法规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体现出终身教育的要求;二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地区差异制定《终身教育法》和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三是在有关企业的各项法律中规定关于员工继续接受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立法手段,使终身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正轨,保障企业员工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

1.3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各类教育与培训资源之间缺乏联系、交流、共享与整合,原本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应该将各种教育活动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统一起来,尽快成立跨部门的终身教育协调机构,协调分散于各部门的教育机构,建设相互承认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最终实现各种教育的一体化。各类正规学历教育机构(包括大、中、小学)、广播电视大学、社会教育机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私立的民间文化产业)、企业内教育培训机构、公立性质的职业训练机构等,均在终身教育政策的框架体制下统合起来,使社会成员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方便地获得学习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力地促进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运用,如象美国那样建立依托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或象日本那样对学有所成的人颁发各种学习证书和资格证书,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个体实施终身学习,从终身教育机构和学习结果的认定两方面实现终身教育的“体系化”。

1.4健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机构中,应自上而下地建立起职能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企业员工终身教育行为的组织和管理。此外,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领域的专业团体,包括全国性机构和地方性或行业性团体,并且与国际性的成人教育组织合作。这些专业团体和机构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成人及继续教育氛围,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企业员工终身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企业微观管理体制

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直接的受益者,且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员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应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投资者。

制定本单位员工终身教育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使这项工作规范化、长期化。企业要有专职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常抓不懈。企业工会组织切实保护员工接受终身教育的合法权益,将其作为为职工维权的重点内容来抓。企业要做好员工终身教育的计划安排,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例如,对农民工不仅要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还要提供有关现代城市规则、法律知识以及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而对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则更多地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要关注各个群体的多种需求,保证员工终身学习的健康发展。企业要对员工的终身教育行为提出要求,对他们学习的方向和内容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内部教育的认定工作,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绩作为大学的正规学分予以承认,以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为员工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企业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大学教授和企业内部的工程师、技师等在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也可以将员工送出去到相应的教育机构接受终身教育。还可以利用网络传媒,开展远程互动式教学,采取“自助餐式培训”的方式,为员工的自选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大型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需要,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大学或培训学院。各类行业或企业联合会等组织则可以提供各种跨企业的职业适应和晋升的进修,提高员工在相近专业之间的流动能力,提升职业潜能。

三、落实个人自主管理体制

终身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企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每个人的学习时间、职业发展规划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象对待在校学生那样对企业员工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他们的终身教育行为,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自主学习上。所以说,在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个人自主落实这个环节。企业员工应充分认识当前终身学习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学习者本人,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从阶段性的学习发展到终身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所有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要应积极转变学习观念与动机,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企业员工不应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计划安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使这种学习能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李卫江.知识之树常青:现代终身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星宇.当代美国终身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3]韩艳.国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终身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珠算文化;传承与创新;终身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95 -03

一、引言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对于在珠算方面的终身学习而言,一方面指的是珠算能够从小到老伴随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指的是珠算对于任何年龄层的人而言都是适合的,都能够进行珠算的相关学习,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儿童阶段而言具有开发其智力的重要作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可以补缺其智力障碍,并有助于其康复,在大中专院校有助于财经类方面的学生提升其专业素养及提高其专业技能,对于老年人而言还具有健脑的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

二、开发幼儿早期大脑潜能,培养儿童珠心算学习兴趣

珠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珠心算则是珠算在现展的创新之举。珠心算就是把珠算的运算模型与珠码内化在大脑中间形成珠像,并通过珠像实现运算。现代对大脑进行研究以及在珠心算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都证实,珠心算有助于开发人类在智力方面的潜能,对幼儿早期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是对幼儿进行珠心算教学的关键目的所在。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课程,并将开发幼儿大脑潜能,培养幼儿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启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的宗旨,将“边娱乐边进行珠心算学习,边游戏边开发大脑”作为指导方针。幼儿进行珠心算相关学习是以算盘结构的独特性、科学性,珠算方法具有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为基础的,通过所获得的操作能力将珠心算作为载体对幼儿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同时进行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的教学,这两方面的同步教学是始于幼儿最早进行认数以及识数的时候,在学习拨数字1-9 时,便开始形成对算珠方面的表象认识,并通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逐渐提升算珠表象方面的操作技能。珠心算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珠表象,另一方面是表象操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对前者有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操作实际和模拟想象的过程,将手、眼、口、耳、脑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进行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的神经,促进右脑进行形象思维,让幼儿在记忆力方面、观察力方面、想象力方面、注意力方面与思维方面的能力得到开发,实现开发智力的最终目标。

三、在小学将珠心算同数学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中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珠算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教学之中,江苏省十分重视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把珠心算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内容,列入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试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学珠心算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的珠心算在最近几年内正在按照轮次逐步推进,实现从实验到铺开到完善的目标,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珠心算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基础。

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方面、逻辑思维方面、空间想象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等,珠心算同数学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小学生智力潜能方面的开发,还有助于提升其数学能力,这也是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理解数学中关于算理与算法方面,运用珠算远比运用笔算要容易许多,同笔算学习相比,采取珠心算的方式来提升表象操作方面的能力过程,无论在方法方面、手段方面、目标方面等都存在质的差别,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主要是开发大脑潜在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在数概念方面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开拓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培养。

珠心算相关学习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赛型,一种是普及型。比赛型珠心算将竞技作为主要目的,主要进行练习,且以熟练拨打算盘作为珠心算相关学习的前提条件,以正确率以及速度作为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验证标准,通过我国在珠心算方面的选手在国际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采取此种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竞技能力,也有助于智力开发。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中小学生的心算绝技展示了珠心算的无穷魅力,珠心算并不神秘,它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普及型的珠心算将数和相关计算作为核心内容,秉承珠算服务于数学的宗旨,它必须在数学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下,而且被课时数所限制,要想获得高效率、低负担的效果,关键在于找到提升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有效方法与珠心算同数学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掌握好关于珠心算进行练习时候的程度与数量。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要充分体现其价值,使珠心算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既要发挥小学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推动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发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使命,既能通过大学教育功能促进珠算文化的传承,又能让珠算文化蕴含的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使二者协调发展,构筑传承和教育的新模式。

在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珠算教育热,珠算教师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探索多元途径开展师资培养,制定珠算人才培养方案,集合有志愿成为珠算教师的学生,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有技能高超,品德高尚的人,充实珠算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珠算文化传承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珠算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争创国家珠算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纵观终身教育的各环节,从幼儿阶段到老年阶段之中以青年阶段、成年阶段尤为重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即将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进行同步学习,通过“体验珠算、爱上珠算”的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珠算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给国家、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提高青年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在当今数字时代珠算的学习不但有助于青年学生进行全面计算方面的能力培养,还有助于形成自控能力,提升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例如财经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天天与报表打交道,数要准,账要对,表要平,没有专业技能是无法做好工作的,2015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珠算》大纲规定了具体内容和要求。学校可以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拓宽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使珠算文化可以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研基地所具有的辐射作用,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五、为实现大众传播的社区教育注入新活力,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算盘,不仅仅是记忆中谋生的工具,更是故事承载的泛黄史册;珠算不仅是老人们流连寻找的回忆,也要让更多的人惊叹于民族文化的璀璨。在社区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展“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教材以珠算心算为载体,同时设计算盘操、手指操、购物心算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学习内容,让手、眼、口、耳、脑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各种练习中来,这样运动了头脑,增强了记忆,健身健脑,同时教材还融入珠算文化、珠算小故事,使教材活泼生动。

组织一支自愿者队伍。在活动过程中,一些珠算的爱好者和一些骨干学员逐渐组织成一支自愿者队伍,承担宣讲的任务,在居民之中大力宣传珠算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学习;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把新老学员组织到一起,开展趣味比赛,交流学习经验,为老年人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快乐。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校积极探索“珠算心算健脑作用”的特色活动,开发了“手脑并用,延年益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网上展厅。通过“学习互动”、 “课程建设”、“珠算文化”、“传承交流”等一些栏目的设置,全面介绍了珠算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介绍在传承珠算文化方面的交流和以“珠心算沙龙”为主的传承活动;通过学习互动栏目让参与者体验珠算文化的魅力和趣味;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中老年人中推广珠心算的学习,帮助老年人健脑健身;参加海峡两岸老年人珠心算比赛,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情感交流,增进人际交往,又发挥了健脑作用,此项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同时也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一个新亮点。

六、结语

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珠算文化符合时展的重要体现,对建设终身教育相关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珠算事业具有全方位性和整体性特点。珠算心算具有计算方面、启智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健脑方面的功能,针对的人群不一样其教育模式也不一样,需坚持将珠算和心算同步进行学习作为基础,传承、发展珠算文化,体现终身学习的主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传承的能力。研究合理安排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进行教育评价,整体贯穿珠算文化教育,科学构建珠算传承教育的体系,树立起珠算文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以珠算终身同步学习为基础,力求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把珠算文化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珠算文化,研究适应时代变化的网络在线教育方案,拓展空间,构筑“全覆盖”的珠算文化传承和终身教育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决议[Z]. 阿塞拜疆巴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议,2013,(12).

[2]蒋志峰.对珠心算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珠算与珠心算, 2012,(02):34-36.

[3]张德和.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J].珠算与珠心算,2012,(01):29-31.

[4]王家申.珠算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珠算与珠心算,2013,(06);87-89.

[5]江S.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J].职教论坛, 2014,(17);53-56.

作者简介:

终身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终身发展

1.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儿童从进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话式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和美好的,这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蕴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让儿童总生活在童话里,以为现实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一样。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终身教育论文篇8

摘要:我国成人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以下矛盾: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其的怀疑和否定、对终身教育热衷和对成人教育的冷淡、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滞后、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实际”上的重视和“实质”上的轻视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成人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社会需求内容差距较大、教育制度支持和法律保证不足、竞争机制不全、政策问的衔接不佳缺乏稳定性、专职教师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缺乏,以及成人教育自律不足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成人教育理念实践不和谐原因

在当今中国的成人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状.体现了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是成人教育实践风起云涌和对成人教育不绝于耳的怀疑和否定之间的不和谐。

成人继续接受教育已经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否认的普遍事实。现代的人们在经济竞争的压力下面对频繁的工作变动.必须经常性地更新已有的知识。而社会发展也对一些传统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人们必须在成年之后继续学习以保持职业竞争力。伺时.社会发展也给人们在谋生之外追求更加全面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人们在闲暇和离退休之后追求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所有这些,都打破了将人的一生简单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格局,使教育与人的一生相关连。在现实中,必然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和多内涵的成人教育需求。但与这种发展相对立的另一面则是对成人教育不绝于耳的怀疑和否定.集中表现为关于成人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多余论、替代论、兼并论、萎缩论、淡化论、分解论、补偿论和终结论。上述诸论虽角度有所不同,但在否认成人教育的独立地位和社会功能方面却高度统一,成为对成人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理论障碍。

其次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理论上的宣传和对作为终身教育重要实现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冷淡乃至体制上削弱之间的不和谐。

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作为当代教育思想主潮的终身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终身教育思想紧密相联的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组织等等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表现出中国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人生二阶段模式,将教育与人的终身相连。有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但终身教育思想在相当一些领导者甚至教育决策者的身上。还只是一些时髦的名词,他们可能一方面大谈发展终身教育,一方面却对作为终身教育实现形式的成人教育大加怀疑和否定,似乎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理念是可以不需要任何具体的实现形式的,致使终身教育因为缺乏具体的实现形式而流于空谈。再次是成人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远远滞后之间的不和谐。

建国以后,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其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成人教育实践,不仅专业研究人员少,研究经费少,而且理论单薄,方法简单,成为在我国本来就较为薄弱的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最为薄弱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与成人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十分不相称,而理论研究的薄弱叉必然在深层次上制约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

最后是各高等院校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上的重视和“实质”上的轻视之间的不和谐。

我们很容易看到各高校对成人教育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各高校都不能轻视成人教育.尤其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变之前,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收费是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所以,学校总是要尽可能多地招生。在很多院校,成人教育已经和全日制教育平分秋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这种状况在多数情况下却未必是对成人教育实质上的重视。相反.成人教育在一部分学校领导者的眼里,仅仅是“创收”和“福利”,大幅度的扩招和竞争,主要是指向经济效益,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四大块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认识上依然十分模糊。尤其是在当今对高校的评价和排序的各项指标当中.重点都放在博士、硕士学位点上,本科教育都岌岌可危,更何况成人教育呢!成人教育处于“实质”上被边缘化的地位。如果将重点仅仅集中于成人教育的规模、数量和经济指标。还必然带来成人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大发展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却是教学质量实质性的严重下滑。

这些不和谐普遍地存在于成人教育实践中,表明成人教育在我国明确存在并持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对成人教育在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及必然因此带来的实践的障碍。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成人教育实践行为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成人教育所遭遇的这种尴尬,将严重影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

这些不和谐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当怎样去面对呢

第一,成人教育自身发展历史短,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原因。

理论齐一般认为。现代有组织的成人教育是从近代的英国开始的.距今不到300年的历史。在我国.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发展严格说是建国后的事,而且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历次的政治运动对整个教育体系巨大冲击的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应该说,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许多不完善,都与成人教育发展历史短、理论准备不足有关。这一问题是世界成人教育中带共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在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实践的同时加强对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的探讨,加强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使成人教育获得一种完整的自我意识,才能使成人教育从“自在”走向“自为”。

第二,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不同,成人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模式差距较大,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困惑和混乱。

教育内容和体现方式都是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现实需求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因经济基础的差异而时教育发展可能提供的支持以及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对此理解不够,不能立足于现实,则可能会造成教育理想模式与实现模式之间的认识背离,形成在观念层面对教育理念的重视和行为层面对教育价值的懈怠,对成人教育在对象、内容、层次上的差异无所适从。应当认识到,成人教育的需求在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只存在阶段性重点的不同,而根本点上并无二致:对接受基础教育不足的人,成人教育的内容是补偿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对完成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不能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人,成人教育的内容是职业训练和技术教育;对从业多年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发生职业变动的人,成人教育的内容是职业再训练和技术再教育;时面对新技术的各种专业人员,成人教育的内容是进修提高和继续教育。正视成人教育发展的差异性,立足现实发展成人教育是我们必须的态度。

第三,成人教育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证不足,是导致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不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成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法律上的确认而实现的。早在18—19世纪,挪威、丹麦、法国、英国等就制定了成人教育的法律规定。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成人教育立法高潮,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等等,都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成人教育的发展。这种立法的形式为成人教育构筑了有利的支持系统,不仅有效地规范了成人教育的操作与运行,而且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成人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在我国,虽然在《宪法》、《教育法》等法律中,原则上也确认了成人受教育的权利,但相比之下,我们为成人教育构建的法律支持系统是滞后的。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独立的《成人教育法》,而常以“决定”、“意见”等不确定的形式来指导成人教育,而且不系统、不配套,原则居多,具体规范和硬性要求少,内容上也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这种现状导致成人教育生存发展无规则,改革发展无依据,褒扬纠偏无标准,分歧论争无凭证。教育立法是国家控制和管理教育的基本手段,离开立法的保障和支持,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注定要步履艰难,一路坎坷。

第四,成人教育竞争机制不全,政策间的衔接不佳,缺乏稳定性,使成人教育发展难以优化。

近年来成人教育需求日趋多样化,相应办学主体、学习形式等也日趋多样化,网络学院、开放教学等新的教育形式涌现,这本来是一种进步,可以更加全面地服务于成人教育的需求群体,扩大成人教育的社会贡献。但由于不同办学模式在招生、收费、考评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差另1很大,导致成人教育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益整合和对外形象,并进一步影响成人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后续发展。由于教育质量缺乏公共、公平的评价尺度,结果使成人教育鱼龙混杂,质量标准混乱,信誉度下降,后续发展受阻。竞争有竞争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公平的竞争不仅不能促进发展,反而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在这方面,决策者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因局部、短期的利益而忽略成人教育整体、持续的发展。

第五,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使成人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必然受到限制。

由于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我国从事成人教育的专业人员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层次的成人教育学者、专家尤其匮乏,严重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缺乏使得成人教育的社会信誉度受到极大损坏,即便是在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中。理论上高校的全部教师资源都应当是能够为此服务的,但在现实中由于成人教育在高校中普遍地位较低,实际上很难动用一流的教师直接、稳定地服务于成人教育。从全国的情况看,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和教育素养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以及不熟悉成人教育学习和教学规律等,都是成人教育教师中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在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机构别明显,而知识结构和教育素养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的问题则普遍存在于各类成人教育当中。

第六,成人教育自律不足导致的一些错误做法,影响了成人教育从业人员和成人学员的信心。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