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施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11:39

高校施工作总结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委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工程控制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工程设计理念,强调从最高端到最低端,从总体构想到具体实现,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教育学等研究领域,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理论界对顶层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高职院校也有意识地运用顶层设计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引,但总体来说,顶层设计理念应有的理论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担负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党委如何在顶层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实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扩张转至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的制定和设计越来越关键,包括如何形成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引入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梳理设计,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对破解当前发展中的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确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党委从了解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人手,结合学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所处环境,汇聚集体智慧,对自身办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最后形成指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既具有高职教育特征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

2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顶层设计中,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决定并演绎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架构: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各单位和队伍,非组织系统包括制度和文化。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由中专校升格而成,规模扩大之后,仍沿袭原有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终极目标进行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的设计整合,促进组织系统中的各单位和各类人员形成各自细化的职能和目标,使学院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到顶层目标的实现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创建学院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学院文化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学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显性标志。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也未有意识地去总结、提炼、创建有核心价值的学院文化。在顶层设计的i级系统即实施阶段,顶层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具体t作中,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心中,通过实践一反馈一总结一实践的循环,最终会形成以理念决定思维,以思维养成习惯,以习惯培育传统,以传统积淀文化,以文化彰显特色的局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党委拥有重大决策权,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也应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顶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科学设计、系统整合,执行控制、实施反馈等多个环节,对组织者要求极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顶层设计的最终实施陷入困境。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有设计无顶层。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发展定位上存在着“跟风式”“单线式”现象,把“创示范”“升格”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规模上求大不求特,专业建设求全不求强,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表面轻本质,功利化倾向明显。有些学校党委立意不高,眼光不远,对校内外形势变化、行业发展动态趋势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把握,未能很好总结和提炼本校的核心优势和办学经验,导致定位模糊,最终体现在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

2 有顶层无设计。一些高职院校党委对顶层目标进行了建构,对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作了科学阐述,但未对实现顶层目标的步骤和环节作具体的统筹规划设计。如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提出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但没有考虑到“一流”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二级子系统和分目标来支撑、衔接,各分目标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学校在制度层面如何设计完善以保障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因此,顶层目标不进一步变成具体的“操作指南”,所谓的理念、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3 有设计无实施。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落实。有的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的实施中阻力重重,虎头蛇尾,主要是执行力不强,忽视了党组织在实施中的保障作用发挥。在思想保障方面,党委未能有效统一全员思想,导致对顶层目标认识不清、领会不透;在组织保障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在队伍保障方面,没有把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在机制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导向明确、运行有序的内部机制,顶层设计的实施缺乏良好环境和氛围。

4 有实施无反馈。顶层设计中的实施监控、目标反馈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经验以及师生员工的反映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从而构成由上至下再由下向上的双向反馈,推动顶层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没有主动总结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挖掘和放大亮点,不注意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具有共识的理论性总结,从而大大降低了顶层设计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抓全局、抓思想、抓组织、抓队伍、抓执行方面能力不强,统筹和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顶层设计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定位、设计、整合、实施、反馈”五个步骤进行,在空间组织上从顶层目标、系统整合、组织实施三个层面推进,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体系。下面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党委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探讨。

1 办学思路与理念形成。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一直围绕“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凝炼、升华并形成了“三个一,三个二”的总体办学思路,即贯穿一根红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凸显一根主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一根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成人与成才双轮齐转,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轮齐转,坚持继续教育与普专教育“双轮齐转”。。总体办学思路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为学院发展提出了终极目标。在办学思路形成的基础上,学院党委根据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新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爱育人”办学理念,把“塑大爱精神之魂,举素质教育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结‘成人“成才’之果”作为行动指南,抓住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源头动力。

2 设计与整合。思路与理念一旦形成,发展路径便成为关键。学院党委针对办学思路,提出了“六个必须”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大爱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发了全面深化大爱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制定《2009-2011年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力争三年实现“六大变化”的具体措施,为顶层目标的实现,绘制了一张精确可控的“路径图”。同时,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狠抓思想、组织、队伍建设,为顶层目标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办学思路和理念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 实施与推进。顶层设计的实施操作层面,既需要排除万难,大力推进,也需要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方法,精心搭建平台和载体,使实施更富成效。学院党委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与推进。一是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技能大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督导工作,设立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着力抓好院系两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建“校地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和建立“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推进实施效果。学院党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施内容和形式,通过推进“六大工程”,构建全面的育人工作体系。推进“师德工程”,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推进“理想工程”,大力培养优秀学生;推进“学优工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推进“三帮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推进“文化工程”,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实践工程”,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造品牌,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最终就是以不同的定位,寻求特色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学院全力打造育人品牌,以“大爱育人”理念统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育人特色。着力培育院(系)发展品牌——医学技术学院,加大投入力度,使医学技术学院成为本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大力创建服务地方品牌,学院开创的退役士兵培训“学历+技能+就业”的泰州模式,得到了各级军地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反馈与提升。顶层设计是在双向反馈和动态调整的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学院党委在实践中寻求工作的一般规律,注重总结顶层设计实施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学院2010年成功出版了《大爱育人——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使“大爱育人”理念理论化、系统化,推动了“大爱育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开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大爱育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学校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渗透教育规律的研究,制定渗透教育规范流程,有力促进了渗透教育在全院的推广。以“大爱育人”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已初见雏形。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基建现场代表;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3-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各高校纷纷修建新校区,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一般由学校基建部门专门负责新区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均由基建现场代表(以下简称现场代表)代表学校来管理,特别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现场代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现场代表可以给学校带来建设进度快、投资少,建设成果明显等效益。本人结合本校及自身实际总结几点,就如何当好高校基建现场代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同仁们探讨。

一、弄清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特点

我国工程建设程序将工程建设全过程分为7个过程,即7个阶段,包括项目建设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项目后评价阶段,不同行业略有差别。高校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一般都包含了上述7个阶段,管理的主体是其基建部门,管理的时间范畴自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而结束。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一般会有多个基建项目同时上马,一个现场代表负责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项目,其工作会涉及该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但主要工作是在建设实施及竣工验收阶段。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承发包模式――平行承包模式(图1所示)即建设单位(业主)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设备和材料采购的任务分别发包给多个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厂商,并分别与各承包商签订合同。虽然这种承包模式有利于择优选择承包商、控制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但同时也增大了组织管理和协调的工作量,工程造价控制难度也加大了。这种模式下,现场代表的工作量及难度相应地加

大了,同时现场代表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找准目标,准确定位

基于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现场代表首先要认识自己:现场代表是学校派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负责人,隶属基建部门管理,负责工程现场学校方的日常管理及现场工作安排协调。然后是找准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该工程项目的安全、控制工程成本。最后,围绕这三个目标,给自己准确地定位,这样我们就会清楚自己的主要工作有:(1)根据学校批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审核、确认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监督控制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进度,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2)根据合同的约定、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严格监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参加组织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组织进行材料设备进场检查验收,对工程质量负完全责任;(3)根据学校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施工预算书,严格监督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参加工程现场的经济签证、技术核定单、认价单的审查确认,确保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4)负责组织参加现场施工协调会议,审核监理工程师现场会议记录、工程项目管理报告和其他文件资料;(5)负责进行现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确保合同履约完成,协调处理合同实施执行过程中的纠纷、索赔等事宜;(6)负责学校、监理工程师、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管理事宜;(7)负责协调解决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设计、施工问题以及现场的涉外关系;(8)负责组织现场项目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安排各专业工程师的现场配合工作,

完成现场施工日志的准确记录;(9)负责工程项目竣工至保修期满时间段内的工程保修管理和协调工作。

三、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一)现场代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1.政治素质:现场代表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以代表学校的特殊身份,在行使权利和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在此情况下,现场代表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及基建部门的管理制度,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

2.业务素质:源于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建设工程专业、经济、政策、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现场代表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成为一名好的现场代表,本人认为应该是具备“∏”型知识结构的人才,至少要精通两门以上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同时,随着知识的飞速更新,现场代表还应不断地及时地吸取相关知识。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由理想变成现实即由图纸转变成实体工程的过程。在此期间,施工进度计划表、合同、施工图纸等事先设计、约定、制定好的文件将指导施工全过程,因此,现场代表的工作也就是不断熟悉图纸、合同、文件,不断落实完成工作计划,监督质量、确保安全,控制成本的过程。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般情况下,现场代表一天的工作流程为:落实、完成当天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掌握了解现场各项工作的施工完成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监督处理协调现场各项工作――对当天工作进行小结,填写工作日志。阶段性(一般为一周或一月)的工作流程:总结本阶段的工程施工情况,编制本阶段工程完成情况统计报表,编制下阶段的工程计划安排――准备协调解决相关的设计、施工问题――安排下阶段的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工作;填写本阶段工作考核表,报工程管理部及工程总监进行考核。总的来说,现场代表应勤下工地、做好工作日志,勤查图纸、文件,善于总结。

(三)把握好角色,搞好各方关系,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在中国,管理学说中存在“关系”一说,关系好了,办事情也就顺利,否则将一事无成。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涉及有校方、施工方(常常是总承包、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监理、质检机构、安全消防检测机构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校方和施工方的关系尤为重要,在工程项目动态管理过程中,双方要在遵照设计、遵守规程和规范的基础上达到共识,以此为准则共同努力搞好规程质量,形成监督、帮助、促进的协作关系。现场代表在实施监督的同时,对施工方在施工中的实际困难应给予热情的帮助,不能袖手旁观,对施工的技术难点要当好参谋给予支持。在各种关系中,现场代表有可能要随时转换角色:代表校方的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服务者角色、协调者的角色……准确把握好角色,及时转换角色,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作为代表校方的角色一定要经常下工地,盯在现场,监督施工单位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有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对照实际进度情况提出调整意见,确定支付资金数额。凡事想在前面,责任定在前头,对原则问题,决不能手下留情。当然,也要扮好其他角色:在监理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要协调施工、设计、计划、监理、使用单位等各方以及土建、水暖、电器等各专业的关系,组织、参加各方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出现重大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做好现场工作记录。

(四)相互学习,善于总结,不断进步

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现场代表之间要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搞好学校建设。在修建学生公寓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相互交流学习的例子:在用膨胀珍珠岩和水泥做屋顶保温层时,第四学生公寓的施工队为图方便省事,将膨胀珍珠岩和水泥铺平了,直接冲水,结果导致保温层下大量积水,保温层也被破坏而返工。然而,第一学生公寓的施工对则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操作,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各个学生公寓的现场代表通过相互交流到现场参观学习,在其他学生公寓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

学校的基础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同时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汲取。本人所在的学校,从1999年开始修建学校新区至今已完成各类建筑50余座,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至学校的大楼越建越好。比如:我们在修建学校一期配电中心时,设计图纸中疏忽了值班室和控制室布局的合理及人性化,导致建成后使用单位值班人员值班环境较差,职能部门多次提出意见。在设计二期中心配电室时,我们向设计单位提出了该问题,同时征求使用单位意见,二期中心配电室建成后,受到用户的好评。又如,在修建学校体育馆时,由于经验不足,致使材料供应不及时,工期延后。在随后修建的第二教学大楼过程中,我们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网络计划,制定出了材料购置计划,使得第二教学大楼提前竣工。

在现场管理的实践中,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深感做现场代表难,做好现场代表更难。但是,我们实践中不断总结、进步,提高自我,为奉献给学校满意的精品工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卓甫,谈飞,张云宁,等.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1).

[2]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4[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3

一、考核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以考核促进建设,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着眼于提高党的工作整体水平,着眼于全面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通过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考核程序和办法

1、高校自我考核。各高校根据考核基本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我考核,形成自我考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近两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主要成绩和经验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自我考核等级和得分等。

2、专家组考核。由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根据基本标准及工作程序,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考核。考核采取听汇报、查阅文档、现场察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综合评议等方法,时间为每校2~3天。

3、省委教育工委审定。省委教育工委根据专家组的考核结果,对所考核高校进行综合评议,审定考核等级、得分及反馈意见,并下发反馈意见。

4、高校整改。高校根据反馈意见的要求,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省委教育工委。

三、计分方法和等级标准

1、《基本标准》一级指标为5项,二级指标为23项,总计1000分。

5项一级指标的分值(Mi=M1~5)为:

M1=300分、M2=260分、M3=160分、M4=200分、M5=80分。

23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即:N1(1-6)、N2(1-5)、N3(1-3)、N4(1-5)、N5(1-4)),在《基本标准》中分别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将按评分标准把握确定。

2、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另设特色工作附加分,满分为100分。高校根据本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突出成绩或经验提出申请,由考核组集体讨论审定,特色分不计入总分,但作为以后评选先进高校党委的重要参考。

3、考核结果的等级标准:

⑴优秀: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9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60分。

⑵良好: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8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40分。

⑶合格:V总≥700分。

⑷不合格:V总<700分。

四、组织领导

省委教育工委负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考核工作将整体要求,分步实施,2003年下半年内开始考核工作试点;争取在两年内完成省、部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4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首先是政治上的方向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性质上、方向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很必要的,但在各项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另一个是正面教育与实例说教相结合。在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学习教育方法,激发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方法上多采用正面教育,树立榜样性和示范性。另外,通过参观、访问、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深入、经常地开展,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和参与者的素质,使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自觉地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它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规范着在校师生的言谈举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很大的变化,现行部分规章制度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要从根本上修改、创新。

(三)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的反映,不同品位的文化展示了社会群体的不同素质,培养良好的校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的创立。目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较小,一些高校只重视教育文化建设,重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只重视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及科研指标,而不重视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培养。从而影响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对外形象,产生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现象。所以高校党组织要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精神文明和知识传授两手抓。

(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文化的建设

教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优质性;而这四个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教育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现今高教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部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上的需求状况联系不紧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系统,教材陈旧,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传统守旧等问题。高校党组织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学校在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推进教育文化的建设。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校园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加快物质文化建设,既可适应国家“扩招”政策的要求,又美化了校园环境,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舞台”。加快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各种教育设施,文体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另外还包括扩大校园环境的绿化面积。

可以说,这两项建设成果是广大师生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学校应该为广大师生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和舒畅的心情迎接新的挑战。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工作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不仅是高校的教师,而且包括学生辅导员、院系政治思想工作者、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员。首先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较强的法制观念。其次,他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导向作用和骨干作用。

实施时间:全年

责任单位: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团省委少年部、省文化厅社文处、省体育局群体处、省旅游局人教处

二、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2月15日前,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解,做出合理安排和周密部署。

(二)组织实施。2月15日至10月30日,主要任务是分阶段组织实施,抓好落实。每季度各牵头单位要召集各责任单位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交流工作进展情况。

(三)督促检查。6月底,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各牵头单位汇报工作实施进展情况,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11月初,省教育厅组织检查组,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迎接省文明委检查的准备工作。

(四)考评总结。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把认真落实和总结考评结合起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12月上旬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报告,由省教育厅德育处汇总,形成专项工作总结报告,报省文明委。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列入议事日程。

办好10件实事,是我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进一步深化“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和临时应付思想,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对所承担的工作进一步细化,排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表,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件事上、每一个人身上。

(二)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检查责任,要对各自所负责的任务进行分工细化,层层分解,逐条逐项确定责任部门,排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表,严格实行责任制。各责任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不得推诿扯皮。财政对办好10件实事要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各自作用,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把实事办实办好。省教育厅将把各项工作任务纳入重要督办事项,由厅督办室落实专人进行重点督办、跟踪督办,并将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评。各单位也要加强督察督办力度,促进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如期完成。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总会计师可持续发展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也已不局限于单纯地对财政拨款进行核算管理,大部分院校经营性资产比例逐年提高,财务管理难度和风险也在增加。但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改革较缓,学校对财务的战略重视程度不足,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高教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种:规模较大的高校由副校长分管财务和其他部分工作,规模较小的高校则由校长直接管理财务和其他部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负面作用是学校宏观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工作不到位。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长或副校长大多为非财务或经济专业管理人才,对财务工作的理解程度有限,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很难从学校层面重视财务工作。笔者认为,现行管理体制随着高校业务的扩大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财务工作必将作为战略工作来重视,高校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也需要重新认识,财务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为了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水平,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将在高等学校由试行到逐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笔者探讨了有效实施总会计师制度的途径,以期对实际工作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

(一)宏观管理作用 (1)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各高校自主管理成熟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对其也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指导逐步转化。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等。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以提供监督和管理依据,并引导高校健全管理体制,为高教事业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仍以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为主,实施经济干预制度,各重大经济事项实行严格审批、层层把关,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了相当大的决策风险,而各级政府由于管理院校较多,微观了解有限,容易形成千校一面,不利于各院校的特色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的自主管理权将逐渐扩大,实施总会计师专门人才负责制度,正确履行各项经济管理职能,是高校自主管理下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从直接管理转为监督为主的改革要求,是教育事业特色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保障。(2)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对国家投资资金高效使用的制度保证,是对纳税人权利的维护和负责,是节约办学的有力支持。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主体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全民所有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自筹为辅。从举办者(政府)角度出发,希望所投资金能够有效使用,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而使用者则冲动性较强,从大量国企倒闭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金的使用者成本控制较差,甚至不乏存在大量低效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实行总会计师连带责任后,通过追责制度可大大降低资金铺张浪费的几率,在进行预算时,总会计师也可从财务角度分析资金的使用效果,在具体运作中从学校宏观面协调各部门关系,监督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资金能够切实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维护纳税人权益。(3)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降低国家监控成本、提高管理效果的有力手段。我国政府部门为了强化教育资金管理,维护财经制度,通过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进行多级管理、多级监督,并在具体监督执行中大量甚至重复聘请第三方机构实行外部监督和审计,努力减少职务经济犯罪,控制教育成本,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整个过程,可谓煞费苦心。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管理和运行水平,实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强化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中的安全性,国家相继在《总会计师条例》、《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和制度中三令五申要求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根据《纲要》“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这一制度,总会计师代表的是政府和国家利益,工作内容不局限于资金管理,而是扩充到对经济事项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主体单位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结合的一致性,通过制度设计大大降低了国家宏观监控成本,保证了经济安全。

(二)微观管理作用 (1)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扩张后健全专业化管理领导队伍的必然选择,是健全高校管理体制、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必然。我国高等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其资产规模和年可使用资金数量较大,职工人数和在校生数量较多。据对陕西省2009年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32所公办高校进行统计,除升格较晚的商洛学院、安康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外,学生人数均超过一万人,教职工人数均超过或接近一千人,年可使用资金达上亿元人民币,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几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学生人数均超过两万五千人,教职工人数均超过2400人,年可使用资金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如何对学校庞大的资金和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并使国有资产持续增长、不流失,保证教学和科研的优良环境,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现阶段,大多高校是由一名副校长或校长直接负责财务工作,而任职者多为学术性人才,并身兼数职,并非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很难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行。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公司制企业管理模式,由相关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协助校长管理财务工作,充当高校这一事业组织的CFO,健全专业化管理团队,优化领导班子,避免出现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和经济管理漏洞,提升高校的经济管理水平,确保我国高校事业的长期发展。(2)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办学体制多样化的保证,是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多元化的要求。根据《纲要》第四十二条及五十七条,在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时,将加大行业、企业办学力量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进入教学领域,并提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另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或科研与生产力相结合等工作的推进,校办产业、校企联合等的蓬勃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大大拓宽,难度也大大增加。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从内容的相似性上可分为:一是教学、科研方面的经济管理,该部分是学校的主体工作,主要为合理分配资金,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维持日常运转,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后勤服务经济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证,在学校的扩张期占据了资金支出的绝大部分,包括各种设备的购置、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教职工生活的后期服务等等,由于我国高校在近年来进行大幅扩张,这部分支出对学校资金风险影响较大;三是资金的筹集,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两部分,自筹资金的来源决定了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四是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的管理,该部分近年来发展较快。对这些多元化的经济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高校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后由其代表学校对企业进行财务监控,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以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服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付出的教训太多太大:高校的盲目扩张形成大量的贷款难以偿还,负债率过高;高校对校办产业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失误造成大量资金浪费,甚至相关企业破产倒闭,如云大科技的破产退市;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积极性等等。因此,让具有高素质复合型能力的总会计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协助校长进行科学决策就显得十分必要。(3)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是强化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益的需要,是提升经费费用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需要。《纲要》出台总会计师制度的初衷之一,是由于公办高校资产负债率过高,贷款风险太大,资金使用效益较低等。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资金使用流程往往为定项目后直接融资、投资,大多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缺乏从资金使用效果上进行科学评价,对财务风险没有充分认识,财务部门俨然成为出纳科。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要追求成本控制,并从长期稳定发展方面进行资金筹集及使用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后,要求总会计师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参与制定学校各项经济规划和重大决策,提高经济效益,从全局把握学校资源的综合配置,真正做到增收节支,维护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

三、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有效性分析

(一)定位准确权责适当,合理重整组织结构根据《纲要》中“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以及《总会计师条例》中“总会计师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等相关规定,高校总会计师是受政府委派的高校行政领导人员,一方面代表国家及政府对高校实施外部财务监控,以规范和约束高校的经济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利益。另一方面,总会计师作为高校的高层管理人员,主导单位的财务运行系统,参与本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对财务战略和资源管理、理财以及控制负责,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稳定器。设置总会计师后,高校的组织结构图及职能定位可参见(图1)。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对主管部门和校长负责,上行关系一方面接受教育及人事等上级部门指导、监督,并向其进行汇报工作,另一方面接受校长的直接领导。下行直接管理部门包括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等处室,也可将后勤、基建等使用资金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国有资产维护和建设部门划为其管理,以便更好的规划高校经济工作,有效配置资源,保证学校的资金和国有资产安全。横向上主要协调与上级管理部门、校长、书记、副校长及相关二级部门负责人等的关系。对于高校总会计师而言,高校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但依然要强调办学效益,对资金使用要精打细算,并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按照教学规律办事,提高对社会服务效益。

(二)以制度作为推行保障,彻实有效实施总会计师制度 从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实施《总会计师条例》至今,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寥寥无几,对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并未作为战略和重点工作来做,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经费使用未形成有效评价监督体系,以至于多数高校形成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彻实实施总会计师制度,一方面需要从上至下,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教育主体单位充分认识实行该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总会计师制度对学校长期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作为学校体制改革的重点来抓。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建立或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总会计师制度有效推行,并为具体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些制度包括国家财政部门相关法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性规章以及各高校具体的实施办法,重点是对《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进行修订,充分体现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并重,结合国情发展,与时俱进,推动高校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促进高校经济环境的建设。为了防止具体推行中流于形式,在制度的制定中应明确总会计师的地位和权限,避免总会计师成为新的“财务处长”,停留在执行层面,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职责、保障推行,以制度保障权利,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三)保证总会计师独立性,促进会计信息质量建设 总会计师的工作内容包括财务内控机制的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管、会计业务的总体控制等等,并按照财经制度要求参与相关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聘任。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决定了总会计师在处理工作时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公允、独立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经济监督的有效性。要保证总会计师的独立性,总会计师的任命权及直接管理权应归高校的所有者,即按照相关制度高校的总会计师应由高校主管单位进行委派和监督管理,由高校内部委员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议进行履职评议,并接受校长的直接领导,如此才能保证总会计师履行职责的独立性,彻实维护国家、教师及出资人的利益平衡。另外,在职位设置上,不再设置与总会计师相重叠的副校长,并避免设置副总会计师。根据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职位重叠,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副总会计师既不是行政领导成员,进不了决策层,也不是财务部门负责人,处于上下两难位置,造成人才浪费,甚至产生权利争夺矛盾,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选才优才才能保障,适才才能发展 总会计师在高校的决策和管理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能否有效履行这些职能一方面需外部制度作为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自身素质作为基础,要求能够高瞻远瞩,胸怀全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关于总会计师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1)道德素养。作为一名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明礼诚信、不谋私利、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关心群众,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学校和职工利益,能够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性,并严于律己,公正廉洁。(2)专业素质。要求其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具有会计、税法、经济学、管理学、法律、财政金融、战略规划等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3)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组织、指挥与控制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对于总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可以资格认证制度的形式促进职业化发展,发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完善总会计师师认证及行业准入、继续教育等相关制度,培养和选拔适合高校发展的职业总会计师人才,将政府委派和外部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吸引合适的优秀人才。

(五)放权与监督并重,规范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作为经济工作的总负责人和财务工程的实施者,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必须享有较广的实施权力和监督、惩罚与制止权,但也须做好权力制约工作,防止权力过大或滥用权力。对于总会计师,如上文组织结构图,其由政府委派,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双重领导与监督,工作方法和结果也受校内审计监察部门的审查和监督。根据《纲要》要求,总会计师实行政府委派,在实施时也可建立定期轮换机制,根据一定时期的工作业绩,将合格的总会计师在各高校甚至跨行业进行轮换,防止群体犯罪,降低协同违法几率,也有利于提高总会计师工作能力,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在制度设计中,也可考虑让其定期向教职工汇报工作,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为政府、校长和全体职工负责,为学校长期稳定发展服务。另外,建立总会计师行业协会督察机制,加强会计事务所外部监督,以社会的力量促进总会计师个人的管理,防止职务犯罪。

有效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无论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或是对高校体制改革建设上,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效率的有力保证。如何保证该制度的有效性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和完善,从制度的建设完善到人才的自我管理,从集权分权到监督,从实施的组织结构再造到职位关系的协调,均需环环紧扣,环环并重,才能达到实施该制度的初衷,和促进我国高教体系的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深化研究”(项目编号:2010JK035)及“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0JC0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

[2]孙幼飞:《(征求意见稿)初探》,《财会通讯(上)》2010年第7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1期。

[4]岳凤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5]金云美:《从高校还贷财务危机看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迫切性》,《发展研究》2007年第6期。

[6]韩波、张国华、张彬:《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及框架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6

为落实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教政法8号)和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吉法治组发3号),结合教育普法工作实际,制定《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检查验收教育系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情况。坚持检查验收与抓好年度教育普法工作相结合,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相结合,与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相结合,与科学制定《“六五”普法规划》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营造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实施国家、省《“五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决议》情况,重点检查七个方面:

(一)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运行情况,以及各项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二)开展“法律进机关”和“法律进学校”活动情况;

(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教职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情况;

(四)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实践结合情况;

(五)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情况;

(六)“依法治校示范校”培育和创建情况;

(七)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三、步骤和方法

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从4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分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中旬到5月上旬)。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教育局和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直属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依据本方案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附件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自检自查阶段(5月中旬到7月下旬)。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教育局和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直属学校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自检自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对照《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推荐名额》(附件2),认真填写申报表(附件3-9,可登录“吉林教育信息网”下载),申报对象和条件是:

1.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在“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典型经验的市、县教育局;

2.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学校:在“五五”普法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和典型经验的各级各类学校;

3.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优秀校长:在“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中,带领学校取得重要成果和经验的校级领导;

4.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优秀教师:为教育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法制课教师及其他教职员;

5.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优秀公务员:为教育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县教育局在编公务员;

6.吉林省教育风险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为推动教育风险管理服务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依法维权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县教育局;

7.“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第三批):符合《“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检查标准》(附件10)的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检查与“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同步进行,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教育局和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直属学校结合实际,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自行申报,省教育厅单独下文命名。

各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教育局汇总并报送本地区申报表(纸质文档一式三份),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直属学校按要求自行申报。同时,要形成本地、本校“五五”普法工作总结(纸质文档和电子稿),7月23日前连同申报表报送省教育厅法规处。

(三)省教育厅检查验收和推荐上报先进典型阶段(9月中旬到10月底)。我厅依据实施方案和检查标准,组成工作组,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查阅资料、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实地检查等形式,全面验收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决议》情况(验收时间和日程表另行通知)。检查结果作为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评价体系。按要求推荐上报先进典型,做好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总结表彰阶段(11月初到12月底)。按照教育部和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部署,全面总结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调研起草《“六五”普法规划》。依据五年来的普法工作成绩,结合检查验收结果,严格审查教育局和学校推荐申报的先进典型,以教育厅正式文件形式下发表彰决定,适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四、基本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检查验收是 “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决议》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普法的重中之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落实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检查标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取得“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成效。

(二)实事求是,保证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总结“五五”普法工作成果和经验,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认可、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原则推荐申报先进典型,积极表彰奖励那些为教育普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严防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检查验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制定的方案和标准,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绩效工资;改革

不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是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分别于1958、1985、1993、2006 年进行了四次工资制度改革。2006 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随着人事部、财政部出台下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 号),以在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为重要组成内容的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展开。这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的新的工资结构体系,完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套改,实现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入轨; 第二阶段, 推进实施与工资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组织开展全员聘用工作,逐步实现各级各类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现岗位与工资的对接;第三阶段, 在清理规范津补贴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在高校,通过改革工资结构体系,清理规范各类津贴补贴,使绩效工资成为教职员工工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与岗位职责要求、工作业绩水平、岗位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既鼓励创新创造,又兼顾公正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

我省高校已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2007年初完成第一阶段工资套改工作,2011年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2012年起全面启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要求,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践进程中,各高校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总原则,试图通过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符合高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绩效工资体制,来平衡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关系,使广大教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持持久稳定与发展。可以预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全面展开,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作为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本文拟从对我省高校已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简析入手,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建议,以期对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所裨益。

一、我省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情况简析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要求,我省高校在总结前期改革试点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基本完成了以岗位设置管理和全员聘用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012年全面启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各高校在深入摸底调研和借鉴部分省外高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要求,稳步推荐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工作。

(一)改革的政策背景

2011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以黔府办发[2011]106号文件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其他事业单位(含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津贴补贴的清理规范、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绩效工资分配、相关政策、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组织实施等政策规定。2012年2月,省人社厅和财政厅又下文对省直事业单位(含高校)绩效工资水平在原定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并确定了各级管理、专技、工勤岗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以上相关具体改革政策和规定的出台,为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改革的推进实施

1、各高校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中基本明确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平稳过度、积极规范、有序入轨、简便易行;坚持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酬、优劳优酬、重责优酬;坚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并重,适度向高层次人才、工作骨干和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倾斜。这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既结合了高校工作的具体实际,又体现了绩效分配的内在要求,同时坚持循序渐进,为新制度的平稳有序运行和进一步深化完善奠定了基础。

2、合理确定了绩效工资的构成及结构比例。各高校确定了教职工的工资构成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的相应岗位等级标准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省规定的相应岗位等级标准依据各岗位完成额定工作量情况考核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按照各级各类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工作的质和量、业绩贡献等要素确定具体标准经考核执行。各高校教职工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部门核定,扣除教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后的剩余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从各高校实际上报审核执行的绩效工资水平看,各高校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约占40%左右,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约占60%左右,从而加大了绩效考核分配比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绩效分配原则。

3、依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贡献大小等要素划分不同类别岗位及等级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按照各岗位职责要求及完成岗位工作职责任务情况考核分配。各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基本上都按教师岗、其它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工勤岗四类岗位进行划分。各类岗位再进一步细划岗位等级,分别以岗位职责要求、任务轻重、贡献大小等要素为依据确定各类各级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按照配套出台的具体考核实施办法进行考核分配。

(三)存在的问题

我省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实施,总体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酬、优劳优酬的绩效分配原则,较好的发挥了绩效考核分配的激励作用,为高校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其实施成效和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绩效工资作为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的报酬,其有效激励作用发挥还不够。首先,高校绩效工资总量被上级部门严格核定,很多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其部分教职工绩效工资收入与前期校内岗位津贴补贴相比大体持平,即使另一部分教职工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其次,在绩效工资构成中,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因各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差异而不同,总体比例不高,其作为绩效分配的杠杆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再次,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教职工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身份管理、论资排辈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有效激励的因素受到的了削弱;最后,各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措施中虽然对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一线以及工作骨干、高层次人才等有所倾斜,但有效激励的普遍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各高校在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办法,也调整完善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和规定,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教师的考核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过分倚重工作量考核,对教学质量考核措施和力度不够,致使教师在教学上重授课时数,轻教学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因为各管理岗位工作职责内容及任务的差异性,难以确定统一的刚性的考核指标,致使考核工作弹性有余而刚性不足,造成了部分管理人员片面求稳、不思创新的工作格局,不利于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绩效分配中的“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岗位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差异问题,但却未能有效解决同一类别同一等级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业绩水平和贡献的人员的绩效工资差异问题,致使绩效分配中仍然一定程度的存在“大锅饭”的情况,还不能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重责优酬”的分配原则,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还难以得到有效和充分发挥。

4、虽然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校院(系)二级管理,但很多高校二级部门管理权限不大,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后自主分配意愿不高,通过现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很难调动院(系)二级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和自主分配动力,不利于激发和调动二级部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政策,放宽高校自主分配权限。

一方面,政府层面应放宽对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限制,让高校具有能够按照自身发展要求和办学经费状况确定用于绩效分配份额的自,确保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同时高校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收能力,使学校自身用于教职工绩效分配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大。“蛋糕”大了,既好切块又好分割,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才能更好得到发挥。

(二)强化分类管理,进一步科学调整设置岗位。

高校的岗位设置管理虽然实施了一段时间,但由于是改革初期,强调先入轨后完善,所以在科学合理设岗上仍有很大空间。改革步入新阶段以后,高校各级各类岗位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各岗位的基本职责、任务、技术因素,这是科学合理确定岗位绩效系数,进而确定各级各类岗位绩效工资水平的基本依据。各高校应在认真总结前期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岗位职责要求和内容任务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切实打破身份限制,按照各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等,设置合理合适的岗位,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进一步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要切实形成真正能体现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既相互配套衔接,又易于操作运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进一步丰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和结果。要注重将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将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相对接,力求绩效考核的经常化;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力求考核的规范化;延伸绩效考核的结果,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职务职称晋升、评先选优、外派进修培训等有效挂钩,从而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切实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合理拉开绩效分配差距。要切实淡化身份,以业绩定优劣,凭贡献论英雄,将工作业绩和贡献与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真正形成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酬、优劳优酬、重责优酬”的绩效分配体制机制,

(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切实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职工的倾斜力度。要坚持绩效工资标准确定、绩效考核评价实施落实等都要向一线和骨干以及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原则;注重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和谐统一,实现工资长效稳定的增长机制。要分别按照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性质,采取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机结合的方式,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形成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长期激励机制。

(六)扩大各二级教学部门可分配资源总量,增强其办学活力,调动其自主办学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创收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加用于绩效分配的资源总量;给予二级部门更多权限,鼓励各二级教学部门积极创收,增加办学收入,扩大其收入分配的自,充分调动各二级教学部门的办学积极性,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师》2011(12)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8

Abstract: Schoo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follows the performance distribution system based 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which can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university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ale, quality, structure and benefit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s in the work and explores the way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by objectives.

关键词: 高校目标管理;校院两级管理;实践

Key words: colleg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university and school two-level management;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89-02

0 引言

高校目标管理工作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方针策略及教育管理目标,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现状,确定高校的总体目标,然后通过目标的逐层分解,使各单位和人员的目标与责任相结合,也使学校的总目标得以有序实现。因此,加强对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分析了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然后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为例,介绍了该工作的开展状况,最后针对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就如何稳步推进高校的目标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

1 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高校目标管理是高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校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分解成学校各单位或个人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并通过目标对所有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高校目标管理既具有目标管理的一般特征,又受到高校组织的制约。与企业目标管理相比,高校目标管理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高校目标管理独到的特征和价值取向[1]。

1.1 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性 高校目标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和客体分别为学校和各级单位(或个人),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政策和目标牵引并制约着客体的发展方向和成果;另一方面,客体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也对主体总目标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管理主体与客体互相制约却又相互依存。

1.2 任务目标的权威性与多元化 目标的制定是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各级单位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整体目标来进行,这就是任务目标的权威性。而多元化是指总目标可以分解成各个方面的分目标,或者可以用不同的指标项来量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总目标的权威确定性和一致性为前提,实行各项目标的分解是高校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在高校科学管理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性。

1.3 执行过程的协调性和保障性 主客体辩证法决定了高校目标管理工作必然是上下一致,全员参与。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目标任务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相沟通合作。从任务分工、合作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把各项任务目标分解到各级单位(如院、系、课题组等等)以及各位教职员工,需多个单位共同完成的工作目标,要明确合作关系,由牵头单位主动协调,协助单位积极配合。从执行过程的系统保障性来看,学校各级各层应为目标实施工作做好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对各单位目标的实施进行全程化的跟踪、指导、协调和监督,保证目标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实践

根据董泽芳教授早在2009年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关于目标管理工作的调研情况显示,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占比42.7%[2]。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目标管理工作,如同济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省内如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也都在目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3] [4]。但仍有部分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实际成效并不理想,甚至部分院校实施后终止目标管理工作[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过理论学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3年起开展目标管理工作。首先尝试实践的是学院的目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2015年度学院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院目标管理工作共计627项,其中500余项取得显性进展,完成率高达82%,基本完成了2015年学校主要工作及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总体概况 为了加强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目标管理工作办公室。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总体推进情况如图1所示,由目标管理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核心职能部门拟定各学院本年度的工作目标,经学院意见反馈和职能部门审定后汇总形成各学院的目标任务书,并最终签订;每年9月,组织各学院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年终学校主要依据签订的目标任务书对各学院进行考核,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各学院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学院自评、群众测评和部门评价的考评结果,讨论确定各学院年度考核成绩。

2.2 学院目标管理指标体系 遵从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协同性的制定原则,学院目标任务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外部资源争取及管理等部分构成。建立了学院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总分为100分,其中基础性工作任务60分,发展性工作任务40分。基础性工作任务是所有学院本年度均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内容,是学院年度考核合格的基本要求;发展性工作任务分为显示性工作任务和标志性工作任务,以定量考核为主。其中,完成显示性工作任务是学院年度考核良好的基本要求,标志性工作任务是学院年度考核优秀的基本要求。发展性工作任务考核各指标项的绝对增量(当年增量)与相对增量(相对于前三年平均值的增量)。

3 高校目标管理的思考

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年度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我们认为贯彻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几个方面:目标制定要具有合理性,目标实施要具有实效性,目标考核要具有科学性,总结反馈要具有适时性。

3.1 合理制定目标 合理制定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目标管理工作依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 “一提三优”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和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根据各学院前三年相关工作的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院目标,充分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有效实施目标 有效实施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成功的保证。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与目标实施的有效性休戚相关。根据学校要求,各学院对目标管理的政策进行了宣贯,对目标任务书进行了分解,将学院要发展传递到师生要发展。学校层面,年内组织了自查工作,努力构建咨询指导有方、监控督察得力、调整纠偏及时的过程管理体系。

3.3 科学考核目标 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科学考核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首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核工作有主管部门参与的业务评分,有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的满意度测评,还有校领导参与的综合评价,呈现了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考核指标根据年初签订的目标任务书而定,虽然考核的方面相同,但考核的具体指标各异,做到了相对客观。再次,在考核上学校采取了定量考核和多元定性测评相结合的方法,且均具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3.4 适时反馈目标 总结反馈为学校管理层与单位、部门和个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更为正式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协助单位、部门和个人进一步了解自身工作情况,提升成绩。为提高管理的渗透力和工作效率,目标反馈要因情而适。因而,学校将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按时兑现考核奖惩,及时指出改进方向,使目标管理这一手段更好地起到推进工作的作用。

综上可见,高校的目标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通过目标的逐层分解,使各单位和人员的目标与责任相结合,权利和利益得以量化,强化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使学校的总目标有序实现。目标管理在高校科学发展和长远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的实践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我校的目标管理工作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目标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张继平.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实施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38-44.

[2]董泽芳,何青,熊德明.关于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5-21.

[3]陶静茹.高校目标管理的实践探索――以河海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2,12:55-5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