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互动媒体艺术8篇

时间:2023-02-16 05:58:50

互动媒体艺术

互动媒体艺术篇1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审美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建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互动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国内外新媒体研究报告中,许多交互设计学者的专著及访谈中,都认为各类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构建是最直接与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互动审美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距离,这种更为直接的互动形态使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简单的理论性研究,而是将它放置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视角下,从精神文化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综合建设。同样,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跳出了原本单向叙事结构的框架。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使是简单的元件,也可以体现最基本的互动理念及其可行性,体现“人机互动”“人机共栖”艺术空间的理论意义与应用思路。

1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丰富多彩。从早期利用触摸装有高压气体的瓶子、通过像头跟踪视线完成交互的作品,到借助物理媒介驱动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动物共同行动的虚拟现实艺术;从检测人类的大脑并利用脑电波驱动图像和声的作品,到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植物与动物的出现;从利用网络和机器人技术互不相识的人一起灌溉千里外的花园,到体验千里外的触觉的遥在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不但远远超出了影响人类视觉和感情的范围,而且更多在观众的感官作用下,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大脑等全身心的活动与作品进行直接对话。

工业社会和商业经济所代表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更强调“互动”审美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早期计算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扳动开关、更换穿孔卡等方式进行,对于编写程序与指令极不方便。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马克斯・马修(Max Mathews)等研发出几个计算机程序装置,使得计算机输入和读出可以在屏幕或阴极射线管上观察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伊凡.苏泽兰1963年开发的“素描笔(Sketchpad)”程序,改变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被看作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D)程序的祖先和计算机图形史上重大突破之一,开创人机界面设计历史。随着字符型人机界面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以 DOS 为代表,特点是为了执行指令,用户必须逐一输入字符。之后随着鼠标、非线性、苹果(Apple)开发的软件界面、GUI、SUI社会用户界面等,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

互动审美的技术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在原始社会,与人们互动的对象是树木、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互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互动对象。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功能的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互动完成。目前可分为综合媒体设计和交互式系统设计。综合媒体设计数字技术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多媒体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相对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内涵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艺术互动形态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的感官非常相似的各种感应功能,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温度和湿度感应器等高精度的仪器,实现获取人类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其互动审美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其内涵基础规则包括伦理的互动设计,有意图的互动设计,注重实效的互动设计,优雅的互动设计等等。所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通过表达最简单和直接的完整方案,但使艺术形态本身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包容性,并能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感情。

2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

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提供给新媒体艺术,复制、粘贴等技术操作手段,使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增加了合成与拼贴的额外维度,分离的要素能够被重新整合,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包含了解构与重构的统一。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而重构是建构,是各种形式及元素新的联系和统一的建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也是后现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融合,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新媒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突出表现了它在媒体史上革命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但是新媒体的互动特质有自身的历史来源,传统媒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新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审美也可以在较早的传统媒体中发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彼此联系,由传统媒体承接而来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表现形式,带来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技术技艺经验,表现形式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审美趣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产生新鲜的视觉经验已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界面。由此带来的互动审美表现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画种走向媒介的混合性过渡。伴随着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语言和观念交流等非传统的艺术出现,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进行个性化解构。互动审美的设计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直观准确、控制性好、成本低、应用生活广、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艺术专业与业余的价值观已被抛弃,艺术与技术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复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在西方,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则以“信息”和“界面”为主要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形式”与“内容”,将抽象宽泛的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和实际的结构。可以说,互动审美所创造的是一种体验美学,可以将其与“体验设计”、“体验经济”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的观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在工业领域,技术人员更热衷于用于支持创建具有体验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可靠性等特质的用户界面,加强人们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互动审美将艺术形式由用户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转换为淡化经验世界的感觉和认知界限,转而成为一种全新主动认知体验,并让用户融入其中。例如苹果公司的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同时音乐播放、方位传感、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应用程序,并切换、剪辑,超越WIMP的交互风格,使用户体验“信息就在指尖上”。

3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重构

互动审美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起到整体性的统一作用。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重构则是经过重新整合进行重新组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凭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称为“感性的审辨力”,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3]由此引申,互动审美的重构首先表现在互动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上,在媒体美学的层面出发,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强化和阐述人类互动体验。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信息的反馈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机器的互动对象是人,是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与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互动的机器,即使是很小的传感器,依然会产生感情和机器作用的感觉,在互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产生与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想的信息交流,即关注受众的理解和互动的可能性,提供并生成多种意义的感官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正是因为互动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多个可用或适合的多媒体进行整合,鼓励创作者或艺术家承担作品推动者而不仅是作品唯一决定者的地位,也赋予了受众及作品参与者个人思想和创造能力。受众或参与者的行为由新媒体艺术形态来决定,创作者或艺术家则通过互动审美创造交互性的参与模式来塑造艺术作品形态的特殊体验――这对于受众及参与者来说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类型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形态是交互性的,受众或参与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和结果。

其次,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重构则表现在将“混合”作为艺术内容的特点,对艺术形态进行重构。“混合”即文化和艺术、技术的双向互动。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媒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技术风格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全球经济发展及技术语境的逐步同步,同样促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与技术同步促进,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促进。

新媒体艺术形态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门类,技术则集合了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艺术、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运动表现形式,是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技术的艺术。这更体现了互动审美理念与技术的使用趋于多元化,又在多元化的“混合”中趋于统一和构建。互动审美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形态面对市场设计并运用不同技术,实现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参与和互动”文化已呈现从个性逐步走向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的激情与理性、愉悦与变革。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的互补中,后审美范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数字传媒时代必然延伸,审美意识与情趣互相发生潜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多学科的融合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必然性也表现在互动审美,在重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直接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技术地传达自我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始终不渝寻找和挖掘的追求――以互动审美和交互理念为前提,技术统一、标准、定型为基础,追求艺术独创性、个性化,求新求异,构成新的艺术创意形态。

参考文献:

[1]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 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史:3、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677.

互动媒体艺术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并朝着人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这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科技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充分利用科学和技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将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对艺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使新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艺术之一。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的表现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参与性

新媒体艺术的设计需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参与,参与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征之一,也是价值是否能实现的关键。离开观众的参与,新媒体将毫无价值可言。受众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时,作品吸引受众,受众产生参与的倾向,并真正参与到任何作品的互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新媒体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游戏性

受众产生活动倾向或在互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其游戏心理支配和驱使产生的。新媒体艺术中视、听、语言等元素对受众的冲击力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其中,视觉冲击最重要,是艺术家进行设计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游戏、娱乐最常见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AR)逐渐成为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方式,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并使其与观者具有实时互动性。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带来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逼真性,视觉、听觉已达到逼真模拟现实的程度,触觉、气味模拟技术也已成为可能。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

艺术家在对新媒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参与性和游戏性的目的是表现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秉承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传播,更好地表达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所以,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无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指的主要是表现艺术家在作品中投射的感情,它是新媒体艺术的核心。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最大优势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互动性,互动性在网络艺术中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光、电的新的艺术形式,网络艺术需要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把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传统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往往是单一的,需要受众进行感悟,并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而新媒体艺术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和受众互动、交流。

(一)网络艺术的及时交互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的及时交互性更强,实现了对信息的动态更新,这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和及时,避免了传统媒体线性方式提供信息的弊端。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过程中。通过使用鼠标或触屏,人们可以筛选信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减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浪费的时间,提高受众收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摆脱时间、空间对人们获取信息的限制。网页艺术设计交互性更加明显,在进行网页设计的过程中,网页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的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和调整网页。这和印刷品设计、电子出版物有明显的差别,其在制作、印刷、出版后处于一种稳固的状态,很难进行修改和调整。网页设计却时刻受经营目标和用户的反馈意见的影响不断更新、完善。

(二)网络艺术的超链接

无论如何,超链接的问题是网页艺术设计和电子出版物设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超链接是互动性的一种体现。通过超链接,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可以在不同页面、不同链接之间实现自由跳转。超链接的出现使得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网页之间切换,摆脱了传统的线性接收方式,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超链接,浏览更加方便、快捷,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获取。新媒体艺术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但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还具有多维性、持续性、版式不可控性、交互性和超链接性。正是这些特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有可能在实践中融入大众传媒,也充分表现出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三、结语

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相对于只能提供被动体验的视频影像来说,具有独特的体验性特征,能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并且观众能与之互动,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必须依托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相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借鉴优秀的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将为人们作出更多的贡献,更加重视个体,强调个人风格,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12):96-97.

[2]高蕾.新媒体艺术中互动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23):94.

[3]梁佳潼.互动的艺术——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6,6(6):305.

互动媒体艺术篇3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互动虚拟 艺术设计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功能在概念上区分为控制系统和信息。多媒体之所以能够实现是依靠数字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电脑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数字媒体是当今音频和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事实上有人就简单地认为多媒体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电脑的能力达到实时处理电视和声音数据流的水平,这时多媒体就诞生了。多媒体电脑需要具有比主流电脑更强的能力,多媒体电脑决定了主流电脑的发展。

1 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技术层面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多媒体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各行各业,诸如广告、艺术,教育,娱乐,工程,医药,商业及科学研究等行业。利用多媒体网页,商家可以将广告变成有声有画的互动形式,可以更吸引用家之余,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向准买家提供更多商品的消息,但下载时间太长,是采用多媒体制作广告的一大缺点。利用多媒体作教学用途,除了可以增加自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三方面的反馈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媒体还可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领域。此外,交通监控等也可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监控。

2 多媒体艺术互动科技创新

随着互动体验技术创新性发展,互动体验科技与多媒体技术完美融合,互动多媒体创新科技将信息传播渠道与交互式的体验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传统受众被动式接受信息的局面升级转化到主动式的交互自主选择层面,这种创新性的发展无疑在未来拥有无比辽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兴起了全球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热潮。

目前,多媒体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更是无穷无尽的。一方面它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主要是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多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②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主要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③具有深刻的观念性。艺术家通过它来传达的观念性艺术,包括声音艺术、录像艺术、互动装置以及摄影等等。④具有强有力的虚拟性。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象。

3 多媒体艺术及技术融合

互动多媒体虚拟技术正渐渐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改变着人们的视界,辉煌影音数字科技所倡导的“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互动让视界更加精彩”正在一步步地在我们生活中得到验证。人们期待着科技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更加直接与精彩。这都是多媒体技术逐步发展的结果,下面我们来了解多媒体两个特点:①电信、电脑、电器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将相互渗透融合。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一方面是生产管理的工具、生活娱乐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科研工作的工具,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发展将会充分地体现出多领域应用的特点,虽然相距遥远,但其交谈和合作的感受却如同相聚一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形式的远程通信。②分布式、网络化、协同工作的多媒体系统。在当前形式下,各种多媒体系统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系统,有线电视网、通信网和因特网这三网正在日趋统一,一个多点分布、网络连接信息资源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和成熟。

在如今略显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在忙碌奔波之余都渴望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惬意。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作品必定是沉静、真诚且有趣的。借助于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在互动中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这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意义。

不可否认,多媒体艺术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认知与思考的方式,不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关注体验、贴近心灵、真诚友好的环境艺术作品永远会被人铭记。

4 结束语

我国多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正在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多媒体艺术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对于多媒体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增加了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实现了很多普通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可再重要的技术也只是手段,它可以建构出多媒体艺术的“形”,但是艺术工作者的探索和创新才最终赋予多媒体艺术独特的“神”。今后的多媒体艺术将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它将是我们以后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岭.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文贺采访编译.媒体艺术倾覆当代———访日本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J].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5.

[3]曹田泉编著.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宋杨.多媒体艺术空间形态设计,中国知网.

互动媒体艺术篇4

论文摘要: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以现实经验为创作灵感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中,充分的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精髓。特别是艺术家深入探索现实经验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现实经验的模拟到深层次的艺术升华现实经验,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精神内核。从而创造一种最直接最能触动受众内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WWW.133229.cOM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ristasommere~nlaurent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童芳.《新媒体艺术》,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互动媒体艺术篇5

【关键词】互动媒体;线性媒体;剧场艺术;互动化设计

二十世纪是演剧艺术不断发展,各类技术理念及手段前赴后继、催化糅合,汇入艺术发展潮流的时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电影、广播和视频技术不断催化新的戏剧表达形式,并一步步催生构建出相关的整体性演艺产业及生态。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日益精进并逐步成熟的互动媒体技术,已经在整个文化娱乐行业中开创出一场艺术和文化的革新,数字化的互动媒体正在孕育新的艺术形式,而其发展和革新对已经走过千年岁月的剧院艺术的发展和实践正产生着巨大的历史性影响。新时代的数字艺术家们正在努力定义“互动体验”,但又在技术和理念的层面上具备着独特的时代性。而将互动媒体融入戏剧,不仅为剧场中的戏剧艺术家开启了新的动态可能性,也使我们逐步从别种角度开始重新审视戏剧的本质。首先,对互动媒体的定义重要的一点是互动媒体技术在特定的基本认知下被具体定义成什么?互动式媒体在本质上是存储在计算机上的声音和图像,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计算机上创建的,计算机作用于现场演出具体的综合编创而生成这些声音和图像。容易模糊的地方在于这类媒体在功能上与老式的非互动媒体,或者说线性媒体,究竟有何不同?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像磁带录音机、录像机和电影放映机这样的媒体设备和方式也具备一定的交互性,但其本质上的定义在于由操作人员通过控制相应装置来产生固定的声音和图像。

如需将互动媒体区别于线性媒体,其存在以下三个关键性特征:第一,随机存取性。数字技术是可以允许非相邻的媒体片段之间几乎瞬时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乐器都可以说是互动媒体设备。比如,一个钢琴家或吉他手可以在任意音符之间快速移动切换。而相比之下的差别——音频磁带或视频磁带的操作员则必须按一定顺序通过信息,从一个片段到另一个片段。第二,触发与输出之间的任意链接性。由计算机存储和进行操控的声音、图片和其他类似形式的二进制信息并不是天生固定好的,就线性媒体而言,内容之间的触发和输出方式往往固定在各种机械的“线性”连接上,就像拨动琴弦的手指直接发出吉他的声音,或者光线透过半透明薄膜直接投射出电影般的影像一样。相比之下,计算机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输入,如键盘、鼠标、触觉传感器、运动追踪装置或其他可输入数据的东西,来触发任何类型如声光电、图像、电机控制的输出。此外,单个输入可以触发任意数量的输出,从而允许对多个媒体元素进行高度协调控制。第三,对媒体内容的深度操控性。互动媒体最强大的特性来自我们对其进行程序编写的能力,以至所有程序都可以自由地根据输入来操作复合的数字信息。因此,“触发”不必与它所产生的媒体内容具有不变的一对一关系。比如,在戏剧作品中,艺术家们可以通过给电脑进行深度的细节编程,让它根据不同表演者走得有多近、说话有多大声、唱的是什么音符等信息来投射不同的声音或图像,还可以让“输出”随时间变化或对过去的事件做出反应。由此进一步地,计算机不仅可以根据复杂的算法选择预先录制好的媒体片段,还可以动态生成自己的媒体,创建全新的声音或图像。互动媒体通过赋予参与者“画”虚拟图像的能力,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潜力。由此不难想象,互动媒体在即兴的、参与性的或非叙事性的舞台表演中具备强大效用。例如,音乐家们可以使用交互技术革新出令人惊叹的新乐器,能够以无限的方式产生无限的乐声。同样,舞台上的舞者们也会愈来愈热切地渴望利用互动技术提供的能力,以通过他们的动作来直接触发或控制作品中的灯光、图像和声音。但是,互动技术与戏剧在剧本叙事以及创排层面上的相关性,相比之下却似乎不那么明显。毕竟,在剧本和排练表演中,舞台事件的顺序长期以来是预先确定好的。可能有人认为,互动媒体技术在这上面并无必要,甚至可能是一种无谓的冒险。然而,如果就此思路把这个推理发挥到极致,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等同于质疑剧场艺术的本质。如果表演的“完美不变”和“没有风险”就是最高准则,那么剧场艺术在21世纪就几乎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这种艺术形式早就应该让位给电影和视频等记录性媒体。现场性剧院艺术的价值,尤其是在一个资讯高度媒介化的时代,恰恰在于它的可变性。无论剧本和编创排练过程如何严格地约束表演本身,但在这些约束下的每个表演,依然在本质上都是唯一的事件。剧院现场演出的最堪玩味之处,在于观测和感知一个综合性的演出作品从整体的宏观主题维度到各个微观艺术维度细节上的全面展开,剧院艺术在本质上就是互动的。演员和观众之间,以及演员和演员之间的自发互让和玩味默契,是剧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在其吸引力的哪个层面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进一步地,不妨想象一下在剧院现场演出中注入线性媒体的效果,想象一个现场演员和一个影像内容中的演员之间的场景对比。与现场性的拍档不同的是,已完成的固定影像不会兼容现场任何的细小错误,也永远不会适应演员念述台词时的节奏或身体、表情动态的变化。固定的线性媒介会强制要求活动的演员严格遵守它的线性方式。这样的性能逻辑等同于结合了最僵化的演剧和媒体内容,结果可能是除却生硬添加一些背景幕布等效果之外,并没有赋予它任何电影或视频内容本身的感官优势。而互动媒体并不会像线性媒体那样削弱剧场艺术的自发性或可变性,在某种程度上,互动媒体的定义本身可以适应表演者,而不是让表演者适应它。媒体的互动性越强,各种复杂的有机反馈就越灵敏,而有机结合互动媒体的剧院就有潜力催化和升华现场表演和媒体各自的优势。当然,任何特定情况下的潜力,都取决于在制作过程中做出的具体选择以及执行这些选择的熟练和细致程度,而线性方式的媒体相比而言很难做到这些。如今,越来越多的戏剧和舞台实践,以及各类交互式媒体工作室或实验室都开始不断探索将互动媒体有机融入剧场艺术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探讨总结剧院现场表演与互动媒体的关系。往往在其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探测运动轨迹、融合模式、捕捉及触发方法和光线调和技巧等,包括使用传感器信息提示及编控(直接或间接)声音、投影图像、视频和三维计算机动画、舞台灯光或机械等任何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一些复杂的多自由度运动捕捉系统等。这些都让互动媒体技术不断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开始孕育和产生新的艺术理念及形式。而其间在技术方法和艺术创造上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保持本质而直接的戏剧精神和即兴发挥的舞台魅力,而不是强迫现场表演者机械地遵循线性视频的编制序列。

互动媒体艺术篇6

论文摘要: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以现实经验为创作灵感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中,充分的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人类最高层次的精髓。特别是艺术家深入探索现实经验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现实经验的模拟到深层次的艺术升华现实经验,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精神内核。从而创造一种最直接最能触动受众内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 区别于其他信 息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 品题材是 关注人类 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 内核 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大学智能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 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 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 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 同于 以往 的感 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 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 的社会 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 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 。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 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1]

当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 ristaSommere~nLaurent 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 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 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互动媒体艺术篇7

关键词:互动媒体艺术现实经验模拟艺术升华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ristaSommere~nLaurent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童芳.《新媒体艺术》,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互动媒体艺术篇8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 品题材是 关注人类 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 内核 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大学智能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 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 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 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 同于 以往 的感 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 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 的社会 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 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 。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 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 ristaSommere~nLaurent 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 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 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