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教个人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3:08

幼教个人论文

幼教个人论文篇1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育;新理念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幼儿文学教育也成了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目前很多人对于幼儿文学教育还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新理念的幼儿文学教育。

一、幼儿文学的教育坚持人性化的目标

幼儿的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教育,以往的幼儿教学大多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语言的灵魂。在幼儿时期就应该让幼儿明白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明白什么是人性化的语言,我们的心灵可以通过语言变得更加纯净,并且通过语言表达敞开心扉。幼儿的文学教育就是将语言和心灵巧妙地结合。幼儿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些作品追求的是纯净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真实地展现世界上的人和物,并且能够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感受幼儿纯洁的内心世界,同时教给幼儿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文学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人性化的语言,成人在阅读幼儿文学时也应该和幼儿一起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文学教育人性化的目标。幼儿文学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并不会马上看到效果,应该追求的是对幼儿成长长远的影响。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影响可能会深入幼儿的内心。幼儿文学教育既要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也要保护好这种兴趣。幼儿可以根据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谛,这种思想的形成会一直伴随着幼儿的一生。幼儿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教师把文学作品讲给幼儿听,成人的讲解过程也直接会影响幼儿的感悟。幼儿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借鉴幼儿文学的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把幼儿文学教育当成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二、增强幼儿文学教育的互动性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注重的是文本中心论,教师或者家长决定了文本输出的意义,幼儿只是负责接收这种信息,这种教育模式,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感悟文学作品,并没有加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部分的幼儿文学教育都是通过成人阅读传递给幼儿,这就导致了教师对阅读本质的误解。目前,有部分幼儿文学作品以图画的方式展示给幼儿,这就大大增加了幼儿对阅读的参与性。阅读的过程是幼儿对图片的理解,这一过程在幼儿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也是成人和幼儿沟通的过程,幼儿看图成人看文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再加上成人从旁叙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幼儿文学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和幼儿的思想角度不同,面对同一个故事,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这也促进了幼儿和家长或者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获取多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互动式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会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精华。同时,在幼儿阅读出现障碍时成人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加强幼儿文学教育的整合性

对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文学内容的整合性。幼儿通过文学作品逐步开始了解世界,幼儿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包含了各种信息。随着幼儿文学作品的不断更新,幼儿文学的题材多种多样,任何题材都可以通过幼儿文学展示出来,同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些内容都会通过幼儿文学教育传递到幼儿身上,充实了幼儿教育各个方面的课程。对于幼儿文学教育,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起,首先设定好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设定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构建一个系统连贯的课程内容。这就避免了幼儿阅读思维的局限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加强幼儿文学教育学法的研究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最注重的是教法的研究,但是它的前提是幼儿的读写能力并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由成人教会的。后来随着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不断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幼儿的表达和阅读的能力,不再是一味地教,而是通过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带动起读和写的能力。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在文学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语言,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读和写的能力。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为幼儿文学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幼儿阅读发展的研究。传统的幼儿文学教育在选择文学作品时通常采用年龄段进行划分,依据的是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学法的研究,注重以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对幼儿阅读反应以及阅读发展的研究。

总之,幼儿文学能够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幼儿文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幼儿文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幼儿的文学教育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丽玲.文学魅力的展现: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2]肖育林.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幼教个人论文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观察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所具有的各方面感知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各种智能,这些智能提供了认识和发掘幼儿智能的理论依据。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多元智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的发展对幼儿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惊人的智能,幼儿时期是智能发掘的重要时期。在幼儿阶段,合理有效地利用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对幼儿智能发展有重要作用。幼儿具有天生的创造力,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产生丰富的想象,并长时间地陶醉其中。所以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巧妙地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幼儿能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其他幼儿和教师的肯定,从而使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促进幼儿身心多元化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观过于狭隘,只是注重对幼儿民主和人权观念等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看待每个幼儿的时候,不会考虑幼儿是否聪明,而是本着多元智能理论,承认每个幼儿在智能上的差异,抛开偏见的眼光,客观地对待每个幼儿,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在不同领域所具有的独特天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学习方式和社会认识的培养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差异。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和个性发展,探索出不同的智力发掘方式和教育方法,针对每个幼儿的智能发展方向,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幼儿的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2.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在幼儿园内,为幼儿打造一个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提高其感官的敏锐性,促进其智能的全面发展。在室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和探索大自然,引导幼儿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交往,得到学习和感悟。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带领幼儿参观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挖掘幼儿的多元智能。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养殖场,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汽车驾驶学校进行参观,引导幼儿了解简单的交通知识,使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幼儿进入科技园区,能够了解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如无土栽培、技能喷灌等,让幼儿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多元智能。

3.运用多元智能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首先教育评价应突破原有的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评价是教育和评价相互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行教育,从而充分了解幼儿的真实状况。另外应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评价,了解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况。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幼儿园,还应走出幼儿园,在社会环境下进行评价。多元智能评价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由于幼儿智能特点的多样性,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每个幼儿的智能取向和特长,针对不同幼儿进行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强项发展弱项。多元智能评价能够对不同幼儿时期进行不同视角的评价,在反映教学信息的同时,促进幼儿对自我认识的积极参与。

三、结语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充分贯彻多元化智能理论,根据幼儿在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智能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培养。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幼儿发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同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使幼儿在成长初期得到良好的多元化智能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水准,有助于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周国华.多元智能理论对现阶段幼儿师范教育生教育的启示[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9(01).

幼教个人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40-02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教育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的广泛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心理学的试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言语一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指出:“……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逻辑一数理智能,却并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如语言或音乐。”

2、多元智能理论和幼儿教育

幼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使幼儿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每个幼儿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智能方面同样存在着差异,而多元智能理论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恰好为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因此,秉承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能够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多元智能理论启示下应树立的幼儿教育理念

1、取长补短、尊重个体差异的儿童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并没有相类似的心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个别差异列入考虑,而不是不承认或忽略这些个别差异,教育将会更有效率。

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里我们知道,每个幼儿的智力有着不同的智力组合结构,此外,由于受到外界环境、遗传、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智力组合方式会更加的多样,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点,我们的幼儿园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孩子”、“教不会的孩子”、“差生”的存在,只有智能组合方式不同的幼儿。我们看待幼儿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以后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幼儿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因此,幼儿园老师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是错误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尊重差异、趋长补短、各尽其能的儿童观。

2、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观

在幼儿园里,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经历,幼儿园应当遵循“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 规律,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能发展的课程内容。因此,幼儿的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种智能领域,具有多样化。此外,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以上类型的智能,每个人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个体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因此,幼儿的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课程。总之,幼儿的课程应该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3、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根据不同幼儿的智能特点,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提供表现的各种不同机会,以便每位幼儿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智能途径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要通过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进行个别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幼儿,根据每个幼儿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此外,根据不同幼儿的智能状况和课程展开的需要,如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4、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不是给孩子贴标签。那么,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传统的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言语一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忽视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各项智能的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失败者和少量的成功者。传统的评价难以反映加德纳所说的幼儿的多方面智能,而且难以对幼儿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单纯以考试为依据的评价观,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实施真实性、动态性评价,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幼儿的表现。因此,我们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多观察,从观察中评价和分析幼儿的优点和弱点,把观察的资料作为服务幼儿的出发点,然后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幼儿新理念的措施

1、正视智能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充分发展幼儿的潜能

在智能分布上,每一个幼儿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教育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幼儿优势智能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幼儿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幼儿,以最大程度的进行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的来进行教育,从而使幼儿的智能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祢补,取长补短,获得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例如,有些幼儿的言语一语言智能发展的很好,能说会道,喜欢说话;有些幼儿的身体一动觉智能发展的很好,身体比较强壮,跑步速度很快,有些幼儿的音乐一节奏智能发展的很好,节奏感很强,能歌善舞等等,那么,这时候幼儿教师就应该意识到幼儿之间的智能的差异,多多发展他们的强势智能,让幼儿有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同时重视弱势智能的发展,为幼儿的强势、弱势智能的发展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补短,而不单单是扬长避短。

2、构建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

我们学校的传统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目标比较单一。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设计课程,可以保证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的多样化,利于幼儿更好的发展;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设计课程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体现多种智能,避免了偏重于某一个或者几个智能,利于幼儿多种智能的发展,每个幼儿的不同的智能组合的发展,这样也是符合了幼儿个体智能的多样性。因此,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3、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的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和目标等,实施一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多样化选择中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学习材料, 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由于幼儿有着不同的智能组合,为此,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相同的内容,同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幼儿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幼儿教师应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不断地从多元视角改变幼儿的表达方法,要常常提供动手练习(如操作性学习)的活动,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流(例如成对的、小组的或大组的合作学习),为幼儿安排自定步调的工作(如独立方案),只要一有可能,幼儿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其他途径(真实情境地参观)进行学习,和幼儿共同商讨教学内容等等。例如在科学知识课上,幼儿教师就要给幼儿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可以让科学知识丰富的幼儿给大家来演示示范,给小朋友们讲解,也可以将幼儿分小组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小组的幼儿自己先发现问题答案,自己讨论探索;又如在教授语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帮住幼儿将语句创编为儿歌,顺口溜等;在教幼儿有爱心懂礼貌的时候,可以带幼儿到社区里面,让幼儿亲临其境的进行学习。

4、建立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评价是为了了解幼儿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更好的了解幼儿。然而我们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轻视情感智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应该改变评价的内容,使评价的内容包括多种智能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们的生活都和文化背景有关联,单一智能和多种智能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真实地反映幼儿发展的状况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将评价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发展的情景化的评价体系。

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学生的智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在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的今天。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启示,幼儿培养自己的智能强项,让强项充分发挥作用,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2] [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第5页.第29页.

[3] [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著著,李心玺译.再建多元智慧[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l日第1版.第141页.第128页.第115页.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J].幼教论坛.2000.(2).

[5] 李季湄.方钧君.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J].学前教育,2001,(6).

[6][11] 李 旭.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7]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个性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7).

[8] [美]罗伯茨(Roberts,P.L.).克洛夫(kellough, R.D.)著;李亦非等译.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08页.

幼教个人论文篇4

关键词: 幼儿 适宜环境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环境是教育的第三要素,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第三位老师,它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今中外的幼儿教育家无一不重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蒙台梭利作为其中一名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她提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她对人类发展尤其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她认为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幼儿。蒙台梭利认为,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非常重要。她说:“正在实体化的幼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①她认为幼儿的发展是有机体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

(一)有准备的环境的特点

有准备的环境最初只是蒙台梭利专门用来仔细观察幼儿的教室。在这个教室里主要是通过实验来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智倾向。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根据幼儿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材料,那么就可知幼儿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平均水平。

1.有准备的环境是一种自由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除了具有生物属性外,还具有精神属性。幼儿自从出生后就有计划地进行着有机体的发展,这都体现在幼儿的自发性活动中。蒙台梭利所说的环境是自由的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挥。自由的环境可以使教育促成完全展开幼儿的生命。

因此,她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幼儿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自由的、精心准备的环境可以避免幼儿的进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种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更好地给幼儿提供自由,使其免受不必要的束缚。幼儿在经过适当准备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发展。

2.有准备的环境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

蒙台梭利重视对幼儿秩序尤其是内心秩序的培养,她认为幼儿内心的秩序是幼儿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和理性个体的先决条件。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要想促进幼儿内心秩序的发展,幼儿周围的环境必须是有秩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减少生命力的浪费,有利于幼儿正常地发展。

另外,蒙台梭利所强调的环境还应该是能让幼儿感到愉快的环境。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幼儿专门准备的,它们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体发育特点,所有的物品都能极大地强有力地吸引着幼儿。

(二)有准备的环境中的不足

1.过于重视幼儿园环境,忽略家庭和社会环境。

蒙台梭利为幼儿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所强调的重点是幼儿园环境,都是由教师一人专门为幼儿准备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虽然强调要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但过于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影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面孤立的教具操作,割裂了幼儿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蒙台梭利只是强调了影响幼儿发展过程的环境中的一小部分。

2.自由导致的不自由。

蒙台梭利强调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恰恰是她的这种自由在某些层面上却成为导致幼儿不自由的因素。蒙台梭利虽重视幼儿期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多样个性的个体。她认为她的理论可以统一应用到每个幼儿的身上。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有准备的环境是其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她的有准备的环境为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环境的准备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身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为之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并充分重视幼儿发展的一种体现。

二、适宜的环境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必须是我们准备好了的环境。由于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的限制,也由于蒙台梭利本人个人经验的限制,蒙台梭利所提倡并钟爱的有准备的环境必然会存在着一些缺陷,而且这种缺陷无法避免。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以有准备的环境为基础,并把其作为我们尊重幼儿的一种体现的基础之上更加丰富幼儿的环境,在有准备的环境为基础之上更好地发展环境理论。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界应该更加倡导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我们在不断地思考我们为幼儿所准备的环境哪种是更加适宜幼儿发展的,哪种是适宜每个幼儿发展的。

(一)提供适宜环境的理论基础

我们对幼儿的认识,我们对幼儿的态度,即我们所掌握的儿童观决定了我们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儿童观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源。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是我们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但是如果幼教工作者仅仅持有一种单一的理论观点,用唯一的思维方法,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止步不前,甚至会产生倒退的现象。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其他的一些优秀的儿童观、幼儿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必须去掌握的。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是同时生活在多种环境中的。他把这些多元化的环境描述成为一系列互相嵌套、同心圆式的圆圈。②与人类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环境,是家庭和社区邻里环境,然后一直到包含社会规范、政治及文化期望在内的环境。从他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来看,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化的环境,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与环境更好地发生互动,丰富自己的经验,促进自己认知水平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督促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幼儿园环境或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忽略了各种环境之间重要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力图倡导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让教育发掘每个幼儿的特点,让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理论强调每一个儿童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能力,与蒙台梭利所认为的她的理论可以统一应用到每个幼儿的身上相比,这是幼儿教育理论的重大进步。基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我们要关注幼儿。鉴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还要做到关注每个幼儿,允许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发展,倡导幼儿的个性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全纳教育理论,以及瑞吉欧的教育理念等,凡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理论都是幼教工作者所应该熟悉与掌握的。即使掌握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也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过去的和现在的经验,这样才能理解、学习并得以进步。

(二)适宜环境的特点

幼儿是人类生命循环中独特的有价值的阶段,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教育应该基于幼儿发展的特点。为幼儿准备的环境应该是自由的、有秩序的,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地丰富环境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应该是适宜幼儿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也应该是适宜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所得到的发展是符合他们的自身特点的。适宜的环境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适宜的环境是多元的。

社会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幼儿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不同。幼儿也是带着他们的性别、种族、宗教、文化、家庭背景的因素来学习的。幼儿来自于不同的环境,我们要理解尊重并高度评价这些不同的差异。幼儿所接受的环境也是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多元的。幼儿所处的环境不是静止的,是不停地在变化的。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用来表达其对外界认知的手段与工具都应该是多样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及愈来愈频繁的国际交流,多元文化不断地熏陶着我们,幼儿也在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巨大影响。要根据儿童的成长信息及他们的个性和文化背景来判断哪种环境是对幼儿有益的,是最适宜幼儿发展的。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之外,还要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情绪环境。这种环境应该为幼儿提供尊敬、温暖、接受、倾听和回应。

2.适宜的环境是整体的。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我们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强调幼儿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心理、智能或是情感,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方面割裂开来,不能忽略孩子每一个方面的发展。倡导幼儿用多种语言进行认知、表达和沟通,获得完整的感觉经验。要想培养出完整的幼儿,我们必须树立完整的儿童观,必须为幼儿提供完整的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或是社会环境,虽然它们各司其职,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同方面的影响,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幼儿完整的发展。现实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为幼儿在幼儿园提供的是一种环境,在家庭里影响幼儿的是另外一种环境,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又是另外一种状况。幼儿在接受着一些不一致的信息,就会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幼儿所处的各种环境要是完整一致的,这需要家庭、社会和教育部门的相互协调。

适宜的环境是建立在蒙台梭利理论基础上的。为幼儿准备的环境除了是自由的、有秩序的,还应该是多元的、整体、一致的与丰富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为他们提供的环境就有所不同。这种环境要尽量符合年龄阶段特征和发展的需要。哪种环境适宜幼儿的发展,就为幼儿提供哪种环境。

三、准备适宜环境的原则

(一)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

蒙台梭利所提出的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主要是教师的工作,她重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环境的重要作用。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幼儿就接受什么样的环境,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其实是忽略幼儿主体性的表现。在幼儿园里,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尽量参与到日常活动当中,让幼儿和老师、同伴及每一位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协调好幼儿园的日常工作。

但也应该摒弃绝对以幼儿为中心,忽略教师的作用,而导致放任自流式的教育。重视以团体为中心,以各种关系为中心。构建一个孩子与教师、家长、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协调的和谐与民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幼儿自主、自由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环境中不断地获得各种主客观经验。

(二)尊重成熟的原则

生物从出生到成熟的所有的时间是文化智慧与生物智慧的一种测量方式。幼儿的成熟也需要时间,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完成发展,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尊重幼儿成熟的时间,发展的阶段历程,使用工具的时间和了解工具的时间。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或缓慢的、或丰富的、或明亮的。幼儿在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迈出的每一个步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能省略和简化的。

尊重幼儿的发展,就不应该催熟幼儿,就要求我们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时,要做到尽量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征和发展需要。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需要。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不同个体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准备的环境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尊重成熟的需要、尊重成熟的差异。

(三)文化折射的原则

环境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所处时代特有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环境随处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可以映照出想法、价值、态度及身处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

但是当前我国各地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好甚至是影响很坏的现象。盲目地追求幼儿园环境外观的豪华、现代化而忽视环境中重要的教育意义的现象。幼儿园的环境被当做是招揽生意的招牌,是幼儿园追逐经济利益很好的工具。用表面的虚假去迷惑家长,没有利用好环境去发展幼儿。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国外的其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想都是根植于国外的文化中的,符合他国的国情、符合当地人们的价值观与教育观的,对于我国来说有些东西并不合适。这就要求我国的幼儿教育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的道路。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或是其他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我们要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适当发展,为我所用。

蒙台梭利所倡导的有准备的环境是对幼儿发展的一大重要贡献。幼儿的发展是永无止步的,环境也应该是随时发展的。为幼儿准备适宜其发展的环境,利用好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让环境当好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注释:

①[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美]斯泰西・戈芬,凯瑟琳・威尔逊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美]斯泰西・戈芬,[美]凯瑟琳・威尔逊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3][美]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著.徐韵,周红译.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教育(第二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朱家雄.王铮译.当代学前教育译丛:让儿童的学习看的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薛烨,朱家雄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朱家雄主编.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雪・安・赫什著.周常明,王晓宇译.早期儿童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露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著.刘鲲,刘一汀译.把学习带进生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6.17,(第1版).

幼教个人论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日常生活 文明礼仪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6-02

文明礼仪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礼仪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工程,蕴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文明礼仪渗透教育,不仅切实可行,而且非常重要。

一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40年代起,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幼儿社会行为习得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为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两类。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以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强调把外界环境视为刺激,把机体的伴随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过程。按照这种理论,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和强化所产生的。

社会认知理论,以班杜拉的理论观点为代表。强调观察和模仿是幼儿习得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式。依照这种理论,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行为。

二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普遍存在着高度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却往往忽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现象。由于幼儿缺乏一定的文明礼仪教育,往往会导致行为失调。在幼儿园中展开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而且意义重大。

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功效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保持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就容易被他人接纳,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发展机会,使幼儿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良好的文明礼仪,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和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表明,懂得文明礼仪的幼儿,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懂得关心他人、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2.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注重对人文伦理的探索,当今幼儿要养成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习得日常礼貌用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在生活礼仪方面,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不挑食、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规范坐立;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注意让路和让座等。在学习礼仪方面,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

3.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 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重要节日及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同伴及成人的各种交往中。

1.从细节入手,将礼仪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和重要节日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一日生活,诸如学习、进餐、睡觉、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

每天幼儿入园时,晨间谈话中可对幼儿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通过晨检,幼儿能从中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将礼仪渗透到晨间早操中,学会自觉排队,做到服饰整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礼仪儿歌,提高幼儿礼仪学习的兴趣。开设“餐前十分钟”活动,以游戏活动为训练手段,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接受礼仪教育。

将礼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时刻受到良好地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例如:在游戏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别人,要主动说“对不起”。充分利用主题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家长制作贺卡作为礼物,写下要对父母说的话。

2.重视环境创设,营造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幼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习得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文明礼仪的真与美、文明礼仪活动的快乐。可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美化,在教室墙面、走廊、楼道上布置一些与主题一致的常用礼貌用语、礼仪行为图画、礼仪儿歌等。

创设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快乐习得礼仪规范。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学习儿歌等,启发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在班里利用游戏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互相帮助、礼让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主题活动,适当进行奖励,提高教育成效。

3.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作用。在仪表方面,要大方得体、衣着整洁;在语言方面,要谈吐文明、尊重幼儿;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文明优雅,做到文明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为幼儿文明的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示范。

4.实现家园共育,倡导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口头宣传、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以保持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同步性,坚持从正面塑造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还要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礼仪实践活动。

四 结论与教育启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相信文明礼仪教育之花,肯定会结出人才辈出丰收之果。

参考文献

[1]罗翠麟.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9)

[2]穆红海.幼儿一日活动中礼仪教育的渗透[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

幼教个人论文篇6

感恩教育应是我们幼儿教育关注的一部分。本文幼儿感恩教育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研究。研究最后指出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幼儿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对感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对幼儿感恩的研究则更晚。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之一,对幼儿的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幼儿感恩的内涵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现代汉语词典》说:“恩惠:给予他人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概言之,感恩是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因素的积极认知和感激之情,并提供相应回报的行为。它既是一种积极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更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感恩教育内容与幼儿进行对话,使幼儿拥有感恩的意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感恩行为的对话活动。

二、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的发展,为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有的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幼儿园角度对幼儿感恩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识恩、知恩、报恩、施恩。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幼儿感恩的培养。

三、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研究者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1]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杜文婷(2009)探讨了幼儿感恩教育缺失家庭方面的原因是:家庭教育襁褓式理念、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和网络的冲击等。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幼儿最先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地方,父母对幼儿的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汇成人生长河,家庭本是幼儿最早感受到爱,也应是最早懂得感恩的地方,然而父母的家庭本位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植入到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中,悄悄地“潜入”到幼儿的头脑里,而形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而凝固成父母事事包办,孩子遇事言听计从,毫无感恩之心最终形成唯我独尊的冷漠态度。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认为对孩子的付出天经地义无需感恩。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唯有树立父母正确的儿童观,父母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却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从而使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从未接触过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的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的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四、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等在2001年提出,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陈志琼(2004)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赵晓芳(2006)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如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一样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五、结论

幼儿感恩这一理念自古就有,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培养理念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却是近几年的事。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并未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任何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 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3]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幼教个人论文篇7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稚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小农经济社会“膝前教育”的终结,现代大工业背景下公共幼儿教育的肇始。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然产物。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发起的教育运动,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达到了空前的理论水平,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时代辉煌。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设,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在前苏联幼教专家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这是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次变革,本文讨论的重点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通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知,中国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中前行,这一过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冲突中不断完成的,体现了教育的保存与更新的双重规定性。

一、在中西幼儿教育理论交汇中碰撞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的经济基础必然引发新的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的变革。经历了浩劫之后的荒芜,中国幼儿教育界重整旗鼓。随着国门的洞开,世界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汹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对这些理论的验证和嫁接此起彼伏,实证成为此期的最大特点。

80年代一个最鲜明的印记就是倡导培养主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与此相关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High/Scope课程认知方案、瑞吉欧教育理念等风行大江南北。事实上,在20世纪初,“南陈北张”对于儿童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准,立志培养整个的、完整的儿童,并以单元教学法、行为课程等形式贯彻这一思想。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解放前的有益经验被弃之不顾。当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幼儿教育似乎又一次从原点起步,甚至还有历史的倒退。

赵寄石先生回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认为,“一些外来的、许多人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可”,“这种学了又丢,丢了又学的恶性循环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进误区”。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幼儿教育一方面还没有作好应对和消化国际流行的“先进理论”的准备,来不及从西学传统的延续中去审视所吸纳的理论的因果关系并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知之不深,无法将西学纳入传统文化中定位,也无法用现代中国的理性眼光来将西学定位和对当下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的认真研究,所以,80年代的国外幼教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的幼儿教育却难以形成批判的力量。后现代主义等时髦名词和热门话题很快吸引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兴趣。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当代幼教的时代主题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契机结束了80年代的冲动与盲目,那就是“人的解放”这一口号的响亮提出,紧迫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需要建设性地张扬一种思想立场来匹配改革开放的社会运动进程。虽然,这在80年代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萌芽,但它只是萌芽,远没有被重视,也不可能被重视。因为80年代的浮躁,人们普遍缺少耐心,因而也显得没有时间。当然,也只有躁动才会有沉淀,社会正是这样以自己的躁动呼唤着时代精神。

在这面旗帜下,围绕“人性觉醒”、“人性丰富”等主题,90年代的幼儿教育更加突出了人的意义。尊重儿童主体性、回归生活、建构学习等一些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幼儿权利、师幼互动、组织管理、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方面。

1 尊重主体性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儿童主体性及其权益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以国际法加以保障:一是1989年的《儿童权益公约》,把儿童视为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二是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表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向全世界紧急呼吁:“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使全世界关注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福利。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主体性教育被称之为教育领域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人的主体性更被推为21世纪新人的最基本素质。与之相呼应,幼儿教育认定,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幼儿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发展儿童,服务于儿童,这代表了当代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2 崇尚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并非回归生活的杂乱无序,而是代表一种哲学理念,体现一种生成的、开放的、人性的、超越的思维方式。“回归生活”理论将人与生活看作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认为人的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是过程和体验的统一,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为教育的重大使命。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重要意义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确立了幼儿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回归生活”是人的主体性价值日益凸显必然喊出的口号,因而,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倡导幼儿建构的学习方式

建构的学习方式反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静态的知识到动态的活动,从表征性知识到行动性知识,从“掌握”知识到“建构”知识的变化。自我的主动构建成为世界幼教的基本精神之一。“主动”表现为儿童学习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建构”表现为儿童的知识在行动中的理解和构筑,在这种富于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与学习融为一体,从而自觉地、体验地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建构的萌发和结果充分展现了学习者的学习意义和存在价值。3-6岁幼儿的智慧条件决定了建构的学习方式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运用、恰当设计和组织,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尊重,更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

总之,这三个主题在逻辑上是彼此密切相连的,即经由建构的途径和回归生活的方式实现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认识是幼儿教育在世界幼教发展背景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三、在重整中建构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

论体系

进入21世纪,根本问题已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的出路究竟何在?

回到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愿景,体现了儒家强烈的教化精神,当今世界的“全人教育”与之遥相呼应;亚圣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创了中国良好的慈幼传统。儒家以“生”为“绝对的善”之取向,天人合德而物我圆融、生机流畅,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本位特质和古老的东方思维。但是,面向过去的教育传统只给了我们部分的生存智慧,幼儿教育的命运只能在现实中延续。

照搬西方?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勃朗芬布伦纳“雀巢”式的生态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各级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构建蓝图,发展主体在大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也是大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都必须考察大系统的影响作用。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比如,发端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或瑞吉欧教育理念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因为它们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在“人”的复活征程中,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最终实现。随之而来的十七世纪科学大发现,刷新了西方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可见,意大利的人本思想不自今日始,热爱自然、热爱儿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的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之中,决非一日之功。长期的熏陶和习染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意识被反映在以儿童观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中。思想史可能有两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原本的思想史可能要演化几百年,但模仿的思想史却只要短短的几年。脱离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氛围,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无疑是空话和套话,以致于“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历史像―个钟摆,思想史的不成熟直接导致历史的动荡并反受其累。经历了从温和到激烈又走向温和的一个历史循环,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才从大的方向上深切体悟到中西融合的极端迫切性,才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一个有巨大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来讲具有的迫切意义。正如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价值倾向左冲右突的激荡和磨合。

幼教个人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软件 文献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游戏进入很多人的生活,因此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对于幼儿应不应该玩电脑游戏,怎样设计适合幼儿的电脑游戏,已然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目前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点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教育传播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文献分析法就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问卷,幼儿教师调查问卷由以下部分组成:基本信息、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程度、教师对电脑游戏的态度、教师对电脑游戏设计的意见。

3 幼儿教育游戏研究的文献分析

由于对于幼儿教育游戏软件还没有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我们输入“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因此,我们从幼儿传统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两个角度出发,来探求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本研究的样本,从2006年到2011年国内的有代表性的期刊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并删除了和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得出下面的结论:

3.1 研究文献数目不断增加

从2006-2011年,每年的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连续5年来,我国关于“幼儿游戏”“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这几年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量从无到陆续出现,说明我国关于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2 研究关注点分析

幼儿游戏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一些传统游戏的实践活动来探索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师指导的时机以及介入的方式。幼儿游戏与音乐、英语、语言等结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而言之,幼儿游戏研究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内容充实。这说明幼儿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受到普遍关注,而且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成熟。

教育游戏软件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国外教育游戏软件的一些经验,国内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教育与游戏如何结合、重要作用、设计开发和价值等。实践研究主要是教育游戏在中小学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总而言之,教育游戏软件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加,说明教育游戏软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中小学学生,对于教育游戏软件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方面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已经非常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中小学教育,也对幼儿园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怎样将传统幼儿游戏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开发中,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设计应用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将会对幼儿园教学带来新的变革。

4 幼儿电脑游戏的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南京市第二幼儿园、南师大幼儿园、金宝宝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87,有效问卷8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处理,得出下面的结论:

4.1 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情况以及认可程度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有93%的幼儿教师对电脑游戏“知道一些”或者“听别的老师说过”,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听说过电脑游戏。这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听说过电脑游戏,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不多(只有5%),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电脑游戏软件教学。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电脑游戏会对教学产生帮助,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20%,而认为没什么帮助的仅占1%。看来他们对电脑游戏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4.2 电脑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必要性

对于“你使用过电脑游戏软件进行教学吗?”,只有5%的教师“经常使用”,31%的教师表示“会用一些”,23%的教师“很少使用”,41%的教师表示“基本上不会使用”。

在问到“你认为有必要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时,有41%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有54%的教师“无所谓”,只有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对于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中,大部分幼儿教师都不反对,但是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他们对电脑游戏优越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怎样转变这部分教师对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的态度,也是以后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4.3 电脑游戏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32%的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都感兴趣”的,有36%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感兴趣的,可见,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有兴趣的,那么,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因素有哪些呢?

4.4 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表1 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从表1可知,“画面生动、音乐动听”是教师认为最能吸引幼儿的电脑游戏因素,其次是“游戏情节有趣”和“游戏的激励和反馈效果好”。这三者都基本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4.5 教师对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建议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电脑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帮助,教师通常认为电脑游戏对幼儿的帮助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情感,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增强动机”方面,当然“获得知识”和“开阔视野”也是教师关注的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教师要求的教育游戏软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5 研究结论

通过对幼儿电脑游戏的调查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内容和我们的研究,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5.1 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短,程度浅

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研究基本是空白,现如今针对幼儿的教育游戏很多都是直接来自国外,缺乏本土化研究,并且很多针对幼儿的电脑游戏都是商业运作,存在很多弊端,以至于家长和幼儿教师都不敢轻易的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的学习中。国内对学前儿童教育游戏软件开发理论研究基本没有,少量的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理论研究也是关于,幼儿教育游戏的功能等。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都比较成熟,教育游戏软件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那么怎样借鉴成功的传统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教育游戏软件设计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很短、程度较浅,该类型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5.2 教师对幼儿电脑游戏比较认可,但是却不敢轻易使用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却不太愿意将电脑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他们对电脑游戏还存在很多顾虑,比如,娱乐与知识的结合不容易,电脑游戏不利于教师组织与管理等;因此,如何解决教师的顾虑,使电脑游戏成功的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5.3 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幼儿电脑游戏软件,这也是阻碍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原因。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的需求,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等。那么究竟应如何设计适合各方需求的电脑游戏软件呢?我们参考桑德拉・L・卡尔弗特在《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有效的教育性电视节目和计算机教育软件的特性”,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为幼儿电脑游戏设计提出如下一些策略:

5.3.1 知觉突显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动作、音效和视觉效果上多做考虑。

5.3.2 语言策略。对于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使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

5.3.3 反馈策略。来自游戏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幼儿电脑游戏的反馈,应该尽量用一些幼儿熟悉的语言、人物等。例如,“你最棒”等幼儿喜欢的用词。

5.3.4 交互策略。由于幼儿的动作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电脑游戏的交互要尽量简单化,便于幼儿操作。

5.3.5 重复策略。电脑游戏中应该不断地重复主题和主要信息,便于幼儿的理解。

5.3.6 角色扮演策略。游戏不仅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强烈、更真实的感受,让游戏者将自己内在抽象的感受更具体地表现出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者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想像自我、控制自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维持着学习者在游戏中的兴趣(Prensky,2001)。

5.3.7 快乐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要令幼儿感到快乐。快乐学习应该被表现为是令人振奋的和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要儿童忍受。因此,在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寓教于乐”的思想应该贯穿始终。

幼儿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教师、专家和游戏设计者等诸多人士共同的努力。希望本文能给正在探求幼儿教育游戏发展的教师和游戏设计者们一点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石晋阳,张义兵.关于低龄儿童与电脑游戏的家长调查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2](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著,傅小兰、严正译.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82、322页.

[3]魏婷.教育游戏激励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与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作者简介:

孟晓莉,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