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2-28 15:33:36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1

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包括: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下同)在审计实施中的作用,提高审计职业的信息技术含量,改进审计实施手段,增强审计监督能力,是审计信息化的根本任务。*年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实施中应用的普及程度,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使计算机成为审计实施的主要工具,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用好审计软件;积极探索将Excel、Access、SQLServer等通用软件应用于审计实施;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下同)研制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发完毕后,各地要组织好试用和推广应用。

有条件的地方审计机关,可选择若干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方案中增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力争在审计组织方式、建立审计业务模型、获取审计所需数据等方面有所突破;在联网审计中,应当首先以地税、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对象进行探索。

二、提高审计业务和行政事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审计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科学管理,提升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各级审计机关要因地制宜搞好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审计署金审工程研制的《机关辅助办公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三个子系统),在经过署机关、特派办的试用初步完善之后,可以提供给条件具备的省、地级审计机关推广普及,使其成为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的主要工具。已经开发或购买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地方审计机关,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继续用好统计、人力资源、档案、党务、财务、机关事务等管理软件,提高审计办公的效率与质量。

使用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为审计业务工作服务。要搞好计算机在文字处理、文书运转、设备共享、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但不应当停留于此、局限于此。要从“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管理体系提供技术保障支撑”的角度,重新审视、完善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数据库建设,丰富和完善基础内容

建立审计统计资料、审计档案、审计专家经验、审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资料、宏观经济数据等数据库,对于总结经验、把握全局、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进程,注意积累审计数据,丰富和完善数据库内容;要及时更新维护财经法规、被审计单位资料、专家经验等数据库,为审计实施提供有效支持;要认真研究审计工作对经济类共享信息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资源,以开拓审计人员视野,增强宏观意识,为开展效益审计、审计调查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现审计署即将颁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相关要求。审计署金审工程开发的《机关辅助办公系统》,根据审计机关指导审计现场操作的信息交互需求,设计了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非实时)交流反馈的功能,在网络条件具备的审计现场还可以实现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及时跟踪,强化了对审计现场工作的指导与支撑,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辅助工具。有条件对现有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造完善的,应当注意加强此功能。

近年来,审计署先后编制了《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并根据指南开发了程序导向式实施软件,目的是加强审计现场实施步骤控制,提高实施规范化水平。承担外资审计任务的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署外资司的统一安排全面使用《外资审计实施管理软件(WAS)》。有条件地方审计机关,要在企业审计中推广应用《企业审计软件(EAS)》。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络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省级审计机关建立了与下级审计机关的远程通讯联接;多数省级审计机关和部分地市级审计机关建立了局域网。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网上应用,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网络保密管理,实现安全运行。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审计署金审工程将作为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资源网(即政府专网)应用试点,依托政府专网构建审计署机关与各省级审计机关、特派办的广域网络,实现审计信息的网上传递和业务办理。第一阶段有7个试点单位(京津冀、南京、郑州特派办,黑龙江、江苏、四川省审计厅和南京审计学院),联通工作于*年4月底前完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展开,各省级审计机关要做好推广使用的准备。

六、整合需求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998年以来,审计机关组织力量进行了审计实施及审计管理软件的研制,2001年审计署评审通过了18个软件;审计署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也按照整合需求资源、优化既有软件功能的原则,设计开发了一批软件;IT公司也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些商业软件。“无审计软件可用”局面已经基本改观。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来说,“拿来主义”更切实可行,用好审计软件应放在第一位。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市、县审计机关,更要找准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口,突出应用,讲求实效。

审计署金审工程开发的软件,地方审计机关可与署信息办联系积极使用。审计署办公厅已就有关开发推广应用的有关问题发出通知,强调要注意克服重软件开发、轻推广应用,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的现象。对于确需开发的软件,省级审计机关要整合需求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

七、把计算机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

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认真部署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全员普及性培训,坚持自学为主、业余学习为主,以考试促培训,以培训促应用。*年审计署将组织3次全国考试,各地要认真组织,当年通过考试的人数不应少于应参加考试人数的四分之一。要严肃考场纪律,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更不能作假舞弊。

对审计业务骨干进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十分必要。审计署正组织力量对中级培训进行总结完善,充实调整内容,形式逐渐转为自学与强化辅导相结合。各地可依照培训大纲和材,开展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中级培训。*年审计署还将继续举办3期(150人)的集中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可根据条件积极报名参加培训。

各地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软件等应用技术的短期专项培训,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八、因地制宜,加快地方审计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审计署在金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经明确:“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规划总体规模为全国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为了实现审计系统内部网络和数据传递的上下联通,发挥工程的总体效能,各地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避免各自为政,造成浪费。

建设审计信息化工程,是审计系统提高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着手有关工程建设的申报,要多方宣传,加快工作进度;还没有申报的地方,应当积极努力将审计信息化列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

署信息办和计算机技术中心,要指导地方审计机关搞好当地的审计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支持地方审计机关共享金审工程的建设成果。为了保证审计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统一性,审计署制定的金审工程可研报告、局域网工程建设指导书、机房及配电系统建设指导书、组网技术方案、局域网工程验收办法、软件开发指南、审计系统基础数据库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九、总结经验,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审计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网络建设、硬件配备、软件应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地方还搞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苏省审计人员巧用Excel,不但在审计工作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其经验受到微软公司相关专家的高度赞誉。要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寻找差距,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并尽快加以落实。

*年底审计署要对金审工程一期建设进行总结、检查和验收,经验教训将与地方审计机关分享。审计署将于*年年中召开专门的会议,交流经验,宣传典型。请各地注意总结,做好准备。

十、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力争取得较大进展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审计方式转变、观念转变、干部队伍结构转变、人员知识结构转变的深刻革命。需要广大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亲自抓、亲自管,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督促检查。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软件;校企合作

目前,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根据IDC的预测,到2010年底,信息技术外包(IT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 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 100亿美元。我国已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为践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结合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好形势,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新的课题和使命,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为依据,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加以阐述。

1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面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高端人才缺乏;基础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实用性、国际性、复合性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切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革新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

1.1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磅礴发展急需大量合格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时我国还将形成若干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就区域的情况来看,依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描绘的发展愿景,“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个各具特色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引进50个以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省。

到2010年,全省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10家、超亿元的企业30家,人才缺口巨大。

1.2国家积极鼓励校企合办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要加快推进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之首,其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01年12月,国家计委与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1]文件中提出:面向软件产业,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软件人才,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37所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和40余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又相继建设了百余所软件学院[2]。山东省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问题,指出要把驻鲁高校办成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有计划地建立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更多的高层次软件人才。2009年4月,教育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3]。所以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将有效提高服务外包人培养的实效,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学以致用的服务外包人才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3传统计算机专业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与传统行业不同,IT行业知识翻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一变,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IT行业,新技术首先运用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因此,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学校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到企业里再进行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给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内软件及相关产业人才供求关系将严重失衡,形势非常严峻。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介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 学历教育。

高等院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确立了“学历培训”在我国软件人才培训中份额绝对领先的地位,院校培训仍然是我国软件人才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是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学历以本科为主,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间层次。

2) 实训模式。

目前国内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按培训主体划分,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软件企业办实训、校企合办实训三种模式。

(1) 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模式:专业的培训机构引进真实的软件实训项目,模拟真是的软件企业环境和操作规则,强化培养人才。

(2) 软件企业办实训模式:以软件企业强大的技术背景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全程引入项目开发,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过程管理和人才标准强化实训。

(3) 校企合作办实训的模式:校企联合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负责实训教学。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定向培养等模式,在充分研究以上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我们采取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此种模式是对学历教育和实训模式的综合和优化,充分发挥高校学历教育优势和软件园产业及实训优势。

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服务外包人才为目标,坚持软件工程教育国际化,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办学体系,努力成为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摇篮[4]。

3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厚基础、精方向、重能力、强外语”的特点,采用“三级平台-五个模块”式结构,三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五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块。

1)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思想,构建了以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含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四个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教学,实现渐进的综合能力培养。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体系创新地设置了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立了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校内外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学院将人才培养过程(学程)分为3个时间段。

前两学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软件园兼职专家为辅。

第3学年专业课教学,主要以企业专家授课为主,学校教师为辅。

第4学年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即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这种“专职-兼职-专兼结合”教学的新型“2+1+1”学程模式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的实施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在完成企业实训后,最后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与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结合及发挥学校及青岛软件园双方的讲师资源及优势。

学校的讲师将主要承担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必修课程的教学。

青岛软件园的讲师均为软件企业优秀的一线软件开发经理、项目经理,他们参与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并修改学院的教学大纲,动态实施教学任务;主要承担专业限选课程、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企业开发实战实训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软件企业一线进行顶岗体验锻炼,提供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3) 质量保障。

2008年1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质量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我国首家通过UKAS(英国认可服务组织)认可的具备ISO9001:2000国际标准的专业化IT实训服务机构。

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按照ISO9001:2000国际标准要求对实训需求管理、课件研发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就业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工作进行规范和量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实训服务,以保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青岛软件园在整个的专业合作教学过程中,和学校一起严格实施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合作办学的班级,青岛软件园会有专职的教学负责人、执行经理、质量保障人员跟踪班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并和学校的负责老师一起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符合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

4) 软技能及外语。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有人需求。学校和软件园特别加强了合作办学软件班的软件能和外语教学学校与软件园一起制定了软技能培养计划。并先后邀请加拿大ilogic Inc.创办者、董事长郑树庆先生做了题为“世界软件业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且郑先生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QST)总经理刘全主讲“打开思维,拥抱世界”的专题讲座;拓展训练专业训练师严意凌老师为同学们做专业拓展训练等。通过以上软技能训练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

在按照学校传统教学计划开设好英语的基础上,青岛软件园派出专业老师为同学们开设了日语课程,并作为同学们的必修课程。采取多听录音、日语沙龙、外交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日语水平。

5) 就业体系与预期。

校企共建软件工程专业是统筹解决招生就业的有效形式。通过校企合办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外语、软技能和工程实践及国际标准方面的教学,面向青岛软件园400多家软件企业,以及国外、外企中国研发中心和国内一流软件企业,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从而保障20%同学毕业后日语达到二级,直接赴海外就业,30%同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外资软件企业工作,40%同学就业于国内企业或考研,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展望

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也将持续旺盛并呈现新的变化。为了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结构、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将不断深化,在已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持续改革,方能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教育部. 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S]. 2001.

[2]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3] 教育部,商务部. 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 2009.

[4]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R]. 2007.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WANG Bin1, LIU Quan2, REN Shi-gan2, ZHOU Shao-hui2

(1.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2. Qingdao Shinan Software Park, Qingdao 266071, China)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 学习内驱力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12

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为我校毕业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技能实训课,其目的是在就业前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办公自动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熟练地运用各种办公设备,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用人单位节约再培训成本。

1 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模拟真实办公场景、典型办公案例引导、实际办公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依据实际办公需求,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办公情景,通过办公案例的设计将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设备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把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融合为一体。具体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课下搜集素材、课堂讨论与实践、总结评析与深入挖掘、课后总结实验报告五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下面,以办公中常用设备扫描仪为例具体阐述:

1.1 课前布置任务

根据扫描仪的教学内容,教师会预先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学生要在课后查阅和准备相关素材。问题:扫描仪在日常办公中主要用来解决什么?任务:根据扫描仪可以解决的问题搜集相关的素材。通过此环节,会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什么类型的素材最合适,我要准备什么?

1.2 课下搜集素材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布置的任务,会督促学生在课后自觉地行动起来,并将搜集的素材带入课堂。教师也会准备案例素材,如果学生准备的素材有偏差,将素材共享给学生。分类学生准备的素材有:书籍、论文、报纸、手写稿、照片、证书、证件等。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会带着问题“我准备的这些素材能实现什么?”进入课堂。

1.3 课堂讨论与实践

根据学生准备的素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些素材可用,在实际办公中该如何应用,进而引出本次课的讲解内容和学生要完成的办公案例。案例:根据办公需求,将文本材料(书籍、论文、手写稿等)扫描至计算机中,并转换成可以编辑的文档;将证件(照片、证书等)扫描至计算机中,并对其进行处理。该案例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硬件扫描仪的使用,涉及到的软件有扫描软件、字符辨识精灵、字处理软件、图片浏览器、美图秀秀、Photoshop等,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应用。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会弄清楚扫描仪到底能处理什么样的办公问题,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其他相关软件。

1.4 总结评析与深入挖掘

学生实践后,教师要把案例操作中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进行总结;并指出实际操作时的重、难点;对学生合作完成的案例进行点评;另外展示一些课后可以拓展的知识让学生去深入挖掘。深入挖掘点:将扫描后的图片文件转换成Word文档时,可以将除中、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材料通过字符辨识精灵转换成Word文档。通过和学生相关专业的深入挖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后自主探究。

1.5 课后总结实验报告

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根据本次课的案例内容和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报告,梳理本次课的知识要点,重点阐述清楚本次案例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并和大家共享深入挖掘的知识。

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整个教学模式以“案例”引路,引导学生“想、学、练”,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相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

2.1 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的建设

为确保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实验效果,学校建设了两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整个实验室装修设计完全模拟现代的办公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办公中常用的办公设备,其中包括可拆装的微型计算机,集打印、复印、扫描、传真功能的四位多功能一体机,微型计算机,投影仪,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电话机,碎纸机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办公模拟环境。同时根据训练内容和学生需求,还配套安装了办公软件、扫描软件、图文转换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等。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完成从办公软件的高级创作到办公硬件的操作维护,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办公技能。

2.2 配套案例教材的建设

根据课程开设目的,教师自编了《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教材总体分为办公软件应用和办公硬件操作,不同于其他同类教材,办公软件应用部分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中,重在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办公硬件操作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办公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过程与技巧以及设备的维护、简单故障排除等,重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2.3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依托于我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积累,不断丰富、扩充教学资源;建成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的《办公自动化》精品课程网站,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3 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实践类课程中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它迎合了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相连这一信息类学科的社会需求。但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也有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知识本位观念是案例教学的最大思想障碍,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3.2 高质量的配套教材

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这就要求课程配套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并且有针对性。

3.3 实验室的更新与建设

由于办公设备与手段的多样性,实验室的办公软、硬件也要不断地更新,给学生提供更贴切实际的实践模拟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可新.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9).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4

协同办公来规范办公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各种审批流程,提高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控性,实现内部信息的有效授权和沟通。协同办公系统强化项目管理,实现面向团队的信息共享、集成和优化。项目负责人可以对项目情况实时跟踪,成员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对关键数据进行有效掌控,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另外,协同办公系统还可以对业务过程进行跟踪和追溯。系统可以及时、准确提供任务执行全程各状态、变动、结果等信息,强化过程监控,增强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支持,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随着无线互联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带宽不断扩充,智能终端的各种软件应用和无线互联网络的高效、紧密结合使得移动办公系统的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为公司办公信息化软件多维度、深层次应用提供了可能,在已有办公软件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将此类软件应用到更大的业务范围和更多业务流程,逐步引入移动办公应用,将办公信息化软件作为载体,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移动协同办公系统,使其可以支持通过移动便携智能终端,可以随时浏览、管理企业内部的工作事务,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提高业务执行效率。

3提高办公软件易用性,由浅入深逐步应用推广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员工的工作方式,由简单的Excel、Word文字处理统计过渡到由计算机来收集、统计、传递、分析和查阅信息。因此,对于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要循序渐进,以使员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办公平台首先要满足用户的工作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员工感受到工作上的便利。软件开发人员要不断搜集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整理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提高软件的易用性,使之成为一个快捷方便、稳定可靠、性能优良的软件平台。网络办公软件平台的应用范围可由少及多,由浅到深,逐步进行拓展。从最初比较简单的公文办理和开始,逐步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功能丰富的日常办公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深入调研探讨,不断对软件平台进行补充,实现更多业务领域的事务在此平台上实现,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办公效率。

4注重培训工作,提高员工计算机操作水平

由于办公软件平台涉及面较广,几乎可以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个软件平台的推广,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在企业中普及计算机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软件开发人员对一些基本操作方法给出通俗易懂的图解或文字说明,这样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很快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从而减少培训的总体工作量。对于办公软件平台的常用人员和关键用户,可以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对于软件平台的重点应用部门,可以挑选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员工作为兼职信息员,这样员工遇到问题时,可以首先找到信息员解决部分问题,信息员解决不了再找软件开发和服务人员解决,采用此种方式既可以减少软件负责人的工作量,还可以起到接力培训的效果。

5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系统稳定无故障运行

数据安全及稳定无故障运行是软件应用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系统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会耽误工作,给使用者带来麻烦,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信心,从而逐渐放弃使用,导致整个推进工作以失败告终。因此,软件系统管理员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故障应急处理预案,设置必要的强制性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数据信息免遭非授权人员的泄露和破坏,确保系统稳定无故障运转。同时,加强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对信息系统攻击的能力,防止服务中断和由此造成的系统运行事故,确保系统安全无故障运行。

6紧密跟踪企业发展,持续改进系统功能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保护和使用正版软件,清理和抵制盗版软件,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从有利于维护政府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气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带头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软件。为切实加强对全市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领导,我市于20__年12月成立了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萍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田习龙、市版权局局长杨文铁为副局长,下设办公室在市版权局负责日常工作。20__年12月28日,市政府办公室以遵府办发[20__]175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使用正版软件清理盗版软件的通知》,对全市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认真做好政府部门使用软件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统计数字的翔实可靠。

20__年1月,市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市直工作部门使用软件情况进行了第一次摸底调查,共发放统计表格54份,回收53份,由于有的部门对正版软件与盗版软件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统计资料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为切实摸清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使用软件的基本情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5月17日上午召开了市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会议,市版权局副局长周必素传达了4月25日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市(地、州)人民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杨群声对计算机软件情况和统计表格填报中的有关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市政府督查室主任杨毅对据实填报调查表格提出了明确要求。据会后统计,参会单位70家,发放回收统计表格70份,回收率100,经汇总,市政府各部门现有计算机3315台,需要配置正版通用软件操作系统2229套,办公软件2626套,安全软件3208套,所需软件85为微软公司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20__、XP)及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三、开展了对县(市、区)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督促指导及业务培训工作。

为推动全市县级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开展,市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除积极参加由省组织的业务培训外,还多次到各县检查指导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肖发君,田习龙及市版权局、财政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分别参加了省的工作会议和国家四部局组织的培训会议。7月13日,市版权局在桐梓县召开全市行政执法培训会,市版权局副局长,市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兰永莉同志对全市县级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县级版权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近1/3的县、区(市)已按市政府通知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有的县还开展了初步的调查摸底工作。

四、经费测算预算工作基本结束。

由于我市财政紧张,今年增资之后财政刚性支出增加,要如期完成工作难度大,市政府多次召集会议进行研究,叶韬副市长、何萍副市长、田习龙副秘书长多次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市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与软件开发商、供应商座谈,按不同口径进行经费测算,市财政局胡小远副局长亲自进行了三次经费测算,截止7月底,购置正版软件经费测算、预算工作已基本结束,市直部门购置正版软件所需经费在300万元左右。

五、存在的问题

我市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在全省起步较早,前期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为此,得到了省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和表扬,在4月25日全省推进市(地、州)人民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会议上还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但工作进入后期实质性操作阶段后,压力明显加大,进展较为迟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紧张,配置正版软件资金缺口大。

2、县级人民政府使用正版软件工

作推进不平衡,个别县(市)尚未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议程和日程,机构不健全,方案、措施不落实。___市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校园网 规范 培训 建库

要规范地建设好校园网,必须做到:规划、培训、建库,然后建网。

一、规划

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网络,必须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网络,需要校园网络来干什么?通常学校对校园网络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最简单的校园网络: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学校也可以使用校长管理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几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2.中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教学、辅助教学的大部分要求。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甚至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例如:人事档案管理、教师办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辅助教学系统、网上学校等。所以要建设校园网络前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好校园网络。

另外,建设校园网还需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统一的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必须认清形势,了解到学校日后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潜力,统一规划好校园网络的架设。

二、培训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即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再考虑架建网络。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校园网就算是架设好了,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校园网,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校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教师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第五,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第三,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学校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学校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与到学校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熟悉全校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学校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熟悉学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的技术;第二,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以上五种人员的培训工作都必须走在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的前面,尤其是第四、第五种人员。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学校自己找合适的人士来培训;第二、三、五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编写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负责培训;第四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铺设校园网络的厂商负责培训。

三、建库

校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校园网络,必须先建立起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教师在学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的成绩、评语、奖惩、身体发育状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校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校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教学设备资料、电脑电教设备资料、图书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种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试题库、教学改革信息库、教学研究信息库。教案库中包括了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节新授课、复习课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了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而且是每一题试题都已经经过分析并得出其难度的题目,以便从题库找出相应的题目组成一份试题。

多媒体信息库:包括了声音素材库、图像素材库、影视素材库。多媒体信息库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学生学习系统都必须使用到这一类的信息。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7

此次论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承办,相关部委领导和各省、市、地区软件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行业协会、知名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的负责人等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工业与信息化部丁文武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软件产业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今天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才的竞争,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高素质的软件人才队伍、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未来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马彦民表示,作为软件人才需求主体(软件企业)聚集的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在解决软件人才的总量供应以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方面,特别是在解决软件人才的“适用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技部火炬中心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先行”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对策和措施。

围绕本次论坛“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人才成长”的主题,与会的各方代表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探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邱钦伦秘书长就当前软件行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面临的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并重点介绍了委员会正在推进的两个计划:“中关村软件园访问学者计划”和“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这两个计划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人才教育培训的行业资源优势,搭建一个高校、培训机构、软件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通过“中关村软件园访问学者计划”加强院校工程化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通过“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科学有序地指导全国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监督和服务,以帮助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能更快成长为行业急需的有用人才。

作为我国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代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卢苇院长和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丁桂芝院长分别从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高职示范校的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快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做了精彩发言。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中关村软件园人才服务中心、著名外包企业文思创新公司、知名培训机构中软国际和达内培训等机构代表围绕校企合作、软件人才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针对当前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与会代表都有这样的感受:关于软件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虽然高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都在努力,但因为各自角度的不同,很多时候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差异极大,合作往往难以实质性的开展,例如,如何有效引导、管理和监督合作开展的问题,对培训成本承担的问题,对实习生的能力和实习时间要求的问题,校企合作承接项目,订单式培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类软件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意识只有双赢,合作才能有效;另一方面,要敢于合作,通过合作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基础,进而深化校企合作。作为行业协会和软件园等第三方机构,也要努力为软件人才培养机构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为促进校企合作互信建立通道。

办公软件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 培养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41-02

Research to IT professional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LI Xiang HE Yueshun

(software college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ngxi,330013)

Abstract:Personnel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enterprise has caused a wide range of attention by schools,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In this paper,give same summary and exploration in how to build professional skills in practice mode for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s,enterprise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And wish to hav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engineering career training.

Key words:Vocational skills Culture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目前,软件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国内外企业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软件业中还存在另一个严重问题:忽视软件技术人才的职能技能养成教育,特别是环境在工程师素质养成中的作用。观察现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可以发现,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素质恰恰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频繁跳槽是表象,人才的流动对原有的企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软件技术人才也是摆在高校和企业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1 校企结合对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国民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中都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而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保证。

(1)校企结合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人才的技能必须在实践职位工作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只有通过校企结合,将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在校模拟训练,以及在校外的实践实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他们可以从学校直接迈入社会及企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校企结合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优优组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充实学校的办学实力,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有效利用。

(3)校企结合符合当前企业人才培养内在需求。企业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其核心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不懈追求。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极具企业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将越来越多被知名企业家所共识。

(4)校企合作可大大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直接纳入到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利用第七、八学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就完成由学校到企业人才的角色变换。从而大大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

2 我校软件学院校企结合人才培养经验

学院作为江西省首批省属示范型软件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的方向。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赢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1)“请进来”,“走出去”模式。这种实习模式均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内容来自于公司的实践项目,把项目进行分解,模拟公司的开发、测试环境与流程,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合一”即①机房、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确保技能训练到位;②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软件产品的编制者,学校与公司、学生与岗位零距离;③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④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⑤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编写软件,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2)建立企业主导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学院长期聘请企业技术权威人士,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调整教学实训内容,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近三年来,学院实训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经常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学院根据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增加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革新职业素养模式,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学院常年聘请在软件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报告会上企业家现身说法,避免学生步入社会后高不攀低不就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开设职业教育培训,提前介入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自己诚信、对客户诚信、对企业诚信的意识。

(4)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订单式”联合培养。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形式,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学生进合实验室,公司派技术员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特定企业与岗位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极大的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5)教学与市场同步,突出个性化培养。面对就业压力,早分析、早动手,在坚持双语教学、认证教育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多个方向,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又为企业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人才,这一做法,受到了来我系考察的多家资深IT企业青睐。

3 校企结合职能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的基本原则,在学校本科培养总体框架下,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企结合软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坚持校企联合软件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创建了一整套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验、程序实践、校内实训(在做中学)、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实习)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1)课程实验环节。课程实验是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验,是实验教学最基础的环节。实验区课程实验的设置坚持“夯实基础、训练技能、贯通知识、拓展能力”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工具平台的使用能力。实验方案的设置重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不局限于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通过设置可选择的实验题目开展个性化的课程实验活动,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创新思维。

(2)程序实践环节。程序实践是对学生编程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区建立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上述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实训环节。通过与企业开展的实际项目模拟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软件开发“实战”环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学院已建立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文思创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软件园、厦门国际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南昌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可完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开发、3G手机软件开发、动漫设计、IT营销服务、电子商务、网络等方向的实训教学,每年约有500名学生接受实训教育。

(4)毕业设计(实习)。学院立足于软件市场人员需求,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就业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习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独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掌握某类软件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并力争有所创新;学习企业中的管理流程、交流技巧和工作方式;学习优秀软件企业的企业文化,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确保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文档书写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得到提升。

4 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学院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实践,对校企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实践性总结与模式构建的探索。但校企结合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分互认问题、企业教学管理问题和质量监控问题等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总之,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确立新型合作培育新模式。企业应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真正把校企合作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尤晓玲,马应魁,马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2] 李祥.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3] 秦进.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3(11).

[4] 张翠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校企结合[J].新课程研究,20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