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六步教学法8篇

时间:2023-02-28 15:34:41

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篇1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六步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恒,就是在学习中要有恒心,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回到本文目录)

“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六步教学法篇2

目录:

1.六步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3.“学导式”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恒,就是在学习中要有恒心,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六步教学法篇3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恒,就是在学习中要有恒心,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回到本文目录)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回到本文目录)

“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六步教学法篇4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六步教学法篇5

【关键词】车工一体化 六步教学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职业技术知识并增强动手能力,我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概括为:激发兴趣—入门介绍—师生互动—分题实作—综合训练—归纳总结的六步教学法。

一、激发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人的兴趣和动机所引起,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与其对待学习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车工操作技能这门课程,首先是激发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习车削加工有没有前途,这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人要生存总离不开创造物质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机器。然而,任何复杂的机器大都由各种轴类、盘类、套类、齿轮类等零件装配而成,这些不同种类的零件又是由不同的工种加工出来的。我们所学的“车工”就是这些工种中的一类,所以,车削加工在机械制造业中运用得非常普遍。据介绍,车削加工占金属切削加工总量的60%—80%,车床占机床总数的30%—50%。因而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习车削加工,不仅有前途而且大有作为。

2.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求生存、图发展,生产出的产品必须要具有竞争力。这个竟争就是产品质量的竟争,而产品质量的竟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加工工艺水平的竟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竟争。如果自己没有熟练掌握车削加工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不具备竞争力,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

我还向学生介绍: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的报告中瑞士蝉联榜首。这个缺少耕地和自然资源的国家,靠什么做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三?“靠人才”,瑞士人这样骄傲的回答。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建设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所以,经济腾飞最终需要一大批技术素质极高的建设者。作为一名建设者,应该知道历史赋予的史命和重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也为了体现个人价值,就要刻苦学习,热爱本职工作,倍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经过耐心的启发、引导,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入门介绍

培养了学生学习车工的兴趣,紧接着就是引导学生“入门”即在实训场地利用车床,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车床的外部结构到车床的内部传动路线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了解车床的加工范围及安全规程等。

1.向学生讲解车床铭牌上各个字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铭牌了解该车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性能和结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车床铭牌的认识,会给我们在车床的选用、使用、管理、装配和维修工作上带来很大便利。

2.向学生讲解并演示车床的传动路线:挂轮箱动力传递过程—主轴箱变速操纵机构链条的调整—交换齿轮箱变速机构和变向机构—进给箱离合器、纵向横向机动进给操纵机构安全离合器、开合螺母机构。

3.向学生讲解车削的加工范围:车端面、外圆、内孔、锥度、沟槽、螺纹、特型面、绕弹簧。

4.向学生讲解及演示在生产场地的安全规程,穿紧口工作服,禁止穿拖鞋,禁止穿背心,禁止打闹。女生要戴安全帽。在操作机床的过程中禁止戴手套,操作中站立位置,站立姿式等。

三、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入门”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了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在开始加工零件前,加工操作的步骤必须向学生示范及讲解。(1)先识图纸、看懂工艺;(2)根据工艺要求准备刀具、量具、夹具;(3)刃磨车刀;(4)安装车刀;(5)安装工件;(6)选择切削用量;(7)试切削;(8)加工零件;(9)零件检验。学生按照我的示范和讲解练习以后,对零件加工的程序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更具有规律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原则贯穿始终,如:加工零件为粗加工工序或精加工工序时,理论结合实践,运用有关粗加工或精加工的特点指导学生加工零件;粗加工的目的是去除零件多余金属,而精加工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知道切削用量的选取、刀具几何参数的选取。我选取了不同切削用量、刀具不同几何参数,进行了分别示范教学,其加工零件的效果显然不同。结合理论上的选择原则,切削用量选择顺序为ap-f-vc,(1)为了适应粗加工特点,刀具应有足够的强度,应考虑选较大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及根据刀具材料合理选用切削速度。刀具应刃磨出较小的前角、后角。(2)为了适应精加工特点,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刀具应锋利,应考虑选小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以及根据刀具材料合理选用切削速度。刀具应刃磨出较大的前角、后角,运用砂轮机给学生进行刀具刃磨的示范讲解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演示转变成了一种正确的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在示范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对容易产生废品的零件加工方法和关键技术的演示,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加深印象,避免今后发生过高的废品率。

四、分题实作

六步教学法篇6

关键词:安全教育;“教学六步法”;主题班会

安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安全事故案例来看,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并非进了保险箱,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视法律和校纪校规,随时都有滑入泥坑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会吸引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我院数控学院对专题班会的开展思路进行革新,将“教学六步法”应用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创新形式,对新形式的专题班会活动做了总结,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部分进行分析探索。

一、设计主题及思路

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召开班会,内容包括安全纪律教育,主要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盗窃、防诈骗、防抢劫、生活安全等六个方面。以往的主题班会多以辅导员讲述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知识吸收率差,班会效果不好。本次主题班会设计思路及特色:(1)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学生表演为载体,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交流互动,学生在情景剧的轻松氛围中学到安全教育知识和应对措施,寓教于乐。(2)参照教学认知规律六步法,班会主题融入情景剧表演,利于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知识。教学认知规律六步法分别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是目前我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模式,经实践检验,效果较好。

二、实施过程整体规划

1.提前两周动员本班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在所有学生中酝酿活动氛围,布置主题班会各小组表演任务。(“教学六步法”中的任务驱动)2.召开班团干部和舍长会,要求以宿舍为小组,针对性地就某一安全问题(如消防安全、防盗、防抢劫等)进行讨论,学生上网收集资料、案例,全员参与活动。(“教学六步法”中的咨询环节)3.各宿舍长组织本宿舍成员就一个安全问题做5分钟左右的情景剧表演。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处理应对,如发生抢劫时的几种应对情况(如武力对抗、先保障人身安全留下印记等)及造成的后果,按规定时间上交情景剧脚本。(“教学六步法”中的计划环节)4.辅导员教师审核脚本,提出建议。(“教学六步法”中的决策环节)5.学生排练情景剧。(“教学六步法”中的实施环节)6.主题班会现场辅导员教师与学生对情景剧做出评价。(“教学六步法”中的检查与评价环节)

三、主要的成效及经验

1.每个学生参与班会活动,学生积极性高,班会现场氛围浓烈。2.每个学生上台表演,除了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外,表演及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有些学生因为性格腼腆,可能在整个三年的学生生涯中没有集体发过言,这可能对学生将来工作造成一定困扰。会后,很多学生反馈本次班会不仅在安全教育方面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其他方面得到锻炼。3.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如果班会活动完全由辅导员包办代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而“教学六步法”这种学习是主动式的,比“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学习效果好很多。这种班会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素质教育方法,培养了大学生自我创造能力。4.这种模式的班会最主要的知识学习和教育并不是在班会现场,而是在班会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六步法”的过程中就已经把安全教育知识印在了心里,而“教学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环节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不足之处及改进计划

通过不同班级、不同主题的班会,我们发现这种模式的班会的不足之处有:(1)并不是所有主题班会都能以这种模式开展,有些主题不适合或不好表演,有些表演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影响。(2)这种形式的班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掌控全局,投入大量精力跟踪整个实施过程。(3)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体。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应进行以下改进:形式要多样化,不同的主题用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辩论赛、参观学习等形式可以避免一种模式的单调性,进而引起学生反感;教师对班级的掌控力要足够,投入要多,班级要有一支干练的班干部队伍。此外,在整个六步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跟紧,不时督促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教师的选题及班会任务的切入点一定要选好,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

[2]雷广宁,聂久胜,王红松.高校主题班会教育“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的探索及意义[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

[3]刘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六步教学法篇7

六步教学法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消除了厌学思想,自学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学困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一、传统教学结构与六步的比较

1.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教师讲解为主,一节课学生都在被动地接受,处于压抑状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那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何谈起。

2.课堂上传授重点知识,学生听懂了,就完成任务了,而重要的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忽略了。

3.教师照本宣科,无针对性,达不到因材施教,学生也没有及时反馈,这样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4.重复训练,当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吃透只能用课外作业弥补,造成学习负担过重。

5.部分学生陪读现象严重。在课堂听不会,听不懂的,学不会的就请家长或家教来陪读。

而六步教学法要求和主要特点是:

1.交流预习、练习巩固,教师用2分钟的时间通过不同方式交流课前预习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自学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授《威尼斯小艇》时这一环节是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与信息。学生知道作者是大作家马克。吐温与写作背景及课文不知的相关常识,这不但体现了主动学生学习还拓展了知识,一举两得。

2.认准目标、指导自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当并有差异,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立目标。出示目标后教师要简单讲解,抽象的目标要配有相对的思考题。进行自学前指导。还以《威尼斯小艇》为例,针对: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光,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这一目标,设计自学指导题有三:

(1)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

(2)“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上的汽车指的是什么?

(3)认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抓住小艇的特点来描绘的?

把揭示教学目标与指导自学结合起来。

3.主动自学、了解学情,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依据课本、课外辅助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学生要注意观察及时鼓励和督促,促进高效地完成任务,及时表扬效果好。对学生要做适当点拨,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几句悄悄话。教师讲话不宜过多,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个别点拨,淡化全面辅导,提倡学生互相讨论。发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4.自学反馈、互学互帮,教师针对自学中暴露的问题,一些共性的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精讲,讲解时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用一把钥匙开一类问题的锁,做到授之以渔,能举一反三。这一环节要与自学检测和讨论订正相结合。还以上文为例:《威尼斯小艇》小艇样子奇特试着用表格的方式或提纲的方式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驾驶技术好,这就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5.精心点拨,引导发现,这一环节课本上的精彩部分要引导学生去挖掘,那些美丽的修辞,细节的描写,作者感情的摄入,朗读的指导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威尼斯小艇》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句话精彩在哪?(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亲切自然。

6.测评总结、完成作业,学生听懂了不一定学会,会了也不一定做到。做是最好的学,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训练时间要充分;训练内容是用刚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效果要达到学生掌握当堂内容,并略有拓展性的练习;训练后要适当布置延伸一些的作业。教学本节之后要有高度、概括性总结,阐述新思路,新观点,使其起到巩固当堂所学,提高的作用。

二、六步教学法的主要优点

1.六步教学法的预习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真正想学愿学。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为提高能力,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

2.目标环节,是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使学生自己能根据目标与自己的基础结合完成相应的目标。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克服了厌学心理。

3.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节省了教师时间和精力,由于学生会的教师一律不讲,重点与难点的重心凸显,提供了充分时间保障,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六步教学法篇8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数控教学设计;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造业。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的速度尤为惊人。但是在一些高校中,往往学习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是不能满足该专业技术人员的期望的。于此,数控教学设计应该进行改革。工作过程中的模式设置课程主要是以工程过程为线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来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能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更能适应数控专业人员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

一、六部教学法

教师通过在课程中施用的6个环节,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六个环节分别是(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明确任务。准备好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图纸和视频。主要目的是: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工作信息。

第二步,制定计划。分析图纸和加工内容信息,明确工序和要求,并制定相对应的计划。教师应该对工作过程中任务的细节进行讲述。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工作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第三步,作出决策。学生对工艺品加工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并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睿智的决断。

第四部,实施计划。学生根据已经制定好了的计划和想法,开始进行工作。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在观察和总结的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步,检查控制。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工作过程后,应严格检查质量问题。目的是: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明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的积极性。

第六步,评估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评估,对图纸的大小和控制质量这两方面进行评判,对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意见,并注意做好笔记,以便更好的温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严谨性。

二、项目化在数控教学内容上的设计

数控课程教学内容是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含了这门课程所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具有非常典型的特性。和实践动手性。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践行动和导向性为主的,以科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的知识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知识和实践过程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专业的实践能力。于是我们制定了数控教学的8个项目。

项目一,是关于对数控车床的认识。用时为6个课时。

项目二,是对外轮廓的面的基本刀削加工。用时为28个课时。

项目三,是对外圆槽的车削加工。用时为6个课时。

项目四,是对外螺纹的车削加工。用时为9个课时。

项目五,是对内孔的车削加工。用时为19个课时。

项目六,是对轴类零件的车削加工。用时为12个课时。

项目七,是对套类零件的车削加工。用时为7个课时。

项目八,是对非圆二次曲线类零件的车削加工。用时为7个课时。

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应该对每天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机床的安全操作和文明生产教师也得时刻提醒着,在每天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之外,还要对机床进行清理和整理。通过采用“六部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通过参与进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教师们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对“六部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设计,让学生获益很多。这对学校的教育和社会人才需要的培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了数控,让他们知道他们学习的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通过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在很多名门高校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已经普遍存在,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发生。当代教育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是“四化”所需要的人才。裁能为国家做贡献。

三、结束语

针对在工作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施用,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接受数控,只有通过接触和实践,学会才会对它感兴趣。与此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动力。时刻的提醒他们做好笔记。“六部教学法”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当代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以能力为本”,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但是,在工作中教师导向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加强。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进步。才能让学生真实的和企业亲密接触。

参考文献:

[1]林若森,阙D彬.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铣削操作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09,24.

[2]章建群,赵晓东,李河水.基于工作过程《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J].科技广场,2009,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