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调研协会本学期8篇

时间:2023-02-28 15:37:34

调研协会本学期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24-02

一、关于实证研究中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随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提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多。按研究对象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上,将国内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了中国1982—1990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并把计算结果同西方六国的数据做了对比,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率非常低;孙绍荣等(2001)对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二年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观上以区域或省份为对象进行研究。贾彦东、张红星(2006)通过1996—2003年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东、中、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高耀、刘志民(2010)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总的来说,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注重从理论上论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花亚纯、王志宏等(2006)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高等教育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部分学者将视角转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时,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大或小两种不同的结论。纵观各研究发现早期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时,多选用地区GDP和地区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发达程度,用地区万人占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地区万人占有大专以上人口和地区劳动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比率,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关于完善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指标体系仍需完善

通过研读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协调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一,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性理论研究偏多,微观性实证研究偏少;其二,对于区域的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研究也较多的停留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方面,对于协调性研究不足。界定和度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方法的文献资料较少,理论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高耀,2010)。实证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简洁性、代表性、客观性、系统性、差异性以及数据可获性等基本原则,但已有的各类指标体系或缺乏科学性或缺乏客观性、差异性。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在实证研究中,指标的选择与分析模型的选择同样重要

在实证研究中,指标的选择、体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选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舒尔茨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中国学者崔玉平(2001)采用丹尼森的算法即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樊华(2006)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建立了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1990—2003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协整分析理论是近年来处理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但协整关系是一种长期均衡稳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此外误差修正模型不仅能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反映不同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通过三种分析方法的相互补充、分析结果更科学。综上,笔者主张可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三)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阶段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设想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从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尝试。具体(见下图):

参考文献:

[1]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31-37.

[2] 孙绍荣,等.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关系的国际统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4):30-31.

[3] 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90.

[4] 晏成步,高金岭.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6):43.

[5] 刘丽,欧向军.苏北高教服务苏北经济的相关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6):53.

[6] 李新荣.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64.

[7] 王萍.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甘肃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40.

[8] 张丽峰.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105.

[9] 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94.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2

关键词:协同创新;承诺;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回归法;调节效应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重大问题。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最有活力的创新方式之一,因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界的关注,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方面,关于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本文以承诺为视角,研究协同创新与龙头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以期対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 协同创新与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的关系。1965 年,Ansoff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国内外的大批学者对协同创新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关于协同创新的概念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科技与科技间的不断融合,为获取成功,创新型企业必须形成与上游或下游企业的垂直或水平的外部联系。一般而言,协同创新比独立创新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协同创新可以集中不同企业的研发资源,整合它们的研发特长,分担彼此的研发风险,提升每个企业的研发能力。Agusti等人研究发现,供应商和客户、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创新绩效。协同创新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创新的速度、质量,提高创新的运作效率[8],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全方位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缩短响应时间,从而提高成员企业以及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协同创新可使企业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竞争优势:获得外部经济、降低研发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培育根植性、降低企业采用新技术风险、促进企业二次创新和专业的市场配套。

近几年,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不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产品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进步,而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协同创新。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高校”、“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龙头企业+竞争对手”或“龙头企业+顾客”等协同创新模式,不断挖掘外部的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协调平衡发展。可以说,农业龙头企业依靠协同创新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提出假设:

H1 a~b:农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与其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正相关

2. 承诺的调节作用。尽管协同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协同创新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满意的预期效果。换句话说,成功的协同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国内外学者认为影响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信任、互补性资产、参与程度、合作动机、客户需求、组织柔性、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等。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合作关系中资源互补的特点会促使合作伙伴做出对应的承诺投入,在一个相互承诺的循环中,合作双方的资源投入都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承诺可以减缓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这是因为,情感承诺体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依恋,因此有利于保持双方志同道合的合作关系(Morgan & Hunt,1994;Wetzels et al,1998),而计算性承诺是合作方对合作关系的利益和成本的认同,这种基于现实利弊考虑的承诺也会将合作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持久的承诺是合作双方之间关系连续性的保证,是长期关系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对主要龙头企业负责人访谈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在创新合作中,龙头企业及其合作伙伴的情感承诺和计算性承诺的确发挥着作用,由此,提出假设:

H2a~b:情感承诺、计算性承诺在协同创新与经济绩效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

H3a~b:情感承诺、计算性承诺在协同创新与社会绩效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 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包括两个阶段:预调研阶段(2012年7月)和正式调研阶段(2012年8月~2013年2月)。预调研在北京2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通过对核心管理者进行访谈并发放问卷,剔除不合适的题项,完善研究结构和问卷设计。正式调研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66%。

2. 信度与效度分析。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常用的AMOS7.0软件对正式调研的198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NFI=0.906,GFI=0.902,RMSEA=0.056,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各个建构的Cronbach α系数和综合信度系数均大于0.7,符合Nunnally(1978)关于探索性研究的内部一致性要求,表明量表的信度较高。在收敛效度上,几乎所有测量条目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符合Hair等人(1992)建议的门槛值0.5。在判别效度上,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符合Fornell和Larcker(1981)的要求,表明判别效度较好,详见表1。

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本研究运用层次回归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1)因变量对控制变量和直接效应的回归。模型1和模型3是龙头企业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分别对控制变量和直接效应做回归,由表3得知,协同创新与龙头企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H1a、H1b得到验证。

(2)因变量对控制变量、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回归。本文根据 Baron和Kenn以及温忠麟、张雷和侯杰泰所建议的程序来检验调节效应。首先,为防止多重共线性,我们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控制解释变量(包括控制变量和自变量),检验因变量对交互效应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表明有调节作用,否则没有调节作用。模型1和模型3已经分别对控制变量和直接效应做了回归,模型2和模型4分别加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互动因子(协同创新和承诺的乘积项)。与模型1相比,模型2中的R2增加了2.9%(p

三、 结论、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1. 结论与讨论。本文以承诺为视角,研究了协同创新与龙头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协同创新与龙头企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均存在这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龙头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评价。进一步,协同创新与龙头企业的经济绩效关系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能使龙头企业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社会效应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与相关创新合作伙伴保持持久良好的合作关系仍是提升企业绩效的有效方式之一。

(2)情感承诺、计算性承诺在协同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计算性承诺的调节作用比情感承诺的调节作用更为强烈,这一结论显示了在当前的龙头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与情感认同相比,合作双方对合作利弊的计算更能促进双方的稳定合作。这可能是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多为短期合作的企业。事实上,在访谈中,本文也发现,长期合作的企业双方会对彼此的价值观更加认同,从而产生情感承诺,而这一心理契约所产生的关系粘合作用更为持久稳定。

(3)情感承诺与计算性承诺在协同创新与企业社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差异较大。情感承诺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而计算性承诺是负向的调节作用。企业的社会评价来自于利益相关者,其中包括创新合作伙伴,因而彼此之间良好的情感依恋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而对合作利弊的过多计算则会影响双方的信任关系和正面评价。

2. 局限性与论文研究方向。本文在探讨农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与其绩效的关系以及承诺的调节作用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今后的研究或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1)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囿于篇幅,本文只从承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今后的研究或许可以从其他视角展开;(2)为了保证数据获取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本文只选取了我国部分省市的部分龙头企业进行研究,因此,研究成果的普适性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Ansoff I. Corporate Strategy.New York:McGraw Hill,1965.

2. 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7,(6):23-26.

3. Teece,D.Capturing value from knowledge assets: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for know-how,and intangible asse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55-79

4. 赵伟莉.协同创新,寻找危机中的机会.新华日报,2012-03-02.

5. 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275-292.

6. Agustise Garra B., Josep Maria A.C.Sou- rces of innov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 interaction Evidence from Spanish firms.Research Policy,2008,(37):1283-1295.

7. Kuen Hung T., Jiann C.B.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LMT sector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aiwa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vey.Research Policy,2009,(38):518-526.

8. 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9. 张巍.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型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9.

10. 张哲.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8.

11. 王慧军.企业间合作创新运行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 董广茂,李恒.承诺与学习能力在建立合作——竞争关系中的作用.管理科学学报,2006,9(1):20-28.

13. 常爱华等.产学合作创新中的学习和承诺.科技管理研究,2009,(2).

14. Morgan R.M., Hunt S.D.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20-39.

15. Wetzels M., Ruyter K.D., Birgelen M. V.Marketing servic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commitment.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1998,13(4/5):406-423.

16.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1.

17.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测评实证分析”(项目号:10AGL009);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项目号:11&ZD004)。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3

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不仅在发展规模层面对协调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测算,[12]也逐步将研究重心深入至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层面,讨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主要是指区域结构的构成要素--各区域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适应和互动关系,其中区域主要限定于省域。对此,学界有“省域协调发展论”和“省域协调无用论”[]两种不同观点。笔者依旧秉持曾经提出的观点: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其所在省市经济、科技“应该协调发展”或“不应该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对“协调发展”讨论的角度及其适用边界条件。从本土人才培养视角、权利匹配视角、层次结构视角及产学研合作视角看,省域研究生教育与对应省市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协调”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模糊的词语,可感知而难以测量,众多学者_直努力为其注入实证性含义。有学者将研究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含高等教育)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30多篇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测算方法主要有五种:观察思辨判断型、二维图示直观型、描述性统计观测型、回归分析拟合型及系统建模仿真型。所有测算方法有两个共同假设:(1)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处于协调状态;(2)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可以找到一个依据各省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所确定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判断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否协调。

虽然此类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认为仍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首先,研究所基于的假设--区域结构整体的协调性尚未得到验证,从而使已有成果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其次,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现状,却忽略了协调发展的历时性特征,从而不能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动态互动特征做出较为精确的描述;此外,已有研究对经济、科技和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之间的作用路径有简单化的倾向,未能区分各类因素对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将借助协整理论?从整体上考察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协调性;其次,在对整体协调性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将建立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经济和科技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依据各省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估计出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合理的发展水平,从而对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该省市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判断。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协调性之实证分析

要从整体上判断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首先必须明确“协调发展”的操作性定义。我们认为“协调发展”应具有三个可供辨识的特征:第_,系统内各因素的发展状态应为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二,因素之间会自发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若某_因素的变化出现偏差,为维持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稳定关系,系统会自发地形成调整机制进行调整,进而达到新的平衡;第三,系统内各因素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整理论的数理模型怡好能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判断。协整方程的构建能清晰刻画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可对因素间的短期波动状态进行描绘,从而考察各因素是否在发展中形成内生的纠偏机制;此外,协整理论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可考察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在数据层面所呈现的动态因果关联。本研究基于协整理论所构建的整体协调性测量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本节实证分析将主要围绕上述三方面展开。

指标、数据与平稳性检验本研究拟采用各省市的GDP衡量经济发展状况,为克服物价上涨带来的衡量偏差,以1981年的物价指数作为基期固定,测算出基于1981年物价的各年份物价指数,将实际GDP除以物价指数得到平减后的GDP;同时,以各省市在校研究生数来表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对于科技发展水平,采用各省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指标。由于该指标也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也将其除以物价指数转化为平减后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简称科研支出)。三个变量的数据均为面板数据,时间跨度为2003年至2011年,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6.0。

为使变量转化为可进行协整分析的同阶平稳变量,必须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2003年至2011年各省市在校研究生数增幅波动较大,不满足数据平稳性要求,且数据为年度数据,因此我们用基于加法模型的不含季节趋势的指数平滑法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同时为降低异方差,我们对各变量取对数。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表2久进行对数变化后,各省市GDP、科研支出和经过滤波处理后的在校研究生数一阶差分平稳。②

表2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科技的面板数据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发

1.展的协整方程

协整方程构建的前提为变量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第_种是基于面板数据回归方程的残差所进行的协整检验,是E-G两步法的推广,例如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第二种是基于Johansen迹(Trace)检验所进行的面板协整检验,如Fisher检验。鉴于本研究面板数据在时间跨度上仅有9期,基于E-G两步法的检验更为稳定,同时本研究中面板数据存在异质的AR过程,因此我们对三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

表3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

表3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消除模型估计中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我们运用PCSE(PeroidSURES?TIMATE)方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协整方程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lnte?=0.44Xlnge?+L05Xlngdp?+eInge?为在校研究生数的对数,lngdp?为GDP的对数,1nte?为科研支出的对数。④协整方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校研究生增加1%,科研支出将增加0.44%;GDP增加1%,科研支出将增加1.05%。

1.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方程表明:从整体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保持这种稳定关系,三者所构成的系统必须对各变量的发展形成具有显著约束力的内生纠偏机制。我们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分别估计了三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表4。

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形成了显著的内生纠偏机制,对科研支出和在校研究生数的增幅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例如,当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超过科技、经济发展的速

度时,三变量所形成的内生调节机制能将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放慢;当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低于科技、经济所能支撑的速度时,三变量所形成的内生调节机制能将在校研究生数的增速加快。其对科研支出产生的纠偏作用亦类似。内生纠偏机制虽对GDP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由于GDP增幅还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故模型整体并未通过统计检验。此外,同期GDP增速与在校研究生数增速存在着短期替代效应,当同期在校研究生数增速加快时,GDP增速有减慢趋势;当同期GDP增速加快时,在校研究生数有减慢趋势。

1.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动态关联,我们将运用赫瑞林(Hurlin)给出的方程进行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需要注意的是,格兰杰因果关系与真实的因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变量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既非真实因果关系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格兰杰因果关系仅仅是真实因果关系在数据层面的反映。但无论怎样,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较之于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其真实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更大。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GDP、科研支出间不同滞后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科技之间以及科技与经济之间均形成了较好的互动机制。科研支出的增幅与GDP的增幅有着双向显著的互动关系;在校研究生数的增幅对于科研支出的增幅在滞后2期到滞后6期间有显著影响,科研支出增幅在滞后4期时对在校研究生数增幅有显著影响。

三、我国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

科技发展协调性之实证分析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与经济、科技的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这奠定了我们进一步分析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协调性的基础。有学者曾提出经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作用机制模型,结合其实证结果和本研究的目的,本着简化模型的原则,我们将模型调整为以下形式:

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受到各经济、科技以及本科教育区域结构的影响。影响方式有二:_是本科 教育区域结构、经济和科技直接作用于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二是科技和经济通过影响本科教育区域结构从而作用于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此外经济和科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将依据此模型估算出各省市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判断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1.指标、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在整体协调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进_步纳入更多指标来衡量各个变量,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从而更有效地测量各个变量。在校硕士生数、在校博士生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机构数和本、专科在校生数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各省市GDP和各省市财政收入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技术合同成交额、R&D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来源于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来源于2005年至2011年邱均平等人所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

1.模型求解及效应估计

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因子得分带入模型,控制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关性,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求解,得到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见表7。由于该模型为饱和模型,故可完美拟合数据,并通过了非递归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模型参数均位于单位圆内。我们发现科技和本科教育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科技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本科教育。在控制了科技、本科教育及科技与经济的相关系数后,经济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从控制前的正向中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9)转化为负向低度相关,这说明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技和本科教育来产生。在科技水平和本科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接近的省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越低,如黑龙江、安徽、河北和湖南四省,三者科技得分基本接近,其经济发展水平排序为湖南、河北、黑龙江和安徽,但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排序为安徽、黑龙江、湖南和河北。⑦对本科教育而言,经济是影响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本科教育发展越好。剔除经济的影响后,科技对本科教育发展并无显著影响。

依据估计的参数我们计算出科技、经济对研究

生教育所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发现:在控制科技以及科技和经济的相关系数后,经济虽与研究生教育呈低度的负向相关关系,还具有通过影响本科教育来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正向作用。

1.各省市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依据估计结果,我们得到了与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本科教育发展水平,将现实发展水平和依据模型拟合所得到的合理发展水平对比,得到了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协调值。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测量误差和偶然性因素,各省份的不协调值大多会围绕完全协调状态(不协调值为0)进行上下波动。因而完全协调仅是_种理想状态,_定程度的不协调才属于现实正常状态。如何判断哪些地区的不协调程度属于正常波动,哪些地区的不协调程度是真正的不协调?借助于一些学者所使用的均值统计控制图,M依据本研究所计算出的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值的均值和方差,在5%显著性水平下,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协调值的均值统计控制图的中心

线和上下限为:

中心线:CL=0;

控制图上限:UCL=1.96Xa不协调值=1.08控制图下限:LCL=-1.96Xa不协调值二-1.08依据均值统计控制图,2003年至201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省市见表9。超前发展的省市包括北京和上海,滞后发展的省市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广东。其他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均被判定为协调。

四、结论

本研究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应与经济、科技实现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之间应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能够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长期的发展演化中被系统内生的纠偏机制所维持;(3)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我们才能以各省市经济、科技的发展状态估算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而对各省市当前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判断。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4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加入WTO后,外刊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外刊价格持续上涨,而各馆经费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外刊价格的增长,各馆所订外刊种数急剧消减,而另一方面,国际交流扩大,外刊需求增加,目前从整个外刊资源现状来看,其馆藏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我国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总结经验,加大协调力度,以共建我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

1 外刊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

外文期刊价格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据统计,平均每年上涨幅度超过20%。致使国外文献订购严重滑坡。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的订购量比1986年平均下降80%。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期刊从5050种下降到900种,减少82%;北京大学图书馆减少74%;北京图书馆减少45%。[1]加入WTO后,外汇并轨,外刊价格进一步上涨、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图书馆和情报机构都已增加了外刊订购经费的投入,但外刊购置经费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其价格的增长,订购外刊的品种和数量依然在减少,我国外刊资源总量不足,与世界一些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服务机构相比,我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科技期刊只占世界期刊出版量(种)的5%左右。目前我国外刊入藏总量约为2.5万种,国家图书馆2002年订购外刊9274种,不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刊入藏量的一半,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订购外刊最多的,2002年订购2122种,加上中文期刊最多不超过1万种,美国收藏文献信息最多的10个大学图书馆期刊收藏数量均在3万种以上,其中哈佛大学收藏数量最多,达10万种。而2003年绝大多数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所订外文期刊数量继续下降,我国国内普通高校图书馆外刊资源状况更加不容乐观,我馆是河北省高校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2003年外刊只订购了160种,比2002年减少140种。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订购的外刊只在百余种左右。目前世界上外刊约20万种,其中有价值的约为5万种,发达国家一般以5万种为引进目标[2]。由此可见我国与国际公认外刊收藏种数仍有较大距离。

文献保障率进一步减弱。据调查,在266个学科和主题领域中。一次文献提供率基本满足要求的学科和主题只占30%左右[3]。同时,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分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客观造成了条块分割、机构重复、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协调采购力度不够,重复采购依然非常严重。据对国家直属或非直属的74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1996年引进外刊的复本量为2.02,重复订购2122种,占外刊订购总数的40.5%[4]。因此我国未能充分协调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

2 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国家对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重视,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国家科委成立了图书小组,协调外文书刊采购、联合编目和建立全国、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等项工作,我国外文科技期刊保障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后期,为遏制外文书刊进口锐减,国务院采取了三大战略措施,建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议。199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其它文献信息机构共124个单位,联合发起《全国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倡议书》,提出要协调外文文献的订购,每年定期召开全国或地区性的外文书刊文献订购会,开展代订、补充订购、文献委托、国际交换等业务,实现外文文献多品种、少复本,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的目标。此举掀起全国外刊共建共享的高潮。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三大系统在外刊的协调采购、特色数据库建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02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外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已做出决定,高校系统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合作编制2003年度外刊预订联合目标。该目录对于掌握全国的外刊资源情况,合理布局、协调采购、馆际互借等,均有极大的意见。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三大系统外刊协调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高校外刊会议,此次会议对于开展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农业系统,医药系统及各省市纷纷成立协调机构,使全国的外刊协调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外刊收藏单位协调意识增强,系统、区域间协调成效显著

系统与区域间的协调是我国多年来外刊协调的主要模式,协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我国系统、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不断开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安徽等省以及全国化工系统、电子系统、医药系统等都建立了网上外刊联合目录检索系统,提供借阅、复制、传递等服务。

尤其是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北京地区、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为中心的上海地区,在外刊资源共建共享上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地区的图书馆情报单位每年召开外刊采购协调会,根据分工购藏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节约了大量资金,如国家图书馆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交通大学等11所学术图书馆率先联合订购了荷兰Elsevier公司的1100余种电子期刊全文Web版数据库,在我国图书情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已有62个高校及科研单位订购了该数据库。上海文献资源协作网已从1994年的19个单位,扩大到目前的60多个单位,1999年就规定成员馆单位订购8000元以上的高价刊原则上不出现复份,协调节约经费100余万元,新增份数近千种。

我国高校系统的有志之士,多年致力于外刊的共建共享工作,全国高校图书馆工委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代管外刊协调以来,已有百余所院校参与,节约经费200 0万元。我国高校系统的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LS)的文理中心近年引进的一批在国外有较大影响,且内容适合我国文理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全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通过各地区中心向CALLS成员馆的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取得显著效果。200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对新形势下高校外刊协调的内容、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协调、完善与扩充外刊预订目录和按重点学科分工保种、目次服务、文献快速传递等问题,达成共识,决定从2003年编制《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预订联合目录》,按重点学科分工收藏外刊资源,逐步建立高校外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3 外刊协调机构工作规范化,协调内容深化,目标更加明确

大多数协调机构工作渐趋规范,制定协调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立各种阶段性研究项目。同时从各个协调机构的工作目标来看,对协调的内容逐步深化,目标更加明确,以往的期刊订购协调一般是以节省书刊经费,在一定区域范围或学科范围内,多馆合作,减少复本,在馆际间进行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而当前对订购协调工作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仅仅满足于减少复本、增加品种,而是积极跟踪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及外刊出版动向,了解国内各馆的期刊订购现状,对各馆订购外文期刊复本较少的期刊,根据国内各高校的重点学科设置进行协调订购;对于国外新创办的期刊,向相应的图书馆进行推荐订购。以保证国外的重要期刊在国内不断订,国外新创办的重要期刊在国内有收藏,使我国外刊收藏体系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

2.4 各图书馆外刊的采购操作更加成熟,更具科学性

各图书馆在外刊的选择上,同以前相比,减少了盲目性,注重调查研究,选择订购与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研究项目有关的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优先采购国内已购买版权的外刊,协调采购电子版、网络版期刊,参加集团购买,分摊经费,共同享受建设成果,同时收集网上免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进行国际交换等拓宽外刊来源。

2.5 网络发展迅速,服务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献资源服务的网络化环境逐渐形成,一般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地方联网,形成了区域网络化,全国大中型图书馆对文献信息都采用计算机管理,对文献资源的采选、分编、检索、统计等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为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最近开通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期刊传送系统”对“上海市16所高校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及“国家科技中心馆藏11000种外文期刊”进行网上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各图书馆针对以往外刊利用率偏低的问题,都更加注重外刊的开发与利用,大多数图书馆都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外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如目前全国有499家图书情报机构的外刊文献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作的《中西日俄文期刊目录数据库》收录,编制馆藏外刊目录,注重宣传,开展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开展外刊信息定题服务,选择重点研究课题,经常提供对口的外刊信息和各种专题性文摘、综述、参考资料等服务。

3 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议

3.1 立足现实,开拓创新

随着21世纪世界科技竞争的加剧,国外信息资源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既不能思想僵化,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进,对项目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确实的范围。在目前文献数量急剧增长、文献类型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更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3.2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模式

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在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中也表现了多模式共存的状况。然而从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从多年来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成效来看,有两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模式。一是建立全国系统内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建立以省、大城市为中心的跨系统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这两种模式是构建我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的切实可行的模式。当前应积极总结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探讨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确立新形势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3.3 各地发展不均衡,应启动中小型图书馆共同参与

从全国范围来看,协调工作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较快的大都集中在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等,不少省市刚刚起步,尤其在中小城市,缺少协调机构,信息闭塞,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在外刊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有些单位至今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协调组织,各自为政,从而文献保障率越来越低,这必将形成恶性循环,迫切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4 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各级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一直是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也是图书情报界人士探讨的热点之一。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各地区、各系统的协调工作也是做做停停,目前协作机构多是按经费比例收取成员馆协调费用,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协调机构的工作没有保障,曾经参与外刊资源共享、协调订购的图书馆,也很难坚持下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有益于每一个参与的图书馆,同时也对整个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益,因此,在政府拨款的同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以保障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加强立法,使共建共享走向法制轨道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图书馆法》无法为全国文献共建共享提供法律保障,仅靠一些图书馆之间的倡议,本着“积极参与、平等协作、承担义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进行还不够,很难维持协调工作局面,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制定文献分工购藏方针,规定各成员馆的责任、范围和服务方法以及自身的利益,奖惩方式等,没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约束机制,任何共建共享也只是建立在自发的松散的结构体系上,很难维持协调工作的局面。

3.6 深入开展对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外刊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信息环境的改变,又为外刊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对我国外刊资源整体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的研究;②如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的、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对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文献保障体系;③对协调机构整体利益与成员馆个体利益的研究;④如何建立协调指标体系,将协调工作进行量化研究,通过科学评估,为调整协作系统各馆的期刊订购提供科学依据;⑤如何在共建共享机制下对各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的评估;⑥目前电子期刊资源已经成为整体文献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电子期刊资源收藏和利用的调查研究,以进行科学的电子期刊成本与效益分析;⑦如何加强电子期刊的协调共享和网上文献传递工作;⑧由于新技术在期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期刊的大量出现,给期刊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现有期刊人 员总体情况看,业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收稿日期:2003-03-05

【参考文献】

1 刘俊英等.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2):25-27

2 叶继元.入世后我国外刊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2,(10):101-105

3 同1

4 欧阳轻娥等.入世后外刊资源建设刍议.情报探索,2002,(3)

5 蔡丽萍.外刊工作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4-66

6 王凌等.论建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3):43-45

7 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纪要.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89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5

回顾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协会进行了维持社团良性运行的一些工作,总结起来由以下几点:

一、积极组建社团主要部门,面向全校04、05级有志向于服务本社团工作的同学招聘社团主要部门负责人,认真完成社团内部重组,保证社团的顺利运转。目前这项工作已经作为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来抓,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已经接近尾声,并且能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与积极参与,这也为我们社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在社团内部重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协会与研究生共同举办了面向我校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调查”,积极拓展了协会活动面。在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本协会在调查,分析方面的优势,达到了调查的目的,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目前这项活动已接近尾声。

三、着手创新本协会,扩大本协会在同学,特别是在社会学同学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积极同老师进行沟通,加强我校社会学教研室的指导。协助人文学院教授进行了“柞水县瓦房口乡农户可持续生计社会考察”,邀请部分优秀研究生作了“社会调查方法(pra)交流会”让我们协会的会员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增加他们对本协会的认同感。

四、为了扩大协会的宣传我们举办了“关注那些为生计而辛劳的人们”主题摄影图片展,获得了一定好评,同时也为协会在自身性质上的定位更进了一步。

有了以上几点工作经验,相信社会学苑能够运行得更加顺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觉我们的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协会成员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对协会工作性质认识不是很清晰等等这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协会工作的不利造成的。

鉴于以上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对下学期协会的期望,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特有以下几点下学期工作展望”

一、进行社团整体改革,突出协会特色,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度,让有志向服务于本协会地同学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

二、做好内部调整工作,采取理事会制。培养内部人员的原则立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三、做好新会员的纳新工作,突破专业限制,把本协会推向全校。

四、做好本协会后备人员的准备工作,积极接应新老生的交替工作。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6

新学年、新气象,在新学期的开始,思政两个协会要在注册成功的基础上,开好头,起好步,秉承团结务实的工作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要夯实基础,做好规划,争取做到“用心、尽力、舍得、主动、务实”,使新学年思政两个协会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为学院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工作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可持续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更好的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将思政理论学习研究与课外实践工作相融合,以饱满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迎接本学年的挑战,不断提高协会的工作效率,优化协会的工作形式,丰富协会的工作内容,锻炼协会成员的工作能力,完善协会的工作制度,更好地发挥思政两个协会的作用,协助院团委丰富广大同学课余生活、协助思政部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谱写出辉煌的工作乐章。

二、工作宗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大学生学术型协会团体,思政两个协会要以“用心、尽力、舍得、主动、务实”为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服务全院同学,组织协会成员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化、实践及公益活动,使思政理论学习成为广大同学的“第二课堂”,更好的服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第一课堂”,使我院同学的思政理论学习真正做到“有温度、有触感、高质量”。

三、工作主题

在院团委和思政部的领导下,围绕全院工作的具体安排,以社团发展为核心,以满足广大会员理论学习研究为目标,以保证广大会员权益为目的,以开展社团会员为手段,以社团稳定发展为基础,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校园文明建设;加强社团内部的监管力度,踏实奋进,砥砺前行。

四、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社团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纪律

(二)召开一次学习精神成果交流会;

(三)社团公众号内容的丰富和持续维护

(四)辅助做好名师示范课堂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五)“思想研究会”本学期重点工作

1、召开一次学习精神成果交流会;

2、推动宣传学生学习精神论文撰写和论文集编纂工作;

3、举办一次“新时代、新征程”辩论赛;

4、开展一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调查(学生座谈);

5、组织一次有意义有影响的实践活动。

6、确定研究选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评选优秀研究成果。

7、筹划举办首次"治国思想研讨会"。

(六)"共青精神研究会"本学期重点工作

1、瞻仰胡耀邦同志陵园;

2、参观共青鸭鸭羽绒服厂;

3、开展一次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活动(可以与思想研究会合作完成);

4、确定选题,分小组进行分工承担课题任务,开展走访调研,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5、着手举办首次“共青精神研讨会”。

五、本学期具体工作

第一、二、三周

完成两个社团开学新学期计划的布置,召开工作计划布置会,同时调整完成协会骨干成员的人员构成工作,并分配各个任务,责任到人。

第三、四周

在上学期一系列学习精神的基础之上,组织阶段性的学习精神成果交流会(两个社团可合并进行)。

第五、六周

组织共青精神研究会瞻仰胡耀邦陵园和共青鸭鸭羽绒服厂。

组织思想研究会参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馆。

第七至十四周

撰写外出参观、实践报告。确定选题,分小组进行分工承担课题任务,开展走访调研,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具体规划文另附。

第十五、十六周

做好本学期收尾工作,社团的学期总结,成员的总结。

六、部门工作分配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7

为期两天的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委员培训班在政协机关和县委统战部机关同志的精心筹备下,顺利进行了培训班的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委员们悉心聆听了市委党校余彪教授关于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知识;魏友旗同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系统地学习了解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和有关业务写作知识。还进行了授课相关内容的知识测试。通过这期培训班,使委员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了个明确的认识,对统战政协知识有了个系统的认识。我想这期委员培训班的收获和体会有以下这么几点:

、培训班的筹备工作做得较好。为了把这次委员培训班举办成功,政协机关和统战部机关的同志精心安排,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每个环节都周密安排,环环相连,使得培训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期委员培训班委员到训情况较好。由于我们的委员大部分都是兼职,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委员们能妥善安排自己手中的工作,按时到训,说明我们委员整体素质较高,我很满意,很高兴。 、这期委员培训班内容安排得较为充实。培训班既安排了时事政治知识讲座,又有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能力讲座;既有统战知识讲座,又有人民政协理论及业务写作知识的讲座;还安排了向委员征询的几个课题,本来应当安排政协委员在培训期间进行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未作安排,我认为同样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这期培训班掀起了新一届政协加强学习的热潮。新的一届政协,要履行好政协职能,我想首先是要熟悉了解政协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期培训班为委员学习人民政协理论和业务知识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政协办公室结合培训班的内容,编印了《政协委员学习文件摘编》,供委员业余进行学习。我相信,本届政协委员在这次培训班结束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时事政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学习政协理论和业务知识。

培训班结束后,委员们又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为把本届政协工作做得更有特色,我借此机会向委员们提出四点希望:

、适应变化,转换角色。要树立委员意识,有委员之心,尽委员之责,思想要到位。要挤出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政协活动,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政协委员的重托。一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战斗员”的角度,主动参与,开动脑筋,在参加政协活动时多建言,建好言,要把服从和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作为履行职能根本出发点;二是要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在政协的各种活动中虚心了解情况,主动发言,有啥说啥,供领导参与;三是要自觉地把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党的事业和政协事业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学习理论,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好工作。

调研协会本学期篇8

为期两天的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委员培训班在政协机关和县委统战部机关同志的精心筹备下,顺利进行了培训班的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委员们悉心聆听了市委党校余彪教授关于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知识;魏友旗同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系统地学习了解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和有关业务写作知识。还进行了授课相关内容的知识测试。通过这期培训班,使委员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了个明确的认识,对统战政协知识有了个系统的认识。我想这期委员培训班的收获和体会有以下这么几点:

、培训班的筹备工作做得较好。为了把这次委员培训班举办成功,政协机关和统战部机关的同志精心安排,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每个环节都周密安排,环环相连,使得培训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期委员培训班委员到训情况较好。由于我们的委员大部分都是兼职,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委员们能妥善安排自己手中的工作,按时到训,说明我们委员整体素质较高,我很满意,很高兴。 、这期委员培训班内容安排得较为充实。培训班既安排了时事政治知识讲座,又有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能力讲座;既有统战知识讲座,又有人民政协理论及业务写作知识的讲座;还安排了向委员征询的几个课题,本来应当安排政协委员在培训期间进行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未作安排,我认为同样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这期培训班掀起了新一届政协加强学习的热潮。新的一届政协,要履行好政协职能,我想首先是要熟悉了解政协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期培训班为委员学习人民政协理论和业务知识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政协办公室结合培训班的内容,编印了《政协委员学习文件摘编》,供委员业余进行学习。我相信,本届政协委员在这次培训班结束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时事政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学习政协理论和业务知识。

培训班结束后,委员们又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为把本届政协工作做得更有特色,我借此机会向委员们提出四点希望:

、适应变化,转换角色。要树立委员意识,有委员之心,尽委员之责,思想要到位。要挤出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政协活动,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政协委员的重托。一是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战斗员”的角度,主动参与,开动脑筋,在参加政协活动时多建言,建好言,要把服从和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作为履行职能根本出发点;二是要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在政协的各种活动中虚心了解情况,主动发言,有啥说啥,供领导参与;三是要自觉地把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以党的事业和政协事业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学习理论,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好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