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时间:2023-03-01 16:23:41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篇1

一、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

非文学学科的介入是还原文学生态以及文化阐释、大文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维对文学研究思维的调整、重组,其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都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阐释》一书就广泛地涉及到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统计学、阐释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极大地还原了文学生态,有效地利用了中国古代文学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如在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中,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既符合中国文化的衍变发展规律,也使读者洞开解读该文学作品的另一扇窗。著者绕过众所周知的文学性,而直指“桃花源”背后潜藏着的“大同梦”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返回历史发生场所,直面历史本真。得出了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含新见的结论,表现出著者独特的学术眼光。这种规律性的判断不仅需要沉潜于芜杂材料中的韧劲,更离不开宏大的文化视野。也只有跳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此山”,才可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使各种看似复杂、盘根错节的现象丝缕渐明。此外,著者还用地理学的知识讨论了“桃花源”的原型;用民俗学的知识得出了避乱异地、聚族而居的“世外桃源”在某一历史时期存在的“历史真实”的结论;用政治学的知识解释了武陵太守在得知桃花源后的极速反映。

《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乌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和《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等章节从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出发,勾勒出文人背后的政治风云、复杂党争等历史背景,为深刻理解文学现象(如“鸟台诗案”)、文学作品提供了思路。如在《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量移制度的考察,为我们理解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谪诗文中的拘囚意识、被弃心理甚至痛苦与激愤都有很大的帮助。再如通过不同的量移结果来解读、阐释元稹的通州诗与江陵诗的风格、情感的差异,为我们了解作家的风格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鸟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一章中结合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和赵宋一代之政治来解读乌台诗案,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狱这一特殊的文学、政治现象确立了新的范式,指出历代注家对涉案诗文的慎重态度,由此也可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暗示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纯文学研究的局限和对政治重视的必然。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一章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更是雄辩地证明了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文指出南宋政权在南宋初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而提出“乐禁”,这一政治制度对南宋词风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将苏辛词的变革联系起来分析、佐证。这种研究方法是当前词学研究所未曾涉及的。

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得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具有了可操作性。但是由于非文学学科的介入,使得文学本体研究色彩淡褪,甚至丧失、转变为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地理研究等非文学学科的研究,这也就是研究泛化的问题。著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研究的深度挖掘,通过“深化”有效地避免了这种“泛化”,从而不仅保证了文学本体研究,而且丰富了文学本体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尽管各章节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是全书在整体上却有着方法论的意义和启示。

二、学术思想的衍变与传承

桃花源记教案篇2

一、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

非文学学科的介入是还原文学生态以及文化阐释、大文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维对文学研究思维的调整、重组,其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都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阐释》一书就广泛地涉及到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统计学、阐释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极大地还原了文学生态,有效地利用了中国古代文学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如在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中,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既符合中国文化的衍变发展规律,也使读者洞开解读该文学作品的另一扇窗。著者绕过众所周知的文学性,而直指“桃花源”背后潜藏着的“大同梦”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返回历史发生场所,直面历史本真。得出了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含新见的结论,表现出著者独特的学术眼光。这种规律性的判断不仅需要沉潜于芜杂材料中的韧劲,更离不开宏大的文化视野。也只有跳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此山”,才可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使各种看似复杂、盘根错节的现象丝缕渐明。此外,著者还用地理学的知识讨论了“桃花源”的原型;用民俗学的知识得出了避乱异地、聚族而居的“世外桃源”在某一历史时期存在的“历史真实”的结论;用政治学的知识解释了武陵太守在得知桃花源后的极速反映。

《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乌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和《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等章节从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出发,勾勒出文人背后的政治风云、复杂党争等历史背景,为深刻理解文学现象(如“鸟台诗案”)、文学作品提供了思路。如在《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量移制度的考察,为我们理解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谪诗文中的拘囚意识、被弃心理甚至痛苦与激愤都有很大的帮助。再如通过不同的量移结果来解读、阐释元稹的通州诗与江陵诗的风格、情感的差异,为我们了解作家的风格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鸟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一章中结合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和赵宋一代之政治来解读乌台诗案,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狱这一特殊的文学、政治现象确立了新的范式,指出历代注家对涉案诗文的慎重态度,由此也可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暗示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纯文学研究的局限和对政治重视的必然。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一章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更是雄辩地证明了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文指出南宋政权在南宋初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而提出“乐禁”,这一政治制度对南宋词风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将苏辛词的变革联系起来分析、佐证。这种研究方法是当前词学研究所未曾涉及的。

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得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具有了可操作性。但是由于非文学学科的介入,使得文学本体研究色彩淡褪,甚至丧失、转变为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地理研究等非文学学科的研究,这也就是研究泛化的问题。著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研究的深度挖掘,通过“深化”有效地避免了这种“泛化”,从而不仅保证了文学本体研究,而且丰富了文学本体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尽管各章节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是全书在整体上却有着方法论的意义和启示。

二、学术思想的衍变与传承

桃花源记教案篇3

一、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

非文学学科的介入是还原文学生态以及文化阐释、大文化研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维对文学研究思维的调整、重组,其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都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阐释》一书就广泛地涉及到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心理学、统计学、阐释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极大地还原了文学生态,有效地利用了中国古代文学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如在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中,首先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既符合中国文化的衍变发展规律,也使读者洞开解读该文学作品的另一扇窗。着者绕过众所周知的文学性,而直指“桃花源”背后潜藏着的“大同梦”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返回历史发生场所,直面历史本真。得出了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含新见的结论,表现出着者独特的学术眼光。这种规律性的判断不仅需要沉潜于芜杂材料中的韧劲,更离不开宏大的文化视野。也只有跳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此山”,才可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使各种看似复杂、盘根错节的现象丝缕渐明。此外,着者还用地理学的知识讨论了“桃花源”的原型;用民俗学的知识得出了避乱异地、聚族而居的“世外桃源”在某一历史时期存在的“历史真实”的结论;用政治学的知识解释了武陵太守在得知桃花源后的极速反映。

《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乌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和《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等章节从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出发,勾勒出文人背后的政治风云、复杂党争等历史背景,为深刻理解文学现象(如“鸟台诗案”)、文学作品提供了思路。如在《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的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量移制度的考察,为我们理解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谪诗文中的拘囚意识、被弃心理甚至痛苦与激愤都有很大的帮助。再如通过不同的量移结果来解读、阐释元稹的通州诗与江陵诗的风格、情感的差异,为我们了解作家的风格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鸟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一章中结合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和赵宋一代之政治来解读乌台诗案,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狱这一特殊的文学、政治现象确立了新的范式,指出历代注家对涉案诗文的慎重态度,由此也可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暗示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纯文学研究的局限和对政治重视的必然。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南渡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对词的诗化的政治背景解读》一章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更是雄辩地证明了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该文指出南宋政权在南宋初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而提出“乐禁”,这一政治制度对南宋词风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将苏辛词的变革联系起来分析、佐证。这种研究方法是当前词学研究所未曾涉及的。

非文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得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度挖掘和多重阐释具有了可操作性。但是由于非文学学科的介入,使得文学本体研究色彩淡褪,甚至丧失、转变为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地理研究等非文学学科的研究,这也就是研究泛化的问题。着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研究的深度挖掘,通过“深化”有效地避免了这种“泛化”,从而不仅保证了文学本体研究,而且丰富了文学本体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尽管各章节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是全书在整体上却有着方法论的意义和启示。

二、学术思想的衍变与传承

刘明华先生是杜甫研究专家,也钟情于文化学研究。他对人神相遇情节的讨论和模式的总结,早在1987年出版的着作中就出现了。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关注和研究又为一例。据笔者所知,刘明华先生对《桃花源记并诗》的思考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最初的研究成果《桃源望断无寻处——论“桃花源”及其变体》一文发表于1994年,至出版《阐释》足有14年之久。该文从“桃花源”折射出的悲剧心理出发,进而关注到文学史上由《桃花源记并诗》所启迪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学现象,具体地比较了桃花源与海人国、西京隐乡的异同。这已经具有了文化阐释的品格,这一品格在其《东坡人格的文化学阐释——读(苏轼人格研究)》一文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反映。其后的《水中月,镜中花——镜花缘的社会理想》、《大同思想对毛泽东政治理想的影响——兼论“人民公社”的悲剧性实践》、《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等论文到专着《大同梦》的出版,着者对这一研究对象的关注才暂告一段落。《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最后作为文化阐释的典型代表编入《阐释》一书,着者又充实了新近的材料和新的研究体会。从《桃源望断无寻处——论“桃花源”及其变体》问世始,刘明华先生都没有停止对桃花源及其背后“大同梦”的关注和研究,《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编入《阐释》一书,也应该是一个逗号而非句号。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正如着者所言:“期间收集资料,清理思路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沉潜与偶有所得的发现的快乐,也只有个中人能够体会。”刘明华先生自言“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关注也逐渐成了我的爱好之一。”正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想的演进才能有《阐释》一书的面世。

桃花源记教案篇4

[关键词]:舟山 桃花岛 安期生道教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岛屿是城,海水是街,一千三百九十颗珍珠碧波串联。”在拥有1390座大大小小岛屿的舟山,桃花岛似一颗璀璨的珍珠,闪闪发光,夺人眼球。桃花岛位于东海莲花洋,静谧而秀美,与著名的普陀山隔海相望。普陀山以佛教观音文化名世,殊不知,风景秀丽的桃花岛,神秘的道教文化曾扎根于此。

首先,桃花岛的道教文化与先秦隐士安期生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传说桃花岛的岛名也来自于安期生。位于桃花岛东南部的安期峰,是舟山千岛的第一高峰。相传先秦隐士安期生曾在该峰的一洞里炼丹修仙,因而该山被人称为安期峰,而炼丹洞则被称为安期炼丹洞。据《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桃花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耆老相传,安期生先生学道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逐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若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故山号桃花。而乡名安期,实出于此。”《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也记载:“桃花山离县约百二十里。山多产茶,田颇肥美,半居普陀僧开垦。世传安期生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石成桃花纹,故名。”

根据传说,桃花石的由来当与安期生有关。上述记载虽则文字有别,但都提及安期生醉墨画桃花一事――安期生喝醉了酒,随手一洒墨,便在山石上留下了桃花纹,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桃花山。这故事听来近似神话,带上了传奇的色彩。

桃花石属花岗岩一类,里面有墨绿色的花纹,疑是古代蕨类植物遗迹化石。据有关科技工作者考察,俗称为紫竹石、观音石的桃花石,几乎分布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各个岛屿,尤以桃花岛主岛及周边岛屿为多,可谓漫山遍野,触处而在。桃花岛,古称白云山。桃花岛之所以叫桃花岛,并不是因为它盛产桃花,可能与岛上盛产桃花石有关。

安期生的故事为桃花岛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浪漫的诗意。

我们首先考察安期生这个人物。据刘向 《列仙传》记载,“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王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安期生不愿受制于秦始皇,就留书悄悄辞别,但又怕始皇怪罪,便下海隐居。

根据史料推断,安期生下海隐居的地方应该就是舟山的马秦、桃花岛、普陀山诸岛。宋《乾道四明图经》曰:“马秦山有安期洞。耆老相传安期生得道隐此,又尝丹于桃花山。”又,《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曰:“安期生,琅琊人。避秦乱,隐于此。今马秦山有安期洞,奇胜不可言。又相传炼丹于桃花山,尝以醉墨洒石成桃花。今四乡,一曰安期乡。”由以上可知,安期生曾在朱家尖的马秦山上炼过丹修过仙,而那个山洞就被后人称为安期洞。安期生又来到桃花岛,在现今被称作安期峰的山上炼丹,还给桃花岛留下了“醉墨成桃花”这一神奇而浪漫的故事。

安期生隐居舟山,过着世外仙人的生活,忘记了外面的世界,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时常挂念着他和他的仙药。安期生离开不久,秦始皇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寻他了。《列仙传》记载:“始皇即遣使者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海边数十处。”找不到安期生,就只能“立祠阜乡亭”,还把天台山中的山谷改名为望仙涧,以表对安期生的期盼之情。除了秦始皇,汉武帝也是安期生的狂热追随者。 李少君是安期生的弟子之一,他曾经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仙者,适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齐方士栾大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于是汉武帝先后七次到琅琊台天台山一带寻找安期生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安期生为何只身来到茫茫大海中的荒岛中炼丹,笔者以为,这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隐逸传统有关。中国古代的大多隐士,常与当权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非常容易引起统治者的猜忌,严重的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韩非子曾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为由,诛杀了隐士狂、华士。隐士们为明哲保身,需要远离政治中心,以免遭遇不测。他们于是选择了隐秘的山林,如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诸葛亮隐于南阳,王维隐于终南山。更有甚者,乘桴浮于海,寻一方海岛作为栖身之地。比如我们提及的安期生。

舟山桃花岛,四面环海,远离大陆,似弃世独处,孤独而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遗世独立的海岛适合遗世独立的隐士――拒绝喧嚣,拒绝阴谋,拒绝斗争。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清净,祥和。可“心斋”,可“坐忘”,亦可“登山临水,竟日不归”。是归隐的宝地。安期生选对了地方。

安期生的活动内容之一就是炼丹。炼丹,是道教修仙的主要道术之一,也是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自先秦神仙方术,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来制造所谓的“仙丹”。仙丹即指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为红色,陶弘景因此说“丹砂即朱砂也。”内丹术则是视人体为炉鼎,以习炼精气神。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他的活动内容之二是服药(食枣),安期生“食枣如瓜”这一典故始于司马迁《史记•封禅记》,李少君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为什么说安期生食的是枣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因为枣在道教文化中有特殊意义。

枣在道教有两个用处,一是符派用以符咒的道具,咒枣书符,驱邪避凶;二是枣乃吉祥长寿的仙果,与仙桃一样是道教神祗享用的。枣皮厚圆润,色泽纯正,观之可爱,食之可延年益寿。九是道教的吉数,九与“久”同音。请你吃九颗枣,就是愿你健康长寿。

《真诰•运象二》(南朝陶弘景)中就说:“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景弘曰:“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大枣相传是神仙常食的仙果,所谓“交梨火枣”的火枣就是大枣,因为颜色红,所以用“火”来形容。《钟吕传道集》曰:“辛与丙合,秋则有枣,白而赤,不失金火之色。”晋代的丹学家葛洪还把红枣列为仙丹的成分。他在《抱朴子内篇•金丹》里写道:“张子和丹法:用铅汞曾青水合封之,蒸之于赤黍米中,八十日成,以枣膏和丸之,服如大豆,百日,寿五百岁。”葛洪还在他编纂的《神仙传》里记载:“吴郡沈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除了食用枣以延年益寿,道家还利用经过雷击的枣木做法器。这种法器叫做雷劈枣木,又称“雷劈木、辟邪木”,是道家法术中至高无上的神木。在《万法归宗》一书,雷劈枣木被视作制造法器的第一圣木。

安期生身上所体现的是黄老哲学与仙道文化,醉心道教的李白曾写道,“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写的是崂山上的安期生。不过,中国山东半岛的海洋道教神话通过往来的舟楫传到了东南沿海也在情理之中(参看陈寅恪《天师道与地域海滨之关系》)。舟山桃花岛的安期生一似崂山上的安期生,炼丹、吐纳、服药,构成了他诗意的空间!

其次,桃花岛之“桃花”一词,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切入,似也值得玩味。其岛名为“桃花”,而非其他花名,是因为桃树亦和道教有密切的联系。《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据《山海经》记载:“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驱除毕,因立桃板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此则桃板之制也。”神荼和郁垒居于大桃树下,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后来,《山海经》中的桃木作为辟鬼之神之一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一般情况下,桃被人们认作吉祥的植物,是长寿和多子多福的象征,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在道教中,桃浑身是宝。其木被做成桃符、桃人、桃木剑,其果实在仙界被称作仙桃,其花乃成道教的教花。

再次,从舟山群岛的历史文化渊源来看,非独桃花岛有道教传说,在舟山的其他地方也有丰富的道教传说。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记功,听徐市言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始皇留句章三十日,今鄞县大雷、兹溪达蓬,俱传始皇遗迹,则定海为始皇所经巡,徐市所栖止,非传会之说矣。”清光绪《定海厅志》也载:“徐市,盱眙人,尝为始皇侍直,因得请以童男童女五百人入海求长生药,相传为今岱山云。”徐福,又叫徐市,字君房,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国方士。相传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上书请命,带着童男童女数千人,乘船入海,曾经到过舟山。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东汉时梅福,三国时葛玄等曾先后来到普陀山、翁山修道炼丹。《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记载:“梅福,字子真,滁南人(厅志作“九江寿春人”)成帝末(汉),为昌国尉。上书斥王氏及莽篡,隐居于此。”据《定海厅志》记载,梅福常常在补陀(今普陀山)洛迦山炼丹,因而,补陀洛迦山也被叫作梅岑山。今补陀梅湾有梅福庵,相传以为是梅福炼丹的地方。葛玄,号仙翁,是江苏句容县人。他在晚年旅居舟山时,曾在老头西侧的一座小山上修道炼丹。于是,这座小山就被取名为翁山,而老头的河道入海处被称为翁浦。舟山又被称作“翁洲”,也叫洲。当得名于葛玄炼丹之事。又据《定海厅志》记载,宋时,舟山有道观4座。清光绪间,有道观20余座。民国13年(1924)有道士749人,道观十余座,较大的道观有定海城关的道隆观、金塘梅星观、衢山蓬莱集仙道院等。

可见,桃花岛的道教文化只是古代舟山地域文化中的一个显例。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而言,文化发挥的功效也同样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桃花岛的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桃花岛乃至舟山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提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对旅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同时也希望借此以丰富精神,陶冶情操。而文化旅游正好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开始在中国出现越来越旺的势头。而游历道教文化遗迹与游览岛屿山川结合在一起,更使游客体味到超绝人间烟火的优美环境。以安期生遗迹为依托,以龙女神话传说为点缀的桃花岛道教文化,给美丽的桃花岛添上了一层宗教的神秘面纱,多了几分文化的内蕴。把桃花岛道教文化与桃花岛的旖旎风光相结合,开展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桃花岛文化旅游,将极大地促进桃花岛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传承和发扬舟山的道教文化。一直以来,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是舟山市文化宣传和发展的重点,而在舟山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道教文化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深入挖掘和研究桃花岛道教文化,有助于保护、传承桃花岛的道教文化,也有利于促进整个舟山的道教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再次,提高舟山的文化软实力。在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桃花岛乃至舟山的道教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可为舟山的特色海洋文化增添一道亮色,丰富舟山海洋文化,为舟山群岛新区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从而提升舟山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资料:

《乾道四明图经》《定海厅志》

《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舟山市档案局馆

桃花源记教案篇5

江苏句容监狱位于苏南丘陵山区的句容市下蜀境内,距句容市27公里,素有“山清水秀、世外桃源”的美誉。我所需要回访的劳改犯黄大宝在此监狱的一大队已经服刑了8年。

我去的那天,恰逢监狱的亲属接见日。管教告诉我,那两个正在与一名在押犯人拉着家常的老年妇女就是黄大宝的姐姐。我记起公安卷宗当时记载,黄大宝的案发就是这两个姐姐去派出所告发亲生弟弟侄女桃花的“丑事”的。

征得管教同意,我走上前,想与她们聊聊,可是这两位淳朴的农村妇女,听说当年审理案件的公诉人要向她们了解情况,顿感不自在,红着脸对我说:“出了这种事情真丢人,都是自家人,却干了畜生的事情。哪个愿意家丑外扬啊,可是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当时真的把我兄弟得罪了。”

“他现在能理解吗?”我的目光投向静坐一旁,一言不发的黄大宝,他显然已经不认识我了,面对陌生人,显得拘谨和局促。

“当然。他在这里很老实听话的,也服从监规,他在赎罪呢,他其实也不想做那个事情啊,不然他不会割掉那个……唉,只怪穷啊,娶不到老婆……我的兄弟可怜哪,我们只有常来看看他。”

一个路过的年轻劳改犯显然胆大随意得多,旁若无人地插嘴道:“快过节了,快过节了!11月11号我们就过节了!”

我没听明白,一旁的管教解释说:监狱里的人称这个日子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因为这四个数字比喻着四个棍棍,也就是光棍的节日。

黄大宝的姐姐认为一切罪孽是由于兄弟没能结婚,显然,没有多少文化的妇人无法认识犯罪的根源。我无法对她们解释什么,可是,我的眼前忽然闪现那个惊恐的眼神,想起单薄瘦小的桃花,她的近况如何呢?

“哦,你提到桃花啊,已经嫁人了……不错,婆家人待她不薄……今年年底,说是要生养了……”

我的心里稍微踏实了点,但愿,这是桃花美好生活的开端吧。可怜的小姑娘,曾经是那么委屈……

案情回放:奇案发生,犯没有

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这天,狱医对看守所内在押的人犯进行定期的体检。

轮到黄大宝了,这是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农民,扬州市检察院指控他犯有罪,致使其14岁的侄女桃花怀孕堕胎。这个案件已经开过庭,一审判决就要下来。狱医随口问他有什么想法,他好长时间才抬起头,吞吞吐吐地说道:“医生,我其实没有干那个事!”

狱医听了觉得好笑,马上就要宣判了,还想抵赖。“中级法院都已经开过庭了,书上还会有假?即使有假,那你在庭上为何认账呢?”狱医连问了几个问题,以为他无法回答。

黄大宝有点着急地说道:“我真没干那种事,因为我没有那个东西!”

他的话一出口,狱医笑了,以为可能是黄害怕法院要判重刑,才编出这样的话来搪塞。但是经过20分钟的仔细检查,发现黄大宝真的没有!所长来到狱医的办公室,又仔细检查了一番,方才相信是事实。

干了几十年的狱医,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怪事。

检察官手记:是指控失误?还是疑犯说谎?

这虽是一起很普通的案件,但是我的印象很深刻。今天来监狱回访,我更多的是想了解黄大宝心灵嬗变的过程。虽然,老眼昏花的黄大宝已经记不清我是谁,但我对当年审理此案的过程仍历历在目。

8年前的那个四月的午后,检察院公诉处办公室的窗外,桃花刚吐露出嫩嫩的花瓣。我忙着将已经开庭的一起案件的出庭意见整理好,等公开宣判之后,就可以归档了。

被害人是个名叫桃花的14岁小姑娘,被她的亲伯伯黄大宝致孕,到医院引产时案发。开庭时,黄大宝承认了犯罪事实,我当庭宣读了被害人的证词,辩护人只讲了些客观原因。

庭审很顺利,听说,法庭已经合议,判决书已经付印,只等宣判。按常规,被告人黄大宝有可能被判无期徒刑。

我正为自己的出庭告捷感到欣慰。可是就在这天下午,中级法院承办法官来电称此案发生了新的重大情况,暂时取消宣判。

等我详细了解发生的新情况,禁不住倒吸凉气:最近看守所狱医定期为每个在押犯例行身体检查,发现这个黄大宝竟然没有!

一个没有的男人怎会有生育能力,致女人怀孕!黄大宝奸淫案发生的急剧变化震惊了承办此案的公检法相关部门。第二天我就赶到泰兴市看守所,黄大宝见到我这位女检察官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一脸委屈地讲述了其被割掉的原委。

那是10年前的事情了,由于家庭贫困,已经40多岁的黄大宝还没有结婚,一家人都为他着急。这一年桃花的父亲替黄大宝物色了一个,女方提出结婚可以,但是必须要有彩礼钱。家中穷得丁当响的黄大宝哪里去筹上千元的费用?这时,桃花的父亲又得了一场病,但是当他听说哥哥无钱结婚时,就将准备看病的1000元塞给了哥哥。然而,受不了穷日子的女人和黄大宝只过了两个月就跑回了娘家。人去财空,黄大宝越想越来气,越想越窝囊,一气之下找来刀子,学着兽医阉猪的方法,割掉了自己的。桃花父亲知道后,兄弟俩抱头痛哭一场。后来桃花父亲在大丰打工被砸死、妻子改嫁之后,7岁的桃花就只好与伯父黄大宝相依为命了。

“那你为什么开了庭才说呢?”

面对我的发问,黄大宝说,自己是屈打成招。原想就是判刑,也不过几年,在监狱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比在家种田差,因此本来想等一审开过庭之后,就准备拿判决书了。可是,听同号房的人说,到了中级法院审理的案子都是重刑犯,不是死刑,就是无期徒刑,所以越想越害怕。谁不怕死啊,所以,当狱医来体检时,就先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我真的10年前就没有那个东西了,我是冤枉啊!”

如果黄大宝真的10年前就失去了,这与桃花的陈述大相径庭,但这是一对一的证据,到底谁在撒谎?桃花被黄大宝抚养了8年,有养育之恩,但现在说是养父奸淫了她,桃花难道是忘恩负义?从这个案件的发案来看,是孩子亲生姑妈、也就是黄大宝的亲生姐妹去派出所告发的,姐妹俩为什么要将亲兄弟推向审判台?她们这样做,真是大义灭亲、法律意识强呢,还是相互串通达到保护谁的目的?

如果黄大宝不是作案者,那他为何开始要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而承担此罪呢?真的是公安机关刑讯逼供,还是检察机关无的放矢?

面对案情出现重大变化和种种疑问,我向领导请示后撤回了对黄大宝的指控,并退回公安机关进行补充查证,在确信公安机关并无逼供之后,我带着助手赶到泰兴市横垛乡找到桃花。

经过打击后的桃花,越发显得苍白、消瘦,在她身上,已没有半点花季少女的神采。面对我们,她多少有点紧张和意外。

我直奔主题:“你伯父说他没有性能力,没有你。”

“不可能,他在撒谎,他在胡说!”桃花肯定地说:“除了他,没有其他人碰过我,从小我一直和他睡一张床,每次我不肯,他就骂,还要打我……!”

对于此类致孕的案件,以往通常采用DNA亲子鉴定。但是,该案的特殊之处在于黄大宝、桃花两人均缘于父系血统,血缘关系相近,两人的DNA图样比较相似。因此,DNA亲子鉴定利用价值不大。

为了慎重保险起见,公安部门请来了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5位损伤专家,对黄大宝损伤做活体检验。检验认为:疤痕属非医院手术形成,符合自行用小刀割除的可能,推断疤痕时间约1年左右。此项推断表明:黄大宝将摘除的时间约有1年,而1年前,黄大宝还和桃花住在一起,那么极有可能是黄大宝了桃花之后,害怕事情败露而将摘除。

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断,是鉴定人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该案的案情,较为客观的分析后作出的推断,很难说是科学的准确依据,还是一种常规的推断,因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仪器能测定损伤的时间。

医学专家的鉴定虽然准确性不够,但在通常情况下是有借鉴之处的。如果是另有人作案,此人肯定非常特殊,否则桃花不会轻易“咬”住抚养自己多年的伯父不放。如果被害人和证人的陈述真实可靠,那黄大宝无疑在说谎。

这个偏僻乡村的村民们一致反映:桃花是个很老实的小姑娘,与别人接触很少,更不用说与另外的男人交往。通过此次调查,桃花被别的男性致孕的可能性逐渐变小。

看到手中厚厚的调查材料,我感到不枉此行。黄大宝对桃花看管得那么严,如果作案人不是黄大宝,他似乎没有原因和动机代人受过,他会得到什么?被害人及其他证词均一致,没有出现另有他人作案的迹象。因此,可以这样推断,黄大宝是在案发前,害怕事情败露承担刑事责任,而将摘除。如果此推断加上上海专家的鉴定,该案认定黄大宝作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案重新时我又与桃花长谈了一次,希望她能出庭作证,桃花同意了。开庭时,黄大宝自然重复着他的故事,但面对被他摧残了的花儿,面对我所有的翔实举证,黄大宝不再争辩什么。他显得有点沮丧。一审判决后他未上诉,直到看到《执行通知书》时,他才道出事情的真相――

那是1996年上半年的事。长期奸淫侄女的黄大宝看到侄女一天天的长大,心里越来越不安,那段时间,他时常在考虑这个问题,想就此罢休,但是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每次奸淫后他都有点后悔,他想把孩子送到别人家住,但是亲戚家不是孩子多,就是经济困难,因此当他4月份最后一次奸淫后,就有了一个自残的念头,他听说宫中的太监因为摘除了就没有了,他便开始盘算摘除,他愿意以这种自残的痛苦赎买自己曾经的罪孽,更是为了彻底消除这方面的欲望!

4月的一天下午,黄大宝关紧大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和几根白线,以及几包消炎粉,模仿兽医阉猪的方法,强忍剧痛对自己动了“手术”。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最后那次却留下了祸根:桃花怀孕了。

一开始,黄大宝想反正是自己做的孽,坐牢也活该,一直没有为自己狡辩和反映自残身体的情况,后来害怕被杀头,开始编出一段故事,他认为唯一的见证人桃花的父亲已经撒手人寰,死无对证。

当然,谎言最终没有掩盖住真相。

回访手记:老年性犯罪,值得关注的话题

据扬州市人民检察院统计,今年1~9月份,在的案犯中,性犯罪者占10%左右。就全国范围来看,在性犯罪总体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老年性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性犯罪的侵犯对象以未成年人居多,多为,因为反抗能力较差,有时以几颗糖果就能哄骗到手。就犯罪的老年人来看,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基本上不了解法律知识。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觉得自己的诱迫是可耻的,从思想深处不认为这是犯罪。此外,老年人犯罪增多的另一原因是经济条件差,无力到一些“地下”场所消费。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物质上的匮乏,农村的老年性犯罪问题更加突出。

老年性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退休在家,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桃花源记教案篇6

很快,“知道”记者找到了渔人……

知道:你好!我是一位未来世界的记者,在得知你的“奇遇”之后,很想为你做一个专题报道,你可以接受请求并配合我回答我的问题吗?

渔人(顾不得疑惑,只想快点诉说自己的故事):好啊,求之不得呢!

知道:请问,桃花源是个如此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为什么你停留几天就离开了呢?

渔人:其实,我也不想离开,但我的家人还在等我,我实在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需要我。虽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的家毕竟是我辛勤劳动构建起来的,那间房子也有很多回忆。虽然那里不如桃花源里民风淳朴,让我无忧无虑,但我的生活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至少我还没有被这个黑暗社会残害。

知道:哦,那么,故事中村人不是告诉过你“不足为外人道也”吗?你为什么还要把此事告诉太守,还让他派人前往呢?

渔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职返乡了。我担心他会受到迫害,正好又发现了桃源,所以就……本来我想告诉了村民关于太守的事之后,他们一定会谅解并接受太守的,可惜没有找到桃花源。太守已经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记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消失?在我离开后那几天,天气变化是不可能销毁记号的啊!

为了找到答案,“知道”记者利用GPS定位系统找到桃源,几经周折来到桃源村,也向村民们说明了事况。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听到那位素未谋面的太守已去世,他们痛感惋惜:“我们当时害怕暴露了住处,就悄悄跟着渔人出了洞口,果真发现他做了记号,因为担心他心怀不轨,所以就在他走远以后,把他做的记号全部抹去了。可没想到他是要救人呀!都怪我们只想到自己,牺牲了一位难得心怀人民的好官啊!我们对不起渔人,对不起太守啊!”

桃花源记教案篇7

关键词: 陶渊明;桃花源;现世性

陶渊明以饱蘸田园色彩的生花妙笔构写了《桃花源记》,成就了一段诗文传奇,成就了自然美学的绝唱,也营造了无数读者心向往之的梦境。桃花源一如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山水相依,落英缤纷,桑竹萦绕,男耕女织,远离战祸和剥削的桃源人平等自由、安宁祥和、幸福美满,过着躬耕自给、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们约定俗成地称这一美好的胜境为“世外桃源”,解读《桃花源记》也始终遵从前人的定论:陶潜有感于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表达他对如同上古时代那种自食其力、友好和睦、没有现实纷扰与贫困、“怡然有余乐”的社会的憧憬,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寻。桃花源是他精神的寄托,是存在于想象中的虚无。诚然,桃花源亦真亦幻,若现若隐,虚实难定,堪称“千古之谜”。倘若只是为了要沿袭旧法就盲目判定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完全不存在的,这一观点显然缺乏科学的论证,是片面的阅读观。我读《桃花源记》近百遍,每一遍阅读,都能够感受到桃花源强烈的“现世性” 特质。桃花源无处不吐纳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律动着属于当时社会的脉搏,这表明桃花源其实不在世外,而在世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桃花源就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一、桃花源是陶渊明隐栖田园的真实写照

桃花源的入口初极狭,才通人,不易被发现,适宜隐居或避战乱,这与陶渊明隐逸的志趣契合;桃花源环境优美,符合陶渊明诗意浪漫的田园品质追求。陶渊明对桃花源周遭环境、村中生活的描写在他反映自己真实田园生活的其他诗文中随处可见。

对隐居躬耕、快乐农事的田园,陶渊明真诚袒露炽烈的热爱。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痛快淋漓描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与《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对桃源人在土地上耕种劳作的场景的描写何其相似!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不带丝毫仙气,充满了世俗生活的地气,就是寻常村落,普通田园。他在另外一首《归园田居(其一)》中亦有这般写实性描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质朴的白描手法刻画了自己置身其中的田园风物,展现了一处生机蓬勃的农舍村居。这与《桃花源记》前两小节对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平和自在的桃源中生活的状写何其相似,这是作者返本归原,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他欣赏、享受着这种状态,体现了本我即自然。

据此不难看出:他的“南山”“南野新田”,他的“方宅”“五柳”就是他的桃花源。这正是桃花源式的真实田园生活体验在他作品中的必然体现和反映。陶潜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41岁之前为“入世阶段”,41岁后为“出世阶段”。后期,因时局极其动荡,战乱更加纷繁,他对充满险恶的仕途倍感绝望,毅然辞官归隐。但当时的出世往往不是绝对的斩断尘根,而是“在世出世”,常常“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作者亦如是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由此可见他的“世外”也还是在世俗社会之内的,桃花源是使他可以远离他所厌弃的案牍与纷争的世内所在。从这一层面上看,《桃花源记》是陶潜归隐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桃花源在文本中呈现“现世性”特征

《桃花源记》第一小节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描写的是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桃花林,有人打理的桃花林。如果没有人们的有心栽桃,哪里会有树成阴、花如海的美好景色?什么人在做?桃花源人。这里是他们家园的环境,桃花林这一绿色的自然屏障,既美化了他们的村落,也隐化了他们的家园。在他们精心的管理养护下,桃花林才有如此盛大的花开花落。在古代,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人们栽种桃树之类果木也是一项收入,农村到处可见绵延的桃花林,很多诗人的笔下都描绘过。加之作者文风朴素、自然、真实,他笔下极少有虚夸曲笔,由此得出:这片桃花林是世内的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段文字对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地势特点作了具体描述。水的源头在高山上,密林连接河流,河流萦纡高山。地势荒僻幽深,山重水复,曲折险阻。为了躲避战乱藏身于此,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古代是很少有人能发现的。《晋书・刘毅传》有这样的记载“政权转移不息,政公翻复,人民常逃亡去就,不避幽深”。东晋末年,兵连祸接,民不聊生,老百姓在战乱中受到的蹂躏伤害最为惨烈。在苛政、战乱猛于虎的悲惨现实里,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为求活路,一小部分逃难者就会选择“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寻求生命的避难所。桃花源具有险要而隐秘的特点,是逃难者的理想家园。在这隐秘的地方生活,虽然恍若隔世,但还在世内。

桃源人远离了战乱和赋税,比照外面的兵荒马乱,桃源里的生活和平安定,内外天壤之别,让人不想再踏入战火纷繁的现实。但果真如他们对不期而入的渔人所说“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吗?那么,从秦朝到晋朝,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六百年的光阴过去了,为什么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按理说他们应该着秦服才对。他们的穿衣打扮竟然和六百年后的晋朝人一样!如果说桃花源在世外,是虚构的,着装问题岂不是陶渊明开的一个大玩笑?但陶渊明那样的大家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原因是什么?桃花源就在世内。虽有山水隔绝,桃林遮蔽,但桃花源与世内是隔而未隔的状态。

由此可知,桃源人仍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因为生活需要,他们也要外出。但他们会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想被外人发现,以免搅乱来之不易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不会露出“蛛丝马迹”,即使如渔人偶然误入桃花源,古代信息、交通等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得知讯息。即使知道,如渔人者“处处志之”,想在无数的险山、恶水与密林之中再次找到小众费尽心思隔绝外界的避难所,真是难于上青天。

三、桃花源不断有人探寻,隐秘而真实

生逢乱世,不得安宁,布衣百姓渴望一个可以和平度日的地方,很多相对隐秘的地方成为求生首选。求而不得者,就会闻讯找寻。文本中提到的桃花源的追寻者南阳刘子骥,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听说了桃花源的事情后,兴冲冲地计划着前往探寻,但没有找到就去世了。据《晋代史轶》记载,自他以后,知道桃花源信息的人还是有的,但已经不多了,少数探访者也知难而退,桃花源渐渐无人问津。这一情节绝非陶渊明为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而刻意安排的,那是片面的,是不懂作者的读者对文章的一种主观臆测。桃花源就是真实存于现世之中的一处美好的、隐秘的避难处所。

唐代诗人张旭在《桃花溪》中也曾发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样的问询。其实想要找寻桃花源的何止张旭一人?王维、王安石各作《桃花源行》诗一首表达追寻之志。证明“桃花源”在很多朝代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美好的境地,许多人都想一探究竟。但桃花源真的很难找,于是就有了“春来到处桃花水,不辨仙踪何处寻”的叹息,桃花源渐渐的成为了一处被世人神化了的地方。

桃花源直到今天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省市都有桃花源的踪迹可寻,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那是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其别有洞天,地方辽阔,土地平旷。当地的百姓说他们的祖辈就住在这桃花源里,这样说来,他们可谓桃花源后人了。传人的说法有可信度,也有力地证明了桃花源是真实的存在。

综上所述,结论自然而然――在战乱不断的晋代,于高山密林之处、地理僻远的地方,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着的。在世出世的陶渊明有所听闻,辅以他个人真实的桃花源式田园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写就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可是桃花源“小小的安定与幸福”一比对东晋“大大的不安和战乱”,在战乱时代落后的社会条件下,“桃花源”生活范式注定不能够推广。所以每一次阅读《桃花源记》,我都能听到陶源明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幽幽喟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诗主题的创新[J].中国文化研究,1997,(1).

桃花源记教案篇8

自古桃花就是歌颂美人佳偶的托情之物,“桃腮”、“桃唇”、“桃花运”、“桃梦”、“桃情”之类,可谓不绝于耳。但“桃花水”、“桃花汛”就是另一番含义了。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古时候,黄河随时涨落,春暖积雪融化,河流水位上涨,正值桃花盛开时节,因此把黄河的春汛亦称“桃花汛”或“桃花水”。《汉书・沟洫志》谓其:“来春桃花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而陶潜的《桃花源记》,则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受祸乱的地方。说是有一个靠打鱼为生的渔翁,偶然从桃花源进入一个山洞,只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聚居其间,生活安适。他出来以后,想再回去看看,却再也没有找到这个山洞。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的幻想境界。

《神农本草经》记载:桃花能“令人好颜色”。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还是花苞时,采桃花200克,白芷3克,用白酒1000毫升密封浸泡30天,每日早晚各饮20毫升,同时将酒倒在手掌中少许,两掌搓至手心发热后,再来回揉擦面部,对黄褐斑、黑斑、面色晦黯等面部色素性疾病有较好效果。也可将阴干的桃花粉末,用蜂蜜调匀涂敷脸部,半小时后洗净。桃花中的山萘酚、香豆精、三叶豆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的活力,从而达到面色红润、皮肤光洁和富有弹性的美容效果。“人面桃花相映红”,正是古人赞美少女姿容娇艳如桃花的传世佳句。

桃花来源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桃树。其果实近球形,表面有毛茸,熟果带粉红色,肉厚,,气香,味甜或微甜酸。我国为桃的原产地,以华北、华东、西北栽培最多。“上海水蜜桃”、“玉露水蜜桃”、“肥城佛桃”、“深州蜜桃”、“天津水蜜桃”等均为著名品种,是夏秋季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

桃树树干切伤或致病后分泌出来的透明物质叫“桃胶”,淡黄至棕色,为多种糖和糖尾酸的复杂缩聚物,通常含有钙、镁、钾等金属离子。桃胶不溶于水,经浸泡、水解后得到质地均匀、黏度较大的一种物质,可代替阿拉伯胶,用于印刷、纺织、胶黏剂、水彩原料、电器等产品的制作中。桃木质细而坚韧,是制造家具和小木器的上好材料。用桃木制作的桃木梳,享有盛名。

桃树虽不高大,却不乏赞美之词,常和同为蔷薇科的李树共被人称颂。如:把所栽培的后辈优秀人才或所教的学生视为门墙桃李,用“桃李满天下”比喻一位教师的学生如此众多,到处都有。据《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记载:狄仁杰所荐的姚崇等数十人,后来多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韩诗外传》则对桃李给出了更深的含义:“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说明所荐之士是“桃李”,还是“蒺藜”,收获截然不同。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桃树、李树不向人们打招呼,树下却自然走成一条道。古人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那些为人真诚和忠实的人。《汉书・李广传赞》记载:“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颜师古注:“蹊,谓径道也,言桃李以其华(花)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趣(趋),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以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

桃符,是古时对春联的称呼。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树其花、果、木各有所用。然而在中医眼中,重用的是桃核仁,即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又称“桃仁”,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桃仁性平,味苦、甘,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用药心法》载:“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李时珍对其用法给予明示:“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桃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尿囊素酶、乳糖酶、维生素B1和挥发油等成分,可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对炎症初期有较强的抗渗出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兔耳血管;对呼吸中枢呈镇静作用;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

医圣张仲景对桃仁可谓用尽之极。①配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治少腹胀急、谵语如狂的蓄血症,取名“桃仁承气汤”;②配大黄、芒硝、牡丹皮、冬瓜子治疗肠痈初起,取名“大黄牡丹汤”;③配桂枝、茯苓、丹皮、芍药,组成“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小腹有癜块和血瘀经闭;④配大黄、度虫治疗产妇腹痛及有瘀血在脐下,取名“下瘀血汤”;⑤配水蛭、盛虫、大黄、蛴螬、干地黄、黄芩等治疗五劳虚极赢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取名“大黄盛虫丸”。后人虽有加减,但万变未离其宗。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