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3-03-03 15:57:16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昆明学院;大学泰语;研讨

【中图分类号】H412

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随着桥头堡战略实施,目前,云南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小语种人才培养对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昆明学院是一所综合院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21个特色专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同类院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选择昆明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调查研究泰语学习在各个专业开展情况的绝对优势。

泰语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据统计,云南省小语种专业目前在校生人数约5万人,根据2013年5月30日《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教高【2013】69号)》和同年6月28日召开的“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的要求,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规模在三年时间要扩大到10万人左右。

截止2015年,云南省开办泰语专业的本科学校已经超过10个,在校生规模约1900人,办学规模还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云南省大部分学校的泰语专业培养方向集中于传统的泰语语言文学、商务和旅游方向,机械、农业、建筑、医学等专业相关的复合型泰语人才稀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因此,对于泰语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

昆明学院自2002年开始招收泰语导游专业(专科),10年来共培养专科毕业生近200人;

2010年开始,为满足社会发展对泰语人才需求,学校增设大学泰语为公共必修课程,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择,课时数及学分均与大学英语一致。选择大学泰语的学生可以用大学泰语代替大学英语。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英语”和“大学泰语”两门课程中,任选一门进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学习。

本文选择公共必修类课程“大学泰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年实践研究,总结昆明学院多年以来泰语教学的“得”与“失”,并通过调查以及基础数据采样分析,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并结合当前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搭建符合昆明学院教学宗旨的泰语学科教学体系。

本研究数据信息采集可靠,分析科学,研究严谨,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昆明学院自2010-2015年所开展的大学泰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将数据分为静态及动态两个方面进行采样研究:静态数据主要涉及学生、师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学生最终考核等方面情况;动态数据主要反映在静态数据背景下,学生的反应、感受,学生个体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情况等方面。

昆明学院“大学泰语”2010年-2015年探索实践之路

选课模式的探索

2010年12月,为了响应云南培养小语种人才计划,昆明学院选择在2010级音、体、美,及三校本科R笛生中开设大学泰语公共必修课程,学生在本门课程所修得的学分将置换大学英语相关课程的学分。当年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人数为115人,选课学生集中在音、体、美、三校专业,利用学生的原课程上课时间作息,不占用晚间或周末额外排课。

2011级,学校决定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放选修大学泰语课程。当年,全校17个学院的各专业均有学生有意向选修泰语,最终确定报名的学生总人数为38人,开设一个大学泰语教学班。由于选课学生专业分布零散,为避免和其他课程安排的冲突,安排在夜间第9、10节课上课。

2012级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为17人,开设了一个大学泰语班。因为当年同时面向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增设了泰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故只能由任课教师指定上课时间,满足上课时间条件的学生才能选修大学泰语。

2013级,考虑到2012级上课时间段难统一的问题,学校决定将大学泰语课程安排到周末上课,以满足全校各专业的选课需求,最终有60人选修泰语,开设了一个班,采取一周上一次课,周日连上4节课的模式。但这一年级的学生在16周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统一监管,学生缺旷课、请假情况突出。

2014级,学校尝试采用与大学英语平行选课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选修泰语。当年,由各班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向新生作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自学能力,在英语和泰语两门课之间选修一门。在开放选课的头两周期间,学校特别开设了大学泰语公开课供学生体验观摩,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经过积极动员,2014级最终选修大学泰语的人数为324人,较2010年选课人数增加210人。

2015级,学校决定沿用2014级的选课模式,与英语上课时间段平行开设6个泰语班。考虑新生开学上课秩序问题,学校取消了大学泰语试听公开课,采取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选课系统的方法,有意向选修泰语的学生可以直接网络选课。但是,因为新生不熟悉校园网络选课程序,最终通过网络正常选课的学生仅有53人,但在正式开课后3-5周,又不断有学生提交申请选上泰语课,截至开学第五周,选修大学泰语课的学生总人数为138人。

授课模式的探索

复制大学英语分课型授课―合并课型授课―提高平时成绩比例

昆明学院“大学泰语”课程的授课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复制阶段。2010级-2013级,照搬复制“大学英语”版块式教学模式,将大学泰语课程分割为听说课和读写课两个板块。

随着“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启动,学校增加网络自主学习板块计入总学分,为了使选修泰语的学生获得相同学分,“大学泰语”也增加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但由于泰语教学起步晚,供学生自学的资源不足,学习资源均由任课教师搜集后转发给学生,供学生自学参考并要求学生于学期末提供一份自学内容总结给教师评定核算期末成绩。

“大学泰语”教学不应照搬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回归到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将“大学泰语”课程合并为一门综合课程进行授课,其重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和随堂练习为主。

第二阶段,合并课程阶段。选修“大学泰语”课程的学生,没有泰语学习经历,学生需要从泰语语音开始学习,第一学年的教学以字母识别、音节拼读为主;第二学年教学以场景对话为主。

选修泰语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具备英语自学能力,希望多掌握一门外语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第二类学生是对英语课没兴趣,希望重新选修一门外语,掌握基本口语会话即可,这一类学生占到总选修人数的90%以上。考虑到选修“大学泰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学校将“大学泰语”两年的教学目标调整设定为:使学生具备泰语拼读能力;学生能够用泰语进行基本日常会话;在熟悉泰语拼读、词汇构词特点的基础上具备基本自学能力。

第三阶段,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因为“大学泰语”的教学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学不好英语,希望通过选修泰语轻松过关的学生,他们对泰语没有真正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刚开始还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一进入到大量语音拼读规则学习和训练时,他们开始进入“听天书”的状态,并伴随有缺旷课现象。“大学泰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因考虑到学生选修泰语的初衷,往往对学习要求不严。

为强化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监督,学校决定将“大学泰语”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至40%,剩下的60%再由口语、听力、笔试的期末成绩构成。学生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x40% +(听说成绩x50%+期末笔试成绩x50%)x60%

结语

在长期以英语为王的大学公共课程教学体系中,“大学泰语”是一个新生事物,昆明学院现行的“大学泰语”选课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现实的问题。

学院对泰语公共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是“重发音、重交际、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泰语作为公共课程,两学年四学期的课程,共计只有256学时,这只相当于泰语专业一、二年级阶段一个学期泰语课程的授课量,所以对选修“大学泰语”的学生考核要采取切之可行的标准。

选修泰语课的学生都是泰语零基础,照搬“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泰语教学质量,学生更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功,能够通过两年的学习,达到基本的自学能力。所以,应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通过灵活的选课模式,满足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选课需求。

现在各高校都在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趋向于行业化、技能化发展。泰语可以向英语教学借鉴,但不能照搬,得结合际,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泰语教学路子,做到学校重视课程管理,老师重视教学设计,学生重视学习修养。而整个泰语教学最终的落脚处,还得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专攻,学以致用才是昆明学院作为综合性运用型大学泰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闭晔.提高泰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48-49.

[2]黄钰惠.基础泰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4,07:164-166.

[3]段召阳.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非专业泰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战线,2011,S2:348-350.

[4]林子艺.怎样提高职中泰语教学的水平[J].考试周刊,2015,06:167-168.

作者简介: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国标》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 华北理工大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国标》制定的背景及《大纲》所具有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全国已达到普及,我国英语类专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仲伟合曾指出,我国已有更多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直线上升,其中有 196所和 252 所分别开设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蒋洪新曾指出,在2010和201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均表明了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这个英语毕业生越来越多的环境下,也要考虑到教育质量是否达标,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标》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校本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这已成为摆在高校英语专业面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要τ⒂镒ㄒ到行改革,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当其冲。

虽然国内大多院校按照《大纲》制定了符合本校及地区特色的培养方案,但《大纲》仍具有局限性,国内高校内部开始出现学科分化,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重语言技能轻素质培养;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等,因此非常需要各高校在《国标》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二、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国标》出台了九大教学内容,其中课程体系分总体框架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总体框架制定了课程体系与相应学时的条令;课程结构则要求从公共基础课程至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来制定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总之,最终要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国标》出台后,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增开了人文通识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国内重点综合性高校和外国语大学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广外、北外和上外来看,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的变化体现在专业方向、通识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上。

英语专业本科目录外国语言文学包括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分析比较这六所高校后发现,其实现专业方向的方式有所不同。北外和上外是通过三、四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实现的,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 广外则是依靠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实现的,比如英国际会展与旅游,文化与传播;南京大学的英语专业是在学生达到专业标准后,利用“开放型选修课”来实现三个不同的方向: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而北大对“方向”的形成没有明确规定,主要靠学生“大类平台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少服多自主形成。复旦大学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向,强调学生巩固专业课。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也体现在通识课的设置上。通识课强调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都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占总学分的25%―30%左右。各大学的通识必修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都包括:思政、体育、军事和外语,基本一致。通识必修课中最具特色的是北京大学,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大类平台课和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共20学分(总学分146)。课程涵盖学科极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艺术类等。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上看,英语专业专业必修的设置大都相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设置了如基础英语综合课高级英语综合课、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语言学、美国文学文学史、英国文学史等等。广外更加具体,每个方向定制了专业方向必修课例如:英语(国际会展与旅游)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议策划、旅游地理学、旅游消费行为学、会议组织、旅游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专业选修课则是百家争鸣,例如,北外据自己特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英语语言与文学、社会与文化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广外、上外和复旦比较侧重语言、文学、翻译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南京大学英语系根据自己的特色专业国际商务系,增加了经济、贸易、商务等选修课。而北大在文学方面的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高具有专业、细化、精深的特色,非其它学校能比。

学分设定规则按照专业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要大于选修课的比例来定。通过对这几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我们发现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的培养,要注重与时代接轨,要严格要求英语基本功的训练,通识还要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这些探析为地方性综合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

有人认为“四三三”模式比较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的发展,即英语语言基础占40%,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知识占30%,跨专业知识占30%。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院校,结合自身英语专业特色,在《国标》出台后积极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在2011版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2016版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89.5学分方能毕业。必修课程153.5学分,选修课程36学分(包含校级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专业基础课66学分,专业知识课5分,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和精神。

从培养目标上看,我校新培养方案增添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要求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容。从专业特色上看增添了要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专业方向可供不同需求学生选择、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化明确化,注重基础技能基础上的素质提升,目的侧重于培养能够从事多样化工作的人才等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增添了在教育平台上新方案强调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的内容。从课程体系上看,增添了素质拓展模块,切实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毕业实习,突出了学生毕业论文中实践的意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更加突出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同时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英语实践周由原来的7个学期增至8个学期。

从英语教学进程划分课程,可以把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五大类:第一类,通识教育平台,即以二外、体育、思想政治和计算机为主的课程。第二类,学科基础平台,即以英语口语、听力、语音、写作、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及笔译为主的必修课程。第三类,专业教育平台,即以汉语概论、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语言学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必修课程,和从翻译、文学、语言学三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的选修课程,涉及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小说等等。第四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类别:包含科研创新训练类、创业训练类、人文、体育素质类、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类、会议报告讲座类和专业认证考试类等六类。第五类,实践教学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的实践教学。通过划分五大类,我们看到了我校正在不断地完善和规划化课程,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具多样性。

在《国标》指导下,我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导向,我校开设了汉语概论、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圣经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学概况、希腊罗马神话等相关专业知识课,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英语的知识水平。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我校开设了综合英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其中英语文学为特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我校开设了科技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实践周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机会。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我校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比如话剧大赛,参赛的学生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或名著的改编、表演对经典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听说读写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此外,学院情景模拟实训室通过开展英语沙龙,演讲培训等活动,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西方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通过英文歌曲演唱、英文绕口令比赛、英文百科知识问答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结论

地方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不如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上需要加强。

我校在《国标》出台后对已经实施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高校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本校特色出台了相关培养方案,并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本专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仍在努力,虽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国标》的出台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各高校应在《国标》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本校英语人才发展的校标,以此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定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456-462.

[2]刘贵芹.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J].外研之声,2013,(3):4-9.

[3]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21-130.

[4]杨贤玉,柯宁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7-60.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6]张玉军.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外国语大学本科英Z专业课程设置[J].语文学刊,2014,(12):153-154.

[7]周洵瑛,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2010,(4):37-66.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 名词修饰语 排序规则 认知学

一、前言

英语句子中可以修饰名词的有形容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动词不定式、分词及其短语、动名词及其短语、代词、数词、介词短语等,用于说明该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1]。为了清楚界定某个名词代表的事物的特征,一个名词中心词可以有多个修饰成分。例如,承担此任务的形容词就可分别用于:表示人们观点、表示形状、表示年龄和时代、表示颜色、表示国籍和地区、表示材料等。多个名词修饰语同时修饰一个名词,就有修饰语排序问题。关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的排序,一般语法书籍都有讲解,如《朗文英语语法》描述为:品质尺寸新旧样式颜色产地过去分词,但仅限于指出应该如何排序,没有对排序规则作出解释。目前大多数语法书籍都是这样罗列语法规则的,这使英语语法的教与学都成了非常枯燥的工作:规则陈列式的讲授与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记忆降低了英语语法学习的效率,使英语语法在英语习得中未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即使有人总结了排序规律,采用巧妙的方式来帮助记忆规则,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前的英语语法的研究范式仍由描写性语法占据统治地位。

英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盲从拉丁文法、规定性语法(重视的是语言的使用规范,即只有符合该语言外壳的才是规范的英语)、描写性语法[2],研究对象从语言表象、浅、易的语言外壳逐渐推进到深层次的语言内核。描写性语法注重语言的静态的形式化描写,重视语言的共时使用规律的研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一语言现象只要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表达习惯,就是合理的[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角度来研究人类语法形式的形成过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提出了解释性语法的概念。解释性语法侧重语法现象的语义和语用分析,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是并存的,语言使用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与人类心理发生关系[3]。人类语言是认知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类的认知规律必然由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无论语法单位多么复杂,它都是一个“事先包装好了的组合体”,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说成是“习惯”或“自动化”,即人的认知在语言中的自动体现。语法现象就是语言使用者已经彻底掌握了的,可全凭自己的思维能运用自如的,各语言单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外壳结构[4]。解释性语法使探讨人类共同语法的视角从物化的语言表象转向人的认知和思维,从对语法现象的归纳总结转移到发现反映人类语言发展共同规律、制约语法现象的深层机理,从而建立起更为全面、合理的语法理论模型――以认知为基础的语法学。

人类思维和认知总的来说是相通的,人类总的认知模式是一样的,共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人类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存在共性。研究人的认知在语法中的体现,同时为语法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对于语法的教与学意义深远[3]。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名词修饰语的排序,是把名词修饰语排序这种语法结构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起来,寻求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语法结构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从解析人类的认知规律入手,找到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与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运用人的认知和思维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的目的,使以往的语法规则陈列式教学升华到语法现象的解释性教学。通过解释规则,便于理解规则,更重要的是利于应用规则。

二、认知规则

人类的认知包括三个过程: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实践检验,由此构成了人类总的认知框架:人类的认知总是从实践开始,从实践中获取感性认知,然后这种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获取更多的认知。感性认知获得的是关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一些性质的认识,能首先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认识,事物的这些外在性质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逐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性质,这就是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这三个过程受制于一个总的认知原则:定性分析应优先于定量分析[3],即人类对事物的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总的、宏观的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对现象的观察得到的观点,认识的层次比较低,难度也小。定性分析优先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实际上也是从现象再到本质的过程。

刘冰泉等将总的认知框架具体化,总结出十个细节化的认知规则,即人类对事物性质的认知顺序总是先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后高级,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先外后内,先直接后间接,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先总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后具体的、特殊的[3]。其中先易后难和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是认知规则的两大代表类型,最易感知、最易理解的事物性质最先进入人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认知的规则在包括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内的语法中反映出来。

三、事物性质(特征)分类及认知的顺序

事物的性质(特征)总体上可分为外在性质和内在性质。

外在性质包括:大小(长短、高矮等)、形状(样式)、颜色、新旧等。外在性质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从信息量来比较,有关事物的颜色、形状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大小、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从认知的难易程度来比较,认知事物的大小、新旧、形状、颜色的难度依次增加。

内在性质包括:质地(材质)、产地、用途等。质地(材质)有时可以通过感知(看、摸)就可以了解,有时需要查询才能了解;而产地等内在性质则必须经过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用途这一内在性质则属于实践检验阶段。

名词修饰语排序的语法规则,往往符合先外后内、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和先易后难这几个认知规则。

四、名词修饰语排序语法规则的认知学分析

本文引用例句主要来自《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5],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1.大小+形状

a small round table

smallround体现的是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样是桌子的外在性质,判断一张桌子的大小比判断它的形状要容易得多,同时也体现了先信息量少后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

2.大小(长短、高低、形状)+颜色;年龄(新旧)+颜色

a tall white building

a new pink blouse

tallwhite和newpink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从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有关事物的颜色方面的信息要比有关事物的高矮、新旧方面的信息要多得多。

3.多个同类名词修饰语――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

a red,blue,and white flag

the shy evasive untrustworthy smile

这两个例子中,修饰中心名词的几个修饰语是属于对事物同一类型性质进行界定的形容词,从形式上看,redbluewhite和shyevasiveuntrustworthy的排列顺序是,同类形容词――读音短的在前,读音长的在后,体现的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这些单词的拼写和拼读的难易程度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省力到不省力。这些形容词往往属于同一类,例如red,blue,white同属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shy,evasive,untrustworthy同属于表示特性的形容词。

4.大小、形状、年龄、颜色+国籍(地区、出处)

a beautiful large green Chinese carpet

beautiful属于定性分析,beautifullargegreenChinese的顺序首先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即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如前所述,largegreen的排列顺序体现的是信息量少到信息量大的认知规律;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为地毯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必须经过人的认真的询问才能知道。

5.定性+材料(物质)形容词或名词

a useful oblong tin box

useful属于定性分析,因为一个事物是否有用,是不能用数字来表达的;oblong是表示形状的名词,应该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usefuloblong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原则;tin是表示材质的名词,从useful到oblong再到tin的排列顺序体现了人的另一认知规则,即从事物的外在性质到内在性质的认知。

6.其它词+用途、类别形容词、名词或现在分词

a plastic garden chair

plasticgarden的排序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椅子是不是由塑料做的,可以通过肉眼或经过触摸就可以知道,而椅子是不是一把花园椅(用途),则要通过人的综合分析(如:研究它的形状)或是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的。

7.其它词+用作形容词的名词

the clear blue morning sky

clear属于定性范畴,clearblue的排列体现了定性分析优于定量分析的认知原则;blue,morning同属于定量分析,但判定一个物体的颜色要比判定时间容易得多,所以bluemorning的排序体现了认知由易而难的过程。

8.其它词、国籍(出处)+颜色等

the delicious French red wine

delicious属于定性分析,所以定性分析必须优先,体现了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宏观在先的原则;French这一从属关系则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red wine则属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该酒的种类是红酒,不是白酒,也不是红色的酒。

9.出处+过去分词

a Chinese made coat

Chinesemade的排列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10.现在分词+出处

a fast-running Chinese sports car

fast-runningChinesesports的排序体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检验的认知过程。fast-running属于感性认知,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能感觉得到的;Chinese这一从属关系需要人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过人的查证才可能知道;sports(是指车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阶段,这也是认知的最后的一个阶段。

11.动名词紧放在名词之前

audio-visual teaching aids

audio-visualteaching的排序体现了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到具体的、特殊的认知过程。audio-visual属于总的、普通性、一般性的认知,属于定性分析,teaching指的是辅助设备的最终用途,属于实践检验阶段的问题。

五、结语

英语名词修饰语的排序规则在语法书籍里,它只是一个结果,发掘这个结果的过程被抽去了,但它仍然可以反映制约产生的是此结果而非彼结果的内在规律,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就是重现发掘过程,这个重现过程有助于理解仅以结果形式出现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进行了认知学分析,排序规则是符合认知规则的,可以用认知规则很好地解释英语名词修饰语排序规则的语法现象,对语法教与学的实践大有助益。

参考文献:

[1]北京工业学院外语教研室编.科技英语基础语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284-287.

[2]黄和斌.英语语法的宏观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3.

[3]刘冰泉,况新华等.英语名词短语形容词修饰语排序的认知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1-13.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7.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2]阮爱君:《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台州学院学报》,2006.1。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修饰语;比较;文化差异

Abstract: English- Chinese two languages have generality of a certain intensity on the word order, and this is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rying on the contrast on the word orde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bout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the generality and the persity on the modifier order of the noun. This can provide the window for not only offering the evidence for research of typology of human language, but explain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that mankind own in common, especially the human cognitive choices and priorities reflected on in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capacity and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modifier; comparison; cultural differences

引语

英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language universal)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共性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形式共性(formal universal),如范畴特征、语序、疑问形式、否定形式等;一为功能共性(functional universal),如达意功能、语篇功能等(丁金国,1996)。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analytic) 和综合型(synthetic)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灵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序总体上较为固定,没有曲折变化,其词语组合成句依靠语序和虚词;英语是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语序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以及多项修饰语的排序分析两方面对英汉名词修饰语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成因。

1 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

按照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前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后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后的修饰成分。英语名词修饰语在词组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位置则相对比较固定,这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

1.1 英语名词修饰语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而且两者均是非标记性的。前置修饰语主要由代词、数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后置修饰语则主要由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限定性关系从句,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以及较长的形容词短语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出现了明显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switch- to- the- front- position tendency),即后置修饰语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前置修饰语。这种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将做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二,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三,将整个句子直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张法科,1996)。此外,英语名词修饰语与其中心词存在被分隔的现象,即分隔修饰。例如:

1)There' s no report to us of any accident.(report及其修饰语of any accident 为to us 间隔开。)

2)I must try to make as logical a survey as Ican of this project which I have undertaken.(章振邦,1999)。(a survey 及其修饰语of this projectwhich I have undertaken 为as I can 间隔开。)

1.2 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名词修饰语均是前置修饰语。如汪康、肖研(1981)认为现代汉语中凡是定语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沈家煊(1996)就指出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王武兴(2003)进而提出汉语里定语的位置一般是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使用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是要放在前面。尽管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汉语名词修饰语主要是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也是存在的。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少数句子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或者在中心语之后单独成句,那多半属于一种出于修辞需要的异位语序(熊文华,1996)。例如:

3)(雪)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地绘了格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鲁彦《雪》)。

又如:

4)她(祥林嫂)一手提着个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名词修饰语和英语一样,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所不同的是汉语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出现较少,是标记性的。

1.3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的差异可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跟语言结构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或称“象似性”(沈家煊1996)。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冲击,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也是有选择性的,总是集中在最突出的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其参照物。被注意的对象称作“目标”(figure),参照物称作“背景”(ground)。对于一个已知的场景,“目标”和“背景”的确定是自由选择的,关键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哪一个物体上。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反映次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目标”是被突出的物体,成为焦点信息,但是焦点信息的位置只有两个选择项:前或后,因为人对空间的感知顺序只有两种方式:由“目标”到“背景”或者由“背景”到“目标”。这两种感知方式在影视制作中都有所应用。刘宁生(1995)对曹禺剧本《北京人》的舞台布景说明文字的调查研究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是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倾向。沈家煊(1996)调查研究了萧伯纳剧作Pygmalion 的场景描写,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具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感知倾向。名词修饰语总是以中心语为“目标”,以修饰语作为“背景”,这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根据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都应当是以前置修饰语为主,这和前面我们所作的描述是有出入的,但是考虑到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日益显著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样的结论也是合理的。

2 多项修饰语的语序

多项修饰语是英语名词修饰语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另一个共性。多项修饰语又可以分为单层多项和多层多项。单层多项修饰语是由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两个以上的修饰语构成,而且各个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a bunch ofred, white, yellow roses,又如:就长、宽、高的方面而言,每个尺寸也都符合设计要求的。根据英语的习惯,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各个修饰语的语序一般由词语的长短以及其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确定。汉语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只受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的制约(熊文华,1996)。多层多项修饰语是由两个以上属于不同逻辑范畴的修饰语构成的,各个修饰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我们讨论比较的重点。

2.1 英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在带有多种修饰语的情况下, 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一般是: 限定词+描绘形容词+类别词+名词中心词+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如:

5)an interesting story book in English which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英语名词词组修饰语的这种排列使人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能够基本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名词修饰语时, 有时修饰语之间回出现用连词(and,but 或or),有时用逗号。

2.2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是严格的,也是有规律的。许多学者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描写这种语序规律。熊文华(1996)认为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顺序通常为:限定性(表时空、数量、属有和范围的)定语先于描写性(表示形状、特征、质料、方式和用途)的定语;带“的”定语先于不带“的”的定语;在带“的”的多项定语中,表领属词语居先,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次之,短语在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在不带“的”的多项定语之中,表领属的词语居先,数量词语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黄伯荣与廖序东(1997:83- 84)认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的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并以此为出发点描写了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读作“先于”,下同)。陆丙甫(1988)从定语的语义类型角度把多项定语的顺序归纳为: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人类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前置修饰语占多数而偏长修饰语后置客观存在语言事实和英语中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就体现出的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心理学家曾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的限度是7+/—2 个语快,人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大脑在进行同步的“组块”,就是把几个相关的词组成一个语块以作为记忆和理解的单位而一个易于记忆的了解界的架子应该是7+/—2 个语块。(鲁川:2001))。将重要修饰成分后置则反映了人在处理和表达是将未知的、欲突出的新信息放在句尾焦点位置的机制策略。故此对不同语言名词修饰语位置和先后次序的研究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词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4] 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陆丙甫.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 汪康、肖研.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

[8] 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修饰语;比较;文化差异

Abstract:English-Chinesetwolanguageshavegeneralityofacertainintensityonthewordorder,andthisisthefoundationforourcarryingonthecontrastonthewordorderbetweenEnglishandChinese.AboutEnglishandChinesetherearethegeneralityandthediversityonthemodifierorderofthenoun.Thiscanprovidethewindowfornotonlyofferingtheevidenceforresearchoftypologyofhumanlanguage,butexplainingthecognitivemechanismthatmankindownincommon,especiallythehumancognitivechoicesandprioritiesreflectedoninlanguageandinformationhandlingcapacityandmechanism.

Keywords:themodifier;comparison;culturaldifferences

引语

英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languageuniversal)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共性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形式共性(formaluniversal),如范畴特征、语序、疑问形式、否定形式等;一为功能共性(functionaluniversal),如达意功能、语篇功能等(丁金国,1996)。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analytic)和综合型(synthetic)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灵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序总体上较为固定,没有曲折变化,其词语组合成句依靠语序和虚词;英语是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语序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以及多项修饰语的排序分析两方面对英汉名词修饰语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成因。

1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

按照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前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后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后的修饰成分。英语名词修饰语在词组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位置则相对比较固定,这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

1.1英语名词修饰语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而且两者均是非标记性的。前置修饰语主要由代词、数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后置修饰语则主要由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限定性关系从句,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以及较长的形容词短语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出现了明显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switch-to-the-front-positiontendency),即后置修饰语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前置修饰语。这种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将做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二,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三,将整个句子直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张法科,1996)。此外,英语名词修饰语与其中心词存在被分隔的现象,即分隔修饰。例如:

1)There''''snoreporttousofanyaccident.(report及其修饰语ofanyaccident为tous间隔开。)

2)ImusttrytomakeaslogicalasurveyasIcan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章振邦,1999)。(asurvey及其修饰语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为asIcan间隔开。)

1.2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名词修饰语均是前置修饰语。如汪康、肖研(1981)认为现代汉语中凡是定语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沈家煊(1996)就指出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王武兴(2003)进而提出汉语里定语的位置一般是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使用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是要放在前面。尽管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汉语名词修饰语主要是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也是存在的。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少数句子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或者在中心语之后单独成句,那多半属于一种出于修辞需要的异位语序(熊文华,1996)。例如:

3)(雪)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地绘了格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鲁彦《雪》)。

又如:

4)她(祥林嫂)一手提着个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名词修饰语和英语一样,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所不同的是汉语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出现较少,是标记性的。

1.3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的差异可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跟语言结构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或称“象似性”(沈家煊1996)。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冲击,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也是有选择性的,总是集中在最突出的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其参照物。被注意的对象称作“目标”(figure),参照物称作“背景”(ground)。对于一个已知的场景,“目标”和“背景”的确定是自由选择的,关键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哪一个物体上。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反映次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目标”是被突出的物体,成为焦点信息,但是焦点信息的位置只有两个选择项:前或后,因为人对空间的感知顺序只有两种方式:由“目标”到“背景”或者由“背景”到“目标”。这两种感知方式在影视制作中都有所应用。刘宁生(1995)对曹禺剧本《北京人》的舞台布景说明文字的调查研究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是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倾向。沈家煊(1996)调查研究了萧伯纳剧作Pygmalion的场景描写,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具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感知倾向。名词修饰语总是以中心语为“目标”,以修饰语作为“背景”,这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根据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都应当是以前置修饰语为主,这和前面我们所作的描述是有出入的,但是考虑到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日益显著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样的结论也是合理的。

2多项修饰语的语序

多项修饰语是英语名词修饰语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另一个共性。多项修饰语又可以分为单层多项和多层多项。单层多项修饰语是由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两个以上的修饰语构成,而且各个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abunchofred,white,yellowroses,又如:就长、宽、高的方面而言,每个尺寸也都符合设计要求的。根据英语的习惯,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各个修饰语的语序一般由词语的长短以及其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确定。汉语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只受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的制约(熊文华,1996)。多层多项修饰语是由两个以上属于不同逻辑范畴的修饰语构成的,各个修饰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我们讨论比较的重点。

2.1英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在带有多种修饰语的情况下,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一般是:限定词+描绘形容词+类别词+名词中心词+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如:

5)aninterestingstorybookinEnglishwhichwaswrittenbyafamousChinesewriter.

英语名词词组修饰语的这种排列使人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能够基本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名词修饰语时,有时修饰语之间回出现用连词(and,but或or),有时用逗号。

2.2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是严格的,也是有规律的。许多学者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描写这种语序规律。熊文华(1996)认为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顺序通常为:限定性(表时空、数量、属有和范围的)定语先于描写性(表示形状、特征、质料、方式和用途)的定语;带“的”定语先于不带“的”的定语;在带“的”的多项定语中,表领属词语居先,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次之,短语在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在不带“的”的多项定语之中,表领属的词语居先,数量词语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黄伯荣与廖序东(1997:83-84)认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的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并以此为出发点描写了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读作“先于”,下同)。陆丙甫(1988)从定语的语义类型角度把多项定语的顺序归纳为: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人类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前置修饰语占多数而偏长修饰语后置客观存在语言事实和英语中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就体现出的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心理学家曾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的限度是7+/—2个语快,人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大脑在进行同步的“组块”,就是把几个相关的词组成一个语块以作为记忆和理解的单位而一个易于记忆的了解界的架子应该是7+/—2个语块。(鲁川:2001))。将重要修饰成分后置则反映了人在处理和表达是将未知的、欲突出的新信息放在句尾焦点位置的机制策略。故此对不同语言名词修饰语位置和先后次序的研究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词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4]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陆丙甫.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汪康、肖研.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

[8]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认知;修辞;名词动用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从“名词动用”术语说起。

在评述前人对名词动用的研究情况之前,本文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为什么要选择“名词动用”这个术语?其次,为什么同样是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它被视为辞格,而在英语里它是构词法?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名词动用也称名动转用,名转动词、名源动词、转类词、转品词等。英文也称functional shift,derivation by zero suffix,straight verbalization等。

“转类、转品”是修辞学术语,“转类辞指修辞上有意把词从这一类转成别一个类来用(陈望道1979”)。以下是名词在特殊场景下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句子里的名词动用使表达有新意,引人发起联想。例如:

1)先秦诸子,“君子之仕,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鸟托邦之梦?(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他一张脸便是感激的脸,浮雕在这旷漠夜天里。(何立伟:一夕三逝。

例1的“杠杆”,让人联想到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起整个地球。“杠杆天下”反映人用权力使天下人屈服于己的野心。例2的“浮雕”以旷漠夜天为背景,以脸为凸显对象,强调这充满感激的脸映在广漠寂寥的背景上,极生动、极立体。名词作动词用是转类、转品的内容之一。主要的转类通常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可以相互转用。所以,实际上转类词、转品词、名动转用包括的范围比名词动用要大。

名词动用的英文名称为denominal verb,名词动用是零形式转换(conversion)的一种。零形式转换是特殊的英语构词手段,例如:

3a)名转动:gift n.礼物、v.给…chair n.椅子、二当作礼物;主持

3b)动转名:set clean up v.Up安装、统率、set up n.设施 v.清扫、clean-up n.、设备清理工作

名词动用就如3a所示,是把一个词由名词转换成动词而不添加任何词缀,结果在原词的词形词义基础上产生一个创新词,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可能逐渐成为普通词。在不添加词缀的前提下,可以把原词的形态稍作改变,像3b实际上是“动词+副词”结构转换成带或不带连字符的复合名词。

通过对名词动用英汉术语的讨论和选定,我们要明确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名词被临时用来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这种语言现象。

二、构词还是修辞

现代汉语把名词动用视为修辞现象,英语把它视为构词手段。同样一种语言现象,为什么有构词和修辞的差异呢?

汉语名词动用一直是词类活用的主要内容。在汉语语法史上,甲骨文时期,词类活用还不多见,但主要限于名词用作动词。到周秦两汉时期,书面语从殷周时代的卜辞、铭文解放出来,语言大发展的时代到来。词汇、词义、语法都迅速发展,各种词类活用最为活跃。

英语名词动用也是自从语言出现以来就己经存在了,Morris&Morris(1975)称它“as old as the language itself(和英语语言本身一样古老)”。至今它仍然是重要的扩大词汇来源的手段。英语的名词占词汇总数的73.6070,动词仅占8.6 070。现存的动词不足,不能完全表达所有被创新出来的名词所涉及的行为的意义,用名词去构成新的动词使用能够填补动词的不足。

纵观汉语和英语名词动用的历史发展可知: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语为主,各种词类活用大量存在。这时期可说是词无定类。从先秦开始汉语双音词不断增加,词类活用持续减少,促使词性固定。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衰退和词性固定化仍然是主流趋势,但旧的活用如果不影响交际过程也可以继续使用,新的活用词也可以产生。尽管如此,词类活用己经不是人们口常交往常用的表达方式,而成为他们用来营造某种交际效果的工具。名词动用也是如此。学者们研究使用者如何使用名词动用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态度或发出一定的行为,这属修辞研究的范畴。英语名词与动词数量相差悬殊,并且名词数量发展迅速。把名词转换成动词使用能够填补动词数量的不足。转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添加词缀,另一种是不添加词缀。英语动词词缀少,又有搭配限制,所以动词词缀派生不具备高度的能产性。于是不添加任何词缀、由名词派生出动词使用的构词方式由于它的高度能产性就成为客观需要。这样,英语和汉语对名词动用的研究自然各自划入构词和

修辞两大板块。由此我们认为,出现分歧的根源是英语的“词有定类”和汉语的“词无定类”。

三、修辞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对现代汉语名词动用现象的研究出了描述其具体表现之外,主要把它作为一种辞格,从修辞角度来探讨其特点及用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79)举之为转类的一种形式。转类词,即“修辞上有意从这一个类转成别一个类来用。(陈望道1979:191)”。这种辞格的形成可能是语境的作用,也可能是习惯养成。为了使人“感受”,于是内容上适应于情境,综合运用情境、题旨等,并融合人的经验,在形式上则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感性因素,尹世超《汉语语法修辞论集》(2002)用“粘连带用的词类活用”专指语境影响下产生的活用,认为他的特点是大多带有引号且重读。

四、总结

本文从认知和修辞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了名词动用这种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异同点,分析了导致异同特征的主要原因,以及人们创新和使用名词动用的种种原因;虽然名词作动词使用能够营造特殊的修辞效果,是扩大语言词汇构成数量的重要手段,

总体上看,建构名词动用时,除了认知方面,我们还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了名词动用的修辞效果与认知的关系,认为名词动用的修辞效果来源于生成名词动用的特定的认知识解过程,且这些修辞效果本身是受话人进行认知推导、获得说话人期望的语义理解的中间桥梁。名词动用特殊的修辞效果是人们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不能够实现诙谐、新颖、简洁等表达效果,说话人大多会选择其他表达方式。由此反映出:修辞离不开认知。人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对修辞手段的选择、修辞效果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群.1998.谈谈名词活用的表达效果,《修辞学习》第3期:3_5.

[2] 陈望道.1979.《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 程琪龙.1999.《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一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程琪龙.2006.《概念框架与认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戴昭铭.1998.《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社.

[6] 丁声树.1979.《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7] 冯广艺.2004.《变异修辞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英语个人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墨子》 修辞特点 英文翻译 研究

《墨子》成书时间为战国后期,主要是由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诸多墨家后学总结著作而成。《墨子》所论述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政治、经济、语言、哲学、科技、军事以及伦理等,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著作以及百科全书。近代以来,《墨子》的文本研究以及翻译工作逐渐兴盛,《墨子》语言的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一直是研究学者专家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墨子》语言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工作经验,分析比较《墨子》修辞特点和英译本,希望可为《墨子》修辞研究与英文翻译提供经验。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为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几乎每一部著作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比较常用的比喻词包括像、似、犹、如、若和譬等。比喻的修辞方式基本上限于词语修辞,侧重于创造一种形象感,主要修辞形式有明喻、借喻与暗喻等。《墨子》一书中使用了多种比喻方式,而且比喻方法运用方面也有大量的创新,使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得到明显提升。墨子本人以及墨家弟子在《墨子》著作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日常的口语形式进行表达,使得全书的思想论述更加贴近于生活。《墨子・天志》中有“我有天志,辟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在这句论述中,墨子用劳动者熟知的器具作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实现具体化。汪榕培和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will of Heav-en is to me what a pair of compasses is to a wright or what a square is to a carpenter.”翻译之后的语义基本与原文相同,而且采用“what”句式来表现比喻形式,可谓切当贴切,在保证原文思想的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英语特色。

二、排比

排比修辞方式主要运用在句子的排列筹划中,通过科学适当的排比句式能够有效增强语势,提升表达效果。《墨子・小取》中有这样的一段阐述“俟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俟”的意思即为排比,在实际运用中是将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且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成串,通过强化文章感情和气势,增强思想的表达效果。《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论述,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people now have three worries:when they are hungry,they cannot get food;whenthey are cold,they cannot get clothes;when theyare tired,they cannot get rest.”英文翻译采用“when”句式来遵守原文的排比型式,但是整体来看缺乏音韵之美,且不够简洁。

三、对偶

《墨子》中对偶句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对偶句均是两个语法结构相同且音节数目完全对等的两个单句结合而成的一个整句,构成整句的两个单句往往互相对称或对立。对偶的修辞方法能够增加文章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而且能够巩固思想感情的表达。《墨子・尚贤上》中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这句同时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充分表达了墨子对“义”的重视。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 unrighteous should not be made rich,nor should they be honored,favored or kept in intimacy.”本句翻译相当凝练,而且对照鲜明,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引用与用典

《墨子》为了充分阐述一些道理,运用典故和引用之处极多。“是故比十之,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英文翻译为“Thus Bi Uan was tortured to death because of his uprightness;Meng Ben lost his life for swaggering about his strength;Xi Shi was drowned owing to her reigning beauty;and Wu Qi was torn apart alive due to his outstanding feats.”虽然翻译出了历史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以及事迹,但是由于文化的隔绝很难准确传达意义。

五、结语

总体而言,《墨子》虽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限,但是其独特的修辞艺术却为后世的行文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墨子》对我国古代修辞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墨子》原文与英文翻译的对照研究,不难发现有诸多灵活的修辞手法并没有完全展示在英文翻译中。深入研究《墨子》语言修辞特点,并且系统分析《墨子》语言与英文翻译的差异,可以有效帮助翻译者更加深刻掌握《墨子》的语言艺术特点及其思想内涵,从而更加准确规范的翻译到英文中去。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