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就业导向8篇

时间:2023-03-03 15:57:24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创业教育;融合

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能够督促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合理设置高职院校专业,使专业设置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的特色,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

(二)以就业为导向能够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正确的高职院校定位,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贯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学科型教育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不同行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盲目攀比现象,这显然违背了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规定,与高职教育基本任务不符。因此,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三)就业符合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

就业事关国民生活根本与社会稳定,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而言,仍然与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必须有重点、有差异的实行特殊人才培养,即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高职院校学生只有掌握过硬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及时踏上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愿望。

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扩大就业率,利国利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加快高职院职业教育校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改革和变化是深刻的,高职教育改革有利于高职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为国家经济告诉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在迅速转型,积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为主,更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三)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

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大量人才不能及时就业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由于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分配制度已被废除,市场成为检验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和人才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如果毕业生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生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短,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速度。

三、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应当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真正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学校的日常高职教学活动中,要把实践教学课放在与其他课程的同等地位,不能浮于表面。此外,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院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就业导向篇2

(一)适应了“学会生存”的国际大趋势

早在2O世纪70年代,毋冶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每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著名报告,疾呼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就是四个支柱的核心。于是,“Learningtobe”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学会生存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讲,学会谋取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无疑是其最紧要的生存能力;而这种生存能力又必然构成其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显然,拥有“职业+技术”优势、被定位为以就业为办学方向的高职教育,在性质和政策定位上就与“生存”、“就业”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二)由中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所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并且劳动力最多的中国,其就业问题又具有特殊性——青年就业、转轨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相互交织。青年就业状况映射国家经济成长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转轨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又事关城乡统筹以至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以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数以亿万计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的、既“高”又“职”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下称高职教育),如何将庞大的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深入的分析不妨回望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危机和1998年的国内特大洪水,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拉动内需;正是基于这一政策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启动了——教育产业化俨然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自前几年开始酝酿而2001年正式全面推行的高校扩招,迅速并大规模地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相应地,这种“驼鸟政策”的“副产品”是:当时被延缓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累积,经过3.4年的学习周期,终于在2004年开始爆发。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以《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正式确立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在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直面经济低迷的严峻性

(一)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走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当历史的脚步迈向2008年,世界金融与经济形势的突变,使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遭遇最严峻的考验。其实,早在2007年4月,本次全球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已现端倪,然而,世界并不以为然。中国基于自己的国情,对于经济增长的困境及其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就业难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略一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新国策。

让世界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8年8月,情势急转直下,美国次贷危机以致金融危机已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对实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三大世界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衰退,从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强烈的波及效应。作为最大的新兴体国家,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显示2008年10月,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94.7,与9月份的105.3相比,下降了10.6,是2002年1O月以来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而当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与9月相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此外,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满意指数分别为94.2和89.8,也都呈下滑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从目前来看,到2009年,其深刻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的明显下滑,带来的是失业问题的空前严峻。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企业倒闭潮和一些艰难维持的企业的“员工长期休假行动”(一些企业迫于《劳动合同法》的压力,不敢公开大量辞退员工而采取的对策),造成了快速上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失业。显然,那些非熟练甚至是半熟练的劳动力,在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底层的和中下层的工作者,无疑会首先进入这个失业大军;而直接面对并服务于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受教群体的职业教育(当然含高职教育)无疑受到的冲击也是空前的。中国的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正处在作出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

(二)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那么创业就是经济活力之源、社会进步之翼、扩大就业的倍增器。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型到创业型的就业模式转变在于:

首先。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抓纲带目、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意义的就业只是个人行为,而创业形成的结果则可以是群体性的就业增长。也就是说,创业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手段,不仅产生一对一的就业效果,而且以一定的乘数创造大于一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私营企业总数达到520.5万家,吸纳就业6927.5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621.4万家,吸纳就业5309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就业规模分别是13.31人和2.O3人,这意味着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分别是以13和2的乘数而创造就业岗位,前者和后者分别以一个人的创业创造13个人和两个人的就业机会。

其次。以创业促进就业更符合当前的就业特点。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青年就业群体越来越大,一方面,这个新生就业群体因缺乏直接工作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常常遇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下岗失业群体不一样,具有教育水平较高、知识新和思想开放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重越来越高。必须把对他们的创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国内大学校园。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其后,许多高校陆续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虽比普通高校起步晚,但高职院校可以立足“职业+技术”的独特优势,同时将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业意识融于他们的创新行动之中,定能使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次,把创业和带动就业相结合,是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有效途径。单纯的就业通常只能使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而创业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其他投入要素的报酬。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指金融资产收入,也包括创业过程中获得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鼓励创业不仅可解决一个人甚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还通过劳动报酬和其他要素报酬,使收入份额向普通劳动者一方有所倾斜。

三、从传统型到创业型: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模式转变的方向性

(一)高职教育面临构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的新任务

处在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高职教育及其具有深远影响的就业导向,如何回应时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是一个事关其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全新诠释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提出了“实现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命题,其基本内涵在于:基于这一政策要求,高职教育要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新型关系;要转变社会服务方式,以教学和科研为支撑而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显然,这些有赖于高职教育能否从倚重教学转向教学与科研并举。

在传统型就业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往往是以教学的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取代科研而得以协调的,从而使其仅以单一的教学活动服务社会;而受制于现行的考核制度并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高职院校为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将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放在首位甚至是唯一的位置。在创业型就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学活动显然无法适应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将以“三位一体”的创新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其矛盾也在这一实际的进程中得以动态地协调;而两者这种动态的调适本身就是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动体现。

(二)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考察的历史宽远性

在当前社会转型(我国已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之际,正值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交织期)、经济走势已下行的关键时期,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此,人们诉求于大学理想,寻找着大学的发展新方向;作为以发展技术见长而更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国大学的专门教育——中国高职教育,更是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战略抉择。回溯大学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历史演化轨迹,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从传统型向创业型的模式转变的更宽广而深远的维度。

大学的千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不断冲突与协调史。经典大学理想鼎盛于l9世纪初而衰微于该世纪末,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生活;20世纪中叶后,象牙塔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大学,其理想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目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增加了服务社会的新职能,而且是生存方式和理念的改变:人才培养目的已从追求人的完善的终极目标转变到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需要,科研也从对纯粹知识的探求转变到对应用知识的更多关注。回到现实,正是大学社会理想和观念变化的缩影。

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为什么而教、大学应该教什么[4]。“大学应该做什么”内含的是大学先后产生的三项活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矛盾及其协调。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最为尖锐。由于针对高深学问的教学本身就带有研究的性质,而研究学问本身就完善了人格。因而在大学的理想中,无论是基于人的发展还是知识的完善,两者是能够结合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及其对校园越来越大的影响,终归打破了校园原有的封闭式的平衡,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得她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大学加速了向社会的靠拢并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其经济社会功能日渐凸显——培养人本身的教学和为培养人本身的教学服务的研究以及纯粹科学渐受冷落,而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科研即社会服务型研究大受重视。科研的独立及其分化——分化出纯粹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或社会服务型研究,尽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更是由于其在近代工业革命中展现的巨大力量。精神的东西一旦化作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就会巨大而又难以逆转。“大学应该做干}‘么”的冲突与协调,又引申出“大学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应该培养人的理性、个性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还是培养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而为个体的谋生做准备;其背后则是自南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及其整合。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别体现了大学与社会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前者彰显了精神发展需要,具有非实用性;后者则催生了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的分化,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用性。由于工业主义的发展以及生产领域中技术变迁的影响,一种专门的教育及职业的教育开始崛起并逐步从大学中分离出来。但过度的专业教育又会不断显现出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仅为职业做准备的狭隘性。于是,通识教育,这个“现代版”的自由教育就诞生了。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延续,又是自由教育的现代再现,即强调以专门知识发展精神以及人作为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实为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协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就在于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中,学生能够进入到更广阔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视野。

可见,总是打上了那个社会烙印的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实为大学教育的“有用”与“无用”的千古之争;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现代大学,痛并快乐地接受着一个难以逆转的事实:那些顺应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的大学教育活动被认为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改革[N].上海证券报,2004-07—19(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

[3]高飞,杨冠宇.大学生刨业与.商情,2008,(2):13—14

[4]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问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9.

就业导向篇3

但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者们从来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更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全院教职员工站在从中等职业技术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的新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鼓足干劲,与时间赛跑,与兄弟院校赛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一、更新办学理念,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办学思路、办学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办学思想的精髓。追求高水平的办学必然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和办学的灵魂。

我们在确立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的时候,一方面回顾了原黄冈工业学校近三十年的办学历程,总结、吸取和光大过去成功的办学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提出了有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办学理念,即继续坚持“一名两特”的办学思路,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确立“严谨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教风;严格遵循“重德强能,严谨拓新”的校训,形成“勤学苦练、成人成才”的优良学风;确立“以人为本,事业留人”,“人才兴院,质量强院”的办院方略。

与此同时,我们对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进行了新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创名校,努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共识。

我们从现阶段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职业教育方向,在四个方面正确定位。一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坚持高职和中职并举的格局;二是在办学特色定位上突出工科,多学科并举,力争把数控、机电、计算机办成全省同类学校的品牌专业;三是在发展规模定位上,在坚持把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的前提下科学地确定不同时期的最佳办学规模,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四是在发展目标定位上,把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向湖北省重点高职学院的目标奋斗。

二、作好新的发展规划,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我们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从新办学定位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资源等现状,制订出科学、前瞻,既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办学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使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早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早日依靠自身实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反复论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分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以及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是转型、跨越、扩大规模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从2004年到2006年,办学层次要从高职和中职并举逐步过渡到以高职层次为主,完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和跨越,主要的奋斗目标是要把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做大。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创新特色兴院阶段。我们设想从2006年到2008年,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我们的办学水平达到国家教育部办学评估的合格标准,力争达到优良等级。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把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

第三阶段是争创质量和打造精品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概括地说,就是要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十大基地”、“百名教授”、“千亩校园”、“万名学生”。

三、开拓新的办学思路,强化新的办学举措

(一)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在学院管理体制上由原来的学校一级管理向院系(部)二级管理转变;二是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工作上由办中专向办高职转变,从领导到职工都要迅速自觉地适应这一转变;三是在办学机制上由单纯从事教学向产学研相结合转变;四是在培养目标上由培养高规格技术人才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饭碗”教育的认识转变;五是在教育观念上由单纯的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的观念转变;六是在办学效益上由规模效益逐步向质量效益转变。

为此,我们要树立“十大”观念:即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观念;树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观念;树立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树立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的质量观念;树立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人才观念;树立提高办学质量是一个需要全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的全局战略观念。

(二)坚持把招生和就业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努力在全国各地建成关系密切的招生和就业网络。

(三)坚持深化教学改革,突出高职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既要拉开与中职毕业生的层次差距,又不能成为压缩型本科教育的人才“次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上深化改革,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和技术应用的特色,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的两大体系,保持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的合理比例,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性。通过强化训练,使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能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能够“零适应期”上岗。

(四)坚持艰苦创业,科学发展,努力完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条件。

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安排,滚动发展”的方针,将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向校园的建设和改善教学、实训科研和生活环境,大幅度增强培养实践技能的实习条件,营造适应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五)继续开展“三师工程”建设,着力培养、提高和引进教师,努力建设一支德高业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六)是要根据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原则,建立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院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管理体系。

(七)是要坚持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成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用人激励机制。

就业导向篇4

【关键词】中专德育;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而社会上很多中专和技校毕业生都存在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对于在校的中专生来说,一方面受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倾斜,而中专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因此,在德育课上加强对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为加强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在校的中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专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授课时, 我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等方式精心创设道德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技工荒”现象和2011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破解“技工荒”》一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发达”的秘密,让学生们感觉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一样大有作为。其次,我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各专业、各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探讨的八九不离十,比如:文秘需要对同事尊重、对领导服从、对下级关心、对访客耐心;财会人员需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进而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课前,我还把从我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毕业生事迹制作成了“从脚下走出来的成才之路”的专辑,在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做报告等。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我又让学生观看电影《法官妈妈》,并思考从影片中所看到的职业道德作为课后作业。通过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通俗直观的教学方式,摆脱“高、大、空、远”式的说教,让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并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时代活水

目前中专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且,中专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从而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畏缩不前、迷失方向等。面对这些形形的学生,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例如,我在讲授《职业理想》这一章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动力是什么?孔子授徒三千,开创儒家学派,其精神来源是什么?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职业理想的精髓。课后,我又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让学生搜集周杰伦自强不息的成材经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靠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我还带领学生进工厂实地参观实习,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实践,下工地体验生活,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封闭的校园搬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体验百味人生,让生活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最有力的老师。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中专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且,长期以来的德育课教学,是一种封闭、鼓励的模式,也影响到中专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因此,我在德育课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社会调查,参加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或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到工厂体验专业实践等,不仅训练专业技能,而且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具备什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提供实践的条件,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这些学生职业道德最生动的一堂课。学生走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变成一种习惯而内化为职业修养,继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才能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有现实的体验和真实的理解。

四、结语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军。我们中专德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就业导向篇5

论文摘要:文中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招生数量逐年增长。有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如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高职学生如何就业的话题备受关注。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关心的 热点,也是家长们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2004年 12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济部长在会议上强调:2005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政策、健全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关 键一年。周济部长要求,各类高等学校都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 制;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针对职业教育,周济 部长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

高职院校办得成功与否,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 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一是院系分级管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刚刚建立而尚未实现有效运转, 还没有探索出相适应的全程化、全员化的工作模式,更无法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现场招聘、提供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是就业指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对就业指导研究还停留在初浅阶段,缺乏高质量的适合就业指导的教材。

三是社会对高职学生在认同上存在偏差。当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人为地加大了高职 毕业生就业难度。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也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许多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 动者,而大批高职毕业生却找不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的现象。

四是高职毕业生还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就业心理,如只注重自身需求,不考虑社会实 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经受不住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情绪失控等。许多高职学生对自身无法合理定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职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没有做好从—个普通劳动者干起或是独立创业的准备,不适应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找工作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结果是从“有业不就”到“无业可就”。

二、就业工作思路及对策

鉴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及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工 作总体思路中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把就业作 为系部领导、就业干事和辅导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任务,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 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人本化理念要求我们在就 业指导工作中,树立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变“就业安置”为“就业辅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应以人的发展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 潜能;应做好择业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应对社会选择。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 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这 也是深层意义上的人本理念人本服务的标志就是要体现“亲情、周到、温暖”,全体教职员工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学生提供 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从而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

1.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要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人手。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 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紊、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 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才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才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 定性,应及时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办 出特色。首先,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 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地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第三,专业建设应坚持“就业主导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 就业为主导,形成有利予就业的教学链。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书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毕业时与社会零距离。

2.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做出努力:

1)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可以是“2+1”的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 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2)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高职院校可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 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 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也减少了企业在岗前培训所需花费的人财物方面的投入。

3)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4)建立多证培养制度。高职教育要锁定“两强”(比普通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专生知识能力强)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多证书”可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它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多变性需求。因此,应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实际成效。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3.学院统筹、系部负责,搞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划、管理和考核

就业工作是否做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良性运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协调统筹全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系部应 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就业干事、辅导员组成,具体承担系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院系两级协作运行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体 系,理顺关系,既保证院级统一管理和考核,便于宏观调控,又直接面向系部学生,便于微观搞活。

(三)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

拥有 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是开展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应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院师资队伍建 设之中,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劳动人事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

(四)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

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不应该局限在临近毕业阶段,应贯穿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一年级 开始,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全面的、详细的、具体的规划,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就业的最新动态,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毕业生。通过三年的就业指导过程,逐 步构建“入学初引导教育、入学后渗透教育、实习中跟踪教育、毕业前强化教育”的全程化服务体系。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提早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明白国家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让学生明白学生是就业的主体,使学生树立起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2.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为了明天的就业,今天要努力学习”的良好心态,确立奋斗目标和今后职业理想;

3.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在就业和人生方面得到科学规划,启发学生认识自我,从性格、能力、专长、价值观、事业兴趣、心理测试等提出人生规划;

4.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传授学生求职技巧,包括应聘信、面试、服装、社交仪态、化妆、角色体验等得到必要的培训,使学生能真正做到面向市场,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五)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途径有:

1.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职业辅导专家对学生做就业形势政策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素质。

2.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还应该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状况的分析和调查,建立校友会。

3.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随着经济与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业单位既有国家机关、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 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 精神,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4.了解市场需要,掌握用人动态,举办人才招聘会。

(六)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

就业导向篇6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指导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规模达680万。①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切实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与创新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方式,对于当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1.辅导员多以年轻人为主,有利于与学生沟通。

辅导员多以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在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上和学生相似,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容易进行换位思考。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容易拉近距离,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顺利开展工作。

2.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全面信息,有利于进行个性化教育。

辅导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与学生朝夕相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转变就业观,调整好就业心理。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求职的技巧,实现顺利就业,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3.辅导员的管理角色有利于将就业指导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

辅导员在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时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对调整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就业指导的时效性,从而顺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将就业指导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也能够将就业指导教育的时间提前,而非仅仅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缺乏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形式内容简单。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但是目前各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工作时间较短,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在指导学生就业时,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协助学校院系开展就业工作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向学生空洞地强调“考研”“降低就业期望值”“讲诚信”等,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指导。

2.高校辅导员职责不够明确,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也没有明确地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定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没有形成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3.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繁重,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日常管理学生人数较多,同时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位,学校的每次活动、每项要求最终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和学校的安全稳定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深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时效性。

三、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1.加强就业指导培训,使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就业政策法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多数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少,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引导辅导员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2.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高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对辅导员职责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辅导员就是“万金油”,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无法实现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和提高应对的能力。各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将就业工作看成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辅导员要对就业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将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侧重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

3.辅导员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将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就着手做起,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一年级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因此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就业的基本状况、变化规律、就业形势等。二年级着重能力培养。现今的大学生将逐步告别一张学历证书打天下的局面,学校要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提高求职能力。三年级职业定向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专长,促使学生写求职信,传授学生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业技能。这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量体裁衣,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始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向现代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大事。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是整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面对这一新形式和挑战,辅导员应当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张文勇.你的职业在哪里.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索桂芝.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就业导向篇7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宏观上影响高校、辅导员、学生的就业相关行为。自从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学校也跟着扩大了招生规模,这导致在整个人才市场的供需上形成了买方市场,进一步带来的是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对口公司的门槛提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不断下降。

(二)就业认知偏差的影响

就业认知偏差的问题在各个学校以及各个专业都普遍存在,现如今的高校教育,由于人才培养成本的上升,培养出一个学生可能会耗费一个家庭一半的积蓄,所以由此带来的就是家长和学生择业要求普遍较高;另一方面,目前的教育和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大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然而广大的家长和学生还是以以往的就业状况来进行择业,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造成和很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相关课程设置的影响

目前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一届比一屆难,网上经常说没有“最难就业季”,只有“更难就业季”。其实影响学校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安排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与企业和社会关联度不大,挂钩较少。

(四)相关工作经验的缺乏

高校的学生工作经验普遍缺乏,一方面是他们平常都需要在学校学习,学习的都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并没有得到实践上的锻炼;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出去实习,实习是不可能接触到核心东西的,一般就是去做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帮忙打打杂,能够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和正式的工作大不相同。企业和单位招收这些毕业生进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进行培训的,企业和单位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所以相比那些有很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毕业生的竞争力就明显少了许多。

二、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清楚地了解到就业形势,掌握一些关键的就业技巧;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促进学生职业的发展。因此,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和市场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一)建立完备的就业数据库

完备的就业数据库可以保证学校、辅导员等群体较好地实时了解学生们的就业动态,以便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困难。本文认为,辅导员应当与学校就业办保持良好沟通,通过就业办获取往届各年的就业数据和就业情况,掌握市场的动向,方便对学生积极开展就业形势的教育活动。就业形势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就业大小年的变化、社会的整体需求等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直接的影响学生本年的就业形势,所以建立一套完备的就业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念是学生正确择业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辅导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是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其二是树立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1.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然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辅导员要尽力帮助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就业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以平常心去对待自己的第一次就业。

2.树立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树立竞争的就业观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就业市场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和反映。所以,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竞争就业。树立市场竞争的就业观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来讲,一是要具备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在就业大军中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学会抓住每次的机会和机遇;二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就业的必要性,意识到竞争就业是市场的常态,是一种正常现象,社会上总是会存在一定人数的失业,这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有一定的自然失业率对整个就业市场以及宏观经济都是有利的;最后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竞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经验和方法,为以后的竞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以市场为导向,降低学生的期望值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目前学校的学生的就业期望居高不下,这带给学生的就业冲击很大。部分学生的想法是学什么做什么,在找工作的时候要求专业必须对口,然而现实情况并不能满足其要求,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又不放松自己的条件,最终没有找到一份自己中意的工作。

(四)加强就业培训及其指导工作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求职经验不足,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都不甚了解,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准备不充分,影响求职的成功率。辅导员因此可以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工作,对学生的求职基本技能和技巧进行培训,比如如何做简历,如何有效应对笔试,如何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如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胜出等等,都要在培训和指导中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些技巧,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观察,目前市场上整体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有诸多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促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嫄.市场需求导向下加强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5.

[2]王瑞,赵芳.基于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讨[J].求知导刊,2015,17:93.

就业导向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德育教育;护理专业;方法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护理专业的人才。很多职业院校也开设了护理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护理专业就业仍然很难,也有一部分人放弃这个专业,转行做了其他专业。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加强护理专业就业指导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生就业时面临的难题

(一)中职生的素质普遍不高

中职生大多因为没有通过中考而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学业成绩不好而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一般都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很多学生即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很难改善以往的不良习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二)中职生的就业观念模糊

中职学生普遍年轻化,他们对就业的意识还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上,也怕苦怕累,不能坚持下来。许多学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想去大医院工作,而没有切合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三)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虽然目前社会上对一些技术性的岗位要求不高,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护理这个专业来说,很多岗位还是有一定的学历要求。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学生在毕业时还未成年,许多单位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学生。即使一些单位会接受,会害怕刚毕业的学生不够稳定,工作不了多久就会跳槽。

二、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择业标准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经成为许多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决定。对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标准,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去学校安排的工作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然后当毕业后再选择合适的单位。其实这样的选择也没错,但是要考虑一些硬件因素。例如,首先,学生要确定自己喜不喜欢护理这个行业,要让学生明确,虽然学的是这个专业,如果自己学得不够好,或者自己不喜欢,可以选择其他行业。其次,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行业,也打算毕业后从事这个行业,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护理这个专业的门槛要求,以及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等要求。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准备好应有的技能或者资格证书。

(二)职业道德指导

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基本要求,也是各个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才可以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同时,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并且能让学生学会依据职业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为以后的从业道路打好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那么,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注重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护理专业可以说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专业,它不仅考验着从业者的耐心,还应该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当具备这样的精神,这样才能在这个职业中走得更远。(2)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工作中是一个集体,很多时候得服从指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比其在学校时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因此,在德育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来尽快地融入新的工作集体。

(三)成才道路指导

帮助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学生指引成才的道路。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出谋划策,认清就业现状,制订合理的目标。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或者边学习边工作。例如,对于刚毕业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择业建议时,要让他们制订长远目标,不要觉得大医院起点高,都想进大医院工作。要让学生认清现实岗位需求条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等到积累到一定经验,再让他们选择学历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然后再选择更好的岗位。

三、总结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未来具体做什么工作。对此,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面临的难题,并且以护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德育教育就是关乎职业道德的教育,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才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作者:周轮 单位:重庆市医药学校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