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8篇

时间:2023-10-09 10:47:58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1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其他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重视,各类学科竞赛开始兴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举办了众多学科竞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商科类学科竞赛的规模、竞赛水平以及比赛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商科类专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学科竞赛较少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制约。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研究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理论角度则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各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二、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生源质量的制约

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对考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以笔者所处高校位列,虽然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第十位左右,但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却低于省内其他经济较发达排名落后的高校。虽然高考分数不是绝对的生源质量的标志,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导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潜质方面首先就落在了其他高校大学生后面。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递,以成绩论英雄,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意识较浓,不注重创新、多元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质量的差异,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径是对普通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学术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面对这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民族地区高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资源限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型高校发展之路难以实现,而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又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院校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自身优势特色,更新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而是固守原有目标,不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切实际和落后,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知识储备不够,进而影响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缺乏。

(三)教师指导的制约

创新是一个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指导力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略低,这就影响了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规避以上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学科竞赛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增加了知识储备;再加之,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相对较弱,且指导学科竞赛所必需的科研能力要求相对略低,教师具备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竞赛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很好的规避自身劣势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商科类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人数达2000余名。但在2010年以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类别、人数较少,层次不高,省级以上奖励较少,部级奖励缺失。学生参与的竞赛大多以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素质性竞赛为主,参加的学科竞赛仅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低于1000。因此,学科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学科竞赛在民族地区商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低估。

2010年,以工商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全国特色专业为契机,笔者所在高校以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为纽带,明确了商科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开始逐步摸索基于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体系

1.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

(1)层次性原则。学科竞赛体系应包括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等两个层次。专业竞赛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参赛对象主要为某一特定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则是对囊括学院所有专业的商科本科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竞赛,参赛对象扩大为学院所有学生,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2)针对性原则。学科竞赛应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试,故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对应的竞赛。

(3)结构性原则。为便于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各个竞赛在时间安排上应合理,体现出参赛的时间结构性。具体表现为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下学期均应安排大致数量的竞赛。

(4)对应性原则。学院设计的学科竞赛应尽量与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组织、认定的商科类学科竞赛接轨,并在时间安排上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参赛时间错开,便于为学院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的队伍。

(二)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

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就需要从学校资源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包括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教师激励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运作模式。

1.制度建设

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学科竞赛,笔者所在高校要求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必须包括“创新实践”教育学分(4学分),并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做出明文规定,主要是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作为学分获取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定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学科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了一股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相关学科竞赛举办、参赛、奖励文件,实现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划化。如制定了学校学科竞赛认定制度,明确了各学科、各类别、各层次学科竞赛名称,使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有了清楚的认识。商学院则更是打造了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明确了每项赛事的比赛时间和参赛对象。还有,对竞赛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且奖励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需要有扎实的平台作为物质支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为商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经济综合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购置了大量的商科类专业软件,如FRP系统、物流沙盘模拟系统、营销实训系统、模拟证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二是初步构建起商科类综合实训系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展商科类综合模拟实训;三是创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并设立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四是创建了商科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室,作为组织承办商科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平台。通过以上学科竞赛平台,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技术支持。

3.师生激励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宏观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外,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为促进商科类专业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学生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标准,且逐年不断提高;另外,学院规定在各类奖助补评选中,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打破原有的课程成绩惟一初、准的局面。在教师方面,除了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外,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了课时补偿。同时,设立了教学副教授岗位,并将学科竞赛指导成绩作为评选教学副教授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商科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1.学科竞赛获奖

搭建起以上商科类学科竞赛体系并开展运行后,商科类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在层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商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67项,部级奖励6项。相较于2010年以前,在省级以上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知名权威商科学科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50%以上。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均反映,经历学科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以前的墨守成规、思维定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视角更加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维,更加注重刨根问底。这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竞赛辅导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17-02

一、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来抓;而新课改的实施则是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是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要求各大职业院校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对我们的职业教育释放了一个信号,明确了一个新型的导向,那就是产学结合,人人成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很多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的各种赛项,这些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水平,同时它也吸引了用人企业的目光。对于这些竞赛,我们在惊叹竞赛选手们高超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这里甄别挑选适合他们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大赛既能展示学校自身专业水平,又能提升社会知名度,因此被引起广泛的重视。故此,我们要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为导向,积极研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各种竞赛活动,深刻反思当前职业教学现状,找出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弊端,并创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以此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现有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顺应素质教育、新课改和国家有关的职业教育政策,就必须对当前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认真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持工学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也只有这样,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形成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合理构建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模式。

(一)现有的教材知识老化。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专业知识应该是不断更新的,同时专业门类也应该不断地吸纳一些新知识、新思想,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和社会接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上各种网络终端产品层出不穷,网络技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大网,其触角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的教材依然保持着陈旧不变的内容,那就只能永远都走在技术的后面,永远只能走在社会的后面,这样我们永远都是一个追逐者,永远都不能引领技术潮流。

(二)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可是综合分析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我们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突出,但是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和创新,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务必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在实训企业里,教师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诚然,这样的要求和管理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课堂,可是就势必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创新思想被压制,被扼杀,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尝试优于固守常规,失败更是优于水到渠成。

(三)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观念。在分析日本的“硅岛”和美国的“硅谷”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包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而在分析我国的中关村和华强北的时候,又总会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这主要是自身的认识所决定的,虽然我国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但是在我们的内心却没有形成这种应有的认识和宽容,这就是导致我们广西的竞赛选手难以在全国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竞赛辅导策略研究

从上述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和编排、教师的理论和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们中职生践行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一理论,并且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离也严重制约了竞赛水平的发挥,为了让学校的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团队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就业和创业,学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以竞赛为导向,开足、开全课程。从学校学生参加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反馈经验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其实是缺乏了一些相应的知识,很多知识学生甚至没有学到过,这其实是我们中职院校的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所造成的。为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一方面,竞赛队的第一种培训形式是从开设选修课开始的,网络搭建与应用选修课从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班级挑选优秀学生苗子,利用每周三下午的第六、第七节课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是思科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服务器搭建,通过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挑选出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另一方面,竞赛队的第二种培训形式是把竞赛的相关知识内容加入到专业必修课中,竞赛内容主要是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和Linux服务器搭建,比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开设了《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实训教程》、《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windows server 2008配置与管理实例教程》等课程。通过以上两种培训方式的实施,学生不再为在竞赛过程中遇到没学过的知识而感到无从下手,他们在面对竞赛时才能做到更加的从容和淡定,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中选取适合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的种子选手。

(二)以竞赛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研究。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讲义进行照本宣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讲义的内容并没有改变过,这种授课方式在历史系和中文系中或许有效,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却是不适合的。因为我们的专业性质所研究的方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让教师真正地成为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会有相应的变化,我们的专业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学校才能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竞赛作为引领,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我们以全国比赛发展方向为引领,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让课改为竞赛服务,同时竞赛也引领了课改的内容和方向。笔者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申报了南宁市和广西区教改项目立项《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制作了一系列课程电子资料,并且把全部资料到南宁六职校精品课程网站:http://219.159.80.28:90/coursefile/002/index.php,供竞赛队的师生学习使用,让教改的课程为竞赛队进行基础知识的入门培训,该教改项目于2015年通过了市级和区级结题。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还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合适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南宁市级、广西区级竞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演练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学校专门建立了微信和Q群网络竞赛网上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内发起话题,然后一起进行讨论。对于陌生的网络技术问题,他们可以一起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适合的建议和意见,并且他们对于一些竞赛问题还能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这对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也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促进方案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以竞赛为契机,促进学做合一。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大方针能够看出,政策是鼓励我们做产学结合的教育,鼓励我们做社会教育、生活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其实这个教育政策的大方针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契合的,而职业技术竞赛就是将这一方面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入手,来作为竞赛的大方向,让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这里能够看出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的出发点就是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大政策和方针,因此,职业学校一定要对其加深认识,要以竞赛活动为契机,促进我们职业教育中的产学结合,学做合一。

学校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来发展校内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的时候,都能够及时地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动手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另外也可以在学校里开展一些创客教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创业和创新活动,鼓励中职生进行创业,比如现在重庆的“学磐”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案例,其实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创业这一方面更具有优势,互联网+给了他们无限展示的舞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更是给了他们无限的支持,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总之,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生应有的重视,因为其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以其为契机,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成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践行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也才能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从而最终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加从容地走上进一步求学深造和工作的岗位中去,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终生教育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道志,支芬和,常胜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2]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3]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4]方钢山,张宪.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访青岛市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刘振海[J].现代教育,2011(Z2)

[5]吕汝娟.高职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4(17)

[6]张中兴,曲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高职教育教改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

[7]蒲小猛,郭艳玲,王琳.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教学相长――首届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口腔技能大赛的回顾与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5(14)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3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52-02

机械专业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对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因此,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深入人心,工程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对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关键。企业在高校的招聘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进入公司后能够缩短过渡适应期,较好地融入公司和社会活动。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众多学者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做了大量改革和尝试,以培养机械专业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行业实践经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机械类学科竞赛的特点

在机械工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和创新已经深入人心,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和创新的科技活动,国家组织了众多大型机械类全国比赛,有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以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这些比赛内容覆盖面广泛,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动手实践性,同时在创造创新的空间上也有很大的拓展,综合了机械设计、力学、制造学、工艺学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对模型进行设计和建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完成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真正意义上实现作品的独立自主化,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全面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和发明创新意识。

二、学科竞赛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改革1.注重竞赛过程对理论专业知识的综合和应用

创新和实践的源泉来自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创新和实践又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机械学科竞赛中设备的设计和制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几何制图、材料力学、互换性等,加大学科间的相互交融,学科竞赛有利于对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很多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片面和零散,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不能从根源上掌握知识的精髓,譬如对三维软件的学习,很多学生对零件和装配图的画法很熟练,但是缺乏实战演习,只是为了建模而建模,不能综合考虑后期的修改,或者图纸不考虑加工环节,忽略图纸对设计意图的体现等,不能从设计加工的角度来建模和设计二维图纸。通过学科竞赛,建模的目的是加工制造,学生在反复修改和反复受挫折之后,会深刻体会到三维模型建立的真谛,减少不切实际的想法。

2.注重竞赛中工程实践的锻炼

工科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工程实践经验,在学校工程实践机会太少,一般就是实验室仪器的操作,金工实习短时间的车间操作,能够具备设计思维和知识能动性的实践机会太少,但学科竞赛提供了这么个平台。机械创新大赛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并制造设备,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书本原理等构思设备的方案,然后通过三维软件建立设备模型,制出二维工程图,根据自己的图纸以及设计方案自己制作加工,设备组装完成后,进行设备的调试。整个流程下来,学生能够进入一个企业工作环境,切身感受工作氛围,积累设备设计加工的行业经验。同时,对PROE、CAD等机械软件也进行了实战积累,加深了对软件知识的把握。

3.注重竞赛中设计的创造性和应用性

学科竞赛的产品设计和工程产品设计还是有一定区别,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少,不能和企业成熟产品设计相提并论。学生的产品设计一般注重设计的概念性和使用价值性,即产品的创意和潜在的社会价值性。因此,竞赛作品更多关注学生设计时表现出来的创意和新颖度,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拓展和培训。教师在指导竞赛工作时,要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方方面面;同时创新也是知识的拓展,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发展,拓展自己的思路;对别人作品的揣摩和研究,积累创新经验,从同类创造上发展自己的创意,等等。在机械学科竞赛中,作品的指导要侧重于创造性和产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

4.注重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科技的发展都是团队合作的智慧体现,学科竞赛往往强调团队合作,团队能力的也是创新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立足于整体设备,机构设计再分配到个人,个人设计再进行综合,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的锻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竞赛中团队的合作也是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实践,企业中项目的设计都是众多工程师齐心合作的结晶,因此团队合作也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实践。每个人的设计思维都有差别,团队的合作有利于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诞生,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竞赛的作品设计团队意识很强,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就特别强调学生组队参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作品的设计建模过程中,需要大家相互沟通,整理好思绪,共同完成模型建立,同时加工制作需要更好的配合,不仅能提高设计效率,也能提高设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机械学科中的竞赛大致相当于企业的一个创新项目,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付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对整个专业知识更深层次地应用和综合。学校能够培训学生工程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有限,学生只能从按部就班的实验设备里摸索,或者从实践短暂的金工实习中积累经验,这些课程时间有限且过于程序式化,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意。从实践和创新环节上分析,学科竞赛覆盖面广,实践时间较长且和工程设计接触比较紧密,具备与时俱进的内容和主题,从模式以及过程中更符合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培养也更透彻和深入。以学科竞赛作为机械类专业实践环节,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发明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行业经验积累,有利于全面培养工科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焕,招晓荷.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 (10):161―162.

[2]李平, 杜力.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99―100.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4

(一)仅注重竞赛规定的内容,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竞赛会规定比赛的内容和题目,这是比赛公平的一种体现,大学生也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去完成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竞赛的规范性,但也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仅注重竞赛赛程的进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技竞赛要按照规定的赛程进行,这导致很多竞赛缺少实践的过程。第一,只注重竞赛的结果,淡化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也缺少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第二,对于竞赛成果的考核往往局限在形式上,缺乏在实践中应用和运用情况的考核。科技成果只有和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它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成果转化的意义,而目前的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对于这个层面的要求还比较低,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仅注重知识的运用,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些科技竞赛仅关注现有知识的运用,而忽视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科技竞赛中,都能体现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但出于竞赛顺利推进的考虑,赛事组织者往往不使用超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内容,而仅使用那些大学生已经学习过或是已经掌握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仅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不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

部分科技竞赛在竞赛题目选择、竞赛环节设计以及竞赛结果的考核等环节上充分体现了对参赛选手个人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五)仅注重竞赛环境的模拟,不注重适应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大学生科技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特有的竞赛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竞赛的稳定和传承,有利于高校和指导教师积累竞赛经验,便于指导学生长期参赛。但换一个角度考虑,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可能会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个体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通过加强和改善命题,在竞赛中强调创新思想的应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采用新的方法,引入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技术。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前到参赛的准备阶段,通过引入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表现。从科技竞赛的考核方式来看,根据竞赛命题和比赛方向的不同,考核方式也不同。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需要大学生完成新产品设计方案或制作模型;“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需要大学生编写可以完成某项工作的计算机程序,这些都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是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需要大学生将知识综合使用,在竞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问题,有些问题超出大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及时学习,来弥补所欠缺的知识。通过解决科技竞赛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的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要顾全大局,积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帮助,为实现团队目标共同努力,通过团队的配合和协作,实现团队效率的最大化。协作能力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可以锻炼这种能力。很多科技竞赛都要求以项目组和课题组等方式进行,团队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彼此相互了解,实现知识的交汇和资源的共享,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竞赛成绩的提升,更长远的是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在不同环境中驾驭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调节能力,这是大学生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能力,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有些科技竞赛的比赛时间较长,无论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是一种考验。科技竞赛往往将生活常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将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环境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竞赛中不断适应,这本身就是对适应能力的一种锻炼,大学生要在竞赛中体会各种情况的变化,认识和掌握重要环节和关键信息。

三、结语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学术创新竞赛 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3-01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目标。近几年教育部相继了《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将学术创新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重要内容,并重点资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学生学术创新竞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学术创新竞赛面向各学科领域广泛兴起。

一、学术创新竞赛是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创新竞赛是在课堂理论建学基础上,紧密结合课堂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优化团队合作能力。而高校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而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课程改革,学术创新竞赛是课程改革中开放部分,给学生更多自主研究空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同时也扩宽了实践教学内容,达到教与学相结合的目的。学术创新竞赛种类丰富,按照组织机构划分大致分为五大类(详见表1)。

二、 学术创新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学术创新竞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实践环节的意义在于融汇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走出校园后,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学术创新竞赛整个流程完整,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竞赛从组建团队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在不断遇到问题,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将所学的相关学科,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学术创新竞赛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术创新竞赛立足于理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进行一定拔高,竞赛题目一般涵盖多个知识点甚至跨越多个学科,面对多个难题,参加学术创新竞赛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往往要组队参加比赛。从组建团队进行整体解决方案制定,到分工协作完成最后集成工作,由于竞赛本身的特殊性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了取得更高的荣誉,每个队员都变得更加有大局意识,不仅仅考虑到自身任务部分,还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兼容性,队员之间增进沟通交流,一同参与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使队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团结奋进。通过组队参加学术创新竞赛,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3.学术创新竞赛提高教学水平

学术创新竞赛与课堂学习关系紧密,而竞赛的形式又能够在学生周围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学术创新竞赛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在学习中融入更多竞争性,不断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校园学习,紧跟行业新动态。同时也将促进高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实践环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高校设计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术创新竞赛也是检测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平台。

三、 基于学术创新竞赛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组合全程式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专业建设、学科结构,以及实验室承载能力,在众多学术创新竞赛中,选择覆盖本专业知识点并且辐射相关学科,引导大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扩宽知识面并形成创新意识,提升综合能力。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性,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上以光学为主,注重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与光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延伸,力求培养出具备新技术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覆盖多门学科,如何在学习单门课程基础上将各个学科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本科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选择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学术创新竞赛并进行合理组合,将公共基础类、实操类创新竞赛向一、二年级学生开放,打好基础;将专业基础类创新竞赛向二、三年级开放,引导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将综合应用类创新竞赛向三、四年级学生开放,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好课程间衔接,锻炼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就能够在指导教师和师哥师姐的引导下,参与多个学术创新竞赛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并使各项学术创新竞赛活动科学、系统、有序地进行,真正达到“全程参与”的目标和效果。

2.加强学术创新竞赛保障体系建设

要想发挥学术创新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能仅仅靠报名参加几项有影响力的竞赛,将学术创新竞赛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首先要完善学术创新竞赛保障体系。高校应优化学术创新竞赛管理体系,高校应评估现有实验室能力,整合实验室资源,为学术创新竞赛提供场地保障。加大学生竞赛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指导教师激励奖励政策,通过选派相关指导教师下企业培训、挂职锻炼、短期进修等形式增加教师实践经历,积极联系企业,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专业竞赛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席新铭,胡刚刚,杨志平.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6

关键字: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学生、应用型

项目编号201510377010,2015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分类号】G642.0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创新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1]。成功的创业是需要积累经验和人脉的,大学生在工作三年、五年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源才创业,这时候更容易成功创业,所以高校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水平,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各类学科竞赛为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现知识、运用能力的舞台。当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建立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省级赛事为重点、以部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参赛和指导体系。

1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

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少了点重点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书生气息,创新潜力受限于师资力量、教学模式、课程框架、知识结构的制约,无法表现出来。大多数的学科竞赛源于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参考的实物,必须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书本的知识、网络的见解、同学的讨论都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竞赛内容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灵活运用。为了参加专业竞赛,学生可以通宵达旦的学习,学习的效果非一般的教学可以比拟的。应用型高校中各个学科的竞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设计的使用,引领大学生走向创新轨道,激发创新潜能,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是创新的不竭动力[4]。例如,电子设计大赛的比赛中,四天三夜的竞赛经历是极其艰苦的,吃在实验室,睡在实验室,反复的查找资料,改进电路,检测结论。

2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全身心投入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必然经历过长时间的培训和艰苦的磨练,养成了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首先,大多数重点本科的大学生比应用型高校中的大学生理论基础好些、学习的习惯好些、理解知识的能力些。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应用型知识。经过教师的指导,几个月的赛事准备,深受周围同学的感染,体会到工作艰辛,都自动地会热爱学习。学科竞赛要经历选拔、培训、设计、制作、调试、参赛等备赛环节。在各个环节中需要参赛的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参赛学生在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到底。只有那种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经历了千辛万苦、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对人一种探索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考验。另外,学科竞赛也可以对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育。一个参赛队由几个人组成,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只有相互之间协调好、配合好,各负其责,才可能把项目拿下,谁都不想也不能拖累团队。因此,参加学科竞赛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业意识的活动。

3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业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科竞赛由企业和政府部门直接举办,风险投资公司也参与到了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中,从中汲取好的创意和发现优秀人才[5]。

4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

应用型高校参加竞赛的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学术型高校和综合型高校,意味着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师指导。选拔和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能高、乐于奉献指导教师队伍是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来说十分重要的。若把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中,让指导教师感觉到有动力、有奔头,既使牺牲大量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也无怨无悔,利于提升指导队伍水平,使学科竞赛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更容易获得好的竞赛成绩,激发大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

5促进高校实验室和学生的双向发展

应用型高校为了顺利开展各学科竞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普遍建立了电子创新实验室、金工实训实验室等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学生实验室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学院提供零配件等耗材及加工设备、检测仪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管理,面向学生开放。平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个性化的实践创新学习;竞赛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全力以赴完成参赛任务。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创新平台,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有一个固定交流创新思想和实现创新梦想的场所。每次竞赛的作品都凝聚着学生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获奖作品,闪耀着创新智慧的光茫,把历年的作品完整保存下来,并加以整理、归类、标注,集中展出,让社会看到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

6结语

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开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1(2): 171-172

[2] 李锐,汪小芳.基于技能竞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湖南农机.2013(3):199-200

[3] 王莉.理工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与实践.西安文理学院学报[J].社会科学版.2011(6):98-100

[4]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J].2010(23):67-68

[5] 刘柏森,韩姝婷,李丹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程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文化.2012(14):180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中国现今处于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而现代工业的核心是工业的智能化,其中就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的科技等[1]。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骤增,在校大学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容易被社会的浪潮淘汰,所以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要求也就更高了,有以下几点要求:

1.1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对于专业知识能力来说,当今的公司对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要求,算法思维这是肯定要有的吧,还有你会哪几种编程语言呢,就如C还是java还是phtyon等,可知专业知识技能是多么的关键。

1.2优秀的编码能力

具备了专业知识能力并不意味着当代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就可以出师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是可以去更高一级的学府深造了。我们要了解和知道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了。因为现代教育的普遍化和教育的多元化,对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需求能力并不是只有计算机专业才需要。所以当代计算机专业要具有相应的优秀的编码能力。我们知道计算机编程其实就是把你的思维通过算法思维给予计算机,来实现你的思维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因此,作为当代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优秀的编码能力是必须的,也是当代的计算机专业的走向更远更高的道路的桥梁。

1.3重要的创新,实践能力

谈了以上的能力就不得不说说创新,实践能力了。众所周知,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源泉和进步阶梯,我们大部分学生不是永远地活在象牙塔里或是一生都搞理论的研究。或多或少的来说,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和步入到社会当中。所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实践能力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求和对于未来挑战来说最好的助力。

1.4良好的自学能力

关于现今计算机系的学生而言,落时就是被降薪,辞退,更是loser。那么我们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这不仅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还是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或是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自学是最有用的来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自己不足的技能,也是时刻鞭策自己的最好的老师。所以,现今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必需的。

2学科竞赛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当代计算机大学生来说,知识与技能是可以全方位判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情况。但是当代计算机大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基本理论学习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然而在知识实际实践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中产生了巨大差距。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我们需要通过学科竞赛来促进计算机领域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通过学科竞赛来引导学生变得更为强大。

2.1通过学科竞赛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不足条件

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有创新的意识,但是却不会创造条件和缺乏创造条件。出生在信息爆发时代的大学生,能更快地接受新兴的事物。在现在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涌出新的思维火花,但是在学校单纯的理论教育下,思想会受到阻碍。学科竞赛的存在就能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思维发展的空间。

2.2通过学科竞赛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全方位发展,保证创新的现实性

知识永无止境,大学生在对知识点的学习及吸收应是与时俱进的,这成就了大学生的思维的能力,技能的提升。但是就是知识点广度与宽度不够,知识点的独立、互不相关,这让大学生容易单纯的、片面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想象的合理性。学科竞赛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会使得大学生进行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2.3通过学科竞赛来引导学生对自身技能不足的了解,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只是系统地接受知识,并不能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这是大学生面向社会时最大的不足。高校学科竞赛的存在,能使学生对与自身实际动手能力有提升的空间。计算机学生对于项目的理解和经验是以后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有一个好的项目想法是很难得的,学科竞赛的存在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灵感付诸实践中,这是经验的积累,为步入社会铺路。

3对高校针对计算机专业开展学科竞赛的建议

当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专业知识,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但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都是对计算机工作从事者的实际经验以及实践手段有较高要求的,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多的实践活动经验。高校要想培养能适应社会计算机专业工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或许计算机方面的学科竞赛是最好的选择。学科竞赛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成果为载体的科研实践活动,它要求大学生运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创造出创新性作品[2]。上述是学科竞赛的要求,这里贴合这些要求,针对计算机专业开展学科竞赛提出一些建议:

3.1学科竞赛即为竞赛就要公平,公正

虽说,高校学科竞赛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参加更有热情。

3.2要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

计算机学科竞赛是要有一定的设备基础的。竞赛报名应进行多方位分组,从比赛性质上来可分为:单人项目、多人项目、理论上机简单应用等,从学生阶段上来分可以把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有些比赛应配备指导老师。项目制作等比赛的选拔应面向全体参加者,让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思想;应配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点评,让学生能认识自己的不足。

3.3高校开展计算机方面的学科竞赛本质是促进计算机系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高校开展计算机学科竞赛是为了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能融入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中去。这样,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竞赛应更接近社会中计算机工作的项目制作方法,以竞赛来开拓学生的思想、以竞赛来积累学生的经验、以竞赛来促进学生去适应社会工作。

3.4学科竞赛应是为推动学生知识储备向实际实践能力的转化

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东西,但如果没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就是空有理论没法动手,这种人在计算机行业中是不被看重的。因此,学校开展学科竞赛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常规课程中教授理论知识,然后分阶段开展学科竞赛,让学生把这一段时间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这也要求高校开展学科竞赛要有针对性,有阶段性,有创新性。

3.5竞赛虽是培养学生但也要设立奖励

合理的奖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人总会为目标而奋斗,奖励的设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前的目标。奖励也并不必全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奖励也是一种褒奖。这些建议也不是很全面,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但总而言之,高校组织学科竞赛本质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可厚非的是,学科竞赛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是培养能力最突出的活动。

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篇8

【关键词】软件专业 教学 竞赛平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33-03

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目的是为推动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促进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向软件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探讨这一竞赛平台究竟给软件专业教学带来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如何促进专业教学等问题,对专业教学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模块化,连贯性不强

表1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情况表,表中看不出专业课程的教学主线,更看不出学生应该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一方面,第一个学期程序设计基础,第二个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学期C#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占了三个学期,且还开设了不同的语言,导致学生在编程入门基础学习无所适从。第二方面,第二个学期的课程共有4门,学时都差不多,第三个学期除网页动画设计外,其余4门课程学时也差不多,课程杂,体现不出技术主线和学生软件编程知识能力的逐步培养和形成。第三方面,课程模块化,连贯性不强。看不出第二个学期的所学对第三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有什么帮助和知识技能的积累。这样的课程安排违反了学生学习软件编程开发技术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不系统,在实践操作时无从下手,最简单的程序都写不出来。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觉得自己很差,失去学习兴趣,以后上课就开始不听,接着就是听不懂,最后干脆旷课在宿舍玩游戏的恶性循环局面。

表1 软件专业主干课程安排表

(二)缺少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

首先,计算机类专业不像艺术类等其它专业那样具有很强的现场观赏性,没有很多竞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针对软件专业学生举办的竞赛仅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作为国际性大赛,ACM不分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难度比较大,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因此,行业社会就缺少让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自我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其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多,衔接性强,难度大,很难像艺术类等其它专业那样,单独学习完一门课程就可以设计出精美的作品。软件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完很多门课程后,经过不断的动手编程实践,积累一定经验才可能设计开发出相应的程序作品。所以,在专业教学上没有举办过学生作品展,更不用说举办学校层面的作品展。缺少了行业社会和学校两大重要展示平台,学生在学习上很难找到学习成就感。

(三)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缺少对拔尖学生的培养

由于招生政策的问题,高职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补录的学生,在基础和学习能力上与正常录取的学生又有一段差距。而在正常的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面向的是大部分学生,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高度。而后果就是导致少部分拔尖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不能提高并达到自己应有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利用全国软件大赛竞赛平台促进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优势

参加竞赛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较好的解决上述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通过竞赛培训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兼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上就多开设些相对容易掌握的技能课程,让在编程方面可塑性不强的学生能掌握一些其他专业技能,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按竞赛考纲的要求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按竞赛知识技术路线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便可以入门编程,找到编程应用于实际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多方获取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多做多练,积极促进了教学的教学工作,很好的弥补了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上的不足。

(二)搭建让学生展示自我技能水平的舞台

以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为契机,首先,在选拔参赛选手时,就建立了一次学校范围内的、让学生自我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机会。在校内设置选拔赛,只有在选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选手才有资格报名参加全国比赛。其次,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再次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大舞台,让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能有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同台竞技,真正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全国同行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看清自我,找出差距。同时也给他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激起学习的热情。看到这个大赛平台给学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促使了教师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学生专业课程作品展。在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给他们布置相应的工程应用项目,然后将作品以多媒体展厅的形式尽可能更开放地展出。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推动精英学生的培养

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是打造一流高职院校的前提,兼顾大部分学生的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精英学生的学习培养需要,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适合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式。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恰好给精英学生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此项竞赛,能额外得到老师的培训指导,进行更多专业的技能训练,同时他们能与来自全国的选手比赛交流,一是方便老师发现自己学校的精英,二是方便学生找到自己与其他选手之间的不足。此外,本大赛有很多知名企业参与,获得大赛全国一等奖的选手会直接被这些知名企业录用,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成为学校的“品牌”毕业生。

三、利用全国软件大赛竞赛平台促进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积极探索学科竞赛模式的创新。以全国软件大赛竞赛组织为切入点,引入更多的学科竞赛,组织更多形式的学科竞赛方式。据调查,扩大招生规模后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喜欢娱乐性强的学科竞赛,不喜欢传统方式的学科竞赛。因此,需要在竞赛形式上下功夫,创新竞赛组织方式,找准学生的参赛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参赛热情。如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举办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创意创业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动画制作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

2.建立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完善的竞赛保障机制,是学生得以安心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前提,是老师安心指导创造佳绩的保障,良好的竞赛保障机制是鼓励学生参加种学科竞赛并取得成绩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有良好的赛项宣传机制,让每位同学务必知晓比赛通知。同时深入学生宿舍宣传,并通过赛前动员会等手段鼓励学生参赛,扩大比赛的参赛人数。其次,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校提供专门的比赛训练场地和训练设备,相关经费和政策支持,使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无后顾之忧。最后,对每次参赛进行经验总结,提高各种比赛的竞争力。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实践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传授通过案例去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将竞赛转化为教学内容。在程序设计等相关的课程里,将竞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3.建立学科竞赛实践训练场所。建立如实践教学创新实训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开放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职业教育者的教学目标。随着各种竞赛体制的完善,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下转第160页)(上接第34页)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平台,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专业建设角度来说,应该参考大赛平台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大赛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专业的对外交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娟. 关于提高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以南宁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5(19)

[2] 周荣辉,郝晓枫,赵宏宇. 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

[3] 何迎生,鲁荣波. ACM 竞赛平台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2)

[4] 李绍中.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J].职教通讯 ,2012(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