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2-27 14:32:59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1

――张逢春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CFO的四大能力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发展

总书记在2010年2月份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国有建筑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从业人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集团。这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是虽然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附加值较低,企业的产值利润率很低,长期以来维持在0.5%左右,属于国民经济中的微利行业,企业的创效能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二是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应收账款随着规模扩张高速增长,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现金流普遍短缺,资金周转非常紧张,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三是企业普遍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工程成本高,创效水平低;施工产值高,产值利润率低。

专家预计,在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资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市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要实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增强和提升创新能力是调整企业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着眼于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职工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快员工队伍的结构调整,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吸引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认真贯彻科技兴企的战略方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培养选拔一支由资深的工程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组成的队伍;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及地基处理、钢结构体系施工、建筑节能减排、智能化建筑、建筑物抗震与安全、规划与设计方案优化、冶金化工等工业项目、设备安装调试等专业技术领域形成独具优势的鲜明特色,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必须看到,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再到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是建筑市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是造就工程承包商巨头的必由之路。国内投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较先进的建筑企业在工程总承包方面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受到投资主体结构变化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的影响,EPC(设计―采购―施工)、BOT、BT、项目代建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广为采用。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调整承包经营结构,即集约经营。努力培育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向高端市场进军,尽快摆脱建筑企业低位恶性竞争困境。这既是提高工程承包附加值的需要,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到市场竞争影响,建筑施工领域的利润日渐微薄,甚至举步维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思路,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由单一传统建筑业向多元经营、多元产业转型。在巩固房屋建筑施工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混凝土销售等业务,要通过内外资源结合,加快向公路、桥梁、铁路、环保、市政及各类工业项目领域扩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产收益水平,实现多元化产业链齐头并进。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经营结构方面,应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向进行调整,要善于做总承包商,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研发、采购、物流到施工、维护等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转变,从建筑施工业务一头独大转变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型企业上来,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企业优势,增强企业的话语权,又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产值利润率。在产品结构方面,应当由低层次、低附加值施工,向中高档和高附加值工程产品转变;在企业资本运行体系方面,要抓住建筑市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慎重的、稳妥的、科学的推进以BT、BOT、BOO(建设―拥有―运营)为主要方式的资本运作项目,由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协调发展之路迈进,由 “打工队”向工程承包商转变。

三、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企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张的形势下,要坚守内部管理型战略,坚持眼睛向内、苦练硬功。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在强化管理上下真功夫、笨功夫、大功夫,才能控制成本费用,提升发展质量,领先竞争对手。要下决心改变重承揽、轻在建;重产值、轻效益;重完成任务、轻成本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施工技术创新,轻管理技术创新;重外部劳务,轻自身队伍建设等管理粗放问题。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拓展海外市场,使企业向外向型转变。要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体,以援外项目为切入点,以大型项目工程为依托,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多元并举、深化合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使海外业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个支柱产业。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逐步完善投资功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双快阶段,无论短期如何调整,城镇居民住房和城市公用设施的刚性需求状况不会改变,需求大于供给的供求关系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决不能坐等失去这一市场机遇,要充分利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关联度强、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具有先天优势的条件,大力发展企业房地产业务,使房地产开发在营业总额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业之一。

四、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上的竞争。企业任何一次飞跃,必源于管理上的革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本身就是抗击金融危机的一剂良药。目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以改革产权制度为重点,通过产权转让、增量改制、主辅分离等多种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通过改制,减轻负担、增强实力、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才有可能改变处境,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促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专项施工能力升级。逐步建立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精干、高效、顺畅的组织领导体制,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决策机制;着力抓好扶持专业公司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着力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进程,提升专业公司的独立作战能力。

三是要加强财务预算工作,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预算管理已成为集团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务预算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营运控制和绩效评价功能,是实现管理工作重心前移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多层次、多部门的分工与协作。从纵向看,预算管理从集团最高领导层一直深入到项目部、施工班组,甚至每个职工;从横向看,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所以管理层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编制财务预算,促进管理层实现经营目标;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分析和调整,严格进行预算考核。从而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改善财务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是要做好资金筹划,加快资金融通,创造条件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建筑企业要特别注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重点加强对外埠资金账户的管理,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要通过实施集团及所属各单位的内部信用环境建设,优化资金管理的应用软件业务流程,稳步、有序推进。通过资金集中管控,为生产要素集中采供和开展银行融资提供支持,进而为企业经营转型创造条件。

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清收工作,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清欠工作中去,建立起“清欠和防欠并重”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建筑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建设项目一般是先施工后结算付款,普遍要求垫资施工,或者因建设单位的资金不到位造成延期付款,因此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会随着施工产值的增长而增长,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赊购原材料、拖欠供应商货款和专业分包单位工程款,负债也随之大量增长,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财务风险加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客观剖析各项应收款项的现状,寻找对策,明确责任主体和催收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以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五是要稳步推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财务信息化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效的管理数据,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数据真实准确的可靠工具,是加强财务管理、堵塞采购销售环节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技术保障。因此,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使管理工作透明度增加,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从而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促进建筑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

六是要着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充分内发挥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要强化“以人为本”思想,相信职工、依靠职工,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思想,以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员工为核心,打造攻难克险、冲锋陷阵,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精锐专业团队。要牢固树立“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资本,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一份优质‘资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物质资本更大更重要”的观念,科学地整合资源,解决生产力要素与施工规模不相匹配的矛盾。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只有坚持以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为中心,优选业主及项目类型,合理调整业务结构,优化经营方式,不断强化和提升管理,实施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有效地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真正推动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EB/OL].新华网,2010-2-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3] 朱海燕, 张荣文.抓住机遇促增长,转型升级谋发展――十一局集团总经理赵晋华谈建筑企业如何面对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4-9.

贺代将总会计师简介

贺代将,1962年10月生,山西平遥人,汉族,中共党员,香港中文大学EMBA硕士,高级会计师,现任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先后发表了《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控制化解金融信托风险的几点建议》、《推行工程项目全额承包的做法与体会》、《全面建设建工集团财务制度,积极推进建筑会计事业改革》、《应培育职工的新型企业观》、《也谈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等多篇论文。

多年来,注重学习,勇于挑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道德修养,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第二届“十佳”总会计师,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社会兼职情况:兼任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会计学会建设会计分会理事。

担任集团总会计师以来,紧紧围绕总公司确定的“服务、指导、监督、协调”八字方针,以财务、资产、清欠、资金管理等为核心内容,创新思路、不断进取,认真履行总会计师职责。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3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还必须掌握常用的现代办公软件,以及学习其他优秀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平时除了学习一些常用的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外,还在分公司领导的关心下,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的生产管理方面的书籍,虽然现在收效甚微,但对我以后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没有太多宏伟的高瞻远瞩,也没有过于细腻的深切体会,只是在这一年中的一些琐碎的想法和话语,分为不太清楚的几方面在下面慢慢道来:

一、学习业务知识,作好本职工作

2011年1-7月,我在特种电机组学习火电生产管理方法。由于自身对电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欠缺,初期就表现出了对工作的盲目以及被动排斥,给自己的岗位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后来经过领导和师父的及时引导,加上自我深入到生产现场对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经过几次的思想调整过后,就逐渐的适应了生产管理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

由于所学的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对机械加工有一些理论上的了解,很快就熟悉了汽发机的主要部件的机加工,对于各分厂的主要设备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的,通过每天到生产现场进行学习和观察,然后结合专业工艺路线表和图纸,我开始对汽发机的各个部套和总装有了整体的认识,这样,我对产品就有初步的了解了。

在了解了产品之后,接下来就是管理了。制造分公司作为生产系统的核心管理部门,生产计划便是生产能顺利开展起来的灵魂,作好生产计划也是一个生产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优秀的生产计划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可执行性、合理客观的生产周期以及应对偏差的纠正性。要作出这样一份优秀的生产计划,作为生产管理者,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分厂的设备能力和人员配备情况,还要能预计在实际生产中的突发情况,综合判定生产周期,并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跟踪以及时纠偏。在拥有了编制生产计划的能力后,要想计划在分厂能够正在的落实下去,除了计划本身的优质性,我们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由于分厂的各管理人员在年龄、性格、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他们的地域文化差异,就使得他们处理对待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和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员正确沟通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协调能力。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还必须掌握常用的现代办公软件,以及学习其他优秀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平时除了学习一些常用的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外,还在分公司领导的关心下,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的生产管理方面的书籍,

虽然现在收效甚微,但对我以后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成长

无论我们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最后都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的。

在以前谈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会潜意识的理解为把书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被动的动作行为。在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以前的想法都是片面的或形而上学的,因为以前思考问题都是基于完全的理论之上,没有真正触碰到实践的东西,才会导致理解结果显得单薄和脆弱。直到慢慢的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去处理以一些问题,才发现理论和实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联系实际本事是应该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理论和实践又是一个长时间的互相转化的过程。我们的实践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石,然后在理论基础上去探索和实施;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思考,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补充鲜活的营养。理论和实践又是一个长时间的互相转化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漫长的实践,自己在编制计划和到分厂处理协调事情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次遇到困难时,我就虚心系向别人请教,事后自己又归纳总结,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虽然目前还是显得稚嫩和粗糙,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历练和提升的。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我作为制造分公司的一名新人,也将是未来的新生力量,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分公司的领导也时常教导我们要多学习各种知识,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层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主动学习党的新的思想政策,随时用最新的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对于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我也密切关注。对于别人的批评,我都是虚心接受,然后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并慢慢的改进自己。我还多次参加分公司党委和公司团委举办的各种培训,不断的充实自己。

我平时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读中国古典的名着和现当代的一些励志的书籍,并坚持写作,定期向公司广播站和团委等机构投稿。对于公司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我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四、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实际的处理各种生产问题,发现在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阻碍生产的事实或问题:

分厂往往以没有交转车或者行车为由,拖延交转时间。特别是涉及到转下序分厂的零件,转序的不及时往往成为阻碍生产的重要因素。以一个零件的加工转序举例,①零件在一天内完工,却在三天后转下序;②这个零件在三天内完工,在一天后转下序。表面上看起来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完工及时,但是两种情况下,到达下序的时间都是四天,对生产造成的阻碍是一样的。若在设备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第一种情况造成的阻碍会更糟,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工,必定会占用紧张的设备的人员,给其他急需的零件加工造成阻碍。

建议:对零件的交转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交转车的安排协调,提高交转车的利用率,避免造成交转车单边空载行驶,将零件的交转纳入生产周期,以零件转下序的时间节点为完工信号对分厂进行考核。

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冷静对待,不应急于求成,好好把握现在每一个的学习机会,让自己一点点去积淀,为以后接管项目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我明年成为项目负责人之后,我还是要保持这种学习的态度,多向前辈们请教,多在实践中去总结,并要形成自己的一套高效合理的工作管理方法,努力使自己所负责的电站项目又好又快的完成。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苏州 产业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

1.苏州的产业结构概况

苏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同时也是个制造业大市。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苏州工业总产值2.37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万亿元。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921.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1%。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慧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56亿元。

2009年经济指标中,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 4 位,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重1.8%,第二产业占58.8%,第三产业占39.4%。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苏州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2.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应该看到,苏州的经济总量虽大,可真正的自有品牌、行业标杆企业却寥寥无几。从产业结构分析,苏州的工业企业中仍有不少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低端加工企业,劳力需求高、资源能耗大、效益产出比低,这些企业在产业产值里仍占有一定比重。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能耗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低端的“代工模式”,转型成为其内生的迫切需求。相应的,人力资源的主体也由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新型人才。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需求,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成为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3.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苏州这个全球投资热点积累起相当的工业规模和经济底蕴后,地方经济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需要逼着苏州转型。转型促使地方人才结构调整,而人才结构调整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携手并进确保了这两种力量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着平衡。

3.1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1)社会层面上,苏州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制造业容纳了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劳动力)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在低碳经济要求下,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能适应产业高?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主体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及服务业的新型复合人才。这是城市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企业层面上,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而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主要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旧有的简单人事管理将向适应地方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再向人力资本和人才资产升级;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薪酬和绩效管理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新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保持灵活性、信息化等。

3.2人力资源对产业转型的作用

(1)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支撑。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加快优化升级新阶段,复合型、高素质、具备各种复杂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对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及管理革新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在满足当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要求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原动力。企业要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向中高端“资本、技术密集型”、从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新型复合人才的进入不仅能改善生产流程,大幅提高生产率,而且还能带来节能理念和减少原料损耗,使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同时保证产品品质,促进绿色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稳步提升。

4.产业转型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1地方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源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力资源。政府应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转变;开发高等教育,重视通识人文,培养国际宏观视角;推动产学交,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提高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促进地区发展。

(2)制定中长期人才开发规划,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制定中长期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人才结构应作战略性调整,一是在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一体化,畅通进修管道的同时,对不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各类培训进行疏导压缩;二是对各类业已过剩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转岗培训。

(3)完善人才市场调节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其它省市乃至海外的人才信息网络对接,实现人才市场“大整合”。注重构建对周边地区人才供求调剂作用较大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把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才市场机制的完善,使人才流动更畅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4.2微观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1)着力提升高层管理者素质。古语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将帅和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企业高层的管理提升既迫切又重要,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首先,应促使高层管理者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次,企业内部应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绩效考核,评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最后,引进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优胜劣汰。

(2)营造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转型发展时代,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词,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一理念来驱动。而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还是企业的管理创新,都以人力为依托。因此,营造一种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给员工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企业才能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抓住蕴含其中的商业机遇。

(3)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防止人才流失;为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员工自我提升需求;搭建内部竞争上岗平台,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等。

5.结语

苏州的产业转型是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需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这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条件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是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因素,做好其管理至关重要。适当、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能激发出企业和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参考文献:

[1]毛蕴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港口经济,2009年7月.

[2]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2月.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苏州 产业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

1.苏州的产业结构概况

苏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同时也是个制造业大市。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苏州工业总产值2.37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万亿元。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921.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1%。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慧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56亿元。

2009年经济指标中,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 4 位,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重1.8%,第二产业占58.8%,第三产业占39.4%。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苏州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2.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应该看到,苏州的经济总量虽大,可真正的自有品牌、行业标杆企业却寥寥无几。从产业结构分析,苏州的工业企业中仍有不少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低端加工企业,劳力需求高、资源能耗大、效益产出比低,这些企业在产业产值里仍占有一定比重。WWw.133229.COM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能耗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低端的“代工模式”,转型成为其内生的迫切需求。相应的,人力资源的主体也由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新型人才。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需求,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成为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3.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苏州这个全球投资热点积累起相当的工业规模和经济底蕴后,地方经济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需要逼着苏州转型。转型促使地方人才结构调整,而人才结构调整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携手并进确保了这两种力量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着平衡。

3.1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1)社会层面上,苏州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制造业容纳了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劳动力)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在低碳经济要求下,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能适应产业高?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主体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及服务业的新型复合人才。这是城市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企业层面上,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而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主要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旧有的简单人事管理将向适应地方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再向人力资本和人才资产升级;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薪酬和绩效管理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新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保持灵活性、信息化等。

3.2人力资源对产业转型的作用

(1)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支撑。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加快优化升级新阶段,复合型、高素质、具备各种复杂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对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及管理革新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在满足当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要求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原动力。企业要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向中高端“资本、技术密集型”、从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新型复合人才的进入不仅能改善生产流程,大幅提高生产率,而且还能带来节能理念和减少原料损耗,使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同时保证产品品质,促进绿色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稳步提升。

4.产业转型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1地方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源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力资源。政府应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转变;开发高等教育,重视通识人文,培养国际宏观视角;推动产学交,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提高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促进地区发展。

(2)制定中长期人才开发规划,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制定中长期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人才结构应作战略性调整,一是在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一体化,畅通进修管道的同时,对不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各类培训进行疏导压缩;二是对各类业已过剩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转岗培训。

(3)完善人才市场调节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其它省市乃至海外的人才信息网络对接,实现人才市场“大整合”。注重构建对周边地区人才供求调剂作用较大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把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才市场机制的完善,使人才流动更畅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4.2微观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1)着力提升高层管理者素质。古语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将帅和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企业高层的管理提升既迫切又重要,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首先,应促使高层管理者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次,企业内部应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绩效考核,评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最后,引进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优胜劣汰。

(2)营造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转型发展时代,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词,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一理念来驱动。而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还是企业的管理创新,都以人力为依托。因此,营造一种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给员工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企业才能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抓住蕴含其中的商业机遇。

(3)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防止人才流失;为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员工自我提升需求;搭建内部竞争上岗平台,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等。

5.结语

苏州的产业转型是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需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这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条件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是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因素,做好其管理至关重要。适当、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能激发出企业和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参考文献:

[1]毛蕴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港口经济,2009年7月.

[2]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2月.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6

对于工作这个词,是潜移默化的接受的,自2009年7月份从学校毕业,带着一身稚气来到公司参加工作。从开始的对工作环境的茫然,到后来把工作这个概念强加到自己的观念中,从分厂的一线上升到制造公司的生产管理,从一个眼光狭小的高校毕业生慢慢的树立起全局的系统观念,我在一步步成长起来。

没有太多宏伟的高瞻远瞩,也没有过于细腻的深切体会,只是在这一年中的一些琐碎的想法和话语,分为不太清楚的几方面在下面慢慢道来:

一、学习业务知识,作好本职工作

2010年1-7月,我在特种电机组学习火电生产管理方法。由于自身对电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欠缺,初期就表现出了对工作的盲目以及被动排斥,给自己的岗位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后来经过领导和师父的及时引导,加上自我深入到生产现场对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经过几次的思想调整过后,就逐渐的适应了生产管理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

由于所学的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对机械加工有一些理论上的了解,很快就熟悉了汽发机的主要部件的机加工,对于各分厂的主要设备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的,通过每天到生产现场进行学习和观察,然后结合专业工艺路线表和图纸,我开始对汽发机的各个部套和总装有了整体的认识,这样,我对产品就有初步的了解了。

在了解了产品之后,接下来就是管理了。制造分公司作为生产系统的核心管理部门,生产计划便是生产能顺利开展起来的灵魂,作好生产计划也是一个生产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优秀的生产计划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可执行性、合理客观的生产周期以及应对偏差的纠正性。要作出这样一份优秀的生产计划,作为生产管理者,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分厂的设备能力和人员配备情况,还要能预计在实际生产中的突况,综合判定生产周期,并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跟踪以及时纠偏。在拥有了编制生产计划的能力后,要想计划在分厂能够正在的落实下去,除了计划本身的优质性,我们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由于分厂的各管理人员在年龄、性格、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他们的地域文化差异,就使得他们处理对待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和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员正确沟通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协调能力。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还必须掌握常用的现代办公软件,以及学习其他优秀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平时除了学习一些常用的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外,还在分公司领导的关心下,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的生产管理方面的书籍,

虽然现在收效甚微,但对我以后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成长

无论我们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最后都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的。

在以前谈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会潜意识的理解为把书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被动的动作行为。在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以前的想法都是片面的或形而上学的,因为以前思考问题都是基于完全的理论之上,没有真正触碰到实践的东西,才会导致理解结果显得单薄和脆弱。直到慢慢的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去处理以一些问题,才发现理论和实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联系实际本事是应该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理论和实践又是一个长时间的互相转化的过程。我们的实践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石,然后在理论基础上去探索和实施;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思考,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补充鲜活的营养。理论和实践又是一个长时间的互相转化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漫长的实践,自己在编制计划和到分厂处理协调事情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次遇到困难时,我就虚心系向别人请教,事后自己又归纳总结,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虽然目前还是显得稚嫩和粗糙,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历练和提升的。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我作为制造分公司的一名新人,也将是未来的新生力量,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分公司的领导也时常教导我们要多学习各种知识,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层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主动学习党的新的思想政策,随时用最新的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对于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我也密切关注。对于别人的批评,我都是虚心接受,然后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并慢慢的改进自己。我还多次参加分公司党委和公司团委举办的各种培训,不断的充实自己。

我平时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读中国古典的名着和现当代的一些励志的书籍,并坚持写作,定期向公司广播站和团委等机构投稿。对于公司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我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对待。

四、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实际的处理各种生产问题,发现在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阻碍生产的事实或问题:

问题1.零件按时完工,却未能及时转序。分厂往往以没有交转车或者行车为由,拖延交转时间。特别是涉及到转下序分厂的零件,转序的不及时往往成为阻碍生产的重要因素。以一个零件的加工转序举例,①零件在一天内完工,却在三天后转下序;②这个零件在三天内完工,在一天后转下序。表面上看起来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完工及时,但是两种情况下,到达下序的时间都是四天,对生产造成的阻碍是一样的。若在设备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第一种情况造成的阻碍会更糟,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工,必定会占用紧张的设备的人员,给其他急需的零件加工造成阻碍。

建议:对零件的交转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交转车的安排协调,提高交转车的利用率,避免造成交转车单边空载行驶,将零件的交转纳入生产周期,以零件转下序的时间节点为完工信号对分厂进行考核。

问题2.人员指2010年终企业新员工的工作总结

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冷静对待,不应急于求成,好好把握现在每一个的学习机会,让自己一点点去积淀,为以后接管项目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我明年成为项目负责人之后,我还是要保持这种学习的态度,多向前辈们请教,多在实践中去总结,并要形成自己的一套高效合理的工作管理方法,努力使自己所负责的电站项目又好又快的完成。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7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8

这次安全环保工作会议,是在集团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推进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荣芳同志代表安全环保部全面总结了三年来的安全环保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下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我完全赞同。会议还将安排专题讲座、经验介绍和分组讨论,希望同志们集中精力开好会,互相学习取好经,力争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006年以来,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思想和“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常抓不懈”的“二十四字”安全发展原则,制定了“十一五”安全发展计划和一系列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安全环保形势三年实现明显好转、五年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安全环保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作为天字号工程、作为第一要求,强化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的HSE理念,狠抓安全环保责任制落实;连续三年深入开展“安全环保基础年”活动,实施反违章禁令和HSE管理原则,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按照“统一、规范、简明、可操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HSE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安全环保隐患治理三年计划,进一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狠抓污染减排工程实施;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经受住了重特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考验。经过广大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安全环保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传统安全环保管理模式向体系化、标准化的安全环保管理模式转变,由单纯强调领导负责向强化全员责任意识转变,由单一的事故管理向深入的事件分析与强化源头、预防优先转变,由强调结果性指标管理向全员、全过程责任监控和激励性目标管理转变。安全环保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主要安全环保指标逐年好转,生产亡人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全过程环境管理得到全面加强,“三废”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实现了安全环保形势三年明显好转的目标。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司上下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精心组织生产运行,狠抓安全环保管理,安全环保形势继续保持稳定的态势,风险较高的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没有发生工业生产亡人事故和井喷失控事故,海外业务和天然气与管道业务也保持了良好的HSE业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企业广大干部员工共同努力、机关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安全环保战线全体同志们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代表蒋总,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安全环保战线的全体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就做好下一步安全环保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作为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总书记、总理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分别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我们作好安全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张德江副总理在6月1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加强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质量和安全年”的工作部署,认真查找工作差距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等重点工作力度,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在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党组明确提出,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坚持把“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生产建设全过程,实现2009年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好转、2010年安全环保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6月9日,在全国第八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始之际,蒋总专门作出批示,寄语百万石油员工:“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掌控安全生产的主动,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中石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反违章六条禁令作为有力抓手,健全完善HSE管理体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者。”这是蒋总对百万石油员工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的希望和重托,也是对我们安全环保工作的要求,大家要深刻理解,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中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公众负责始终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点,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从企业安全环保工作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安全环保工作的正确思路、领导安全环保工作的实际能力、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基础保障。集团公司确立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奋斗目标,这是百万石油员工的美好愿景。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奠定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更需要有一流的安全环保管理、一流的HSE业绩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但目前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工作基础还不牢固,无论是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还是在重点领域、设备设施状况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做好安全环保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抓手。我们必须把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努力作到发展速度、规模、效益与安全环保相统一,在确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时,充分考虑安全环保方面的承受能力,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集团公司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石油石化市场需求减弱,集团公司生产组织特别是产运销储综合平衡难度加大。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加深蔓延,世界经济仍未见底,我国经济运行虽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随着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落实和逐步见效,集团公司前六个月经营状况总体好于预期,实现营业收入、利润下降幅度已经明显收窄,但生产经营和产炼销储协调仍面临巨大压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集团公司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是确保应对金融危机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集团公司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特别是下半年公司生产经营任务繁重、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集中,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在安全环保方面不雪上加霜,不忙中添乱,积极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二、务实创新,勇于实践,推进HSE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2006年以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工作确立了以全面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为主线,带动各项安全环保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加快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好转、根本好转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国际油公司发展趋势,符合集团公司发展实际,符合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并坚持从理念、方法、措施、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推动企业HSE管理持续改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