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制度建设8篇

时间:2023-03-03 16:00:51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篇1

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 对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 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 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 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 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在 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 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和影响 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 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 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四 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 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 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业性服务,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 织提供的;第三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取 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 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 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各种法律是属 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 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 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 新来实现。

第四,推进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 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因此,需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 系。

制度建设篇2

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对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在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四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业,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织提供的;第三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取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新晨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新来实现。

第四,推进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因此,需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篇3

一、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社会和经济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信用信息不对称程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2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信用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信用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政府信用水平有效提升,同业征信工作加速推进,联合征信平台初步搭建,信用总规模逐步扩大,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信用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1、制度建设和信用文化普及并行。制订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信用建设的决定》、《“信用*”建设实施方案》和《*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信用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广泛开展信用宣传教育,电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信用宣传报道。举办了信用建设征文和理论研讨活动,出版了信用建设专著和普及读物。开通了“信用*”电子网站,组织了信用知识和业务培训,全省干部群众的信用意识有所提高,信用文化建设氛围初步形成。

2、积极试点和全面推进同步。根据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再行全面推进展开的工作部署,省政府确定了合肥、芜湖、铜陵、蚌埠为信用建设试点城市,四个试点城市的信用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征信积极开展,区域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信用监管、信用制度、信用市场和信用文化四大体系建设同步进行。此外,马鞍山、池州等市也成立了信用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努力推动信用建设全面展开。目前,信用建设已在全省全面展开,呈现出省市联动、共同推进的发展态势。

3、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并举。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职能逐步从行政审批型转为公共服务型。建立了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体系,完善了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政风评议、决策听证、新闻、办文(事)限时、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政府诚信保障机制,政府信用形象得到提升。在企业信用建设上,几年来,我省通过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资信调查评价、应收账款追收等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使企业生产、贸易、纳税、信贷等环节的信用状况得到改善。完成了10万户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入库,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立运行。此外,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名牌战略等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使企业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个人信用建设在金融部门率先突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行,至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共发放银行信用卡2000多万张,银行信用卡交易总金额达3197亿元,近8万名大学生申请到共计3亿多元的助学贷款。

4、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共同推进。联合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示范工程”,成立了省联合征信中心,“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和联合征信数据交换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包括三个子系统、五大功能数据库、36个一级指标和202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升级完善工作。省各有关部门在认真落实《‘信用*’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信用建设工作,人行、银监、保监以及财政、建设、税务、质监、旅游、物价等部门都制定了本行业信用建设的实施方案,初步建立起同业征信制度、行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了行业信用整治。

5、信用担保水平和信用总规模同步攀升。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设立,17个省辖市都成立了信用担保机构,全省企业信用担保网络初步建成。积极实施金融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第三轮战略协议,定期召开银企衔接会,全省信用总规模不断扩大。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83.6亿元,增长18.4%。各项贷款4399.2亿元,增长13.7%。全省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授信额度达156亿元,票据融资256.8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全年利润总额35.3亿元,信用交易较快增长。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健全,信用缺失问题仍较严重。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行为仍较常见。信用宣传内容及手段创新不足,教育培训覆盖面狭小,社会公众的信用知识比较缺乏,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信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力。部分企业信用较差,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屡有发生,合同违约问题依然突出。

——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主要是目前信用信息征集困难,政府部门控制的公共信息、商业银行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数据仍然处于相对封闭、垄断状态,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的法律保障作用仍待加强。同时,对信用建设的投入保障、信用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等方面缺乏制度规定,信用体系的联动效应弱小。

——信用建设进展不平衡,城乡信用建设差距明显。由于认识和基础条件的差距,我省信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和系统之间的协调不够。企业征信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门户之见、部门利益仍在影响信用建设进程。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任务艰巨。个人征信工作由于基础薄弱和操作难度大,进展相对缓慢。农村基层信用建设工作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信用市场供需不足,信用经济规模较小。信用产品应用较少,信用资源开发不够,信用经济总规模较小。信用交易方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缓慢。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期间,加快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和重点,为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入WTO,国际通用的商业惯例和发达国家地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将为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东向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政策效应的逐步放大,构建“和谐*”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主体将更普遍地采用信用方式进行融资和支付,为扩大信用交易规模,促进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是,“*”期间,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加入WTO后,对企业信用水平包括遵守国际规则、履行义务的要求提高。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对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省在提高信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信用管理方式面临挑战。四是培育先进信用文化,营造诚信友爱社会的环境任务艰巨。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信用*”和实现奋力崛起为目标,以完善信贷、税收、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全面提升我省信用化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总体目标

到*年,信用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信用文化普及繁荣,社会公众的诚信道德水准、企业的信用水平和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信用需求日益多样,信用产业不断升级,信用市场长足发展,信用规模逐步扩大。信用监管规范有力,区域性信用环境根本好转。以“一个保障、二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尚基本形成。

(三)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制定信用建设总体规划与法规制度、组织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信用市场及引导使用信用产品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信用产品开发、流通、使用和信用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规范引导、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培育发展具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2、突出重点和分步推进相衔接。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健全信用法制,完善信用监管,规范信用主体行为。实施以信贷、税收、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的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个人征信,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绝大多数企业和重点人群的征信体系。

3、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完善信用法规制度,发挥法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引导、规范、调整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依法强化信用监管。坚持风险控制原则,依法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约束经济主体的守信践诺,形成最广泛的道德评判机制和诚实守信自律机制。

4、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统一。继承徽商“诚实守信”的信用传统,借鉴国内外信用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实际,不断改革信用管理体制,创新征信模式和信用中介组织培育路径,大力培育和弘扬现代信用文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用管理和产品开发,建设符合市场规律、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特色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统一,构建渐进式、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模式和机制。该模式和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保障、二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网络”。

1、强化一个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法规作保障。坚持遵守法律、应用优先的立法原则,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制定和颁布《*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办法》、《*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省征信条例》、《*省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披露及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信用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2、搭建二个平台。一是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调查、分类、整理、存储、交流、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征信数据平台。二是建立以信用评价、信用报告、信用担保、信用公证、保付、商账追收、信用查询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服务平台。

3、构建三个体系。一是建立政府信用体系。全面加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公务员的诚信教育,着力提升政府信用水平。同时通过政府推动,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为全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内控水平。重点加快推进部门同业征信和企业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咨询和查询的社会化。通过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市场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企业信用氛围。三是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公民信用道德教育,强化公平诚信的社会理念。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查询系统。加强个人信用监管,强化约束机制。

4、建立四个网络。一是建立信用信息交换服务网络,包括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的政府公用信息系统、覆盖全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企事业信用信息系统、覆盖多数城镇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网络,包括政府电子网站、新闻媒体、网络通讯、专业信用机构电子网站等传播网络。三是建立信用监管网络,包括信用公示、信用曝光、信用监督、信用惩戒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监管网络。四是建立信用教育培训网络,建立覆盖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信用从业人员、青少年的信用教育培训网络。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步骤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达到相应目标:

——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信用宣传、教育与培训,出台征信管理和信用信息开放、数据共享、信用信息查询等法规政策。推动民营和外资进入信用中介服务,实行信用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初步建立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基本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立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形成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巩固提升阶段(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法制体系和信用文化体系。实现社会各类信用信息开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社会化和市场化。信用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张,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

1、强化政府信用建设。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服务周到,言行一致”的标准,以建设“信用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起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体系。完善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以政府的信用建设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建立政策执行的督查机制、公民诉求的回应机制、部门信用的评价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把信用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政府信用数据库,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化。建立和完善政府和部门服务承诺制度和行政承诺兑现制度,进一步树立政府良好的诚信形象。

2、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以“强化外部监督,规范内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引导全省企业遵守“不逃废债务、不制假贩假、不违反合同、不走私贩私、不逃税骗税、不做假账伪帐”的经营守则。联合征信机构全面征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信用信息,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加强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以金融信用、商业信用、企业内控、行业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到*年,力争全省90%以上的大型企业和8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列入全省联合征信范围。逐步实施信用准入制度,重点在行政许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推广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努力使信用产品的使用率达到50%,信用交易占市场交易总量的60%。

3、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积极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整合政府部门掌握的个人社会信用信息和金融部门掌握的金融信用信息,逐步归集个人银行账户信息、纳税、公用事业缴费、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信息,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咨询、查询的社会化。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针对信用消费重点人群,实施“市民卡信息工程”,在全省大中城市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建立统一格式和标准的个人“信用身份证”,记录终身信用行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体工商户和使用信用卡、各类消费信贷的人群为重点,逐步形成个人信用体系。扩大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拓展电信、住房、汽车、家电、教育、休闲等各种信用消费方式。到“*”末,个人信用征集、评价和咨询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发展市民卡100万张以上,个人信用记录入库人数城市达300万,其中,具有信贷消费能力人群入库比例达到50%以上。

4、构建信贷信用体系。大力发展证券、信贷、信用卡等业务,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信用交易、期货交易、网络交易、信托交易、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信用评价制度,统一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开展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借款人信用状况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借款人还款行为约束机制,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业,建立省、市、县三级担保网络,并使担保基金和政策性风险基金逐步增加。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与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工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信用标识制度,有效防范信贷及担保风险。加强担保与保险机构合作,推行风险补偿和准备金制度,建立完善担保风险管理体系和分散机制。

5、构建纳税信用体系。坚持依法收税和诚信纳税,营造良好的税收信用环境。建立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完善纳税信用信息收集、评价、奖惩、公示体系,提高信用市场的透明度。加强企业税务登记、欠缴税款、偷逃税款和奖惩记录等信息的整合,实现与联合征信体系的互联互通。建立税收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纳税奖惩制度,加大对偷逃骗税的查处力度,对优秀纳税信用企业和个人实行优惠政策。利用“金关”、“金税”等网络系统,促进企业依法纳税,提高企业的纳税信用水平。

6、构建合同履约信用体系。严格执行《合同法》,严厉打击合同欺诈等各种合同违法行为。在建设工程施工、房屋车辆买卖等领域推行合同示范文本,确保合同质量。建立企业合同档案制度,构建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提高合同主体的合同信誉。广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高企业的合同信誉意识,依法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监督,提高合同履约率。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商品的合同监督管理。对失信违约企业予以警示曝光和惩戒,加大失信企业的违约成本。

7、构建产品质量信用体系。贯彻《产品质量法》,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广泛开展争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活动,规范各行业、各部门产品质量评审工作,全面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信用建设。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检,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相关产品质量信息。加大对不合格产品销售的惩戒和曝光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督促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ISO9001等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促进企业产品质量信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8、发展信用中介组织。按照“市场运作、政府监督、专业服务”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独立、公正、高效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规范的信用行业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大力发展以准确完备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全省信用服务市场。加强信用评价制度建设,确立信用评价的目标和原则,设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发展信用评价行业。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发挥信用评价在度量、检测、预警信用风险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服务体系。普及信用产品的使用,在银行同业市场、商品交易市场、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等方面建立信用准入制度,逐步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促使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及相关人员自觉守信、诚信经营,全面提高经济信用化水平。推动组建信用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促进信用行业的健康发展。

9、培育城乡基层信用。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政府在培育农村信用市场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县、乡镇建立以小额贷款及信用村镇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红盾护农行动”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杜绝各类坑农、害农案件,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继续推进信用市、县等信用区域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组织,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推动发展农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股份制农业合作银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结合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动实行“信用农户”创建工程。支持城镇基层信用社区建设,整合社区信用资源,建立社区居民的信用档案,开展信用社区建设试点,创建一批省、市级信用社区示范城区。

10、健全失信惩戒制度。依法进行信用管理和监督,净化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建立单位和个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投诉制度,政府部门依法应诉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记入该企业信用信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道德等多种手段,提高失信成本。一是由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公布失信企业“黑名单”,实施行政惩戒。二是加强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商业等方面的市场性惩戒。三是依法追究失信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四是建立“以防为主、防打结合”、“守信褒奖、失信惩戒”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五是依托省同业征信、联合征信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访,建立我省企业信用查询、及失信惩戒共管制度。

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大信用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信用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推进依法治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信用宣传教育摆在信用建设的突出位置,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信用法制观念,积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信用工作的宣传,弘扬诚信正气,增强社会公民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定期组织大型信用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信用文化氛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信用教育培训,广泛普及信用知识,提高全社会职业信用道德,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提高群众的信用道德水平,形成有效的社会自律机制和道德评判机制,引导信用主体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环境。

2、加强对信用工作的领导,为信用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用建设领导机制,实行信用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辖区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统一进行组织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管理。合理设定符合“信用*”建设方向和区域实际情况的信用建设工作目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信用市场管理,净化信用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3、完善信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为信用发展提供政策和法治保障

从投融资、财政税收、工商登记、土地使用和招标投标等方面完善我省信用法规政策。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日常监督、资质管理、评级评优等方面逐步引进和推广使用信用产品。依法建立严格的信用奖励惩戒机制,保障社会信用主体权益,促进信用市场的繁荣有序发展。

4、拓宽信用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为信用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信用投资领域和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的信用产业领域。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国家优先发展的信用行业或产品。鼓励和支持信用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引入风险资本,完善信用风险投资体系。各地根据信用建设的需要,给予适当的经费保障。

5、注重培养信用人才队伍,为信用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优化信用人才结构,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熟悉市场的信用人才队伍。加强信用职业教育,注重对信用专业人才的信用教育培训,对信用从业人员实施资质认证。加强我省信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高等院校开设信用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信用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制度建设篇4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运作模式和施政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治本措施,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措施。

一是要深化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越位”的突破口,也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切入点。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看,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即“权力寻租”环境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是铲除“权力寻租”活动的治本措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应可能地以市场机制来替代权力的运作,最大限度的取消审批范围。对确需保留的要加强监督,要制定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管措施;要按照现代政府勤政廉洁高效的要求,着力解决行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拖、卡、压和推诿、扯皮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综合审批机制,努力营造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和“进一道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缴一次费办完,按承诺时间办结”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作用。发展规范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抓紧规范和发展中介机构,抓紧培育一批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具有较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能体现经济发展优势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和纽带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监管、协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社会监督服务体系,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

二、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只有法制完备,社会和经济秩序井然,才能使经济发展快、效益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得住脚。”当前,法制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执法司法不公的现象;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惩治还不断有反复,说明还存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治本措施。

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坚决惩治乱执法、滥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的行为。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的司法环境。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是实现有法必依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执法不严将会造成人们对法规规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对法规规章公正性的信心,以致造成社会法度严重废弛的严重局面。因此,强化行政领导和行政机关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革行政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手段,是保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重要措施。

要源头治理,釜底抽薪,铁心硬手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曾是纠风专项治理的重点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屡禁不绝,因而必须从源头上抓好制度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制度。要按照中纪委第二次全会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这种无异于拦路打劫的行为,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防止利用“三乱”来“改善办公条件”、“弥补经费不足”、增加小团体的福利等不正之风和贪污受贿的腐败问题。

三、推进“阳光工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市场的开放、统一和有序。

1、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保护公平竞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工程项目进入市场的覆盖面,加快重点和专业工程进入统一市场交易的步伐,坚决杜绝场外交易、规避招标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严历查处违纪违规案件,要开展针对这些项目的执法监察,督促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防止任何个人和单位违规操作,使市场主体获得法律上和经济负担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机会均等地在市场上取得生产要素。

2、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市场环境的重要一环。要纠正市场交易当中的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例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县以上和国有企业所办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都有要对国家规定列入招标采购范围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坚决纠正和查处规避药品集中招标、违规操作、向投标企业乱收费等行为。要加强药品招标后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药品招标工作经验,完善药招标各项制度,使药品招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又如政府采购,都要采取招标采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3、利用政府职能,整顿市场秩序。要利用政府保护职能,通过合理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利益最大化。同时按国际惯例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对农业产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打击偷税骗税、经济欺诈等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要充分认识建设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然。

制度建设篇5

1、增加政策透明度。凡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所有政策、法规、规章、规划、计划都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政府文件查阅服务中心,群众可以凭有效证件进行免费查阅。

2、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杜绝“暗箱操作”。政府机关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为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和办事责任;要在机关项目处悬挂科室职责示意图,公开办事程序流线图;工作人员要戴牌上岗。

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按照“四必进”的原则,凡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投资项目涉及到的事项、涉及收费的审批事项、与审批相关联的中介服务事项都要进行行政服务中心。具体实施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要以群众、企业和投资商满意为标准;二是要体现现代、高效、廉洁的对外形象;三是要争创一流、半出特色、创出品牌。实行“三个不准”,不准应进不进;不准明进暗不进、人进权不进;不准双轨运行、体外循环。真正把中心建设成方便群众、方便客商、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参照市的做法,各县也要建行政服务中心。

二、程序要简化

4、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凡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设定要求的审批事项,一律予以取消。禁止以任何方式审批或变相审批上级部门明令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

5、部门办事“一个窗口对外”。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设立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各项业务按工作流程实行“内部循环”。

6、实行并联审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开展工作。同一许可事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牵头部门在受理项目申请时,告知本阶段相关部门同时审批;本阶段办结后告知下一阶段牵头部门,同时告知申请人相关情况。

7、放宽企业登记审批限制。企业设立登记时,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行前置审批的项目外,其他前置审批项目均改为后置审批。对有筹建期的项目,工商部门可先核发有效期一年的营业执照,以方便企业办理其他手续。

8、简化企业各类年检事项。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其他年检一律取消。岁保留的年检事项,实行统一时间、同一地点、集中办理;对连续两年没有不良记录和设立不足半年的企业免审,直接通过年检。

三、办结要限时

9、实行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对具备条件的许可事项,有关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对在规定的时限内不能办结或不予以答复的,实行超时默认制度,审批部门要承担相应审批责任。

10、推进审批“绿色通道”。对涉及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类重大、重点投资项目;特别是技术含量高、能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不需要省以上平衡建设条件的项目,经市发改委确认后,发给“邢台市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通知书,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相关服务单位要明确专人,实行特事特办。

四、服务要优质

11、推行首问责任制和立刻到带班制。各只能部门接受首次询问的工作人员为第一责任者,负责在限定的时间内全程跟踪服务。各部门要设立领导带班室,每个工作日明确一名领导全天带班,及时处理解决问题。

12、推行“三个一”服务模式。即:解答咨询一口清,必要手续一次告知,请办事项一次办结。

13、建立企业检查准入制度。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确需检查的,要经同级优化环境指挥协调中心批准后方可到企业检查。要严格控制参加检查的人数,次数和时间,提倡实行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检查。

五、收费要规范

14、规范收费项目。全面清理全市所有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实行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和涉企收费公示制度,直接向企业公开收费项目、标准。凡缴费登记卡和公示中没有列入的项目,企业有权拒缴。对违规收费的部门要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15、推行免费培训制度。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企业参加带有强制性的收费培训。凡政府部门要求的培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16、实行集中收费。对涉及项目建设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在行政服务中心收取。行政服务中心未建立前,各有关收费要实行一个窗口收费。

六、惩处要严厉

17、实行首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对“双提”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各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的饿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要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本单位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

18、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年内发生2起以上严重损害项目建设环境案件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年度不能评为“实行突出单位”。对被否决的单位,一次通报警告,二次调整“摘帽”;属垂直管理部门的,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提出调整班子建议。

制度建设篇6

一、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具体内容见《机关效能建设首问责任制》、《机关效能建设一次性告知制》、《机关效能建设限时办结制》。

二、实行政务公示制,及时公开管理服务办事内容、程序、标准和时限。

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遵守国家公务员工作纪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职责。

四、坚持廉洁勤政,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和廉政纪律规定,工作人员不得以工作之便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和礼物馈赠,杜绝、吃拿卡要行为。

五、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现象发生。

六、坚持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杜绝违反审计纪律的行为。

七、以上承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如发现有违反承诺服务的现象,可向审计局机关效能工作领导小组投诉、举报,投诉电话:

八、对违反服务承诺的股室和个人,将按照《灵璧县审计局行政效能建设失职失察追究制》的规定予以查处。

----考勤考绩制

一、局机关行政效能考评坚持“党组统一领导、效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机关各股室配合协调、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二、机关行政效能考评与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直接挂钩,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检查监督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三、在行政效能考评中落实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群众路线,把目标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四、年度行政效能考评与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同时进行,根据行政效能工作方案、制度的要求和县局年度工作目标及其考核办法的标准结合进行,并将行政效能工作要求与业务工作、勤政廉政建设工作对应结合,进行综合考评。

五、年度效能考评采取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等方式,对本局机关各股室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考评。

六、年度效能考评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分别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具体标准:

(1)优秀:年度内行政效能显著提高,政绩突出,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制度规定和工作纪律,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认真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政纪律,工作质量好、效率高。

(2)合格:认真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制度规定,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工作成绩较好,未发生违规违纪现象,个人未被效能告诫。

(3)基本合格:能够按照机关效能建设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基本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个人年度内受效能告诫次数不超过2次。

(4)不合格:工作效率低下,未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或者出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产生较恶劣影响,年度内被效能告诫3次以上(含3次)。

七、年度效能考评与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基本合格者,不得参加先进个人评选,不合格者公务员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

八、效能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年度内被效能告诫的,不得选拔提任。

灵璧县审计局政务公开制度

根据省、市、县政府关于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局实际,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制定本制度。

一、政务公开的目的

通过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审计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促进机关管理。

二、政务公开的主体

局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局党组及局机关职能部门。

三、政务公开的内容

凡需被审计单位和局机关干部职工了解的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的决策公开。凡本局重大工作安排部署及进展落实情况,局机关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事项的办理、落实情况,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

2、审计业务事项公开。包括审计法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时限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

3、财务开支结果公开。包括差旅费、文印费、会议费、办公费、招待费、邮电费、用车费、大型采购等开支情况。

4、人事劳资公开。包括民主评议干部、评先评优、发展党员等事项。

5、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包括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事项。

四、政务公开的程序

(一)公开时间:

1、凡需要被审计单位知道或了解的事项,按文件出台之日进行公开。

2、凡需要机关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的局重大事项决定,按文件和有关规定出台之日进行公开。

3、凡需要机关干部职工知道并参与的事项,必须在参与之日前公开。

4、凡需接受群众监督的事项,必须在接受监督的事项发生之日前进行公开。

(二)公开审批程序。每次正式公开前,由政务公开承办科室拿出公开方案和内容送交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审阅,签署意见后,再正式公开。

(三)公开事项反馈。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由承办科室进行落实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公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落实的,要公开不能按时落实的原因。

五、政务公开的形式

(一)会议公开。局重大决策及有关重要事项,凡能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公开的,通过大会进行公开.

(二)新闻媒体公开。凡需社会监督和被审计单位了解的事项,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开。

(三)统一公开栏公开。凡需局机关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干部了解或参与的,在统一规范的公开栏进行公开。

(四)局域网公开。凡在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公开了的内容,再在局域网站进行公开。

六、政务公开承办单位

1、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的决策公开,由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指定承办科室负责承办具体事项的公开。

2、审计业务事项公开,包括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时限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由办公室负责承办公开。

3、审计法规建设、普法教育、经济责任审计等有关审计法规方面的工作由负责审计法规职能的科室负责承办公开,

4、财务开支结果公开,包括差旅费、文印费、会议费、办公费、招待费、邮电费、用车费、修缮费、大型物资采购等开支情况,由办公室定期公开。

5、人事劳资党务公开,包括选拔、录用公务员、民主评议干部、发展党员、提任干部、工资调整、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工作等事项,由办公室负责承办公开。

6、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包括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机关源头治理腐败等事项,由纪检组负责承办公开。

7、局域网设置政务公开栏查询系统。该系统由局计算机中心负责设计;承办科室将在政务公开栏公开的资料输入电脑查询系统备查。

8、上述具体承办政务公开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具体组织者,其分管领导为承办该项目公开的责任人。

七、政务公开责任追究

政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是“一把手”。承办科室公开的事项要具体、细化,使群众一目了然。若发现承办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公开应该公开的事项,追究科室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目标责任制度

通过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规范的工作秩序,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一、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二、机关作风有明显转变,预防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和粗暴管理、不文明服务、工作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机关管理、监督检查、咨询服务工作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确保优质服务、文明执法。

三、管理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提高,公开承诺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得到落实。

四、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违法行政的行为得到有效预防和纠正,确保公正执法。

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政许可和执法检查中、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各项廉政建设措施得到落实,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确保廉洁执法。

六、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和市局部署的各项任务。

七、按时完成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八、工作目标责任制以股室为单位具体分解落实,各股室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失职失察追究制

实行机关效能建设失职失察追究制,对违反岗位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规定,失职而影响机关效能工作的,给予效能告诫,并把效能告诫同年度考评、评优挂钩。

一、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效能告诫:

1、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值周工作职责的;

2、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迟到、早退,月累计超过2次的;

3、被审计对象到机关办事时,符合规定、手续齐全不予即时办理、超过承诺服务期限、不按限时办结又不说明原因和办事时限等违反限时办结制度规定的;

4、首问责任人未尽职的;

5、工作人员擅离工作岗位或串岗聊天的;

6、工作中作风生硬、态度粗暴,违反纪律且被投诉查实的;

7、利用审计职权“吃、拿、卡、要”的;

8、利用职权、严重违反审计纪律的;

9、有其它失职、渎职行为,妨害机关效能建设的。

效能告诫由效能办负责实施。经效能告诫仍不改正的,可提请局党组给予诫勉教育及至党政纪处理。效能告诫记录在案,并进入个人廉政档案。被告诫人对效能告诫不服,可以在接到效能告诫之日起15日内向局纪检组申请复核,复核决定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

二、行政执法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执法职责,违法执法出现行政执法过错的,按照《灵璧县审计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追究所在股室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三、机关各科室有下列行为之一,给予股室集体效能告诫。

1、对所属股室工作人员累计被效能告诫3次以上(含3次)的;

2、在查处所属股室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建设规定时,设置障碍、干扰调查的;

3、股室整体违反行政效能监察各项制度规定的。

四、机关各股室主要负责人不认真组织开展效能建设,致使本单位出现严重效能问题的,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规定追究其领导责任。

----首问责任制

一、对服务对象的办事请求和询问,第一个接受请求和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

二、凡请求和询问的事项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首问责任人应当严格按照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和要求予以办理。

三、凡请求和询问的事项不属于本人职责范围,但属于机关(科室)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应负责引导或帮助联系。有关人员不在时,首问责任人应当作好记录进行转达或将记录作为转交材料。

四、凡请求和询问的事项不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也要热情接待,告知应找哪个部门,给予必要帮助。

五、首问责任人必须做到:使用文明、规定用语,热情接待,耐心听讲,认真受理,服务周到;严禁使用“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等语言敷衍搪塞,以及简单生硬地对服务对象的办事请求和询问予以回绝。

----限时办结制

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机关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制。

一、凡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部门对有关行政管理事项有明确规定办理时限的,必须严格执行。

二、凡已在服务承诺制中对办结时限进行承诺的,必须认真履诺。

三、对无时限规定的,要根据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办理时限,并严格执行。

四、凡因特殊原因一时不能办理的,必须说明理由,并解释清楚。

五、机关工作人员对组织交办的工作事项,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并保证办理的质量。严禁推诿拖拉。如因个人或单位工作失职、失误、效率低下,应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而未办结的,将严格按照失职追究制的规定严肃处理。

----一次性告知制

制度建设篇7

1.1对内控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医院内部管理阶层,尤其是私营医院,对此缺乏实际认识,甚至是拒绝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往往造成各部门人员混用、行政指令的随意调配等现象。同时,由于监督手段的低效甚至是缺乏,使得上下部门之间、上下等级人员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造成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混乱,监督权、决策权得不到保障,医院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也得不到认真贯彻和实施。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在虽然有许多医院正在逐步接受并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从整体上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如部门、系统之间流程衔接不当,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系统化的、统一性的内控制度体系。此外,由于监督手段不到位,使得很多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并没有真正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1.3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缺乏

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由于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致使医院很多科室、项目缺乏准确的财务预算,同时,由于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制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依据,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大多数医院缺乏对其自身物资财产,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有效控制和核算监督,致使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面和实际存在很大差距,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

1.4医院财务支出审批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的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僵化,致使医院的运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低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不规范、缺乏严格性的财务支出审批程序是最重要的原因。

2我国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思路和措施

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法律、政治制度、经济财税制度等多方面的外部不可控因素。此外,还要与其所处的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及医院自身水平相适应,实事求是,并根据医院自身情况的发展变化,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符合医院业务规范和符合其公益性质的内控制度。

2.1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内控制度的建设是其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人的行为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带有一定的文化性。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员工职业道德的提高、职业操守的巩固。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明显要比僵硬化的指令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可。医院可通过塑造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把医院独特的“白衣天使”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性功能,解决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矛盾,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促使员工朝着医院整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2.2逐步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体系

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理论教育,使其意识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内控制度建设加以引导、支持。而医院自身,尤其是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应加强本医院的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医院财务预决算,加强医院货币物资的会计成本核算,做好财产物资的安全控制工作,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监督体系,保障职权责相符,给予“授权性”保障,以维护医院的整体利益。

2.3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体制是保障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内控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措施。如将内控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与年终绩效评价挂钩,并设置年终考核系统,对遵循制度规章的员工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加以奖励,而对违规者,则给予处罚。此外,应注意到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权利的平衡与制约,并给予员工职业发展的一定空间,有良好的员工竞争氛围及职位晋升机制。

2.4坚持内控制度建设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人员,尤其是医院管理人员职权责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其行为,并在医院内部网站上及时公布医院员工的奖惩情况,给予员工一定的监督权、建议权,根据员工的及时反馈,对医院内控制度建设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调节,实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公开化、透明化,建立起合乎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

制度建设篇8

1.1对内控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医院内部管理阶层,尤其是私营医院,对此缺乏实际认识,甚至是拒绝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往往造成各部门人员混用、行政指令的随意调配等现象。同时,由于监督手段的低效甚至是缺乏,使得上下部门之间、上下等级人员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造成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混乱,监督权、决策权得不到保障,医院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也得不到认真贯彻和实施。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在虽然有许多医院正在逐步接受并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从整体上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如部门、系统之间流程衔接不当,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系统化的、统一性的内控制度体系。此外,由于监督手段不到位,使得很多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并没有真正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1.3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缺乏

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由于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致使医院很多科室、项目缺乏准确的财务预算,同时,由于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制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依据,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大多数医院缺乏对其自身物资财产,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有效控制和核算监督,致使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面和实际存在很大差距,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

1.4医院财务支出审批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的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僵化,致使医院的运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低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不规范、缺乏严格性的财务支出审批程序是最重要的原因。

2我国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思路和措施

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法律、政治制度、经济财税制度等多方面的外部不可控因素。此外,还要与其所处的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及医院自身水平相适应,实事求是,并根据医院自身情况的发展变化,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符合医院业务规范和符合其公益性质的内控制度。

2.1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内控制度的建设是其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人的行为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带有一定的文化性。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员工职业道德的提高、职业操守的巩固。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明显要比僵硬化的指令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可。医院可通过塑造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把医院独特的“白衣天使”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解决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矛盾,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促使员工朝着医院整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2.2逐步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体系

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理论教育,使其意识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内控制度建设加以引导、支持。而医院自身,尤其是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应加强本医院的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医院财务预决算,加强医院货币物资的会计成本核算,做好财产物资的安全控制工作,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监督体系,保障职权责相符,给予“授权性”保障,以维护医院的整体利益。

2.3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体制是保障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内控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措施。如将内控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与年终绩效评价挂钩,并设置年终考核系统,对遵循制度规章的员工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加以奖励,而对违规者,则给予处罚。此外,应注意到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权利的平衡与制约,并给予员工职业发展的一定空间,有良好的员工竞争氛围及职位晋升机制。

2.4坚持内控制度建设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人员,尤其是医院管理人员职权责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其行为,并在医院内部网站上及时公布医院员工的奖惩情况,给予员工一定的监督权、建议权,根据员工的及时反馈,对医院内控制度建设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调节,实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公开化、透明化,建立起合乎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