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6:01:15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1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图书馆文化 互动发展

一、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表现,包括其学习的传统、作风以及精神涵养和理想等。而图书馆文化又是校园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图书馆文化广义的定义为图书馆所代表的文化氛围,它代表着整个图书馆中的人的价值观、行为作风以及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思想意识等综合因素。在高职学校文化中,图书馆是最集中信息的场所,作为校园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源泉。将社会上的先进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要集中部分,将大学校园的精神作为其文化的底蕴,让大学校园中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其学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部分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作为高校的情报以及资料集结地图书馆可以堪称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在大学校园中更显现的淋漓尽致,在大学里其物质文化载体包括设备、图书以及建筑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其存在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传承了大学教育中的整体文化可见图书馆文化在校园中的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殿堂,在所有高校中图书馆作为重点教育机构好比是大学内的一个丰富的宝藏其中有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益的各种图书资料和文献同时也有各个专业的知识教材等材料。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

(二)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动图书馆文化发展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依托,校园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大的外部环境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个大的文化群体,并且图书馆文化也是在校园文化这一大集体下产生的,因此图书馆文化会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不过图书馆文化也会在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自我调节和建设,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去影响校园文化。只要每个学校都能够积极建设图书馆文化,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大的活动与校园文化结合,使得其活动能够得到校级领导的重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能够落实的措施举措和共同的师生参与,定能使得校园文化得到大的发展。

三、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促进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在一个大学内图书馆一般都是学生去的最多的场所,经调查显示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或者进行与图书馆相关的阅读等活动,由于图书馆不仅有很多的专业知识教材,同时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是一个学习氛围非常好的地方,在图书馆中,读者能够按照规定在一个良好的读书和学习的氛围内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将图书馆的环境进行提高,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有秩序、安静、卫生、鼓舞人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精神的一个校园文化场所。需要建设的环境主要有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前者主要是馆内的面貌和相关设备,后者则是馆内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言行,为人处事等。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点构建场所,图书馆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安静和谐的良好环境,以更好的行使其教育功能。所以,高校图书馆务必要加强整洁优美的环境建设,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维护秩序的学习氛围,教育他们爱护书籍,保持环境卫生,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制约机制

作为一个学校中规章制度的结合体校园制度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图书馆文化,因此要将图书馆制度建立完善,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都要进行规定,让图书馆内的每份文献资料的借阅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另外电子阅览资源也要有相关使用规则,这样一来就会让图书馆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其行使的每一项功能都有理可循,让一些不良现象没有机会出现。

学生作为校园制度文化行使的重点对象,务必要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化,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进入正规化和法制化,同时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场所。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图书馆文化的发展必将与大学制度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特点。

(三)加强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校园精神”的塑造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体系而为读者提供信息及服务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精神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带动馆内的各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态度倾向于同一方向上归结。另外校园精神则是能够综合体现校园内的所有人员的学习态度以及人格风貌等,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方面的核心,形成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升级,可以影响到校园中大部分人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只要学生处于这一校园精神范围内,就能够感觉到无限的动力和激情,并受其熏陶进行迸发。因此,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也是相依相偎、同步向前的。

四、小结

管理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与校园教育活动的体系结构是相互影响、发展的,所以深化校园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将会大大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是各个产业的主要竞争力,图书馆文化的繁荣将会大大带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乔玲希.大学文化与图书馆群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62-63.

[2] 高荣华等.校园文化与图书馆人文气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53-55.

[3] 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45-147.

[4] 邹华.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2-124.

[5] 杨莉,郑敏.图书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8-41.

[6] 张思辉.论图书馆倡导人文关怀的理念与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论坛,2007(1):32-35.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类: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

一、硬件方面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二)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一)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高。要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修订、废止、补充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上水平。

制度建设必须建立民主、公开的程序机制,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设工作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内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够让制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十分关键,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实,等于废纸一张。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制度意识,为制度执行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奖惩分明。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与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并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谈举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时,注重客观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富于开拓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规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要引导教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大力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术风气,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五)创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教育部日前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在教学和科研上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初、高中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当今中国的高考仍然是以试卷成绩为唯一依据,而试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所以,那些早期获奖者至今仍鲜有成为国际大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即使是最顶尖的大学在生源上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培养不出创新的科技人才,创造不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美国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这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最需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尽快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河.加强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J].求是

[2]秦延红.浅谈大学校园精神[J].中国教育报

[3]李莉.培育大学精神促进校园和谐[J].光明日报

[4]王荣华.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J].文汇报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4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

。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

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5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

。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

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6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

[1] [2] [3] [4] 

。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后勤文化;学习型团队;细节工作文化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其宗旨是能更好地实践后勤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后勤是保证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而后勤文化更是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之一。后勤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一、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谐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后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以人为本”有双重含义。一是“以师生为本”。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师生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后勤服务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是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脱离师生需求,就背离了服务宗旨,后勤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把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二是“以后勤员工为本”。做好后勤服务,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在后勤管理中,要做到刚中带柔,严中带宽,关心员工,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尊严与权利,让员工在受到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欲望,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师创公司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院后勤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中,要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必须更新观念,观念上的落后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最大障碍。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一,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制度。要求员工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养成每天不断地学习,终身坚持学习的习惯。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学习的作用。

其二,搞好培训是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三,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促使员工掌握技能,苦练内功,通过技能比武,展现员工应有的风采,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比武往往能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幸福,让他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朝气。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人生价值,也为学院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要学安规,消除事故,在所有后勤服务内容面前,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安规的学习和运用,隐患就会冒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安全的关系,就要靠员工的觉悟和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各项后勤服务来说,搞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是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有力的渠道和措施。

其五,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各级管理者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和班组的特点,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班组管理的认识,重视支持班组工作,尊重员工的民利,让员工找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使班组成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下,潜移默化,自然感受,找出班组成员产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提高免疫能力,来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推行细节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后勤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细节管理。细节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力表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是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滑坡。后勤服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日臻完美。

首先,应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师生,滋润每一片心扉。师生是学院的主体,作为后勤服务工作者,我们应首先热爱师生,始终把师生放在心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师生的生活,关注师生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细节的竞争,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其次,以体察凸显细节。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细节散落在草丛中,需要寻觅,它随时都等待后勤工作者来捧起。一是要时刻体察“民情”,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深入师生中间,体验师生的情感,换位思考,理解师生的需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洞察服务中的短板;二是要时刻体察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作风,勤勉自己践行职责和承诺情况,为学院多干实事、为师生多做益事。

最后,要细心对待每一项服务工作。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做到微笑、细致、周到服务;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报修,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的服务,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总之,作为后勤工作者要主动发现并研究后勤服务中的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从身边做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8

论文摘要: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创建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社团实践活动,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校园文化;高校社团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每个地域都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积累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地方高校已经关注到地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文化教育功能,在扩大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引入地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财富,对地域文化进行校本化的处理,将地域文化与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升华育人品质的冶炼。地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文化与学生需求的对应关系。地域文化进校园变成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创造。地方高校应该把当地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不凝炼地域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贡献。作为地方高校主体的师生多数来自本地区,与地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关联度比较高,甚至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同一地域同质文化。地方高校要立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环境及各种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谋求发展特色教育及创新教育品牌,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地域文化营养,与地域文化融汇共进,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地域社会。地方高校虽然在本地域是以文化殿堂著称,但其校园文化还是要受地域文化地影响和熏陶,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色,并根植于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和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作为学校所在地域居民的地方高校师生员工,会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创造者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载体,是高校个性风格、办学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贯穿于学校各项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处于统率全校各项活动的显赫地位,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升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创造性、开放性和批判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重构着地域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强有力地引领着地域文化建设。这种引领作用可以体现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和隐性的校园文化两方面。比如显性校园文化中的典型校园标识及优秀校园文化建筑,隐性校园文化中的高雅文化氛围、健康情感和师生价值观等。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同时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选择性批判性地整合接纳吸收地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剔除其糟粕,形成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互动。大学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凝聚所有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影响一方水土,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人类所创造的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特殊价值。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积累、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有强大的惯性,是人们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共性。地域文化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忽视的功能和价值导向。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仅靠常规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魅力”的,要不断探索新的载体,结合教学,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各种载体搭建平台把地域文化“引进来”,在学校新课程开发和改革方面上加大力度,把地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开设、学科建设以及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载体,不但要加强大学生课堂载体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建设研究,比如环境载体、标识载体、社团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等等,使校园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走出去”,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转贴于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地方高校社团

地方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培养和展现自身才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意愿,自愿参加或组织的文体性、科技性、学术性、政治性等各种社团。学生社团是大学完整教育体系必须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价值。在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中,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是大学正规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具有非正规教育和养成功能。校园社团通过各类社团项目、社团主题活动,对学生从兴趣发展到智力培养和专业训练,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从科学素质提升到人文素质养成,都具有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构成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阵地,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同大学教育一样,学生社团具有适应、批判、传承、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可以在学生中薪火相传。地域文化对作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活跃因素的社团活动发展有促进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肯定能够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高校社团的关注,地域文化类社团已经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又一方向,丰富了高校社团类型,促进了高校社团的发展。

(一)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

在社团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改变高校社团活动一直存在的方式单一、内容重复、活动收获小的局面。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鼓励社团成员成才

地域文化不但是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时可以用地域特色文化及富有人文特色的纪念活动培养社员的人文精神,激励社团成员努力成才。

(三)高校社团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