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8篇

时间:2024-02-17 11:28:23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1

1.完成高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在校园文化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多元支撑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2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3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建设有独自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高校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它具有继承创新、吸收兼并等特点;它承担着引导校园成员健康发展的重担,但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着实堪忧。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创新,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现在不断有年轻的大学生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他们对经典戏曲开始有了热情,他们不断去感悟从戏曲艺术中流露出的思想境界、艺术品位、思想含量、人文意识。

2戏曲艺术在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其共性,也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及办学历史等原因,有其的特性。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当某所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它的滋养下而发展成长。将戏曲艺术融入工科高校,促进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它符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由于学科建设特点,理工科院校人文资源相当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文化品位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戏曲作为一种文人文化艺术,它一直富含古代文人所赋予的文学精神,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科场失意的仕子,官场落魄的政客,常常寄情于梨园,他们豢养家班、编写剧本,他们编写的剧本拥有极高的文化水平,这些剧目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等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美的丰富性,戏曲演员在表演上遵循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五重表演技法。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既是千军万马,一桌二椅表现环境。戏曲艺术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思想感情的表达,它以语言的形式来表演生活,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戏曲艺术的抽象、写意、程式化的表演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3)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它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揉纳于其中,强调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教化功能。我国古代戏曲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它里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文以载道、助成教化。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它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本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色情、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传播到高校校园。戏曲通过在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湖北理工学院在戏曲艺术进校园工作中的做法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为了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北理工学院在近几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了“国粹生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艺术学院协办。就组织几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次活动,笔者感悟良多,下面就其主要几点与读者共议之。

(1)突出特色,小型多样

抓住戏曲艺术中心,不定期开展活动,就活动类型来说有讲座、文化沙龙、演出等形式;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周期里,共组织活动8次,近3500余名学生与民族艺术零距离接触。活动内容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昆曲、湖北大鼓、汉剧与阳新采茶戏,这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高雅性、多样性还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土性。

(2)合理安排,内容创新

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业老师与学校戏曲爱好者共同主讲,为了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讲座融合了现场化妆、实时表演、服装道具展示的形式,将戏曲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使得讲座与表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现场气氛高涨,无一人中途退场。

(3)利用社团,培育文化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4

一、高职院校的“人文缺钙”现象及其成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传承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体空间,是教育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职业教育特征不突出等。但最主要的问题则是“人文缺钙”现象,即人文土壤贫瘠、人文氛围不浓和人文精神缺失。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由于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社科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也较多注重搞科技活动、技能竞赛等,有意无意间忽略和冷落了人文社科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

2.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养普遍不高

他们的文化历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有限,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有偏差。如利己思想突出,而“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漠,在道德行为上对一些社会公认的准则不予认可,比如对考试作弊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作点弊也无妨”,对“拾金不昧”虽然大多人表示认同,但认为“不拿白不拿”的同学也不在少数。[2]

3.校园文化流于媚俗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校园活动多半局限于文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煽情性、娱乐性、媚俗性的大众文化受到追捧,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不高。

4.“灰色文化”在滋生蔓延

这里的“灰色文化”指低格调的“靡靡之音”在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就心理而言,它来自于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行为而言,它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受现代社会的恋爱观和性意识的影响,出现了恋爱方式公开化、恋爱年龄低龄化、恋爱行为自由化的倾向。[3]

5.网络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自由、互动使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传播过程中来,但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比如:的“黄色”信息充斥网络,带有诽谤攻击性质的“黑色”信息肆虐横行,一些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乘虚而入,网络欺诈、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核

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社会伦理型文化,它的基本精神以人文主义为内核,表现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等多方面精神特质。[4]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这些人文主义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举其要者,包括下列几项:

1.培养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不畏强权、愈挫愈勇、坚忍不拔、不断抗争的精神和斗志。这种民族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对知识分子还是一般民众都有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2.培养厚德载物的仁爱品格

张岱年先生认为:“厚德载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一。[5]这是一种宽厚仁慈、民胞物与的人道精神和大爱胸怀。例如孔子提倡“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等等。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并且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积极主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乃至人类个体的同情和关怀,传达出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关怀意识,为这些先贤的道德和精神人格打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3.培养正道直行的高尚气节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刚毅精神。而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现了中国民众维护自身尊严、追求公义真理的高尚气节。正是这种气节和情操的传承造就了后世苏武、岳飞、文天祥、顾炎武等许多民族英雄的光辉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是非心和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4.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苏武拘匈奴十九年而不辱节,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文天祥高唱《正气歌》到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尤其在近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保家卫国,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反抗外族侵略而浴血奋战。爱国主义精神一路传颂,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之源泉。

5.培养以道制欲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道德理性的人,礼仪廉耻是为人所必备的自律之心。儒家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出“发乎情,止乎礼”,强调以理节情,反对无度。这种“以道制欲”的观念虽然一度走向压抑人性正常生命欲求的极端,但排除其中的禁欲主义因素,仍然不失为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种种诱惑的大学生可以借鉴的伦理态度,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成长成才之路。

三、让高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

1.加强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

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设施、布局和场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板报、校报等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民族优秀人物的画像、格言警句、书画作品以及摆设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艺术雕塑;还可以在校园里建设民族文化长廊,详细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内容,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无处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

2.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和常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诸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可以像组织“艺术节”“科技节”一样组织“传统文化节”活动。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既学习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陶冶精神情操。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熏陶作用

知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主体,学校既是传播继承人类智慧文明的场所,也是生产知识的殿堂。校园知识文化启迪着师生的灵魂,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够提高师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播知识、发展知识,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师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师生的智力素质。[6]因此,应该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伦理等各方面知识;并建立人文素质课程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传统文化或其它人文素质课程,督促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自身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3]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4]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校园特色育人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给高校带来独特的发展朝气与活力。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新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源头,理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紧紧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的个性化文化特色,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她倾向于人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以其高雅的人文气息辅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平平者居多,真正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差异化育人理念者着实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补助,使得高校得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虽使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机制缺乏改善,以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得不说,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恰恰反映出管理者对高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带来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对传统文化的悠久却富有营养的信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纵观各大高校,热门专业无一例外地都是商科类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蕴含浓浓人文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悄然得到奉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挑战,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缺失。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

(三)校园内外充斥着不良风气

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难免会混入有一些低俗和严重西化倾向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亚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就是亚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周边,不乏吸烟、酗酒的不良风气;宿舍里,难觅专心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厮杀;就连本该用来学习的教室里,桌面上、墙壁上也已不再洁净如初,有些甚至还充斥着不雅文辞。校园内外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更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总书记在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尚且如此,一所高校若想打造一流品质品牌,更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立方向

“大学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大学需要文化和精神。”[2]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人文价值观的体现,这所高校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高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的人文观念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理思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亘古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夺目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思想;文学教育方面,《易经》、《老子》、唐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艺术生活方面,中国传统剪纸、书法、武术、曲艺等,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点缀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不仅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助其养成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试想,如果学生有朝一日学习于阵阵书香的教室里,漫步在朗朗书声的花园中,休息在健康欢快的寝室内,那么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等人才的能力将有显著提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无一不蕴含着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丰富内涵。高校作为“中国梦”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成就者的摇篮,若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气氛的养成上,势必会在无形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化转换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只有时代的主题是永恒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并完善的。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凝重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校园基础文化体系的建设

1.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60%来自师长的教育,40%来自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5]。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育人的无声课堂,最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是一股无形而又有力的综合教育力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学校在设计、建造景观雕塑和教学建筑时,应立足地方文化,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力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管理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中,她需要校方的有力领导、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如,高校可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各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副院长切实跟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学院,由各学院相关小组成员负责实施方案,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每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及制度保证。

(二)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育人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可以构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提供课堂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制度上,高校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优秀教学理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当地的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光辉,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可以打造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品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也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上穿插传统文化素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涵,又在课堂中实质性地传播、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2.增设特色艺术社团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中,也体现在许多民间艺术活动中。典雅的中国剪纸、传统刺绣、软笔书法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出古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情操。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路径,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给对某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_,并在特色社团中广泛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找到乐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品德思想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修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传媒。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舆论宣传重任。如,可以在校刊校报中开设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专栏,以征文、互动留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专门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朗读美文,由名师进行鉴赏,与师生进行互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及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2.积极开拓新兴媒体

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生力军,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最大受众群体。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延续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外,还应紧跟时展脚步,积极开拓信息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如,建立校园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随时掌握传统文化学习动态;精选古文精粹,由优秀教师加以批注引读,分享到学生QQ、微信群内;拍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微电影,以简短却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学生关心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学校文化学习论坛上展开网络讨论;购买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读物,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等等。利用及时便捷的现代网络平台,力求以生动活泼却又不失丰富全面的内容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德志,曹睿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2]肖一. 高校是文化繁荣的生力军[N]. 光明日报,2008-03-13(005).

[3]刘红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08,(03):113-115+106.

[4]时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为例[J]. 人文天下,2016,(22):118-120.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6

1.完成高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在校园文化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多元支撑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传统体育 传承

[作者简介]胥春华(1974- ),女,山东聊城人,贵阳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贵州 贵阳 55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6-02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日益凸现出来,而且,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多元演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引领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这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但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到处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仅是凤毛麟角。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出现了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趋向。

2.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对于师生业余健身却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的体现。

3.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如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

民族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在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相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1.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的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由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构建体育文化,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2.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给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的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健身、愉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3.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作出贡献。

4.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要借助本区域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机会开展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介绍其相关知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族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激情,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娱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2]单培凤.高雅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体道德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传统武术教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前言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对教育提出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如何深化和改革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发挥体育课应有的功能,首先要转变观念,结合现代青年一代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传统武术充实体育教学内容。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师生的崇爱。高职院校里的传统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其自身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更是征服了广大师生。体育教学中武术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身心健康,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1.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来自于民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传统武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言,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1]。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学风、教风、校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2]。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够保持永恒魅力,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和个性特点。它不仅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物质文化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即理实一体教学的个性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就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涵盖高职院校的全体成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3]。

(2)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吉利集团出资兴办的浙江省目前唯一的一所汽车类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前校后厂”、初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其校园文化是“沟通”、“爱心”、“快乐”、“和谐”,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方针。

三、传统武术教学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1.传统武术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健身与防身  传统武术具有防病祛病、增强体质及防身自卫的作用。 以传统武术里的太极拳(器械)为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太极拳(器械)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传统武术教学的同时,对武术动作进行适当的“拆招、说招、解招”,强调攻防技术要领,注重培养学生攻防意识,突出特色,增加学习兴趣,经过多次练习后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2)磨练意志和培养良好的品质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练习武术要吃苦并持之以恒的精辟总结。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学习规律适当采用分组娱乐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培养力争优秀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时刻进行检验与总结。

 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传统武术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机智,灵敏和创造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酷热、严寒气候下的锻炼,提高学生对于冷、热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利于开发职业身心训练,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让学生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自觉承担弘扬几千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理论知识教学可以更好地配合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4)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武术既是文化又是教育,既是体育又是运动,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能观赏又能参与[4]的一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校风、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必须强调“尚武修德”,坚定不移地推行“以德行武”策略。树立武德良好的榜样,并将学生的习武要求纳入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学生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批评,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先开发武术教材,供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使用。开发的教材要兼具可读性、可操作性和文化性,使学生在多次的学习中提 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在传统武术教育的推动下,不仅使广大学生增强体质,发掘智力,更增强学生们组织纪律性,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造就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传统武术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1)开设武术课外活动或选修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发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有调查显示,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形式越多越规范,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

高职院校开设武术课外活动、选修课可以作为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学科知识有很多,诸如:太极、阴阳、五行、中医、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道家、儒家、佛家与兵家思想有着深切的联系。弘扬传统,推广普及武术套路。如太极拳(器械)运天地人之精气于一体,动静相宜,外柔内刚,是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学院的传统活动项目。另外,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规范学生的坐、行、走姿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武打电影里的经典动作为自己设计出招牌形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以往,既提高了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养生锻炼的好习惯。

(2)组织武术表演队参加校内各种文娱活动

学院的各类校园文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师生员工的教育是有形无际的。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适当的开展武术表演活动,既可以体现传统武术的艺术价值,又锻炼了师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学院组织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节与社团活动,为推广武术文化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对广大学生也有着异曲同工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并营造浓郁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传统武术教学不仅让广大学生领略到它的健身、强身、娱乐、艺术、欣赏、教育等价值外,而且通过人的本体传达将以上功能完美的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去。这样,既实现了传统武术在学校内更好地普及与发展,又充实了丰富多彩、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用这些的文化去滋养莘莘学子,最终成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2]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3]固本强能,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N].大众日报(济南),2010-06-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