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55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1

1.1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就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的熏陶,当体育文化变成一种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时,学生就会在潜意识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规则,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要遵守这些体育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一定会受到相应惩罚或是大家的谴责,所以,体育文化的熏陶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及不断完善自己.

1.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校园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开展运动会,加大奖励制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校园的体育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体育文化有很多特征,但是体育文化本质上就是竞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增加这种竞争意识,将这种劲头也会带入到学习中.体育活动讲究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为了赢得比赛,参赛学生就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会中设置混合项目,如男女混合跳大绳等团体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养成学生优秀的品质.如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认输,遇到极限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遇到伤病时咬牙克服,等等.当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后,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变为经典,并不断地传承下去,让其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全面的文化工程,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需要学校、师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1学校方面

(1)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体育教学、项目竞赛、课外体育兴趣培养以及与兄弟学校体育交流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思想建设,学校应加强对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视,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工程对待.应采取多种手段发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学生受益.学校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手段,向学生普及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和学校运动员参加重要比赛时的动人事例,鼓励学生学习、感悟他们的体育精神,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要为体育文化开展提供宽容有效的教学机制.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订制不同的体育课程.鼓励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应该注意结合女学生的生理结构,迎合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安排开展女学生喜欢的,又符合她们身体承受强度的体育活动,进而达到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如啦啦操、基础舞蹈、剑舞、篮球、瑜伽等课程.

(3)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需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育规章制度,在规章的限度内安排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弘扬体育文化.学校要重视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

2.2师生方面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坚实后盾,其言行举止、体育水平、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这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2)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学校应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体育锻炼观念、提高体育素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3)建立以培养兴趣、强健体魄为主要目的的社团组织.学校应支持建立如篮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等官方社团,可在教师中选拔有兴趣、有能力的教师担当辅导员,指导社团工作,带领学生骨干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学校应在资金上给予一些援助,为体育文化的普及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参与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校园风气,成为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2.3社会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 体育 校园文化 构建

一、校园文化

体育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学校里除了正常的学习上课之外,还有很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它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则相差甚远,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大不一样。诸如,校风、学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等,仍然是每个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议论的话题。体育对于校园文化来讲,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体育界则更是一个热点。

近些年,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谈论很多,各界的人士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什么是校园文化却尚未形成很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之见,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把校园文化限于美育的范畴。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型文化两部分。这种认识的显著特点就是认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包括了物质文化;认为诸如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构成和状况、教学科研设备状况、学校的校容校貌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三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这些人士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对上述三种看法,我们认为各有其长和其短,不能完全同意。我们理解的校园文化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

二、体育与校园文化

提到校园文化,人们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把握。其实校园文化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通过人们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课外体育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所以说体育在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以愉悦的、娱乐的形态出现的,它是一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怡身养心、提高修养的活动,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所以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

作为体育这门学科来讲,在学校里主要表现为体育课活动、体育代表队的活动及群体性体育活动等。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大纲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

体育代表队是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学生运动队,可以把学生中的体育尖子和骨干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提高”来带动全校学生的“普及”;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加强校内外的交流,沟通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也可以争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这方面树立学校的形象,振奋广大学生的精神。

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普及为主,重在参与”的方针,注意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加强指导和帮助。

在长期群体性体育活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当你在适当的时候走进校园时,体育锻炼场面展现在校园的多个角落时,这时你所感到的绝不仅仅是体育本身,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体育对校园文化的构建

体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呢?

(一)体育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

1.体育节

体育节一般有“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

“体育周”是集中利用一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了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还可以开展诸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它不仅可以活跃“体育周”的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体育日”一般是学校结合有意义的节日,以一天或半天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由于时间较短,可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或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也可举办一些小型分散的体育文化活动。

2.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可表现为全校性活动、班级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各种组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利用年级、班级、小组活动来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时,首先应处理好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完成体能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课间和课外活动气氛,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体育课

广义理解,体育课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里强调的是要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的知识。不仅把体育课理解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还要把它理解成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也是体育课内容充实的依据。

4.日常教育

把校园体育文化体现在校园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一是校园体育文化媒体宣传,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校园体育文化;第二是校园体育文化渗透,这是指学校的任何领域均要渗透一些体育文化的精神。谈到学习,就要宣传学习与健康;谈到劳动,就要宣传劳动与健康;谈到思想,就要宣传精神与健康,使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

(二)展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方式

1.知识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座内容可配合体育教学任务、国内外体育比赛、体育形势、体育项目介绍等。

2.组织体育比赛

分观摩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两种,由于条件所限,在观摩国内外高水平比赛时,可组织学生在校内通过录象或电视实况转播来观摩比赛。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

3.体育知识竞赛

学校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具有简单易行等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4.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既可以宣传体育文化,又可以提高演讲者的写作水平、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配合其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一起开展。

5.图片资料展览

可利用板报和橱窗等定期或不定期展出。内容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一般知识介绍,或者与体育形式教育配套。

6.发挥媒体的作用

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的配合。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均是媒体传播的主要方法。媒体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可介绍有关体育消息、新闻、政策和法规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校体育活动信息等。

(三)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

通过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多参与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风气,展现校园体育,促使校园文化的发展。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等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的兴趣,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战术知识,是欣赏体育比赛的前提,除了在教学中介绍,还可以利用体育知识讲座、图片资料展览等手段。

2.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观赏体育比赛与观看文艺演出、电影一样,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3.观摩比赛

观摩比赛可以分为观看录象、观看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几种。学校内组织观摩有一定的优越性,观看前可对所观摩项目的规则、技战术特点等做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

4.组织讨论

观摩比赛不是凑热闹,通过观摩可使学生学到许多东西,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体育动作等。观摩后组织讨论可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观赏水平。讨论可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对整个比赛进行评述。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从中也可了解学生的观摩能力及其对规则和技战术的认识,从而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辅导。

5.组织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观摩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如,如何欣赏足球比赛、体操比赛是如何评分的等。专题讲座可在观摩前或观摩后进行,也可以结合规则和技战术讲解等。

6.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学生观摩比赛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在观摩比赛前后,组织有关知识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进知识,使观摩活动受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多参与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风气,展现校园体育,促使校园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把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使体育在校园当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也就是体育文化,进而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快、更好、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3

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如:汉族的武术、导引养生;蒙古族的摔跤、射箭;朝鲜族的荡秋千、跳板;回族的扔石锁、拔河;苗族的划龙舟等,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自特殊的地域及受众人群基础上,校园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强调体育教育模式的一致性,而是强调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并把具有特色和代表意义的体育项目作为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多层面、多角度地构筑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校园体育文化强调健康与进取的同时更注重个性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德国注重军事性体操运动、瑞典强调个体完善的体操运动、英国培植竞争和协作意识的“竞技运动自治”、美国讲究商业运作的高校体育模式,欧美的校园体育文化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近代的校园体育文化被赋予了鲜明的具有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著名教育家徐一冰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校园体育文化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为国防和生产服务成为校园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口号的提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其它形式,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主旨,其思想在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指南针。

3、校园体育文化的多元性

校园体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是迅速而高效的,改革开放20年来主流文化一方面经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主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世俗、多元、平民取向与主流文化的思想、统一、国家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从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来看,现存“身心双健”的一元论和“重身轻心”、“重心轻身”二元论的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理解的偏颇,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法则,另一方面一味的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几年来,校园体育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其内容通俗、无深度感,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层面上,校园体育文化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4、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

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形态,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体育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的通过其它形式表现出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5、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其基本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对生态哲学理论的研究,使广大师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共性共荣的生态世界观及其相应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符合道德的生产方式以及全美感的改造自然的方式。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发展体育绿色艺术将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倡导资源节约、能源清洁。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4

摘要 高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应该摆正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地位。并结合实际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意识,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风格特点、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寓乐、美、学、文于一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之中。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全的组织文化构建凝聚群体意志和力量的团队精神,这对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凝聚力、组织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就体育文化而言,它不是对单一的文化活动的开阔和描述,而是以深逢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群体文化。在高校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传播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点:校园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从学校层面、管理层面、教师教育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继承、发扬、修正、完善的过程。也称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文化的凝练和形成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工作部署与实践活动来实践、传播、运用、灌输与推广。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客体对象相对应的校同文化建设的承担着、执行者和受益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论坛、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媒介宣传引导、各类的竞赛活动等。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作为文化现象,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具思想性、学习性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每一个校园人;也加速校园人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有效抑制与大学生要求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德育功能,提高了校园人热爱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拼搏、刻苦成才,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正好突显了为集体拼搏的竞争精神,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合成巨大的内聚力,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开展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强有力地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校园文化工作离开了体育工作就缺乏应有的牛机和活力。我们在抓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注重以有效的体育活动相配合,鼓舞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学生在运动场中最容易传递真情实感,最容易赢得同场竞技者的喜爱和尊重,也最容易得到战友般的信任,并在“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轻松氛围建立新友谊。在运动中,校园人学到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如何实现合作,如何把握适度忍让和情感表达,“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具有传播导向效能。高校体育活动能陶冶、感染、规范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关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文化对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下面就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大专院校;体育文化;构建

1、前 言

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数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校园体育文化"。 培

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它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

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探

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

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办学效益。笔者从浙江地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对学校体育进行

研究,以期能对学校体育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补充的目的。

2、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1概念的界定

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笔者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不外乎包括:(1)校园体育文化是

存在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里的师生员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其核心体育精神。 。

2.2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

2.2.1系统性和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

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终

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的开放。

2.2.2时代性和继承性

    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

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2.2.3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竞技体育的内容(如篮球、体操等),而且包括

大众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轮滑);不仅包括个人体育活动,而且有群体参与、相互配合的

集体体育活动(如排球)。与内容丰富性相适应,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化:有物质形式,

也有有制度形式,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还有精神形式,如体育知识、体育

道德等。

2.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其独有的特征

2.3.1健身性和娱乐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

    校园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

质特点之一。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

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

 2.3.2多元文化融合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融合体,既

有体育文化特征,反映体育文化的共性,又含有校园文化的某些特征,反映校园教育教学环

境活动的特殊性。其所形成的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人文精神,是其他的文化形式

无法替代的,其所表现和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2.3.3校园性和导向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空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横跨两种文化体系,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立在校园

内的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性,才是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大专院校生作为大专院

校校园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均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导向性。

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3.2.1大专院校生的可塑性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学校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

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治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

造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

这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树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而受教育的主体-大专院校生,就如一

块待雕琢的玉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这就为体育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

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

3.2.2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性是对其建设的前提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

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

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

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

泼的校园体育文化。

4、建设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环节

    体育课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不

同形式的体育课上要宣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

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

育的学习和锻炼。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创造

民主、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4.2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建设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文

化环境建设的规划,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

挥体育文化环境的作用。

在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设计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

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馆、健身房、棋艺室的墙上悬挂世界著名体育明星的画相、名人

谈健身、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园的宣传栏布置写有锻炼

对身心的影响、如何饮食营养合理、各年龄身体形态的生理正常值等内容的体育宣传画报等。

4.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

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例如:

每学期在开学初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裁判知识讲座,在学期中

以聊天的形 式对最近的一些重大体育赛事进行讨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对当前的体育热

点话题进行评议等等。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

的积极性。

4.4创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

师生提供一方舞台,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如体育节,

每年都可确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趣味体育竞赛、体育绘画比赛、

体育摄影比赛等,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

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校园是广大师生开展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有

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能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

文化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终身体育;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2]韩明.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2002,(2).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与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民办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办学发展的契机,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民办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特色鲜明。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也一直在发展,水平逐渐与公办院校相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本文对陕西的几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规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扰,这里对如何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能训练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体育才能的舞台。因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给青年学生注入了活力。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表现,和校园群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体育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

二、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其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训练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等。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具有超前性,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刻苦追求科学的真知,从而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的目的。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院校的学生素质要比公办的差一些。这是指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在体育文化方面要比其他高校活跃得多。陕西有名的六大民办高校都建有塑胶田径场,草皮足球场,塑胶的篮球、羽毛球场地等。有的民办高校主打体育,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表现自己,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展示自己的精神风采,通过这种荣誉感实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3.制约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民办高校这几年都在大力发展校园建设,其中就包括体育场地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虽然室外的场地条件好,但是这几所民办高校几乎一半都没有室内体育馆。这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现实需要,学校经费紧张,目前尚不能满足建馆的要求。第二,学校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有限,不能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形成了需求矛盾,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第三,对体育下拨的经费不足,造成了各种体育组织不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第四,还没有标志性的体育地标。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体现出办学者的综合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由学校领导层拟定一个基本框架,然后由承办部门具体实施。

2.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校内各学生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实施,引导他们通过体育愉悦身心,形成气质,陶冶情操。组建体育代表队,举办有民办大学特色的体育节。

3.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用标语、图片展、广播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提高参与程度,提高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4.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雕塑和有标志的建筑是校园的代表,是智慧、意志、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要加强体育场馆、雕塑建设。

四、结语

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青春的舞台,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特殊的功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楷.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11(4):201-202.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篇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zc85)。

作者简介:刘勇(1962-),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心理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内容广泛、系统开放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城市精神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指出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是人们跨进社会的第一步,它在通过具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展示着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校园强大的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城市精神;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8-03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即是学校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某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关联的体育文化成分各要素,如体育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服饰文化、场馆器材文化、竞技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和健康文化等[1]。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2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然而,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始终是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相互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社区文化的形态出现,与社区内的居民在交流中带动着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与社会互动中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提高。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式。首先,高等学校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已具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标准的。造就的是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身心健康,独立而崇高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有特殊的工作能力的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始终被视为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导向、开发创造、竞争娱乐、强身健心、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训目标。此外,经过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洗礼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互动和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相关性内涵

3.1 和谐性内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丹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的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性、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2]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的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3]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最高的生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及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是个基本范畴。“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既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的美德,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三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本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强调“和谐”思想,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一致,共同发展,实现祖国富强的目的。因此,和谐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体育文化同样强调和谐性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和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范围内,体育道德精神是学生追求的核心内容,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顽强毅力和体育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各要素也突出和谐性原则,如:体育服饰文化,运动装及运动休闲装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人们的穿着不仅讲究自身的和谐,也讲究市民着装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的和谐;健康文化,市民(师生)的健身理念与城市休闲广场及运动场馆发展的和谐等。和谐是一种美,是人与城市、动态美与静态美结合的一种境界。

3.2 包容性内涵 凡是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它是开放性、选择性、多元性、融合性的统一。包容性内涵作为城市精神的内涵之一,这是由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和现代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如东北文化板块,雪原、大山与黑土地孕育出粗犷、豪放、胸怀博大的文化人格[4]。而在吴越文化底蕴上的上海,中西交融、移民汇集、商业繁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派文化”,[4]它代表着时尚、先进、博采众长,象征着不断完善和升华的精神。城市一般是该地区的金融、旅游、体育、文化、信息中心,这就决定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也包含有体育文化成果,如奥运精神、健身理念、场馆风格等。而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整合又是迅速而高效的,城市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经过改革与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传统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重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让传统的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体育文化的繁荣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

3.3 竞争性内涵 竞争是城市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竞争是生存方式,也是发展手段。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在竞争中发展靠竞争达到和谐与平衡。“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是一种竞争精神,一种用全新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意识。这是任何一种现代化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城市品质和精神[4]。竞争同样是体育本质特征之一,充满竞争性的校园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奋发进取性格的沃土。当代社会,人的价值观最突出的进步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并在竞争中体现价值。竞赛精神体现了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追求,以超越自我展现激人向上的拼搏精神。通过大量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无疑,这对于城市文化的升华即城市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它源于社会的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德精神,职业道德、互助友爱美德等是校园精神中的基础的内容。第二,公民精神,这个层面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法律及校纪校规上看,如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规则精神,这是现代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汇的部分。第三,时代精神,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如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参与精神,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以及对裁判、对手、友伴的尊重等都充分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这种人文精神。第四层面是体现校园灵魂的人文精神,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及有形的物质媒体得以记录、保存、表现、传递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在跨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健身习惯等,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示着城市市民素质的先进性[5]。

4.1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萨马兰奇坦言:“体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这一事实在今天已是不容置疑,随着岁月的流逝,体育更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6]。学校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发挥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文化具有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体力、智力支持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它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辐射和精神重塑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载体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日益发挥着正效作用[10]。如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通过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不断强化,使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相当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等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经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2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的无以替代的,譬如,体育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进取责任感等,同时它给予人的刺激点又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开拓创新的。高校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的地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明孕育学校,学校促进文明。高校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给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协作精神和爱国热情。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素质的体育人群是市民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中蕴含巨大的体育文化能量,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体育精神及体育行为习惯等传播于社会,使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对社会人群的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海体育学院在假期组织了千余名大学生的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体育学院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安全、健康、自律、愉快”为原则,抓住特色,以新颖独特的思路,在学校附近的35个社区开设了25个“爱心夏令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此外,为广泛开展“新青年新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可爱的上海人”主题活动。又组织了社区健康指导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社区,组建了社区健康指导服务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培育健康理念,塑造城市精神”为主题的健康宣传活动,开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风。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下,为校园周边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构城市(社区)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0]。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影响并带动着社区、城乡乃至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的人文底蕴,也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5 建议与对策

1)走开放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文化的互动。在体育文化作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重视的当今,学校体育应更积极地与家庭和社会体育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

2)改变以竞技水平为惟一目的运动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具有终身与娱乐特点的校园(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其内容应突显地方特色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舞龙舞狮表演、龙舟赛、拔河比赛、腰鼓表演、趣味体育竞赛、体育欣赏讲座、体育知识论坛及板报等。多渠道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群众)投身到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当中去,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导向。

3)更新观念,校、社共建,资源共享。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所具备的潜在的人文资源。(1)高校在新建体育场馆时要从长远考虑,要有利于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还应具有美化市容、竞赛、健身、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达到创建都市文明及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2)社区应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传播体育文化,影响城市人群的体育理念、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并逐步将这一实践活动形成制度化。(3)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打造现代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城市资源及高校特有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旅游、休闲娱乐、野外俱乐部等项目。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舆论、媒介的导向作用,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群体。

4)各级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战略动加强城市间文化互动,创建国内、外友好城市,进行体育化和人才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体育科学,2003,(5):33-36.

[2]周学荣.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19―23.

[3]体育词典.[N].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李锦望.论服饰文化与城市精神[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19-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