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人文建设8篇

时间:2023-09-26 09:17:16

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人文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91-02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校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主要形式。具有引领性、教育性、实践性、继承与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

结合CIS理论,笔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三个层面。

1.高校校园理念文化。指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处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包括大学价值观、大学精神、大学气质、大学作风及大学哲学等,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及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训是“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该校训源于主席为学校的题词“工学”。意为“工”与“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追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

2.校园行为文化。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及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既包括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即制度文化,如师生行为规范及高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又包括教学生活以及学生借助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

3.校园视觉文化。指通过视觉的表现力来诠释校园理念和校园精神,使抽象的理念落实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形成一整套象征化、同一化、标准化的符号系统。校园视觉文化在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当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大学名称、大学标志、标准色、校歌、校徽、校旗、宣传标语等基本要素,也包括教学设备、办公用品、师生制服及学校礼品等应用要素。

二、中美高校校园文化比较

1.美国的校园文化

(1)注重个性化的校园文化风格

美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美国100多年前的以农学院为主的“赠地学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传统,积淀起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衣阿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宏伟的大门,甚至没有院墙,有时连街区和校区的界线也很模糊。但那些古老的建筑、挺拔的大树、平整的草坪、知名学者的名言碑刻,多学科自由的学术气氛,激烈的竞争氛围以及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壁画、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对学生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美国各大学都十分注重人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社会学、历史、音乐、绘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

(2)注重培养群体意识

美国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美国人向来以义工精神为傲,孩子从小就学习要为社区和个人作各种义务服务。现在大学的一项新趋势是把义工精神跟正规课程结合,学生们一面当义工,一面拿学分。全美的大学正流行把教室扩展到社区。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社会,人们从小就参与许多互动的活动。美国小孩自小就热衷于大量的课外活动,比如打少棒、参加音乐课程、加入男女童军、参与戏剧制作、到朋友家过夜等,花样繁多。他们无比的主动、投入,而且更显著的是,他们从中发展社交技巧,同时乐在其中。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自以电子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大学校园逐步得到应用以来,信息化就一直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成长过程。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美国大学的重要任务。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

2.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例如蔡元培在对北京大学革故鼎新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传统,塑造了北大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风格。加之近年来国家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为: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还不够多样,措施、手段还不够落实,效果还不够明显;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大学活跃的学术氛围及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把校园理念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视觉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着力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理念

一所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和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感悟,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卓著声望的熏陶;优美的校园风光和极富人情味(人性化)的管理,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信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同的大学,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从宏观上分析,大学应该拥有独立、包容、和谐、时尚的气质。

首先,大学需要有个性。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周边的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大学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交汇之所,各种意识形态的角力之地,因此大学应培养包容的气质。它展现了现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大学海纳百川、海阔天高的胸襟和风范。没有包容,大学就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生气和活力,思想创新和学术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就不复存在。

再次,大学还应建构和谐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师生和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相和谐的良好局面。

最后,大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具备了“时尚”的大学气质,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生命力旺盛,创新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积极开拓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操守

首先,建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创新校园制度文化。要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并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安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校园文化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其次,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刊,播电视和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硬件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全面地发挥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

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在校园基础设施上狠下工夫,要加大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要努力确保各类设施齐全、先进,为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净化校园自然环境。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稚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确立校园视觉文化统一识别系统。结合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形成独具特色且易于识别的一系列符号,如大学标准字、标准色、标准图形、名称等,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应用以上符号,制作出校标、校徽、宣传标语,日常办公用品,学校礼品,师生参加活动时的服装等,只有做到视觉识别统一化,才有助于大学更好地树立自身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闫金红(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两课教学研究。

校园人文建设篇2

关键词:成人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高校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文化、科技的重要集散地,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引导、示范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旗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成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学校校风、学术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学校根据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成人高校学生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力,对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极其重要作用。通过高品位、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成人院校内健康向上、风格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将助推成人高等院校完成建设国家高素质人才储备的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成人教育对象都是在职学习的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将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成人高校的培养目标,由最初的成人高等教育,转换成“会学习”、“优生存”、“完善人”的终身教育坐标上。成人高校的对象为成人,所谓“成人”,不但要达到生理学意义上的“成熟”,更具有特定的社会学意义和法律内涵。成人教育不单纯以学科教育教学为中心,更体现其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成人教育这一特殊培养目标,制定并创造新型的,适用于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完善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保证。

加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和拓宽社会成员接受再深造的渠道。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负有高等教育的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展示学校的正面形象,展现学校的教育文化内涵,促进成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为目标,以注重师生精神生活为培养主线,建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是成人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成人高校校园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在传播和支配地位。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环境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1、充分发挥校园人潜力,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是先进办学特色、学校理念的引导者。学校领导者应通过学校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勾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宏图。学校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创建、执行、传承的重大使命。学校应培养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由被动执行,变作主动传承,逐步形成学校团结和谐的内聚力。树立一支有修养、重学业、肯付出的优秀学生骨干,激发他们爱校护校的使命感,从而感染带动全体学生的校园文化意识。

2、借助网络传播媒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开展校园文化传播,通过网上知识问答、网上征文、作品设计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通过网格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识,建立素质教育平台,一些主题鲜明的教育内容,在网上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关注网络道德建设,适时进行引导;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专栏,使进学校师生交流,营造自由轻松的学术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

3、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大学生受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元化影响,价值观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高品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保障和谐校园健康发展。

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充满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动。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讲座、学术论坛的作用,凭借高雅艺术的感染魅力,借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精神品位,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创新自我的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又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构建适时务、具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校园人文建设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部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教育也应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教学。教育也越来越面向现代化、世界化、以及未来。要做到能为社会培养出“三个面向”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要转向素质化。面对素质化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育人。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的必要性高校存在的意义所决定的。全国高校有几百所甚至上千所,每所高校的存在都不会是单纯的教给学生们知识。高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是必不可少的。不管哪个高校所担的任务都非常重,高校不能只培育出只能读书的人,更应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全新的“四有”人才。

各高校教育培养的对象决定着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在学校接受教育、上课的都是些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青年人。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可塑性都是很高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涉足过社会,没有经过社会的晕染。这些学生们心理上或者说生理上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可塑性都是非常大的。但同时,他们抵抗外界的诱惑能力也是非常差的,这时就要求高校应及时开始校园文化育人,带领他们重塑他们的心理。让学生们出了校园后面对诱惑能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线。

二、各高校该如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以及内容

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下面就以如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以及相关内容做如下分析。

要想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工作增加各方面的课程是有必要的。校园文化内容有很多种,例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文化等等。但是有很多高校只注重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们出了校门以后要用到物质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等等。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多增加些其他文化的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因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能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人。所以说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多增加各方面的课程是必要的。

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重中之重。校园环境是在校学生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高校要为学生们提高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教风。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简称学院的“三大风”。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首要内容,是高校的载体所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是学校的核心,所以校园环境也要做到“四化”即美化、绿化、净化以及静化。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风。

高校应加强制度文化的管理以及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力的约束性。学校的制度是高校的产物,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同学、给同学们带来更好的利益而制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很多规章制度已经开始失效,或者新的制度也要开始制定。做这些也就是为了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的进行。目的就是为了更学生提供更好、更舒适、更适合学习的地方。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开展还有欠缺

任何一种教育的实施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然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开展也是不另外的。很多高校打着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但实质并没有做到这样。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核心内容就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所以培养他们要用心、讲究方法。现在很多大学并没有真正做到校园文化建设育人还只是单纯的给学生们灌输他们所选的专业知识。殊不知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社会乃至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这些大学啊只是一味的在高校里学习、钻研他们的专业知识,可是毕业后可能很多大学生都不能在自己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范围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应届毕业生出了校门真的就等于失业,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除了掌握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希望各高校要真正的做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而不是把这项任务作为口号,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全能等我学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工作重心。望各大高校都能坚持把这项任务给做好。真正的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全能人才。高校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出有学校的自身的特色,将大学的精髓传达于世。要想使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做好还必须要挖掘学校文化以及利用校园文化。我们始终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教学学风,美好的校园环境拥有这些肯定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校园人文建设篇4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办学导向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与边缘化等原因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因此,重新认识医学的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2]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3]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依据

2.1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之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天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2.3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3.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创建校园文化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近年来,我校制订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我校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人文精神活动月”等活动的开展制度化,常抓不懈,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的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引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确定“人文精神活动月”,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我校通过校园建设“精品化”、校园环境“精品化”,最终促进人文环境在硬件建设上的“精品化”。在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而且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我校一直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学校博物馆已于2006年正式组建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分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果展,已建成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厅,还在校友资助下建成岭南名医壁,等等,上述硬件设施建设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器物基础。

3.3加大对典型事迹宣传

我校注重对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典型,推动教风建设,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把教师培训与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紧密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我校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对学校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宣传,营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网络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开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论坛(诚济论坛)和中医药文化网站设计大赛等平台,让学生主动投身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推广中医药文化过程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5丰富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寓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育人,努力营造和谐校园。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丰富学生社团建设,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以此推动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素质。

3.6借助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

医学院校本身专科性强,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医学院校则有可能利用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人文社科资源的共享。单独的医学院校,也应该与综合性大学紧密联系,加强合作,争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可能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4]我校依托“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一平台,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中西文化兼容,科技人文并用,精品通俗共存,教师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结合”为理念,切实推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把人文知识经过实践,转化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元媛,周振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2):34-35.

[2]朱光,汤雪银.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05.

校园人文建设篇5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谭丽(1984- ),女,山东烟台人,上海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科学。(上海 20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市高等青年教师培养自助计划课题“击剑项目驱动下教体结合育人功能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r1100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35-02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现状

1.主流意识教育弱化。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格局也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演变为现在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变得尤为活跃,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我国思想领域已成为主要趋势和特点。实践决定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还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地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主流意识势必会受到冲击,面对困惑和迷茫的他们亟须教育的引导。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拜金主义严重吞噬着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动摇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奋斗目标除了赚钱之外,再无其他。笔者针对此种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对上海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39份,回收率93.5%,有效率为100%。其中关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回答情况统计如下,50%的学生认为人生理想就是拥有财富,29.2%的学生希望能够自由自在,11.5%的学生将万人景仰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只有9.2%的学生认为学富五车是自己的人生理想。

理想信念在金钱、物质面前受到严重冲击,主流价值观也变得脆弱不堪,而此时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尤为重要,但是目前这种功能正在弱化。

2.道德教育虚化。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他们现在接受的思想一旦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抓住时机,先入为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在大学校园这一方面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首先,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重建适应当下生产状况的道德体系的任务,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该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但是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这一混乱的状态下,西方社会各种价值观迅速进入我国思想领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严重威胁着我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应试教育的模式限制了道德教育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劣,一个学生道德修养再高,如果学习成绩不过关还是不会被认为是好学生。而且目前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正确地回答出试卷上的思想政治试题。这样得到的修养评价显然只能让学生流于死记硬背的形式,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来说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再者,家庭教育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学生道德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导致学生个人主义膨胀,集体主义严重缺失,学生不合群、不为他人着想的习性制约着道德教育的提升。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道德教育需要加强。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内化功能。

3.主体社会化面临问题。这里的主体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社会化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教育者在校园内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就是教育者的言行。因而,如果教育者社会化程度较高,对社会了解较深,深知社会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在育人过程中便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或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然而,我们的校园文化中现存的状况则是教育者的社会化存在一些问题。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大学教育者,他们“学贯中西”,受外国思想影响较大,不幸的是这种影响非但没有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比较中西不同,取长补短,而是自暴自弃,对政治制度妄加指责。这些思想对成长阶段的学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育者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社会的形势,对主流意识把握不深,他们“社会化”的滞后,造成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也受到影响,最终形成主体社会化滞后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足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激荡。首先,随着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浪潮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思想不断融入我国社会,这使得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面临着多种价值选择。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人们交流思想、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完全没有限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肆无忌惮地传播、发酵。再次,在大学校园里,由于近几年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外学者访问交流的增加,致使一些教师以介绍西方社会意识为荣,学生也以了解西方社会为时尚,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情绪,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2.校园文化感染力不足。文化育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就是感染,通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强大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投入其中。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种吸引力还不够强大,不能将某种理念或思想注入学生的思想当中。究其原因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不足,既存在方式方法的不足,也存在教育部门重视的不足。对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创新大学制度等深层次领域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感染力不足。

3.教育理念存在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都是以政府主导、专门拨款为主要形式。这导致学校长期缺乏合理的竞争秩序,没有生存压力,这也就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没有达到完美的契合。对于教育,校方也没有经营思维,只有管理思维,这导致了育人目标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弊端。

三、强化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对策

1.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便是内化功能。内化就是将外在的东西变为个体的内在。校园文化可以将社会中的思想道德意识、理想、信念等内化为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些固有的东西,这些思想价值观念在学生内心一旦形成就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外在的规范和思想通过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动力需求。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行为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起着调节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但是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仅是外在环境要求成员付之行动、严格遵守,而且还要表现为个体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些规范之后而自觉地履行这些规范和义务。因此,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如果说外在环境对人的要求是“他律”的话,那么个体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就是“自律”,这种由他律变为自律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和修养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高校通过高尚、完善、正确的校园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核心就是将某种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这些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动力,以便利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但是从近年来的学生思想状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正确思想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正在递减,这种功能的式微势必造成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消退。品牌本是一个商业概念,它是企业尽心尽力经营的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后,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信任关系。企业一旦拥有自己的品牌效应也就证明自己在某方面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长处。校园文化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以这种品牌效应吸引人、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一旦具备品牌效应就具有了鲜明的特色,特色越明显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就越强大、育人功能就越强大,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具体的措施可以参照企业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宣传和一系列品牌战略培植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2.运用大学精神育人。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向上,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而大学精神对于学生有着极为有效的教育功能,能够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够为学生设计做人的标准和规范。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本质上来讲,它包含学校的发展理念、学术倾向和管理风格,而这些因素又都是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因此加强和优化这些功能能够提升大学的育人功能。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也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被广泛认同了的行为准则,通过强化大学精神的这些行为准则默契能够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完善制度育人。大学精神通过制度得以深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以制度育人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总体要求,制度应当是对理念和精神的贯彻,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育人目标,并将这种目标具体细化在各种制度中。二是制度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制度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育人制度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大学生既是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又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这种身份特点,既要培养他们作为社会人必备的道德素质,又要树立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这就决定了育人环境的复杂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保证人才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的道德素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具有社会性,失去社会性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然而作为一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具有理论知识的一般特征,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应当以课堂学习为载体。

总之,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人才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现阶段,校园文化通过内化功能将思想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思想和行为目标,但目前是这种内化功能出现弱化趋势。为此本文对这些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原因,并提出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桂署钦.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优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刘金梁.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以德育人”的基础和保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3).

[3]肖建平.浅谈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13).

[4]路瑞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校园人文建设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彰显 人文性

一、校园文化有极大的人文教育价值

新课程开展以来,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必然承担着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感的教育,这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沃土。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日常生活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校园的一切,来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积淀,文化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周边地区弥散的文化气息,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借助良好的人文氛围,利用校园文化显现出的价值和精神财富加以挖掘、开发和提升,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培养一代有道德情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素养的学子。

具体说来,彰显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能起到两个明显的作用:

1. 有利于加深校园的文化积淀,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广博而深邃的文化积淀,是和煦的春光,是文明的洗礼,是智慧的启迪,是学校建设的重心之所在。建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去汲取课程中、生活中的文化内涵,使之和谐地统一于校园教育气氛中,从而辐射给学生,不仅能丰富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的作用力,还能真正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使学校成为一个文化磁场,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享受学习和生活的无穷快乐,促进学校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成为社会的较高素养的人。

教育是雕刻心灵的艺术。通过校园文化中环境的感染、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在学生的观念、气质、性格、习惯等心理要素中形成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特征。用校园文化中厚实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底蕴、崇高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长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沐浴在文化的阳光的光辉中,通过陶冶性情、开掘智能、锤炼意志、升华思想来培养学生,能使之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身心和谐、品行高雅,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大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文明的接班人。

二、以人文立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部曾经提出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来又补充“环境育人”等“四育人原则”。基于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乡村中学,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立足本校,深入发掘本校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精神资源,开展与学校教育和谐一体的文化建设,用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来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1.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旨。即要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就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校有许多相同的内容或形式,科学或文学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歌舞晚会等等,但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这个重点与要害是什么?应当是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就是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

2.与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

学校的“自然环境”多半也是人造的。一些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布局、装饰应合乎科学、美学、伦理学的要求,注重传统的审美品味的传达:比如对称美、平衡美、比例美、和谐美等等。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交流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其实“四育人原则”,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师长、干部、服务者用自己的行动、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榜样,明示学生,严于律己。

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讲竞争的同时,更要讲合作、互助、友好、团结的校园气氛,这是人才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须的。

3.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

当下,网络、电脑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新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这里是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见解的交汇处。即是交流思想,谈心交友的无拘无束的场合和自由的天地,也是各种不良内容聚集的地方,青少年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上网时极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

因此,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这些因素对良好人文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二)如何去建设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人文的校园文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尤其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必须适时操作的:

首先,确立师生认同的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即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设计颇有文化内涵的校歌、校徽、办学目标、办学思想、治校方略、育人理念对师生有凝聚、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一旦形成为传统,就会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校园人文建设的示范者执行者,其举止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教师的人格美――师德端正,对学生有慈母心情,能以人格的魅力影响感染学生;语言美――讲课时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交流时大方、得体、和煦。仪表美――教学中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衣着打扮,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建设高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形成合作伙伴,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由驰骋,在宽松和谐氛围中,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接受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熏陶,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彰显温馨和谐的人文管理。

管,意指约束,但是要建立在“理”的基础上,这个理就是“以人为重,强调沟通”。学校领导对学校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对师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赖的情感之上,做到严中有情,情中有威,要注重为全校师生努力营造安居乐业、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要体现出人文气氛中温暖人心、凝聚人气、激励人志的内涵。

师生人际关系宽松和谐,让学校充满文明之风、人情之爱,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着力打造校园人文品牌的靓点。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人文校园环境最重要的途径。要想打造校园富有独特人文精神的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地操作:

1.利用学科教学创设文化氛围,积累文化底蕴,感受人文精神。

举学科教学的例子来说,我们的教师凭借语文教材,通过文化底蕴的渗透艺术,促进文化底蕴的日月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与“民族文化内涵”自然地糅合,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通过和谐、欢快气氛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品味,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再比如,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教师让学生聆听的歌声、新疆的鼓声、苏格兰的风笛声,让学生感受中国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文意识,体会与享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增强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热爱。

同样,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凭借教材,充分地利用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谷超豪教授曾说:“数学是极富创造性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谷教授的这番话对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着力文化建设的教师又极具启示作用。数学与人文精神的相结合,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在课堂上培植起文化的土壤,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在文化的浸润下彰显出文化的魅力,并吸引着学生,让他们读有文化气息的文字,做有文化气质的君子,学校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2.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多样的活动,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就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育人。学校的橱窗、墙壁、走廊、移动展板、草坪、雕塑和喷泉,都使它们“活”起来,“动”起来,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上,创办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报、学校网站,这些文化载体,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还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社会和学生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在网上和教师直接对话拓展了空间,同时也为抵御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和精神污染的侵蚀构筑了防范的宣传思想阵地。

每学期定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等,利用这些多元化的系列文化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发挥潜能,侧重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凸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和自我价值,彰现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形精神,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让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内化成为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就是一部最具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激发着师生灵感,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

[2]蒲卫晖.课程改革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5年10期.

[3]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境界.海盐县于城中学省略/xdjyjs/.

校园人文建设篇7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

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校园人文建设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涵。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4)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又通过教育的物化形态,对校园的布局和各种设施的布置,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来精心设计,对受教育者同样起着引导、激励的功效。另外,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等,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个体乃至整个学校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到其形成的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

(2)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凝聚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集体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逐渐会在一定的群体中找到归宿,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

(3)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校园文化也是矛盾的调节器通过舆论、习俗、信念等特有形式,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节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还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弃恶扬善,把周围的现象判断为“善”与“恶”,从而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

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以在学校工作为骄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大楼及各种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中心,在于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较高的利用率。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常常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可以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校园里的一座雕塑,虽然不很起眼,但师生们课余时间看到它,常常就会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发。因此作为校园的管理者,应该千方百计营造、构建人性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是一种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校园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就在于觉醒个人,使其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曾说:“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任何国家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无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强盛,必然要以人为本,造就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开始,建立健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符合规范的道德理论体系,注重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发展,推进人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必将促进个人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科学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懂得自己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44 教师要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