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播音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6:00:56

播音培训总结

播音培训总结篇1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电视作为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要在逆境中求发展,需要一支具有前沿战略眼光、高尚职业精神和过硬工作本领的干部职工队伍。在我国现有的电视网络中,地市级媒于整个产业链的最末端,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庞大而复杂的群体。据统计,我国总共有地级市260个,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电视台,覆盖人口3.5亿,平均每天播出自制节目4.2小时,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市级电视媒体在稳定地方政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和谐运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地市级电视台也具有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地市级电视台从业人员一般学历较高,但大都非科班出身,特别是县级及以下电视台,从业人员很少受过专业传媒教育,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因此,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从业人员缺乏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接触不到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知识,没有开阔的视野和鲜活的创造力,大大限制了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因此,对各地市级电视台媒体人进行科学系统、细致到位的在职培训势在必行。进行在职培训的前提是考虑到电视台的发展战略、培训资源等重要因素,明确电视台各个岗位工作需求和电视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员工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状况与电视台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确定最需要最实用的培训需求,从而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二、地市级电视台的岗位分析

地市级电视台的人员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行政管理人员、一线采编播人员、市场经营人员、工程层技术人员。具体来看:

1.行政管理人员

通过分析,各类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有所不同。台领导层次的培训目标是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塑造理念;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前沿、宏观、理念、信息量;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研究、对话。部门领导层次的培训目标包括深化各自主管业务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提高作为现代传媒行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前沿、精深、理念、实用、系统化;在培训形式上注重案例。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最主要的是文秘人员的培训,培训目标是提高公文写作的规范性,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在培训形式上注重实效。

2.采编播人员

通过分析,我们较清晰地了解采编播人员的培训需求。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人才,培训方式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开门见山、简要精炼地涉及采编播业务的精华和要领,同时也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

3.市场经营人员

从市场经营人员岗位要求来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财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都是需要的,针对这类人才的培训也应当把各学科的理论与传媒管理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4.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分为两个层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层次、一线技术人员层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包括科技事业中心、网络传输中心、数字电视公司、移动电视公司等部门中的技术骨干人才和负责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负责人。一线技术人员包括各个岗位上从事技术操作工作的人员,如非编技术、视频技术、电视播出技术等。从培训需求来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视野和对传媒新技术新业务的跟踪和理解能力;一线技术人员需要着重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三、地方电视媒体人的构成分析

1.学历结构

当地市电视台的人员学历层次在本科及以上的为43.9%,专科层次为23.2%,高中及以下层次仅为14.9%。通过对电视台人员学历结构的统计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学历人员占据了较大比重,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逐步向高学历水平迈进。2.学科背景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学科背景丰富、文理科兼备,覆盖了经营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理工技术类等各类学科。

3.年龄结构

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50岁以上占10%,40—49岁占21.3%,30-39岁占35%,20—29岁占33.8%。其中,一线采编播人员的年龄最具有年轻化特征,行政管理人员则总体年龄偏大。

四、课程设计方案应涵盖内容

根据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员的岗位分析,在给他们课程设计方案时需要有针对性。

1.行政管理人员

对集团及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涵盖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改革、国际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内容;集团总部部室主任、副主任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团队管理、沟通技能等内容;频率(频道)总监、副总监,中心主任的课程可包括频率(频道)定位与品牌塑造、大型电视活动策划与操作、广播和电视栏目综合评估体系等内容;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的课程方案要涉及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请示、报告、通报、通告、计划、总结、会议纪要、简报等。

2.采编播人员

对频率(频道)内设部室主任、制片人等的课程需涉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策划与实践、国内外主要热门节目形态、制作广播节目创新及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对记者、编辑、制作人员的课程要涵盖新闻媒体如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解说词写作,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分析等内容。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课程要涵盖新闻播音、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口语表达、主题性业务研讨等内容。

3.广告经营人员

广告部室主任、副主任的课程包括电视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展望、媒体整合传播与广告客户投资价值分析、品牌营销经典案例赏析等内容;广告策划及业务人员的课程包括广告环境与广告市场、广告设计基础、媒体市场调查及收视率解析等。

4.工程技术人员

播音培训总结篇2

一 关于培训总结如下:

二 那些业绩历历在目:

三 关于工作我懂得:

四 孜孜不倦我们的未来:

关于培训总结:

1 培训团队文化 ;

2 参加公益、户外、各知名老师授课活动;

3 全力以赴参与记者团、金话筒活动;

4 努力、认真、负责对于我们每天的播音工作;

5 各部门相互学习交流, PK 才艺等;

6 对周末例会认真听取总结并分析;

优点:成员反省意识强;对于自己工作积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建议

缺点:常请示勤汇报方面相对欠缺;团队里存在小团体;团队团结心凝聚力有待加强

那些业绩历历在目:

2011 年 10 月 9 日,我们参加了分队第一次团队文化培训。

2011 年 10 月 13 日,我们再次参与军训培训,使我从新体会了帅气的军人那飒爽英姿的风采;让我们得到锻炼身体,磨练了意志。

2011 年 10 月 15 日,广播台和记者团全体成员去进行为期一天的野营拉练,我们去真人 CS 枪战,玩到了尽兴,一种放松,部门之间的了解,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

2011 年 11 月 1 日,部门领导安排试播、跟播值班表,好开心终于可以播音了。

2011 年 11 月 4 日,参加记者团入团仪式,看着他们入团仪式我在期待我们早日入台。

2011 年 11 月 6 日,在王老师带领下观看《共铸中国心》公益宣传片,王老师讲解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内容深入人心,在同一天我们参加了心理讲座懂得了好多,找回自己。

2011 年 11 月 13 日,“金话筒奖播音主持大赛”录制宣传片。

2011 年 11 月 11 日,参加金话筒奖播音主持大赛总决赛节目的彩排。

本学期工作综上所述,一路走来哭过笑过但我却从未放弃过因为最初的梦想。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入台,期待入台。

关于不足:

尽管得到了锻炼但还是有不足还是会紧张,不能很好的控制心态,应变能力不够,对于自己的栏目播音感情欠缺,底气不足,没有具备主播的气质,和其他部门沟通不够,和导播没有做到会意。

关于工作我懂得:

在这学期,在我们团结下工作有条不紊的的进行着,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们业务水平和执行力,提高了我对待事情积极性,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加强,工作让我有了责任心,使我变得自信,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感恩,感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感恩同事们的关心爱护,使我有了目标懂得追求,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事。

播音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突破创新实践教学定位规范

一、目标明确、定位清晰

由于广播电视及音视频节目内容的细化、形态的变革、渠道的多元,新世纪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清晰的定位,在人才实用性和多样性上下足了功夫。新世纪,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上出现了三大转变:一是“有稿播音”与“即兴评说”并重。有稿播音教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注重有稿播音的同时,更加重视播音主持人才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稿”“脱稿”“无稿”都能驾驭,使“稿”变为可参考的创作依据,而不是束缚和羁绊。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对播音主持人才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基本走上了正轨,并已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思维和语言训练为主的较为系统和有效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业界对评论、现场报道、采访、脱口秀等多样态节目的播音主持需求。二是“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互补。以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以解决需求性为主要目的,比较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的多是一种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功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进入新世纪,在注重基础能力训练、标准化培养的同时,人才培养更加重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塑造,突出个人的专长与特点,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分专业运用方向课程教学,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打破千人一腔、千人一面,大力发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上也更加鲜明。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培养新闻主播为主要方向,着力打造学生的采、写、编、播、评等新闻业务能力;上海戏剧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培养综艺娱乐方向的主持人为主,注重提升学生的演艺能力;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了礼仪文化方向、影视配音方向等课程。三是“实践技能”与“理论研究”结合。在注重本科播音主持技能教学、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研究生层次的理论研究教学,重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人才,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全面业务素养,不断加强播音主持学科的理论基础,丰富学科内涵。

二、层次丰富、方向多元

新世纪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学历层次丰富、专业方向多元的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播音主持专业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层次,形成了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世纪之后,两年的高职和续本学历培养层次逐渐取消,本科、双学位、研究生培养不断加强。在本科教学中,强化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分方向”培养的教学特色,即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分不同专业应用方向进行教学,如新闻播音主持方向、综艺主持方向、体育解说方向、影视配音方向等,增加了学生的实战运用能力,满足了一线实践的需求。双学位专业教学则更注重基础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使已具备某项专业知识的学生在播音主持业务上能快速提升,将其原有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有机结合,成为综合运用能力更强的播音主持人才。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培养发展得非常迅速,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提升,在类型上也丰富起来,有了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艺术硕士的区分,学制上也分为三年学制和两年学制,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全国各大院校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不断增多,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稳步增长,研究方向划分更加细致、科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研究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三、实践教学提升能力

媒体不断在发展变革,除广播电视外,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从电脑端到移动端,从自媒体到网络直播,微信、微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自媒体、公众号拓展着大众的意见表达渠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上手和实战的机会,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便捷。就学校教学来讲,播音主持专业历来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进入新世纪,播音主持专业在已有鲜明的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思路,拓宽实践教学途径,不仅将实践教学纳入正式的培养方案,计算学分,而且也开始尝试与媒体合作,进行项目制教学,激发了师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云南电视台联合制作早间新闻资讯节目《新看点》中的新闻话题评论板块《主播新鲜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节目全部由在校学生担当主播,并完成选题、策划、采访、播报、评论、编辑等一系列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业务素养与综合能力。节目播出后收视不俗,成为校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典型案例。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也是对理论知识活学活用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创作活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目前在校生的实习实践课程基本分为四种类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项目实习。专业见习以观摩节目流程、了解行业概况为主,不直接参与节目制作工作;专业实习可以参与节目制作,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收集素材、编辑稿件、采访、配音等;毕业实习与毕业分配相结合,是时间较长、参与度较高的一种专业实践,学生有机会直接作为节目主播完成节目制作;项目实习是较为灵活的一种方式,由学校组织、统筹管理,有计划地参与到节目录制中,根据节目需要安排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实习内容基本均纳入了正规的教学安排,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有总结,相较学生自发进行的业务实习更加正规、系统、有效。目前,很多高校都与各大广播电视媒体及传媒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的合作过程中,采用了“双导师制”,业界导师与学校老师共同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加速了学生的专业进步,提升了实习效果。

四、制定规范、保证质量

广播电视起步阶段,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只是经过了基本的业务培训就开始承担播出任务,因此出现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示范作用及审美功能的发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行业管理、业务评价的条例、规范,加强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与管理。2000年3月31日,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设置,加强对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日常管理,完善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工作;2001年12月31日,广电总局又了《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管理,提高节目质量。2016年9月,针对网络主播准入门槛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对直播播出资质、播出内容、播出人员提出了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

播音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播音与主持;应用型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高校培养了大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如何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更规范、更符合时展潮流是我们目前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年,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的共识,技术的革新、大数据的运用、云计算的推广、中央厨房的出现,“融媒体”开始向“智媒体”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开辟了一条道路,新华社“AI合成主播”、央视网络春晚“小小撒”、配音纪录片《创新中国》等的出现,让我们顿时产生了危机感。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播音员主持人?高校传媒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国内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蓬勃发展,荧屏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播音主持从业人员,为播音主持队伍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和扩招播音与主持专业,由于各高校招收人数多,考生报考人数也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全国艺术类考试中的热门专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到来。按照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如今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面对应试教育,许多考生认为全凭文化课参加普通高考进而考取一所好的院校十分困难。因此,部分考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以进入理想大学。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无论是综合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艺术类院校,都在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需要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在面试中,专业老师只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考察,而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之艺术类考试比较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比较低,部分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后很容易就能够考取本科类院校。因此,入学后发现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二)师资力量不足。在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大部分院校专业教师严重匮乏。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会聘请在媒体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外聘教师到学校上课。虽说这些传媒从业人员有着一线的从业经验,但是面对一线繁重的工作压力,许多教师没时间备课便走入课堂,且理论知识薄弱。一些院校的专职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在课堂上只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应用技能型专业,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理论或者缺少实践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指导与锻炼。(三)培养模式陈旧。从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为学生开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开设的主干课程涉及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多年来一直使用中国传媒大学编写的教材。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结构单一。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很难适应媒体的工作要求。(四)教学形式单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小班授课,一对一教学。由于教师资源匮乏,学生人数众多,多数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无法做到小班授课,有的甚至出现一个班级一位老师面对四十名学生上课,这就相当于是大班教学,专业课方面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专业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机会练习,时间也会比较短。教师只能采用示范性教学的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大部分情况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主角”,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

(一)扎实的基本功。电视媒体是以声画合一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播音员主持人也已不再是单纯的“播报员”和“报幕员”。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也是重中之重。新闻联播播音员李修平在一次直播前遇到临时加稿的情况,编辑来不及编片子,只能播音员进行口播,此时距离直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李修平完全没有时间备稿,在这种情况下她准确无误地完成了16分钟口播,其扎实的基本功受到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二)即兴口语表达以及控场能力。在直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突发状况,比如:提示器乱码,新闻片播放不出来,此时导播一般都会把镜头切给播音员主持人来挽救尴尬的场面,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处惊不乱,急中生智,具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遇到突发新闻时,有时来不及将在新闻现场拍到的画面编辑好运用到直播中,这时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借助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上网友们上传的信息进行编辑整合,通过即兴口语表达来呈现画面。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的主持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孙楠退赛,汪涵机智的救场不仅让总导演有充足的时间调整赛制,同样也挽救了现场尴尬的局面,赢得了受众的称赞。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播报能力,还要具备采访、编辑、控场的能力。(三)流露真情实感与充满人文关怀。有声语言的创作表达是有情感的,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也是处于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同样的文字,不同人去表达、用不同的感情去表达,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有声语言的魅力,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地方。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采访96岁高龄的许渊冲老人时,由于老人年龄大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是坐在轮椅上的,董卿采访时为了能够与老人保持平视,她3分钟的采访是半跪在老人面前的。她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老人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优雅和谦卑的态度,充分展示了董卿的人文关怀。(四)个性化主持风格。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主播已经不只是单纯地坐在主播台前进行新闻播报,还需要驾驭在直播间内全景视角下“站播式”的播报形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新闻主播欧阳夏丹采用的就是这种新型的播报样式。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还要参与到游戏环节当中与嘉宾进行交流互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碎片化信息受到了媒体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借助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整合信息资源,结合现如今出现的受众小众化、分众化的现象进行信息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还需要展现出播音员主持人个性化的一面,从而吸引更多的收视群体。

播音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播音培训总结篇6

综合素质的反映,而这些素质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实训教学中不能树立课程整合思维,只持有单一独立的教学思想,也是阻碍培养高水准应用型人才的一方面。1.4教学评价不能实现实训效果与立体评价相结合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首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教学多采用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评价主体,这种方式会加入教师的主观因素,使得评价结果不客观、不全面。并且,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难以发挥评价中的激励作用。其次,评价方式的缺陷。实训评价实行每个实训板块结束后打分的方式,这使得所评价内容是被分割的片段,难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评价,更难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心智、价值观念等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能力。

2将虚拟演播室系统应用于播音主持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VirtualStudio)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和传统的色键抠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将真实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实时地与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生成的三维虚拟场景进行合成的新型电视节目前期制作系统。由于其节约成本、视觉效果优良等优势,经常被应用于演播室主持,最近频繁应用于电视新闻的制作,例如央视新闻中心在2014年两会期间新推出的《两会大数据》板块,多样的虚拟场景和动态三维贴图,丰富了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充分展示出电视元素在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又如2013年央视报道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通过虚拟演播室技术还原了东非草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2.2虚拟演播室系统与播音主持课程的融合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高校中应用日趋广泛,主要集中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和专业教学。虚拟演播室系统教学具有一室多用和逼真的特点,它可以为实训课程提供虚拟的空间环境,相关课程则可以通过模拟现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尤其针对《电视播音主持》、《化妆与造型》、《即兴口语表达与模拟主持》等实训课程,虚拟演播室更容易结合不同的实训内容置换场景,满足不同类型节目的录制。综上所述,将虚拟演播室系统应用于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电视媒体常态节目录制技术,优化播音主持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3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3.1课程整合创新模式

课程整合,是将课程冗余部分清除,相关联部分重组,这样就使得课程结构变得更为协调与合理。可以利用虚拟演播室系统进行辅助实践教学的课程包括电视播音主持、化妆与造型和即兴口语表达与模拟主持等。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这些科目都是独立存在、没有交叉,导致学生实训内容出现重复现象,各自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能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课程整合创新模式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革新,一是课程内容整合,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分化,力图实现实训项目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如在电视新闻播音实训项目中融入电视新闻播音员化妆造型的实训要求,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实训项目中结合即兴口语表达技巧掌握等。二是课程方式整合,播音主持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培养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教学、竞赛、节目录制等项目一体化实施,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多层次化。

3.2多元教学法与虚拟演播室系统融合创新模式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对于虚拟演播室辅助教学手段应用往往较为浅显,对其功能开发仅仅停留在实景演播室的范畴。借助新式教学法探索实践课程与虚拟演播室系统的融合方式,试图通过视听再现式、角色扮演式和远程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播音主持实践教学的效果。视听再现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学生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利用摄像机进行录制并及时重播,将实训图像反馈给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这能够使学生通过自查,主动发现不足,提高实训项目的完成度;角色扮演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设置节目虚拟场景和相应的电视栏目,让学生在虚拟演播室真实体验主持过程,了解如何通过监视器准确改变自己的走位,熟悉机位转换时主持人的正确反应。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的参与度;远程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本地演播室与外景技术对接,以直播的形式完成演播室主持人与外景嘉宾或出镜记者的互动,其效果能够大大缩短学生从高校培养到媒体实践的路程。

3.3实践教学与媒体项目对接创新模式

实践教学与媒体项目对接模式是指,教学单位通过与当地媒体合办栏目的方式开展实训教学。搭建高校传媒专业教学单位与地方媒体合作平台,是互利互赢的双丰收模式。一方面,对于教学单位来说,与媒体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实战式的节目运作可以更快的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对于地方媒体来说,与传媒专业教学单位合作,可以实现人员共享、设备共享,开拓节目制作渠道,提高媒体节目量和更新度。以往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多限于学校内部,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不利于媒体预备人才的培养。虚拟演播室可以进行电视新闻播音、电视社教类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等的录制。在合作中,可以采取媒体和学校合办栏目的方式,也就是教学单位负责节目策划、录制、编辑、包装等节目制作内容,媒体负责项目安排、技术指导、节目播出平台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既有利于当地媒体发展,又能树立学校和媒体品牌,还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

3.4立体评价体系创新模式

播音培训总结篇7

2022关于热门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在学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好普通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经常为练习一个发音却怎么也发不准而苦恼,但最终在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程老师通过现身说法,让我明白了要想学好普通话,首先必须树立起自信心,然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四多”:

  一、多听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懂得听,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节目,因为他们的语音相对来讲是比较准确的。多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语音,有意与他们多交流。在听的过程中,不要闭眼睛,一定也要观察讲话者的嘴唇或者是口腔的变化,注意他们的发音方法、语言速度、声调处理,同时还要注意那些自己经常搞混的音,例如:un、ui、ei、en、in、gin,等。尤其是前后之音的区分,要听仔细,听出它们的细微变化。

  二、多查

  诚如程老师所说,有时候说着说着,读着读着就会迷惑,产生疑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查询。查询的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向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请教,了解正确发音的关键在哪里,及时解决说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种是借助网络。网络上有专门的纠正发音的软件,查找之后,点一下发音,电脑会发出正确的音,我们跟着读就可以了。

  第三种就是查字典。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读书看报时,我们要将字典放在手边。遇到不认识或对读音没把握的的字就要赶快查字典,切忌不懂装懂,再出现“秀才读字读半边”的尴尬场面。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不会念错了。

  三、多练

  学习普通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一定要多加练习。

  1、跟着读。听了别人的普通话后,尤其是电视或者是广播后,一定要记得跟读,这是练习讲普通话的一种感觉。听到对方的话一句,就跟读一句。听的时候,尤其注意,语调,前后音,鼻音等,把那些易读错的字和音,特别关注。下次遇到的时候,就会刻意去留意,避免错误。

  2、大声念。念是培养普通话语感以及及时纠正发音的最快捷方式。平时没有人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材料,大声念。在大声念的时候,你会与印象中的广播中的发音有所对比,用心找出自己的`语音和模仿对象的差距,自己的发音方法和咬字器官的协调性还存在那些不足,从而不断修正。

  3、多交流。普通话的学习要有一股痴迷劲,不怕出丑。所以我们要放开胆子,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练得好,学得会,用得轻松。

  四、多记

  我们除了要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还要随身携带一本本子。因为汉字的发音有好些是相同的,就算是再难的发音,也能掌握其中一部分。所以,在这个时候,把一些结合在一起就不能正确发音但单独拿出来却又会读的字词记下来,加以整理。有空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长此以往,就会养成顺口而出的习惯,避免读音发错。

  2022关于热门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顺利通过省语言文字的验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5月14——15日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在一小举办的为期两天的普通话提高培训班,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培训班上市语言文字办公室张主任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她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她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所以在学习时我学的非常专心,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第二、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第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多学就是要多学普通话中汉语拼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听就是多听电视节目主持人专业的播音;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把握的'声调及时整理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总之,这次活动的举办开阔了视野,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真正把普通话说好、推广好,让普通话在我们的校园里扎根!

2022关于热门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有幸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在一天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泰安广播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制片人张涛老师的普通话培训,受益匪浅。

  第一、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第二、培训班上张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他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他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第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多学就是要多学普通话中汉语拼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听就是多听电视节目主持人专业的播音;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把握的声调及时整理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播音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蒙古语声道;设计;改造

1 改造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内蒙古电视台原《电视节目录制和传输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蒙古语节目播出为2声道、汉语节目播出为1声道。对蒙汉语节目规定不同的播出声道在设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曾极大地提高了磁带和设备利用率。随着事业的发展,我台蒙古语节目已由1976年10月2日开播最初的每周仅播一次,每次只播出10分钟发展为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语文化频道两套全蒙古语节目。蒙古语卫视频道现覆盖亚太五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的国内外蒙古语观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去年元月1日我台又新增1套全蒙古语节目即蒙古语文化频道。蒙古语卫视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蒙古语文化频道日播18小时,两套累计日播42小时。随着大量的种类不同的蒙古语节目丰富电视观众眼福的同时,蒙古语节目交换需求也不断上升,原规范中蒙古语节目播出声道为2声道已成节目交换的阻碍。

为了事业的发展,我台在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技术规范,规定蒙汉语节目播出统一为1声道,同时增加部分自办节目录制国际声的要求。其意义便于蒙古语录像带的电视节目和本台各系统间(系统是指能独立完成某项电视工艺流程的一系列电视设备的有序组合)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交换;便于全国各类电视节目评奖和节目磁带交流。

2 声道改造设计方案

蒙古语频道声道改造工程是按照全台统一要求对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语文化频道的系统播出声道进行改造,即蒙古语播出声道由2声道更改为1声道。要求播出系统在不影响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利用周三凌晨的检修停播时间进行割接。声道改造设计方案如下:

2.1 蒙古语节目带录制播出方案

从2013年3月20日凌晨检修结束起播出传输系统正式执行新规范,我台蒙、汉语自办节目1声道录制混合(播出)声,2声道除新闻、现场直播、大型文体活动之外录制国际声。

2.2 播控与传输技术方案

从2013年3月20日凌晨检修结束起播出传输系统调整蒙古语卫视和文化频道播控系统音频输出为1声道。两频道声道改造前的声音播控系统框图如下所示。

由图可见两频道声音播出链路框图区别较大。原因是蒙古语卫视频道是上星频道,改造前伴音播出是2声道,而播出后端送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前端机房的有线电视播出信号和送501台用于上星的播出信号又要求伴音必须在1声道。所以该频道在播出端末级视音分分配信号前进行声道变换的处理,即将播出系统中2声道的伴音变换到1声道后再送给下游。蒙古语文化频道是地面频道,声道改造前因仅送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前端机房用于有线电视播出,播出声道转换由网络公司前端机房完成。

蒙古语卫视频道与蒙古语文化频道声道改造后的声音播控系统设计框图如下所示。

播控系统的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声道改造后极大提升了我台蒙古语频道的声音质量。由图可见声道改造后的蒙古语卫视频道在总输出端较声道改造前减少了解嵌、加嵌等环节设备,有利于该频道声音播出质量的提升。而蒙古语文化频道声道改造前因网络公司前端机房传输前将播出声道由原2声道覆盖1、2声道技术不太成熟,在播出节目带1声道为空时播出节目声音即受干扰。声道改造后我台所有播出频道在网络公司前端机房传输前均由1声道覆盖1、2声道,此技术发展成熟伴音不存在干扰,声音播出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声道改造工程为保障我台蒙古语节目伴音的安全优质播出奠定了技术基础。

2.3 播出节目带的上载与审核方案

我台的电视播出系统使用的是上载与播出分离的远端异地网络上载工作站,即上载机房与播出机房物理位置是独立的。蒙汉语节目统一由上载机房上载。声道改造前上载与审核汉语频道播出节目监听1声道声音,查看1声道技审信息报警提示。上载与审核蒙古语频道播出节目监听2声道声音,查看2声道技审信息报警提示。声道改造后上载与审核蒙、汉语播出节目仅监听1声道声音、查看1声道技审信息报警提示。减少上载与审核的声道切换环节,利于提高上载效率,确保上载节目的声音安全。

3 实施步骤

3.1 蒙古语节目带录制播出方案实施步骤

内蒙古电视台于2012年7月9日重新修订出台了《内蒙古电视台标清电视节目录制和传输通用技术规范(2012年修订版)》。规定播出蒙汉语单声道成品节目的播出声道统一为1声道。从2013年2月1日起至2013年3月20日止,此期间为执行新规范的过渡期,过渡期蒙古语节目播出带需在1、2两个声道录制相同的混合(播出)声,由蒙古语卫视频道录制部负责对制作部门完成的单声道蒙古语节目带进行1、2两个声道的复制转录工作。由总编室解决声道改造后蒙古语卫视、蒙古语文化两频道在播出节目声道异常时的应急备播带;解决两套节目转换声道后检修停播使用的《测试卡》;协调落实内蒙古气象局所送播的天气预报节目的声道录制事宜。从2013年3月20日凌晨检修结束起播出传输系统正式执行新规范,我台蒙、汉语自办节目1声道录制混合(播出)声。

3.2 播控与传输技术方案实施步骤

2013年2月开始,播出系统技术人员着手研究安排声道改造相关技术问题,制作详细的施工、割接方案,并提前做好相关技术准备工作。3月初安排落实声道改造施工、割接工作的相关备品备件。声道改造前一周再次与13楼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前端机房技术人员核对我台蒙古语声道改造的技术细节,为蒙古语声道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做好技术保障。2013年3月20日凌晨检修结束起播出传输系统调整蒙古语卫视和文化频道播控系统音频输出为1声道。

3.3 播出节目带的上载与审核方案实施步骤

2013年2月开始上载人员从节目源上把关,着手详细检查、记录所播蒙古语节目关于录制声道的执行情况。3月初着手统计所播节目的播出时间跨度。3月18日调整两台(由2声道转换1声道)专用上载站(一台上载BET节目带、一台上载Dvcpro节目带),用来上载20日之后需转换声道的蒙古语播出节目。3月19日逐条检查、统计当天播出、20日检修结束重播节目的声道。如电视剧、动画片等单声道节目,如果20日检修后重播则需重新换名换声道上载,确保节目源播出声道的绝对安全。

4 人员培训

播出无小事,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播出工作的生命。播出系统任何变动都必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播出工作绝对安全。本次声道改造各科均提前学习《内蒙古电视台标清电视节目录制和传输通用技术规范(2012年修订版)》,熟悉声道改造的日程安排。上载科多次培训上载人员在声道改造过渡期及改造之后上载节目监听及审核事宜,培训声道改造之后如何查看、上载需转换声道的蒙古语节目,强调夜班审核的要点。蒙古语播出科多次培训值班人员如何监听监看蒙古语声道改造过渡期及改造之后的播出节目,重点培训播出节目声道异常时的应急操作。总控维护科在声道转换之前利用每周三凌晨检修时段做好播出声道改造、系统割接工作及相关应急操作的培训工作。

5 割接工作

3月19日当晚播出结束,由内蒙古网络总公司前端机房、我台播出部相关科室技术人员同时配合开始蒙古语声道改造割接工作。

5.1 蒙古语卫视频道声道改造割接工作

5.1.1 播出系统甩掉用于原转换播出声道的解嵌、加嵌设备,由数字总输出通过视音分直接送往内蒙古网络公司前端机房、安播指挥中心检测机房、局直属841台(原875机房)等下游设备。由蒙古语播出机房值班员配合播放一段测试信号(1声道有伴音,2声道无伴音),通过对有线回传左、右声道、模拟卫星回传及数字卫星回传的测试来确认声道转换工作正确。

5.1.2 播出系统内部监听、模拟总输出利用旧系统解嵌板卡解决。接线操作涉及由2声道转接为1声道的设备有模拟总输出解嵌主、备板卡;主、备切PST监听解嵌板卡;VTR(1、2、4)的监听。接线操作完成,由蒙古语播出机房值班员配合播放一段测试信号(1声道有伴音,2声道无伴音),通过对模拟主、备路总输出;有线回传左、右声道;模拟卫星回传;数字卫星回传;蒙古语主、备播出系统送总控主、备路矩阵输入;主、备切PST;主、备路总输出监听及音柱显示;VTR1、2、4监听等测试来确认声道转换工作正确。

再一次通过比对蒙古语卫视频道模拟主、备路总输出;汉语卫视频道主、备路模拟总输出来确认蒙古语卫视频道播出声道,蒙古语卫视频道声道改造工程割接成功。

5.2 蒙古语文化频道声道改造割接工作

5.2.1 调整蒙古语文化频道播出系统监听设备的声道设置。该系统因采用纯数字设备,监听部分不需要重新接线。

5.2.2 由13楼网络公司前端机房进行编码变更,即将蒙古语文化频道播出声道由原2声道调整为1声道(由原2声道覆盖1、2声道调整为由1声道覆盖1、2声道)输出。至此,内蒙古电视台所有频道在网络公司的编码方式都统一了。

以上工作完成后由蒙古语播出机房值班员配合播放一段测试信号(1声道有伴音,2声道无伴音),通过对有线回传左、右声道测试来确认声道转换工作正确。蒙古语文化频道声道改造工程割接成功。

5.3 上载系统声道改造后割接工作

蒙古语两频道声道改造工程割接成功后,取消所有上载站2声道伴音监听,从上载技审软件中屏蔽2声道的伴音技审,避免节目审核时出现失误。

6 结束语

蒙古语声道改造工程虽然涉及到节目源、播出和传输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的任何一细节出现纰漏,均会直接影响我台的安全优质播出,但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前期一系列的细致准备工作,割接一次成功。运行九个多月来,节目和技术系统均运行正常,本次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声道改造工程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