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卫校毕业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6:00:56

卫校毕业总结

卫校毕业总结篇1

【摘要】 通过对广东药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分析,提出今后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以期对医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医药院校;毕业生;择业;对策研究

近年来,广东药学院坚持“以药学为特色、药医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2004年至200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于2006年5月对我院2006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医药类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借鉴。

一、 调查方法与结果

(一)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向我院2006届的毕业生发放了1 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456份,回收率97.0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考虑因素等。

(二)结果

1.从就业区域来看,医药类毕业生主要集中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尤其是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见表1。表1就业区域分布表(略)

从表1中看出,有1004名毕业生就业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311名毕业生选择回生源省市就业,有111名毕业生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只有30名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西南地区就业。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了76.58%,这说明,中等城市以上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比较发达,需求毕业生的量也较大,吸引人才集中的优势比较突出,毕业生普遍寻求待遇优厚、教育环境和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就业去向。但同时也发现,有21.26%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这也说明,这几年在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方面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有一定的发展;比较遗憾的是只有2.06%的人希望走向中西部、西南地区工作,这说明我们医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相对狭窄的同时,我们的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社会对我们的毕业生还有较大的容纳能力。

以上的数据,体现了毕业生追求良好发展空间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当今毕业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减退。尽管毕业生都知道当年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也反复倡导要求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但多数毕业生仍将“择业”放在首位,希望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

2.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始终是医药类毕业生的首选单位。

从表2中看出,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68.61%,选择三资企业的占12.57%,选择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占6.66%,选择高校、科研单位的占5.63%,选择国有企业的占5.70%,只有0.83%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表2就业首选单位性质人数分布表(略)

接近70%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大多数,这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较大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也符合医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接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就业,这说明在择业时,毕业生的规避风险的意识很强烈,而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明显不够。同时也说明,人才市场对我们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存在较大的容纳能力。

3.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从表3、表4中分析,毕业生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单位的待遇(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有47.18%的毕业生选择了该项目,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占15.59%,选择工作是否稳定的占17. 17%,选择能否解决户口问题的占0.83%,选择单位所在地区吸引力的占13.53%,选择晋升机会的占5.70%。说明毕业生已经开始不再关注户口问题,主要还是关心单位的待遇问题,这也是高校实行缴费上学后,毕业生迫切需要还清教育投资的结果。当然,工作稳定和兴趣爱好也是毕业生重点关注的方面。同时,也看到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接近90%的毕业生普遍月薪都选择在1 000元至3 000元之间,选择1 000元以下的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适当的调整,这也和目前国家发展的形势相匹配。表3主要考虑因素分布表(略)表4毕业生期望的月收入分布表(略)

总体来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还是跟毕业生本身的切身利益有关,这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国家在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考虑其就业的问题。

二、讨 论

(一)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背景

我国已逐步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高速增长,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却呈下降趋势,供需矛盾突出,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就医药类毕业生而言,存在行业性较强的特点,就业面相对较窄,相关社会形势的变化还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医疗改革的争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为此,中国将启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近期原则上通过《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

2.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

广东省在2006 年2 月作出《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打造名店名城为重点,搞活中药现代物流业。支持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广东药学院、中山市联合共建一个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

3.学校毕业生发展情况。

21世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应该是走向大众化,这有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近几年来,广东药学院毕业生数量有明显增加,见表5。表5广东药学院2003—2008年毕业生数情况(略)

(二)今后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

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主动配合政府,大力推进医药类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医药类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群体,是国家宝贵的医药卫生人才资源,合理使用药学类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振兴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药学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有责任主动配合政府,把加强医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规划,合理引导医药人才流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把我国特有的医药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社会成员健康第一位的保障,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目前,医药类院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明显。对高校而言,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认真研究分析未来几年医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按照形势需要加强和增加人才的培养。

2.改革教育体制,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志。学校要增强“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合格的“产品”绝不向社会输送,以免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未来的市场。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

3.要结合形势和行业特色,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从学生跨入医药高等学府的时候起,就要有阶段性地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和择业理想教育,要求学生在学期间深刻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精神、白求恩精神、孙思邈精神和李时珍精神,舍身忘我,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刻苦钻研,提高水平。

4.转变就业指导机制,为毕业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

设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未来,与设计一个有形的产品、标志、外观实体截然不同,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要复杂得多。现在社会上虽然已经开发了专门的职业生涯测试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科学性,但要提高职业生涯设计的准确性,高校应紧跟社会科学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脚步,更好地把握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个体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与观点,结合高科技的手段来逐步完善这项新摸索、新开展的工作,使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5.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将就业途径西移、下移。

充分用好国家就业扶持性政策,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社会的第一线特别是到艰苦地区和乡镇等基层单位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学校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要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广泛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营造有利于激励医药高校毕业生到街道社区、农村、山区、煤矿、地质、石油等医药卫生条件比较薄弱的基层或系统就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就我们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大医院不能进,为什么不能进小医院?在大医院固然有利于专业深造,在小医院实践机会更多,往往更有利于个人专业水平的发挥,甚至还可以放弃医院。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医药企业当医药代表,做药品营销工作[2]。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只要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认准了的就大胆去实践,持之以恒,一定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卫校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学校管理;评价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岗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带来了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但目前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1]。因此,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卫生事业发展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2]。本课题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角度开展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对学校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评价,分析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5年3月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2014届141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1.2统计方法

运用SPSS软件,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目前从事工作情况、对学校教学管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

调查的毕业生从性别来看,男生47人(36.7%),女生81人(63.3%);从专业方向看,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70人(54.7%),医药贸易方向学生31人(24.2%),卫生法规方向学生27人(21.1%);从年龄来看,以23岁学生最多,104人(81.3%),其次是24岁学生24人(18.7%)。

2.2就业情况

毕业生所在单位以市级最多,其次是县级;职称上,由于同学们刚走上工作岗位,以初级职称为主;超过半数的同学满意目前的工作,大部分同学在单位从事对口专业或基本对口专业的工作,见表1。

2.3毕业生对教学的评价

2.3.1毕业生对专业设置合理性的评价

认为专业设置较为合理的学生有78人(60.9%),认为较不合理的为50人,(39.1%);认为不尽合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和工作单位需求存在差距(34.4%)、专业划分过细,就业面窄(28.1%)、专业方向较少(17.2%)三个方面。

2.3.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学生反映教学中主要问题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39.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27.3%),教学内容陈旧重复(21.9%)。对于课程体系设置上,学生认为可以从增加实践课程(46.9%)、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39.8%)、不同课程之间的比重方面进行调整(23.4%)。在教学方法上,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分别是案例分析(44.5%)、实地考察(41.4%)、小组讨论(38.3%)。在教学内容上,学生认为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78.9%)、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内容(46.1%)、补充新的内容(33.6%)。对学校和学院提供学习资源、辅导和支持服务的评价上,认为学校提供学习资源满足需要的学生有10人(7.8%),认为基本满足的为81人(63.3%),认为不能满足的有37人(28.9%)。

2.4毕业生对学校实习管理的评价

对于实习单位对学生就业的作用,41.4%的毕业生认为作用很大,46.9%的毕业生认为有点作用,还有11.7%的毕业生认为作用不大。他们认为实习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依次为实习时间短(48.4%)、实习管理松散(35.2%)、没有在科室间轮转(28.9%)。

2.5毕业生对就业的评价

2.5.1求职最佳时间

在求职的时间上,28.1%的学生认为毕业前一年开始最好,56.3%的认为毕业前六个月开始最好,14.1%的认为毕业前两个月开始最好,还有1.6%的认为毕业后开始最好。

2.5.2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学生反映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依次是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26.6%)、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17.2%)、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9.4%)。

2.5.3就业的影响因素

在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大致可分为个人因素(57.0%)、学校因素(24.2%)、家庭因素(12.5%)和其它因素(6.3%)。个人因素中,认为学习成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80人(62.5%);认为实际能力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102人(79.7%)。学校因素中,认为所学专业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81人,占63.2%;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100人,占78.2%。家庭因素中,认为家庭背景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67人(52.3%);认为社会关系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73人(57.0%)。其它因素(如运气和机会等)中,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为82人(64.1%)。

3讨论

3.1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学生占39.1%,说明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合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和工作单位需求存在差距、专业划分过细,就业面窄、专业方向较少三个方面,说明学校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学生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说明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学校提供学习资源、辅导和支持服务不能满足的学生分别占28.9%、21.9%,提示学校应该改善辅导和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条件。3.2学校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88.3%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就业有作用,其中41.4%的毕业生认为作用很大,表明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联系,将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起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在实习管理中,学生反映问题主要是实习时间短、实习管理松散、没有在科室间轮转,可以考虑调整实习时间和轮转科室,并严格管理实习生。

3.3学校就业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98.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毕业前开始求职,56.3%的认为毕业前6个月开始最好,说明同学们都在毕业前积极的找工作。但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反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说明经过多年的扩招,就业市场已经有饱和迹象。就就业的影响因素而言,认为学习成绩重要的学生占62.5%,认为所学专业重要的占63.4%,认为实际能力重要的占79.7%,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重要的占78.2%,说明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重视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求职者的能力,也很看重求职者来自的院校,希望其专业对口。认为家庭背景重要的占52.3%,认为社会关系非常重要的占57.0%,反映出学生就业中存在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

4建议

4.1把握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改革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环节

针对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工作单位需求不相符、划分过细,就业面窄、专业方向较少等问题,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密切的交流,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动向,对于专业划分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整,如可以总结近几年学生就业经验将医院经营管理专业并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解决经营专业学生就业面窄,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同时积极探讨增加新专业方向的可行性,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针对学生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辅导和支持服务不够等,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和加大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时比重来调整课程体系[3-4],通过各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和交流来加强医学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相结合,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相结合[5-6],平时成绩考核、论文提交、闭卷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结合、精选教材和集体备课补充专业前沿和医疗改革热点内容来丰富教学手段、减少课程间的内容重复。

4.2丰富学习资源,提供辅导和支持服务

针对学生反映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辅导和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图书储量和搜索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7]、慕课及数字图书馆[8],购买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CAI,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9],丰富校园网络信息,加强与其他院校交流,拓宽师生、生生、院校之间交流的渠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条件。

4.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严格实习管理和考核

针对学生反映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就业作用较大,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实习单位数量和种类,扩大实习点范围[10],保持与实习单位密切联系,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学生顺利就业[11]。如学院在近几年内不断拓展省外实习基地,在北京、杭州等地相继建立和增加了实习单位,有效解决了因为毕业学生增加而带来的实习单位不足的问题。对于实习管理中存在的实习时间短、实习管理松散、没有在科室间轮转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在多个行政科室间轮转、严格实习管理和考核等措施来解决[12]。

4.4强化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

针对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学生反映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同学期望值较高;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公布各种招聘单位信息[13],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14],同时也要加强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积极展开正面宣传,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促进学生顺利就业[15]。

作者:陆方 黄晓光 周俊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月,顾家栋,钱东福,等.基于毕业生认识评价的某医科大学卫管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15(4):162-164.

[2]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6(5):161-163.

[3]陈菲.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三阶”课程体系的构建[J].重庆医学,2009,39(14):1829-1831.

[4]孙荣,孟凡立,张慰.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13(5):46-51.

[5]张翔,夏雪,张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视角下实践教学现状与意向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4(12):521-523.

[6]杨秀玉,黄景贵.新时期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9(10):15-17.

卫校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部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 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4] 罗萍.广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0, 33(11):175-178.

卫校毕业总结篇4

1.1招生规模

四川有省属医药院校五所,其中本科医学院校四所。2006年以来的五年间,四所本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总规模明显增加(增幅达48.8%),其中以2007年同比增幅最大(本、专科分别为26.7%和56.1%),以后逐渐趋于稳定。近两年医学本科专业招生相对平稳,而专科专业增幅仍然显著(2010年同比增加19.3%)。我们将2006至2010年间四所医学本科院校医学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与同年四川省医学类专业招生总数进行比较(表2),发现四所省属本科院校医学类专业的本科招生数占当年四川省医学类专业本科招生总数的73.0%至82.8%(合计占80.1%),而专科仅占当年同类专业招生数的7.8%至18.4%(合计占12.0%),说明四所省属院校是四川省医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而专科教育主要由省内其他专科(高职)院校承担,符合四川省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

1.2本科专业设置

四川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类本科是四川省医学本科教育的主力军,那么其专业结构如何,是否能满足四川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教育对象的变化及学科的发展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管理办法是1998年制定实施的,距今已经有十多年时间,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不能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三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困难,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是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存在专业衔接问题。201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于2012年颁布。我们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印的《2005年普通高考报考手册》[5]之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旧目录)及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目录)统计分析省属医学本科院校有关医学类专业的设置,结果表明:按旧目录计算,医学类本科共设有8类(一级学科)36个专业,四川省于2010年在临床医学专业下又增设了全科医学,故总计按37个专业计算;专科设5类27个专业。按旧目录一级学科专业计算,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成都医学院分别有6、6、5、4个一级医学学科招收本科生;按二级学科专业计,四所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中医药大学14个,泸州医学院12个、川北医学院11个和成都医学院9个;即使按2011年招生专业数最多的成都中医药大学计算,其本科专业的设置率仅为37.8%(14/37),且中医药专业占二分之一。按旧目录所列27个专科专业计,201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以12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4.4%)高居榜首,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和泸州医学院依次为4、3、1个专业。按新目录统计,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类专业设置率为34.1%(15/44)、其次为泸州医学院29.5%,川北医学院25%和成都医学院22.7%。需要指出的是四所院校本科专业重复率达60%,只有法医学、眼视光学、临床药学、藏药学、针灸推拿学、药物制剂等专业没有重复设置。按新目录计,四所本科院校均未开设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放射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妇幼保健医学、卫生监督、全球健康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专业,可见四川省属医学院校学科及专业建设显得十分薄弱,难以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食品卫生与监督、中药产业、精神卫生、预防保健等方面人才匮乏。

1.3本科各专业招生数量与构成比

从各专业的招生规模看,2006至2010年间,省属医学院校在11类医学专业(新目录一级学科)中仅有基础医学没有招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基础医学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要求高,省属院校达不到相关要求,也可能是因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较大困难(因为从事基础医学工作者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本科毕业生难以企及),其余10类专业均招收本科生。由于从事法医工作人员不计入卫生技术人员,故在此不予统计。四所院校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规模最大,五年共招收19148人(占总招生人数的42.3%),其次是护理学(14.7%),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麻醉学所占比例分别为8.3%,6.1%,4.8%,4.1%,3.9%,3.9%和2.6%,其它专业所占比例仅为0.2%~1.7%。考虑到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均是执业医师的来源,故合并计算总数为25823,它们与药学(含中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专业招生人数之比分别为1∶0.15、1∶0.22和1∶0.09。按四类执业医师进行分类比较,临床医学类、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类)、口腔医学类和预防医学类专业五年招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4.2%、21.4%、1.9%和2.5%,与2010年四川省四类执业(助理)医师构成比(分别为71.0%、21.4%、4.2%和5.4%)基本一致(r=0.9998,P<0.01)。由此可见,四川省护理、药学及医学检验(尤其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匮乏以及公共卫生和口腔执业医师相对不足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现状与目前相应专业的招生比例有明显的相关性。

2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

我们曾分析并认为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卫生人才,需要一个检验的标准,而执业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性考试,是评价申请者是否具备从事相关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同时也应是检验大学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6]。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最终能否进入卫生技术队伍行列,需要通过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关注的是,2005至2009年间,全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首次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仅为52.06%。四川某高校2008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64.23%[7]。黄海溶等[8]报告2007年海南医学院和其他学院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理论考试通过率仅为39%和30.2%,同比显著下降。某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体通过率甚至只有24.89%[9]。伍洪波等[10]的研究表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受最高学历、单位所属、毕业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推测专科毕业生的考试通过率可能更低。有资料显示:新疆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执业医师综合笔试通过率仅为13%-19%,明显低于同期本科毕业生的水平[11]。由于四川省招收医学专科学生占本专科招生总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其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太低,将明显影响执业医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那么,其他专业的教育质量如何呢?山东省2002年度共计8169人参加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其总体合格率为仅为26.8%(药学28.3%,中药学24.4%)[12]。如果四川省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也如此(未见报告),实在令人担忧。由此可见,目前医学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导致大量医学毕业生“失业”,出现一种一面是大量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而另一面是卫生技术人才依然缺乏的尴尬局面。

3小结

卫校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安全保卫专业 就业指导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6-03

党的十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宏观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部署已经展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结构升级,从宏观层面看就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显著增加,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大的可变量。从当前的形势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总体上成为必然趋势,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对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本文以安保服务业为例,针对本地人才市场供需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安保服务业就业形势

(一)安保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转变的优势产业。从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来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也是一个总体必然趋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中国有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走向服务业大国。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安保服务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有偿安全服务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服务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人类安全需求产生的对人身、财产、信息的一种保护。近年来,保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保安服务企业和保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举办,促使我国安保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保安服务行业营业额已达277.57亿元,利税总额达20.4亿元。但是与国外安保服务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保安服务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一般为3∶1,最高达6∶1,而目前我国保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也不过是3∶1,相对国外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新常态下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势凸显,安保服务需求增加,市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在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安保服务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安全保卫人才市场需求在全新的层面上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仅对广西人才市场的安全保卫专业招聘信息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时间截取时间2015年6月底。详见表1。

从目前现有的情况看,安保服务业人才需求总量攀升,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招聘安全保卫人员需求量最大。随着国内安保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安保企业不断增加,安保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各行各业不同形式企业招聘量数据较多,特别是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大批量招人,且工资待遇较佳。

其次,特殊安保行业需求量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高资产人群迅速扩大,对特殊安保服务的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大,倒推安保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另外,政府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压力造就了对安全保卫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基层公安机关除了每年定期招录警察外,大多都招录有大量辅警。目前陆续从各种途径搜集的招聘信息显示,保守估计每个基层公安机关需要的辅警岗位招聘人员数量大,且批次多,从业总需求居高不下。

(三)毕业生就业岗位及要求。安全保卫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笔者对各类人事考试和人才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了基层公安机关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部门等不同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来看,总体上安全保卫专业就业面广,招聘单位数量多,大专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但是不同单位招聘要求差距明显。

行政机关公务员岗位门槛较高,专业和学历均有限制,安保专业毕业生报考岗位有限,且缺乏专业竞争优势,考录竞争非常激烈。从2015年国考和广西区考的招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部门:一是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警察类岗位,主要是基层派出所;二是乡镇基层机关。警察类岗位专业限制要求公安类专业才能报考,要求“安全保卫专业”的岗位很少,只能报“专业不限”,可以报考的单位较少,考试竞争异常激烈。

相对而言,机关、企事业单位以聘用制形式招聘的岗位则院校、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如各地许多基层执法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量聘用制员工,如协警。特别是企业安保服务人员招聘的行业领域广,招聘方式灵活,岗位需求量非常大,专业对口,职业发展上升空间较大。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安保专业的就业形势,安全保卫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安保服务型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紧缺,然而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本文对2015年X校安全保卫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调查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15年6月底,详见图1。

从地方人才供需关系来看,毕业生人数显然明显低于市场需求总量,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出现紧缺现象。从毕业生就业率看,X校2015届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人数为 143人,就业人数为138人,截至2015年6底,就业率为90%。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在机关派出所担任辅警的人数为10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事业单位安保工作人员4个,占4%,在物业公司等私企工作的有19人,从事专业对口安全保卫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总数为138人,占毕业生总数中就业人数的100%。数据表明,X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的大多倾向于公安机关辅警岗位。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关系较大,反映安全保卫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安全保卫专业的同学能够放低身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然而就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岗位需求与就业意向岗位存在很大差距,开展就业工作仍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1.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到行政机关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向往公务员警察岗位,但是通过公务员招录实现就业困难重重。首先,公务员招录的门槛较高,要求通过全国或者全区统一招考的公务员考试,每年招考人数有限;其次,公务员招考相关岗位要求倾向于公安专业,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只有在专业不限的情况下才能报考,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招录中很难凸显优势。最后,很多基层公务员向社会公开招录辅警或协警的编制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虽然公安行业急需招录警察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的编制名额首先满足一线基层民警,而类似辅警、协警岗位的聘用制人员则以签订劳工合同形式确定劳动关系,如果长时间没有编制,很多安全保卫毕业生会考虑换工作。(2)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事业单位尽管人才需求量大,入职的门槛较低,招聘程序自主灵活,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但是自愿选择企事业就业的人数并不多。首先,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稳定性不足,保障条件相对缺乏,毕业生流动性大;其次,安保服务人才市场紧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岗位报酬相对较高,但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如私人保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各方面要求均比较高;最后,不同招聘单位对岗位高低区分薪资待遇不等,毕业生未来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如果毕业生看重企业对毕业生的重视培养,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发展平台,升职较快,收入也可观;相反如果因为压力大或者担心不稳定等因素无心工作或者经常跳槽则容易迷失方向。

2.毕业生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认同度低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大障碍。安全保卫专业是非公安专业,学校对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公安专业。很多学生容易对本专业存在认识错误或者偏差,认为安保专业不如公安专业有优势,特别是一些学生由公安专业调剂过来,对所学专业并非是第一自愿,导致该专业报到率不高,不乏因为专业原因退学的现象。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不够重视,甚至普遍存在失望和不满的负面情绪,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重机关轻企业,职业歧视严重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毕业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主观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就业就是去做保安,对从事安保服务工作存在职业歧视,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质疑,甚至对保安服务行业缺乏信心。大多数同学倾向于报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缺乏公安专业竞争优势,加上学生很多是体育生,文化基础差,考上的几率非常低。很多毕业生在无法考取公务员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去做协警,但是做协警工作压力大又不能解决编制,会造成毕业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长期的不稳定会让他们感觉社会的不公平对待,这不仅不利于警察队伍的稳定,也会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常态下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要求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但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服务。

首先,学校教学部门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上普遍适用全国普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形成符合本专业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次,学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工作,但是局限于统一联系招聘单位各种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最后,学校对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范围内一概而论,没有细化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优势,严重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差异化,影响了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

面对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障碍和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学、学管和就业指导 “三位一体”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期建立安保服务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

(一)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适应新常态。针对毕业生对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业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以就业教育稳定学生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应当从入学开始关注学生就业思想波动,及时干预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转变择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立足于就业,着眼于未来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其次,考虑到安保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安保专业学制两年,很多毕业生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提前转变进入社会找工作的角色,在实践中还需要引导他们先适应角色的过渡。最后,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引导主动寻求就业,关注不同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辅导,及时解答各种就业困惑,帮助学生渡过择业的迷惘期顺利实现就业。

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差距。从数据上看,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都倾向于机关的工作,但是做辅警却仍然无法解决编制保障,这一部分毕业生虽然已经就业却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安保服务行业人才紧缺,但是很多岗位却无人问津。辅导员应当引导毕业生摆正心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把握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形势政策的大好时机。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定位,客观分析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身就业意愿与社会现实之前的差距,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投身安保服务行业。

(二)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学校教学部门应当突出院校专业特色,强化安保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高层次安保专业人才。尽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安全保卫专业毕竟是高风险行业,职业本身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择业本身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行业岗位市场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毕业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职业引导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学校就业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就业目标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制度化建设,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其次,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再次,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就业政策宣传,严格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措施;最后,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学生实施分级动态的管理和跟踪,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全程化。

【参考文献】

[1]高娜,李富超.中国保安服务业的SWOT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4]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谢利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安保专业学生思想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6]海南,杨春.探索高端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安保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

[7]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8]刘涛.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5(05)

[9]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科技资讯,2015(7)

卫校毕业总结篇6

本研究基于毕业实习载体,从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现状出发,总结和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评价和毕业实习相适应的“三生教育”渗透运行机制,为促进现阶段我国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实习生医德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

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3]。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

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

卫校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院;实用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31-03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training mode majored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TANG Tao-fu GUI Chong-yang YANG Xiao-bin WEI Dong-yun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100,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talent-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 & primary hospital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ajor,it achieved win-wi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by college and primary hospital,docking between major and voc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graduate and employer.The talent-training mod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job in primary hospital.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primary hospital and had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is worthy of extension.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Talent-training mode;Primary hospital;Practical talent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2]。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行业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省中长期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显示:至2010年底,全省有卫生人才总数37.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26.26万人,其中,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为7%、31%、62%。全省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和布局尚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6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万人,基层卫生人员达到24万人。

卫生事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业,卫生人才已成为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办学层次一直以中专、大专学历教育为主。虽然后来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医学检验专业,但毕业生数量少,主要在省、市三级医院就业。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752家医院、2309家乡镇卫生院、5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事医学检验技术的在岗人员约4500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25%(含在职学历教育),大、中专学历层者约占65%,还有10%未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在本省基层医院(含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数量和学历层次都不能满足基层医院的实际需要[3]。因此,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也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召开专业分析论证会,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把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讨论,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毕业生怎样才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为此,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临床见习;在毕业实习中安排1个月到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顶岗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任务,提前适应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本校附属医院是学院直属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由于“前院(医院)后校(学校)的独特位置优势,附属医院检验中心是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医技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真正体现了“医教结合”的优越性。

因此,本院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自2007年以来,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了突出成效,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院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创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即“两个中心”共同作为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附属医院医技人员也承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工作,双方互相交流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学生可以边学边做[5]。②学院与基层医院合作,体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6]。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第一、二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在乡镇卫生院1个月)。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基层医院就业。③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作为地方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和实施

2.3.1 学院成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主管副院长、教务处、系部(专业)负责人以及医院主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长、教学办公室(科教科)和检验科负责人等共同组成,负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等是实施人员,按照要求具体执行。

2.3.2 校院共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投入450万元用于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和附属医院检验中心的条件建设。通过加强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强化“两个中心”的实践教学功能。现有实验实训室20余间,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总值达1100万元,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6]。

2.3.3 医教结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每年轮流安排专任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从事临床实践锻炼,为附属医院教师举办教学技能培训班,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医教结合、专兼互动,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7]。现有专兼职教师30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12名,有硕士学位者8名,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双师素质教师26名,比例达87%。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

2.3.4 院校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保持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加强了与各实习医院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学院已与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学院每年举行校院联席会议1~2次,研究教学工作;每年给乡镇卫生院拨付一定的基地建设经费或赠送仪器设备;每年安排县、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到学院和附属医院免费进修或培训学习,以改善实习基地条件和教学水平。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毕业生质量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通过建立与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5%以上,同时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余人。

3.2 毕业生在基层医院工作适用性强,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

由于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实用性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医院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年平均为80%以上,受到了基层医院的好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可给毕业生安排住房,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有机会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工作。

3.3 学院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近五年来,学院和附属医院为全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300多人次,选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镇医院进行技术指导4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卫生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检验科业务范围。此外,学院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院与基层医院“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8],为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胡生梅,张家忠,李智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践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25-626.

[3] 刘传佳,高嫣然,张政强,等.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调查现状分析与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45-47.

[4] 唐陶富,桂重阳,杨晓斌.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5(36):153-155.

[5] 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1021-1024.

[6] 张晓廷.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33-134.

[7] 郝坡,肖志勇,孟凡萍,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13-14.

卫校毕业总结篇8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解决不了,对新生的吸引力就减弱。新生数量不足或无新生入学,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积极开展辅修第二专业,即在就读护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二年级时,挑选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者利用业余时间统一学习第二专业———药剂专业。辅修药剂专业期满,各门主干课程考核后成绩合格,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药剂专业毕业证书。这样,不仅因为毕业生拥有双学历———护理与药剂专业学历而扩大了就业机会,还因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初中毕业生而扩大了生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面,笔者从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角度,对中职卫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入学情况。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年度,学校开始进行辅修第二专业———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如对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学校在2007年进行辅修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依此类推。该校2007级护理专业新生录取人数为880人;2007级辅修药剂专业(双学历)的录取人数为68人,学制均为3年。

2.毕业与就业情况。

以2010年毕业生为例,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813人;双学历毕业生人数为67人(另外1人休学)。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37个;双学历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2个。单纯护理专业初次就业率为92.1,双学历毕业生为100。

3.方法。

为避免2006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包含双学历学生而引起计数重复,故以2007级单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对照组,2007年录取的护理辅修药剂专业毕业生为观察组。取毕业生的生均就业单位个数与初次就业率为观察值。

二、结果

对照组中毕业率为92.4,初次就业单位有337个,生均就业个数为0.41,初次就业人数为749人,初次就业率为92.1。观察组中毕业率为98.5,初次就业单位个数为32,生均就业个数为0.48,初次就业人数为67人,初次就业率为100。

三、讨论

上述比较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辅修第二学历的毕业生在主修专业———护理专业毕业后即可就业,即2006年入学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就进入就业市场,较第二学历———药剂专业毕业的2010年已早一年,因而在2010年取得第二学历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已以第一学历———护理专业毕业证书就业。但仍可得出以下结果:

1.双学历就业率增高。

有主、辅修专业毕业证,初次就业面明显扩大。即使在初次就业后仍会有失业危险,但因有双学历,在参加国家相关行业准入考试(如执业护士与执业药师等考试)后,可获两个专业从业证书,再就业机会也同样增多。

2.双学历学习减少学生流失率。

家庭经济能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好的可参加辅修第二学历学习。因为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学习意愿、积极性较强,家庭可支付相应学费,并且就业前景有扩大的预期,因而较单学历学习的学生流失率要低。

3.扩增学校经费渠道。

无论主修还是辅修专业均需交纳一定数量的学费,增加了学校经费来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拓展中职卫校内涵式发展资源。

内涵式发展是挖掘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现有的资源潜力,改善内部管理与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提高内部效率,实现在既定规模条件下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

首先,双学历毕业生不仅初次就业率有较好提高,就业广度有扩大,而且退学、转学率也有明显减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