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07 15:03:18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定义;领域

今天的教育技术学因为新技术的突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们已知道,教育技术学有过坂元昂1971年设定的研究领域,米切尔1978年提出的研究内容和AECT1994年的定义。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定义和提法不尽切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和这一学科在有利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发展态势。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我们试图提出一种符合国内研究现状的定义和领域框架,并提出一些这一学科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一个解释性定义

1.关于技术

在我们探讨“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下“技术”的概念,这是对“教育技术学”进行定义的一个关键所在。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它既指人造物品、精巧的器具,又指人的创造天才和能力,即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人们在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技术时,把它看做是能够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其基本存在形态被认为包括抽象形态(或知识形态、信息形态)、物化形态(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功能形态(应用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三种(见图1)。

图1 技术的三个层面

对于“技术”,各国学者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德国的邦格认为:“技术是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美国的H·A·西蒙认为:“技术是关于如何行事、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把技术看成是机器或有形的物体,犹如错把甲壳当作蜗牛,把蜘蛛网当作蜘蛛一样是大错特错了”。阿根廷的A·O·赫里拉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并保证对这种集合的控制优于其自然的环境”。[1]

2.一个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

今天,AECT(美国教育技术传播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在国内已广为流传,并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但这一定义上还存在着至少这样一个缺陷:这个定义显然是一个“科学定义”,而不是一个“一般定义”。在美国,教育哲学家谢菲尔(Scheffler)提出的在教育中进行定义的框架中指出:科学定义是建立在特殊知识基础上的,用来定义理论结构,而一般定义则仅仅描述术语的意思是什么,把一些附加的说法包含进术语,或从术语中排除出去。[2]我们可以看出,要理解教育技术94定义,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为了向普通的教师解释“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一般定义。正因为一般定义的缺乏,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遇到“请您解释一下教育技术学是研究什么的”这一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因为在短暂的思考时间内,他无法把学到的科学定义一下子转化为一般定义解释给一般人听。他总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一般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显然过于宽泛了。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向普通民众解释的一般定义,这一定义我们试图定义如下:教育技术学是改造技术使之适合教育用途需要的科学。目前阶段下,这些技术,包括理论(抽象形态的技术)、工具(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方法(功能形态的技术),往往是已经存在的,但并非专门为教育用途而发明的,需要重新加以整合和移植,以方便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这一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或曰边缘学科,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举例来说,在录音机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在其理论层面,教育技术学研究并发展听觉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理论(如“经验之塔”理论);在其工具层面,教育技术学把录音机加以改造,组成语音实验室;在其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些使用录音机辅助英语和音乐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纲领性定义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历史渊源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其前提。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1920年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起步,其标志是无声电影和广播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杜威、帕特里克和查特思这些教育学家则为教育技术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战中,美国政府招聘霍邦等视听教育专家参与制定作战人员培训计划,来解决战斗人员紧缺和受训人员文化程度低下两个矛盾,视听设备被广泛利用。军方购买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10亿美元制作培训胶卷,培养了大批军事人员,以至1945年德国投降后,他们的总参谋长说:“我们精确计算了战争中的每一件事,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人所用来把他们的老百姓培养成战士的速度。”[4]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之后,人们公认,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戴尔(Edgar Dale,“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者)和芬恩师徒二人在本世纪60年代的倡议。芬恩强调,视听传播要想成为一个行业,就要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并把这一领域命名为“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视听传播作为教育技术的雏形,这一观念极为重要。此后,媒体技术确实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也是很多学者把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的一种解释性定义的原因。直至今天,教学技术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这一看法仍然主宰教育技术实质上的研究行为。[5]有所不同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术语涵盖的范畴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拓宽,或者变窄,但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仍然不出这三者窠臼。

2.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

今天,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孕育着一场变革,很多专家学者在试图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定义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这些行为值得我们赞赏。我们认为,在已经界定的原有领域定义的基础上,已经存在大量研究成果,出于便于和国外学术界交流,在利用其成果的时候,对现有研究框架不需要作大幅度的修订。但是,依据我国国情和技术发展的程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做一个澄清,我们也表示认同。

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界定,实际上是对它做一个纲领性的定义。我们用图2表示这一看法:

图2 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框架

对于这一理论框架中所提及的各领域,我们需要详述如下:

·教育中的媒体

教育中的媒体研究可再分为媒体艺术和媒体技术两大范畴。

媒体这一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计算机成为媒体家族的新成员。英国开放大学的著名教育技术学者Diana Laurillard把媒体作了这样的分类:描述性(Narrative)媒体、交互性(Interactive)媒体、通讯(Communicative)媒体、可适应性(Adaptive)媒体和产出性(Productive)媒体。描述性媒体包括过去的传统媒体(印刷、电视、视频、DVD),它只进行描述,不同学习者发生交流行为;交互性媒体包括实验室、DVD和网络,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作出反应;通讯媒体包括论坛、在线邮件组,通过通讯媒体,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协同合作;可适应性媒体包括实验室和仿真,它对学习者的特定行为作出特定反馈,以帮助学习活动进行;产出性媒体包括生产论文、产品和模型的媒体,应用软件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Photoshop都属于这类产出性媒体,学习者利用这类媒体可以进行深程度的学习。[6]著名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学者贝茨也强调说:四种主要的媒体是文本、音频、电视和计算机,各种媒体对知识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建构知识、帮助发展不同技能、帮助通讯交流时也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媒体选择以实现最佳配置。[7]并不存在某一种超级媒体。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计算机技术被包含在媒体技术中。我们所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媒体功能,而非其技术本身,在研究中应注意杜绝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同时其他媒体设备在高校和中小学中也有广泛的配置,对这些媒体和新信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用也不应偏废。

在媒体技术研究领域中,传播理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系统、卫星电视、视频媒体、教育电声、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职研究者还可以追踪最新的媒体技术,如虚拟演播室、智能技术、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媒体艺术研究领域中,视觉文化、美学、音乐、美术理论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摄影艺术、幻灯投影片制作、课件制作、艺术基础等。无论位于研究前沿的用户界面友好技术,还是普通课件的界面设计,都需要具备媒体艺术基础。

·教与学的心理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流,一个例证就是近年来引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重视。同时,旧学派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它们之间不可互相替代。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程序学习、操练和练习式课件等应用,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现学习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锚定式学习和微世界等,都得到研究者的注意。这种理论的开放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学仍然是正处于发展期的交叉学科,对来自心理学的理论还没能完全整合,还没有自己原创的理论和形成统合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恰好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新特征——个性化教学,不同学习风格和习惯的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远程教育,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远程通讯成为可能,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学心理学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论、学习论、教学策略、教与学的心理学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而每门理论都有着众多流派,给予研究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往往也得到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这种关注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有着一致性,都体现了研究者对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政府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现的思考。

·教育系统方法

教育系统方法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表现为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旧金山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都把教学设计作为核心课程教授。教育中的媒体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系统方法相整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目前,国内需要应用教育系统方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是网上资源)的建设、绩效技术等。

在信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编制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方法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公民的信息素质进行培养,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和学科如何整合,国内还缺乏经验。如何根据教育中的媒体理论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使信息技术与生活融合,亟须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投入力量解决。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编制也属于其他学科研究的盲区,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者责无旁贷。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放性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开放性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生命线,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这体现在除了上述主要的三大研究领域之外,教育技术学对技术和理论都保持开放态势。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如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都置于同等地位加以研究。其他的相关领域,如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企业绩效技术、远程教育理论、社会学、营销、推广和组织开发经验、商业管理、项目管理等都对教育技术学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这种开放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本身对上述三领域——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难以作出超越本学科研究者的突破,因而引入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为必要。其次,作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将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要素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而且在不同学科中,需要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为开放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往往来自多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如音乐硕士、计算机硕士、物理硕士等。

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理论革新都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动力,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突破也很可能来源于其他某种学科理论的引入。

三、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及建议

1.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层次和职能

按照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划分,国内教育技术学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职能。高校中的专职研究者主要从事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包括学术论文、课题、政策性研究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需要较强的学术攻关能力才能胜任,理论的突破必将带来应用上的巨大进步。普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应用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论推演能力,研究人员的身份主要是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公司培训人员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技术如何和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其他教育实践相整合。

理论层面的研究是学科的基石。在理论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不应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以致与应用研究混淆。如同狄德罗所说:科学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如果说科学有目的,就是一个总目的——追求真理。而技术则是有目的的,有着明确的针对性。过于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容易使学科研究缺乏深度。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尚缺乏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

应用层面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科获得认同。在应用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成果的实证,实证研究能够赢得一般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同。此外还应注意研究成果的交换和共享,避免各地的重复性研究。今天处于一场技术革命期间,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仅靠学术期刊已经无法容纳,有必要通过网络期刊、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组或者网志(Web Log)的形式进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2.对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建议

·今天各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教育技术学的统合理论框架尚有待形成,今天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可能和社会分开,在引进国外的理论时,应该注意和国情结合。

·研究者手边研究资料匮乏。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成果,而这些成果翻译的还不足,导致研究重复性强,研究者引证资料困难。可以通过教育技术本科生通过专业外语课翻译,并在各高校间交流来解决。

·有必要向普通教师普及教育技术学常识。除了有限的教师培训之外,还应编写一本面向普通教师的手册、指南形式的教育技术普及读物,注意其实用性。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信息素养,势必影响信息教育进程。

·普通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某种工具或软件直接交给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如前所述,技术绝不仅仅是物化形态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方法和理论。

·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其他媒体技术,如广播电视技术;在重视新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经典传统理论。

·教育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很可能不在算法领域,而在应用理念的突破。比如Internet和www都不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出来的,而是分别由一名管理人员和物理学家提出并实现。今天国内很多教学软件公司都把目光对准教育这个大市场,可是产品却难以得到教师认可,原因就是理念和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和产业联合造成突破。

·把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做成精品专业,把本科生培养成研究生规格。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为不同,通晓现代技术的专家数量本来就不多,但毕业生就业的门径,还需要高校进行一番挖掘开发。本科生精品教育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提高本科生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的教育硕士培养可以通过和学科教育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比如数学教师想进修教育技术学硕士,可以选修数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数学方向的教育技术学硕士。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学不可或缺部分,普通教育硕士也应选修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景

技术(广义的技术是包括教学论、教学设计等理论的技术)是全球化的通行证。技术是超越各种语言的世界语,人才通过技术这种全球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加速全球化进程。技术又是经济转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发展知识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教育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技术还是文化融合的钥匙。东方文明存在技术发展的先天不足,西方文明则出现技术发展的弊端,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产生新文化。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这一论断出现得十分及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整合进教育学,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了解教育技术,无以从事教育学研究。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应用于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新文化。

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教育的革命,而并非专为教育而出现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些技术转化的工作,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历史上造纸和印刷术取代竹简和帛书,促成教育的革命,今天新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造成教育革命的契机,教育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突破的可能性。

今天,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解呈现发散性,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的回答,有一个教育技术学者,就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点,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带着不同教育技术学者的个性特色,还没有普遍承认的知识总体。我们所提出的观点,仅只代表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视野及思路上的局限,仍期待得到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腾福星。科技进步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Diana 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 Digital Age[Z].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新媒介;艺术学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1新媒介语境下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艺术学理论课程作为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构,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当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当前我国高校的艺术学理论课程主要包含艺术学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主干课程。与艺术实践类课程相比,这些理论类课程所具备的共同特性是:第一,艺术学理论抽象,趣味性低,学生接受度低,课堂互动性不足。第二,艺术理论类课程教学方式传统,教师较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手段较为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媒介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可资利用的新型媒介工具。在新媒介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改进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将有可能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2媒介技术的历史演进及新媒介技术介入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

2.1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当代语境下对新媒介技术内涵的阐释

媒介是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手段与载体。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所使用的媒介突破了身体局限,人类进入体外媒介时代。纸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古登堡印刷机术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印刷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廉价的书籍、报纸、杂志出现,普通民众因此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电话、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媒介技术史的一大革新,电子传播时代,人类信息传播获得了快速发展,人类可以自由获取信息资源。当前所处的社会已经被网络媒介技术、数字媒介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宽带局域网等媒介技术所包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新”其引申义为与旧相反的新出现的事物。质言之也即,“新”的内涵与外延是与“旧”相对而言的,对于任何一种媒介技术而言,“新”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语境而言的,与当时社会所使用的媒介技术只要是相对于旧有媒介技术的革新,那么这种媒介技术在其所处的语境下就可以被称为新媒介技术。置于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人们所述的新媒介技术特指那些通过互联网络、卫星与无线电通信,以及手机终端、电脑终端、数字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为接受端口的,可以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技术形态。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为当前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均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新媒介技术对整个高校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于高校艺术类教学而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媒介逻辑,它推动着高校艺术教育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以对新媒介技术内涵的阐释为逻辑起点,通过全面分析当前社会语境下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以对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的。

2.2当前社会语境下新媒介技术介入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堂的教学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现状表现为:新媒介技术成为高校艺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在艺术理论类课堂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于多媒体教学当中。在艺术学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主要的艺术学理论类课程教学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PPT的制作方面。以历史的眼光来进行审视,PPT运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之前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大的改进,可以使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著名艺术作品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得以呈现,同时也减少了高校教师制作文字文本的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从更深层次进行考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辅助高校教师完成了素材搜集、文本书写等任务,它无法将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新媒介技术做深层次的融合。在艺术理论的教育当中始终强调艺术审美价值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仅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融合无法很好地实现理论育人,“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与意义领域的象征符号”[2]艺术审美价值涵养人的目的。因此如何将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新媒介技术运用于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还呈现出下述特征:即最新的媒介技术在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当中呈现出显著的滞后性。诸如VR技术、AR技术在我国科技文化产业领域已获得广泛的利用。在博物馆当中,人们可以很好地通过VR技术、AR技术进行具身性的场景体验。博物馆中不便于进行展示的艺术品可以通过这些先进的媒介技术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并为其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景式体验,使得抽象、枯燥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生动、立体、多维地呈现给受众。这些博物馆因为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也使得其成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起到良好的媒介效果。但是,在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当中更多地只是体现于其对网络媒介技术的运用,所谓的新媒介技术的运用其实主要停留于二十一世纪初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这种媒介技术,以历史的眼光来进行审视其为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种单一性的媒介技术的运用是很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共鸣的,是与当代学生的实际媒介使用水平不匹配的。以现代性的教育思维理念来进行审视,理论类教学虽然是对实践类教学的一种抽象形态,理论源于实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滞后于实践具有约定俗成性。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审视,对于当前所产生的一些新型媒介技术,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当中应该采用一种开放的理论胸襟来予以吸收,而不再是将新型媒介技术视作一种“技术”性的手段而放置于“艺术”理论之外。

3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策略

(1)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将媒介工具辅助工具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让新媒介技术真正走入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课堂。在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明确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并非是单纯通过借助新型电子设备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理论课业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观念,艺术学理论课程也并非是将理论类课程与新媒介技术的浅层次堆叠。触摸媒体、桌面视窗、智能媒体在课程当中的简单应用,将教学内容以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的形式加以展现并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之真正触发学生利用各种媒介真正地将枯燥、抽象的艺术理论课程予以具象化,这种教学思路模式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要从思路上做彻底当前“云计算”“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要在艺术学理论的课程教育内容当中与这些最新的媒介技术做深度结合,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他们运用新媒介技术通过短视频制作,在课堂上积极互动,革新与改变。新媒介技术的特色在于其互动性强。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普通受众的一部分,普通受众无论是对于智能手机终端还是智能显示屏,以及互联网媒介技术,乐于接受,学生与新媒介平台有着高黏合度,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堂中,教师发掘新媒介技术的交互性、可参与性是重要的。要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所衍生的抖音、西瓜短视频、哔哩哔哩网站以及在学生群体当中广受欢迎的智能化媒介终端,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这些新媒介技术做深度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学习。(2)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将抽象性强的艺术理论类课程变得具象化,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实操性的实践类课程相比,艺术理论类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著称。自从艺术学从美学当中分离出来之初,就决定了其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性。如何将抽象的艺理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视频、图像、文本或者图形甚至是动画,对于艺术理论类课程的学习是重要的。比如在艺术史论课程的讲解当中,会涉及对具体作品的讲述,这就需要教师确立起新媒介教育的思维理念,将新媒介技术融入对作品的讲述当中,使得艺术史论当中所涉及的年代久远、历史悠久的作品生动起来。如大英博物馆曾使用3D媒介技术将中国的山水画《秋林读书图》打造成三维动画。在艺术史论的讲解当中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介资源进行教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利用新媒介资源共同梳理史论知识。(3)结合门类艺术学科特征,利用新媒介技术促进艺术理论类课程的“个性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艺术理论类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在艺术学门类下又包含戏剧影视学、美术学、音乐舞蹈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一级学科,同时广播电视编导、数字传媒艺术等众多二级学科的存在使得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知识偏向与接受力是有差异的。艺术学理论类课程是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升华,对于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该门课程,用他们熟悉的艺术语言来进行理论的讲解是达成其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将智能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新闻机器人“张小明”“腾讯翻译君”“腾讯微信智聆”等新媒介技术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艺术理论类课程的讲授当中其效果必然好于枯燥的理论讲述,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据挖掘,勾勒其爱好图谱,将AR、VR、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理论所涉及艺术作品的图像转化与处理当中,将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3]更好地培养起相关专业同学的理论思维与观察能力,以促进其深度学习。将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当中,对我国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参考文献】

[1]宋芳斌.李格尔与福西永的形式主义思想及其“视觉性”溯源[J].四川戏剧,2018(6):58-62.

[2]李晓燕,甘锋.杜威传播思想的再审视及其当代价值的再评估[J].新闻界,2018(10):46-55.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所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正日益彰显。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魅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向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方向发展,对于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视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当前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考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实践行为。从理论阐述、模式探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信息技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独特个性特点: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文教育则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缺乏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学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受到教育,所以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技术、操作、示范等能力,还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教育。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本不是有联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了联系和渗透,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唯技能化、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科的热爱,对现代教育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实际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

[2]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其教师的培养问题急待解决。文章将从通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存在的教师培养问题及通用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为基础,讨论教育技术学在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观念的革新,通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必将日新月异,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教学研究的一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其教师的培养问题急待解决。文章将从通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存在的教师培养问题及通用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为基础,讨论教育技术学在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观念的革新,通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必将日新月异,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教学研究的一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6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STS教育的背景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9—03

1研究目的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目的在于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在促进学生运动动作形成的规范、运动技巧的完美、运动理论的形成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努力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及二者的结合应用。

2.2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参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1.2逻辑分析法: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有关论证及结论进行推导。

3 结果与分析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它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综合来优化教学理论和实践,从而建立一套全新的学习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必须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才能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

3.1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所学到运动技能进行锻炼,达到强体健身的目的。因而,在知识爆炸、信息载体更加多样、通讯手段更加先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教育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给学生呈现出更为直观的知识信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在体育教学中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1.2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与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形势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但是,基于“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故目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时数安排较少,学生对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主要是在实践课程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结构,可以有效规避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与理论课时数不足的现象。

3.1.3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其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各种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向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3.1.4能够有效地改进体育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更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走进了体育教学之中,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正逐步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法简单的状况。通过CAI、摄像机和摄像仪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弥补了教师讲解的不足,使学生接触到更为直观的运动技能表象,充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5能够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强调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发展前提,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更为直观的动作技术和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能够丰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加工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技术本科;课程建设;内容选择;组织实施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任何教育类型的独特性都要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任何教学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上。

一、技术应用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简单来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二是必须符合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从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建设的要求,是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分析来实现的。

技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方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且注重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此外,这种理论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某种学科知识,它是指从各种技术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论知识原理、定律和经验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此,我们称之为“技术学科”知识。

在能力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等基础能力外,还应重点突出具备以下能力:①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质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合格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基本建构

根据以上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课程建设要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通识教育课程――合格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所有特征。大学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场所,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遵守现代社会法律和规范的社会人。通识教育课具有许多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效,即经过良好组织的文化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周围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好的理解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完成将来的工作,使得他们具备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岗位,承担领导的角色。

2.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设置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技术问题。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推进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技术师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对于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赖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赖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技术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前者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明显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压缩和改写,而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课程的组成部分。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它的主要办学理念,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专业基础课较好的奠定了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科学原理方面的基础之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方向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于技术理论的理解,通过专业方向课传授的技术理论与技术问题直接相关,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对基层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4.专业实践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此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就是专业实践课了。实践课是各种课程类型中与未来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种,通过以上各种课程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检验,学生也会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联系加深对于各种理论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触实践,然后学习理论知识,然而经过学习之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其实,实践课的意义绝不只是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也应当是学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领会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切身感受现实工作情境,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职业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则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实现。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两种课程论的比较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学生可以先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为今后学生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方面的支撑,也使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有足够的认识。第二种理论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技术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与科学知识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时间获得项目来掌握完成技术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于相应理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第一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适用于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和应用型专业性的大学,而对以培养主要适应特定行业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高级技术能力人才为培养方向和以培养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大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国很多职校都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其次,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以第二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专业范围内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与教的进程,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内容和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具有理解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选择自己在工作领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构建“抛锚式”课程教学模式

技术学科课程与工程学科课程相比较,它们同样是一种比技能教育更厚实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术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更赖于理论与一线实际技术活动的结合,如此才能形成现场实用的技术能力。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克服传统传递知识型学科教学的弊端,必须首先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若能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可能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的“抛锚式”课程模式。

技术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的一个基本点是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技术活动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技术知识、培养技术能力;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以及学生探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首先是以技术活动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技术能力,为此,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同步开设项目实验,将学生的系统理论学习与系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检验、掌握和运用技术原理知识。其次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放型、互动式课程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3]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4]李占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