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3-03-07 15:03:34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 儿童; 屈光异常; 随访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64

近年来,全国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先后开展了儿童视力筛查工作,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于2011年起也开展了在园儿童视力筛查这项工作。通过对在园儿童视力的筛查,每年都能发现许多屈光异常的患儿。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邮市儿童眼保健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眼保健措施,现就2013年筛查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儿童的随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承担全市在园儿童视力筛查工作。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筛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配备专人、专册登记筛查结果,由儿童眼保健医生依据筛查结果签发筛查报告单。报告单上筛查结果分为:(1)正常;(2)偏离正常。报告单上医生指导建议分为:(1)注意用眼卫生;(2)每三个月定期随访监测;(3)专科复诊。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3岁S≤-1或S≥3,4~5岁S≤-1或S≥2.5,6岁S≤-1或S≥2;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的绝对值≥1。筛查对象为3~6岁在园儿童,分为3岁组、4~5岁组、6岁组三个组。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2013年共筛查在园儿童18 779名,筛出屈光异常2068名,异常检出率为11.01%。

1.2 方法

依据筛查结果,屈光度符合正常范围者,在报告单“(1)正常”处打“√”,同时在医生指导建议“(1)注意用眼卫生”处打“√”。屈光度符合异常范围者,在“(2)偏离正常” 处打“√”,同时分别在报告单“(1)注意用眼卫生(2)每三个月定期随访监测(3)专科复诊”处打“√”。对筛出结果属屈光异常者,由专人在登记专册上填写家长联系电话(电话号码由儿童所在班级老师提供),当面告知各班级老师,要求各班老师亲自将筛查报告单分发给家长,同时告知家长依据筛查报告单结果,按要求注意用眼卫生、随访复查、专科诊治。对筛出屈光异常的患儿,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眼保健科由专人负责跟踪随访,采取每3个月电话随访一次,同时记录随访结果。2014年12月对2013年筛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患儿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儿童屈光异常主要是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2013年本地区在园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为11.01%。本所对屈光异常患儿一年后的随访有四种结果:(1)按要求每3个月来本所眼保健科复查,同时接受用眼卫生和营养专业指导后恢复正常者1478名,占异常总数71.47%。(2)已接受专科正规治疗者389名,占异常总数18.81%。(3)家长不重视拒绝复查者153名,占异常总数7.40%。(4)因停机或号码有误失访者48名,占异常总数2.3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业对儿童视觉信息处理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健全的视功能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优质生活的基础。研究表明,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其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1-2]。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3]。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如能及时有效去除异常视觉环境刺激后,视细胞的发育仍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3~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功能发育的可塑性逐渐减小。在园儿童年龄一般在3~6岁,而笔者选择对在园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实属必须。

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其快速、客观、准确,用于在园儿童大范围筛查已被业内人士广为认可。本筛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有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筛查,屈光异常的患儿已能较早地被发现,然而这部分异常患儿能否及时得到有效干预,值得儿童保健工作者深思,有待进一步完善、建全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对2013年所筛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的随访结果不难看出,儿童保健工作者对儿童眼保健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视力筛查、用眼卫生知识、营养知识的宣教指导,能让大部分屈光偏离异常的患儿恢复正常。鉴于上述随访结果,为了避免家长不重视筛查结果拒绝复查和因停机或号码有误失访,确保每位屈光异常的患儿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必须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关注这项工作。妇幼保健机构着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儿童视力保护工作:(1)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眼保健自身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提高视力筛查、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指导质量。(2)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本职责能,以托幼机构业务培训为契机,大力讲解儿童眼保健知识,增强广大幼教老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配合开展好视力筛查及异常患儿的干预工作,提供正确有效的家长联系电话,正确引导家长及时参加复查或专科诊治。(3)深入社区开展视力保护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让更多社会人知晓并积极参与儿童视力保护工作。(4)积极利用幼儿园这一优势宣传阵地,眼保健医生应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幼儿家长开放日,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的自我保健意识。

在本次电话随访过程中,部分屈光异常儿童家长能主动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复查、诊治,但很多家长还需要老师和保健部门多次督促才带孩子去眼科进一步诊治,更让笔者担忧的是竟然有部分屈光异常儿童家长拒绝进一步诊治,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宣传眼保健知识,营造“保护视力,从小抓起”的良好氛围,让所有儿童在其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都能享有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的眼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高二伟,魏红霞,周云,等.新乡市6436名托幼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47-548.

[2]沈锦红.清远市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4):128-129.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2

罪魁是缺乏户外运动

为何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状况有这么大的滑坡?青岛市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何怡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做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这是首要原因。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如果总看近的东西,睫状肌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就会处于“凸”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近视。现在很多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幼儿园,周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也很少带他们到户外玩,出门也是坐车串亲戚,孩子的视力范围长期局限在10米以内,并且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看电视、玩电脑、做手工,注视的距离不足10米。

何怡峰告诫家长,缺乏户外运动带给学龄前儿童的恶果不仅仅是近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肥胖、体能差、缺钙、身体协调能力差等,都和缺乏户外运动有关。除长时间做近距离注视之外,偏食,特别是微量元素摄取不足,或过多摄入甜食也可能引起近视。有的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菜,如果长期摄取不均衡就可能造成微量元素摄入不全面,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家长不可“讳疾忌医”

如果在幼儿园检查出视力不良,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呢?何主任说这是完全必要的。要确定是否视力不良,首先应当到医院再做一次视力测试,以筛查在幼儿园视力检查中的误差。如果的确是视力不良,则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

虽然被检查出视力不良的孩子不少,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真正到医院就诊的却很少。青岛大学眼科医务工作者告诉记者,如果幼儿视力不良耽误医治,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单单是近视尚不是最坏的结果,如果孩子双眼屈光不同,就会只用视力较好的那只眼看东西,久而久之好的眼睛就会“霸占”视觉中枢,视力较差的那只眼就会丧失地位,从而形成弱视。弱视人的视觉没有立体感和深度感,难以从事驾驶、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而现在弱视的发病率也极高,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率为3%。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3

妇幼保健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幸福,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妇幼卫生年报是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妇女和儿童的生存、疾病及保健服务情况,而且客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妇幼卫生工作状况,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知道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妇幼卫生信息是妇幼卫生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全市各镇(街道)、社区妇女儿童健康指标和妇幼卫生服务指标等内容,为准确掌握妇幼卫生信息,我们对2010―2012年妇幼卫生信息资料进行了了解,为制定妇幼卫生发展规划、促进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按照妇幼监测和年报质量控制工作要求,现将2010――2012年妇幼卫生年报主要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2012年曲阜市妇幼卫生年报报表。

1.2 对象 曲阜市所辖12个镇(街)内的所有孕产妇及0-6岁儿童。

1.3 方法 对照“两纲”目标与历年同期指标值,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比例分析法,对曲阜市2010――2012年妇幼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孕产妇保健和健康状况

2.1 妇幼儿童健康状况 2012年住院分娩率100%,与2010年住院分娩率99.84%,2011年住院分娩率100%相比,保持稳定水平。剖宫产率60.93%。高危产妇944人,占产妇总人数的12.48%,与2011年的22.98%,同期相比下降了10.5%。高危产妇管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说明我市的高危孕产妇管理良好,进一步避免了孕产妇死亡发生,全年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发生。

2012年活产数7607人,围产儿数7629人,死胎死产22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0例,围产儿死亡率5.51%,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4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

新生儿死亡率3.15%,婴儿死亡率3.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7%,虽与2011年同期相比由较小的波动,明显低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的目标。在统计2012年年报时,对照各助产机构上报死亡报告表、卡、簿与各乡镇上报儿童死亡登记表,死亡报告卡、簿仔细核实,均能相符,随机抽取两个乡镇,深入乡镇,重点抽查全年出生数和两个死亡漏报,孕产妇和儿童死亡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人员先到村、组找该村文书、村主任及妇幼专职主任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并作好调查记录,最后将现场调查结果与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镇政府、计生办、公安局户籍等资料进行逐项核对,均无漏报发生,见表1。

新生儿死亡率3.15%,婴儿死亡率3.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7%,虽与2011年同期相比由较小的波动,明显低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的目标。在统计2012年年报时,对照各助产机构上报死亡报告表、卡、簿与各乡镇上报儿童死亡登记表、死亡报告卡、簿仔细核实,均能相符,随机抽取两个乡镇,深入乡镇,重点抽查全年出生数和两个死亡漏报,孕产妇和儿童死亡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人员先到村、组找该村文书、村主任及妇幼专职主任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并作好调查记录,最后将现场调查结果与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镇政府、计生办、公安局户籍等资料进行逐项核对,均无漏报发生,见表2。

2.2 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 2012年全市孕产妇早孕检查率为97.91%,产前检查率98.78%,产后访视率98.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36%,较2011年早孕检查率96.25%,产前检查率98.09%,产后访视率97.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46%,2010年早孕检查率95.85%,产前检查率97.20%,产后访视率97.2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13%,均有所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大部分镇(街)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在97%以上,孕产妇产后访视率在98%以上,即全市98%的孕产妇产前享受到保健服务,97%的孕产妇享受到系统保健服务,近99%的产妇享受到产后访视,说明我市能良好运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将辖区孕产妇纳入系统化管理,见表3。

2.3 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

2.3.1 儿童保健服务情况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2.2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94.2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在90%以上,说明我市积极运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良好,基本能将辖区内0-3岁儿童纳入系统化管理。新生儿访视率99.96%,均能利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新生儿访视,收集各助产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数据,新生儿四病筛查率100%,听力筛查率100%。

2.3.2 儿童母乳喂养情况 2012年全市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喂养情况调查人数13463人,母乳喂养率达97.84%,纯母乳喂养率达91.06%,明显高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的目标,见表4。

3 妇女病患病及治疗情况

2012年全年我市对46929名妇女进行了妇女常见病检查,检查率为27.23%,妇女病检出率30.54%,在各种妇女病中宫颈炎占第一位,全市宫颈炎患病率15.83%;其次为阴道炎,全市阴道炎患病率13.35%;第三位是乳腺癌,全市乳腺癌患病率19.1779/10万;第四位是宫颈癌,全市宫颈癌患病率12.1309/10万。检出的乳腺癌及宫颈癌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宫颈癌、乳腺癌表现出较高的检出率,与今年我市开展免费农村适龄妇女专项健康查体工作有关。

4 婚前医学检查

2012年我市对10549名新婚当事人进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率100%,保持2011年婚前医学检查100%的成绩。检出疾病3391人,检出疾病率32.15%,指定传染病检出率17.02%,均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及给予了医学意见,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我市的出生人口素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 分析总结

5.1 及时性 全市12个乡镇,均能按时完成年终资料报表的收集、整理及上报任务。从质控报表中上报的漏报情况分析,各乡镇都做了认真、细致的质控漏报调查工作。

5.2 准确性 从报表情况看,表中逻辑错误较前显著减少,极少部分乡镇在孕妇保健调查表中有逻辑错误及概念模糊的情况。各乡镇及时对年终报表数据做了查缺补漏工作,及时对报表做了更正补充,所以年终报表中各镇不存在漏报。

5.3 完整性 全市没有一个乡镇缺报儿童死亡个案登记卡,也没有一个乡镇未报围产儿报表,其他年终报表均不存在缺项和空项问题。报表完整率达 100%,报表填写项目错误率小于1%。

5.4 妇幼卫生年报质量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年报数据质量,加强基层建设,稳定队伍,加强培训,完善、规范妇幼年报数据相关的原始登记,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制定妇幼卫生发展规划、促进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4

“空巢”家庭占比升至13.2%

昨天,北京大学召开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研讨会,由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家庭 的平均总支出为3.8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710元。北大校长助理李强表示,将持续开展调查并数据,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家庭支出同比增5710元

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家庭平均总支出比2010年增长了5710元,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287元,占到全国家庭平均支出增长额度的40%。在各项支出相对于2010年都有所增长的同时,2011年家庭购建房支出和捐赠支出下降。

去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

已婚子女75%不与父母同住

据调查,全国62.3%的16岁以上人口处于在婚状态,未婚人口为31.2%。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7%左右。北大有关负责人说,在婚和未婚人口比例都较高,离婚和同居比例较低,说明我国婚姻稳定性较强,传统的婚姻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记者从数据中发现,全国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已婚成年子女中从夫居(即住在婆家)的比例为21.1%,是同妻居(即住在娘家)的5倍还多。

家庭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3.2%的家庭夫妇已生育子女但不与子女同住,即“空巢”家庭。而“丁克”家庭(尚未生育子女的家庭)仅为1.4%。专 家认为,虽然夫妇与子女同住仍为最主要的家庭形态,但“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势必带来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等问题。

此外,家庭代际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代户(父母和子女同住)家庭占比最高,四世同堂家庭仅占1.9%。

教育支出城市与农村相差多

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家庭支出中,用于孩子教育的支出均值为1803.9元。更详细的分类统计则显示,城市户口家庭教育年支出为3458.2元,农村户口家庭仅为1367.8元。

正在上学的少儿工作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为6小时,而休息日在校学习时间也达到了3.4小时。6至9岁儿童首选书画类课外辅导班,10至12岁少儿首选乐器类课外辅导班,13至15岁少儿首选外语类课外辅导班。

去年新增的社交网络考察指标显示,QQ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青少年中使用率均超9成。社交网络和email是青少年群体使用最普遍的社交手段。青少年上网使用最多的网络功能是听音乐。尽管如此,看电视仍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

孩子患病近4成家长自己找药

在《报告》中,有一项行为调查,即孩子患病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6.8%的家长在孩子患病后自己找药或买药,而不是找医生看病。其中,城市 家长更倾向于在孩子患病后自己找药,比例比农村家长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城市医疗成本高、到医院就诊时间长以外,家长 知识结构也是重要原因。据介绍,目前全国有60.7%的少儿享有社会医疗保险,而少儿拥有商业医疗保险比例只有17.7%。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情感;虐待;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0994-04

儿童虐待(child abuse,CA)是近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虐待对儿童的躯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受虐儿童的近期表现主要是极度自卑、焦虑、抑郁、自尊降低等,有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1];长期可以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一些特质的人格,如人格、边缘性人格等[2]。为了解合肥市中学生虐待现状及其流行特征,笔者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的定义,对合肥市中学生的情感和躯体虐待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制定儿童虐待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合肥市市区5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各选取12个班级,高一、高二各选26个班级,共76个班级,以被抽取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846份,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4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3798份,有效率为98.7%。初中生1133名,其中男生608名,女生525名;高中生2665名,其中男生1326名,女生1339名。平均年龄为(15.42±1.62)岁,主要集中于12~18岁,占99.5%。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中学生一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收入、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工作地点、父亲和自己的血缘关系、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工作地点、母亲和自己的血缘关系、自评学习成绩等级、过去1 a里父母是否有争吵或打架等情况。

情感与躯体虐待采用Straus[3]编制的亲子冲突策略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PC)中的情感、躯体虐待子量表进行调查,包括4个方面: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重度躯体虐待。该量表回顾性调查过去1 a中情感、躯体虐待发生的次数(共分为7级,分别为过去的1 a里发生了1次、2次、3~5次、6~10次、11~20次、20次以上和从未发生);评分标准为过去的1 a里发生了1次为1分,2次为2分,3~5次为4分,6~10次为8分,11~20次为15分,20次以上为25分,从没有发生为0分。

中学生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操作性定义为:被调查对象自填曾遭受1种或1种以上CTSPC中所陈述的儿童虐待状况,即得分大于或等于1,为发生该种类型虐待;如果得分为0,则为未发生该种类型虐待。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考虑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可以退出;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2.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双侧检验,α=0.05。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及年平均发生次数 情感虐待的报告率(prevalence)为81.1%(3082/3798),其中“对你大喊大叫”条目报告率最高,为67.6%;“诅咒你”条目报告率最低,为14.7%。躯体虐待总的报告率为55.1%(2092/3798),其中“用手掌打你的四肢如你的手、胳膊或腿等”条目报告率最高,为34.7%(1319/3798),而“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你(如烟头或开水)”条目报告率最低,为2.2%(85/3798);轻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48.3%(1833/3798),中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39.5%(1499/3798),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9.8%(372/3798)。

情感虐待报告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3.8次,其中“对你大喊大叫”条目报告的次数最高,年平均为8.2次;最低的为“说要将你赶走或踢出家门”条目,年平均为 4.0次。躯体虐待报告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1.6次,其中“扭、捏、拧或掐你”、“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你(如烟头或开水)”2条目最高,均为5.3次,“用皮带、木棍或一些坚硬的物体抽打你的屁股”年平均发生次数最低,为4.1次。

2.2 不同性别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男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为80.5%,女生为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躯体虐待报告率为55.8%(1079/1934),女学生为54.3%(1012/1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男学生(41.2%,11.3%)均高于女学生(37.7%,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30;χ2=10.428,P=0.001);轻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龄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 见表1。

不同年龄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不同。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趋势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情感虐待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高中生的报告率均低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躯体虐待中,轻度躯体虐待和中度躯体虐待无论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高中生的报告率都低于初中生;而在重度躯体虐待中,“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初中和高中的报告率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条目初中生均高于高中生(P值均

2.5 不同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独生子女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人均收入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中下等的学生报告率最高,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家庭人均收入的学生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亲家庭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双亲家庭及其他家庭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情感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学习成绩越差,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不同,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也越高,但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在外地工作与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情感虐待的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中父母发生吵架或打架的学生其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家中父母没有发生吵架或打架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亲与自己血缘关系不同的学生、母亲与自己血缘关系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做了以下描述:儿童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或)精神的折磨、待、漠视、放任、商业的或其他形式的剥削,并导致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或潜在的伤害[4]。儿童虐待一直是一个全球问题,危害性很大,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特别心理创伤往往是灾难性的。有研究表明,1,2次的虐待即可构成童年期创伤性体验,印刻在儿童长时间记忆或潜意识中,有些儿童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5]。儿童躯体虐待是导致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6],而严重的躯体虐待与反复的自杀行为有关[1]。成年胃肠道紊乱和偏头痛也与儿童期躯体虐待有关[7]。因此,加强对儿童虐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对儿童虐待的测量大部分都使用自编量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且各项研究结果儿童虐待的报告率相差较大,难以和国内外的同类研究比较。本次调查选用CTSPC对中学生的躯体及情感虐待进行调查,该量表被众多国外学者用于儿童虐待的评价,我国香港的政府部门也用该量表对儿童受虐情况进行调查。国内一些学者使用该量表对儿童虐待情况进行调查[8-10],其情感虐待分量表Cronbach系数为0.72,躯体虐待分量表Cronbach系数为0.83[9]。

在本次调查的3798名中学生中,情感虐待的报告率较高(81.1%),高于杨林胜等[10]的报告结果;其差异可能与地区间的差异有关。而Hamarman等[11]认为,儿童情感虐待的含义不明确,从而导致医学和法律方面的定义混乱,如美国各州报告的情感虐待甚至有300 倍的差异。调查显示,合肥市有55.1%的中学生在过去的1 a里受到过躯体虐待,低于杨林胜等[10]对长沙地区儿童调查的结果(62.4%),与香港的结果[12]相近。轻度、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均低于长沙地区儿童的调查结果,特别是重度躯体虐待,也低于挪威的一项调查结果(18%)[1],但高于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7%)[13]。考虑到本次研究的对象平均年龄比其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虐率是逐渐下降的[10],两地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反映的是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同时文化背景如种族的不同也会影响躯体虐待的报告率[14]。

本次调查情感虐待和轻度躯体虐待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我国学者早期的研究结果[15]一致。我国多数研究显示,男童躯体虐待的发生率要高于女童[10,12];一项对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回顾性调查也发现,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男生要高于女生。不同年龄学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高,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呈下降趋势。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比较,高中生明显低于初中生。

有研究表明,父亲丧失与儿童躯体虐待有关[17];陶芳标等[18]也指出,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躯体虐待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显示,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学生情感虐待与躯体虐待的发生均有差异,单亲家庭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儿童躯体、情感虐待与是否独生子女没有明显的关联[19],但本次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父母情感和躯体虐待。可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加上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旦子女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容易发生虐待事件。香港的一项研究也显示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父母的情感虐待[12]。

在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会与儿童虐待有关方面,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关联[19,20],本次研究结果与之基本一致,儿童情感及躯体虐待在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没有明显差异。有研究显示,居家面积较小的家庭发生躯体虐待的危险性大[10]。本次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与儿童躯体虐待没有明显关联。但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家庭情感虐待的发生反而要低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这可能与家庭中父母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情感关爱有关。

由此可见,儿童虐待是一个常见问题。为了保护儿童权利,可以在社区和学校开展预防儿童虐待的宣传工作及其相关研究,提高公众保护儿童意识,为受虐儿童提供健康服务。

4 参考文献

[1] YSTGAARD M,HESTETUN I,LOEB M,et al. Is there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and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Child Abuse Negl,2004,28(8):863-875.

[2] 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等.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88-391.

[3] STRAUS MA,HAMBY SL,FINKELHOR D,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a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 Child Abuse Negl,1998,22(4):249-27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1999:29-31.

[5] DUNCAN RD,SAUNDERS BE,KILPATRICK DG,et al. Childhood physical assault as a risk factor for PTSD,depression,and substance abus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Orthopsych,1996,66(3):437-448.

[6] JOINERTE JR,SACHS-ERICSSON NJ,WINGATE LR,et al. Childhood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and lifetime number of suicide attempts: A persistent and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hav Res Ther,2007,45(3):539-547.

[7] GOODWIN RD,HOVEN CW,MURISON R,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migraine in adulthood. Am J Public Health,2003,93(7):1065-1067.

[8] 许晓君,陈维清,韩珂,等. 广州市初中学生家庭虐待流行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15-516,518.

[9] 沈桃. 婚暴虐生率之初探――以南投例. 中心理生刊(台湾),2006,19(4):331-363.

[10]杨林胜,赵淑英,尹逊强,等. 家庭中儿童躯体虐待及影响因素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42-244.

[11]HAMARMAN S,POPE KH,CZAJA SJ. Emotional abuse in children: variations in legal definitions and ra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Child Maltreatment,2002,7(4):303-311.

[12]TANG CS. 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 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e Negl,1998,22(5):381-391.

[13]LAZENBATT A,FREEMAN R. Recognizing and reporting child physical abuse: A survey of primar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J Adv Nurs,2006,56(3):227-236.

[14]IBANEZ ES,BORREGO J JR,PEMBERTON JR,et al. Cultural factors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child physical abuse: Identifying reporter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reporting tendencies. Child Abuse Negl,2006,30(12):1365-1379.

[15]孟庆跃,刘肖柱,王健,等. 父母忽视、训斥和体罚儿童的频度研究. 中国社会医学,1994(2):44-46.

[16]THOMPSON MP,KINGREE JB,DESAI S. Gender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buse of children: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Am J Public Health,2004,94(4):599-604.

[17]GUTERMAN NB,LEE Y. The role of fathers in risk for physic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possible pathway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Child Maltreatment,2005,10(2):136-149.

[18]陶芳标,叶青,SOON-dUCK Kim,等.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10-314.

[19]陈晶琦. 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6

最近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现象,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录制过程中也是尴尬不断,现场竟只有30%的成年人将“癞蛤蟆”这个著名动物的名字写对。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在工作、学习当中都使用电脑,最常用的输入法还是拼音输入法,除了签名之外,工作中的人提笔的机会越来越少。

60%

由北京市妇联和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共同主办的“童梦·同行”首届中国(北京)儿童文化产业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了《中国儿童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从2007年至2011年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是世界儿童人口第一大国。“4+2+1”成为中国主流家庭结构,中国独生子女日常消费占家庭日常总消费的60%,在儿童产业中,质量和安全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70%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家长进行的关于3到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兴趣班给城市学龄前儿童带来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亦对其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带来了影响。超过6成的学龄前儿童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兴趣班,其中70%每周上兴趣班次数为1到2次,近30%每周需要参加3次以上的兴趣班。有87%的家长赞同孩子参加兴趣班,近半数家长对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效果持认可态度,76%的儿童家庭在兴趣班上的投入占家庭收入的10%。

在所上兴趣班类型方面,有24.29%的儿童上幼儿园内部开办的兴趣班,63.32%的儿童上园外机构开办的兴趣班,还有11.98%的儿童同时上园内和园外机构开办的兴趣班。在教师来源方面,有22.02%的兴趣班教师来自幼儿园,有60.69%的兴趣班教师是外请的专业教师。在教师资质方面,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满足兴趣班教学的需要,而外请的专业教师又缺乏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

对此,课题组认为,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家长科学理性地看待学龄前儿童兴趣班,另一方面要从明确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建立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兴趣班进行管理和规范。

255212人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公司称,自2008年以来,亚洲的大学发展迅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人数激增。

该公司6月10日了2013年亚洲大学排名,结果显示,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体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投资:“在排名榜上亚洲机构学习的外国学生5年来人数激增,从175286人增长到255212人,国际教职员工从21223人增加到35677人。”

QS公司负责人称:“亚洲大学发展迅速,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的话,在今后20年中,亚洲高等教育机构可能会开始居统治地位,目前处于顶尖位置的欧美高校有可能被亚洲大学超过。”

76.3%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最新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2012)显示,76.3%的未成年人承认遭遇过网络“不良信息”。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不良信息主要来源于广告、视频和游戏,尤其是广告,63.2%的未成年人表示这一渠道是不良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未成年人认为“不雅图片”是不良信息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占66.5%),其次是“暴露视频”“暴力游戏”“虚假广告”等。

调查显示,85.7%的未成年人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不同程度的不舒服感觉。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7

    据记者了解,起诉的患儿只是在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因氧中毒导致失明患儿的一部分,另一些家长也在进行法律诉讼前的准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仅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同类原因致使失明的患儿至少约10名左右。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不够成熟,过度给氧或长期给氧,造成视网膜血管发生扩张、弯曲,高浓度的氧可使视网膜血管造成异常增生,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周边剥离乃至视网膜完全剥离,造成失明。此病病因国际已有定论,直接与患儿早产低体重和过度吸氧有关。

    早产儿吸氧在医疗上难以避免,但早期发现、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对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失明,并使视力保持正常水平,而家长们认为,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没有对孩子进行必须的早期监测和干预,也没有向家长履行必要的风险告知义务。

    4个起诉的孩子,均为早产,均出生于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住院期间均有较为大量的吸氧史,出生的时间均在2001年11月至2002年7月之间。其中吸氧时间最长的患儿刘维铧,共吸氧1040小时,计43天零8小时。

    新华社曾以《一千零四十小时——早产儿氧中毒失明情况调查》为题,对这些患儿的遭遇进行了报道。

    早产儿因吸氧中毒导致失明的报道已经引起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卫生部有关人士表示,并未接到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关于发生医疗事故或重大医疗过失及疑似医疗事故的报告。卫生部已委托中华医学会在近期召开专家论证会,要求后者就此问题尽快提出专家意见,以便作出进一步处理。

    新闻背景

    我国现有0至6岁 视残儿童10.9万

儿童近视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知识;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 R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73-04

流动儿童一般是指流动人口中14岁及以下的儿童。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逐年增加。人口结构也发生改变,流动方式由“短期滞留”向“长期居住”转变,流动儿童比例也随之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较户籍儿童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生长发育迟缓、乙肝感染、沙眼等与不良经济状况相关联的疾病方面;一些基本疾病控制、个人卫生知识和行为在流动儿童中普及并不理想。随着国家对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关注和改善,需要更多了解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影响因素。本文将在校小学生健康及相关知识行为状况进行横向对比,以更好地发现流动儿童的健康特点,为促进流动儿童和儿童整体健康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多阶段整群抽取北京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2个区(海淀区、丰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以接受打工子弟为主的公办和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各1所,同时配以相近以接受户籍儿童为主的公办小学2所;在每所小学四一六年级各随机抽取2个班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学校和户籍类型,除去缺失值和样本量较小的就读于打工子弟小学的户籍儿童,分组为就读于公办户籍小学的户籍儿童650名(A组)、就读于公办户籍小学的流动儿童331名(B组)、就读于公办打工子弟小学的流动儿童332名(C组)、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的流动儿童328名(D组)。其中A组男生占45.0%,女生占55.O%,平均年龄为(10.70±0.94)岁;B组男生占52.0%,女生占48.0%,平均年龄为(10.73±1.05)岁;C组男生占60.9%,女生占39.1%,平均年龄为(10.71±1.21)岁;D组男生占56.1%,女生占43.9%,平均年龄为(10.85~1.18)岁。

1.2 方法

1.2.1 健康体检根据《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由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妇幼保健院组织体检队列学校集中开展健康体检,主要指标有身高、体重、血压、视力、龋齿、沙眼和血红蛋白。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分性别和年龄计算。血压的判断根据1985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血压调查组制定的以年龄血压参照值为参考标准的儿童青少年血压的筛查参考标准分性别和年龄计算。视力按照《全国中小学生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采用GB 11533-89标准对数灯光视力箱进行检测。贫血的判断根据2001年WHO,UNICEF制定的《儿童青少年血红蛋白评价贫血的标准》计算。健康体检有效率为100%。

1.2.2 调查问卷 参考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编委会于2007年发行的《健康知识手册(小学生使用)》和类似研究自制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信息、一般健康情况和饮食情况等。被抽到的班级利用社会课或大课间时间,由班主任作答学生问卷,当场回收并对问卷进行核查;同时发放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要求父亲或母亲填写父母长期不在家的,由每天照顾孩子的主要监护人填写,第二天班主任回收并核查。问卷纳入变量共同度在50%以上,累计贡献率70.11%,问卷效度良好。Cronbach α系数为0.91;经复测两次回答呈相关(r>0.5,P0.3,P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对体检和问卷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小学生人口学特征比较 不同组别小学生超龄情况、非独生子女比例、父亲文化程度及母亲文化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不同组别小学生健康状况 D组小学生过去1个月腹泻、龋齿报告率最高,A组小学生血压偏高、视力不良报告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不同组别小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 由表3可见,D组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持有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同一健康相关问题,各组学生知识知晓率普遍高于行为持有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流动儿童超龄在学、性别比例偏高的情况超过段成荣等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括和分析的全国流动儿童的相关特征(“超龄”上学比例为33.3%,男、女生比例为53.4,46.6)。申继亮等2006年对北京市的一项研究表明,68.4%的流动儿童家庭月收入集中在500~2 000元之间,而77.0%的城市儿童家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的调查中,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15.4元。本研究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增加,但4组间不均衡性仍较大。

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0.2%;未上过学者占4.4%,受教育程度为小学者占18.19%,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本研究流动儿童父母整体文化程度较之前研究有提高,与户籍儿童父母差距较大。4组小学生过去1个月感冒患病率差异不大,民办打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腹泻情况较严重。高晓坚等对2003年广州市4个区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腹泻与感冒近2周患病率为11.09%。

此次调查4组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均达到《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方案》到2010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但儿童超重、肥胖情况应引起重视。周凤梅等对2006年北京市通州区农民工子女小学学生的调查中,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51%,8.57%;肥胖率分别为7.54%,10.69%。刘玉茹等对2006年北京市房山区流动人口子女的调查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为9.52%,3.34%。

资料显示,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小学生恒牙患龋率为11.7%。本研究龋齿患病率流动儿童较户籍儿童高,整体较往年高。周凤梅等的调查中,2007年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视力低下率分别为24.03%,35.20%。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0.4%。本调查中流动儿童视力状况较户籍儿童好,但整体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

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和相关知识行为整体有提高,组间相比存在薄弱群体。4组小学生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每天吃早餐、不偏食或挑食、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用眼卫生视力保护等整体情况好于王潇怀等2006年在宁波市镇海区、郭利娜等2010年在北京市的相关调查。一般健康知识、饮食营养、口腔卫生和用眼卫生方面的知识知晓情况,流动儿童特别是民办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较弱。“不喝生水”和“不随地吐痰”方面的行为公办小学户籍儿童有较高的持有率,公办、民办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相关行为持有率仍较低;在“刷牙方法”、“刷牙频率”、“眼保健操”和“不共用毛巾”方面,民办打工子弟小学流动儿童的行为持有情况较其他3组差。

同一健康相关问题,4组小学生知识知晓率普遍高于行为持有率,特别是在健康饮食关于“少吃油腻食物”和“不挑食”,口腔卫生关于“刷牙方法”和“刷牙频率”,用眼卫生关于“阅读姿势”和“长时间用眼”等方面。本次调查健康知识中关于“青少年脉搏”等方面、饮食营养健康知识中关于“预防缺铁性贫血”等方面和用眼卫生健康知识中关于视力影响因素方面知晓率均较低。个人清洁卫生、关心食品安全和疾病传播方面的行为持有率4组小学生普遍不高。4组学生“每天吃早餐”的行为持有率均超85%,“不挑食”、“少喝碳酸饮料”、“少吃油腻食物”等健康饮食方面的行为持有率仍普遍较低。

综上所述,北京市在校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相关知识行为整体较之前研究有提高,民办子弟小学流动儿童是较薄弱的群体,在学校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上需要多关注他们。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应涉及儿童视力不良、超重、肥胖问题,增强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促进健康知识向行为形成的转化。

志谢 感谢海淀区中小学保健所和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对调查的体检支持。

4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32(6):30-44.

[2]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53-59.

[3]罗晓明.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基本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文选,2005,24(6):890-891.

[4]刘玉茹,张琼,臧小风.北京市房山区流动人口子女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61.

[5]周凤梅,杨冬梅,常欣.北京市通州区农民工子女小学学生常见病患病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80.

[6]罗晨.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与城市同龄段学生体质健康对比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6):127-128.

[7]郭利娜,余小鸣,安维维,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7):603-605。

[8]司徒炜敏,江军.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卫生习惯和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117-121.

[9]王潇怀,朱银潮,顾素玲,等.宁波市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65-66.

[10]王纯,赵元吉,蓝怡.成都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8,33:410-411.

[11]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2]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3-119.

[13]李伯华,宋月萍,齐嘉楠,等.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J].人口研究,2010,34(1):53-59.

[14]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和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2):30-40。

[15]高晓坚,董训兰,王平,等.广州市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患病就医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847-18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