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闻采编工作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3-03-07 15:04:46

新闻采编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 总编辑 编辑部 新闻编辑 教学模式

在新闻学专业中,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倾向。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导致学生丧失了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学习活动缺少了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僵硬使学生“学”与“用”脱节,学校培养的编辑人才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

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特殊模式的新闻编辑教学,即“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

所谓“总编辑”就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之前,教师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编辑部,同时每组任命组长一至两名,组长就是副主编,下边是组员即编辑和记者。“总编辑”的工作就是布置任务,指导检查各项任务,“副主编”的任务是带领手下人组织执行“总编辑”交给的各项工作。即形成“总编辑”带“副主编”,“副主编”带“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格局。

教学环节就按照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来开展。具体包括制定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新闻策划、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等内容。在开展前,教师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作简单讲解,然后便布置实施以上实践活动。

一、“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

1 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wWw.133229.CoM它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闻编辑课由于它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因此非常适合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将教材或媒体中刚刚出现的新闻事件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比如对《北京青年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的分析、对《人民日报》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报道中稿件使用情况的分析,对《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时版面设置的分析,通过对这些生动典型的案例研讨,师生会从中获得很多可借鉴经验。同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也可以对学生自己采写的稿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讨论修改,找出优点和不足。

2 与采写摄评相结合

新闻编辑课还体现着很强的综合性。它的前期课程有采访、写作、摄影,后期课程有新闻评论,这些课程都与新闻编辑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独立地只讲新闻编辑就会失去这一门课的完整性,比如,没有新闻采写,在学稿件的修改时,修改的只能是他人的稿件,学生自己写出的稿件就不知道好与坏;没有一定的新闻评论知识,在学稿件的配置时,就很难理解编者按和编后是怎么回事;再有,不与新闻摄影结合,学生制作出来的版面没有图片,都是清一色文字,也会失去视觉冲击力。

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教师本人要具有相应的采访、写作、摄影和评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相应知识重新捡起来,运用好,而且还要让学生对以后将要学到,但暂时又与本课程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初步了解,让这些知识为本课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编辑课讲活学透。

3 与新闻媒体相结合

在学校,不仅学生对新闻媒体感到陌生,就是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有时也会对媒体的发展动态不能及时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有必要与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教师带学生到编辑部参观,或者让部分学生在编辑部做短暂的实习,这样可以了解编辑们工作的环境,感受编辑们工作气氛。请媒体资深人士到课堂上作讲座,让他们把在媒体工作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会让学生更深一层地了解媒体。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媒体编辑与任课教师一起参与教学,让媒体编辑经常提一些建设性建议,甚至请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到每一个实践环节。

让学生走进编辑部,请编辑走进教室,这会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学习本课程知识,也会让学生学到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

以上三个结合,目的都是让学生增加专业方面的实践知识,同时每一项内容都需要“总编辑”的指导,“总编辑”的“引”和“导”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会收到诸多益处

1 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采用“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芳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地做,去实践那些和书本有关的理论,去接近那些在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做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们不仅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编辑方针,什么是新闻策划,而且还真正掌握了怎样制定编辑方针,如何进行新闻策划。等等。

2 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这样的学习理论方式,会把理论学得更扎实更灵活。况且有关新闻编辑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从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会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一旦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会牢记终生。

3 综合业务得到提升

在新闻实务教学中,新闻编辑课应该是核心,“总编辑”领导下的编辑部式教学,就是把采访、写作、摄影、评论等知识集中到新闻编辑当中,让它们为新闻编辑服务;同时通过新闻编辑教学,也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贯通和提升过程。无论是新闻消息、新闻评论。还是新闻图片,最后都要经由编辑之手与受众见面。编辑就像是厨师,所有的新闻作品就是各种备菜,随时准备让厨师把它做成成品,最后变成一桌丰盛的大餐。在编辑教学中,教师也同样起到厨师的作用。他要组织学生去完成各类新闻作品,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再加工,直到让这些作品变为成品为止。

三、“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1 充分发挥“总编辑”的指导作用

“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总编辑”统领全局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督促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由“总编辑”布置安排,这些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序,操作起来是否易于执行,都体现出“总编辑”的工作“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工作布置下去后,“总编辑”是否会及时督促检查,是否能把“副主编”“编辑”“记者”各路人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都能体现出最后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总编辑”布置完工作后,要随时跟踪了解手下人的工作进展情况。

(2)适度点拨。“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在不包办手下人工作的同时,对他们的每个环节进行适度的点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利益于让整个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在点拨过程中,要掌握好“度”,作为“总编辑”既不能越俎代庖,什么事都要过问,让手下人感觉到束手束脚,同时又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给扔学生不管,让他们失去依靠。

(3)点评到位。点拨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完成某一环节所做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出“总编辑”的权威性,要对学生付出的劳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成绩与不足,让学生听后感到信服。

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关。

2 充分发挥“副主编”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中,“副主编”——组长的沟通作用不容忽视。对上他要对“总编辑”——教师负责,对下他要对“编辑”“记者”——组员负责。他们是“总编辑”工作布置的第一执行人,“总编辑”的工作能否贯彻下去,贯彻得是否深入,他们在中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他们又是“编辑”“记者”的直接领导者。他们在工作中对手下人能否具有驾驭能力,能否带动起全体人员,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聪明才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领导水平;同时如果“总编辑”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3 营造良好的情景再现空间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开发的方法。“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模式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去做,比如每组都要建立编前会和定稿会等制度,让每一名学生在“编辑部”都要充当一种角色,并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求每一角色做到与其他角色保持工作上的正常互动与沟通,直至让整个“编辑部”都能正常、有序、紧张而又轻松地运转。

4 注意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

新闻编辑教学如果是单纯式地理论灌输,可以是讲完某一章时自然进入下一章,以此进行下去,不需要在讲某一章时,要想到为下一章及其他章做准备。但“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各实践环节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需要在讲到某一章节时,应该为下一章节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下一章节教学内容又不能割断与上一章节的联系。比如讲“新闻策划”时,就应该想到“策划”完之后,按照策划方案去进行新闻采写,以便为下一章“稿件的选择”做准备;同时,“新闻策划”一章的教学又是根据前面的“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的指导来进行“报道策划”的。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是保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5 教学实验设备要准备充分

篇2

关键词 总编辑 编辑部 新闻编辑 教学模式

在新闻学专业中,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倾向。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导致学生丧失了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学习活动缺少了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僵硬使学生“学”与“用”脱节,学校培养的编辑人才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

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特殊模式的新闻编辑教学,即“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

所谓“总编辑”就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之前,教师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编辑部,同时每组任命组长一至两名,组长就是副主编,下边是组员即编辑和记者。“总编辑”的工作就是布置任务,指导检查各项任务,“副主编”的任务是带领手下人组织执行“总编辑”交给的各项工作。即形成“总编辑”带“副主编”,“副主编”带“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格局。

教学环节就按照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来开展。具体包括制定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新闻策划、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等内容。在开展前,教师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作简单讲解,然后便布置实施以上实践活动。

一、“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

1 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它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闻编辑课由于它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因此非常适合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将教材或媒体中刚刚出现的新闻事件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比如对《北京青年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的分析、对《人民日报》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报道中稿件使用情况的分析,对《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时版面设置的分析,通过对这些生动典型的案例研讨,师生会从中获得很多可借鉴经验。同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也可以对学生自己采写的稿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讨论修改,找出优点和不足。

2 与采写摄评相结合

新闻编辑课还体现着很强的综合性。它的前期课程有采访、写作、摄影,后期课程有新闻评论,这些课程都与新闻编辑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独立地只讲新闻编辑就会失去这一门课的完整性,比如,没有新闻采写,在学稿件的修改时,修改的只能是他人的稿件,学生自己写出的稿件就不知道好与坏;没有一定的新闻评论知识,在学稿件的配置时,就很难理解编者按和编后是怎么回事;再有,不与新闻摄影结合,学生制作出来的版面没有图片,都是清一色文字,也会失去视觉冲击力。

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教师本人要具有相应的采访、写作、摄影和评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相应知识重新捡起来,运用好,而且还要让学生对以后将要学到,但暂时又与本课程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初步了解,让这些知识为本课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编辑课讲活学透。

3 与新闻媒体相结合

在学校,不仅学生对新闻媒体感到陌生,就是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有时也会对媒体的发展动态不能及时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有必要与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教师带学生到编辑部参观,或者让部分学生在编辑部做短暂的实习,这样可以了解编辑们工作的环境,感受编辑们工作气氛。请媒体资深人士到课堂上作讲座,让他们把在媒体工作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会让学生更深一层地了解媒体。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媒体编辑与任课教师一起参与教学,让媒体编辑经常提一些建设性建议,甚至请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到每一个实践环节。

让学生走进编辑部,请编辑走进教室,这会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学习本课程知识,也会让学生学到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

以上三个结合,目的都是让学生增加专业方面的实践知识,同时每一项内容都需要“总编辑”的指导,“总编辑”的“引”和“导”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会收到诸多益处

1 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采用“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芳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地做,去实践那些和书本有关的理论,去接近那些在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做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们不仅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编辑方针,什么是新闻策划,而且还真正掌握了怎样制定编辑方针,如何进行新闻策划。等等。

2 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这样的学习理论方式,会把理论学得更扎实更灵活。况且有关新闻编辑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从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会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一旦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会牢记终生。

3 综合业务得到提升

在新闻实务教学中,新闻编辑课应该是核心,“总编辑”领导下的编辑部式教学,就是把采访、写作、摄影、评论等知识集中到新闻编辑当中,让它们为新闻编辑服务;同时通过新闻编辑教学,也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贯通和提升过程。无论是新闻消息、新闻评论。还是新闻图片,最后都要经由编辑之手与受众见面。编辑就像是厨师,所有的新闻作品就是各种备菜,随时准备让厨师把它做成成品,最后变成一桌丰盛的大餐。在编辑教学中,教师也同样起到厨师的作用。他要组织学生去完成各类新闻作品,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再加工,直到让这些作品变为成品为止。

三、“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1 充分发挥“总编辑”的指导作用

“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总编辑”统领全局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督促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由“总编辑”布置安排,这些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序,操作起来是否易于执行,都体现出“总编辑”的工作“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工作布置下去后,“总编辑”是否会及时督促检查,是否能把“副主编”“编辑”“记者”各路人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都能体现出最后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总编辑”布置完工作后,要随时跟踪了解手下人的工作进展情况。

(2)适度点拨。“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在不包办手下人工作的同时,对他们的每个环节进行适度的点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利益于让整个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在点拨过程中,要掌握好“度”,作为“总编辑”既不能越俎代庖,什么事都要过问,让手下人感觉到束手束脚,同时又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给扔学生不管,让他们失去依靠。

(3)点评到位。点拨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完成某一环节所做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出“总编辑”的权威性,要对学生付出的劳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成绩与不足,让学生听后感到信服。

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关。

2 充分发挥“副主编”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中,“副主编”——组长的沟通作用不容忽视。对上他要对“总编辑”——教师负责,对下他要对“编辑”“记者”——组员负责。他们是“总编辑”工作布置的第一执行人,“总编辑”的工作能否贯彻下去,贯彻得是否深入,他们在中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他们又是“编辑”“记者”的直接领导者。他们在工作中对手下人能否具有驾驭能力,能否带动起全体人员,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聪明才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领导水平;同时如果“总编辑”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3 营造良好的情景再现空间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开发的方法。“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模式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去做,比如每组都要建立编前会和定稿会等制度,让每一名学生在“编辑部”都要充当一种角色,并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求每一角色做到与其他角色保持工作上的正常互动与沟通,直至让整个“编辑部”都能正常、有序、紧张而又轻松地运转。

4 注意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

新闻编辑教学如果是单纯式地理论灌输,可以是讲完某一章时自然进入下一章,以此进行下去,不需要在讲某一章时,要想到为下一章及其他章做准备。但“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各实践环节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需要在讲到某一章节时,应该为下一章节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下一章节教学内容又不能割断与上一章节的联系。比如讲“新闻策划”时,就应该想到“策划”完之后,按照策划方案去进行新闻采写,以便为下一章“稿件的选择”做准备;同时,“新闻策划”一章的教学又是根据前面的“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的指导来进行“报道策划”的。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是保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5 教学实验设备要准备充分

篇3

关键词 总编辑 编辑部 新闻编辑 教学模式

在新闻学专业中,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倾向。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导致学生丧失了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学习活动缺少了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僵硬使学生“学”与“用”脱节,学校培养的编辑人才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

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特殊模式的新闻编辑教学,即“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

所谓“总编辑”就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之前,教师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编辑部,同时每组任命组长一至两名,组长就是副主编,下边是组员即编辑和记者。“总编辑”的工作就是布置任务,指导检查各项任务,“副主编”的任务是带领手下人组织执行“总编辑”交给的各项工作。即形成“总编辑”带“副主编”,“副主编”带“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格局。

教学环节就按照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来开展。具体包括制定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新闻策划、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等内容。在开展前,教师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作简单讲解,然后便布置实施以上实践活动。

一、“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

1 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它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闻编辑课由于它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因此非常适合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将教材或媒体中刚刚出现的新闻事件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比如对《北京青年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的分析、对《人民日报》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报道中稿件使用情况的分析,对《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时版面设置的分析,通过对这些生动典型的案例研讨,师生会从中获得很多可借鉴经验。同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也可以对学生自己采写的稿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讨论修改,找出优点和不足。

2 与采写摄评相结合

新闻编辑课还体现着很强的综合性。它的前期课程有采访、写作、摄影,后期课程有新闻评论,这些课程都与新闻编辑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独立地只讲新闻编辑就会失去这一门课的完整性,比如,没有新闻采写,在学稿件的修改时,修改的只能是他人的稿件,学生自己写出的稿件就不知道好与坏;没有一定的新闻评论知识,在学稿件的配置时,就很难理解编者按和编后是怎么回事;再有,不与新闻摄影结合,学生制作出来的版面没有图片,都是清一色文字,也会失去视觉冲击力。

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教师本人要具有相应的采访、写作、摄影和评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相应知识重新捡起来,运用好,而且还要让学生对以后将要学到,但暂时又与本课程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初步了解,让这些知识为本课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编辑课讲活学透。

3 与新闻媒体相结合

在学校,不仅学生对新闻媒体感到陌生,就是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有时也会对媒体的发展动态不能及时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有必要与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教师带学生到编辑部参观,或者让部分学生在编辑部做短暂的实习,这样可以了解编辑们工作的环境,感受编辑们工作气氛。请媒体资深人士到课堂上作讲座,让他们把在媒体工作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会让学生更深一层地了解媒体。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媒体编辑与任课教师一起参与教学,让媒体编辑经常提一些建设性建议,甚至请他们带领学生深入到每一个实践环节。

让学生走进编辑部,请编辑走进教室,这会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学习本课程知识,也会让学生学到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

以上三个结合,目的都是让学生增加专业方面的实践知识,同时每一项内容都需要“总编辑”的指导,“总编辑”的“引”和“导”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会收到诸多益处

1 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采用“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芳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主动地做,去实践那些和书本有关的理论,去接近那些在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做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们不仅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编辑方针,什么是新闻策划,而且还真正掌握了怎样制定编辑方针,如何进行新闻策划。等等。

2 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这样的学习理论方式,会把理论学得更扎实更灵活。况且有关新闻编辑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从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会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一旦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学生会牢记终生。

3 综合业务得到提升

在新闻实务教学中,新闻编辑课应该是核心,“总编辑”领导下的编辑部式教学,就是把采访、写作、摄影、评论等知识集中到新闻编辑当中,让它们为新闻编辑服务;同时通过新闻编辑教学,也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贯通和提升过程。无论是新闻消息、新闻评论。还是新闻图片,最后都要经由编辑之手与受众见面。编辑就像是厨师,所有的新闻作品就是各种备菜,随时准备让厨师把它做成成品,最后变成一桌丰盛的大餐。在编辑教学中,教师也同样起到厨师的作用。他要组织学生去完成各类新闻作品,然后再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再加工,直到让这些作品变为成品为止。

三、“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1 充分发挥“总编辑”的指导作用

“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总编辑”统领全局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督促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由“总编辑”布置安排,这些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有序,操作起来是否易于执行,都体现出“总编辑”的工作“水平”;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工作布置下去后,“总编辑”是否会及时督促检查,是否能把“副主编”“编辑”“记者”各路人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都能体现出最后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总编辑”布置完工作后,要随时跟踪了解手下人的工作进展情况。

(2)适度点拨。“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在不包办手下人工作的同时,对他们的每个环节进行适度的点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利益于让整个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在点拨过程中,要掌握好“度”,作为“总编辑”既不能越俎代庖,什么事都要过问,让手下人感觉到束手束脚,同时又不能把所有事情都给扔学生不管,让他们失去依靠。

(3)点评到位。点拨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完成某一环节所做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出“总编辑”的权威性,要对学生付出的劳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成绩与不足,让学生听后感到信服。

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关。

2 充分发挥“副主编”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中,“副主编”——组长的沟通作用不容忽视。对上他要对“总编辑”——教师负责,对下他要对“编辑”“记者”——组员负责。他们是“总编辑”工作布置的第一执行人,“总编辑”的工作能否贯彻下去,贯彻得是否深入,他们在中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他们又是“编辑”“记者”的直接领导者。他们在工作中对手下人能否具有驾驭能力,能否带动起全体人员,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聪明才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领导水平;同时如果“总编辑”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3 营造良好的情景再现空间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入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开发的方法。“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模式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去做,比如每组都要建立编前会和定稿会等制度,让每一名学生在“编辑部”都要充当一种角色,并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求每一角色做到与其他角色保持工作上的正常互动与沟通,直至让整个“编辑部”都能正常、有序、紧张而又轻松地运转。

4 注意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

新闻编辑教学如果是单纯式地理论灌输,可以是讲完某一章时自然进入下一章,以此进行下去,不需要在讲某一章时,要想到为下一章及其他章做准备。但“总编辑”“制度”下的编辑教学,各实践环节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需要在讲到某一章节时,应该为下一章节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下一章节教学内容又不能割断与上一章节的联系。比如讲“新闻策划”时,就应该想到“策划”完之后,按照策划方案去进行新闻采写,以便为下一章“稿件的选择”做准备;同时,“新闻策划”一章的教学又是根据前面的“报道定位”或“编辑方针”的指导来进行“报道策划”的。各教学环节有序衔接是保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5 教学实验设备要准备充分

篇4

从本期起,本刊与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合办“党报论坛”专栏。有些稿件来自2005年11月11日至13日召开的“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二届(2005)年会论文。

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也是全国众多新闻传媒中的主力军,更是我国报业结构的骨干、主体。阅读党报,研究党报,服务党报,是我国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包括新闻院校师生、新闻科研单位人员的传统、职责、取向。

展现党报改革、发展新成果,交流党报新闻宣传、经营管理新经验,探讨党报应对挑战新方略,是我们开辟“党报论坛”专栏的初衷。伫盼广大读者不吝赐稿。

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即编辑专司编稿、组版,记者专司采访、写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

本课题组采取逢5抽样的办法,从九个方面,对2004年1―6月份的人民日报和2005年1―6月份的人民日报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如下:

1.实行编采分开后的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今日事、昨日事稿增加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今日事、昨日事稿占发稿总数的34.85%。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今日事、昨日事稿占发稿总数的39.55%。

同比增加4.7%。

这说明编采分开后,党中央机关报的时效性增强了。

2.实行编采分开后的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富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增加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富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82.7%。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富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88.1%。

同比增加5.4%。

这说明编采分开后,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纸属性增强了。

3.实行编采分开后的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工作总结式的稿件减少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工作总结式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16.1%。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工作总结式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8.4%。

同比减少7.7%。

这说明今天党中央机关报采编人员的新思路之一是:实际工作中有新闻,但实际工作不等于就是新闻,记者不是文秘。不能用工作总结的视角代替新闻报道的视角,也不能以工作总结的结构来作新闻报道的框架。

4.实行编采分开后的人民日报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基层实际的稿件增加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基层实际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34.6%。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基层实际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41.2%。

同比增加6.6%。

这说明实行编采分开体制后,党中央机关报在“三贴近”方面改进明显。

5.写“一厂、一村、一品(某一种产品或商品)”,典型性又弱的稿件减少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一厂、一村、一品”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9.5%。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写“一厂、一村、一品”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2.1%。

同比减少7.4%。

这说明实行编采分开体制,使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宣传明显减少了广告色彩,有力地堵塞了可能产生“有偿新闻”的通道。

6.经策划的稿件(包括专栏、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增加了。

2004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经策划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8.3%。

2005年1―6月份人民日报新闻版上经策划的稿件占发稿总数的16.2%。同比增加7.9%。

这说明实行编采分开体制后,党中央机关报编辑人员的策划意识明显增强了,策划能力明显提高了。

7.图片增加了。

2004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图片稿占发稿总数的13.7%。

2005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图片稿占发稿总数的19.2%。

同比增加了5.5%。

这说明编采分开后,党中央机关报在体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现代组版理念方面改进明显,摄影人员的能力提高了。

8.评论增加了。

2004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评论占发稿总数的4.6%。

2005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评论占发稿总数的5.5%。

同比增加了0.9%。

这说明即便是人民日报最强项评论,在实行编采分开体制后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9.发稿总数减少了。

2005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发稿总数较之2004年同期减少7.8%。

2004年1―6月人民日报周一至周五对开十六版,周六、周日对开八版。2005年同期版面数同样如此,而发稿总数却降低7.8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2005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以简讯形式出现的写“一厂、一村、一品”的稿件大大减少(这是值得肯定的);二是2005年1―6月人民日报新闻版上个别稿件所占篇幅过大,影响了发稿总量(这说明有进一步提倡写短稿、编精稿的必要)。

篇5

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省新闻出版局《关于新闻记者证xx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编人员的管理,我台认真开展了对新闻记者证的自查、核验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按照规定发放记者证。

20**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作为专供采访使用的正式证件。我台对工作人员中从事党务、行政、后勤、经营、广告、工程技术等非采编岗位的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及专、兼职为本台提供新闻稿件的其他人员不发新闻记者证;严格按规定报批、发放符合条件人员的记者证。至目前为止,我台经严格程序发放的记者证共有15人,无不符合条件的新闻记者证。鉴于人事调动,注销赖海龙、黄燕雄新闻记者证,以上两位同志已调离XX县广电新闻中心。

二、规范使用记者证。

我台在做好已批准记者证的发放工作后,即制定了《关于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的通知》,要求已取得记者证的采编岗位人员,严禁在采访活动中利用记者身份搞经营、拉广告、获取不正当利益;严禁将记者证借给他人使用。并要求新闻记者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从事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或者向采访对象索取钱物等。违反者一经发现,按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注销新闻记者证;今年以来,尚无违规现象发生.

三、完善管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我台认真组织学习并把贯彻管理办法纳入日常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中,要求本台新闻记者证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切实加强新闻记者证的管理。

篇6

一、提高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一些同志认为,大学就是要讲高深的理论,至于实际的新闻传播技术以后在工作中可以慢慢去学。当今传媒业发展迅速,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新现象、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新闻传播教育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定要既讲授理论,又传播技术;既讲述历史,又强调现在;既传授观点,又教授方法和技能。总之,理论与实践二者融合,密不可分。事实上,只有那些真正来自于新闻实践、有鲜活新闻实例作根基的新闻理论,才是真正有用的理论,才是同学们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新闻传播实际工作的理论。

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中,新闻传播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内容

加强新闻传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从改进课堂教学抓起。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要有理论,有高度和深度,又要有实践,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传播实际案例。拿新闻业务课来讲,我们既要讲怎么采、怎么写,怎么编,又要当场在课堂上让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采、自己写、自己编,并且相互点评,共同提高。就教材编写来讲,也要强调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最近,四川大学新闻系老教授王绿萍编著的《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就收录和介绍了四川省从1897年出现第一份报刊,到1949年半个世纪中几乎全部在川创办的报刊共计6700多种,洋洋168万字。既有每种报刊的创办时间、地点、主办人、报刊性质、内容栏目和发行状况等,又有每种报刊的办报特点、社会影响和现存情况。要讲四川新闻发展史,这就是极好的生动活泼的理论与实际结合材料。

三、切实认真加强学生集中进行新闻传播业务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在四川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期间,学生都要在大四的时候集中到新闻传媒单位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我们当时制订了《新闻系学生实习手册》。每个新闻传媒单位派一位教师作实习带队老师,实习结束后进行认真总结,并且挑选一些学生的实习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出版。四川日报社还为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设立和颁发了“川报奖学金”。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大大增多,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单位任务太重,因此学生实习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集中实习的管理工作。可以采取派教师巡视、同学问相互加强实习中的联系与沟通、举办实习作品成果展览等多种方式,来加强集中实习的指导工作。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习,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起来,并且弥补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从在新闻媒体的实践工作中去领悟到更多非常珍贵的新闻传媒知识和技巧。

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师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请进来,走出去”,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改革新模式,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我们把党政部门、新闻界、企业界的领导、行家、热心人请到学校里来,给学生讲学、指导、交流;又让师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各个方面去调研、采访、学习、考察,努力学习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使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好的结合,给教学、科研带来极佳效果。今后,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还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并且逐步把它制度化、组织化、经常化。比如,教师主讲的某一课程中,在某一段落,某一章节,也可以请新闻传媒单位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前来现身说法,传授具体经验;新闻传媒业务方面的一些课程,也可以结合课堂讲授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际体验;还可以建立有党政宣传部门、新闻传媒单位和企业界参加的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有很高理论造诣、又有丰富新闻传播实践经验,二者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师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中,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要注意从新闻传媒单位中引进一些优秀人才到高校任职,不断充实和提高新闻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近些年来,一些中央新闻媒体或新闻宣传部门的领导同志,例如邵华泽、范敬宜、赵启正、柳斌杰等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兼任院长,无疑对这些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1985年至1991年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同志兼任四川大学新闻系名誉主任、兼职教授和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就已经充分显示出具有丰富新闻传媒工作经验、又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领导同志参与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许川同志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对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新闻院系应像重视“海归”人才一样,高度重视在各级新闻传媒单位工作过的、有新闻传媒实际经验、转到高校任教的“土生土长”的新闻传播教育人才。主动给这些“土长”人才压担子,委重任,让他们把新闻传媒单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技能很好地应用到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来。要建立高校新闻院系教师定期到新闻传媒单位挂职锻炼的制度,使一部分缺乏新闻传媒实践经验的师资补上这重要的一课。要建立新闻传播教育教师与传媒单位经常碰头、交流、学习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老中青教师的积极性,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师资水平,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质量。

篇7

一、2013年新闻报刊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2013年以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部门合并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做到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创造了新成绩,抓出了新亮点,唱响了主旋律。

第一,加强舆论引导,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强舆论引导,服务工作大局,精心组织主流报刊开展深度宣传和报道,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一是配合宣传部门精心组织报刊围绕全国及地方两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活动和主题开展宣传报道。二是落实中央各部门要求,组织报刊开展禁毒、防治艾滋病、航海日、残疾人事业、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反假币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深入贯彻落实等六部门意见,组织报刊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四是组织报刊加强对外宣传,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强化行政监管,进一步规范了新闻采编及报刊出版秩序。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强化行政监管,依法行政能力逐步提升。一是加强日常监管,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2013年全国共受理新闻报刊领域重大案件345件,查处违规报刊216家。二是开展少儿报刊检查、期刊违规刊登质量低劣论文治理、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治理及规范党报党刊发行秩序等4个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年度核验,集中清理了一批违规和长期不能正常出版的报刊,撤销了一批工作不规范、违纪违规的记者站,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违纪违规采编人员的记者证。2013年全国共缓验违规报刊216种,停办76种;缓验违规记者站193家,注销49家;注销新闻记者证14455个。四是加强报刊审读和舆情监测,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完善法规,加强科技研发。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完成了全国报刊电子样本库一期建设。

第三,稳步推进报刊改革及产业发展,品牌报刊方阵初步形成。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了报刊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是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截至目前,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实现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二是推进报刊分类评估,扶优助强。总局对全国1500余种高校学报进行评估,各地开展了高校学报、期刊、行业报、广播电视报、记者站综合质量评估,扶优助强。三是加强品牌报刊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纳米研究》(英文版)等20种期刊获得期刊奖、《大众医学》等40种期刊获得提名奖;组织推荐全国百强报纸、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同时,与中国科协等部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每家每年资助50万~200万元,推动品牌报刊方阵建设。

第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报刊公共服务能力。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农家书屋、民族文字出版资金、东风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中与报刊有关的重大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各地根据总局要求积极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优秀书评作品,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活动。二是加强惠民工程建设。总局开展了全国阅报屏(栏)示范项目推荐,推动城乡阅报屏(栏)建设,共评出湖北日报远程电子阅报栏等20个优秀示范项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阅报屏(栏)7.2万余个,其中,电子阅报屏4.2万余块,传统阅报栏3万余个。三是搭建报刊交流创新平台。总局与湖北省政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举办“2013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与中国科协、浙江省政府主办“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为期刊界搭建了展示成就、交流创新的平台。

第五,加强采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工作者服务大局的能力。一是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全员培训。总局组织编写出版了《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拍摄了电视教学片,对全国25万余名新闻采编人员免费开展培训、统一考核。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总局与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后,各地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新闻工作者党性意识和服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报刊负责人及行政部门人员培训。总局组织了全国重点社科学术期刊负责人调训班、全国各省局报刊处长培训班,期刊负责人及一线骨干参加培训。

二、准确把握新闻出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伴随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闻报刊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考验。

第一,提高把控舆论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国际上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的较量更趋激烈,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交锋更加突出。如何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彰显我发展理念、维护我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任务十分紧迫。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矛盾集中,问题复杂,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报刊凝聚社会共识、稳定社会心理、维护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媒体格局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偏激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面临着抢抓机遇、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全局性调整和多方面创新的攻坚战。一是改革的要求更高。这次改革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六大领域一同部署,要求更高,将对报刊改革产生相互推动、相互借鉴、叠加共振的作用。部署报刊改革任务要充分考虑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其他领域改革的影响和作用。二是改革的任务更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涉及面更宽了,层次更深了。从宽度上讲,改革包括国内国外、国有非公、一个体制(文化管理体制)、两个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从层次上讲,改革涉及到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激励机制、非公企业参与出版等深层次问题。三是改革的难度更大。新闻出版改革已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情况复杂,难度很大,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和出版管理体制改革,都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法规体系问题及相关部门的现实利益。总局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新闻出版改革实施方案,确立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目前报刊业转变发展方式越来越迫切。自2005年以来报业“寒冬论”“消亡论”再次泛起,传统纸媒产业呈现低增长甚至萎缩的态势。2011年度、2012年度全国报纸总印数分别比上一年度减少0.65%和2.3%,期刊总印数分别减少4.8%和0.54%。2013年上半年,全国报纸总零售量环比下降8.87%,下半年环比下降2.16%,同比下降10.83%。广告经营方面,2013年1~6月报纸广告下降6.1%,期刊广告下降8.3%。2014年,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型,培育品牌报刊。

第四,管理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2014年新闻报刊工作中,管理创新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一是机构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创新出版管理。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总局积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减少了10项审批事项。二是深化报刊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管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管理的关系。三是要落实好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进一步提高新闻报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我们要修订《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一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创新管理。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扎实做好报刊发展、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

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新闻报刊行政部门要坚持以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忠实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工作,切实肩负起加强舆论引导、优化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职责。

第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新闻报刊业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守住这块阵地,发挥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报刊也是国家经济硬实力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中介,进一步增强中国报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一是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组织报刊出版单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组织报刊出版单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全体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组织报刊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使中国梦成为我们的时代主题、高昂旋律、精神引领。

二是铸就兴国强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引导机制,从项目、基金、资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引导全行业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要抓好公益广告宣传,以报刊质量评估、年度核验等为抓手,组织属地媒体在重要时间节点拿出重要版面集中刊载禁毒、防治艾滋病、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反假币、“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推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各地要紧紧围绕思想创新,把传播有思想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作为报刊创新的重中之重去谋划,推动报刊占领思想制高点、道德制高点、理论制高点。要紧紧围绕科技进展,加快报刊建设,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把管理经验、经济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知识资源去生产。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沟通人民心灵的报刊办出水平来,增强思想认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第二,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能前行,不能后退,只能继续,不能停顿。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根据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安排和《2014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要点》,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推动报刊改革和科学发展。

一是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竞争力。继续重点推进要先行转制的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工作规范到位。积极稳妥推进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探索科技和学术类期刊以学术资源、出版资源、数字化平台、学科龙头期刊等为纽带,组建专业期刊群和骨干企业。推动已转制的报刊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和股权激励试点。

二是进一步推动报刊调整结构,兼并重组,积极培育一批骨干传媒集团。推动全行业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促进和支持报刊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传媒集团。继续扶持“百强报刊”,深入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资金、项目、刊号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品牌报刊和精品科技期刊建设。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与扶持。推动文化生活类报刊、少儿类报刊、晚报都市报等扩大服务内容和功能,有序发展社区报和区域类报,满足新型城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发展手机报、手机刊、阅报栏、阅报屏等公共服务载体,方便城市社区居民、农家书屋读者阅读主流报刊。

三是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加快推动传统报刊转型升级。加强大数据、云出版、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及管控研究,加强报刊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指导。推进传统报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扶持报刊集团、期刊集群实施数字化出版传播项目,加快政府报刊电子样本库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国家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建设,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实施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加快报刊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兴出版传播方式资源整合。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拓宽融合发展渠道,支持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与新媒体企业、渠道运营企业、适用技术企业开展合作。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各级报刊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发展变革的新形势,增强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是抓导向保安全,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放松。要大力加强报刊导向管理,进一步完善报刊审读、新闻舆情监测和广告监测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报刊库项目建设,2014年完成600家报刊出版单位按期报送电子报刊的一期建设目标,建立完善重点监管报刊档案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二是加强报刊出版日常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严肃查处报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转让承包报刊版面、名称和刊号,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以及利用新闻采编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进一步加强案件核查,完善案件核查挂牌督办、行政处罚、公开通报等制度,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实效。要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要建立举报案件的台账制度,确保群众举报件件有处理、宗宗有结果、事事有反馈。

三是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专项行动,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报刊虚假违法广告、期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以及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等4个专项治理行动。各地要贯彻落实好总局下发的开展打击新闻敲诈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近期等部门将联合部署专项行动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各地正进行工作部署,限期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规新闻单位,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规记者证;要开展记者站治理整顿,注销一批违法违规记者站,严格控制记者站数量,压缩行业报刊记者站数量。

四是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报刊优胜劣汰。要严格主管主办制度,督促主管主办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存在挂靠关系、不履行管理职责导致出版权流失、经营权失控的,要调整主管主办单位或吊销报刊出版许可证,责令主管主办单位追究报刊主要领导人责任。要严格报刊年度核验制度,对违规报刊要坚决予以缓验;对违法问题严重的报刊不予通过核验,撤销出版许可证;对不能正常出版、已不具备出版条件及拒不参加年度核验的报刊上报总局撤销其出版许可证。停办注销报刊刊号不与新创办报刊挂钩。

第四,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强新闻单位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一是加强新闻采编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行家里手。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要探索更多有效办法,解决好新闻采编队伍中事业编制与编外聘用制并存的“双轨制”问题,进一步增强聘用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要进一步加强改进新闻采编人员职务信息使用管理,防止发生泄密、敲诈勒索、新闻侵权等问题。要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推动新闻采编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切切实实走好群众路线。

二是做好换发记者证工作,确保对持证采编人员实现有效管理。2014年4月组织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各地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要严格审核所有人员的申报材料,重点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学历证书、聘用合同、工作岗位等环节的审核,对不符合条件人员一律不得换发新证。总局在总结6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试点核发新闻记者证经验基础上,拟分批分期将全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记者管理体系。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属地新闻网站的调研摸底,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职责,确保对新闻网站采编人员实现有效管理。

三是完善从业人员准入退出制度,加强新闻采编资质管理。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要求新闻单位把好人员准入关,加强聘用人员审核,禁止聘用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记者站负责人,禁止聘用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存在严重违法问题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辞退并列入不良记录。严格新闻记者违规惩处及退出制度,各地要严格执行《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对违法采编人员及时做出行政处罚或处理,列入全国统一的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数据库,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

四是加强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2014年总局等管理部门将对新闻媒体驻地方机构和人员进行清理整顿,全面清理整顿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驻地方的记者站和分社,全面清理整顿全国性行业报刊记者站,全面清理整顿新闻网站地方频道及各类新闻媒体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和发行站,全面打击各类非法设立的新闻媒体驻地方机构。中央报刊主管单位要立即组织、监督、检查所辖新闻媒体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严肃处理违规人员,坚决取缔各类非法驻地方机构。

篇8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是每个县级电视台的主要自办节目之一,旨在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服务。但目前县级电视台存在节目制作内容单一、新闻栏目不多、节目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致使大部分群众感到县级新闻缺少可看性。如何办好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在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好务的同时,亦能较好的反映地方特色,使其成为对内是一个新思想与新信息传递的窗口,对外则是当地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宣传工具。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从受众出发,加强策划,突出地方特色,创办一批精品板块栏目,打造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是地方新闻节目创优的有效途径。

目前,县级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主要为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这是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重点,是主体。如何把握好政治宣传导向,突出宣传主题,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到群众中去,让政治新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为县级电视新闻人,应该创新思路,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把百姓最关心的最新消息以最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充分报道政治新闻实质内涵的同时,用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手法,将枯燥乏味的政治新闻改为用生动、可看的方式去报道。一个县范围虽小,但仍有其可供报道的闪光点。以“新”为本应该成为县级电视台新闻的采编方向和理念。只要中央、省、市台还没有发现的题材,或者同一题材但有其不同的意义,或者报道时变换另一角度,或者结合实际加插采访同期声等,都能给地方台观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感受。与此同时,要改变新闻报道的编排方式。突出会议报道重点,控制长度,使内容少而精。一般会议新闻可采取发简讯的方式完成,控制行政部门和乡镇一般性的会议报道,把会议内容融入到正在开展的实际工作中,把群众关心、急于了解的新闻亮点反映出来,让报道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参照性和实用性,尽量满足本县群众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走向、经济动态、特色产业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了解需求。在社会新闻报道上,要将报道面拓展,把群众的喜怒哀乐、好人好事、奇闻轶事通过镜头真实地表现出来,利用百姓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政治新闻报道实质。可以说,这种报道方式对广大电视观众而言,更具有可看性和亲和力。

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同时应具有多角度思维、主动采访、善于收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黄远生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耳能听;手能写”。“四能”即是对新闻记者、编辑的基本要求,又是无终点的至高景界。需要记者、编辑不断的勤奋学习和不懈的努力。

不仅如此,记者、编辑也应是一个博学的“杂家”。电视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其次,新闻采访设及面广。在采访一些不懂、不熟的问题,问一些外行话,很可能导致采访不能深入下去。问一些外行话,很可能导致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比较尴尬。在采编的某一专业领域的文稿中,出现外行话,创优就无从谈起。所以,不仅要求记者、编辑是个“杂家”,而且要求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行家。这些都是对新闻记者、编辑的要求。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编辑要不断学习,多触角地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善于把自己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出来,及时地归纳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学习、实践与理论密切地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新闻节目的策划是记者、编辑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新闻报道的整体构思和传播目标的运筹规划。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不可计划、预谋的;而对同一新闻事件或一时间段内新闻节目的主题提炼、报道角度、结构安排等方面,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不可谋划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对其报道方式及安排模式是主观的,是可以策划的,能随着人的认识转移的。实践证明,出色的新闻报道是精心策划的结果。策划是新闻宣传的重要一环。新闻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报道策划必须坚持“客观事实第一,新闻报道第二”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尊重客观事实,确立报道要点和思路。 这就要求记者、编辑特别是地方电视台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以及开发新闻资源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是说,每一次采访都有它不同的重点,但是一般意义上来讲,地方电视台新闻采访的策划重点一般应该集中在这样七个方面。即: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新问题。所以,记者、编辑要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

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构思,要对报道的选题、角度、方式等进行铺排,否则,许多创优的题材很可能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失。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可为新闻的制作和节目的安排提供创优的保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