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资金管理8篇

时间:2023-03-08 14:53:54

外资金管理

外资金管理篇1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的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抵顶其正常支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加;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二、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第一,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第二,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的信息功能,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部门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功能,而且通过银行代收,还可构建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第三,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工作,它不仅是权力、利益的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以及内部减员等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因此,要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作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澄清对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模糊认识,扭转“三权不变”和“谁收谁用”的运行惯例,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8期。

外资金管理篇2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的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抵顶其正常支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加;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二、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第一,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外资金管理篇3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的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年度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抵顶其正常支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加;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二、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第一,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外资金管理篇4

关键词:乡镇预算;预算外资金;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财税机制的改革,乡镇财力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预算外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之中,这一方面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滞后,预算外收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使预算外资金成为违法乱纪、滋生腐败的温床。

1当前乡镇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乡镇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缺乏约束监督机制

(1)乡镇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权分散。乡镇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权分散在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手中及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现状没有多大改观。从整体上讲乡镇预算外资金还没有纳入有序管理的轨道。部门分散管理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助长了部门利益,带来了收取上的随意性,从部门变相收费发展到部门内部竞相收费。乡镇预算外资金收费票据管理乏力。①对乡镇预算外资金收费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收费单位认为,只要能够收到预算外资金,用什么样的收费票据都可以,有的甚至出据白条收费。②收费票据使用不规范。③收费票据管理流于形式,收费票据在登记、发放、管理上不甚严密。(2)乡镇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失控。乡镇预算外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乡镇预算外资金使用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和分散性,大量被挪用于消费性支出,这种现象严重地扰乱了财经秩序,违犯了财政法规制度。

1.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权限分散

乡镇财政所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时,各站所不积极配合,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受阻,监督乏力,大量预算外资金仍然由主管部门掌握,造成一些站所的预算外收入无法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统管,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乡镇存在着将所收取的统筹资金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作法,严重削弱了财政管理的职能。

1.3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弱化,助长了腐败现象

现行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刺激了单位局部利益欲念日益膨胀。在不规范的管理状态下,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发生。主要表现在:超越权限,擅自审批或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利用职权强行提供服务,强买强卖,把权力商品化,凭借垄断地位,经营业务中搞乱收费、乱提价,从中牟利,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收费。这不仅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也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1.4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部分乡镇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甚至不懂财务;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受领导支配,不按财经法规办事,规范性不强;一些财务人员利用预算外资金乱发补贴、福利、奖金的情况屡屡可见;很多乡镇不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随意使用白条和自制收据,有的站所虽然使用财政收费票据,但根本不到财政所核销。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加之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致使这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造成预算外资金的体外循环。

1.5部分乡镇领导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态度不积极

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的认识不清,仍然将这部分资金作为部门单位的自有资金来看待,他们往往受部门利益的驱动,认为如果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专户储存会触及到分管领导的利益,分管财经的自就小了,不能随便支配资金,因此在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积极,也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和难度。由此一些乡镇坐收坐支、挪用预算外资金收入,逃避财政监管的现象屡见不鲜。2加强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建议

2.1做好宣传工作,形成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大气候

建立规范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对乡镇领导和财政部门来说,存在一个转变理顺观念,树立大财政、大分配思想的问题;对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来说,其部门利益受到触及,需要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才能奏效。为了使政策宣传有实效,乡镇领导除了学习、转变理财观念外,还要把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作为缓解当前财政困难的一项重点工作,亲自抓这项工作,使各方面都认识到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行综合财政,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政治问题。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改革大局,为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强化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当前形势下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财政部门必须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各乡镇站所中去,在摸清乡镇预算外资金底数的基础上进行立案造册,同时要掌握各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范围,做到底数清楚。同时,财政部门要狠抓制度建设,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着手制定和完善适合乡镇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要建立健全乡镇预算外资金会计制度及决算编报制度,在乡镇执收单位中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对执行乡镇财政专户中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工作无成效的领导或个人,要追究其责任。

2.3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

要完成好新形势下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需要一批业务精、政治合格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乡镇财政所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关键。要抓好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旨在增强业务素质的学习,不断提高财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财政工作的实际,抓好乡镇财政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遵纪守法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以适应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需要。

2.4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

确保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要使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建立监督检查、监督审核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安徽省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处罚。使预算外资金管理坚持统一收费立项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财政专户管理,理顺收、管、用运行渠道,真正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标准,使预算外资金在地方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效益。

2.5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后,中央集中了一部分财力,地方各级集中财力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从整体上说,乡镇财政还比较困难,如果再从乡镇集中财力,势必加剧其困难,不仅使其基本的政府职能难以履行,也使得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特别是在将乡镇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以后,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本着“简政放权”和“富县先富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取消一些对乡镇不切实际的硬性政策规定,为乡镇自主理财创造宽松环境。同时,把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划给乡镇,区别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乡镇的积极性,为深化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提供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外资金管理篇5

不同国家在政治,金融,外汇,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使海外资金管理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第一,文化和习俗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行为方式,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事的处理方法也跟我们不同,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第二,对于汇率变动问题,国企的海外投资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不同币种的不同汇率对投资具有不稳定性,纳税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项成本.第三,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必然会影响国企的海外投资,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对于资金的进出颁布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的条款,所以国企的海外投资一定要重视当地的法律法规.对于存在的问题方面:

1.资金管理信息失真,信息管理在现代资金管理上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只有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战略上的决策,规避风险,然而在很多海外国企中很多现金交易没有被正确合理的记录,更有甚者直接利用凭证上的漏洞,蓄意篡改发票收据,讲资金据为己有.让管理层很难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资金管理增加了许多风险。

2.监控力度不够,权力出现真空.部分海外国企中资金监控力度小,高层出现权力的交叉,很容易造成资金被内部人员控制,虽然国企中大都会设置监督机构,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左右,对资金的流动不闻不问,不能形成有效的牵制,最终导致资金的不明流失,让企业蒙受损失。

3.资金分布不合理,不能形成有效的利用.对于海外国企而言,资金的整合和分散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海外国企在资金管理使用时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资金调度很不合理,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还有很多海外分支存在多头开户,国内管理层很难对其进行正确的管理,在没能做出很清晰的预算的情况下,更多的则是采取盲目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大,最终导致资金沉淀严重,流动性弱,使企业发展脚步长期停滞不前。

二、资金管理的解决措施

构建新型海外国企治理结构: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让其平稳健康的运行.海外和国内高层加强信息的交换,加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防止出现内部人员勾结控制资金的弊端,海外财务部门按照已经做好的决策,组织日常的现金流动;审查部门定期评价资金在内部中的有效控制性,及时发现缺漏,提出相关意见。

1.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资金的管理预算制度可以更好的保证资金的良好运行,保障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具有考核和审计的效果.资金管理制度还应包括自上而下的资金流动去向,让每一笔资金都有据可查.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使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并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化等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2.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加强银企战略合作.伴随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宏观经济处在不稳定期,重视项目所在或的政治经济情况,全面考虑汇率以及税务方面的要求,根据汇率更改做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综合本国政府的导向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考虑.在本国资金调度真空时,在充分考虑银行贷款利息的情况下使自由资金和借贷资金达到全面平衡,保障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并使企业资金充裕,现金资本减少,加强现金的流动性,使企业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3.建立风险预算和防范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控制.进而对企业的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整合,优化资金配置,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杂乱无序.在面临海外资金监管的发杂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对资金的方方面面进行预算,以便把风险降到最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结语

外资金管理篇6

关键词: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6-02

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以天津为例,截至2010年5月全市已注册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438家,协议(认缴)资金762亿元,在各行各业中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元。随着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其向境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强。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引导外汇资金有序流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本文拟对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路径选择及相关外汇管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主要方式

股权投资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设立的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增值服务的非证券类投资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并由投资者按照其出资份额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多种形式。

股权投资基金通常采取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的方式,通过参与控制或管理使所投资公司价值得以增值,最终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出售持股以获利。股权投资基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境外投资:

(一)直接投资

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直接对境外非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并在未来通过被投资企业IPO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取投资收益。

(二)间接投资

采取基金中的基金方式,通过参与境外私募基金募集,投资于境外基金,间接实现对境外非上市公司的权益性投资。

二、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

我国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中,针对投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明确了境内机构通过设立(独资、合资、合作)、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既有企业或项目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等行为所涉及的外汇收支、外汇登记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境内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依法购买境外股权及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境外投资项目有关外汇管理规定。

(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外汇管理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QDII境外投资额度、外汇账户以及汇兑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对于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目前尚无相关管理规定。

三、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探讨

针对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方式的不同,对其投资资金跨境流动及汇兑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针对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方式

由于《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内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投资境外非金融企业行为的审批管理。作为境内依法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其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可依据《管理办法》办理境外投资审批手续。由于股权投资基金多以非法人合伙制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因此可由基金管理公司代基金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并依据《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办理投资资金及收益的收付和汇兑。

(二)针对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方式

直接投资需要对目标企业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需对投资后企业进行深度监控。与间接投资相比,跨境直接投资对于基金来说,投资风险更大,管理成本更高。因此在境内股权投资基金刚刚开始走出去的情况下,寻求境外较为有经验的基金进行投资是更多基金的选择,投资于拥有专业投资团队的境外基金,通过境外基金寻求投资项目,赚取投资回报。

目前,对于基金间接境外投资尚无政策参考,结合“基金中的基金”投资特点,本着渠道封闭、风险可控的原则,对基金境外间接投资可采取“境内外专户管理,银行全程托管”的管理方式,对其境外投资资金的汇兑和划转进行监管。

四、股权投资基金境外间接投资外汇管理

(一)基金跨境间接投资流程

1. 境内资金募集。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拟投资境外基金选定投资项目后,根据基金合同要求书面通知所有投资者按照约定分次缴付出资额。投资者将其出资汇入基金募集专用账户。基金管理公司书面指令托管银行将募集专用账户中用于境外投资的部分资金划入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后,购汇划转至境内外汇专用账户。

2. 境外投资。依据投资协议,基金管理公司指令境内托管银行将外汇资金划转至境外专用账户,境外协助托管银行确认资金到账后通知托管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通知托管银行通过境外托管账户将资金汇入投资协议中约定的投资标的账户,实现投资。

3. 收回投资。根据投资协议,在投资期结束后,由被投资境外私募股权基金将投资本金及收益汇入境外专用账户。投资本金及收益经境内外汇专用账户后结汇划入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或者原币划转至投资者外汇账户。

(二)外汇管理措施

1.核定投资额度。外汇局根据基金募集拟境外投资规模核定该基金境外投资额度,基金累计汇出投资资金不得超过核定额度。

2. 专用账户管理。外汇局核准以基金管理公司名义在托管银行及境外协助托管银行分别开立境外投资境内外汇托管账户和境外托管账户。境内外汇托管账户收入范围为: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内人民币资金购汇划入、境外托管账户划入的投资本金及收益、利息收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收入。支出范围为:划往境外托管账户、结汇划往境内人民币托管账户、支付货币兑换费、托管费、划往投资者外汇账户,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支出。境外托管账户收入范围为:从境内外汇托管账户划入的资金,出售各类境外资产所得资金,分红派息、利息收入以及经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收入。支出范围为:划往境内外汇托管账户的资金、购买各类境外资产的资金、支付各类专业服务费用、支付相关费用以及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其他支出。

3. 投资本金及收益收付和汇兑。托管银行在外汇局核定的额度内直接为基金办理投资资金购付汇手续。对于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汇回及结汇,基金管理公司需持相关投资交易证明文件向外汇局申请核准后,结汇或原币划转至境内基金投资者账户。

4.托管银行及基金管理公司定期向外汇局备案账户使用情况。

银行应就境内外托管账户开立、账户收支变动及余额定期向外汇局报备,对账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向外汇局报告。

外资金管理篇7

一、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形式

1、“零户统管”形式。在保持部门和单位主体资金所有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银行无户头、单位无会计、收入送专户、支出及时报、审批权不变、分户搞核算”。由镇政府直接对部门和单位实施财务、资金、帐户、票据、预决算等会计业务管理。会计管理站统一为部门和单位记帐、编制报表。单位配备一名现金结报员,按照单位的规模及资金的可能,现金结报员预留200元至2000元备用金。现金结报员负责该单位的收入解交、经办支出和财产物资登记管理工作。

2、收支两条线管理形式。所有的收入均直接缴入镇财政专户,正常小额费用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由现金结报员结报,大额支出、专项支出,凭有效批复直接支付,其他性质的资金(往来结算资金)由预算外资金管理办审核经领导批准后按程序办理。

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对象

下列单位实行及时结报票据。经贸中心、资产办、村建中心、农路办、民政办(敬老院)、计生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农经中心、农机站、农技站、林业站、蚕桑站、兽医站、水产站、中心幼儿园、第二幼儿园、街道办、清偿办,另有协管的单位:交巡中队、派出所。

三、收入管理

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使用省以上财政部门批准印制或监制的收费票据,有经营收入必须使用税票,严禁使用自制、自购或白纸收据收费,所有预算外收入必须足额缴存财政专户,不得坐支,更不得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收入的收取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项目范围标准和程序,及时足额征收,应收尽收,不得擅自决定减征、免征和缓征,也不得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按照《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方能收费。

四、支出管理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厉行节约,制止铺张浪费。按照“一保吃饭,二保运转”的原则,实行“以收定支、先收后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单位和部门之间的资金不得调剂使用,所有支出必须严格按计划、用途、标准、规定、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及单位资金的可能办理。

1、工资、福利由财政所按照上级有权部门规定的标准批准后,在单位帐款余款的前提下,由结报员报送工资表直接打到个人帐户,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有权部门批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超标准超范围发放津贴、奖金和实物,一经查实除全额收缴财政外,同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招待费及正常公务费用:按照节俭的原则,确因工作和业务需要必须由镇三班成员或单位负责人安排,500元以下由单位负责人审批,1000元以下由分管领导审批,1000元以上由镇长批准。招待费发票必须使用税务发票,其他发票一律不得报支。

3、其它费用:设备购置、维修、外出学习、参观等公务费以外的其它支出,一律由单位具报告,经财政所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1000元以下由分管负责人审批,5000元以内的镇长审批,5000元以上由书记会办会批准。项目经费执行“政府立项、财政管钱、部门办事、计划用款、按规定使用”的管理原则。

五、计划管理

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编制年度综合财政收支预算,报财政所审核,财政所按审核的单位预算状态编制年度综合财政收支预算,并报镇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年度终了15日内财政所根据审核的单位决算编制好本级综合财政收支决算,并报镇政府批准。

实行零户统管的单位和部门,由预算外资金管理办公室协同部门和单位编制年度收支预决算,收支预算应积极稳妥,量入为出,不打赤字。全额预算管理和差额预算管理的单位将预算内外资金合并编制综合财政收支预决算。

单位预算经财政所审核报镇政府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因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机构人员发生较大变化等,需要对收支预算进行修订时,应报财政所重新核定,并报镇政府批准。

六、建立机构,配备人员

外资金管理篇8

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是指跨国公司为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境内成员公司之间、或境内外成员公司之间拆放外汇资金的投资理财方式。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金集中管理,既可牢牢控制成员公司的财权和决策权,又可取得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大型外资跨国公司的集团总部在全球范围内有统一的资金集中运营安排(集团现金池)。跨国公司的现金池也称现金总库,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管理模式,以统一调拨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头寸。现金池业务主要包括:成员单位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

主要方式和特点

目前跨国公司进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中收付汇模式;二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三是内部结售汇模式。在进行外汇资金管理业务模式的探索中,任何单一的模式都无法实现跨国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最佳效果,尚需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量体定做”,资金管理模式方能适应企业复杂业务的有效处理。

1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处于“原材料产成品”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从事进料加工的子公司需要办理进口付汇业务,从事制造成品出口的子公司则常有出口收汇业务。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往往采取统一采购、分别配送的采购模式,以及分别出口、统一收汇的出口模式。为了保证统一采购或出口的及时结算,跨国公司往往要求实现集中收付外汇资金。

2资金结算多元化。跨国公司的不同层级,资金结算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区域管理总部,主要是对子公司资金的统筹调度进行有效监控;在全球性或区域性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因各种原材料和生产资源采购引起的本外币、集团内外支付;区域性采购、批发和分配中心,主要是对区域内各地批发零售客户的销售货款回笼;“两头在外”的加工中心,日常结算几乎都为外汇收支。

3财务管理趋于集权型管理模式。跨国公司统一控制所有子公司的资金筹划运用、财务核算、利润分配等管理,这种模式管理层次少,整体控制灵活方便。主要方式包括设计全球资金结算中心、通过财务公司统一核算、通过固定银行结算等。如宝钢集团公司自2004年就开始实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团所属子公司外汇收入全部上划集团,由集团根据外汇资金预算计划统一进行调配,实现了各子公司、子公司与集团间互相调剂外汇资金余缺的目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累计降低成本数亿元。

4关联交易实现资源、资金配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全球各地,各国政经环境以及管理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跨国公司要研究各子公司所在国的税收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综合税率、税收优惠、国际双重征税、利润汇出限制等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利用转移定价、专利技术的转让、利润的转移等手段统筹跨国公司的全球税收。充分发挥关联公司在资金、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化的物流运作和分销,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调拨配置资金、合理避税。

在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整体面临一个战略重新布局的过程,重点在于关联公司的经营现状、行业前景和国家经济走势等。对于经营困难、在危机前后受冲击较大的关联公司,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减资、撤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收缩。由于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刺激经济措施推出较早,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提前复苏,因此一些跨国公司或将经营重心进一步向我国进行倾斜,为我国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带来机遇。

具体业务经营策略

跨国公司要熟悉国内现有的外汇政策。近年来,国家的外汇政策调整非常频繁,例如允许部分企业在境外开立外汇账户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外汇;允许跨国公司境内外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外汇放款;允许借用外债的企业利用签定“提前还款”条款、“外债转内债”、“借低还高”等方式进行债务结构调整;允许资本和金融项下部分外汇业务进行保值;允许部分企业进行期货交易。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有效进行外汇资金管理。

企业要了解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现行税收政策。国家的出口税收政策是有倾向性选择的,主要是针对“两高一资”、低附加值、贸易摩擦严重的企业或行业。因此,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限制或鼓励,比如对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设备、零部件实行的出口免退税政策、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自用旧设备折余价值后的退税政策等等。

加强跨国企业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对外债务合同,跨国企业都要考虑汇率和利率及其相互变化的风险。企业签署涉外经济合同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收付汇的币种、期限和规模的匹配问题,慎重选择结算币种,乃至在同种合同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定单中选择或变换结算币种。在汇率升值和贬值预期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考虑产品生产周期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应合理确定合同期限,甚至考虑在合同中把汇率升值和贬值因素考虑进去,明确双方的责任,尽量让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

密切关注货币匹配,防止币种和期限错配。一种外币趋向升值,会导致付汇损失,对收汇有利;反之,一种外币趋向贬值,会导致收汇损失,对付汇有利。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外汇收、支、还、付以及资金周转的需要,实现收汇和付汇币种的多元化,并保留多种货币,进行外汇收支的币种、规模、期限匹配,防止收汇和付汇单一以及单一货币结算造成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

在收付汇中,应坚持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对外借款选择将来还本付息时趋软的货币,对外投资时,选择将来收取本息趋硬的货币。进口付汇所需要的币种、规模和期限应在出口收汇的币种、规模和期限上予以保证,以防止货币错配而造成损失。

注重汇率波动对债务和债权的影响。本币对某种外币贬值会导致该币种的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反之,会降低企业借用外债的债务负担。借用外债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在偿还期、宽限期内,不同外币相对于本币的汇率会出现不同情况,这其中也存在很大汇率风险。借用外债的币种和还本付息的币种可以不一致。企业应该选择正确的币种,准确判断趋势,或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并考虑企业未来的创汇能力和收汇情况,将借款时候的币种、规模和还款时的期限、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匹配。企业还可根据需要,择机调整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在对外债权方面,企业也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苦修内功,改进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注重调整海外市场营销战略。在可能的条件下,把贸易品转化为投资品,把出口短期内不能收回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金,以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兼并、控股以及获得资源的开采、开发和分配或远期产品置换合同等多种方式,在贸易对方国完成债权、股权、股份的转移或对不动产的投资,从而避免和降低本币汇率升值的风险。

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熟悉了解汇率避险工具。企业应及时了解规避汇率风险工具的发展,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动和调整;根据贸易方式、贸易内容的不同以及汇率变化的不同特征,充分运用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短期外币信贷安排、外币应收票据贴现、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以及期货、各种外汇贸易融资产品等金融工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