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据分析材料8篇

时间:2023-03-08 14:57:37

数据分析材料

数据分析材料篇1

关键词:建筑材料; 检测; 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会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必须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虽然我国的建筑水平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质检机构在检查时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 并且提高自己的检验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建筑的安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检验建筑材料的方式以及保证材料数据准确性的方式。

一、误差分析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性质, 常分为系统误差、 过失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种类型。以下笔者详细介绍:

1、系统误差

常因试验方法不正确或限于试验条件无法消除的因素造成,系统误差有一定的规律,当对量测数据进行判别,发现有系统误差后,可根据其规律找出原因, 通过改进试验方法,加强仪器仪表的检定等手段消除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对于一些限于试验条件,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 需引入修正值对量测数据进行修正。从数据上看,常见的系统误差有固定与变化两类,固定的系统误差是在整个量测数据中始终存在一个符号不变的固定数字偏差,如试验机的零点飘移, 就会产生这种固定的系统误差;变化的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变化的外界条件所致, 如水泥试验时对温、湿度的要求就是基于这种原因, 要求水泥试验室温控制在l8―22 ℃,相对湿度大低 50%,样品、拌和水、 设备和工具的温度保持与室温一致,养护箱温度 20 ~ 1℃,相对湿度不低90%, 养护试件水温控制在20 ~ 1℃等等,这些要求都是为了提高试验的稳定性与准确度,减少系统误差。不变的系统误差往往不易从数据中发现,只能用几种不同的量测方法或同时用几种量测仪器对同一量测对象进行测定,从而对量测数据进行校核;对于变化的系统误差,依据数据前后顺序进行分析其偏差规律,判断是否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或累进的规律,分析其产生的因素,进而作出相应的处理。

2、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又名“粗差”,主要是由于试验者粗心大意所致,如读错仪表刻度、记录错误等等。此类误差数值很大,使试验结果显然与事实不符,必须从量测数据中剔除。一般情况下,凭经验来剔除过失误差,但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较好的方法是利用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理论,选择一个鉴别值去和各个测定值的偏差进行比较,按照正态分布规律,绝对值越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越低,而且其数值不会超过某一范围。

3、偶然误差

由于大量的、未被控制或因控制代价太大而不加控制的微小因素影响,使量测值在最后一位数字上总存在差异,由此引起的误差叫偶然误差。引起偶然误差的原因有偶然因素对量测仪表的影响如电源电压不稳、仪表内部摩擦间隙等的不规则变化、测试人员对仪表末位数的估计得不准确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干扰等等。偶然误差带有随机性质,无法从试验方法上加以防止,它们服从正态分布的统计规律,因此又称随机误差。在量测数据中剔除了过失误差并尽可能地消除和修正了系统误差之后, 剩下的主要是偶然误差,量测误差分析就是对偶然误差的大小进行估计以便确定测定值的误差。

二、数据准确性分析

1、实验数据 的处理

在检测过程中,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适当的处理。若在同一组试件中,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时,就要根据相关的试验标准及规范,对一些结果数据进行取舍。在对数据的处理中,不能将实验数据在不进行分析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求平均处理, 而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根据相关的标准,对技术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若出现相关指标异常的状况,要对整个试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必要时要进行复检。

2、建筑材料 测量的误 差来源

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总会有误差,往往得不到真实值,误差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仪器设备,在测量过程中因为仪器设备本身的缺陷或仪器设备使用的不正确以及操作人员不熟练和环境控制的失误等原因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 其次对检测工作的态度不严谨,对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施工现场对材料进行采样时,只是随意的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甚至样品不是来 自于施工材料,违反了检测中样品必须真实的原则。最后,在检测过程中, 存在工作人员不按程序检测的现象,先施工后检测,这样就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质量。此外,还存在检测报告重复使用或是将其他单位的检测报告改头换面后使用的情况,这样就不能保证材料数据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了建筑产品的质量。

3、减少试验误差

通常在试验过程中存在三种误差,第一种是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 若是该误差超出范围,试验应重做。第二种是平行实验误差,主要是出现在同一个样品分成2个或3个试样进行检测时,当误差超过相关标准时要进行复检。第三种误差是对比实验误差,主要是指用同一材料、同一样品在不同试验设备上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的误差,在多台仪器上进行试验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其中可以利用相对误差对机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准,将试样分为两份,一份交由权威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另一份在本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若是偏差较大则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 每年将该试验项目进行两次比对试验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结构建立

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 (每种材料为一个子系统) 组成, 每个子系统又由原始检测数据输入界面(原始记录表)、 数据处理模块、 检测结果输出界面(检测报告表)、数据库、查询模块等组成。工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一般由常用水泥、砂、石子、钢筋原材、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回弹法检测混凝土 抗压强度、钻心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等于系统组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先进科技的不断涌现,国家规范和标准不断在修订,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也相应地在修改相关内容,进行版本升级。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可大幅度提高材料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把他们从繁杂和枯燥的运算、查表取值、查表对比判断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对本行业出具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检测结果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与网上传输,使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部门更及时有效地监控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从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及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等三方面作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同时要实现试验数据的客观科学性,还应从试验方法、仪器、人员、操作等多方面加强工作,方能保证试验数据达到客观、科学、公正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为建筑质量检测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夏,陈超核,陈奕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 系统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2)

数据分析材料篇2

关键词: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9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不断增加,新型清洁、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尤为迫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0年公布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共有三十余所高校设立该专业,三峡大学作为第二批次获批建设该专业的院校,于2012年首次招收本专业学生,已经拥有了4年办学经验。

该专业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在试验动手能力及实践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直接体现为《材料制备综合实验》与《材料性能综合实验》两门试验核心课程以及诸多社会实践环节[1]。而作为培养具有较强实验及实践能力学生的理论课程,《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将会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设《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比较有限,而关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以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例,浅谈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笔者所选教材为2008经典版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试验数据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图表示法、试验的方差分析、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优选法、正交试验设计等。主要特点为公式繁多、推导复杂,各章节及知识点之间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难度大,比较容易产生混淆、困惑,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畏难情绪,中途放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试验就是一个简单的做试验的过程,而数据处理,则简单的理解为把得到的数据做成图形。学生所缺乏的在于对于试验设计的理解,没有接触过试验设计系统理论,更不清楚如何将这些理论用于具体试验过程。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及对比发现,先通过一个学生普遍比较熟悉的例子引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要怎么做试验,要怎么呈现试验结果,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在脑子里面产生一个试验、数据分析的总体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做试验的具体过程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做试验的技巧,从而引出试验设计,进一步系统阐述试验设计思想及方法,让学生对试验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结合试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试验所得到结果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判断这些问题,从而在简单作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引出数据分析的概念。系统阐述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具体方法。

二、以例串点,融会贯通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所涉及的公式、概念繁多,推导公式比较复杂,且相关性不强。以误差为例,所涉及的概念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算数平均误差,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标准差等。若简单的对每个误差进行介绍,给出其公式并介绍其应用条件,学生往往会觉得十分枯燥,且繁多的公式会造成学生记忆困难。对比而言,如果通过一个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特殊情况下体现数据差别的因素,将误差的概念逐层深入,便会使学生对于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算数平均误差、样本标准差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另外,各类误差的检验方法是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重要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及先将繁琐的公式推导,再介绍各种检验的简单应用,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通过对比发现,先系统梳理不同检验的应用条件,使学生形成误差检验的整理框架,再针对各类误差的检验方法单独介绍,往往会使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最终,通过实例,将相关误差检验的应用串起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三、反复强调、熟能生巧

熟练掌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中相关误差检验标准、方差分析等步骤以及具体公式推导过程对于灵活进行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步骤及公式推导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通常比较困难。在此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半途而废。针对此情况,采取反复强强调的方式,通过重复的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最终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坚持学习,给他们明确信息,第一遍没有听懂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有机会重复,只要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最终都能灵活应用。以方差分析为例,在介绍随机误差的F检验的时候,便会仔细介绍F检验的具体步骤,使得学生留下一定印象。在后续章节介绍方差分析的时候,便会指出其本质乃是F检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章节的F检验,通过重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然后,对比F检验,进行扩展,由简入深介绍方差分析的具体步骤。最终,通过实例的方式,将方差分析的具体步骤串起来。实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记忆,也能帮助他们灵活应用所学各知识点。

四、分类引导、多重目标定位

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发现,即使采取一些列教学方法改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可能与本身课程的复杂性及单调性有关。在此情况下,准确掌握《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基本要求对于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进行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通常,试验设计部分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的试验方法,这部分不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主要难点在于数据分析,尤其是学生通过分析计算来对试验数据误差进行检验或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而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通过EXCEL进行软件操作实施得到结论。相对而言,软件操作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因此,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于能够使用软件操作得到信息,并能从中提出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确结论,这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理解各种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步骤及计算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这也是对学生的高级要求。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入一些较生动的例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单调与鼓噪,使课程本身具有更大吸引力。例如,在介绍课程名称的时候,我引入实验、试验概念,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别及联系,并通过幽默风趣的实例减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枯燥印象。在介绍正交试验设计时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模式,阐述正交实验设计对于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技巧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掌握,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特殊风格及对学生的真诚鼓励,有望显著提升《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作为核心课程《材料制备综合实验》、《材料性能综合实验》重要基础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采取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以例串点、融会贯通,反复强调、孰能生巧,分类引导、多重目标定位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方法总结对于提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于其他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良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借鉴。

数据分析材料篇3

关键词:机械工程;工程材料优选;优选方法;现状研究

工程材料选择具有多种标准和要求,如经济性要求、工艺要求等,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的持续深入,相应丰富了工程材料选择的标准要求,提出了环保和可靠两点新的要求和标准。从材料选择实践的角度分析,传统模式以设计人员主观判断、选择为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缺少科学的数据参考,相应限制了机械工程的良性发展。因此,从机械工程材料选择现状和优选方法入手,探讨现代材料数据库在材料优选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机械工程材料优选方法概述

1.1 知识系统选材方法分析

知识系统选材法是一种借助计算机设备完成对材料信息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材料优选的材料确定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系统选材法侧重于对材料分析结果的认识和理解。其优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工程团队可随时借助知识系统了解材料选择过程中的材料信息;二,工程团队接收材料选择信息后,可随时将材料信息和工作分配指令,下达至各个团队,有效简化了材料选择商讨流程,提高了材料优选效率。另外,虽然知识系统选材法无法实现对最优材料的直接选择和确定,但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仍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1.2 构建失效指标背景下的选材方法分析

构建具有的失效抗力具体是指构建在一定条件、环境下,产生磨损、变形的能力,以及与其他相关性能的实际配合能力。由于机械工程材料种类复杂性影响,材料的性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强对材料失效抗力的谈论和研究,可确保测试阶段与实践阶段材料数据的一致性。首先,工作人员应对机械的操作条件进行确认,明确目标机械对材料抗力的实际要求;其次,工作人员应依据模具的失效表现,确定其相应的抗力指标,以判断机械材料的达标情况;最后,综合经济性和材料来源等选材要求,进行机械工程材料选择。

1.3 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的材料优选分析

层次分析法具体包含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四方面内容。经济效益可细分为劳务费用、财务费用、包装费用以及运输成本等内容;技术效益具体是指材料的物理指标和可靠性指标;社会效益则包含材料优选过程中设计的法律法规指标、文化因素以及环境改善因素;生态效益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衍生出的概念,侧重于材料的节能性和环境保护性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综合以上四方面内容,对材料进行评价和分析,最终完成相应的材料选择。

1.4 定量评价方式分析

系统工程理论是定量评价方法的根本理论依据,侧重于对系统内涵盖的所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定量评价方法可以实现对材料关键性质以及次要性质的分析,并联系成本分析方法或目标函数方法,实现材料性能的最终确定。为进一步优化定量评价方法的实施效果,设计人员还需充分考虑到材料内部结构与材料结构间的关系问题。

2 材料数据库概述

2.1 材料数据库基本构成分析

材料数据库是根据目前工程材料优选存在的数据信息庞大、数据处理困难等问题,提出的技术概念。从材料数据库构建的角度分析,相关工作人员需在数据库技术基础上,采集、存储材料的物理性能、耐腐蚀特征以及型号特征等信息,并使用数据完成对相关参数的关系描述,以形成完整的材料数据库。材料数据库中收录的数据信息,主要分为材料参数信息、生产应用信息、以及商业信息三方面内容。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仅需输入相应的材料参数,就可以得到得到数据库中记录的所有的符合条件的材料选项。随着材料数据库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具有航空材料数据库、耐磨料磨损材料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形式。

2.2 材料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分析

与传统材料优选模式相比,材料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储存和处理,给予设计人员更加科学、有效的材料优选参考,不仅有利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同事有利于工程实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材料数据库的功能性愈发丰富,目前其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材料数据库与专家咨询系统向融合。这种技术融合发展优势在于,用户可根据已有的经验公式实现在材料优选过程中对于材料选择的科学预测,以合金材料数据库为例,其内部包含大量的元素信息、经验公式和合金信息,当用户输入基础参数后,系统即可完成对选材的预测,提供给用户相应的科学参考,从而提高了材料优选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材料数据库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材料数据库的信息储备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丰富,并且强化了材料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功能,提高了材料优选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强化了材料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提高了材料优选的工作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优选作为机械工程设计与实施质量的基础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已有的材料优选方法,进行科学的创新和改进,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入,提高材料优选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比多方面材料选择标准,综合性确定最终的工程实施材料,从而提高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冰.机械工程材料的节约方法[J].科技风,2016(14).

[2]王绍刚.机械工程材料优选方法的研究现状[J].科技与企业,2015(20).

[3]孟令超.机械工程材料优选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2).

数据分析材料篇4

【关键词】项目工程;现场施工;材料控制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别墅区傲湖峰的数据分析,将此与合同的工程量做出相关的比较,得出一个盈亏分析表格,这一项工作非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做数据分析之类的事情。但面对庞大的数据,一个表格就有7000多个项目的数据源进行分析汇总,是个很吃力的事情,还好有EXCEL表格的强大的功能使的数据筛选及汇总变的很轻松、容易。因为之前没有做详细的进度记录,所以数据也就只能从大的方向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单方含量、单方造价。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发觉对成本进行核算很大程度都要和现场的施工进度相结合的,否则数据的统计就缺乏真正的意义,所谓要跟现场进度结合,就是你要知道不同工序的交接处,例如市政附属跟主体结构的具体交接时间是什么时候,到了交接点后,你就需要把交接的过渡时期所发生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等进行记录,直到过渡阶段完成。这项工作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合同也是根据不同的节点、工序来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的。你只有知道了具体的工序交接时间,你才能够有的放矢,将其人、材、机的用量剔出来,对号入座。所以对过渡时间的数据统计记录好是很有必要的,否则难以对该分部工程的成本进行核算,也就很难对手头上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目前98区工程虽然已经完工,对以前没有做好进度记录我觉得非常的可惜,因为这是我们接的第一个由徐锦华施工队独立承包的一个项目。但亡羊补牢为为晚也。虽然101区、102区结构已经基本封顶,前期的数据没有记录,但要做好后期的数据分析,从现在起做好后期进度统计是必须的,每个节点的交接时间一定要记录好,涉及到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都要进行记录。小分项以栋为单位,涉及大的以街或以主管为单位。分项的范围不能过于大。否则就失去了统计的意义。

目前在实行的分项工程进度签证记录很有必要在施工队内部进行统一管理、留底的,把每个主管的签证单集中一起,按分项工程进场时间进行分类,夹在一个文件夹里,开工时间由主管填写,填写完成后,统一交于办公室资料管理员管理,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主管根据验收合格单,到资料员处登记分项工程的完成时间,并且将分部工程验收单进行备案。这些记录将会对日后成本数据的分析提供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觉得施工队内部要建立一个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的数据库,以方便日后对比,也方便再接到工程后在工程开工前对合同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得出盈亏的临界点(也就是所谓的临界数据),在成本的过程控制中,牢牢的把握好这个尺度,一旦发觉超出了临界数据的范围,要立马采取纠偏措施,制定纠偏方案(这个方案也可以在到达临界点前制定),并且予以实施,以便亏损得到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虽然这段时间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有点烦,不过给我带来的是很多的好处,也使我对成本的控制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对我有所启发,以上所说不能面面俱到,但如果我们施工队真的能够按上述方法这样子去做了,我相信成效迟早也会呈现出来,只是个时间问题,只要这个举措能坚持下去,我们施工队以后将会更加的强大,可以放手去接更大的工程,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明细的数据支持,那当然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上面说到了进度与成本结合起来,那么如何规范成本的管理工作呢,下面我就材料的成本管理方面提几个观点:

首先,以往的材料管理模式没有明确材料的具体流向,施工队内部也没有做出材料出入的详细记录,导致了材料的过度浪费,到结算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材料浪费的如此之严重,但又找不出相关的原因,这归归结于施工队内部没有很明确材料流向记录导致的,关于加强材料流向管理我有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仓库管理要有明确材料进出记录,做好材料进出入统计,具体到哪一栋,哪个班组,哪个主管管辖。可以制定如下的表格:

二、

三、规范现场管理,对现场仓管进行相关材料调运的业绩考核

目前工地现场仓管员,没有明确的材料流通记录意识,二次运输单据没有详细的流通记录,材料流向标明不清。唯一解决方法就是要求仓管员,开单时标明材料的去向(材料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时间,材料名称。

以水泥调运为例,每个水泥仓做好标记,如1#水泥仓、2#水泥仓……..现在要从张三的1#水泥仓调运50包水泥到53#,记录单上因这样写:从1#水泥仓库调运水泥50包至53#。而不能这样写:金刚车调运水泥一车。

四、强化施工主管的材料管理意识,提前上报材料计划。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办公室设立材料登记制度,以施工主管为单位,以卡片的形式把材料种类列单,要求施工主管明确报料数量、时间、栋号。

示图如下:

材料管理卡片可以如此制定:

这样做的 好处是材料管理员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哪些栋号、哪个主管要报料,也方便日后对施工主管在材料管理这方面的业绩考核评分。

五、设置材料登记员,做好材料进出库的分类、统计管理、按月打印材料用量统计报表对主管进行成本业绩考核,并把这些数据提交给成本管理员进行成本分析。

材料登记员这个管理职位设置很有必要,主要负责工作为对主管的报料单据进行记录,以主管为单位进行分类,对报料单的数量与第二天材料到场数量进行登记,材料用量多除少补。

六、共材料难以登记的要班求主提供相关下料单,对下料单用量进行统计。

钢筋工程的成本管理一向都是由施工班主负责,我方对这方面的干涉很少,所以对钢筋管理这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经过数据的统计,在报料过程中就很难准确报料,所以要要求钢筋班组每栋的下料要提供材料下料单,我方对每栋的材料用量进行统计,明确现场每个型号的材料用量。这样就可以在报料中处于主动的地位,避免材料青黄不接和过多浪费。

如果能够把上述措施落实到位,我们就能够得到很明确的材料流向信息,对材料控制也就能做到信心十足了。

数据分析材料篇5

关键词 低温存储材料;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TB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9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对低温材料的需要也迅速增长。在工业生产中,要求应用低温技术的场合很多,比如将气态物质转变成液态进行存储和运输,或者在要求低化学反应速率的场合等等,低温存储技术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一般来说,材料的工作温度在-20℃以下时就是低温材料。应用最广泛的低温存储技术就是用于液化天然气的存储和运输。本文选择-196℃作为低温存储罐的工作温度。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原始数据来自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工程选材综合评价》一书。

为了更好地说明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本文只从使用性和经济性角度出发,从评价指标体系当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指标,包括低温韧性、屈服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低温韧性顾名思义就是材料在低温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韧性,是低温材料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低温韧性则是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材料韧性的表现。大多数金属的韧性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当达到延性-脆性的转变温度时,材料的韧性发生突变,进入脆化状态。因此,为了保证容器在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和安全使用,对材料的低温韧性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存储罐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在选择材料和对设计结构进行评价时要考虑材料室温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这两个指标,然后对存储罐进行强度、刚度校核。另外要考虑运输中的经济性,希望材料的相对密度不能很大。还要考虑到热应力的影响,这时就要考虑材料的膨胀系数。最后,整体的成本当然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2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主成分分析法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

现假定我们研究的数据是二维的,以横坐标ζ1和纵坐标ζ2来表示。因此每个观测值都有相应于这两个坐标轴的两个坐标值;如果这些数据形成一个椭圆形状的点阵,那么这个椭圆有一个长轴η1和一个短轴η2,因为η1η2,故η1与η2互不相关。在短轴方向上,数据变化很少;如果长轴变量代表了数据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就用该变量代替原先的两个变量(舍去次要的一维),降维就完成了。在极端的情况,短轴如果退化成一点,那只有在长轴的方向才能够解释这些点的变化了。假定我们现在有N个样品,它们散布在椭圆平面内(图1),并且指标ζ1与ζ2有相关性。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些数据投影到不相关的η1轴和η2轴上,

在η1上离散程度很大,这是一个信息量较大的综合指标,可较好地反映出N个观测值的变化情况,而η2上反应的信息比较少,在降维时可以选择忽略。这样

我们就可以选取长轴η1为综合指标,完成降维工作。主成分分析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代表性的综合指标,该指标能较完整地反应原来数据的信息。

3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3.1 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标准化

原始数据给出了8个材料性能的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不锈钢的牌号与评价指标数据

3.2 几种不锈钢材料评价指标主成份分析的计算结果

表2是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出的表格,提取出的主成分所代表的方差(即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和原变量变换为新变量以后的成分矩阵就成为我们进行综合分析的重点。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提取的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或特征值大于1时能较多的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下列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各个主成份的解释的总方差和主成分的计算结果。图2则是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碎石图。

表2 各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

图2 碎石图

表3 成分矩阵

3.3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提取主成分的方法是根据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来抽取的。一共抽取了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的解释方差为52.813%,主成分2的解释总方差为23.743%,解释方差的总贡献率为76.556%,也接近80%,这两个主成分能在76.556%的程度上反应原始数据的信息,说明主成分的提取是合理的。从表3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在主成分1中占比重较大(大于80%)的有三项,分别是室温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和相对成本;在主成分2中占比重较大的只有一项,即室温屈服强度。表3中的正负号表示正负相关性。碎石图能够直观反映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关系。在考虑低温存储罐材料特性的时候只需重点考虑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中涉及的数据指标。

4 结论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降维,将原始数据的多项指标进行整合得到数量更少的主成分,从而删除冗余的数据指标,使得分析更具代表性,也极大提高了效率。在对低温存储罐材料的分析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作用,将多个数据指标降低到两个代表性的主成分。对原始数据中低温韧性和热导率的考虑有所弱化,很清晰地突出了重点数据指标,对成分矩阵中占有比重较大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主成分分析在低温存储罐材料特性指标的分析中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对工程分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数据分析材料篇6

要使预算员的算量数据被施工员接受和利用,最重要的是预算员需要清楚知道材料的现场使用情况。

科班预算员的尴尬

预算员是一个有诱惑力的岗位,可以不下工地,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福利待遇也相对较高。在工程项目中,其重要性在领导心目中排位靠前。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预算员都是刚出校门,会看图纸,学会一个软件就开始做预算,甚至工地都很少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预算员在现场的一些老资格施工员面前说话力度不高。

同时,现在项目竞争激烈,成本内控压力大。预算员岗位不仅要面对投标报价的预算工作,还需要面对内部成本控制的预算工作。而内部成本控制的核心就是做好成本测算,参与过程监管和控制。对施工过程要素的不理解直接导致预算员想参与也不知如何下手。

现场材料管理叉寸预算工作的挑战

材料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项目材料部门一个部门就能够管好的,预算部门也需要参与其中。从前期的测算和计划,到后期的核算分析,预算量价和实际发生的分析对比都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预算员作经营分析都是依靠别的部门数据报送,自己汇总,然后呈送。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对预算员造成无形压力:前期测算时,预算数据的准确性是否够?能否取得现场施工员对于量上的认可?经营分析数据的来源是否准确,其口径是否一致?预算材料和实际使用材料并不一样,如何分析?还原事理,找出要点

熟悉图纸,完成算量,形成用于项目过程控制的施工预算是个非常关键的工作,而且该工作是在工程刚开始即需要完成的内容。而这一点,在很多项目上,往往是做了但做的不全面,边算边干的情况居多。

工程过程中,预算员应该根据工程进展,完成阶段性量上的拆分,形成施工员可借鉴并利用的控制数据,帮助施工员提出一个合理的物资需用计划。工程收尾或者阶段性成本核算时,需要收集施工员的计划量、现场材料的发生量,形成对比,分析偏差。

完成重点,参与控制

要使预算员的算量数据被施工员接受和利用,最重要的是预算员需要清楚知道材料的现场使用情况,比如,品名、规格、替代、属性等。不知道这些内容,将直接导致预算员算出来的材料可能不是现场实际使用材料,也可能算出来的数量和现场用量差别较大。同时,预算员需要多下工地,了解工程进度,以及工程变更情况。

经营分析过程中,及时的数据收集非常重要。作分析之前,甚至开工就需要定义一个明确的核算周期。所有部门统一,使得口径一致,分析的数据才具备有效性。当然,目前阶段,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单靠报送是不够的,很多项目材料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将帐务弄清楚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数据不准,所有的分析都是空中楼阁,没有现实意义。所以,建议施工项目,使用一个材料数据收集分析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材料管理软件辅助实现

通过内置预算材料和实际材料的对应关系,使得预算数据直接导入即可形成预算和实际材料的对应关系;同时,物资需用计划提出时,可自动关联形成参考数据,保障预算员提供的数据对施工员的控制作用和参考作用。材料消耗数据发生后,软件会自动汇总生成预算和实际材料价格对比分析表和成本分析表。

数据分析材料篇7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考试,要求我们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要在现今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及技巧。

历史课上注重材料题的答题技巧的培养,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材料解析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中考历史试卷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题型。通常材料解析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部分,是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它主要是为考生提供答题信息;第二部分是设问部分,命题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相应地提出问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网络和材料所体现的各类信息,在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析。做材料解析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再审清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一般来说,按命题者提供的材料类型可以将材料解析题分为:文字材料型,图表材料型和混合材料型;按命题者提供的设问方式可将其分为:直接设问型、间接设问型和混合设问型。

一、 材料解析题

(一) 文字型材料题

文字型材料题是中考材料题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组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

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1)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 (2) 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3) 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 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此类题目答题方法:一般情况下,先快速浏览材料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寻找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再把设问与材料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同时要特别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注释,在此基础上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结合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说不定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题的设问一般由多个问题组成,要根据要求作答,简明扼要,避免长篇大论。

(二) 数字型材料题

例如 下表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的数据:

从材料二所示的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和数字材料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解答此类型材料题,首先要弄清图表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特别要注意材料中前后的提示或注释。回答问题时应抓住主题,简明扼要。

(三) 混合型材料题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铁。

――《炮子谣》

材料三:“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林则徐

(1)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2)结合材料二、三说说鸦片输入的危害。

此类材料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或数字材料同时呈现,它兼有上述两类材料题的基本特点,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要注意此类题型,文字叙述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解释,起辅助理解的作用,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深化,为设问提供更多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信息。文字材料与图表、数字在知识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因此,首先要读懂图表、数字,特别要注意图表、数字的提示或注释,有时它可能就是攻克问题的关键。

二、 直接设问型

直接设问型,这类题目是中考中常见的。它首先提供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以此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歌曲《松花江上》

材料二: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九一八”指的是什么?《松花江上》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2)材料二所述与材料一所述之间有何联系?

此类题目一般一个材料设置一个问题,材料可以是文字、图表、也可以是数字。做这类题目时,可以先看设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答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实意思,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得答题的重要信息,然后再从材料回到设问进行回答,回答应简明扼要。

三、 间接设问型

这类试题提供的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提出的问题不是针对某个材料而是全部材料,还经常和课本知识、时事政治等相结合,要求学生就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归纳,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它主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此有一定的难度。随着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推广,此类题型命题的空间会进一步扩大。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握手”,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了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

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材料三: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邓小平

(1) 材料一中“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这沉甸甸的发问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2) “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依据材料二、三说说你的理由。

(3)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请你提出一条好的建议。

解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答案;另一方面要与时事政治和对该问题的认识相结合。

数据分析材料篇8

关键词 英语词汇;英语词汇分析工具;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27-04

Abstract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fairly great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data analysis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he data collection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vocabulary data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will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vocabulary data, inclu-

ding the collection scope, the data kinds and the relative correspon-ding qualities by using the special software An Analysis Tool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Key words English vocabulary; an analysis tool for the English vocabulary; data collection

1 引言

英Z语言研究中词汇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利用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1]对国内1989―2016年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检索,英语研究类文献中词汇研究文献多达22 600篇。其中英语词汇数据研究文献1989―1998年仅为4篇,1999―2008年增至8篇,2009―2016年则达到25篇,显示出词汇数据分析研究领域发展很快。随着新技术不断地引入和更多研究人员的参与,未来英语词汇的数据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将在语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词汇数据研究是基于对词汇特征数据的分析,往往材料本身词汇数量庞大、变化形式繁多,手工采集数据极其困难。本文简单介绍利用“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采集英语文本中的词汇数据。

2 软件概貌

“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是由南通大学李冬编制[2],软件可以在各类Windows操作平台安装、运行,操作界面简单友好(见图1、图2),帮助文件完整,一般不需专门学习就能操作使用。数据采集操作过程包括导入纯文本文件格式的英语文本材料、设置采集目标模式、运行程序完成数据采集和生成对应的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存放在指定的文件夹内,采用TXT纯文本文件格式,需要标色显示的数据文件则为HTML文件格式。

3 常用数据采集

英语词汇的数据研究依研究目标确定与其相关联的特征数据作为研究基础,采集数据,然后进行直观比较、数学分析,获得科学结论。“英语词汇分析工具”可以采集文本中下列词汇特征数据。

1)形符,又称词符、总词汇量,指材料中所有出现过的单词,包括重复出现的单词,它是观察材料篇幅大小的直观数据。

2)类符,又称词型,指材料中不重复出现的单词(仅字母排列形式不同,如look、looking、looked可看作三个类符),所以可看作不重复的形符,如在教材研究[3]和试卷研究[4]中形符、类符数据的统计。

3)词汇:以原型词为区分标准做统计,排除了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形容词的比较级等变化形式干扰。

4)词汇密度:衡量单位文章信息含量的尺度,反映语篇难易程度的数据[5]。计算采用类符/形符比值(英文缩写为TTR),计算公式:

TTR=(类符数/形符数)×100%

5)词汇覆盖率:用词汇做计数单位,以某个词汇表作为测量尺度,统计文章中词汇在词汇表中数量的占比,依此判断文章与词汇表的关系程度。词汇覆盖率有两种算法,其使用目的也不同。

①材料词汇覆盖率:用于教材可读性或难度的评估,即不同教学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词汇表(如小学词汇表、初中词汇表、高中或大学词汇表)进行教材的词汇覆盖率测定,判断教材的适用性。计算公式:

材料词汇覆盖率=(材料中词汇表所包含词汇数/材料词汇数)×100%

②词表词汇覆盖率:用于试卷知识点的评估,即将词汇表中词汇作为知识点,测定考试试卷的词汇知识点覆盖率。计算公式:

词汇表词汇覆盖率=(材料中词汇表所包含词汇数/词汇表词汇数)×100%

词汇覆盖率测试操作是先将自己的教学词汇表导入软件,创建自定义词汇库文件(图3),然后进行材料的词汇覆盖率测定。

6)词频数据,指某一词汇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又叫频数),对材料中的词汇做词频统计、计算重复率并按一定规则列出称词频表(图4),词频表可以方便地观察词汇使用状况。

7)词汇分级:按词汇的难度对应教学阶段进行词汇分级,如小学、初中、高中……形成系列分级词汇。对材料做词汇分级测定在教材编写和试卷分析中都有实用价值,可以窥视其词汇分布的细微变化(见图2)。

8)词汇表:把材料中词汇转换成原型,按首字母顺序列出,称词汇表。词汇表为研究者审核词汇提供了便利。

4 其他功能

“英语词汇分析工具”功能非常丰富,如自身知识库的修改完善、简易语料库的建设、联网交流等。此处仅介绍两个亦属于数据采集的功能,即人名地名搜索和新词汇的收集整理,尽管它们一般不用于数据分析。

人名地名采集 人名地名研究也是英语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关键词搜索统计(1989年以来)国内期刊发表的人名研究方向的文献有142篇(翻译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和文化宗教研究),地名研究方向的文献有77篇。在长篇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快速人名搜索对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行为性格和语言特点均有帮助。人名地名采集用“其它功能”(见图1),导入小说文本,进入“人名地名搜索工具”,有生成词汇表或文中标红显示两种处理模式供选择,图5是生成词汇表模式处理结果。

英语新词收集 新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发展大背景下,新词汇(如网络词汇、商务新词、科技新词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关键词检索英语新词汇研究文献为520篇,英语新词汇对辞书编辑、翻译交流和英语教学都有显著影响。

在海量的材料中寻找新词汇非常困难,借助“英语词汇分析工具”生词库操作功能,可以大大方便该项工作。软件系统自带5万余条词汇的特征库,在分析识别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不包含在其内的词汇时,自动将其收纳入生词库中,而生词库操作功能是将收集的词汇进行滤除重复、按首字母排序、生成词汇表文本文件。因此,可以把生词库所收集的词汇看作疑似新词的初筛,为英语新词研究提供帮助。

5 结语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空前膨胀,英语数据挖掘和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6-7]。英语词汇的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的采集,本文介绍利用专用计算机工具软件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希望给相关工作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DB/OL].[2016-11-08].http:///.

[2]李冬,黄锦茹,银根,等.英语词汇分析工具软件的功能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23-24.

[3]刘瑜,闫磊.海军英语教材词汇分布分析[J].亚太教育,2015(11):162.

[4]周加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词貌特征:基于2006年6月―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3):82-87.

[5]王芳,连天雪.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词汇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4(3):130-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