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艺实验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0:11

工艺实验论文

工艺实验论文篇1

关健词: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体验设计 现状

史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是设计类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来自史论课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老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样存在课率低、学习氛围差、学生成绩差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针对客观的教学条件,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产品,把学生当成客户,把课堂学习当成是一种消费过程,那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消费并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是课程设计的关健。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状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史,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技术提高、生产发展的历史;其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理论思维能力;再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是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的工艺美术。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完成固定的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学模式;美术史论课练习作业一般文字理论阐述和根据某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两种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内容一般和平时作业一样分为两个部分,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无论试题的科学性如何,学生更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其结果只是对分数关心而不是对自己理论应用能力作反思;另外,对作业和试卷的评价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且单一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环境分析。

在信息环境方面,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使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主体,学生发现老师所讲内容可以轻易获取,也因此对史论课老师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论课老师一般讲授纯史论性的内容,从而散失了吸引力。组织环境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一般每周上两节课,时间相对较少,而设计类的课程如技术类、软件类课程作业较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和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方面,工艺美术史的内容量很大,一般课堂上不会有时间进行实践性的练习,这样理论只停留在欣赏方面。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起指导实践的作用,工艺美术史论的学习也是如此。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表明,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体验设计的概念

体验设计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相应发展起来的,谢佐夫(Nathan Shedroff)在《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中将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课程体验设计是结合体验设计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课程当中产生美好体验的设计。把课程当成是一件产品来进行体验设计,老师是产品的设计者,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学生参与体验的整体过程和感受成为体验设计的最终产品。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时强调以下几点:

(一)人性化、愉悦性。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大纲的要求,采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方法,在传播方式上也主要是结合图片讲授,因此课堂往往过于沉闷,效率低下。而体验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感受,注重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科学性,以设计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二)参与性、互动性。

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达、作业展示、等方面进行设计,提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突出学生参与体验的全面性和主体表现性,强调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时,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互动的主体性表现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丰富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产品销售,它是长时间针对同一体验受众,这要求方式方法要多样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也要求体验的方式要多样化。

(四)时效性。

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和时间长度限制,合理设计体验的时间,即时的作出评价,强调体验的效果。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体验设计。

1.综合教学法

综合法是从内容的多维度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中国工艺美术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它文化同在一个时空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个全面生活的场景,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地理、政治、哲学等人类生活的其它方面,以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体验,如同一部历史剧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这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听材料加强体验效果。如讲到周代工艺美术史时,可让学生欣赏电影《孔子》。通过讲解,学生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里的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与书本内知识的对比,了解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的利用和表现方法,这样既加强了理解,又提升了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动力。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除了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进行对比外,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作对比。通过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对比,把点的体验变成面的体验,把断续的体验变成连贯的体验。因为对比需要确定相应的主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能加强体验的可能性。如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装饰与希腊同一时期的装饰风格进行比较。在纹饰的题材、纹饰的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异的地方。中西方这一时期都出了长有展翅的神兽形象,希腊在东方样式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频频出现这种翼兽,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装饰中也发现有这类题材,此种现象耐人寻味。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如此浪漫的想法,它们在造型和装饰上又是如何凸显各自的美感形式的?它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讲解欣赏,学生会加深时空体验,从而形成更深的记忆,明确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气质,为以后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

3.专题教学法

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每一种类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把工艺美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一方面可使点成线,进行前后对比,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在把陶瓷工艺美术分出来专门讲解,对陶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专题讲解要求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造型与空间的设计、装饰的线条运用等,这种严谨的分析和学习可与其它专业课相结合、相联通,对将来的设计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4.实践教学法

中国工艺美术使用的广泛性、中国工艺美术材料的准备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提供了各项体验的可能。加之设计类院校一般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如服装染织、服装材料、陶艺、铁艺等实训工作室。比如,在讲到青铜及陶器造型时可安排陶艺实践课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空间环境不一定总是教室,可以是展示厅、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等,场地选择以突出课程内容的体验效果为目的。综合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根据具体需要,对环境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其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

(二)作业与考试的体验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练习常用的方法是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进行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这种纸面的练习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几次过后便失去了吸引力。由于教学方式的设计带来课程形式多样化,学生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主题性的辩论、造型装饰的临摹和创作、作品解说等。学生作为表现的主体,能够参与和互动,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试的形式、时间、评价方式都可以进行设计。理论测试与学生的作品展、学校演讲活动等都可成为平时成绩或试题的组成部分。作业和考试作业的评价要讲时效性,最好是当场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

四、结语

体验设计的概念已在产品设计领域广为使用,很多企业已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企业开发项目的依据。这与学校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突出受众的体验是这个时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无论是从理论教学的目的还是理论教学的效果来讲,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成为事件真正主体都将使其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有效。当学生将来参与到实际的案例当中时,表达的能力和求知的方法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3.1.

[2]B.H.施密特等著.周兆晴编译.体验营销,2003.1.

工艺实验论文篇2

化工工艺课教导创新及实践 化工工艺课教导创新及实践 化工工艺课教导创新及实践 强化实践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比如在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是其降低成本的主要方法,热量的综合利用则成为该工艺的核心,引导学生将该工段中的换热网络画出来,同时让学生利用化工技术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又比如在该工段中,脱碳过程涉及到甲烷化和吸收两种方法,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延伸,让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思想。加强专业综合实验,进行“方法论”教育[2]化工专业综合实验是工艺性的综合实验,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所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该实验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化工工艺科学实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该环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传授知识的模式,重视“方法论”的教育,教师只提供实验题目,例如:高性能吸水树脂的制备、天然水处理材料的制备、天然产物提取工艺的优化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例如:怎样根据所给课题去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如何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制定最终实验方案?如何选配实验设备、组织实施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有价值的结论等。这些实验安排不仅体现了化工工艺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学生对工艺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学会利用工艺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改革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只凭借一张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存在许多弊端,老师用全部学时授课,学生通过背书、记流程,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这样不但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气,同时也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达不到考核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时,对重要章节和典型流程进行深入介绍和讲解,对有的章节则进行总结介绍,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由老师设置问题考核自学效果,并计入平时成绩;而对有的章节则可以用专题讨论的形式,例如针对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乙烯液相加成制二氯乙烷工艺进行改进,指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完成PPT制作,并进行专题讨论,最后提交小论文,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采用这种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不仅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对工艺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还可以减少某些学生靠考试作弊等偶然因素而取得及格的可能,从而培养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工艺实验论文篇3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艺术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结合我省艺术专业的特点,制定本评审条件,作为艺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的指导标准。

第二条艺术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为:一、二、三、四级编剧;一、二、三、四级作曲(作词);一、二、三、四级导演(编导、指导);一、二、三、四级指挥;一、二、三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和舞台美术设计员(初级);一、二、三、四级摄影(摄像)师;一、二、三级录音师和录音员(初级);一、二、三级剪辑师和剪辑员(初级);一、二、三、四级文学编辑;一、二、三、四级音乐编辑;一、二、三、四级演员;一、二、三、四级演奏员;主任舞台技师、舞台技师、舞台技术员;影视制作和放映技术专业的主任技师、技师、技术员。

第三条按照本申报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具有被聘任为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艺术创作、文艺编辑、艺术表演、器乐演奏、舞台技术、影视技术的专业人员:

(一)艺术创作

戏剧、影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艺术专业的编剧、作曲(作词)、导演(编导、指导)、指挥、舞台美术设计、以及摄影(摄像)、录音、剪辑等技术工作。

艺术专业的文学编辑、音乐编辑等技术工作。

(三)艺术表演

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艺术专业的舞台表演及影视表演等技术工作。

(四)器乐演奏

戏剧、影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艺术专业的器乐演奏或伴奏等技术工作。

(五)舞台技术工作和影视技术工作

戏剧、音乐、舞蹈、影视、曲艺、杂技等艺术专业的灯光、道具、服装、效果、化妆等演出工作中的制作、操作和管理等技术工作,以及影视制作与放映技术工作。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五条凡申报艺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六条对申报参加艺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在资历、学历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正在艺术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艺术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其中:由初级(四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级(三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者,需任现职满四年以上;由中级(三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副高级(二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者,及由副高级(二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正高级(一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者,需任现职满五年以上。

(二)申报艺术创作类的编剧、作曲(作词)、导演(编导、指导)、指挥、舞美设计、摄影(摄像),以及文艺编辑类的文学编辑、音乐编辑、录音、剪辑、影视技术等中级(三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人员,需具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申报此类副高级(二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者,需具有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申报此类正高级(一级)艺术专业技术职务者,需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三)业绩突出,贡献巨大,但未满规定任职年限或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艺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破格晋升的有关规定,予以破格晋升。

第七条申报评审编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编剧

1、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2、基本掌握本专业创作技巧,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有独立创作的作品或参加过2部剧本的集体创作。

3、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和培养前途。

(二)三级编剧

1、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2、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创作技巧,有独立创作的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3、担任四级编剧以来,有2部以上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由专业文艺团体排演,或由影视制片部门拍摄并播映发行。

4、所创作的作品,能达到一定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作品在市(地)以上艺术比赛、影视展评中获奖。

(三)二级编剧

1、具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和较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编剧以来,有3部大中型舞台剧本(或影视剧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由专业文艺团体演出50场以上,或由影视制片部门拍摄录制,并播放发行。其中,有2部作品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影视展评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4、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具有指导中、初级编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一级编剧

1、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很高的创作水平。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修养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编剧以来,有4部大、中型舞台剧本(影视剧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由专业文艺团体演出80场以上,或由影视制片部门拍摄录制,并放映发行。其中,有2部在全国专业艺术比赛评奖中获剧本奖或创作奖,或在省级艺术比赛或评奖中获一等奖。其代表性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

4、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培养指导优秀创作人才成效显著。

第八条申报评审作曲(作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和工作能力、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作曲(作词)

1、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修养,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

2、基本掌握本专业创作技巧,有一定的艺术成果。

3、能在有关人员指导下,完成辅艺术创作任务。

(二)三级作曲(作词)

1、有较好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修养。具有较系统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2、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创作技巧,有较高的作曲(作词)水平。

3、担任四级作曲(作词)以来,独立创作过小型作品8个以上,或大中型作品2个以上。专职影视作曲要能够正确理解剧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导演意图,并能够独立承担影视剧目的作曲工作,做到与剧目内容、风格协调。

4、所创作的部分作品,在市(地)以上报刊发表、出版,或录制成音像节目播放。

(三)二级作曲(作词)

1、具有较高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造诣,在作曲(作词)艺术上有所建树。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和较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够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作曲(作词)以来,创作小型作品8个以上,或大中型作品2部以上,其中,有1部作品在专业文艺团体演出,或录制成音像节目在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播放,并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评奖中获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专职影视作曲要能够承担难度较大的影视剧目作曲任务,其作品对提高影视片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达到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4、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在培养指导中、初级作曲(作词)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四)一级作曲(作词)

1、具有很高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造诣,在作曲(作词)艺术上成就显著。创作上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作曲(作词)以来,有4部大中型作品由省级以上专业文艺团体演出,并有1部作品获得部级奖励或在省级艺术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代表作品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专职影视作曲,要能承担大型高难度的影视片作曲,其作品能与影视片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并在渲染气氛、深化角色内在感情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4、担任二级作曲(作词)以来,有3部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大中型作品或理论研究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出版过专著。

5、培养指导优秀专业作曲(作词)人才成绩显著。

第九条申报评审导演(编导、指导)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导演(编导、指导)

1、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

2、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

3、能在有关人员指导下,完成部分导演业务工作。影视业的四级导演在具备上述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应能较好地掌握场记业务。

(二)三级导演(编导、指导)

1、具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2、熟练地掌握导演(编导、指导)业务和创作技巧,并能对自己的导演创作经验作出总结。

3、独立完成过4部大中型剧(节)目或一定数量的影视片(片种不限)的导演任务。影视业的三级导演在具备上述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出色地完成场记职责。

4、有一部作品在市(地)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

(三)二级导演(编导、指导)

1、具有较高的导演(编导、指导)技巧和艺术造诣。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导演(编导、指导)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的排演或影视剧(节)目的制作中,能出色地完成导演(编导、指导)任务,其中有2部剧(节)目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剧(节)目展评中获奖。

4、担任三级导演(编导、指导)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具有指导中、初级导演(编导、指导)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一级导演

1、具有很高的导演(编导、指导)技巧和艺术造诣,在导演(编导、指导)艺术上有突出成就。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导演(编导、指导)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导演到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的排演或影视剧(节)目的录制中,能出色地完成导演(编导、指导)任务,其中有3部剧(节)目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其代表作品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4、担任二级导演(编导、指导)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优秀导演(编导、指导)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条申报评审指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指挥

1、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基本的指挥技巧,有一定的指挥能力。

3、能担任一般作品的指挥工作。

(二)三级指挥

1、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能较熟练地掌握指挥技巧,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有较高的指挥水平,并具有训练乐队的能力。

3、能在专业文艺团体的剧(节)目排演或音像剧(节)目的录制中,完成指挥任务,并具有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4、所指挥的部分剧(节)目,在市(地)级以上艺术比赛和影视展评中获奖。

(三)二级指挥

1、具有较高的指挥技巧和艺术造诣。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具有较强的训练乐队(团)能力。担任三级指挥以来,担任过各种不同风格作品的指挥工作。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的排演或音像剧(节)目的录制中,能较好地完成指挥任务,所指挥的剧(节)目有2部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奖。

4、担任三级指挥以来,在省级以下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对于培养指导中、初级指挥专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四)一级指挥

1、具有很高的指挥技巧和艺术造诣,在指挥艺术上有突出成就。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具有很强的训练乐队的能力。担任二级指挥以来,成功地担任过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型音乐、舞蹈、歌剧、舞剧的指挥工作。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的排演或音像剧(节)目录制中,能出色地完成指挥任务。所指挥的剧(节)目有三部以上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4、担任二级指挥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指导优秀指挥专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一条申报评审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舞台美术设计员

1、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历史文化知识,受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

2、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创作方法。影视业专门从事动画、木偶、剪纸、特技、字幕等专业设计工作的美术设计员,还应基本掌握相关的制作工艺。电影美术工作的人员应能够承担一般性的电影海报和宣传画的设计、创作。

3、能正确理解剧本思想内容及其历史背景,独立完成一般性的设计任务和绘制工作。

(二)三级舞美设计师

1、具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及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

2、基本功扎实。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并能解决设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指导美术设计员以及化妆、服装、道具和置景人员的工作。影视业的动画、木偶、剪纸、特技、字幕等专业设计人员,应熟悉本专业的整个工艺过程和表现手法。

3、在专业文艺团体演出中,能较好地完成舞美设计工作任务或独立完成一般性影视剧(节)目的设计任务。电影美术工作人员应有一定数量较有水平的电影宣传美术作品及有关美术设计、布置成果。

4、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创作的部分舞台美术作品,在市地级以上艺术竞赛、影视展评中获奖,或在省级以上舞台美术展览中获得好评。

(二)二级舞美设计师

1、具有较高的舞台美术(动画、木偶等)创作水平和艺术造诣。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舞美(动画、木偶等)设计师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排演或影视剧(节)目录制中,能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其设计作品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舞台美术展览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影视业的动画、木偶、剪纸、特技、字幕等专业设计人员,应能解决本专业设计、制作方面各种技术、艺术问题。电影美术工作人员须有相当数量较高水平的电影宣传美术作品及其它美术设计、布置成果。

4、担任三级舞美设计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对于培养优秀舞美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一级舞美设计师

1、具有很高的舞台美术创作水平和艺术造诣,在舞台美术(动画、木偶等)创作上成就显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及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与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舞美(动画、木偶等)设计师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舞台剧(节)目的排演或影视剧(节)目的制作中,能出色地完成舞美(动画、木偶等)设计任务。所创作的舞台美术(动画、木偶等)作品,有2部以上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舞台美术展览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影视业的动画、木偶、剪纸、特技等专业的设计人员(字幕设计岗位不设一级),应能够解决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

4、担任二级舞美设计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优秀的舞台美术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二条申报评审摄影(摄像)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摄影(摄像)师

1、具有一定的美学和文学艺术修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基本的摄影(摄像)技术及操作技能。能协助摄影(摄像)师解决一般性的艺术、技术问题。

3、能承担局部性的摄影(摄像)任务,并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技术质量要求。

(二)三级摄影(摄像)师

1、具有较好的美学和文学艺术修养,了解国内外摄影(摄像)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摄影(摄像)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熟悉摄影(摄像)技术(包括照明、洗印的相关技术),能独立完成一般剧(节)目的拍摄任务,并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具有较丰富的摄影(摄像)工作经验。参与过一定数量的大中型作品(片种不限)的摄影(摄像)工作,在摄影(摄像)艺术处理上,能正确体现剧本的艺术风格。

4、所参与的摄影(摄像)作品,在市(地)级以上影视展评中获奖。

(三)二级摄影师

1、具有较高的摄影(摄像)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拍摄任务,解决本专业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摄影(摄像)作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理论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摄影(摄像)师以来,在一系列影视剧(节)目(片种不限)拍摄录制中,能较好地完成摄影(摄像)任务。所拍摄的作品,有2部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省内同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

4、担任三级摄影(摄像)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对于培养专业摄影(摄像)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一级摄影(摄像)师

1、具有很高的摄影(摄像)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够指导、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拍摄任务,解决本专业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进行系统地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摄影(摄像)师以来,在一系列大中型影视剧(节)目(片种不限)拍摄录制中,能出色地完成摄影(摄像)任务,所创作的摄影(摄像)作品,有3部以上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影视展评中获奖。其代表作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4、担任二级摄影(摄像)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优秀专业摄影(摄像)人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三条申报评审录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录音员

1、掌握基本的录音技术以及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完成辅的录音工作。

2、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学艺术修养和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了解录音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情况。

(二)三级录音师

1、能够掌握录音技术及其实际技能,熟悉录音生产工艺,并能独立完成一般性剧目、作品的录音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音乐与文学艺术修养。对录音作品和声音质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3、完成过一定数量的录音任务,具有较为丰富的录音工作实践经验。在声音处理上有体现剧本、作品的艺术风格。

4、有部分录音作品在市(地)级以上评奖、比赛中获奖。

(三)二级录音师

1、具有较高的录音专业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全面掌握录音生产工艺,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录音任务,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对于录音作品和声音质量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理论见解。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三级录音师以来,在一系列大中型剧(节)目的录制中,能较好地完成录音任务。有录音作品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展评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省内同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

4、担任三级录音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录音艺术处理上有一定的创新和建树。对于培养专业优秀录音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一级录音师

1、具有很高的录音专业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够指导、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录音任务,解决本专业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工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录音师以来,在一系列的大中型剧(节)目的录制中,出色地完成录音任务,并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所录制的录音作品,有2部以上在省级以上艺术竞赛和影视展评中获奖。

4、担任二级录音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录音艺术、技术工作的发展和培养专业优秀录音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四条申报评审剪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剪辑员

1、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剪辑技巧。

2、掌握影视制作和剪辑工艺过程,熟悉声画同步套片工艺和特殊技巧的制作常识。

3、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能在剪辑师的指导下,承担正常的声画组接和一般的剪辑工作。

(二)三级剪辑师

1、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2、熟悉剪辑工艺过程及各种创作技巧和手法,能独立完成一般性影视剧(节)目的剪辑任务,解决剪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在一系列影视剧(节)目的拍摄录制中,能正确领会剧本和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剪辑处理上协调、流畅,基本符合剧情要求和导演意图。

4、能够指导剪辑员的工作和学习。

(三)二级剪辑师

1、具有较高的剪辑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独立承担各片种难度较高的剪辑任务,解决剪辑工作中较复杂的问题。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剪辑师以来,在一系列影视剧(节)目的拍摄录制中,能根据剧本主题,通过剪辑手法出色地体现导演意图,较好地完成剪辑任务(片种不限),并对剪辑艺术及其表现手法有所创新,在省内同行业中享有一定声誉。

4、担任三级剪辑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文章。

5、对于培养剪辑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一级剪辑师

1、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能够指导、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剪辑工作,解决本专业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在剪辑创作手法和技巧处理上,有较多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对自己的艺术成果与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剪辑师以来,在一系列影视(广播)剧(节)目拍摄录制中,能根据剧本主题和剧情要求,通过创造性的剪辑处理,丰富导演的艺术构思,增强艺术效果,出色的完成剪辑任务。所剪辑的作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其代表性作品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4、担任二级剪辑师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剪辑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及培养优秀剪辑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五条申报评审文学编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1、熟悉文学编辑工作的内容和编辑技巧,有一定的培养前途。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了解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能进行剧本的组稿、通联和其他一般性业务工作。

1、能较熟练地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学编辑技巧,对作品作出较正确的分析和鉴别。

2、具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系统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能独立组织、扶植剧本,向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影视制片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可投产剧本,并有部分剧本已被采用,或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

4、担任四级文学编辑以来,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一定水平的戏剧评论或影视评论文章。

1、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学与影视文学编辑技巧和艺术造诣。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组织、扶植剧本稿件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能对国内外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3、担任三级文学编辑以来,组织、扶植过较多数量的投产剧本。其中,有的作品达到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担任三级文学编辑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艺术评论文章。

5、具有指导中、初级编剧和文学编辑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1、具有娴熟的戏剧文学与影视文学编辑技巧和很高的艺术造诣。对于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发展贡献显著。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很强的组织、扶植剧本稿件的能力。对地国内外文学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编辑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从理论高度进行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文学编辑以来,组织、扶植过较多数量的投产剧本,其中有部分作品达到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社会公认为优秀作品,并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4、具有很高的写作水平,担任二级文学编辑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4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性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优秀编剧和文学编辑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六条申报评审音乐编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1、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基本掌握声乐、器乐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承担音乐资料的收集、整理、复制、保存等工作任务。

3、能够为音乐编辑提供舞台作品和影视片背景音乐素材,并协助音乐编辑进行素材选编工作。

1、具有较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能较系统的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较熟练的音乐编辑技能,能独立承担一般舞台剧和影视片的音乐编辑任务。

3、具有一定的音乐编辑工作经验,能使自己的编辑作品与影视片或舞台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并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4、担任四级音乐编辑以来,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过2篇以上专业评论文章。

1、具有较高的音乐编辑技能和艺术造诣,对音乐语言有较强的鉴别能力。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和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音乐作品及其编辑工作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音乐编辑以来,完成过一定数量难度较大的作品的音乐编辑任务。编辑作品对深化影视片和舞台作品主题思想,加深剧目艺术感染力,起到较好的效果,并获得较高的评价。

4、担任三级音乐编辑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在培养指导中、初级作曲和音乐编辑专业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具有很高的音乐编辑技巧和艺术造诣,在音乐编辑业务方面成就显著。

2、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相关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有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音乐作品及其编辑工作的艺术成果,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音乐编辑以来,出色地完成过大量的高难度的作品的音乐编辑任务。其编辑作品能成功地强化影视片和舞台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强剧(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4、担任二级音乐编辑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4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文章或出版过专著。

5、对于培养优秀的作曲和音乐编辑专业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七条申报评审艺术表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演员

1、接受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

2、基本掌握本专业的表演技巧,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3、在导演或艺术指导的帮助下能完成演出任务

(二)三级演员

1、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表演技巧,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和艺术实践经验。

3、担任四级演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演出中,多次担任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能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表演任务,并成为本剧团的业务骨干。

声乐演员,能完成独唱、领唱任务。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能演唱外国歌剧选段或歌曲。

舞蹈演员,能完成不同风格的群舞、组舞、领舞或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的表演任务。

杂技演员,主演的有关节目能达到省内同类节目的中上水平。

影视演员(包括配音演员和木偶、剪纸动作),应熟悉影视剧(节)目的拍摄知识,参加过一定数量的影视剧的拍摄工作。

4、担任四级演员以来,其部分剧(节)目的表演在市(地)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录制成音像剧(节)目在电台、电视台播放。

(四)二级演员

1、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表演水平。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演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剧(节)目排演或音像节目及影视剧的录制拍摄中,多次出演主要角色。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

声乐演员,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并能够举办独唱音乐会。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

舞蹈演员,能胜任多种风格的领舞、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并多次在大中型舞剧或舞蹈中担任主要角色。

杂技演员,主演的有关节目,达到国内同类节目的中上水平。

影视演员(包括配音演员和木偶、剪纸动作),应了解国内外影视表演艺术的流派和发展趋势,在表演艺术上有所创新。

4、对于培养优秀专业表演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五)一级演员

1、具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造诣,在表演艺术上成就显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演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中大中型剧(节)日排演或音像节目及影视剧的录制拍摄中,多次出色的担任主演,有自己的代表性剧节目,其部分节目在全国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高奖。

声乐演员,能举办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独唱音乐会。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应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舞蹈演员,能举办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舞蹈专场演出。

杂技演员,主演的部分节目有重大创新和突破。

影视演员(木偶、剪纸动作岗位除有特殊贡献者外,一般不设一级),熟悉国内外影视表演艺术的流派和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4、其代表性剧(节)目在省内有重大影响,是本专业或本剧种的著名演员。

5、对于培养优秀专业表演人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十八条申报评审器乐演奏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四级演奏员

1、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

2、受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基本掌握本专业演奏技巧,有一定的演奏能力。

3、在指挥和艺术指导的帮助下,能够完成演奏任务。

(二)三级演奏员

1、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基本功扎实,能够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演奏技巧,具有较强的演奏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

3、担任四级演奏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的一系列大中型剧(节)目的排演或音像剧(节)目的录制拍摄中,多次担任独奏、领奏和伴奏,能够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演奏任务,并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4、担任四级演奏员以来,所演奏的部分剧(节)目在市(地)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录制成音像节目在电台、电视台播放。

(三)二级演奏员

1、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造诣,在演奏艺术上有所创新。

2、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能进行系统的总结。

3、担任三级演奏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剧(节)目演出或音像剧目录制及影视剧配乐中,多次担任独奏、领奏和主要伴奏任务,有自己的代表性曲目,并能举办独奏音乐会。所演奏的部分剧(节)目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或影视展评中获奖。

4、对于培养优秀演奏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一级演奏员

1、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演奏艺术上贡献突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艺术成果和创作经验能从理论高度作出系统的总结论述。

3、担任二级演奏员以来,在专业文艺团体一系列大中型剧(节)目演出或音像节目录制及影视剧配乐中,多次出色的担任独奏、领奏和主要伴奏任务,并成功地举办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独奏音乐会,所演奏的节目多次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得高奖,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4、对于培养优秀专业演奏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十九条申报评审舞台技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舞台技术员

1、基本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制作、操作技能。

2、受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了解舞台工作规律。

3、能够在舞台技师的指导下,解决演出中相关的技术问题,完成演出任务。

(二)舞台技师

1、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艺术素养。

2、能够熟练地掌握舞台工作规律,熟悉本专业制作、操作技巧。

3、能够在不同的舞台条件下,完成演出任务。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演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能够指导舞台技术员的工作。

(三)主任舞台技师

1、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能全面掌握舞台操作技术。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能够对自己的艺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

3、能够熟练地掌握舞台工作规律和专业技能,精通本专业技术,出色地配合导演和演员完成演出任务,及时准确地发现、解决演出过程出现的重大问题。

4、对于培养优秀专业舞台技术人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成绩显著。

第二十条申报评审影视制作和放映技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在专业理论、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方面的要求如下:

(一)(影视)技术员

1、基本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制作、操作技能。

2、受过系统的基本专业技术训练,了解影视技术工作规律。

3、能够在技师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完成本专业一般性技术(艺术)工作任务的能力。

(二)(影视)技师

1、具有较系统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艺术素养。

2、具有较丰富的艺术(技术)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实际制作、操作技能。

3、熟悉影视专业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独立承担本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并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4、独立完成或直接参加完成过影视制作、放映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技术试验、验收工作;或者完成一项以上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比较复杂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

5、具有撰写技术、工程、业务报告的能力,并能够指导技术员的工作。

(三)(影视)主任技师

1、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熟悉影视艺术(技术)专业知识和生产工艺,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制作、操作技能。

2、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

3、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推广、应用国内外新技术。能够独立主持、承担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类专业技术问题。

工艺实验论文篇4

关键词:材料成型;工程认证;实验;教学改革

一、前言

当前我国提倡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同时也是高校审核评估和工程认证中重点考核内容。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核心理念,区别于传统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为了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亟须改革我校材料成型专业塑性成形方向专业综合实验,结合新的培养目标和工程认证体系,改进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变更教学内容。本文结合我校材料成型专业塑性成形方向专业课程,分析了现有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并通过研究型综合实验教学的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型综合实验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理论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将研究和思考作为灵魂,有助于培养创新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实验过程中鼓励自主实践,激发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索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从而开发构建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这个过程对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成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先进性和创新性不足,体现在教学内容落后于课程知识前沿。近三年来,为申请专业工程认证,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有很大更新,但是专业综合实验依然没有变化。(2)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深入性不足,体现在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缺少研究性、工艺连续性实验,不能体现各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3)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不足,体现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不够合理,有些教学设备比较老旧,难以用于新的综合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不能完整涵盖专业知识结构,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研究型实验改革的方案和实施过程

1.改革方案。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拟采取如下方案进行研究型实验的教学改革,可简述为三个关系和三个内容。首先要理顺三方面的关系,分别为:(1)主干专业课程和专业综合实验内容的关系;(2)实验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关系;(3)实验教学模式和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关系。这三方面分别关联着研究型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模式。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做好研究型实验的开发。在理顺以上三方面的关系后,需要做综合实验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1)研究型实验教学思路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教师教学思路的更新,通过教学培训、研讨等形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2)修改综合实验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3)实验设备的更新以及工具的设计。以上内容既包括教师教学方法、思路的变革,也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准备,这些工作是并行的。

2.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依据前文提出的实验改革方案(三个关系和三个内容),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教学思路的更新。由于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理论的逐渐发展,实验教学依旧没有变化,导致实验教学落后于专业前沿。所以开发研究型实验,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沟通和研讨,将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紧跟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把课堂理论教学中具有研究型的内容引入实验教学,并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思想去实践。教学过程由理论课教师与实验人员共同完成。(2)实验内容的确定。目前,塑性成形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塑性成形原理、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轧制理论与工艺、模具制造工艺等。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成型理论、工艺及模具设计,由材料成型理论支撑。首先,从专业课程中找出可以建立研究性和工艺连续性实验的课程,例如轧制理论与工艺、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两门课程可以综合在一起,通过轧制实验获得板材,再进行板材的冷冲压实验。其他课程实验可以与模具制造工艺相结合,先设计工艺和模具,再通过编程、数控加工等方法制作模具中的典型零件。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还要将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与塑性成形理论有机结合,制定实验大纲,设计实验要求、目标和内容,撰写指导性文件———《专业课综合实验指导书》等。(3)实验相关文件的制定。在原有专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工艺问题,更新实验参数,并全面考虑可能的影响因素,将参数分类为定量和定性。将实验流程按照研究型的思路设置背景、目标、方法、手段、结果和分析等步骤,将传统的实验模式转变为科学引导、寻求方法、采取手段、观察现象和理论分析等环节,即以研究为核心,最终能够验证或解决工程和工艺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实验相关的规程文件,除实验大纲和指导书外,实验室也要配备实验设备看板、实验操作流程看板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标识等。(4)实验设备与工模具的更新。为了满足研究型实验教学需求,需要更新和配置实验设备,根据塑性成形方向的主干工艺课程,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设计了合理的实验工模具并委托制造,使之适应实验教学。(5)研究型实验教学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型综合实验的实施分为专业课程相关的理论指导、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和实验报告各环节,验证设计性实验的开发效果,是否真正达到了设计的实验目的。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工艺实验论文篇5

1.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ning)理论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Kolb)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过程过后反思、交流分享,再总结提升为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成行为的改变。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向内学习,强调知行合一,注重通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事物,这是一个有力激发个人潜能、获得个人及团队成功的学习工具。

2.体验式学习理论对于普通高职艺术教育改革的意义。第一,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各种有针对性的项目“游戏”,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与他人合作的愉快中,体会到的学习的乐趣,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第二,体验式学习“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自己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事前不作任何指导和理论讲解,摆脱了来自前人的限定与暗示,学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导引,有利于新思维的产生;另一方面,团队学习使“头脑风暴法”有用武之地,不同见解的对立冲突往往有灵感的火花产生。第三,体验式学习活动跨领域地分享内容,有利于公共艺术课程“人文价值”的实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面对文理各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应与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融合贯通。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不是由教师事先圈定的,而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出来的。同样的活动,不同专业和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的人,必然有不同的体会,在集体分享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第四,体验式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的引导由教师对学生的感悟进行提炼归纳后,紧密联系学生学业与生活加以理论指导,把艺术教育“慢热”的德育、智育功能在体验课程的过程中消解融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润物无声地完成。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教育理念实施的实践典范。体验式学习,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

3.体验式艺术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面向全员的公共性。体验式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在校生,即使没有任何艺术基础,也可以参与到所有活动项目中,体会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精神满足。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校园艺术教育或高或低的“门槛”,做到全员参与。学生兴趣盎然,将课堂演绎成一个体验学习的乐园。二是严密的组织流程。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但体验式艺术活动过程非常严谨。针对不同的项目活动,在情景设计,时间、活动规则、安全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要求。人文化地把质量、安全、环保理念贯穿于自由的艺术创作中,使创作的艺术生命力得以保障和发扬。三是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队的完美融合。体验式艺术活动是一种团队学习活动,是团体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优势,达到“1+1>2”的效果。知识共享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理念中,实现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从而隐性地促进学生艺术的成长。四是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同行者。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全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参与团队决策,不示范,不指导,不纠错。课后,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梳理、点评和理论提升,从艺术创作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促进成长。五是“双核”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创的体验式艺术活动设计,不但关注艺术创作的结果,而且重点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注重以人为本,催化艺术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传统艺术教育人文功能的实现,往往依赖时间的沉淀和学生个体的“悟性”,新的形式有目的地将这种功能进行了催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快速提高。从实践来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注重从课程中得到人文素养提升,积极参与分享讨论,分享反思环节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艺术创作的时间。

二、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艺术教育的探索

1.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开发。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将体验式学习的先进理念融入艺术教育,解决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创了一种将体验式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新形式,我们称之为“体验式艺术活动”。“体验式艺术活动”是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以特定的艺术创作为实践内容,由情景布课、艺术创作、回顾分享三个环节串联而成。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特定内容的艺术创作行为,并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分享,一是对艺术创作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二是对团队决策、合作沟通、创新等方面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和综合素养得以提高,对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遵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体验式学习模式,开发了多项体验式艺术活动,如已开发的“建塔”“合力造桥”“绳索系列课程”“自画像”“LOGO定向”“鼓舞飞扬”等近20个项目。

2.与高职专业及公共课程结合的探索。“体验式艺术活动”产生的初衷之一是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真正的“公共性”,如将其应用于现有的各种课程方法,包括艺术类和非艺术类课程,甚至一些专业课程,才能快速发展体验式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益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如尝试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合力造桥”项目。要求将团队一分为二,在规定时间内,共同搭建一座桥(模型),并对桥的美观(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承重)进行评比,对造桥过程中团队的表现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一是实现创意设计多样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效契合,写实体现;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三是使学生感受最有效地利用物资和人力资源;四是使其树立双赢心态,实现成果最大化。在实际运用中,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活动广泛开展,还可以与建筑工程、管道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师配合,将项目应用于工程力学、立体构成、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热烈欢迎,将艺术、科学、人文教育完美共融。类似的项目还有“建塔“”绳索课程之搭房子”等。

3.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体验式艺术活动目前还是实验阶段,主要是开发活动项目和找到与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结合方式。但从长远来看,由一系列的“体验式艺术活动”组成的科学系统的“体验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要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背景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研究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探索艺术教育新形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避免几种倾向:一是对体验学习的“泛滥和概括化”倾向,认为只要安排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或切实感受,这就是体验式学习;二是只关注体验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过程;三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体验的“趋同化”。

4.挖掘体验式艺术教育与生活链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一,深入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学习形式。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头脑风暴、集中集体智慧等现实策略,让学习者有积极参与的机会,有主动体验的过程。其中体验式实践活动,除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外,更包括“经历一些新奇的,未曾尝试过的或固有习惯盲区的历奇的活动过程”。这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切实体验过程。

第二,探索体验学习中有效体验的策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与培养形成各种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形成与丰富的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体验痛苦、欢乐、喜悦,感悟正义、良知、善恶、同情等,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其道德内化。情境设计、工具、道具的制作使用,现场氛围的营造与控制,项目管理技术的现场应用等,都有效促进了学生有效的体验过程,是一种艺术化的有效体验。

第三,挖掘体验学习与生活链接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生活场景,融入角色体验,使学生感官参与,深入体验。通过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跳一跳等多种形式,使心理、感官、肢体等多层次的体验丰富呈现,有效叠加,使体验更深刻地与生活链接并艺术地呈现、体现。如常见的学生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学生团体旗帜、LOGO、歌曲等组织文化符号的设计,利用班会、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的有效链接和艺术呈现。

第四,探索促进学生“历奇”经历以及应对困难能力的可行方法。通过项目活动的针对性设计、组织实施、安全过程控制等,以活动“体能消耗适中,心理挑战巨大,团队熔炼为主”的实践基调,引导学生利用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体验。如创设情景剧、角色体验、编编歌词、想象画、写实化等。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研究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内化吸收,提升应对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是我们深入思考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为大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空间,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智的有效媒介的探索初衷得以初步实现。

工艺实验论文篇6

关键词 口腔工艺;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40-02

订单式培养即学校与某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下学期还要共同组织教学,最后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的培养模式。因此,在实验室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创建与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先在教学楼上理论再到实验楼实训的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先操作再进行理论总结或同步进行,全程构建技能培养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

口腔工艺技术是以生物力学、材料学、冶金学等有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以研究各种修复治疗为目的,用符合人体生理的技术制作方法,制作修复体和正畸矫治器的一种专业技术。以口腔工艺概论、口腔牙体解剖、牙合学、材料学等课程为支撑,为口腔修复、正畸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整合了口腔工艺概论、牙合学、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与口腔修复专业课的界限。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每个工艺实训项目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为培养顶岗实习的工作能力打下基本功。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讲教师(模头)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

1 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的实施思路

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以口腔技工全口义齿修复、固定修复、可摘修复、活动矫治器等的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技师职业素质相融合为教学目标,深化工艺技能实训的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同时开展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一体化。每周在黑板右下角注明每周每次课的操作项目任务和目标,左下角标注每次操作项目参考教材第几页,通过运用讲授、演示、个别学生单独指导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制作、考、交”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听课质量和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明确实验项目目的、要求和步骤。

在口腔工艺技能实训教学环节中,专业理论和实训操作循序渐进,抽象和直观相互交替,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重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操作潜能,在实验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统一考核标准,提交实训作品。

2 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的实施步骤

课程目标的制定 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覆盖面较广,内容涉及口腔工艺概论、口腔牙体解剖、牙合学、生物力学、材料学、口腔修复、正畸和美学等,为学生将来走上口腔技师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齿科工艺加工流程及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将课程分为四大工作模块(见表1)。

课程学时的分配 根据课程实际需求,采取的教学安排如下:3年制学生接触专业课第一学期口腔工艺技能实训总共28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训256学时。

课程教学实施 口腔工艺技能实训课程使用卫生部规划的必读教材有材料学、口腔牙体解剖、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正畸、口腔修复学等课程专业内容,知识面广阔。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口腔修复工艺技能实训为主线,以实现和完成口腔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工艺技能操作为目标,遵循口腔工艺流程“程序全面系统性”和“训哪个模块就学哪个模块;结合生产技术现状和加工企业用工需求,有什么技术需求就强化什么技术”的原则,把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授课计划按四大模块划分,每个模块结合不同的缺失类型,设计不同的修复方法,教会学生铸造技术、冷弯技术、打磨技术等,并掌握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设备的使用;由教师把学生分为3组(8~10人为一组),与实验师同步对每个实训项目操作任务的要点、步骤、多种方法进行详细分解并进行操作演示,并在步骤演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作规范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实训课演示前先组织本组学生针对前次实训课后的实验作品从好到差依次排列,引导学生相互点评、共同纠正,取长补短,以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迅速提高学生自我测评、自我纠错的水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演示步骤进行操作为主线,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错;最后由模头讲授理论知识指导为辅助,总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巩固和提高。

除了以上这种将操作演示、发现解决问题、学生实训练习、理论总结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布置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操作模块内容相关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询相关资料,巩固操作模块理论,使学生完成文献检索,改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加深理解和巩固每次实训课所学的专业模块,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困惑

1)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探究理论,一样能全面掌握技术。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形式和内容比较统一,更注重实效。在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课时每周只有2节,更多穿插在演示教学中,能否做到强化实践教学,有待于后期进一步验证。

2)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规范,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章可循,否则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考核办法和督导等容易出现问题。

3)尽管理实一体化教学能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不适合所有医学专业,除非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添置配备全新防尘教学设施,如多媒体、电子实验室教学软件和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

4)口腔工艺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表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与特点的,但是该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学生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仇恒佳,蔡健,成海钟.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22129-22131.

[2]董晓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8-19.

[3]冯薇.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J].电子世界,2012(12):169.

[4]刘会娟.“产品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42.

工艺实验论文篇7

传统手工印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染缬”。缬指的是染花的丝织品或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主要包括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即今天所说的扎染、蜡染、夹染和{印花布。这几种传统印染工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的手工印染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朱红色麻片上,人们看到当时的纺织品已经开始染色了。传统民间手工艺人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代代地传下来,这些技艺都是专业化的、以家庭作坊和行会组织形式存在。这些手工艺人能很好地传承技法,但他们缺少与社会的交流,制作出的产品缺乏创新,也不够时尚,不能被现代审美趋势所接受。

传统手工印染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将艺术创作与印染技术相结合,最好的教学方式便是教师综合讲授知识+学生课堂动手体验,提倡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感受传统印染工艺的魅力,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手工印染课程教学现状

手工印染课程是一门艺术创作与印染知识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课程。除了需要掌握相关的造型、色彩、图案设计等知识外,学生还要掌握相关的印染知识,尤其是通过实践掌握手工印染制作技法。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地强调基础知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对照教学大纲,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一味地接受理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封闭的,缺少互动,缺少动手实践的环节,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理论基础知识学得再扎实,对整个制作过程了解甚少,没有实践环节,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使手工印染技法真正成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进行创造设计的一种手段。

二、手工印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手工印染课程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学校应该建立“理论教学―动手实验―实地采风―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理论教学

首先让学生在专业教室里进行系统的印染知识学习,学会正确选择相应染料及媒染剂,熟悉纺织面料的基本属性,并结合视频、案例、PPT等手段,讲授手工印染的各种技法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以前对手工印染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扫清印染知识层面的障碍,从而减少学生制作作品的失败率。

(二)动手实验

学校要建设完善的手工印染配套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等教学硬件条件,如染缸、草木染料、布料、相关染料的工具等。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还要确保大部分时间用于让学生动手体验,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在干中学,在做中提高,增加实验次数,让学生逐渐积累经验。

(三)实地采风

在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方面,全国各地各有地方特色,比如扎染有巍山彝族扎染、白族扎染,蜡染有贵族苗族丹寨蜡染,蓝印花布有河北魏县蓝印花布、江苏南通蓝印花布等。这些手工艺都历史悠久,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机会,深入了解各个地方传统印染工艺的特色,与当地手工艺人进行交流,从图案、色彩、制作流程等艺术角度品味民间艺术的魅力,对当地传统手工印染所处的生存环境、民间习俗、精神内涵等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讨论总结

学生在完成一部分作品后,教师要安排学生开展小型讨论。学生要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的技巧进行交流,总结经验与大家分享,这样有助于大家互相借鉴,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犯相同错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三、结语

工艺实验论文篇8

[关键词]大艺术观;生态美学;生态本性

[中图分类号]B712.51;J01;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52-09

[作者简介]曾永成(1941―),男,重庆潼南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四川成都 610106)艾莲(1973―),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四川成都 610072)

Title: Big Idea for Aesthetics: Eco-composition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Art Form in Dewey’s Aesthetics

Authors: Zeng Yongcheng & Ai Lian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narrow definition of art in popular aesthetics, denotation of Dewey’s concept of art covers human’s entire existence,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big idea for aesthetics”. This big idea for aesthetics, with its multileveled eco-structure, reveals the life source of art, and with its peculiar form of openness, reflects an all-round return of art to its eco-nature, thus it’s of important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gnition of aesthetic existence and its ontological feature and function.

Key words: big idea for aesthetic; eco-aesthetics; eco-nature

斯蒂文・费什米尔(Steven Fesmire)在《杜威与道德想象力》的第七章“道德艺术家”中说:“流行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观,导致了哲学家们对艺术的忽视,因为根据这种观点,艺术巅峰脱离了日常生活。”①这里说的也正是杜威着意批判的观点。在杜威看来,流行的哲学和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只不过是巨大的艺术山峦上凸出的顶峰罢了,而艺术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个狭小的领域,它是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存在。就拿费什米尔说的“道德艺术家”这个概念来说,它意味着在道德领域内也存在着艺术,或者说道德也可以上升到艺术之境。与流行的艺术观念这种有限的外延比起来,杜威的艺术概念所具有的外延展现出一种“大艺术观”的格局。尽管对艺术这个概念的泛化使用到处可见,但是流行的美学对此并不理会,只不过看做一种修辞的借用罢了。而在杜威这里,与其自然主义经验论密切相关的大艺术观却是其哲学和美学中很重要的思想。这种大艺术观,不仅显示了杜威对于艺术的生成和功能的独特认识,而且充分体现了杜威对艺术的工具性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实践性社会功能的期许。这种大艺术观的开放性势态,展现了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艺术概念含义的演化及其在经验中生成的形态分化

无论是在杜威的美学文本中,还是在其他哲学文本中,“艺术”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而且对这个概念的使用越到后来就越是广泛而频繁。在这里,我们首先试着梳理一下“艺术”概念在杜威后期著作中使用的情况,借以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所发生的演化有一个大略的了解。

在1925年的《经验与自然》中,杜威认为“人们几乎普遍地把艺术的和美感的东西混淆不清”①。他似乎力求在与审美的区别中来界定艺术。他说:“我们从其含蓄的意义方面来讲,把经验当做是艺术,而把艺术当做是不断地导向所完成和所享受的意义的自然的过程和自然的材料”;“思想、智慧、科学就是有意地把自然事情导向可以为我们所直接占有和享受的意义。这种指导――即操作的艺术――本身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原来片面而不完备的自然变得十分完满。”②在这里,他使用了“操作的艺术”这个概念,直接把艺术与操作结合起来。这个“艺术”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在技术和技艺之上突出了“直接占有和享受的意义”,这就是说本来作为手段的操作由于其自身具有了目的性意义才成其为艺术,这个意思与日常生活中被泛化的艺术概念相近。

1930年,在《确定性的寻求》一开始论及人类如何逃避世界上的危险途径时,杜威先说了与命运和解的途径,然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另一种途径就是发明许多艺术,通过它们来利用自然的力量……他建筑房屋、缝织衣裳、利用火烧,不使为害,并养成共同生活的复杂艺术。”③这里说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力和管理社会的各种技艺,都与人的实践直接相关。还是在这部著作中,杜威以专章论述了“承受的艺术与控制的艺术”。他说:“曾经有过一个时期,‘艺术’和‘科学’实际上是具有同一意义的两个名词”;“也曾经有过‘工’艺和‘文’艺之分。这个区分多少就是工业艺术与社会艺术之分,及涉及事物的艺术和直接涉及人事的艺术之分。”④在这里,“艺术”分化为“工艺”和“文艺”――前者指“工业艺术”,这是“涉及事物的艺术”,“所涉及的仅仅是当做手段的一些事物”;后者指“社会艺术”,这是“直接涉及人事的艺术”,“所涉及的则是当做目的的一些事务,是具有最后的和内在的价值的一些事物”。而社会的原因使得这种区别更加显著了。⑤这种区分不仅造成了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分别,而且对理论与实践、心灵与身体、目的与工具的区分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区分中,文艺作为指涉人事和社会、具有自身目的、最后的和内在的价值的一种艺术(即所谓“高级的艺术”)而浮出艺术之海的水面。这个区分同时也是联系,它表明这种“高级的”艺术与工艺(技术)之间的生成性关联,说明前者尽管比后者“高级”,但它是从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生成或分化出来的。在这些区别中,“具有最后的和内在的价值”乃是关键的特征。这就是说,“工艺”还是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的结合,而“文艺”(或称人本艺术或社会艺术)则只有内在的目的(即以其自身为目的)的性质,在这类艺术中手段与自我享受的目的高度一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外在的目的了。

1934年的《艺术即经验》,是杜威专门论述艺术问题的著作。在论及艺术的表现问题时,他说:“人为的(artificial)、巧妙的(artful)与艺术的(artistic)之间的区别只是表面的。”①在这部著作中,杜威用“一个经验”对艺术加以明确的界定。在这里,杜威坚持了艺术与日常生活过程的连续性的基本思想,并且把艺术放到审美经验之上来肯定其审美性质。杜威说:“一个经验(取其所蕴含的意义)与审美经验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相异性。前者具有审美性质;否则的话,其材料就不会变得丰满,成为一个连贯的经验。”②这就是说,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必然是具有审美性质的;正是这种审美性质才使它成为一个因丰满而生动、因连贯而完整,并且具有个性的“一个经验”,成为艺术。杜威又说:“一个生机勃勃的经验是不可能被划分为实践的、情感的,及理智的,并且为各自确定一个相对于其他的独特的特征。情感的方面将各部分结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理智’只是表示该经验具有意义的事实;而‘实践’表示该有机体与围绕着它的事件和物体在相互作用。”③这样一个具有生命整体性特征的结构,蕴含着艺术作为“一个经验”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成为自然界生命发展的顶峰。

但是,即使在这里,具有审美性质的东西并不仅仅属于作为“一个经验”的艺术。杜威说:“最精深的哲学与科学的探索和最雄心勃勃的工业或政治事业,当它们的不同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时,就具有了审美的性质。”④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与科学、工业或政治事业,都可以在“构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时具有审美性质。显然,即使此时,杜威的艺术概念仍然存在两个层次的含义:处于基础层次的是生活的实践的艺术,这是“工艺”;而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则是作为“一个经验”及其作品的艺术,即专门供人审美的“文艺”。

值得注意的是,杜威用在“操作”、生活和实践上的“艺术”概念,并不是如同流行观念那样是对“高级的”艺术这一概念的泛化,而是两者之间同根而生的内在连续性所使然。也就是说,这不是借艺术这个词语来形容某种技术和技艺的巧妙高超和由此而生的可享受性,而是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性质和生成性关联。

在更晚的《人的问题》中,杜威还明确指出:“我们还必须注意与‘艺术’或‘人为的’相反的‘自然’或‘自然的’意义”;“科学明确地和毫无争论地是属于艺术方面而不是属于自然方面的事体。”⑤这里就显然是把艺术界定为“人为的”,而与“自然”或“自然的”相区别。在杜威的思想中,艺术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做”与“受”相结合的经验的产物,它当然是人为的――尽管存在着与自然的连续性。他说:“科学无论在方法方面还是在结论方面都是一种艺术。”⑥因为科学是从经验到实验的“再寻求”。不过,径直把科学说成就是艺术,显然与他在《经验与自然》中关于科学是艺术的婢女的观点相矛盾,因此他特地表明:“为了标志出科学这种艺术的这个具有区别性的因素,我将使用技术(technology)一词。”⑦按照这个说明,在这里出现的“工业艺术和商业艺术”以及“生产艺术”等概念中所说的“艺术”就都是“技术”的意思了。

综观杜威的艺术概念的演化,可以看出其间呈现出一个由操作(实践)到经验到审美经验以至“一个经验”的生成性线索,与这个线索对应的就是从操作(实践)到技术到工艺直到文艺的艺术观念的生成思路。在这个思路中,流行观念所指艺术出现在经验发展的最高层次,成了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最高成果。在这两个思路的对应和结合中,一种突破了流行美学和艺术学的狭隘视阈的大艺术观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本着“回归大地”的生态化的思路,杜威把凡是具有类似“一个经验”的行为都称为艺术,也就是说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那一切能够同时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技艺活动及其经验,都是艺术。正是出于对艺术的工具性的坚持,杜威极其反感“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而屡屡加以批评。在杜威心目中,艺术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首先是面向世俗日常生活的,这种大艺术观十分鲜明地突出了艺术与人的实践和操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在经验生成的连续性中揭示艺术的特殊性质

基于上述的大艺术观,杜威说:“把艺术的美的性质仅限于绘画、雕刻、诗歌和交响乐,这只是传统习俗的看法,甚或只是口头上的说法而已。任何活动,只要它能够产生对象,而对于这些对象的知觉就是一种直接为我们所享受的东西,并且这些对象的活动又是一个不断产生可为我们所享受的对于其他事物的知觉的源泉,就显出了艺术的美。”①这段话是在《艺术即经验》之前对艺术之美的本体内涵的最明确的说明,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艺术是“能够产生对象”的活动,而只有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具体事物或事件才能成为对象;第二,“这些对象的知觉就是一种直接为我们所享受的东西”,也就是对于人的维持和发展生命的要求具有肯定性价值的东西,这点最为重要;第三,“这些对象的活动又是一个不断产生可为我们所享受的对于其他事物的知觉的源泉”,就是说对对象的享受具有生成性的工具意义,能够生产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觉,使人对事物之美的直觉能力得到提高。这三个层次之间具有递增累积的联系,一层比一层更进一步,也更为深入。

在《经验与自然》中,杜威对于艺术的特殊性质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论述。杜威说:“‘在激动中的宁静’(repos in stimulation)乃是艺术的特征。秩序和比例,如果它们是唯一的东西,也就会立即枯竭,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讨厌的和具有拘束力的监工。当它使人松弛的时候,它就是艺术了。”②这说出了秩序和比例之外,生命活力的生动而自由的表现对于艺术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杜威又说:“自然界基本的一致性使得艺术具有形式,因而这种一致性愈是广泛和重复,艺术就愈‘伟大’。但有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却显示出了艺术的特点――即这种一致性要跟对新颖的惊奇和对无理的宽容不可以分辨地混合在一起。”③这仍然是对生命活力及其内在秩序的强调。艺术具有形式,而且是具有某种普遍对应性质的形式,因为正是这样的形式才是“广泛”的,可“重复”的,而这种普遍性越是指向宇宙的无限,能够超越休闲的时空,当然也就越是“伟大”。在这里,杜威说“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必须“跟对新颖的惊奇和对无理的宽容不可以分辨地混合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杜威看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乃是一个在生成中的、尚未完成的世界,它远远没有达到终结,也不可能终结,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包括人的探寻和实验中实现自己可能性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正是各种可能性昭示着自然和生命连续进化的趋势及其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既然如此,当然必须时时葆有“对新颖的惊奇”,要有对某些一时看似“无理”的东西的宽容。没有这种“惊奇”,我们就不会发现和重视那些我们需要的可能性;而如果没有“对无理的宽容”,就可能把那些我们一时未能理解的可能性加以抹杀。无论是杜威说的“惊奇”还是“宽容”,都必须以旺盛而又开放的生命活力为前提,因为生成性的不倦追求正是生命的内在本质所在。显然,在这里,杜威所强调的仍然是生命活力对于艺术的关键意义。

从上述的认识出发,杜威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界说艺术的两极,一方面是机械习惯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是偶然的东西……如果把这个方面孤立起来,每一单个的方面都是既不自然的,又不艺术的,因为自然就是自发性和必然性、有规则的和新颖的东西、已完成的东西和刚开始的东西,这样两个方面的相互交叉”;“如果经验已不成其为艺术,如果在自然中规则的、重复的和新奇的、不定的东西不再在一种具有内在的和直接所享受的意义的生产活动中彼此互相支持和互相沟通,那么上述的两种分隔开来的情况(指活动与意义相分隔和感受与意义相分隔――笔者注)都是不可避免的。”①这个结论,对于理解杜威的艺术本质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杜威是从自然和生命的生成性本质来确认艺术的价值内涵的,而生命的生成性正是生命活力与秩序形式的交融和统一,是生命活力对旧秩序的突破和新秩序的形成。所谓“自发性和必然性、有规则的和新颖的东西、已完成的东西和刚开始的东西,这样两个方面的相互交叉”,归根到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

接下去杜威的论述又深入了一步,他说:“我们的主题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入手段和后果、过程和产物、有工具性的东西和圆满终结的东西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如果任何活动同时是这两方面,既非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也非以其中之一者代替另一者,那么这种活动就是艺术。”②在这段话中,杜威又从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的角度对艺术的性质作出界定。杜威认为,与人的其他很多活动中手段与目的相分离的情况不同,“在艺术中手段和终结(目的)是一致的”。③“在艺术中就包含有在手段和终结(目的)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互渗透的状况”。④这就是说,在其他活动把自己当做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的时候,艺术在作为手段的同时就是目的,手段实施的过程就是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艺术活动正是在这两者的一致和融合中给人带来满足和享受。任何活动,只要手段和目的没有分离,它就成为艺术了。

在谈到把艺术分为“工艺的”和“美术的”时,杜威说:“如果我们把这些形容词放在‘艺术’的前面而作为字首,它们就毁灭和破坏了‘艺术’的内在意义。因为只有有用的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只是机械习惯罢了,而只是美术的艺术,也不成为艺术,而只是消极的娱乐和消遣,其所不同于其他的纵情娱乐之处,仅在于它还需要一定的锻炼成‘修养’而已。”⑤这就是说,无论是“工艺的”还是“美术的”艺术,它们的内在意义都是一样的,是“有用”与“娱乐”的统一,是手段与目的的交融。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还指出:“因为仪礼的、文学的和诗歌的艺术跟工业的和科学的艺术有着十分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不同的后果,所以就远不像当代一些学说所界定的那样,说它们丝毫也没有成为工具的力量,或者说,在对他们的欣赏性的知觉中并不包含有它们具有工具性的这一种感知。”①这无疑纠正了流行美学否定“美术的”艺术如文学、诗歌之类没有工具性的偏颇。

但是,此时的杜威还没有进一步揭示出艺术何以具有这些特殊性质的本体基因。艺术为什么是生命两极的结合,同时也是手段与目的的一致呢?这个问题在《艺术即经验》中才得到回答。

《艺术即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通过对“一个经验”的具体阐释来实现的。亚历山大・托马斯曾说:“除非记住经验生长(experience grors),而且在生长中呈现出意义(meaning)这一基本学说,否则便无法理解杜威的思想,尤其是无法理解他审美意义理论中的任何思想。”②之所以如此,就因为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是为了自己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才与环境打交道,在“做”与“受”的共生互动中产生经验,所以在经验的“生长”中就因体现了自然的生成性而具有价值和意义。然而,要达到艺术的境界,经验还必须成为“一个经验”。所谓“一个经验”与日常的零散的经验不同,它是具有完整性、个性化和自足性的经验,因而能够更为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自然和宇宙整体的生成性,并且以其完整的过程性和相随的情感性而更加鲜明地呈现出生命进取过程的节奏。在杜威看来,节奏对经验特别是“一个经验”的审美性质的重要性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因为节奏乃是一切艺术的前提。他说:“我们周围世界使艺术形式的存在成为可能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节奏。在诗歌、绘画、建筑和音乐存在之前,在自然中就有节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作为形式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节奏就将会仅仅是添加在材料上的东西,而不是材料在经验中向着自身发展的顶点的运动。”③又说:“因为节奏是一个普遍的存在模式,出现在所有的变化之秩序的实现之中,所以所有的艺术门类:文学、音乐、造型艺术、建筑、舞蹈,等等,都具有节奏”;“在每一类艺术和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节奏之下,作为无意识深处的根基。存在着获得生物与其环境间关系的基本模式。”④节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生命进取的表征,而且具有对能量进行组织的功能,因而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水平的调节和提升,成为调适与环境关系的重要中介,并直接影响和激发主体的身心感受。无论是“工艺”还是“文艺”,其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和节奏感都是其重要的特征。

三、多层次的生态结构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生命联系

从这样的大艺术观出发,在杜威所谓艺术的家族式存在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态,这些形态以其从“大地”到“山峰”直至“顶峰”的格局,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仅有前面说到的“工艺”(工业艺术)与“文艺”(社会艺术)的划分,而且还有更多的说法。就拿《确定性的寻求》来说,其中就有“实践艺术”、“行为艺术”、“管理与指导自然条件的艺术”和“实现自然的潜在意义的艺术”等说法。这些说法几乎囊括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而且含义深刻,说明人的一切“实践”和“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为管理和指导自然条件而进行的,即为了调适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活动又是为了实现自然界的潜在意义,即充分发掘和发挥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成和进化所具有的各种可能。这些活动中的经验,只要实现了上述的目的,完满而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生命进取的节奏,就都可以成为艺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够使之达到艺术的更高层次。

人类不是只有实践和行为的艺术,还有思维的艺术。杜威说:“思维尤其是一种艺术,而作为思维产物的知识和命题,也跟交响乐一样,乃是艺术作品。”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艺术呢?这是因为:“思维的每一个后继的阶段都是一个结论,而在这个结论中,产生这个结论的事物的意义就被概括起来了,而且当它被陈述出来时就成为一道辐射在其他事物上的光芒――或成为遮蔽它们的迷雾。”①

这样展开的大艺术观的视阈,把流行美学所说的美的艺术通过各种实践行为和生活活动的艺术与日常生活和自然连接起来,这就犹如一株参天大树通过它的枝干根系深入大地而接通了地气,从而使艺术能够始终保持与生活大地的血肉联系而得到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

诚如杜威所说,关于艺术和自然的理论,“在这里实质上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或者说,艺术乃是自然事情的自然倾向借助理智的选择和安排而具有的一种继续状态,或者说,艺术乃是从某种完全出于人类胸襟以内的东西迸发出来的一个附加在自然直上的奇怪东西,不管这种完全处于人类内心的东西叫做什么名称。在前一种情况之下,愉快的扩大的知觉或美感欣赏跟我们对于任何圆满终结的对象的享受乃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它是我们为了把自然事物自发地供给我们的满足状态予以强化、精炼、持久和加深而对待自然事物的一种技巧和理智的艺术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新的意义,而这些新的意义又提供了独特的新的享受特点和方式,而这跟突创成长的地方所发生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②杜威所说的“艺术乃是自然事情的自然倾向借助理智的选择和安排而具有的一种继续状态”,既明确地揭示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又明确地肯定了人之作为的能动作用。艺术既然是人为的结果,就必然具有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命发展的要求,这个特性就是杜威说的“把自然事物自发地供给我们的满足状态予以强化、精炼、持久和加深”,而这正是人的“一种技巧和理智的艺术的结果”。在各种形态和层次的艺术中,“美的艺术”无非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到,杜威对艺术的特殊性质的不断深入的阐释过程是在其大艺术观的框架中渐次展开的。这个过程所展示的思路,充分体现了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开始就标明的所谓“迂回”的路径。在杜威看来,艺术不是突如其来且与日常生活经验毫无联系的孤立的存在,因此不能像流行的美学那样孤立地直接从经典的艺术作品出发来研究美学的路向,而是要首先回到生活的大地上来。艺术是“自然的最高峰”,“山峰不能没有支撑而浮在空中,它们也非只是安放在地上,就所起的一个明显的作用而言,它们就是大地。”③这就是说,要从大地去理解山峰,由此才能找到山峰的根基,从而也才能弄清山峰何以成为山峰以及山峰与大地的联系与区别。他说的“迂回”,就是不能直接孤立地从艺术本身去认识它的审美性质,而是要从在常人眼中并非艺术的日常的、普通的经验出发去认识。正是这种“迂回”的思路,造就了他的大艺术观,也因此在揭示艺术与自然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的同时,也敞亮了艺术的特殊性质以及不同层次的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从总体上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十分密切的生命联系。

四、开放的形态视阈为艺术全面回归生态本性开路

杜威的大艺术观无疑展示了极具开放态势的艺术形态视阈,这种开放性不仅存在于各种形态和层次的艺术之间,更存在于艺术与自然之间,存在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活世界之中,乃至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可能性的宇宙之中。对于艺术来说,这种开放性是以生命的生态进化的方式展开,以表现生命本质的节奏为中介的。如此具有广度和深度并富于生命活力的开放性,本身就表现了艺术与大千世界的生命进程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生态本性。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生态联系中,艺术才不仅保有它的生命,而且把他的生命意义反馈给自己置身其间的世界,“赋予各种方式的生产以审美性”①,以其作为自然发展的顶峰的普照之光,使人类的生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和美好,从而充分发挥艺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实际效用。

我们说杜威的大艺术观为艺术全面回归其生态本性开辟了道路,其理论内容和实践意义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艺术的生命本源出发,在艺术自身的生成过程中认识其表现于节奏的生态本体特性。杜威的大艺术观沿着从“大地”到“山峰”的自然生成线索考察艺术的本体特性,从自然的节奏、生命的节奏与艺术的节奏的连续性中揭示出节奏对于艺术的审美性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这就实际上凭借节奏这个生命的感性表征和动力机制把握了艺术与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之间内在的生态联系。在这个思路中揭示出来的节奏特征,植根和生成于自然和生命的根基之中,并因此而与自然乃至宇宙的生命运行相感应。杜威说:“人类经验的历史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科学从宗教的、仪式的和诗歌的艺术中明确地突然显现出来的历史,乃是一种艺术分化的记录,而不是与艺术脱辐的记录。”②这段话强调的就是艺术生成的生态气象:从日常经验中分化出审美经验,从审美经验中分化出艺术,而艺术有又分化为工艺和文艺;在这个分化的过程中,艺术始终没有脱离经验这个生命基础。

第二,大艺术观所展示的艺术形态的多层次生态结构,形成了艺术广泛而实际发挥其生态调适功能的内在互动共生的机能。在大艺术观的视阈中,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首先是那些实践的和生活的“工艺”艺术,它们以其实用性普遍存在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更高级的“美的艺术”即“文艺”而言,这些“实用的”艺术构成了“美的艺术”与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同时也对“实用的”艺术发生影响,不仅扩展生活艺术化的范围,而且不断提高其艺术水平。大艺术观所揭示的艺术这一内在结构,无疑为早就兴起的“劳动美学”、“技术美学”和各种生活美学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层次的生态结构中,各种实践的和生活的艺术还成了美的艺术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借助这个结构的内在互动机制,艺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功能就能发挥出更切实而广泛的“效用”。艺术以其完满而生动充沛的生命内涵激发起人的生命活力和生态智慧,使人的能力得以解放。杜威说:“当人类能力的解放作为一种社会创造力量而运作,艺术将不是一种奢侈,与日常生计不相干的东西。”③艺术将会以其手段与目的一致的特性帮助人们克服工业文明中手段与目的两相脱离的状况,从而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三,大艺术观的从大地上升到山峰以至顶峰的结构,是艺术成为“文明轴心”这一生态位的现实基础,也是其发挥“文明轴心”作用的功能依托。杜威把艺术视为自然生命发展的顶峰,而这个顶峰又是深深植根于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之中的,因此也就当然地成了文明的轴心。以艺术为轴心,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几乎全部环绕着它,受它影响,既向它趋近又为它所提升,以实现社会生活全面艺术化的美好理想。在论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杜威说:“把科学跟艺术分隔开来,而又把艺术区别为与单纯的手段有关的艺术和与目的本身有关的艺术,这乃是掩盖我们的力量和生活的幸福之间缺乏两相结合办法的一个假面具。我们对生活幸福的预见愈能是人认知力量的表现,这个假面具就愈失去其似真性。”①显然,杜威所揭示的艺术内在的层次结构为“我们的力量和生活的幸福之间”的“两相结合”打开了现实的通道。在大艺术观的框架内,科学与艺术之间不再彼此分隔,这样一来,就正如杜威所说:“当科学和艺术这样携手之后,支配人类行为的最高动机已经达到了,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将被激发起来,人类性中可能达到的最好的事业便有保障了。”②

第四,大艺术观内在的民主精神是对社会生活中等级分裂状态的反拨和批判。杜威指出:“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之中,美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生活的主要活动中逃脱,或对它们的外在装饰。”③这种状况是他所不满意的。对于流行观念中独尊“美的艺术”而鄙薄大众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倾向,杜威出于一贯的民主精神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说:“我们所熟悉的这种把奴役式的工艺和自由的、社会所尊重的文艺分为等级的社会条件,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论原来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至今仍然还持续存在着。”他要求改变这种分裂状态,“把实际支配着我们生活的兴趣和活动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的水平,使它们具有真正自由和人本的意义。”④对于那种把艺术区分为“比较低级”和“比较高级”的贵族化倾向,杜威也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不满。当杜威把艺术的等级分裂诉诸社会政治的原因时,他的大艺术观内在的民主精神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既要承认各种形态的艺术个性的合理性,又要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全面发挥其对生活的生态功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