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种植效益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1:52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篇1

【关键词】益母草;水苏碱;多糖

益母草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的地上部分,为妇科经产要药。本实验为考察黔产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通过测定益母草中主要有效成分水苏碱和多糖的含量[3,4],对益母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进行比较,为人工种植益母草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益母草药材质量的目的。

一、仪器、试剂与药材

1仪器与试剂CS-9301PC双波长飞点层析扫描仪(日本岛津公司);CAMAGLINOMATV半自动点样仪(瑞士卡马公司);定量毛细管(美国MICROCAPS公司);XS205双量程电子分析天平,量程: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两档(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DU-7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BACKMAN公司);盐酸水苏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2-200407;苯酚、浓硫酸和葡萄糖等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2药材分别采自贵州省惠水县和贵阳市郊乌当,药材样品均经贵阳中医学院魏升华讲师鉴定为红花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本实验均用益母草地上部分。

二、方法与结果

2.1水苏碱的分析

2.1.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样品粉末约1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约50ml,加热回流1.5h,放冷,滤过,滤渣及回流容器用乙醇5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干,残渣用乙醇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5000转/min,5min),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3h的水苏碱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3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用硅胶G薄层板,点状点样,点样量10μl。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在105℃加热15min,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晾干,立即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密封。反射法单波长锯齿形扫描。波长λS=510nm,狭缝0.4mm×0.4mm。在上述分析条件下对薄层色谱进行扫描分析。

2.1.3线性关系的考察用半自动点样仪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盐苏碱对照溶液2、4、6、8、10、12、14μl,用上述条件展开显色后进行薄层扫描测定,以点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求出回归方程为:Y=185.75X-411.09,r=0.996,表明水苏碱在4.06~28.4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由于直线不通过原点,因此用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

2.1.4稳定性考察在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点8μl样品溶液和10μl对照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和扫描条件操作,分别在0、0.5、1、1.5、2h扫描测定盐酸水苏碱峰面积,结果峰面积的RSD为0.38%,表明盐酸水苏碱在本实验条件下2h内稳定。

2.1.5同板精密度和异板精密度试验分别在同一薄层板上和在另外5块薄层板上点同一供试品溶液五个点,每个点10μl,并以水苏碱对照品溶液3、8μl作为随行标准,分别扫描测定其峰面积,按上述分析条件测定,以峰面积计算,同板精密度RSD为1.00%,异板精密度RSD为1.90%。

2.1.6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分别称取同一益母草药材5份,按2.1.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操作,测得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RSD为2.52%。精密称取盐酸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的益母草药材5份,每份约0.5g,精密加入水苏碱对照品5.00mg,同时加入约50ml乙醇回流提取,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5次回收率平均值:99.76%,RSD=1.34%。

2.1.7含量测定与结果按上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对各样品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见表1。表1益母草样品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2多糖的分析

2.2.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粉末约0.3g,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50ml蒸馏水后称重,加热回流提取3h,冷却后称重,用水补足损失量,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4ml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样品液。从样品液中精密量取2ml于25ml比色管中,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浓硫酸5ml,摇匀,置沸水浴中保持15min后取出,冷至室温,即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适量,用水制成每1ml含56.17μ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

2.2.2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56.17μ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3、0.6、0.9、1.2、1.5、1.8、2.0ml,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体积不足2ml者用水补足至2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起,同法操作即得。以相应试剂为空白,于491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92C-0.00113;r=0.9997

结果表明葡萄糖在2.1064~14.04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用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5次测定其吸光度和每隔1h测定一次吸光度,共测定4次,计算出精密度实验的RSD%为0.22;稳定性试验的RSD%为0.5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显色后的溶液3h内稳定。

2.2.4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2005年6月采收的惠水野生益母草样品5份,每份约0.3g,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样品含量平均值为4.46%,RSD%为0.79。精密称取已知多糖平均含量为4.46%的益母草供试品5份,每份约0.16g,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0.142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50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为0.71。

2.2.5样品含量测定按“2.2.1”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用“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对各样品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含量按葡萄糖计)结果。

三、讨论

水苏碱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而多糖虽不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但对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却不可忽视。由实验数据看出,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含量在开花前随生长年限变化呈递增趋势,此时益母草中的多糖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到果期水苏碱含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多糖含量也明显下降。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也就是说多糖的存在是水苏碱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保障,果期由于植物体内大量消耗糖分,水苏碱的合成也相应降低,含量也随之降低。人工种植益母草与野生益母草相比,由于注意管理,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较高,而野生益母草中却相对较低。

从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来看,中药制剂的质量首先是原料药材的质量要得到保证,其质量才可控,而野生益母草生长年限难以确定,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也不易掌握,因此用其作为原料生产的复方制剂质量也难以保证。人工种植益母草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掌握其最佳采收时间,控制原料药材的质量,也就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所以,益母草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美华,王健鑫,,等.益母草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与临床,2006,6(7):528.

2张娴,彭国平.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62-166.

3刘吉成,牛英才.多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吴华振.植物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1803-1804.

种植效益论文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in grey system theo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grain scale planting benefit of Henan in the new era, and analyzes the grey overall correlation degree of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ain scale planting benefit and the total revenue of Henan in new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er mu yield of wheat has most pronounced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the gross income, and the second is the average per mu and worth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decision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planting scale.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不同规模

Key word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food production;planting benefit;different size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0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种粮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省规模种粮户已超过1.1万户,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其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粮食规模种植,是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影响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河南粮食合理种植规模,更好地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与参考数列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数列越接近,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而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特征分析的方法。但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样本,且服从某个典型分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关联度有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之分,绝对关联度采用初始点零化法进行初值化处理,当分析的因素差异较大时,由于变量间的量纲不一致,往往影响分析,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而相对关联度用相对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仅与序列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速率有关,与各观测数据大小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关联度的缺陷。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记

参考数列为:X0=(x01,x02,…,x0m),i=1,2,…,m,

比较数列为:Xi=(xi(1),xi(2),…,xi(n)),i=1,2,…,m。

第二步:始点零像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绝对(或相对)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零像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i,Xj的相似程度,有反映了Xi,Xj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一般地,可取θ=0.5,如果对绝对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关系, θ可取大一些;如果对变化速率看得较重,θ可取小些。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ρ01>ρ02>ρ03>ρ04,则表示因子x1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大于x2,即x1优于x2,其余依次类推。关联度越大,说明该组因素与母因素之间的紧密程度越强。

2 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1所示为:在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的定性判断,选择了6个影响种植效益的因素,分别为种植小麦总收益、户均人口、家庭劳动力、平均种植小麦面积、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平均亩产。

通过对表1中统计数据经无量纲化预处理及计算分析,各统计参数与综合分数的灰色关联度结论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为68亩和171亩的前两组,平均单产较高。

其它几组的平均单产都相对低些。这说明了规模适度才有较好的收成,尤其是在非正常年景。而规模户种植的粮食实际出售价格虽然均高于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总体来说,对于规模户来讲,小麦的平均亩产更能影响每亩小麦的亩均产值。

3.2 从种植小麦的亩均产值中,扣除生产成本后,可以得到亩均生产收益。从单位收益来看,平均种植小麦面积68亩组和910亩组的单位收益较低,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和381亩组单位收益较高,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收益最高接近。

3.3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六个组别平均种植小麦的面积和亩均单位收益水平,各组别种植小麦的总收益依次为2.78万元、7.61万元、16.86万元、25.86万元、37.72万元、44.11万元。如果把农民家庭年纯收入作为规模经营的最低利润目标值,那么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当粮食规模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低于68亩组时,可以说是不适度的。

3.4 从表2的关联度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平均种植小麦面积和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它因素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依次为: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户均人口、平均亩产、家庭平均劳动力,这也是切合实际的。

由于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因此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最佳规模是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上来研究生产经营活动的,它只是一个理论值,现实中很难做到,并且随着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的变化,各生产要素潜力的发挥也会不断地变化,因此最佳规模还时常处于运动状态。

总之,通过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因素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河南省和其他省市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369(5):20-23.

[3]李茂.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02):163-172.

种植效益论文篇3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17

随着各类优秀玉米品种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选择合理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已经成为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为此笔者选择了我国当下种植面积较广的玉米品种丹玉86号及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素材,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希望此研究能够为我国玉米种植业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

试验材料。玉米品种丹玉86号及玉米新组合丹3363;试验方法。在本文就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展开的研究中,笔者于2016年在某地科学院试验田完成了具体的试验,这一试验田的前茬作物同样为玉米。在这一具体的玉米相关试验中,笔者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将整个试验分为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及玉米新组合丹33632部分的种植,而2种玉米品种分别采用了52500株/hm2、60000株/hm2、67500株/hm2、

75000株/hm2和82500株/hm2的种植密度,这5种种植密度分别在各自试验区中分5小区完成。为了较好地完成,本文就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影响展开研究,笔者保证了这一试验共分成的10个试验小区的玉米种植,行间距都控制在0.63m,且每小区种植玉米3行,行长4m,2个试验田的玉米于9月20日完成收获。

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图1为本文研究得出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结论图,结合该图能够发现,密度60000株/hm2时,丹玉86玉米的产量最高,而种植密度82500株/hm2时,丹玉86玉米的产量最低;对于玉米新组合丹3363来说,种植密度75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而种植密度52500株/hm2时产量最低。结合这一研究结果能够发现,不同种植密度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这一影响由于玉米品种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3 种植密度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上文中了解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造成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对种植密度对玉米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在这一论述中笔者先不考虑玉米产量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将目光集中在玉米种植密度对果穗性状、籽粒性状带来的影响。在对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果穗性状带来的影响分析中,笔者发现丹玉86号玉米在种植密度的变化下自身穗行数、行粒数和出籽率等果穗性状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丹玉86号玉米在种植密度67500株/hm2时穗长与千粒重的果穗性状最为优秀,而75000株/hm2时相关果穗性状最为糟糕;对于玉米新组合丹3363来说,其本身的果穗性状受玉米种植密度影较大,且在种植密度60000株/hm2时果穗性状最为优秀,而在种植密度67500株/hm2时果穗性状最为糟糕。

在对籽粒性状受到的影响研究中,结合研究结果笔者发现,丹玉86号玉米在种植密度75000株/hm2中自身的籽粒性状表现最为优秀,而在种植密度67500株/hm2中的表现较为糟糕;对于玉米新组合丹3363来说,其本身籽粒性状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这里笔者不予考虑。

结合这一分析能够发现,种植密度除了通过对玉米产量影响玉米经济效益外,还能够对玉米的果穗性状与籽粒性状带来不小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客观上就影响了玉米的经济效益,这些也需要予以重视。

4 结论

在本文就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中,笔者通过自身展开的具体试验,发现了不同玉米品种受种植密度影响,自身产量与经济效益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选择最恰当的玉米种植密度,才能够保证我国玉米种植业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篇4

关键词:技术选择;苹果种植户;经济效益变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35

苹果作为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苹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不但和果品产量、质量和销售产生的经济收入有关,还受管理技术产生的支出影响,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实现增收节支,对促进广大苹果种植户提质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苹果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技术分析

苹果种植管理主要技术有土壤管理技术、整形修剪技术、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统苹果种植管理技术主要采用清耕制、人工秋翻的土壤管理技术,果实不进行套袋;苹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主要采用生草制、机械耕翻的土壤管理技术、苹果套袋栽培。通过对采用不同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的生产支出、收入、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其对苹果种植户经济效益变动的影响,从而择优选择适当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技术集成。

2 试验园片x择

试验地点选择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黑沟门苹果基地,树龄8a,品种为国光苹果,株距3m,行距4m,山地梯田果园,按种植管理技术不同分3个对照组,每对照组选取试验面积、对照面积各0.667hm2(其它种植管理技术相同)。

3 主要种植管理技术内容

3.1 生草制栽培

果园采用自然生草,人工辅助割灌机割刈,于2016年7月12日―9月8日共进行2次割刈,留茬5cm。对照采用清耕制耕作技术,于2016年7月12―13日、9月8―9日开始进行人工中耕除草2次。

3.2 机械耕翻

于2016年11月3日进行果园机械耕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对照于2016年11月1―5日采用人工进行秋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

3.3 苹果套袋

采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层内红疏水纸袋,于2016年6月10―25日完成套袋工作,除袋分2次进行,时间分别为9月23―30日、9月27―10月3日。对照采用不套袋栽培技术。

4 经济效益变动影响分析

通过对比,实行果园生草制,每667m2节省生产支出30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5%;实行机械耕翻,每667m2节省支出39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8%;开展苹果套袋,每667m2增加支出3128元,增加收入5512元,每667m2净增加收益2384元,比对照增加经济效益54.7%。

3项种植技术综合运用,与传统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相比较,每667m2果园投入增加2438元,同时经济收入也增加了5512元,经济收入净增加3074元,经济收入增幅达到70.5%,投入产出比226%。

5 结束语

苹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农村失去农业劳动力红利、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的形势下,只有下大力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开展机械化、省力化、科技化栽培,剔除和更新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措施,增加必要的科技、人力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果品优质生产技术之中,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篇5

古宁宁

【摘要】随着农村中的农业发展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以及生产水平都在逐步的提高,而由于种植的需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现实情况中,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在这时期,发展节水型的农业就非常具有意义,本文就是对于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字】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优化措施

【正文】因为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增长,而我国水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去解决农业种作物去生长时的用水问题,去研究节水型的农业种植,将它的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实施结构优化的措施达到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有助于稳定我国的农业种植。

一、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意义和现状

1.1提高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多方面效益,节水不仅仅是农业方面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社会生产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多方面的效益,形成更全面的生产结构系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优化调整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让生态的水系统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农业的水系统进行协调,并且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可以将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采用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2解决水资源和土地问题

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结构,这些新型的种植结构目的都是为了去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短缺问题都很严重,但是农业用水和土地利用都是种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去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寻找出更加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改善农业用地。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种植的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节水型农业结构的发展不但要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也应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性,提高多方面的效益。

1.3缺乏农业种植的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节水种植结构理论,我们借鉴并参考了相关的学科和理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困难和复杂,没有能够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基于节水结构数据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对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数据化的统计,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在实际的结构优化过程中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因此总体来说发挥出的作用并不大,对结构进行的优化策略不能考虑到种植业整体性的方面,并且也不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的效益以及节水效益,所以不能达到社会公平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因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决定着种植功能的发挥,发展经济效益也就需要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因此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所处的关键是对农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因为农业种植是农业的重要基础部分,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个地区对于种植业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次优化调整,但是由于现在对种植结构化的优化理论研究,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甚至是落后于种植实践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区域再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中缺乏有必要的理论来作为参考依据,由于现在许多规划者和管理者都还是主要在总结实际的优化调整实际结果的基础上,因此在研究种植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并且要将它应用到现实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在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种植业的经济发展。

二、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分析

2.1对水利条件的分析

水利条件是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节水型农业种植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对农业种植进行优化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水利条件的分析。在对水利种植结构优化的地区进行水利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河流湖泊到自然的水资源也要对当地的水库来进行分析,有必要去合理的对将要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所具有的水利条件来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且根据控制实际情况设置好了全面的农业灌溉计划。对于那些水资源匮乏的种植地区,对于当地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处于对人民生活的考虑打造出深水井,或者是建设一定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种植提供灌溉需求,来达到促进当地农业种植生产水平的目的。

2.2对气候进行分析

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是会影响农业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也会影响到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效果。因此对节水型农业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前的对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说温度,日照降水等等气候的属性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再来选择对农作物品种的种植,这样才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通过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来提高农业种植的产量。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具体措施

3.1科学性的选择农业种植作物

要想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就应该在地区科学的挑选出合适种植的农作物,使种植的农作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物种丰富,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地址以及气候等条件来挑选出农业种植作业。因此在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环境考虑到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域,结合土地,降水情况以及温度条件这些因素来进行分析,同时将土地种植区域来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农作物的种质更加的科学有效,并且也要农将农业种植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在不同的季节中对水分的需求差异没基础来选择出合适的灌溉方式,尽量地减少水资源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种植的浇灌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3.2分层次的种植农作物

为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必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分析,可以采取分层次种植的方式,确保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能够收获,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一些怕阳光的作物可以种植在阴凉的地方,用树木遮挡。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在节水和养分积累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时,可以采用分层种植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3对农业科技进行发展

为了使农业种植更加科学化,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种植技术手段,对作物的品种进行科学性研究,优化和更新农作物,科学地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节水效果得到提高,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和技术来说,选择适当的灌溉技术和覆盖地表的种植方法能够达到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损失的效果。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发展中,农业种植的技术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可以使用农业技术来得到新型的农作物产量以及种植的存活率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节水特性也会有所增强,植物的伤害得病率也有所下降。儿童农业技术发展和他所起到的作用来考虑在发展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时,采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农业种植科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优质的农作物以及多方面的效益。

3.4利用3S技术进行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区分

考虑到水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由于流域的特性,可以通过水资源的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区分,这样更有利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对于目前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还是主要以行政区域作为种植的分区,因为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流域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在现在阶段明显不足。对于流域而言,应该去参照水资源的流域区分、农业分区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分区,还有参考对气候情况的分区,根据流域来对农业种植的空间来进行分布,可以使用多变量的数学分析方法来对种植区域问题进行分区的综合性解决,选取更合理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指标,可利用信息熵理论等多样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对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分区,再对各个分区进行逐个的优化。比如,对于干旱缺水的内陆流域,由于流域的不同区域资源和对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在流域的上游,多为山区,因此生态环境较好,畜牧业发达,主要种植的是饲料,而中游的流域大多为平原区域,经济发达,居住人口也众多,主要种植的就是粮食作物,下游区域是荒漠地区,环境条件也更加恶劣,在种植时就会采用棉花、蔬菜水果这些经济类作物。3S技术是数据采集,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在研究的下一阶段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也随着农业区的规划理论和景观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理论这些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都会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参考。

【结束语】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种植水平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域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科学性的选择农作物,并采取分层次的作物种植。等等方法,在保证农业种植产量的同时更加有效的降低农业种植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娟.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0(18):38.

[2]胡琼娟.节水灌溉技术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探讨[J].广东蚕业,2020,54(07):57-58.

种植效益论文篇6

古宁宁

【摘要】随着农村中的农业发展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以及生产水平都在逐步的提高,而由于种植的需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现实情况中,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在这时期,发展节水型的农业就非常具有意义,本文就是对于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字】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优化措施

【正文】因为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在增长,而我国水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我们应该更好的去解决农业种作物去生长时的用水问题,去研究节水型的农业种植,将它的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实施结构优化的措施达到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有助于稳定我国的农业种植。

一、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意义和现状

1.1提高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多方面效益,节水不仅仅是农业方面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社会生产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多方面的效益,形成更全面的生产结构系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优化调整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可以让生态的水系统生产,生活用水体系,农业的水系统进行协调,并且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节水型的农业,可以将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采用了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2解决水资源和土地问题

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结构,这些新型的种植结构目的都是为了去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短缺问题都很严重,但是农业用水和土地利用都是种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去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寻找出更加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改善农业用地。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种植的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对于节水型农业结构的发展不但要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也应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性,提高多方面的效益。

1.3缺乏农业种植的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节水种植结构理论,我们借鉴并参考了相关的学科和理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困难和复杂,没有能够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基于节水结构数据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对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数据化的统计,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够在实际的结构优化过程中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因此总体来说发挥出的作用并不大,对结构进行的优化策略不能考虑到种植业整体性的方面,并且也不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的效益以及节水效益,所以不能达到社会公平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因为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决定着种植功能的发挥,发展经济效益也就需要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因此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所处的关键是对农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因为农业种植是农业的重要基础部分,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个地区对于种植业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次优化调整,但是由于现在对种植结构化的优化理论研究,整体都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甚至是落后于种植实践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区域再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中缺乏有必要的理论来作为参考依据,由于现在许多规划者和管理者都还是主要在总结实际的优化调整实际结果的基础上,因此在研究种植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并且要将它应用到现实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在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种植业的经济发展。

二、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分析

2.1对水利条件的分析

水利条件是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也是节水型农业种植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对农业种植进行优化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水利条件的分析。在对水利种植结构优化的地区进行水利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河流湖泊到自然的水资源也要对当地的水库来进行分析,有必要去合理的对将要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所具有的水利条件来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且根据控制实际情况设置好了全面的农业灌溉计划。对于那些水资源匮乏的种植地区,对于当地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处于对人民生活的考虑打造出深水井,或者是建设一定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种植提供灌溉需求,来达到促进当地农业种植生产水平的目的。

2.2对气候进行分析

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是会影响农业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也会影响到节水型农业种植的效果。因此对节水型农业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前的对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说温度,日照降水等等气候的属性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再来选择对农作物品种的种植,这样才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通过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来提高农业种植的产量。

三、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具体措施

3.1科学性的选择农业种植作物

要想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就应该在地区科学的挑选出合适种植的农作物,使种植的农作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物种丰富,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地址以及气候等条件来挑选出农业种植作业。因此在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环境考虑到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域,结合土地,降水情况以及温度条件这些因素来进行分析,同时将土地种植区域来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农作物的种质更加的科学有效,并且也要农将农业种植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在不同的季节中对水分的需求差异没基础来选择出合适的灌溉方式,尽量地减少水资源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种植的浇灌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3.2分层次的种植农作物

为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必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分析,可以采取分层次种植的方式,确保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能够收获,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一些怕阳光的作物可以种植在阴凉的地方,用树木遮挡。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在节水和养分积累中发挥作用。因此,在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时,可以采用分层种植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3对农业科技进行发展

为了使农业种植更加科学化,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种植技术手段,对作物的品种进行科学性研究,优化和更新农作物,科学地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节水效果得到提高,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和技术来说,选择适当的灌溉技术和覆盖地表的种植方法能够达到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损失的效果。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种植发展中,农业种植的技术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可以使用农业技术来得到新型的农作物产量以及种植的存活率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节水特性也会有所增强,植物的伤害得病率也有所下降。儿童农业技术发展和他所起到的作用来考虑在发展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时,采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农业种植科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优质的农作物以及多方面的效益。

3.4利用3S技术进行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区分

考虑到水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由于流域的特性,可以通过水资源的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区分,这样更有利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和发展,而对于目前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还是主要以行政区域作为种植的分区,因为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流域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的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在现在阶段明显不足。对于流域而言,应该去参照水资源的流域区分、农业分区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分区,还有参考对气候情况的分区,根据流域来对农业种植的空间来进行分布,可以使用多变量的数学分析方法来对种植区域问题进行分区的综合性解决,选取更合理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指标,可利用信息熵理论等多样的分析方法来完成对流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分区,再对各个分区进行逐个的优化。比如,对于干旱缺水的内陆流域,由于流域的不同区域资源和对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在流域的上游,多为山区,因此生态环境较好,畜牧业发达,主要种植的是饲料,而中游的流域大多为平原区域,经济发达,居住人口也众多,主要种植的就是粮食作物,下游区域是荒漠地区,环境条件也更加恶劣,在种植时就会采用棉花、蔬菜水果这些经济类作物。3S技术是数据采集,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在研究的下一阶段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也随着农业区的规划理论和景观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理论这些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都会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参考。

【结束语】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种植水平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采用流域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科学性的选择农作物,并采取分层次的作物种植。等等方法,在保证农业种植产量的同时更加有效的降低农业种植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娟.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0(18):38.

[2]胡琼娟.节水灌溉技术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探讨[J].广东蚕业,2020,54(07):57-58.

种植效益论文篇7

(①黄河交通学院,郑州 454950;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450007;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 646005)

摘要: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研究,分析了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灰色综合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平均亩产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平均亩产和户均人口。在此基础上,也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不同规模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0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ky13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留强(1980-),男,河南南阳人,黄河交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刘喜玲(1981-),女,河南许昌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邹成(1974-),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种粮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省规模种粮户已超过1.1万户,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其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粮食规模种植,是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影响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河南粮食合理种植规模,更好地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与参考数列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数列越接近,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而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特征分析的方法。但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样本,且服从某个典型分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关联度有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之分,绝对关联度采用初始点零化法进行初值化处理,当分析的因素差异较大时,由于变量间的量纲不一致,往往影响分析,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而相对关联度用相对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仅与序列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速率有关,与各观测数据大小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关联度的缺陷。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记

参考数列为:X0=(x01,x02,…,x0m),i=1,2,…,m,

比较数列为:Xi=(xi(1),xi(2),…,xi(n)),i=1,2,…,m。

第二步:始点零像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绝对(或相对)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零像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i,Xj的相似程度,有反映了Xi,Xj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一般地,可取θ=0.5,如果对绝对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关系, θ可取大一些;如果对变化速率看得较重,θ可取小些。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ρ01>ρ02>ρ03>ρ04,则表示因子x1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大于x2,即x1优于x2,其余依次类推。关联度越大,说明该组因素与母因素之间的紧密程度越强。

2 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1所示为:在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的定性判断,选择了6个影响种植效益的因素,分别为种植小麦总收益、户均人口、家庭劳动力、平均种植小麦面积、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平均亩产。

通过对表1中统计数据经无量纲化预处理及计算分析,各统计参数与综合分数的灰色关联度结论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为68亩和171亩的前两组,平均单产较高。

其它几组的平均单产都相对低些。这说明了规模适度才有较好的收成,尤其是在非正常年景。而规模户种植的粮食实际出售价格虽然均高于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总体来说,对于规模户来讲,小麦的平均亩产更能影响每亩小麦的亩均产值。

3.2 从种植小麦的亩均产值中,扣除生产成本后,可以得到亩均生产收益。从单位收益来看,平均种植小麦面积68亩组和910亩组的单位收益较低,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和381亩组单位收益较高,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收益最高接近。

3.3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六个组别平均种植小麦的面积和亩均单位收益水平,各组别种植小麦的总收益依次为2.78万元、7.61万元、16.86万元、25.86万元、37.72万元、44.11万元。如果把农民家庭年纯收入作为规模经营的最低利润目标值,那么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当粮食规模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低于68亩组时,可以说是不适度的。

3.4 从表2的关联度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平均种植小麦面积和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它因素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依次为: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户均人口、平均亩产、家庭平均劳动力,这也是切合实际的。

由于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因此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最佳规模是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上来研究生产经营活动的,它只是一个理论值,现实中很难做到,并且随着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的变化,各生产要素潜力的发挥也会不断地变化,因此最佳规模还时常处于运动状态。

总之,通过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因素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河南省和其他省市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369(5):20-23.

[3]李茂.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02):163-172.

种植效益论文篇8

关键词:疗养院环境;植物景观;保健型植物

1疗养院植物景观搭配运用要求

规划设计必须协调好“三个效益”原则:(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评价医疗单位绿地质量的重要条件,疗养院的植物景观有利于改善和美化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防风、遮阳、除尘、杀菌,对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提高绿地生态保健效益具有积极意义。搞好总体规划和绿地规划,把庭院内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地生态效益。(2)社会效益。通过愉悦的景观,美的享受空间,可以稳定和调节疗养者的心理,对辅助治疗、提早康复和尽快调整休养好都有益处,尤其是在绿化中,突出各种保健园林材料,将对营建具有保健园林型环境的疗养院绿地更具推动和宣传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水平。(3)经济效益。通过疗养院特色化的园林规划设计,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可以有效地改善疗养者、病人就医、治疗、休疗养的环境,从而提高单位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

2疗养院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内容

2.1营造核心

力图探讨一个满足人们主观感受、愉悦身心的康体游憩的疗养院绿地园林环境,依托园林绿地四大传统要素的和谐处理,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和原则。

2.2营造特点

紧紧抓住疗养院自身特点、地域特征、当地文脉,在绿地景观中体现疗养文化,充分发挥植物的疗养作用,达到疗养者整体综合性疗养效果。

2.3应地制宜

在对其环境景观评价的基础上,保留优质景观部分,对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部分进行改造;加强植物景观的建设,同时通过植物与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搭配,营造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让植物从不同的方面发挥疗养保健功能,使疗养者在这舒心的环境中放松心情,更有利于康复。

3植物景观整体布局

3.1空间氛围营建

空间是指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在开敞空间中,视线可以延伸很远,视觉不容易疲劳,可以给人壮阔、开朗、畅快的感觉;围合空间可以给人相对安全感;闭合空间视线受阻挡,在小的范围中可以取得宁静的效果。各种空间综合处理,适当的比例布置相应的场所,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可以利用植物、地形、建筑等创造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闭锁空间等,使空间产生对比。

3.2整体声响把握

人类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环境中,通过声音进行交谈、表达思想感情以及开展各种活动。一些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就叫噪声,从物理现象判断,一切无规律的或随机的声信号叫噪声;噪声的判断还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因素有关,即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干扰声音都叫噪声。事实证明,发现安静或比较安静的场地适合休养。

3.3整体色彩配置

理论和时间都证明,良好的色彩环境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人们创造一个优良的休养色彩环境。疗养院色彩的运用重点落在园林植物身上,园林植物色彩丰富,富有生命力,色彩以绿为基调,能够很好地协调各种冷暖色彩协调合理的布置。

4保健型植物的运用

所谓保健植物,是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持保护有着明显功效的植物。绝大部分植物种类都具有这些功效。疗养院植物景观应该突出保健植物材料的选择,注重生物之间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注重营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健植物群落,掌握植物共生、循环和竞争的原理,熟悉各种植物的保健功效,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共同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环境。

基于目前的研究和分类,本文讨论适合在疗养院环境布置的保健植物主要限于感官保健型(含视觉型、触觉型、听觉型)、吸入保健型两大类。其中,吸入保健型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花、叶、植株等部位挥发出的有用成分物质被人吸入后作用于人体的机理。它不同于其他的医疗手段,只是利用自然保健的一种途径,不但给人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对人的心理调节,精神舒畅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