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种植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5:06

种植专业论文

种植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职业中学;种植专业;困境;对策

近年来,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被冲击,大批农村青壮年为了提高收入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种植的大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由于缺乏基本的农业技术指导,种植效益进一步下滑,形成农业种植环境的恶性循环。

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现在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这就倒逼职业高中种植专业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作为职业高中的种植专业教师,应该有危机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种植专业人才,推动现代种植业的发展。

下面我就从职业高中种植专业当前遇到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种植专业面临的困境

1.专业师资匮乏,且专业知识技能陈旧

专业课师资匮乏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不解决好这个“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师资有限,许多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都是由文化课教师转行而来,因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先天不足,自然会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是职业院校种植专业毕业,但专业知识技能无法通过专业进修更新提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就更是“一将难求”了。

2.教学观念、模式、方法落后

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目标定位模糊不清,有些学校根据办学的需要随意地更改种植专业教学内容,且教材中“重理论,轻实践”,而种植专业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过多地采用“黑板上种植”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种植人才的培养目标。

3.缺少基本的教学设备,实习条件差

俗话说:“舍不得布料,教不出好裁缝。”实训教学就是让学生与各种劳动对象直接接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验职业劳动的过程和劳动创造,并享受取得劳动成果的乐趣。这是保证学生真正“入行”的必要条件。种植专业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强,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导致种植专业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

4.学生文化基础差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未能进入好中学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加之种植专业是“农”字头专业,给人感觉脏而累,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

二、解决对策

1.多管齐下,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为破解专业课教师紧缺的难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要求。鼓励院校和地方采取对口支援、定向就业、招收免费师范生等方式,加大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人才支持的力度。

此外,中职学校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多管齐下,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如,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让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种植场去学习,接受系统专业培训。还可以外聘兼职教师,以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优化专业教师结构。

2.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置种植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学情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偏重文化课,但仍需保证基本的专业课教学。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数。专业课教学方法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

种植专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作为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胜任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观赏植物学》作为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应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本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配合大量的实例和图片,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经调查统计,《观赏植物学》多为农林院校开展的课程,其相关课程包括《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艺术》等10余种课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针对3年制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只设置《景观生态学》1门,学时仅有64课时,安排于第4学期进行教学。

在现代旅游院校当中,《观赏植物学》的课程教学在景区专业的教学中举足轻重,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植物造景和景观设计,《观赏植物学》在教学中必须包含以下相关内容(表1)。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中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和热带,地形条件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国观赏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现有高等植物种类30000多种,其中著名的观赏植物达3000多种。但目前我国城市观赏植物种类并不多,而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市比之昆明、广州,植物种类更是有限。所以《观赏植物学》的教学资源,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上投人大量的精力,这些为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保证,如郑州篙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风景区和市区内的郑州森林公园、滨河公园、陈碧珍稀植物园等城市公园,以及中原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陈碧花卉市场等,都是该专业学生长年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熟悉周边植物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植物样本和配置实例;市区内的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在观赏树木方面很有特色;而陈碧花卉市场则是花卉品种繁多,兼有许多鲜切花卉品种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室内观景植物配置的认识;陈碧珍稀植物园肩负着观光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不仅植物种类多,且大多养护管理得当。实践教学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常见观赏植物及其配植方式,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还能补充部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等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尝试。

3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我国针对风景区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在高等院校中关于景区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的结构普遍不够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课时有限,实践课程更是由于时间、实习基地或不受重视等原因而遭到冷落,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务必坚持理论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必需实用”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课时量,而是更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必需实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列人教学大纲,并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3.1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观赏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识别实习相结合。主讲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习,包括到植物园、花卉市场、国际性花卉展览会、风景区内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可以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如植物的形态和分类,植物种类的识别和植物的配置和应用时,必须采用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尤其是针对没有植物学基础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如此。实物样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室外实物比对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某些院校不具备完善的室外实物比对的教学资源或由于季节缘故不适宜时,在室内也可以用图片、多媒体、实物标本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交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并在实习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了解当前观赏植物在景区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学习更具目的性。

种植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种植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植物生产;教学实践;高原特色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具有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该课程涉及的植物和作物种类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庞杂,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学生难以对植物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透彻[8]。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自身为教学的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均采用“老师跟着教材讲、学生跟着老师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在传统上被称为“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只有讲课才是传授知识”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将课本知识从开学讲到期末,将每一个知识点“讲得深入、讲得透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个别学生临时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忽略实践的单一讲授形式,一方面使得师生互动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所以课堂氛围十分消极和压抑;另一方面,“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深刻,从而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1.2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教学主体-学生的成绩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成绩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判断[9]。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直观了解教师课程安排、学生参与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质量、水平以及成效,进而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原有的“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价体系有所欠缺,该课程成绩的评分标准主要是根据考勤、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学生提交课后作业上大部分内容是直接抄写教材内容,期末考试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通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直接体现出来。此外,尽管部分教师将实践/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但往往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较低,这使得学生对在田间、实验室开展的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极为有限,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高原地区涉农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程,也是我国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巩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但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旧缺乏,这对于建设应用型高校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因此,必须基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成绩考核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培养具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满足高原或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3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3.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原特色知识体系

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和主要课程之一,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在着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的植物/作物生产课程有计划地进行前期改革。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知识的前瞻性,课程设置应在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同时,尽可能采用农业部统编的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本课程教学用书,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基础教学水平与国内一致。此外,由于生物性的农业生产,如植物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区域差异,为了达到为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体现四川民族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保证常规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由于区域性专业课程教材和参考教材的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注重发挥高原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地区特色林草、中藏药资源讲解、实践操作。如,可以提出问题:高等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移动,但植物体的器官在空间可以移动么?如果可以,如何来证明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高原特色植物生产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生产中的创新能力。

3.2融合实验实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前沿育种高新技术,开设多种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原植物栽培、生产、加工等课程实验。如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不同生长时期的松茸),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了解松茸形态结构,从而不断增强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10]。同时,还可与校外植物生产基地、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基地等形成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实验内容尽可能多地涉及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内容,如高原特色园艺植物的花器官的结构、花期习性以及生长发育观察等。考核方式不能简单以实验报告为准,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严格规范实验程序,实践课程可采取分组互动、提问交流、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内容在理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涉农种植大户、相关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3.3转变课堂角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改教师“一人讲课堂”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群体学堂”,将“讲堂”变为“学堂”,让老师的角色从主讲变为主导,协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充分让大部分同学加入到本堂课的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而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往植物生产课程的教学形式大多以授课为主,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教学中自己所处的角色和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条件下掌握高原植物生产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只有充分提高所授班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切身实际感受到这门课吸引力,才能推动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3.4将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课程有机结合

国家每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大创”)提供科研项目支持,这是不断深化和巩固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式[11]。随着大创项目的深化和实施,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有了长远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为高原涉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所处高原地区农业面临的急迫问题及技术瓶颈,如技术含量低、加工方式原始等,结合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设置,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授课教师积极宣传和指导学生了解、参与或者申报国家大创项目。此外,还可以建议和指导学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让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在实际生产中分析及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的学习,申请大创项目,一方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近2年来,四川民族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共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院级和校级创业或科研孵化项目10余项,发表CSCD论文4篇,前往省内外参与多种科研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综上,将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论文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巩固和提升理论知识,又达到了课程安排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5发挥地域植物资源优势,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高等学校办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具有特色化,这是高校增强自身吸引力以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内容当中,将高校的“办学特色”作为重要依据,这正是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视。而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直接和重要表现。高原植物资源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乃至横断山脉地区的生态宝库。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区北部,幅员广袤,生态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多样。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处的横断山区高寒草原为多种高原特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独特而有利气候条件。该地区地理结构复杂,山脉交错,高原野生植物丰富多样,在不同海拔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充分发挥四川民族学院校地域优势,选用本地区特有的、多样的特色植物作为教学材料,如收集州内广泛分布的沙棘,组织学生开展沙棘饮料制作实验(图1),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稀释、过滤、杀菌等操作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专业课程特色化。

4结语

种植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实践;评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现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植物的引种驯化不但导致了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并且不断推动发展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说没有植物的引种驯化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化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

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及意义

1.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

植物引种驯化活动早在7000年就发生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国外的科学家达尔文认为:植物引种驯化是植物本身适应了新的环境条件和改变对生存条件要求的结果, 选择则是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1]。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程金水则把植物引种驯化认定为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2]。

国内外对植物引种驯化进行专业研究和定义的专家学者有很多,虽然他们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认为植物的引种驯化都是在人工干预下将野生植物发展为栽培植物,将其引种到新的环境下生产繁殖。

1.2 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

植物的引种驯化使农业得以产生和发展[3],促进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的发展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今社会而言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包括:(1)优化当地作物品种:有些本土植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成活率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引种驯化可以以优良品种代替劣种,优化植物品种。(2)保护濒危植物:有些珍贵植物生长范围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几率小,人们对这类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可以扩大其生长范围,优化其生存环境,增加物种数量,使珍贵物种脱离濒临灭绝的境况。(3)新增作物种类:有些地区植物种类单一或是缺少一些对生态发展产生影响的物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可能适合引种驯化的植物,丰富当地植物种类资源。如我国目前开展了茶树、柑橘北移,果树种类南移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种类植物特点规划成为贴近自然,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人造景观,所以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园林植物,提高园林景观艺术性,为当地创造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植物引种驯化不论在农业发展上和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种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种驯化主要理论和实践

2.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在国外发展较早,主要以进化论,生态学 和栽培学等基本概念为基础.近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主要以欧洲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为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及著名的“风土驯化学说”。其中达尔文经过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达尔文对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解释,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凡是世间一切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而他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则是在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下,植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改变了对生存条件要求。

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提出相对欧洲一些国家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专家学者也非常专业的提出来相关理论,如梁泰然所提出的节律同步论;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来“生态综合分析法”;董保华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态学特性综合分析方法等。

在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学者一次次补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不足之处,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至少有20多种。

2.2 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随着时代的前进,植物引种驯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获得了阶段性的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至今对世界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最早时期俄罗斯科学家米丘林提出的“风土驯化学说”对果树的引种驯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米丘林的研究理论在应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风土驯化学说”与多年研究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300多个新品种,这一实践经验在我国也被广泛的应用,米丘林学所也存在着不足,在推广过程中也造成过损失,最主要因为其引种的品种易劣变。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外也出现了一些其它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数围绕着引种经验统计分析法、果树嫁接法等。对植物区域引种、改良植物品质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过后,我国在的植物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单位已达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从事植物引种驯化科研事业。到8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植物引种驯化实践工作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植物引种驯化技术的应用对推动了我国公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物资濒临灭绝的境况,在我国有很多药用植物严重缺少,经过引种栽培、筛选, 自力更生,完金解决了制药原料的问题。

当前, 植物引种事业尚处于不断前进之中,对她的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植物引种驯化这门科学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以弥补不足之处并且达到更高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达尔文( 方宗熙, 叶晓译)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种植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园艺植物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9-02

植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机地阐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2]。其内容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大方面。形态解剖学涵盖植物营养与生殖6大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等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学一般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野外实习放置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课主要通过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相对于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3]。植物学野外实习对于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及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植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专业的植物学至2000年改为园艺植物学,其教学及实习沿用植物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其传统的教学和野外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本作者积极借鉴其他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园艺植物学的理论和野外实习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旨在进一步提高园艺植物学的教学效果。

一、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

1.园艺植物学理论教学存在的弊端。(1)教学内容落后。目前园艺植物学课程还沿用传统植物学教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创新能力培养不到位,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植物学内容琐碎,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较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加上植物学教学涉及多个专业和多个不同的院系,在教学中不够注重各学科、各专业的不同点,不能将讲述的内容与之专业紧密联系。(2)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不够健全。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植物学教师队伍薄弱,大部分老师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而是相关专业老师代课,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能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研热情,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过后没任何印象,教学效果较差。

2.野外实习存在的弊端。(1)师资匮乏和实习经费不足。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于刚从传统的农学院分离出来,教师队伍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团队不稳定,野外实习经验不足,再加上实习经费不足,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更换野外实习带队老师,松散的组织管理也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不够重视。(2)实习基地不固定。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由本院老师任教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只是在学校附件的公园等地进行实习,缺乏相关的实习工具和设备也限制了实习的效果。目前这种类似于“参观式”、“旅游式”的植物学实习,从根本上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向背离。(3)实习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方式为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沿着固定路线一边采集一边识别标本,回校后再整理标本就完成整个实习教学工作,传统“填鸭式”的野外实习使学生只能得到表面且零碎的知识,科研技能不能得到训练,效果不理想。

实习过程中对实习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实习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们的考核只以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种类的数量和实习报告的质量为依据,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园艺植物学教学和野外实习改革的建议

1.完善教师梯度队伍建设及各种保障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梯度、数量、水平以及能力对教学任务和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园艺植物学对本院老师来说,尤其野外实习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野外实习更加困难。为此,我们建议院领导合理组建园艺植物学学科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士,丰富师资力量,同时建议院领导能够组织经验丰富的植物学教师对青年教师、实验员等进行培养,以满足短期实习对教师的需求。为了满足野外实习的需求,院领导可以邀请实习基地的负责人作为临时的指导老师,这样一来可以缓解实习指导老师的短缺,另外,这些人员对该地区较熟悉,对实习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也可参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植物学课程改革措施,即引进“双师型”教师,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

野外实基本的必需的实习工具外,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措施,配制手提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手持气象仪、罗盘仪等专业设备,配制实习专用图书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洛阳植物名录》等参考资料。

为了满足实习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实习的质量,我们在选择实习地点及建设实习基地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实习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植被的种类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安全、经费、交通等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学院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的做法,建立本地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针对于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除市区内种植资源较丰富的植物园外,我们可以以老君山、倒回沟等作为实习基地。

2.丰富教学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目前,我们理论教学采用两本教材,由于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琐碎,授课内容平凡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的教学方法,除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外,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书籍或文献,引入国内外优秀植物学教材,课外向学生提供包括网络、植物图片、教学电影等阅读资源。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制作和讲课比赛,定期观察身边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理论联系实际,识别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让授课走出课堂现场教学,例如讲分类时,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场,再讲述相关植物的生长习性、科属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代表植物等内容,使学生看到植物实体以增强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在野外实习中“望、闻、问、切”的方法,此法与“看、摸、闻、尝”植物的习惯有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识别植物时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比较、总结和归纳,再对所采植物标本进行讲解,使实习内容直观化、生动化,提高实习效果。这不仅克服了学生对植物分类的恐惧心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科研思维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的总结性环节,关系到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理论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死记硬背,考后忘记较快,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建议将卷面成绩与实验考试、出勤率及课堂论文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避免机械、单一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5%,平时成绩占25%。而平时成绩以小组专题讨论、PPT讲解植物学的某些现象、论文撰写以及考勤等形式进行。通过此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此种丰富的考核方式,符合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艺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考核学生识别植物的种类和撰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内容单一,不能够全面考核学时实习的质量。为此建议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实习考核内容和方式,其考核项目主要包括:(1)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包括是否违反纪律、采集标本数量和压制质量、综合实习报告的质量,此项共占50分。(2)个人考核,了解实习效果,包括学生认标本的情况、不同生境下植物的识别、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种类的能力,此项共占50分。也可以参考于杰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段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使学生灵活、主动的学习。也可参考张忠华等、全雪丽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式考核方式”。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级制进行综合评定。

三、结语

《园艺植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现阶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同时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不断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园艺植物学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使我们的教学和实习更上新台阶。今后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和探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名扬,王海洋,白志川,等.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种植专业论文篇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种植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 日本 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人才 培养体系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植物保护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间的非常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其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本文从植物保护体系的构成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1]。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

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2]。

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在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3]。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4,5]。

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5]。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

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三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门》、《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

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0.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3%。

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一些思考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变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农业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在向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农产品加工型农业等现代农业进行转变,因而对植物保护人才的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与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及农药学等有关的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先进理念,善于从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林业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这一要求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所遵从的“次生代农业”理念相一致,因而其培养体系对我国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环境科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福祉、生命伦理、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农业与生态系、地球环境政策论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了维系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的农业实习,以及随后各年级的实验、演习课则着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的不足正是困扰我国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人才乃至整个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7],今后必须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日本植物防疫法,#8.

[3]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41-42.

[4]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续.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9-40,38.

[5]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的农药事业,.

[6]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nodai.ac.jp/agri/2011curriculum.pdf.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