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急救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3:51

急救培训总结

急救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急救;培训;社区居民;模式

突发心搏骤停、意外伤害的事件较为常见,其可能发生于任何人,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1]。社区居民在发现突发心搏骤停、意外受伤病人时,即使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此时如果周围群众能够自救互救,更易为病人争取宝贵时间,也可以降低突发事件或伤害的严重程度,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以及减少后续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2]。本研究以2个社区居民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培训模式、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对其开展急救培训,并观察培训后2个社区居民在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旨在探索更好的培训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取南昌市高新区2个社区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身体健康,无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③近3年一直居住在当前社区;④服从安排,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学习;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无故不参加培训;③未按照培训人员指导进行学习。最终239名社区居民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6人,男54人(42.86%),女72人(57.14%);年龄(45.30±8.7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63人(50.00%);无相关培训经历71人(56.35%)。对照组113人,男47人(41.59%),女66人(52.41%);年龄(46.70±5.4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57人(50.44%);无相关培训经历65人(57.52%)。两组社区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取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1.2.1.1制定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科普急救培训组织管理与运行方案在总结多年的科普活动经验基础上,同时分析国内外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4],制定了“1+2+3”方案。1个平台即科普教育基地平台,2条途径即线上与线下培训途径,3个抓手即平台建设、急救技能培训、培训效果考核。1.2.1.2建设平台资源平台资源重点包括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培训资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立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培训平台为社区活动中心。培训的人力资源[5]主要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学生社团骨干成员构成,然后通过加强与医院、社区的合作,引进临床护理和医疗专家、社区的管理人员等充实平台人力资源。急救培训材料包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材料。急救知识包含高热与中暑的处理、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共3个模块;急救技能包含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与包扎术共3个模块,每个模块含授课演示文稿(PPT)、讲稿、微课、家庭急救手册。1.2.1.3制定平台考核评价标准鉴于国内没有统一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标准,研究团队成员前期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初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含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共3个急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急救知识按照理论考核的标准,建立100道题的考试题库。1.2.1.4开展科普急救培训研究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开展社区居民急救培训。①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学校建立一个科普急救微信公众号,并将培训材料于线下活动2周前推送至公众号,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加入公众号,督促居民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巩固学习,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反映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②开展线上培训[6-7]:线上的学习由居委会组织与监督,学校负责提供学习资料与考核。③线下学习:安排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培训,每名培训人员负责10名社区居民,单个小组社区培训居民人数不得超过15人,避免人数过多影响培训效果。④培训方法:采取理论讲解+模拟场景示范+互动练习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作为讲师,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现场进行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演练及培训,培训后现场对社区居民发放家庭急救手册,由居民自行阅读,讲解突发心搏骤停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方法。另外,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急救相关知识,以便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急救流程。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3观察指标

1.3.1急救知识问卷根据平台制定的相关急救知识题库随机抽题,包括高热与中暑的处理(15题)、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15题)、食物中毒的处理(20题)3个维度共计50题,每题2分(正确计2分,错误计0分),总分100分。所有急救知识考核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进入问卷星后台收集相关数据。得分越高表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急救技能培训前后按照平台制定的技能考核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考核多项最终取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3.3满意度评价培训结束后对居民进行培训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共4个等级,并计算满意度,即很满意和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明显增加受训人数

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线上培训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明显增加接受培训的人数。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急救技术,有44.32%的人从未接受过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的培训人群比例甚至低于10%[8-10]。付忻等[8]认为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为针对公众的现场急救培训欠缺。陈志等[11]对1988年—2001年北京市城区322413例院外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988年—2001年社区的发病现场急救者占急救总呼叫者比例由60.00%上升到87.39%。因此急救服务的重点在社区,提高社区居民急救能力是急救医疗服务成功的重要保证[12]。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免费获得急救培训。

3.2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何玉梅等[12]认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欠缺,急救能力低与培训组织管理混乱,培训师资资质复杂,培训方式落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明确,培训前制定了明确的培训计划、安排,且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居民培训后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分析其中原因:线上居民可以先自学,初步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后期的现场培训中,通过现场示教、现场指导、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急救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让居民掌握急救技能[13-14]。美国急救培训中提倡受训人员先领回资料,在家自行预习[15-16],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现场演练。本研究中的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的初衷与美国急救培训的做法不谋而合。当然,培训后居民整体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虽然较培训前有所改善,但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研究组居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分别为(81.75±7.04)分、(76.78±6.74)分,整体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很多社区居民因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无法有效参与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练习,影响了居民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而导致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急救培训总结篇2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

急救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大中专院校学生 院前急救知识 急救技能 培训

大中专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伤害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伤害,还会给社会及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1]。为了解市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区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做此调查。

资料与方法

选取荆州市大中专院校学生1100人,男525人,女575人;年龄:21岁及以下338人,21~23岁558人,23岁以上150人,学历中专以下104人,中专216人,大专(高职3+2)625人,本科及以上101人,医学类348人,非医学类698人。

一般资料收集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历;第2部分为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第3部分为问卷题型,分院前急救知识及院前急救技能两部分,由32个单选题组成,其中院前急救知识有20个,院前急救技能有12个,总分32分,答对1题1分,答错不计分。第4部分为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需求。

调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者及同伴统一解释后,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100份,有效问卷1046份,有效率95.09%。

统计学处理:通过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结 果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获取途径主要有5种途径,采用描述性分析,电视及广播30.3%,学校和家长26.1%,报纸杂志21.4%,网站13.9%,培训8.3%;其中,在1046名师生中有87人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培训形式:远程9人(10.3%)、面授16人(18.4%)、面授+演示27人(31.1%)、面授+演示+操作训练35人(40.2%)。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得分影响因素分析:①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得分: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得分均呈偏态分布,采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描述。

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知晓率。

院前急救培训需求:在1046名被调查大中专院校学生中,有9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培训,5.9%的认为没有必要培训,2.7%的学生无所谓。

讨 论

院前急救培训普及率较低、获取急救知识途径较单一:从调查结果得知大中专院校学生获取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业余时间看电视和听广播,而通过培训获得的人数最低,可见大中专院校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普及率还较低,同时从表1可见各途径人数比例都较少,而本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因此说明大中专院校学生获取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途径较单一,因此针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应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同时应加大对其进行院前急救培训的力度。

院前基本急救知识及技能总体掌握偏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中专院校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总体掌握情况偏低或一般,其中院前急救知识中的意外伤害急救及灾害急救知晓率最高、常见病多发病急救知晓率最低,院前急救技能中的常用创伤急救技术知晓率最高、心肺复苏术知晓率最低,这可能大中专院校学生所学专业或问卷难易程度有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医学类学生对急救相关知识的课堂教育理论知识较高,而其他方面的院前急救技术实践较少普及,因此要探索适合大中专院校的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尤为重要。

以知-信-行教育模式推进急救培训的开展和实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接受过培训、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和接受过≥2次急救培训的人员在首选的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专院校前急救培训需求较高,达91.4%以上,但在调查过程中,因为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大环境对公众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性,导致了大中专院校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

对策:从实际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有着自己的学业,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利用闲暇时间。因此,在培训的课时设置时应考虑其培训对象参与的可行性,同时增加课时的趣味性以减少受训人员缺课的可能。而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考试考核方法[3]。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公众培训的职责,但两者在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4]。因此,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利用我国自身在急救培训实践上的经验,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及急救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我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发展。

大中专院校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5]。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大中专院校学生应对意外伤害时自救或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静,张钦祥.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急救常识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6,22(12):934.

2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护理杂志[J].2009,26(7).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1-572.

急救培训总结篇4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年年末,普及率不低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年6月—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急救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电力抢修;事故应急;技能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浙江温州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工程师;陈建胜(197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3-02

温州地处沿海、浙江的最南部,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较大、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其他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需要社会多部门、多环节、多途径的方式通力配合。[1]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责任央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突显“人民电力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队”)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救援现场提供照明和动力,辅助现场救援行动,拿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电力设备抢修、伤员抢救、道路排故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的分类

电力应急技能是电力从业人员的一种特种技能。[2]当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电力从业人员能够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事件。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分为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应急理论、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日常应急常识;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包括卫生急救(如止血、骨折、简易担架制作等)、个人保护用具(绳索使用、登山设备使用等)、GPS使用、营地搭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培训,提高个人在灾害来临时自救、互救技能;特殊知识技能主要通过户外攀爬、水上救援、野外生存、特殊技能驾驶、应急通信等设备使用,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灾害配置的应急装备,在灾害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等实际研究掌握其他应急技能。

二、温州地区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近十年来电网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和应急救灾经验总结,建设高水平应急救援队伍是温州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结合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每个地区公司都要成立一支应急救援分队。温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该队伍由输变配、高压修试、通信、生产、安全等专业骨干力量和本企业内训师组成,所有成员为非脱产性质,不单独设置机构。队员从生产一线的员工到管理层,从配网到主网,从线路设计到调度通信,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几乎包含了我局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上,温州供电公司下决心完善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组建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应急技能上也过硬的队伍,提高应急能力。

1.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温州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在市区原东屿电厂 。基地的总体规划思想是合理利用厂内设施,分部整改。基地依托厂内厨房、餐厅、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卫生间、会议室、休息间等基本设施,具备了进行应急培训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培训项目设置,充分利用厂内设施特点,已初步形成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场地、高空心里及攀爬训练场地、消防训练场地、照明灯具训练场地、配网作业训练场地、水上训练、户内体能训练等场地,建立了满足培训科目要求的硬件设施。

2.应急培训设备的选配

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在事件中野外生存、后勤保障、运输需求、通信侦查等关键环节,培训设备选配精良。在个人装备中备有睡袋、快速食品、保暖壶、GPS、登山用具等保障个人安全及开展救援的个人工具;专门针对温州多河流、多水灾的特点,配备了橡皮艇等运输设备,同时配备了能建立多方位的电源及照明系统的设施。装备标准化定置,统一管理,战时应急,平时培训,综合使用。今后,应急培训基地不但要继续搜索配置适用的先进设备,还要将现有设备集成化,形成后勤、运输、指挥、通信、电力技能等一体化,能够应付各类事故灾害。平时作为培训作业,突发事件时能够直接运输至指定区域,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克服因设备、物质临时集结凌乱、不齐备、不能用的缺点。

3.培训质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应急队员多数是一人一岗,短时间内别人代替不了,同时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正规阶段培训时间长达10天,所以工学矛盾突出,在一线工作很难经常性安排长时间连续脱产培训。对此应急救援队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非脱产培训代替脱产培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固定安排周二、周四、周日下午三个时间作为训练时间。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队员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时间不够,知识点接受有困难,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连续积累,以致到了学习结束时间还没掌握全部课程知识点。怎样做到既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又提高培训效果?应急救援队所定制的方式是培训宽松、考核严格,对于已经掌握的技能,队员们可选择性参与或可自学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考核。这样既减轻了队员的负担又让队员进行有目的地学习。

在如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个难题上,应急救援队认为管理规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也是培训整体水平的体现,包括对内训师的管理、教学教材的管理、培训学员的管理等。培训师资上设置AB岗,无缝衔接专人负责;利用电话、微信等新方式实时在线讨论、解决疑惑。教材采用与应急基本理论、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保留队员变动的可能性,队员3年服役期,中途可申请退役。同时适当将队员在应急救援培训、活动中的成绩纳入职工业绩考核,列入干部选拔的参考依据。

4.培训项目开展

应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等科目培训,其中包括应急理论6项、基本技能17项、专业技能8项、电力专业26项等,切实从提升实战和应急能力出发。队伍每年编制和下达年度、季度训练计划,重点培训队员体能、临时供电设施架设能力、应急供电技能、野外机动能力以及灾害现场人员自救互救能力等。结合温州地域自然环境,应急救援队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分别在汛期、雨雪灾害到来之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培训24000余人次,考核150余次,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演练拉练,取得良好的演练效果:

(1)形成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

(2)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队员的身体素质日趋强健;制订身体质量指数(BMI)、1000米跑、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合格标准,促进队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上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3)队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作为一支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依靠完善的培训才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顺利完成应急救援和训练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和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将应急救援队各项工作(日常训练、学习培训、测试考核、演练演习、应急救援等)量化,极大提升了队伍的纪律和活力。

三、2011年以来温州电力应急救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23日,应急救援队在时任队长吴哲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与“723”动车事故救援,为事故现场提供应急照明,为受伤群众点亮生命之光,打响了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战。

2012年8月8日至10日,应急救援队赶赴宁波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应急抢修队伍累计修复涉及11个村的16个台区、立杆44基、整杆110基、拆除导线31档、安装和重新固定拉线33处、处理表计箱、表后线等78处。救援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10千伏鹤浦405线路抢修现场亲切慰问正在抢修的温州电力一线员工,肯定温州电力抢修人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2012年8月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一家庭作坊发生爆炸,现场两间房子已全部被炸为废墟。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出动,为搜救伤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救援队作为第一批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为伤员的及时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浙江省电力公司与福建省电力公司在国网公司范围内率先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签署《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协调联动协议》,并开展闽浙公司应急救援基干分队联合演练。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代表省公司驰援福建,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013年4~9月间,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相继举办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检验各地区应急培训成果。在4月进行的省公司培训考核期间,我公司应急队员取得7个培训项目中3个第一的好成绩。在7月举行的省公司应急救援基干队伍技术比武中,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10位参赛队员荣获团体第一,2位选手进入个人前三名。9月由3名队员温州队员为主力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013年应急救援基干分队专项技能竞赛”中获得竞赛团体第二名的佳绩。一名选手进入个人前十名。

经历过几次救援工作以及培训考核,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均经受住了考验,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任务,展现了温州电力铁军的形象。这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与电力应急培训是分不开的。但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勤物资准备不足、指挥命令不畅、路途颠簸导致设备损坏、车辆行进掉队等问题。今后培训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对实际灾害环境的模拟,尽最大努力改进及锤炼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在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一套初步成熟的培训体系。今后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将以国家电网公司“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军事化”为管理手段,继续推进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为电力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急救培训总结篇6

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2012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2014年年末,普及率不低

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2014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

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

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1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

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

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

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指导,加强监督。区红十字会要不断加强对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学计划、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行业

急救培训总结篇7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培训总结篇8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