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基层医疗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07:56

基层医疗论文

基层医疗论文篇1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往往只审查财务数据,缺少对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现处于传统的医院管理,忽视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按规定程序执行,对要求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随便制定,应付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高。部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未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导致有的单位一人身兼多职,工作流程不规范,而且从未对敏感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二、基层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索

1.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注重人才培养,充实内审队伍力量,选调思想觉悟高,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审计队伍里。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管理、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所以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培训,定期进行审计工作培训,更新知识,注重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学习研究,以研究促审计,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思维训练,提高分析,提炼文字的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履行《职业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员,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只有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水平

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规范医院管理的关键,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规定,建立《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审计职责,制定合理的内审工作程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思想认识,了解审计工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充分了解审计的作用,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3.对重点工程,重要资产,重点监控

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重大经济决算情况、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重要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应重点监控,审查基层卫生院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审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审查是否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随意超预算,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招投标制度,有无规避招标和分解招标的情况,审查是否签订了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合法、公平,重点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付款。审查建成项目新增效益情况,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挤占挪用等问题。

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是否有高估工程量,虚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对需采购的固定资产,应在采购前对该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测算经营成本,经全方位调查后形成采购申请报告。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定期进行盘点。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较为普遍,从而影响到总体资产金额的准确性、完整性,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审计。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审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单位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遇至新情况新问题,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债权和债务控制。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不得坐支现金。对敏感岗位不定期调整负责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文件的精神。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可以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积性,杜绝管理漏洞。

三、总结

基层医疗论文篇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所有确诊乳腺癌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愤怒,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2]。本院外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16例乳腺癌患者,均实行改良根治手术,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7岁,平均47.5岁。住院时间20~50d。均在术前行细针穿刺做细胞学检查或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10~14d开始进行化学治疗。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定期化疗。

1.2护理

(1)术前护理:向患者讲解有关该病的基本知识,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应终止妊娠,哺乳者应停止哺乳并给予回奶药物。若患者有失眠症状、精神紧张,可服地西泮[3]。术前常规检查血、尿、便,电解质、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免疫筛查,以及心电图、胸透等,并帮助患者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术前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术前1天晚餐食用半流质,如稀饭、牛奶等。(2)术前准备:为使患者适应术后生活需要,应帮助患者练习双手使用筷子和勺,学会用健侧手梳头。术前1天按手术要求范围备皮,减少切口感染机会。让患者做好精神和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术后护理:术毕严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根据病情连续观察24~48h。注意引流物的性质和量。6h内去枕平卧,清醒后取半卧位。1~3d内上肘取内收位,患侧下垫小枕,保持功能位和舒适,与胸部呈水平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静脉输液或注射时应避开患侧肢体,以免肢体肿胀。一般术后6~10h内禁食、禁水,如无恶心、呕吐,6~10h后可少量饮水,次晨饮水、进食,进高营养、易消化、易吸收食物,可增强体质,以利切口愈合。妥善固定引流管,勿扭曲、打折,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保持持续负压状态,防止倒流造成逆行感染,若有引流不畅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术后2d内限制患侧肢体活动,以免腋窝皮瓣的活动而影响切口愈合,术后3~5d开始活动,1~4d行握拳、屈肘运动,主要活动指、腕、肘关节及前臂肌肉,每天上、下午各练1次。术后5~6d(一般在引流管拔除后)行患肘上举运动。术后1周如无切口出血、积液等,除以上活动外,可增加活动量:肩关节环绕;外展内收;摸耳;爬墙。(4)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前3天观察敷料有无变化,如果渗湿,表示切口出血较多,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必要时采取对应措施。一般用三角巾包扎固定,5~6d后去掉三角巾,防止患肘早期外展活动,以免牵拉切口。胸带包扎过紧,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切口疼痛,腋下不适等,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调整,防止压迫造成循环障碍所致皮瓣坏死,改善呼吸状况;如果过松也应及时重新包扎,过松不利于防止切口出血及皮下积气(液)。患侧上肢不宜输液,以免引起上肢疼痛、水肿及液体自损伤的淋巴管外漏,影响患侧上肢摆放位置,宜采用对侧上肢或下肢输液。少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患者如有持续高热现象,应及时处理,并查找发热原因。(5)化疗相关护理:对术后化疗者,要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思想顾虑,让患者简单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化疗时选择较好的静脉,争取一针见血,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如果药液外渗,可立即停止输液、局部封闭、外渗局部外敷、超短波理疗、外科处理等方法,避免或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发生静脉炎时应重新选择静脉穿刺,局部涂氟轻松软膏。化疗前使用止吐药可预防或减轻胃肠道反应。化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化疗后有36%~71%的患者出现味觉的改变[4],应选择适合口味的食物。化疗导致患者脱发,可以推荐适合患者的假发套佩戴。化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6)健康教育:乳腺癌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不良情绪,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大多数切除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碍[5]。加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6]。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相关的医学知识,应告知患者术后要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出院后要定期随访、定期化疗,以观察疗效,并及时到医院复诊。

2结果

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6例患者,经以上系统护理后,术前准备充分,术后恢复好,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能树立信心,按时接受化疗。

3讨论

基层医院和省市大医院相比较,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各有其特点,能否做好手术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机体的康复、预防与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基层医院存在的价值。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心身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要满足各种各样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护理需求,就需要护士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关注患者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围绕着人的生命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最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实践,作者认为任何医院都可以开展整体护理,而无需特定的硬件设备,关键在于护士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有扎实的开展整体护理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整体护理。基层医院只要加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手术患者的各项护理,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是可以保证手术患者顺利康复的,大多数患者是可以在基层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参考文献】

1陈孝平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4~440.

2李冬梅,王爱香,史月萍.乳腺癌手术病人的健康教育.家庭护士,2007,59(1):85~86.

3王阳华,黄丽.乳腺癌手术健康教育.中国社区医师,2006,16(8):104.

4刘双秀.病人化疗后的味觉改变.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2):77.

基层医疗论文篇3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各地政府

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

人才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基层医疗论文篇4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设置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务人员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业务素质,那么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

1.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和措施,尤其对医疗水平较差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加强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继续教育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技术和模式的变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医学知识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实践能力。二是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2.落实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福利、薪酬较低,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生护士本身的文化水平也较低,很多基层医务人员都是大专,甚至是中专出身,而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出身的医务人员往往在大城市中的综合性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就十分有限,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在组织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回顾专业知识,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其他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科方面的基础疾病表现、诊断方法和初步的治疗方法等,以便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类疾病,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2)加强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补充。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方法等层出不穷,以往在学校中学习到的医疗知识,拿到实际诊治当中可能并不起作用,而且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信息交流不便,因而很多医学上的新知识通常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传到基层医疗机构当中,这样的速度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因而在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可以不定期邀请综合性医院的教授来基层医院中进行讲学,让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有机会与大医院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学习最新的医疗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医学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3)灵活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在继续教育的方式上,地方卫生部门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外出进修或是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来进行继续教育,定期轮流派驻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在组织形式上,地方卫生部门要为基层医疗结构多多提供支持,让其能够采取外出进修、短期培训以及函授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医疗机构不断发展的要求,因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将基层医疗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燕玲,杨 昆,唐 珊,等.太原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6).

基层医疗论文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医疗纠纷现状;研究

基层医院是我国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成为人们对医学的信任危机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渠道,管理水平与诊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更是造成各类医疗纠纷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基层医疗矛盾,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基层医疗环境,是我国基层医疗改革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8]罗新伟.湖南省某县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基层医疗论文篇6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 岗位胜任力 培养方法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真正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成果甚少,进行相关研究对基层居民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发表胜任力领域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提出胜任力的概念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由于医务人员低劣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更引起了胜任力在医学领域研究的逐渐展开[2]。直到2002年,临床医生的胜任力才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为了适应社会对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布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并且对以上六大核心能力的二级标准分别下了定义。ACGME提出的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标准[4]。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的学者提出对专科医生进行以胜任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时展的先驱理念,在2005年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5],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06年英国医学总会(GMC)推出关于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并已于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修订[6]。在2006年的版本中,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医疗诊疗规范、教学与培训、医患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要求医生遵守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在2013年的版本中修订为了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尽管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在许多国家中都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然而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文化的不同,确实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及胜任特征造成影响。而正因为如此,结合国外岗位胜任力研究的参考,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特点出发,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切实本土化,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留下了可行的研究空间。

在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堪等人最先开始关注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一部分职业开展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7]。在医药卫生领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李文等人于2005年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的课题,将三级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词典库[8],这是胜任特征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卫生领域。2006年,金盛华等人编制实践分析综合问卷对初级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9]。2007年,王贤吉等人在介绍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0]。2009年,王永芳等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对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1]。2013年,金丽娇等人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全科医生胜任力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构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2]。2014年,黄涔等人通过对某医科大学7所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及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资料,得出6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依次为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精神与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13]。2014年,张冬青等人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分层抽取86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14]。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等人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采用核检表问卷调查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5]。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单位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和胜任力的发展。岗位胜任力具有如下特点:与工作岗位相关,是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岗位特性;是从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牵引和导向性;是可以衡量和测评的;是与本岗位相关联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显性的又包含隐性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最经典的是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的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这些要素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他们不太容易通过外接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还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前提。

胜任素质理论体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应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全面检验。虽说在国内,胜任素质理论和应用体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卫生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拓展了胜任力管理的领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结论对于其他非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构建满足本单位战略需求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他们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即将进入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管理的必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和医学教育单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培养、选拔、指导所应侧重的能力特征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职能转变,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特别是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该领域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国内外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中吸取宝贵经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既切实本土化,又能满足基层卫生需求,研究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国家从2010年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医学院校教师探究如何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医学人才。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针对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和能力要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将胜任特征来源文件中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成胜任特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问卷附件中对胜任特征进行逐条解释。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按照胜任特征体现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访谈录音。完成访谈后,对录音进行文本转录,随后使用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中的词汇,提炼出受访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胜任特征。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比对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定和对各要素的重点程度分析邀请专家,听取他们对模型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种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不各种资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的理论及研究分析方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这样一个需要承担相对复杂的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结果能确切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有据地理清了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表现的动机、特质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提供了参考。

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论证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医院管理者可以“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地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David M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Carraccio C,Wolfsthal SD,Englander R,eta 1.ShiRing paradigms: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2002,77:361-367.

[3]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35.

[4]Michael G Stewart.Core Competencies[EB/OL].[2012-6-9].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Chicago,IL,USA.

[5]Jason R.Frank.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6]GMC.How GMP applies to you[EB/OL].[2011-9-10].

[7]时堪.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8]李文,尹爱田,等.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70-271.

[9]金盛华,张鸣.初级临床医师专业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M].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6.

[10]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中华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27-729.

[11]王永芳,王永丽,李博.科主任胜任力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现代医院,2009,5(5):3-6.

[12]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13]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4]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4,8(43):3048-3050.

[15]田蕾.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M].硕士论文.中国医科大学,2014.

基层医疗论文篇7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政府中医药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虽然这些年基层中医医院从国家、政府方面争取了一些项目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有所改观,但由于大部分基层中医医院由医院门诊部、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卫生院改造而成,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短缺、陈旧,就医环境较差。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基层中医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1/3以上基层中医医院经费不足,欠账较多,收不抵支,发展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中医医院的特色与业务的发展。

2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

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基层中医医院的致命瓶颈,尤其是业务技术好、热爱中医、富有带教经验的业务技术人员匮乏,而与此同时一些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临床上大量采用西医治疗技术和方法,没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人才是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充足的中医药人员是充分发挥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缺乏,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其中医药人员比例较低、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临床科室负责人的配备有待完善[5-8],人员结构不合理,也不同程度影响制约了基层中医医院的发展。

3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发挥不充分

基层中医医院应以中医为基础,临床科室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而基层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临床科室建设不完善,对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和定期分析不到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较差等情况,26.71%的医院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和34.25%的医院科室人员未规范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大多基层中医医院无院内制剂。基层中医医院为求得生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增加收入,拓展市场,导致一些传统特色疗法流失,如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中药治疗闭合性骨折等中医传家宝,由于经济效益远不及手术治疗的效益好,加之手法复位只能达到功能复位而不能达解剖复位,一旦患者不满产生纠纷,就有可能鉴定为医疗事故,医院和医生从自我保护角度出发往往采用手术治疗而不采用传统的中医骨伤特色治疗。再如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由于其收费低廉、效益欠佳而被弃之不用,一些基层中医医院甚至取消了针灸科,这使得中医的临床阵地日渐萎缩。

4中医医院未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也是中医医院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基层中医医院受人员素质、医院财力等因素影响中医药文化建设普遍滞后。医院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未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5中医药技术服务定价不合理近年来,虽然政府对中医药技术服务费用有所调整,但中医总体费用相对低廉,基层中医医院门诊人次和出院患者的费用都远低于综合医院,加之中医药相关技术服务价格定价较低,基层中医医院药品收入比重依然偏高,多数亏损经营。此外,近年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中医药诊疗成本上升,使得中医药价廉优势趋于减弱,严重影响患者选择中医药诊疗。由于中医药服务的相关补偿保障政策不到位,很多基层中医医院不能遵循自身规律发展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甚至于有些中医医院转而通过引进大型诊疗设备、发展西医诊疗项目增加收入,中医西化现象严重,中医药在基层中医医院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程度下降。

发展思路与对策

加快发展基层中医医院,破解制约基层中医医院发展瓶颈刻不容缓。基层中医医院应加大争取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强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化人员结构,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特色,创新服务理念等措施来实现基层医院的发展目标[9-10]。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氛围

国家应在基层中医医院的发展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进一步给予倾斜扶持,充分落实中西医并重,促进基层中医院发展的思路。近年来国家、省、市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2009年我市政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甘肃发展中医条例》调研,并通过了发展中医药工作意见;2010年各县区新农合政策,实施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升20%的优惠措施;2012年3月天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天水中医药事业实施意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4月市委农工党组织相关专家对天水市基层中医医院进行了调研,与会专家提出了很多关于基层中医医院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基层中医医院的建设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基层中医医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极大地鼓舞了基层中医医院发展的信心。

2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特色

基层中医医院应从自身出发,加强管理,明确职能,责任落实到人,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我市基层中医医院通过强化中医药服务特色措施,住院患者中医药治疗率已由2002年的10%左右上升至2012年的40%左右。基层中医医院应与各乡镇卫生院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实行患者“通治”、专家“通享”、设备“通用”、技术“通行”的模式。对中医工作相对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所进行对口支援,从技术、设备和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确保中医药工作的平衡开展,真正起到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加强基层中医医院在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方面的领导职能地位,占领预防保健中医药前沿阵地。此外“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特色极为重要。

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培养中医药人才是发展基层中医事业的重点,也是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的关键。首先,要不断吸引、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根据医院自身的情况,引进拥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中医技能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比例并达到相关标准。其次,要培养新人才,留住好人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基层中医医院通过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天水市中医医院运用师承教育、名医工程和“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的人才培训方式,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进步,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年龄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方法。通过名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具有一定医疗实践经验和较强中医技能的中青年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医院各层管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具有中医药理论和专业技能人员的比例;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通过名医徒弟带弟子的方式,培养刚毕业的高学历人员。人才流失对医院健康稳定发展影响深远,因此留住人才不仅稳定了医院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医院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以及合理的劳动报酬等方式,留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促进基层中医药技术进步。

4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目前的医疗市场已经进入质量、服务、信誉、人员素质、发展战略、精神风貌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竞争阶段,而这实质上是医院文化的竞争,中医医院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保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充足投入,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要求,改进医院标识内部装饰等医院环境形象,建立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核心价值理念。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管理和服务文化,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患者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服务的独特魅力。

5不断发挥优势特色,创新中医药服务理念

中医医院应建好1~2个特色专科,打造出1~2个品牌科室,以品牌科室来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加强专科建设,推动医院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天水市中医医院从2001年开始,加大扶持专科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好效益,脑病科、糖尿病科先后被确定为部级重点专科,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终审,医院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医院在陇东南形成了良好的专科品牌效应。基层中医医院应该充分挖掘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完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开发中医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强化中医服务特色,提高中医的形象和美誉度,增强中医服务对老百姓的吸引力,最终发挥中医的优势作用。通过中医特色疗法及其适宜技术在基层中医医院的有效开展,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切实减轻基层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11]。

6规范临床科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基层医疗论文篇8

各位医疗战线的领导、专家、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晚,我们来自医药行业的专家、医疗单位的来宾、以及来自XX各地的基层名医相聚在XX,共谋医疗事业的发展,令人非常振奋和喜悦。在此,我谨代表XX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参会的各位专家、来宾,以及奋战在基层医疗一线的同志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问候,对这次第七届XX医奇名医名店盛典暨第三届基层医生医疗发展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要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XXX集团表示由衷的感谢。

从1998年XXX集团在XX办厂至今,已经过去了22年。22年来,XX市见证了XXX集团的风雨成长,也见证了好医生集团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关注基层医疗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今天,我受XXX集团邀约来到这里,不仅是缘于XXX集团对基层医生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代表了XX市卫健委对我们基层医疗事业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今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地卫健系统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基层医生在基层防控一线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能相聚在这里,离不开在座医疗同仁的努力和付出。但通过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来我们基层医疗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水平亟需提高、医疗人才匮缺等等。后疫情时代,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冲击,诊疗方式的变化,传统基层医疗要如何创新发展?基层医生如何更好的服务老百姓医疗健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也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要探讨的主题。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连接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今天在座的各地基层医生们,都是支撑基层医疗事业的“主力军”“排头兵”,也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你们选择驻守基层,守护了地方百姓的健康,为XX的医疗健康事业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一条充满大爱的路。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以及“分级诊疗”全面落地,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便是第一线的主要力量。在“十三五”医改规划中,国家提出要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要“让群众在基层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慢病管理,形成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保障了基层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缓解了大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的局势。

长期以来,基层医生普遍生存环境艰辛,收入过低、医生自我提升渠道有限、医疗设备跟不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是制约基层医生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种现代诊疗技术、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对基层医生更是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医生队伍当前面临的压力和难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