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军事思想论文8篇

时间:2023-01-08 12:38:50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一、关于军事思想方面的内容

军事思想是对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想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军事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哲学,涉及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包含战争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国防建设和战争实践的理论武器。学习中国军事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学生熟悉祖国的军事文明史和军事思想发展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军事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国防建设服务。

军事理论课的军事思想的部分,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合称。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对中国历代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军事智慧和人文精神。直到今天,它的许多原理和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泽东、邓小平、以及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指导当前及今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关于中国人民战史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1927年8月1日诞生,在党的领导个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刚刚结束之际,人民又以一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近三年艰苦、顽强的战斗,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安全。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战史了解甚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但爱国、爱家、爱民的心不能丢。战史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是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从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战斗、建设国家,坚不可摧,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功不可没。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面临的战争因素,威胁依然严重,安全依然危险。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战史,全面了解战史,从而使牢固树立宝贵的国防奉献精神。

大学生学习战史,首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防意义,进一步坚定牢靠的国防意志,进一步发扬敢于亮剑的军人精神。其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防的要义,进一步体现到军人奉献的价值。中国人民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将才林立、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如果祖国遭受到外敌侵犯,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怎么办?是热血男儿就应当勇敢地奔赴卫国保家的战场,就应当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防义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卫国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坚决地担当重任。我们国家面临着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挑战。坚决维护我国和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坚决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旺盛的斗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军事思想论文篇2

关键词: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地位和价值;内容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7-02

恩格斯的生活,有许多丰富的地方,因为他参加了许多的军事活动,他对军事活动的体验很深刻,因此后来写了许多大量的军事著作。恩格斯在他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赞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颇多,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理论界关于恩格斯哲学军事思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对我们更好飞学习和了解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的研究颇多,对其综述的方式很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问题的研究顺序、内容顺序等,鉴于能使读者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有一个条理性的了解,笔者按照内容大概对学界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对于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军事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们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和马克思将一生的宝贵时间投入到了军事理论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活动。恩格斯最终总结出了武装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这些理论和规律使得后来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理论建立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又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他对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显著,文章颇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此被后人誉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

恩格斯在军事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夏征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的战争观的研究和总结。战争和军队是军事科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战争不能没有军队,因此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武装力量。恩格斯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总是突出这两个问题,因此,把他们作为科学战争观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来研究。第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问题。恩格斯指出战争和军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战争,把握和指挥军队。这一理论为武装斗争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军事学术一般的战略战术原理和原则领域,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大大丰富了整个军事科学的内容。”[2]以单秀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研究中,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军事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使军事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3]

二、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内容研究概要

恩格斯用其一生宝贵的时间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并且写出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研究价值极高。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著作大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他的军事著作、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他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对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研究者所涉及的领域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关于这个问题,杨春长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先提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战争本身也是一个频繁的交往形式”的意思是“战争能够反映出人们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不是对象,但人类改造和征服了它,它是通过对物的改造——生产所决定的。”[4]唐旭指出:恩格斯具体阐述了我们必须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确定战争的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问题。他说:“暴力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5]第三,明确了战争的政治经济本质。夏征难指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政治目的直接决定战争约性质。”[6]第四,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单秀发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人民本身参加的战争称之为“真正”的战争。”[7]恩格斯指出,如果一个民族想要取得独立,就必须采取暴力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民族战胜大民族,最终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战争影响的双重性

马杰和唐凯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意义》中,文章中提到:“恩格斯认为,军事技术是战斗力,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变革作战方式,从而加剧新的军事力量的失衡,诱发新的战争。”[8]“只有两种情况,阻碍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爆发:第一是,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型军事武器的发明和运用。甚至没有时间使用军队比另一种新的发明,更绝对没有可能已经预料到的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获得最后的胜利”[9]。恩格斯认为,限制的军事技术的战争中的作用是不认为它本身,但是,他的强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使得使得政治都无法控制。

3.科学的方法论

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关勋夏为代表,文章指出:“恩格斯在进行军事研究过程中总结和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成为构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战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研究。恩格斯辩证的进行研究战争的社会属性,他从战争和社会的外部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从内部的军事行动,探索作战方式。恩格斯的作战部队和军事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作战方式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所有的军事组织和作战相关的负面取决于两种材料和武器,也就是说,根据质量和数量的居民,并取决于对手。总之,恩格斯学习军事,是一个访问之间的关系,内部和外部电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的是个人事情本身之外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军事世界[10]。

三、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对现代的人来说,虽然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尤其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正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当代军事战争形式

湖南社科院的卢厚才老先生指出:“各国对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军事冲突都应该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之世界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文化渗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诱发战争和制约战争的因素也随之增多。”[11]

2.指导人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战争的前景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上的预见性,主要是他一贯面向未来,不崇拜军事权威,不断地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晚年目睹了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之下,提出了科学的军事思想。这种科学的军事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指南。恩格斯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军事科学上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步。

刘志广先生指出:“在当前,尤其要注重从时代特征和国家政治目标的高度抽象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把握好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12]这一过程的实质内容和主导线索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

3.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安军说:“深入研究和学习恩格斯的军事技术思想,对促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军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军事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军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军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我国学界对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对他科学战争观和处理军事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和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逐渐形成,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不是绝对和平的今天,有局部冲突存在,但我们争取持久和平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夏征难.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6.

[2]单秀发.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1987,(4).

[3]杨春长.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2.

[4]康旭.探析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

[5]夏征难.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奠基者的遗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1,(9).

[6]马杰,唐凯.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意义[J].科技信息,2011,(5).

[7]关勋夏.恩格斯《战争短评》的军事哲学[J].军事历史研究,2003,(1).

[8]安军.论辩证法思想[D].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9]赵正,朱亚宗.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黄南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军事思想论文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军事思想论文篇4

论文摘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反映时代特征与要求方面。必然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适应新形式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就如何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作了五个方面的探讨。即完善理论支撑平台、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科学思维方式、完善动态内化机制、完善思想建设制度。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同时期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时代特征与要求在这一建设上的反映。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必然始终处于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的状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军队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偏重思想政治方面。不大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思想理论建设与部队实际和军事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组织要带领部队进行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依据党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内容而确定。以此为根据。适应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与规律。这一建设内容的完善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就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而言。任何基于提高自身而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将之所蕴涵的意旨内化为该组织及其成员的内在品质。这个品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素质与能力。换言之。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实现其思想与心理品质的内化与升华。亦即为了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素质与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内化而获得。所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思想理论的内化机制。自然成了这一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看。正是由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持续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理论品质。促进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才保证了党和军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使命的完成。从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讲。只有使其成员真正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思想理论建设才算达到了目的。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党的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与行动。是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一贯要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但在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干扰着党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追求的客观需要影响着党组织成员的内化构成。各类教育不少、觉悟提高不快。阅读书刊不少、内化发展不快。理论观点不少、素质提高不快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曾要求军队。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以读书、灌输为基本形式。以自我思考、集中研究重大问题为中心环节。以联系实际开展工作的各项要求为基本规范。以观察力、思维力、理论力的实际提升为检验标准。紧密结合军队党组织和部队建设实际。建立和完善军队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内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形成适应新需要的再学习再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

军事思想论文篇5

一、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遵循着“科学技术牵引――安全需求驱动――创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的发展轨迹。这种模式显示,只有创新进程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周期性循环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实践看,理论创新缺乏技术手段支撑、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打通周期性循环的各个环节,建立持续发展的军事理论创新“快车道”。

军事思想论文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军事理论;教育;大学生;思考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军事理论课,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内容。通过马克思主义对高校生头脑进行全力武装,为祖国栽培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且“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宏伟事业建设者。我国早在2008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军事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军事课应该以“思想、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指导为课程性质,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贯彻与落实,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实时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保卫者与建设者而努力,两者都是优秀、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事业建设者,目标一致,且思想统一。由此可见,军事理论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而且还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三、结语

近30年的军事理论教育实践证明,要想让高校生对严格的校园军事理论知识形成一种深刻认识,一方面要不断锻炼体魄、锻炼意志以及锻炼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德智体美能力,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对高校爱国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俊斌,那森.高校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教育意义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7):120-121.

[2]韦荣道.论军事选修课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意义及建设思路――徐州师范大学军事选修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1(09):154-155.

[3]王建中,叶欣.军事理论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创新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178-179.

[4]刘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65-166.

[5]徐水根,钞群英.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166-167.

[6]杨红.谈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德育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6):152-153.

军事思想论文篇7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

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从文化分析的范围来看,要进一步拓展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8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