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8篇

时间:2023-03-13 11:10:51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1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发展理念变迁、经济运行模式调整、中西文化碰撞、不同价值观的融合,所有这些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者也概莫能外。档案工作者只有主动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事业。

档案工作转型,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观念转型、思维创新。解放思想,进行档案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前瞻性思考是档案工作思维创新的基本方式。档案部门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对于档案工作的需求,不断深化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认识,把握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敢于突破前人、超越自我,提出档案工作在社会转型期的新理论、新体制、新技术、新方法、新服务,培养新型档案人才,完成主动转型,才能更好地实现档案的社会功能。

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中,可以看到安徽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与决心。他们以“四变”的创新思维,变冷门为热门,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变传统管理为现代管理,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变死档案为活信息,让档案工作在促进安徽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特殊作用;变自我发展为全面协调发展,使档案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开拓新境界――理论创新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中国档案学要加强管理理论研究,并应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关键和全局问题。实践是理论的现实来源和客观基础,理论是实践的高度凝练与抽象,它们总是相伴而生,相互影响。

目前,社会转型期的档案工作实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总结,以便引导档案工作变革向纵深推进。档案学理论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践,着重解决理论滞后、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探索出一整套符合转型期社会特点的档案理论体系。我国的档案理论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断总结档案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在创新中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

纵观中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总是贴近档案管理实践,密切注视并及时发现、抓住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情况与问题,从理论上做出切实、中肯、客观的解释与回答。例如,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中进行的“国家档案资源整合”,提高了综合性档案馆在国家档案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必然要求现有的档案馆理论得到创新。又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这就产生了档案的来源与归属不确定的问题。档案不再单纯属于国家所有,一部分档案属于个人所有,甚至属于外资企业所有,档案的成分开始变得复杂,原有的“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就必须得到修正与创新,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档案工作实践。

开放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创新

目前,档案开放利用不仅是十分迫切的社会需求,也逐渐成为档案学者们的共识。

十分可贵的是安徽档案部门不失时机地果断出击,创新服务机制,探索档案资源整合与开放利用的新办法,积极为经济建设和老百姓服务。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该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后的2006年接待档案利用1500人次,是上一年的7倍多。从用途比例看,下放证明34.7%,婚姻证明10%,低保证明14%,工龄证明10%,年龄证明4.3%,学历证明3%,林业“三定”权属4%,续修县志7%,其他7%,绝大多数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有力地证明了,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困难,急需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撑;另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往往就是制约利用的瓶颈,一旦突破,档案利用工作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无论何种情况,档案的开放和利用都应该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点,安徽档案部门为我们明晰了思路。

创新服务内容是档案服务创新的核心,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时间都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创新。电子文件的普遍使用给档案馆增添了一种全新形态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的中心功能正在从管理档案实体向管理档案信息资源转移,管理对象的变化需要管理者积极应用网络技术、数码技术、通信技术、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档案工作要顺应时代和改革的现实需求,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档案开放利用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档案科技创新。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设备的投入,还要求人员培训落实到位。

关于档案工作创新的思考

人才是档案工作创新的核心。目前,档案界的创新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培养档案创新人才的规模,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档案创新人才正在不断流失。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他们设计好档案工作创新的人生道路,树立一个能够体现人生价值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对那些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要在政策、资源上给予重点支持,承认创新人才的价值,建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鼓励工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点子,保护工作中的不同意见。

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是当前和今后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创新内容,其预期成果价值重大。因此,要大胆解放思想,特别要注重原创性和开拓性构思,力争赋予“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新的亮点。笔者认为,这些创新亮点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研究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研究并借鉴国外和兄弟省市档案信息开放利用的政策、理念、做法、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原有政策存在的问题、症结及其成因,提出进一步开放档案信息的指导思想、政策和策略;探索界定档案信息开放范围的标准依据,深入研究阐释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相配套的档案信息开放规则;理清和界定政府信息公开主体与客体,档案信息开放与保密等理念,并梳理与之相关的法律关系;开拓原创性思路,探究档案信息开放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等创新方式与政策制度保障;研究阐释适应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环境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开放新理念、新守则、新规范、新道德。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2

内容提要】文件运动始终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之中,它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其过程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3

这次全县档案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目的就是在客观总结全县前一个时期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可以说,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盘点会、总结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鼓劲会。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激发全县档案工作干部职工工作热情,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勇于进取、真抓实干,把我县档案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下面,我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客观回顾,认真总结档案工作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档案工作人员立足自身岗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畏艰苦、扎实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单纯靠行政手段向依法治档转变;由侧重抓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习惯于孤军奋战向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转变,真正实现了经济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社会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在成果上,集中体现了“五新”:

1、依法治档工作取得新进展。围绕贯彻落实《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利用广播、电视等载体,先后宣传报道档案法规12次,举办档案展览1次,开展档案执法检查3次。依法修改和完善了各项档案工作制度,制定下发了《庆安县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配备了专职执法人员3人,全县档案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已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档的新格局。我县在全市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检查评比中,档案局被列入优秀行列;在全市开展的《档案法》知识竞赛活动中,一举夺魁。

2、归档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县个乡镇、个行政村的档案已立卷归档,初步形成了乡、村、屯档案管理网络化。县档案馆从优化馆藏结构出发,对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和成果进行了广泛收藏,先后接收、征集资料5,680卷(册),馆藏量达42,530卷(册)。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档案2,500卷,劳务输出档案约1,200卷,反映发展变化的照片120张。向社会各界提供档案3,218卷,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档案信息资源。在庆安百年回眸展期间,为支持此项活动,档案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为百年回眸展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档案办公环境有了新改善。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为方向,始终坚持把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和重点来抓,改善了档案办公环境。*年,县政府投资10万元购置了25列共800节的密集架,购置了微机、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有效确保了大批珍贵档案的收藏和管理,为实现现代化管理档案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基层档案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了以##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典型、以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档案试点单位等一批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和单位。

4、档案涉及领域实现新突破。以强化基层档案建设为基础,档案工作触角进一步延伸。在行业档案方面,档案局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推动部门档案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县直机关建立了87个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的档案室,室藏档案约2万卷,财政局、人民银行、法院等单位档案工作全部达到省级标兵档次。在农业、农村档案方面,突出抓了土地承包档案、村务公开档案、新农村建设档案的建立工作。目前,全县14个乡镇、93个村都建立了档案室,农村档案总量达6万余卷。多行业、多战线档案的规范管理,促进了全县档案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5、档案队伍素质得到新提高。全县各立档单位配备专(兼)职档案员226人。其中,有50人先后参加了省、市档案局举办的业务培训,有120人参加了县档案局举办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档案人员法制意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在全县档案人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档案人员总数的80%;有副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35人。

回顾近年来我县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得益于全县档案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协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关心、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档案战线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档案法》宣传力度不够大,个别领导档案意识不强,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混乱,致使一些原始资料遗失或散落;资金缺乏,部分单位的档案室面积不足,设备落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尚未起步,档案馆档案数据库建立仍是空白,不符合新形势下档案管护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高点站位,充分认清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4

【摘要题】文件理论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档案法治档案管理

党的十提出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社会建设中的档案工作,跟踪社会转型期首都公共事业和民生保障建设发展;见证和服务党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多元利益诉求;创新和改善民生管理,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首都经济健康良好运行;这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一、跟进社会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职能作用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发展与变革的新要求,首都档案工作不仅要发挥好政府事业职能管理作用,而且要拓展档案职能定位,发挥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保障作用,在跟进社会建设发展中为首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做出新贡献。

首先,树立为党管档、为国存史的档案观,忠实履行好档案管理者的职能。档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见之于文字的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门、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各方面情况的系统的资料,是宝贵的历史财富[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历史时刻,首都社会建设持续发展,民主政治不断进步,文化产业显著增强,人民福利全面提高,以城乡一体化为龙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领先全国,社会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档案意识,履行好传承首都区域文化历史和社会建设发展的责任,广泛开展从政府机关到基层单位、从事业企业到社会组织的社会主义档案观教育,突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档案的关注度,自觉加强档案行业建设,确保新时期社会建设档案收齐、存好。

其次,突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实现首都社会建设档案全覆盖。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与变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广大社会群体,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来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要求政府承担起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因此建设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体现出了全社会缓解矛盾,构建和谐的迫切心声,也为档案事业服务社会建设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条件。积极参与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跟踪社会管理格局变革,记录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设,加强党和政府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政策中的档案工作,丰富首都区域公共安全体系档案资源建设,积极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中的档案管理,实现首都“首善之区”社会建设过程中档案记录的全覆盖,全面、客观、精细记录社会发展变革,全程跟踪首都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公正充分展现的社会建设新步伐,是当前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更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功能定位。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与民生相关的档案门类、档案范围、档案属性,突出加强各类各型新兴产业、社会组织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加大对社会转型期的稳定维护、社会救助、私权保护等领域的档案建设,忠实履行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史官”职责。

最后,重点保障民生体系档案齐全、真实、完好。新的社会建设转型,推动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于解决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民生问题上来,致力于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司法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因此跟踪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部门要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用管好、管全、管细具有首都特色关系民生发展的档案和资料,促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利民、惠民政策的支持和理解,增进同党和政府的血肉联系,让“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的共识通过档案更加广泛传播。

二、适应首都社会建设转型不断加强档案法治建设

社会建设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后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基本内容是民生建设(包括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其核心是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维持社会秩序。档案作为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社会变迁、民生民俗、执政业绩等历史传承的鉴证者和裁判员。强化档案法治建设,用法规制度保障和规范档案职能作用的发挥,不断加大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和业务指导力度,积极服从、服务于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针对社会问题、矛盾、冲突以及集中体现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让档案在社会建设中忠实、完整彰显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功绩。

首先,我们要深入开展国家《档案法》的宣传,认真贯彻好档案工作8、9、10号令要求,突出解决好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以及相当多的一些社会组织对档案工作普遍关注不够,档案意识薄弱的问题,重点纠正个别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认知程度不高,科学定位不准,依法立档意识不强的错误倾向,坚持依法建档,以确保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其次,依法加强档案管理,根据《档案法》规定的县以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在档案事业监督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对违反《档案法》的各种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责令赔偿损失、没收非法所得等行政处罚以及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档案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档案部门的法定职责,自觉依法管理、依法指导、依法监督、依法问责[3],解决好当前首都社会建设转型过程中档案业务建设不力、资源体系建设滞后甚至疏漏不全的问题,坚决杜绝私自销毁档案和造成档案流失的行为,重点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社会差别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调整的档案管理。最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规律研究,不断完善首都社会转型中的档案工作制度和细则。制度保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面临社会转型一方面我们要在《档案法》的指导下保持好已有档案法规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强化执行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新时期新要求积极调整、修改与当前社会建设管理不相适应的、不够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措施,要善于总结实践中档案管理的新经验,尤其要善于总结新时期信息化时代下大量产生的电子档案的管理经验,按照中档发〔2012〕7号文《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的通知要求,加强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细则,用制度措施保障好档案部门履行依法行政的管理职能。

三、服务社会建设发展加强档案管理与利用创新

“坚持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与“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工作的指导方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强调:“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需求,已经成为档案馆工作的基本取向之一”。这说明各级档案部门在新时期社会建设发展新阶段中,不仅主要负责保存好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从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档案和资料,还要充分体现档案为民、利民、惠民和便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档案在承载人类记忆的物化与延续的同时,档案工作也担负着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稳定大局的时代责任。

既要利用档案总结历史活动的经验教训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借鉴,又要利用档案作为证据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是档案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面对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交往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社会重组、结构分化、婚姻破裂直至增多、重特大恶性案件犯罪率上升等社会矛盾的出现和化解,创新档案管理与服务利用促进社会建设发展档案工作大有可为。

首先,创新管理与服务要以科学的理念引导。“服务创新首先是服务观念的更新,并由此带动服务管理、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的创新,从而达到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5]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档案工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以十提出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行动指南,牢固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贡献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科学谋划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科学的方式方法推动事业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档案支撑服务。其次,创新档案管理与服务利用要突出新时期社会建设中的档案工作地位和作用。要立足于服务社会建设抓创新,要把加强和推动在服务领域、服务机制、服务手段上的档案管理和创新,转化为化解矛盾冲突推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成果,积极帮助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社会建设问题。再其次,创新档案管理与服务利用要把档案基础建设放在首位。要不断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延伸档案征集管道,注意收集社会民间档案资料,突出重特大事件的档案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档案资源体系管理,加快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档案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延伸档案管理主体向新时期社会管理主体覆盖,在创新档案管理机制中加大相关部门、相关行业间以及社会组织间的沟通协调,让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建设发挥出最大的服务保障作用。最后,创新档案管理与服务利用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人才是政事之本。在实践中要注重发现和挖掘熟悉档案资源,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晓档案工作政策法规,思想敏锐,知晓形势,能够把档案管理利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并进行创新实践,努力创造档案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档案事业在服务和保障首都社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资料:

[1]郗韶华,王振宝.浅谈社会档案意识淡漠的原因[J].消费导刊,2008(9).

[2]唐传喜.关于推进档案工作管理科学化的思考http://.cn/NewsView.asp?ID=15909[2011-9-26].

[3]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纲要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6

一、注重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增强档案干部队伍服务力

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是干好档案事业的重要保证。档案干部队伍必须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理论,用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使业务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档案干部队伍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时时处处认清自身的价值,在平凡的档案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提倡“忠于职守、爱档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规范。档案干部队伍要深刻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领会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努力,注意自身修养,要认清形势,端正思想,不断学习,注重积累,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塑造档案工作者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业务扎实、作风优良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要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失密、泄密现象的发生。

二、注重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凝聚力

档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的联系,争取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给档案工作以人员、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多宣传自身工作,纠正以往一些人把档案部门作为养老部门的错误思想。向领导多汇报、多请示,多在会议上强调档案工作,争取党政领导重视支持,科学选用档案干部,配强配齐部门领导班子,提高档案干部的凝聚力。同时,将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人员充实到档案事业干部队伍中来,增强干部队伍向心力。对各级档案领导干部的选用,既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力求结构科学,形成合力,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注重选拔那些政治思想素质好、档案服务意识强、档案业务熟练的优秀干部。积极扩大民主,提高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坚持把民主推荐结果与年度考核、日常考核、任职考核结合起来,重视档案干部一贯表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三、注重强化档案业务培训,增强档案干部队伍工作力

档案业务培训是档案干部队伍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档案工作涉及多方面、多部门、多环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迫切要求档案干部队伍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做学习型干部,切实掌握和运用好理论创新成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学习,使档案人员掌握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建立起合理的培训机制,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重视网络知识教育,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如档案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等。培训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形式方法与手段,因人而异。同时,注重加强档案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及时查找不足,吸收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可以使档案人员在激烈的变革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处于不败之地。

四、注重强化档案工作创新意识,增强档案干部队伍创新力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7

一、“重新认识档案工作”,科学定位档案工作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正确方向。党的基本路线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方向和性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强调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基本理念,各项工作要求都服从和服务于“阶级斗争”这一中心。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档案工作的中心也由为阶级斗争服务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市场经济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主体地位平等、社会信息公开。这对作为信息富集之地的档案馆提出了加快从封闭半封闭的管理型模式向全方位开放服务型模式转变的要求。新时期档案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管理方式、服务内容以及装备设施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变,档案发展中的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许多工作离新时期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这不仅是思想认识问题,更是改革实践问题。

2、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政府正在转变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档案工作是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档案部门就应该承担起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可靠的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等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成为人民群众与政府进行信息沟通联系的纽带,成为政府服务于人民的窗口。在新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按时向社会开放档案是国家档案馆的法律义务,到档案馆利用开放档案是人民群众、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2007年4月2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并指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各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这是用法律打造透明政府,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举措,也对档案工作赋予了重要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责任和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档案部门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档案工作正在从机关走向社会,由上层深入大众。在新的形势下,档案部门不能继续墨守旧有的思维定势、工作模式和“你来我接”、“等客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履行服务型政府的档案工作职责为己任,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地享有这个时代应有的档案服务民利。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了档案工作的手段和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给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新的时期,档案部门不仅要管理好传统的纸质档案,还要肩负起电子文档的管理使命。近十多年来,电子文档发展迅猛,对在以纸质档案为对象,在手工管理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使档案部门的工作方式,包括业务规范和技术装备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档案存储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服务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对电子文档的管理是档案工作无法回避而且日益紧迫的任务。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事关今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彰显三大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湖北档案事业的“弯道超越”

当前全国各地的档案工作都处在从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轨的弯道上。在这个弯道上,谁转得及时,转得坚定,转得有效,谁就有主动权,就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十二五”时期,湖北档案部门以彰显三大战略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档案事业的“弯道超越”。

1 落实省部合作协议,实施武汉城市圈档案服务体系创建战略

2009年10月21日,国家档案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合作协议书》。省档案局作为国家档案局和湖北省政府合作联台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国家档案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大力支持武汉城市圈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加强对武汉城市圈各级档案部门的监督指导和组织协调,分年度对武汉城市圈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落实合作项目情况进行考核,适时开展总结和经验交流活动。武汉城市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正在把实施省部合作协议作为档案部门参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部合作协议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作用。武汉市正在积极谋划,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武汉城市圈各级档案部门正在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积极构建新型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2 落实国家建馆规划,启动县市档案馆舍建设拉动战略

中央财政支持县级档案馆建设,这是建国60年来的第一次,关系到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全省档案馆事业的发展。2010年,第一批建馆的任务将要启动。国家提出的建馆规划是5年完成中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任务。湖北根据实际,按三年建成的目标,上报了第一批启动50个县级档案馆建设的规划。首批上报的县(市、区)正在按规定做好土地落实、规划落实、配套措施落实工作,以便

顺利实施。同时,为2011年第二批项目启动创造好的开局。

我们明确提出,新馆建设必须满足三个要求。一是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二是面临大街,以便对外服务;三是实现档案库房、办公、对外服务、技术用房分区设计。为此,省档案局还设立了“全省档案馆建设咨询办公室”,为各地提供建馆咨询服务。

3、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

2009年1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还将下发《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0年,湖北省档案局将以贯彻实施上述两个文件为契机,开发、推广便捷、实用的档案数据汇总与交换软件,开展省直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移交接收试点工作,三年基本建成以省电子政务为平台、为武汉城市圈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撑、方便人民群众现场查阅电子档案和开展远程服务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湖北省档案馆从2010年开始,实施“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项目,以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的规模,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三年基本实现与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同步、与省电子政务平台接轨。全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录入电子档案目录不得少于3万条,有条件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都要努力开展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扫描工作。全省80%的县级以上综合档案馆开展计算机现场查询档案服务,100%的档案局(馆)要开通档案网站,50%的综合档案馆要开放档案目录实现上网查询。

档案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所以作为战略提出,是因为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档案整理、鉴定、保管、利用、抢救等基础业务工作,改变档案工作的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对档案部门的工作方式和人员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

湖北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5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构建档案信息化网络及安全系统,二是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库,三是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四是建立一支适合信息化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五是加强档案网站建设。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其中,档案数字化是实现传统档案资源与现代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接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档案工作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档案;现代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事务管理有机组成的档案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为政府排忧解难、完善服务,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总结目前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识不强。当前,由于社会上对“档案”的概念和作用,知之者甚少,档案意识相当薄弱,甚至一些领导对加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认识不足,许多单位的档案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方法,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2)缺乏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人才。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更新,同时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较高的文化素养。从目前人员现状来看,许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还停留在收发、查找的阶段。(3)资金短缺,档案管理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档案意识普遍较低,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力购买现代化的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同时也造成人才引进困难,甚至人才流失。(4)基础工作太差。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档案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目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大量的案卷质量不高,缺乏完整的检索工具。许多部门的立卷、编目、检索等,未按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标准规范操作。(5)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不是仅仅使用几台新设备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构成的总体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转变原有观念,通力合作,与时俱进。

二、解决途径

(1)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加强人才培养。第一,增强现代化意识。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档案事业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规模和方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尤其要更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与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等客上门、封闭保守等思想观念,把档案服务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改变为主动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化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依赖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应包括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内容,还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2)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还很不尽人意,我们要在树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意识的前提下,加快设施(设备)和技术现代化步伐,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及时配备档案现代化所必有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3)重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为防止档案管理中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重复、繁杂的混乱局面,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建立最佳档案工作秩序,取得最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档案理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档案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在专业内取得一致的认识,为总结、提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同时,档案标准的制定,必须汲取相关科学知识,来充实和发展档案管理学。(4)正确处理手工操作与现代化管理的关系。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工操作与现代化管理将是并存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不能讲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放弃传统的手工操作。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引进现代化新技术,也要重视传统技术的研究和改造,使传统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崔仲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对策[J].北京档案.2009(12):26~27

[2]晓枫.对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四川档案.2012(1):6~7

[3]李宏艳.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档案.2011(4):72

推荐期刊
  • 民国档案
    刊号:32-1012/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陕西档案
    刊号:61-1006/G2
    级别:省级期刊
  • 档案
    刊号:62-1025/G2
    级别:省级期刊
  • 上海档案
    刊号:31-1703/G2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