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技工作要点8篇

时间:2023-03-14 15:07:34

科技工作要点

科技工作要点篇1

2019年金山市科技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握新时代科技组织的新使命,以深化科技系统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科技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懂弄通做实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2.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科技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加强科技系统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管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科普场所建设。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履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四个亲自”和“三个带头”。

5.严格落实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上好党课、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二、持续推进科技系统深化改革

6.深入落实《金山市科技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加强科技局组织建设,在全市辖区范围内部级、省级开发区以及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科技组织,通畅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最后一公里”,科技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

7.深化学会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市级学会逐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三、深入落实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8.深入落实省科技局《南洋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细则》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取得实效。全市组织专家不少于500人次,辐射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

9.继续推进“银会合作”工程。联合邮储银行,继续支持地方中小农业企业、农技协等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

10. 扎实做好扶贫“双包”工作,党员干部定期走访联系贫困户,积极帮扶支持绩溪县庙山村脱贫出列。

四、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1. 深入实施《金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切实履行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发挥好“全民科学素质”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

12.大力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举办第三届金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9年金山市青少年飞行棋大赛,开展2019年 “农村少儿爱科学”、科普大篷车展教等系列活动,组织参加2019年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等赛事活动。

13.大力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开展“科普惠民乡村行”、“智爱妈妈行动”等活动,组织参加2019年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积极推进农技协工作,做好市农技协联合会换届工作。

14.着力提升科普活动影响力,高质量完成“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品牌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好2019年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

15.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工作。抓实科普公交展播、科普手机报、科普频道、科普e站、V视快递、市科技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不断加强科普中国应用推广。

16.继续推进科普阵地建设。继续开展市科技馆(科普中心)建设相关工作,鼓励未建科技馆的县(市)建设综合性科技馆。做好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示范农技协评选命名工作,积极组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

五、积极助力金山创新发展

17.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积极申报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深化与省科技局战略合作,引导国家、省级学会创新资源融入我市产业链,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18.大力引进科创团队,推动金山科普基地建设。

19.继续推进科技信息企业推广应用服务子站建设项目,举办专题培训班。

20.组织参加第十届金山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

六、深入落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21.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评比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邀请市领导慰问一线科技工作者,开展优秀科技工作者集中宣传活动。

22.积极搭建科技工作者才华展示舞台,举办2019年金山市科技局学术年会。

23.畅通科技工作者诉求渠道,征集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七、强化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

24.切实加强科技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举办“2019年全市科技系统干部培训班”,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不断提升科技局系统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25.加强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切实发挥市科技局“四大”代表微信群作用,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

科技工作要点篇2

一、加强领导,健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1、加强科技管理机构建设。在各乡(镇)、街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科技副职任副组长,负责本乡(镇)街科技工作,配齐配强科技助理,各村配备一名科技工作联络员。

2、骨干企业成立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在骨干企业设立主管科技工作的副职领导,建立科技科室和研发机构,负责技术创新工作。

3、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制度,健全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适当增加农业科技人员比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推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农业创新服务能力。

4、加强科技典型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科技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科技典型齐备的科技队伍,今年的重点是发现和培育各类科技典型,发挥科技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

1、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竞赛活动。围绕作物良种、作物栽培、旱作节水、蔬菜大棚、地膜农业、畜牧良种、安全生产及相关配套技术、土壤改良及肥料施用、农业机械、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竞赛活动。全年实施竞赛项目50项以上,设立一、二、三、等奖和管理奖。

2、加强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加快推广和应用。引进优质、高产、全安、抗病农作物新品种10项,畜禽新品种10个,引进新技术及组装配套高产技术20项,在全市各乡镇(街)进行重点推广应用,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覆盖面,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施标准化生产,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辐射能力强、效益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适当补贴。

3、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在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坚持标准化、现代化,体现区域特色。2014年,抓好市级园区5个,乡镇级园区16个。

4、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培育星火专家大院建设。在巩固6个省级星火专家大院的基础上。全市新建3个专家大院,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架起专家与农户、农牧企业的桥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渠道。

5、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补贴政策及相关项目资金,引导扶持合作社及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社。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加强先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建设。

三、搭建服务企业平台,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加大项目调研、储备、申报力度,积极向上申报项目5项,争取3个项目立项。采取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一是通过国家富民强县计划、农转资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争取资金;二是通过省厅科技支撑计划、地方引导计划、专利转化和推进计划争取资金;三是通过科协系统,争取惠农项目资金。

2、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采取对接、协作、合作等形式,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在创新能力。年度促成产学研结合5对,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成果2-3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10人。

3、实施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选派市、乡两级级科技人员40人作为科技特派员,进入20个企业和20个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4、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把招商引资工作和引进技术、引进项目相结合,把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强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帮助创新型科技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需求和融资难问题,促进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四、落实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

坚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科学,应用科技,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原则,从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市科技馆的条件和设施建设,在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开辟科普活动室、建立科普画廊、创办科普大学、设立科普书屋,为科技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提供保障。以开展科技素质行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等科技素质“五进”行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

1、科学素质行动进机关。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科技知识,为机关干部组织专题讲座。在干部培训中,开展现代科技理论培训,提高干部科技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全年邀请3-5位国内著名专家,来举办科普报告。

2、科技素质行动进企业。各企业要加强员工的科技素质培养,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职工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打造创新型企业中的积极性,引导职工在推进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主力军作用。

3、科学素质行动进校园。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开展好校内外科技活动,组织好“学科学、爱科学活动”、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技艺术大赛,使中小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理念,激发科学兴趣,了解科学本质,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4、科技素质行动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组织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获取科技信息、依靠科技致富、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全面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大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注意解决好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问题;

5、科学素质行动进社区。组织开展“5.12防震减灾日传宣传活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通过开辟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进楼道”、举办市民科普论坛等各种有效形式,开展社区节能减排主题科普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参与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宣传科学理念,普及安全知识,引导合理消费,倡导健康生活,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1、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

科技工作要点篇3

1、学习贯彻好党的十精神,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加大争项要资力度,调整充实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我市社会发展研究计划,积极争取国省市科技项目。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库,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落实工作。

3、广泛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普及活动。认真组织好"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活动,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4、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大农业产业龙头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和市工业富市战略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抓好我市科技示范网络体系建设,抓好一批高起点、高标准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培养新的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具有特色的名优品牌。

5、进一步加快大荔模式推广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主动为企业和农业农村提供科技服务,促进全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6、深入广大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专利政策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努力完成专利申请任务,使我市企事业单位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有一个新的提高。

7、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围绕"一村一品"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企业经理经营管理培训和公务人员科技知识培训等。

8、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统筹、综合、宣传、服务的作用;继续做好《科技视窗》栏目的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普"站、栏、员"建设,及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

9、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

10、组织实施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命名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1、做好华山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机关自身建设

结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全市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积极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机关的自身建设,正作风,强素质,以一流的作风,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

1、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组织开展好十精神学习活动,坚持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继续开展好党员承诺、支部书记述职等活动,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及时收缴党费。

2、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各项规定,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目标责任书,切实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加强源头治腐,推进警示训诫防线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3、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评活动。继续抓好各项工作,积极创造和谐优美的办公环境。开展"提素质、树形象、促发展"和"三优一满意"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机关工作新局面。

科技工作要点篇4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建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托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牢固确立企业主体、市场需求、效益至上“三个导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机制和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制“四个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8%,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95%,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80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300家;专利申请量达17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件;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5家;柔性引进院士10名、教授博士100名,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

三、主要任务

1、实施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年内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5家,新认定省高企80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300家。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2、推进“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工作,备案入库企业500家。启动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促进一批成长期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年内“小升高”企业突破50家。积极采取科技信贷、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质押、扶持“新三板”上市等方式,围绕“专、精、特、新”,集成支持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属于行业“单打冠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行业有影响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带动企业创新集群发展,年内形成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30家。

3、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以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按照“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发挥作用”的方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共建研究院,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5家,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规模以上企业新建研发机构361家。

4、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组建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产业高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联盟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制订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新增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新增产学研合作“校企联盟”20个。

5、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股权投资、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重点支持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端技术、高端产品的产业化。加快推进超导应用、特种纤维、高性能温合金、机器人等一批处于科技前沿的战略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组织实施用户示范工程,采取政策引导、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6、加快建设产业(企业)技术研究院。探索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新模式,按照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要求,加快建设产业(企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会员制、合同研发、项目经理制等市场化手段,构建新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战略层面的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7、加快推进创新国际化进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着力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深化我市企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引进国外高水平科学家来澄开展以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及国际发明专利申报,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以品牌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转变。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鼓励支持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我市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鼓励企业设立或并购收购境外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8、深入实施人才强企“330”计划。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其创办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落实人才扶持政策,支持企业重点引进能够带来核心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中介服务领军人才。建立柔性人才库,继续深入推进院士集聚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和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拓宽人才流动渠道,柔性引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年内柔性引进院士10名,引进培育省创新团队1个,引进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5名。

9、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高新区以建设部级创新型特色园区为契机,重点在物联网、新材料、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落实一批产学研重大研发机构,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百桥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佰翱得医药蛋白筛选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快速提升区域创新力,全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临港开发区以创建部级开发区为目标,着力构建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临港产业特色。靖江园区重点发展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业,扬子江船厂年内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各镇、街道要围绕“一镇一品”,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和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型乡镇、创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年内力争培育创新型乡镇2个,创新型社区3家。

10、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认真落实《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方案》,争取2014年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提升计划,重点在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确保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600件,专利授权量达8800件。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运营计划,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全面推行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实现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贯标全覆盖。进一步健全价值评估、市场交易、投融资等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11、完善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机制。以建设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发挥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风险投资,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年内科技贷款授信额度力争突破1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2000万元。重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年内择优选取10家科技成长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继续发挥小贷保证保险风险补偿资金、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股权投资风险补偿资金等风险补偿资金的保障作用,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12、加快推进民生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围绕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和公共安全三大民生领域科技需求,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高标准推进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培育建设省级分店2家和便利店2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13、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年”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抓手、工作成效等方面谋求创新突破,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努力为企业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高企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全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力争超6亿元。深入基层挖掘培育项目源,加强项目申报的辅导跟踪,及时主动向上级科技部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到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中,2014年争取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300项,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深入开展科技“三服务”活动,主动对接服务企业,力争每位机关工作人员和科技助理每年服务企业100家次以上。同时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和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科技工作要点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引,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抓手,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和“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增长能力,强化创新辐射,扶持、引导科技型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转型。

二、工作目标

(1)研发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0.88%;

(2)专利授权量保持持续增长,力争完成专利授权量1000件以上,发明专利74件以上;

(3)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

(4)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争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以上,培育区级创新示范试点企业6家以上,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0项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率18%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注重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和市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在科技经费支持项目的选择上,重点支持有技术创新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着重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管理工作,做优、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的生长点,使高新技术产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1.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充分发挥我区首家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切实解决我区企业创新或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3.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团队,面向我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开发战略性产品;4.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坚持引导企业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企业为主体相结合”的科技合作之路。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理清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研究把握方向,努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能力。加快重点平台建设,培育重点企业,扶持一批重点项目,努力做大做强我区的科技服务业。

四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管理能力为抓手,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等制度,坚持专利申请、保护与实施联动的原则,积极催生自主专利技术和产品,同时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加快推进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培养典型,在强化专利宏观管理的同时,着重加强专利典型的培养,以申报专利示范企业为契机,以示范带动,促进专利工作全面提升。

五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发挥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探索政策扶持的新形式,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科技创新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是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科技政策。

六是大力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指导跟踪服务。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加强服务指导,进一步调动企业特别是新引进企业参与科技计划实施的积极性,全力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重点是加大对市级以上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监督与跟踪服务力度,确保科技计划实施取得实效。

科技工作要点篇6

一、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提出好的办法、新的思路,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不折不扣、迅速及时地牵头制定我局层面的具体措施,确保该项工作一以贯之,落实到位。

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推进部门自身建设,创新内部管理工作机制,树立部门良好形象。

三、统筹科技资源,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转型。

四、重点支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有关工作,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需求和保护利用调研,凸显现代科技在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五、围绕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做好辖区内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宣传、培训、执法工作。做好科技部对我区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考核迎检工作。

六、强化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区内各类科技学会、协会以及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家联系,充分发挥其科普和科技工作智囊作用;创新工作,按市、区有关要求,支持组建科技型“企业家协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七、积极开展科普进基层系列活动,加大对重点人群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举办好各项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科普参与率和普及率;初步建立科普短信平台,提升科普宣传层次;联合区教育部门在我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技力量集中单位开展面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开放日”,打造科普工作独创品牌,扩大科普宣传影响力。

八、做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双百”工作,在条件成熟的100%街道,具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100%社区,开展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大学等科普阵地建设,彰显我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示范作用。

九、做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强化管理,确保地震台网和信息节点运转正常,做好震情日常分析和月度、年度会商,组织基层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构建宏微结合、专群结合的综合性地震监测平台,全面提升区域震情监测预报分析能力水平。

十、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继续做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教、培训工作,开创抗震设防备案工作新局面,争取打造全市抗震设防备案及执法工作样板,为我区打造“现代都市宜居区”做贡献。

十一、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地震现场工作基础,完善地震应急现场工作办公装备及地震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建设,组织开展培训、训练、演练等活动,打造全市一流的地震应急救援及现场工作队伍。

科技工作要点篇7

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达万元,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0只,高新技术企业20家。

2、推动“药港”做强做大。制订发展规划。与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省高技术投资集团合作,举办一次“药港”发展听证会,争取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广泛咨询专家意见,扩大“药港”品牌的影响,并完善和形成“药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向区委和区政府提出决策建议。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合作。建立实验动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中科院生物医药研究中心项目启动运作,推动同济大学研究院生物医药实验室的项目进展,探讨合作建立“药港”本外埠产业化基地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生物医药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可行性方案。加大生物医药招商力度,创造条件引进一批重点项目,促成一批项目落地,推动一批项目做强做大(爱博哈特诊断中心、干细胞国际治疗中心、药明康德分析测试中心、南大小动物产业化项目、维桢原料药产业化项目、迪马胰岛素项目等)。申报部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继续申报部级医药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节能环保、低碳、电子商务、智能电网、物联网,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项目,启动国家建筑节能特色产业基地申报。

二、加大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力度

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对上争取、科技贷款、政策优惠等办法,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达万元。

1、建立完善区本级科技计划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科技项目财政扶持办法。

2、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对国家专项、国家、省成果转化项目、省创新创业团队等重点项目,加大组织申报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力度,力争在项目申报数量、质量和争取资金规模上有新的突破。全年对上争取总额突破1亿元。

3、推进政策兑现力度。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等优惠政策兑现有新的突破,全年减免额增长30%,资金总额超过2亿元。

4、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信贷力争超过4亿元,其中小额科技信贷力争超过5000万元,VC项目投资力争超过1亿元;设立区本级科技金融专项,与有关银行合作,对微型科技型企业加大力度。加快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型企业投资,提高投资能力。

三、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区,打造全国一流创业环境。

1、形成争创全国综合性科技孵化(创业)基地的整体思路和方案。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经过3-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3-5个有一定规模、有骨干企业、有竞争优势、掌握产业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群;形成完善配套、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技术、人才、资本高度统一、功能完善的综合孵化和服务能力;形成产业分工明确、高密度、高质量的孵化器群;形成资源配置高效、运作科学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和模式。协助区政府召开科技创业园工作会议。

2、加快推进现有载体规划建设。强化现有载体资源的整合,建立科技创业园运行绩效评估办法,推动产业合理分工定位和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3、提升科技孵化服务能力。完成2家部级孵化器的申报。打造公共技术、中介服务、技术检测、公共实验室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

4、加强孵化服务品牌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创业园部级品牌,探讨并形成与镇区合作的新的模式和机制;举办高层次的全国孵化器高端论坛;组织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大赛;举办高质量的资本项目对接。

四、加快科技人才集聚

着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健全政策,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1、继续做好和省市领军人才的项目申报。其中国家入围者力争实现零的突破,省市领军人才计划入围数量、项目质量有明显提升。

2、做好区本级领军人才的引进、项目推荐和评审等工作。全年评审两次,立项支持20个左右;跟踪做好已立项项目的后续服务,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

3、建立稳定的引才引智渠道。建立并运行好致公党省委“引凤工程”基地;发展与美国硅谷“中创协会”的合作,拓展新的、长期稳定的引才引智渠道。

4、举办生物医药高峰会。组织开展科技型企业家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培训,提升领军人才管理能力。

五、强化产学研合作

1、继续深化两院院士行活动。举办两次集中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和技术对接活动,新建一批产学研联合体。

2、进一步深化中科院、北大、清华大学的合作。配合区政府以茶会友综合招商活动,发挥科技部门的引导作用,协助引进或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重大研发或孵化平台1-2个,合作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50个。重点跟踪中科院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争取1-2个制造业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实质性启动与北大的项目合作。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北大科技投资管理公司的注册和基金的设立,推动北大的技术成果与企业的对接和转移转化。

3、继续支持骨干企业承产学研合作。更多建立研发中心家,院士工作站2家,引进一批人才和团队,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体,承担各类科技项目。

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实质性运行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全年集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0亿元;集聚骨干服务机构不少于5家;科技服务业务总量确保8亿,争取10亿元(包括对上争取科技或产业引导资金、争取科技信贷或科技项目投资、争取政策性税收优惠等);常态化举办各种对接活动;形成稳定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形成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运行绩效评估考核的办法。

2、全区科技企业数据库入库企业和项目数量达到2000个左右。并实现动态化管理,真正发挥其综合统计、要素集聚、项目发现,价值培育和服务对接的功能。

3、积极寻找有实力、有能力的合作伙伴。筹备建立专注于初创期、种子期、成长期项目的VC基金;

4、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继续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形成全区小额科技信贷服务办法。

七、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1、确保全年专利申请7000件。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占比达到或超过30%。

2、建立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3、举办专利师事务所揭牌仪式。启动运行专利师事务所业务,提升知识产权业务服务能力。

八、推进科技惠民工作

继续保持农业科技在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科技示范样板工程。

1、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围绕全区农业示范区和“六个一”工程目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2、推进农业优良品种培育和品牌建设。重点支持能明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的培育,加强地方名特优品种的保护开发与品牌建设工作。

3、大力推进民生科技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的民生科技工作,围绕节能减排与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启动实施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民生科技示范工程。

九、科技宣传、科普、科技统计工作

加强与统计局、经信、发改等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最新数据,提升统计监测、综合分析能力。

十、内部建设

科技工作要点篇8

(一)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部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修订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修编专业人员考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专业人员信息化考试岗位范围;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造就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考核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