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8篇

时间:2023-07-13 09:23:13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1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 万家(其中90% 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 200 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 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 并不断增值, 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 投资不足, 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 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2

[关键词] 中小型 高科技企业创 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更新迅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树立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得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超过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就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问题。

2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2.1 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较陈旧

在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目前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仍然只是依靠想象,一种形式,没有有效的执行;人力资源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了需求之后,才采取一些办法来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行动。采用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对高科技企业中比较年轻、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独立性、团队性、知识性强的员工进行管理显然是不恰当的。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由于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受到正规的专业训练,没能掌握好如岗位分析,业绩考评等关键性管理技巧,从而导致流程的不科学。同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多,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少,无法适应中小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诸如熟悉企业战略、资本运营、经营预测、财务分析和法律等专业人才缺乏。

2.3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由于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其人力资源激励手段比较单一。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激励机制上有两个错误倾向。一是过分注重物质激励而轻视精神激励。二是注重短期激励而缺乏长期激励,只限于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及制约的激励力度有限,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

2.4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缺乏相应的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招聘、培训、岗位分析、绩效考核、薪酬体系、人力开发、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在实际中,众多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处理人事管理的日常事物,没有能力去分析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而科学的体系,滞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

2.5 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在高科技企业内部,由于整个经济结构处于高速调整中,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兴衰,产品的更新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处于高速的流动之中。高科技企业对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的突然离职,甚至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等等,都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

3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 对公司的核心员工采用弹性管理

企业80%的效益是由最关键的20%的员工所创造,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不可缺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对他们实行弹性管理,可以根据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性,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做到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以促进其工作热情。

3.2 设计有针对性的薪酬计划

薪酬水平是员工在企业里的价值和地位最基本的体现,由于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价值增值作用,所以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报酬并不能单纯按照固定的岗位和职务确定,而要根据他们的价值来确定。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包括了物质需求和高度的精神需求,一个人的薪金不仅是对其劳动的酬劳,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因此不公的薪酬就会使人产生得不到公司尊重的感觉,进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3.3 加强企业学习氛围及员工培训

在高科技企业里,知识是主要财富和关键资源。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交流才能获得,才能运用于企业创造并应用新知识。应当把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看作是一项长期投资。不仅要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还要进行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开发员工的能力。员工通过学习能够形成一种开放的氛围,一种随时变化的准备,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并正确去协调。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员工培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三个:一是新进人员培训,系统化的培训可以快速提高效能,减少挫折与不必要的摸索。二是企业核心业务的培训,如果高科技型公司,便以技术提升为主,如果是生产型企业便是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为主。三是中层主管管理培训,提高中层主管的职业化能力,是促使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3.4 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设计

高科技企业员工更关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如果得不到对未来发展的有利判断,员工会重新选择。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要发展,必须特别重视和强调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协调,必须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必须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将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设计时需要对员工的业绩、素质、技能等进行评价。业绩的评价,有利于整个组织的绩效管理,也有利于保持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时的组织绩效导向;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的评价,有利于明确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合适的人力资源到合适的岗位上,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成友.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 20(1):80.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3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4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5

论文摘要: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区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造就一个人才竞争的良性循环环境,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 万家(其中90% 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 200 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 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 并不断增值, 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 投资不足, 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 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6

一、提升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性

现代组织在剧烈变迁的环境中,只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期望,获得合法性与可接受性,才能增强组织的存活和成长能力。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技术性效能,更应关注战略性效能,这是更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效能。希托普(Hiltrop,2001)从定性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间的相关性,提出相关性的多个理论模型,分別是资源基础观、情境模式、复利相关观点、控制系统模式、最佳制度模式、资源依赖/权利模式、制度主义七个理论模型。[1]Hiltrop倾向于对理论的探讨,在七个理论模型提出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理论的传承性。因此,本研究将针对这一缺失做定性分析,在对高科技企业这一具有时代变迁属性的企业类型进行全面、详实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这一决定企业甚至行业命脉的组成因素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且有实效性的研究。另外,海斯特(Hester,2005)从资源观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人力资源规划、任用、评估、薪酬、教育培训与劳资关系六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进行量化并研究了它们与绩效的关系。[2]在本文研究的问题领域给出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和基础。翁志英(2008)认为,在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时,应避免只认为生产导向的短期计量指标具有客观性,事实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极为重要。[3]对比传统的只重视短期的数据指标,忽视长期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翁志英的提法更贴合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其效能的产生往往不能简单的以一个绩效周期去考量和评价,而应客观的根据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进行观察和调整。对企业而言,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绩效表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进。而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实现其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稳定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搞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提升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主要体现在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效力上。管理能力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管理职能的执行力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层面,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工作的开展,这也是保证企业各方面人力资源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管理效力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效果,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更高要求,也是能够真正使企业获取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回馈。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业绩,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稳固的人力资源更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因素结构分为功能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执行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两大系统,以求更好地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两大要求。在两大层面的下一层,有四大主要路径,即: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才能与人力资源管理者经营才能。其中,前两项更多体现在功能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体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者个人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对组织管理的理解和执行力,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贯彻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者执行的,而他对整个组织战略的理解能力就建立在个人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之上,能否很好地对组织战略进行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战略加以把握,是对我国当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高科技企业对该类人才的渴求就更加明显且集中。而后两项则体现在执行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管理操作,对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的影响力,进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所产生的影响力。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适合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也需要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专业开发,只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同时较好地完成这两个要求。在高科技企业中,高素质的人群比较集中,对于他们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要更多地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引导他们在完成个人目标的同时能很好地配合企业的整体部署,与其他部门和其他团队成员达成一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对高科技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在帮助、支持、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工作。同时,高科技企业面临行业的巨大变化和技术的巨大挑战,如何能让员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设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努力研究和致力于开发的重要议题。在四大路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十四个基本路径来实现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第一,员工任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部门员工的选拔与甄选,在这个层面要求在人岗匹配的基础上,能为企业挖掘出更具发展潜力的员工。第二,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对员工进行专业和技术上的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来开发员工的深层能力。第三,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系统的搭建与实施对员工进行周期性的绩效评估,以期给每一名员工在绩效周期内的绩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绩效目标制定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和依据。第四,奖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绩效的评价,得出员工绩效的优劣,并以此进行激励,联合薪酬体系及公司政策,对绩效优异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促进其更好的工作。第五,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员工和企业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有效管理,以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和稳定社会及国家安全。第六,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企业长短期战略部署的解读,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和人员安排,以期更好地配合企业前进的步伐和战略的实施。第七,团队管理能力。团队作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其运作效能大大影响到整个部门甚至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和发展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能使其更积极的为企业服务,并带动相关部门创造佳绩,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的战略性要求。第八,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各部门现有人员的管理和考察,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挂钩,有效引导员工向企业的需求方向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使二者真正做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第九,技能与特质。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实务操作,很好地完成企业对其的管理要求,保证营运的畅通。第十,内部组织的影响力。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精神对其部门内部其他人的影响力,包括工作的方法、态度、积极性等。第十一,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自己专业的传播和渗透,对组织内部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影响力,包括管理的效力、管理的方法等。第十二,企业经营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就企业的经营问题参与讨论与制定,其综合分析能力和战略整合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经营效果。第十三,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能够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内部组织关系,并就组织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有效管理和恰当的解决。第十四,规划预测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员工和员工绩效掌握的情况下,能在新的绩效周期中给出合理且符合企业发展意愿的人员及绩效规划,较准确地预测企业有效资源在企业营运中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好基本工作。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7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

高科技企业是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或以知识的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对人才管理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也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离职率增高,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有必要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先期征兆进行研究,以便企业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开展预警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一、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使企业处于困境和危机的各种情况。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行为失误的累积与综合。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招聘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招聘计划顺利实施,以至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因对工作职位分析出现了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等。在薪资管理方面,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离职率增加等。

(二)突发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一批技术骨干突然辞职,不仅造成研发工作搁浅,而且使企业整个运转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三)多样性

人力资源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以及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技术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样性。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再次,是受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方式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能设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危机。

(四)灾难性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严重失误和不良波动,不仅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状态,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例如由于主要或关键技术人员的退出、无法获得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使项目搁浅;由于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出现名利、地位之争,嫉贤妒能和情感纠葛引起人际冲突,相互拆台,勾心斗角,致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时间、精力被额外消耗,聚合力和战斗力衰退,人心涣散,工作受损;领导班子不和,政令不统一,使得威信低下,指挥和控制失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瘫痪之中。

二、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具体表现为机构越设越多,机关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为地生出许多事来,使上级协调工作量大,忙得团团转,却忙不到点子上。组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也失去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些事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已超过期限,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事一经递到机关,犹如石沉大海。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二)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极强;利润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连续下降,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而成本费用总额、人均成本指标却不断增加。

(三)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具体表现为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恶化,员工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缺乏信心和信任;出勤率明显下降、人员流失率超过正常幅度;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降低等。

(四)员工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五)非正常损耗有形资产严重

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以供个人享用;损失财产,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索赔、投资失误、财产流失,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个人索要、收受好处费,作为交换条件牺牲企业利益,以公利换取私利;消耗资产,如挥霍浪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

三、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防范

(一)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建立危机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规避和防范危机方面,不少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上,而对人力资源危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及时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危机观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预控观念,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过程中,要对危机进行预测、预警和预控。

(二)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健全组织系统

如果把企业的核心业务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人力资源就是组织的血液,企业的各个部门就相当于人的骨骼。心脏必须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说必须要能够为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的作用是要给各环节注射活力,保证各机体具有充足的能量,而机体又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支撑业务的发展。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渗透到了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组织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就是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在美国、日本的许多企业里,每年审查和调整一次组织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的撤并,也包括事业部门的合并和改组,其目的在于健全组织系统,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

(三)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这不仅包括为人才搭建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人才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预警信息系统

通过相关管理指标去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产生征兆,借助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因素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危机进行预测和预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过程处于被监视之下,并根据不同程度的报警研究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危机预警管理措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预防性的管理,使企业避免和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损失,从而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岳军.高科技企业研发人才流失的动机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2] 罗帆,佘廉,唐文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成因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5) .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篇8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

高科技企业是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或以知识的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对人才管理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也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离职率增高,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有必要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先期征兆进行研究,以便企业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开展预警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一、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使企业处于困境和危机的各种情况。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行为失误的累积与综合。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招聘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招聘计划顺利实施,以至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因对工作职位分析出现了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等。在薪资管理方面,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离职率增加等。

(二)突发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一批技术骨干突然辞职,不仅造成研发工作搁浅,而且使企业整个运转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三)多样性

人力资源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以及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技术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样性。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再次,是受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方式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能设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危机。

(四)灾难性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严重失误和不良波动,不仅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状态,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例如由于主要或关键技术人员的退出、无法获得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使项目搁浅;由于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出现名利、地位之争,嫉贤妒能和情感纠葛引起人际冲突,相互拆台,勾心斗角,致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时间、精力被额外消耗,聚合力和战斗力衰退,人心涣散,工作受损;领导班子不和,政令不统一,使得威信低下,指挥和控制失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瘫痪之中。

二、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具体表现为机构越设越多,机关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为地生出许多事来,使上级协调工作量大,忙得团团转,却忙不到点子上。组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也失去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些事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已超过期限,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事一经递到机关,犹如石沉大海。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二)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极强;利润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连续下降,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而成本费用总额、人均成本指标却不断增加。

(三)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具体表现为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恶化,员工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缺乏信心和信任;出勤率明显下降、人员流失率超过正常幅度;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降低等。

(四)员工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五)非正常损耗有形资产严重

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以供个人享用;损失财产,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索赔、投资失误、财产流失,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个人索要、收受好处费,作为交换条件牺牲企业利益,以公利换取私利;消耗资产,如挥霍浪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

三、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防范

(一)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建立危机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规避和防范危机方面,不少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上,而对人力资源危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及时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危机观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预控观念,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过程中,要对危机进行预测、预警和预控。

(二)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健全组织系统

如果把企业的核心业务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人力资源就是组织的血液,企业的各个部门就相当于人的骨骼。心脏必须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说必须要能够为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的作用是要给各环节注射活力,保证各机体具有充足的能量,而机体又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支撑业务的发展。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渗透到了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组织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就是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在美国、日本的许多企业里,每年审查和调整一次组织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的撤并,也包括事业部门的合并和改组,其目的在于健全组织系统,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

(三)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这不仅包括为人才搭建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人才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预警信息系统

通过相关管理指标去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产生征兆,借助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因素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危机进行预测和预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过程处于被监视之下,并根据不同程度的报警研究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危机预警管理措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预防性的管理,使企业避免和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损失,从而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岳军.高科技企业研发人才流失的动机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2] 罗帆,佘廉,唐文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成因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5) .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