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检测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5:00:53

检测培训总结

检测培训总结篇1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救助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和危害。

(二)年度目标

1、监管场所高危人群检测。

继续完善卫生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监管场所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协调管理和信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各地完成对公安和司法行政系统监管的看守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和监狱等场所当年新入所的吸毒、等重点人群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全省计划筛查总人数共34200人,培训监管场所工作人员1368人。

2、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所有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开展免费自愿咨询和抗体初筛检测服务。努力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的能力,每市级和县级至少培训咨询员4人,以前接受过培训的,今年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再培训。要求全省17个市和1**个县(市、区)共培训咨询员总数为420人。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自愿咨询检测点,扩大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可及性,平均每县完成咨询和检测对象至少500人,全省计划完成免费自愿咨询和检测总人数为52500人。

3、宣传教育。

将农村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要求每县利用大众媒体在城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至少2次,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组织对就诊者的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每诊所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4、高危行为干预。

在原有7个美沙酮门诊基础上,新开淮北和铜陵市2个门诊。每个老的美沙酮门诊治疗人数要求达到200人,开诊不满一年的新开门诊治疗人数要求达到100人。

预防性途径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优先覆盖、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全省预防性途径传播干预措施覆盖总人数为78750人,培训基层干预工作专业人员和非政府组织人员总数为2100人。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服务,检测率达到85%以上。为抗体筛查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确证检测,检测率达到100%。确证检测结果阳性孕产妇知情选择妊娠结局,为终止妊娠提供经费补助,为继续妊娠并分娩的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抗病毒药物,服药率达到90%以上。婴儿12个月、18个月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达到90%以上,18个月筛查结果阳性的免费提供确证检测,检测率达到100%,为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提供人工喂养支持服务。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随访2次、所生婴儿随访5次。妇幼保健相关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感染者随访。

以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重点内容为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规范诊疗和护理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诊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全省计划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目标总数为870人。

继续在全省开展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计划累计治疗人数为2169人,要认真落实监督服药措施,使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耐药监测工作,动态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要进一步提高CD4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覆盖率,对治疗病人的CD4检测做到每人每年检测4次,病毒载量争取每人每年检测一次;对报告发现的HIV感染者,CD4检测做到每人每半年检测一次。

要继续加强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定期完成随访、检查和网络报告工作。

7、中医中药。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早期干预治疗,应用中药配合西药抗病毒治疗,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免疫重建,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延长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4)。

8、保障血液安全。

继续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实现《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提出的“20**年15岁-49岁人口中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加强人员培训和实验室血液质量控制,建立稀有血型库,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二、项目内容与资金安排

本项目共有监测检测、宣传教育和干预、关怀治疗、抗病毒治疗药物、母婴阻断、血液安全管理、中医治疗等项目,总资金额为3192万元,具体项目内容、工作任务和资金安排分别见附表1、2。

(一)监测和检测(38.1万元)

1、继续在监管场所对高危人群开展常规HIV检测(17.1万元)

按照卫生厅、公安厅和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安徽省关于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继续完成看守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劳教所和监狱中当年新入所被监管人员中高危人群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任务,对所有确证阳性者提供免费的CD4细胞检测,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果告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病人,按照要求及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

全省计划在监管场所筛查总人数共34200人,工作经费17.1万元。监管场所筛查工作经费按每检测1人补助5元的标准下拨至各市,各市根据辖区内各县(市、区)的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再予以补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参与标本采集、运输、检测和资料录入上报工作和人员补助,筛查所需试剂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至各市。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2、全面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21万元)

各市、县(市、区)都要在疾病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内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VCT)和转诊服务网络,为就诊者和公众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积极走出去,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VCT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人数。各VCT服务点所在机构要做好免费VCT的管理工作,按要求及时登记和收集上报咨询检测点工作报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对市、县(区)级咨询点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全省咨询员技术支持网络,定期组织召开技术沟通和讨论会,为基层咨询员提供心理、技术和转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项目工作经费按照平均每咨询检测1人补助4元的标准下发各项目市、县。具体工作人员补助经费按照每人检测前咨询费1元,检测后咨询费1元,检测费1元,资料录入上报1元。筛查所需试剂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至各市、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1**万元)。

继续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和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将农村、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和场所,要求尽量扩大覆盖面,宣传教育内容侧重预防知识、提高个人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技能、国家和当地的防治政策、关爱和反对歧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情况,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动员街道和乡镇基层政府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组织落实好各项活动。各级要对下一级宣传教育工作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切实保证县级以下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本项目补助部分市和每县(市、区)经费1万元,用于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和媒体宣传,补助省卫生厅6万元用于省级宣传和各地督导,共计1**万元。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三)全面落实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1、预防性途径传播(159.6万元)。针对性途径传播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包括暗娼和嫖客,男男性接触者,多性伴者等。各地可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流动宣传和举办公众活动等形式,宣传安全套防病知识,营造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社会氛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当地性途径传播高危人群活动特点,选择目标人群集中活动的场所开展工作;建立业主负责制,确保在场所内摆放宣传材料、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方便目标人群购买;积极发展同伴教育员并对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等培训,力争使接触到的目标人群在每次性活动中100%使用安全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干预工作经费安排主要包括举办各类外展活动、交通、人员补助等内容,全省共计159.6万元。其中对于高危人群干预人员补助,按照干预对象任务量分配经费,对干预对象的干预频次要达到4次/年,工作人员每次下基层或场所工作补助不超过20元/天,要求有工作记录和领款人签名。

2、开展同伴教育(210万元)。各地要在掌握本地高危人群的分布和特点的基础上,在暗娼、同性恋等高危人群中积极招募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对于同伴教育工作,按照平均一名同伴教育员工作每年补助600元为标准(每名同伴教育员每月至少开展干预工作一次,每次工作补助不超过50元/人/月),并对同伴教育员的培训和开展同伴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交通费、购买用于开展干预工作的宣传品等工作经费给予补助,全省共计210万。

项目中要求达到的覆盖高危人群任务量,各县级及部分区任务量已单独列出,而对未单独列出的区级任务量均已包括在各市级任务量中,由市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具体分配到区。

3、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53万元)。

按照卫生部、公安部、药监局制定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要求,在阿片类吸毒人数集中地区开展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要求每个门诊培训10名专职工作人员,保证门诊服务时间不少于每天8小时,开设时间要方便就诊者服药,要对就诊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免费提供宣传材料。

本项目提供部分门诊工作人员补助、培训经费及宣传教育经费,对于新开门诊提供门诊点改造建设、设备配备经费。门诊所在单位对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项目经费要设立专账管理,不得截留、挪用。

(四)预防母婴传播(77.8万元)。

继续支持8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检测,可根据检测条件和流程选择快速检测试剂或ELSIA检测试剂,对于第一次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应用第二种不同的检测试剂进行复检。对于临产急诊入院分娩的产妇,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试剂进行筛查检测。为抗体筛查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确证检测,确证检测结果阳性自愿终止妊娠的,提供终止妊娠补助,自愿选择继续妊娠并分娩的,提供抗病毒药物,并对其住院分娩给予补助,为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体检测和人工喂养支持服务和适当补助。

给予项目地区阳性孕产妇及婴儿补助1.8万元,各级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补助76万元,检测试剂、预防药品及耗材等共计35.2万元由省招标采购后下发(见附表3)。

(五)感染者随访和免费抗病毒治疗(100.8万元)。

对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各地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通过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供抗病毒药物等相关服务,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按照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要求,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为每位接受治疗的病人每年提供免费CD4细胞检测4次和病毒载量检测1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随访中发现的严重毒副反应病例要及时上报并转诊至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处理。

为使抗病毒药物服用及时、减少停服、漏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为保证质量,每位监督员每月最多监督病人数不得超过30人)。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对负责监督病人服药的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补助经费。为了及时观察治疗效果,提高病人接受CD4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的可及性。

中央财政经费主要支持的活动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费用、感染者随访的交通补助(按随访一个感染者每年补助交通费100元)和CD4检测试剂补助、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品以及必要的二线药品费用、服药病人CD4检测试剂和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以及病人到医疗机构接受CD4检测随访的交通补助(按每人每年到医疗机构检测4次,每次补助50元,共200元/年)、监督服药补助(每监督服药一个病人补助10元/月,每年每病人120元,补助监督服药员)和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补助(每治疗和随访一个病人补助10元/月,每年按每病人120元,补助乡村级医务人员)等,要求有工作记录和领款人签名。

全球基金项目县的工作经费经费从全球基金项目经费中列支。抗病毒治疗药品、CD4和病毒载量试剂共计1213万元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各地。

(六)血液安全管理(48万元)。

1、无偿献血宣传(10万元)

(1)制作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短片,免费发放到各市,在采供血服务场所及媒体播放。

(2)组织开展“6:14”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

2、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培训(3万元)

(1)组建无偿献血宣讲团深入社区、村镇、企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活动。

(2)组织专家组赴无偿献血落后地区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培训工作。

3、国家血型库建设(5万元)

进一步完善安徽省血型库建设,实现全省稀有血型资源共享,适时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保养。

4、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监控体系(20万元)

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要求,由省中心实验室牵头,根据卫生部临检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体系,进行实验室质量考评,并将结果报告国家参比实验室复核。

(1)对全省所有采供血机构血液样本进行抽样检测,每所采供血机构抽取标本50份左右,全省约1500份,进行抗HIV、HBsAG、抗HCV、梅毒检测。

(2)对所有采供血机构开展飞行检验,以双盲考核的方式对HIV、HBsAG、抗HCV、梅毒进行考核,以检验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

(3)为17所中心血站更新实验室管理软件。

5、血液质量保证培训及医务人员培训(10万元)

(1)根据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影响血液质量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新一轮培训,举办培训班2期,每期80人左右,每期4天时间。

(2)举办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输血科主任,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等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的临床科室主任及相关业务骨干参加的血液成分临床应用与进展培训班一期,培训人数约150人,时间3天左右。

(七)中医中药治疗(240万元,项目内容见附件4)。

(八)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424万元)。

国家第一批5个示范区各补助工作经费60万元,第二批3个示范区各补助36万元,用于示范区艾滋病宣传教育、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干预及艾滋病病人的治疗关怀工作。每个示范区补助的经费中包括多部门活动经费6万元,用于示范区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活动。每个示范区督导和技术支持经费2万元,用于补助示范区所在市。

(九)业务培训(157.2万元)。

1、监管场所筛查工作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并完成对辖区内参与筛查的监管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全省计划培训监管场所工作人员1368人,培训经费49.2万元。培训内容应包括政策宣传、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咨询服务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有关知识和技能。

2、VCT咨询员培训。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项目计划负责完成辖区内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要求每县(市、区)培训至少4人,培训经费全省共计21万元。

3、干预工作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的所有高干队人员和同伴教育员等非政府组织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培训,以提高干预工作能力和效果。每县(市、区)培训的人数不得少于20人(其中非政府组织人员不得少于10人),培训经费全省共计50万

4、抗病毒治疗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对辖区内负责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中央财政经费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进行补助,项目计划培训基层医务人员870人,按每人平均培训7天,每天补助60元,每人补助420元,全省共补助各地经费37万元。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协调

项目由省卫生厅、财政厅负责统一部署和协调实施,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具体实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负责中医中药治疗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接到本《方案》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本地具体项目执行方案,将本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项目执行单位,明确项目完工时间、责任人、资金分配额度计划和监督考核办法,在项目执行期间加强经常性项目督促检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项目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执行机构。省市项目工作组和专家组,对项目地区各工作领域进行技术指导和定期监督检查,每季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资金管理

各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围绕实现《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情况统筹安排国内外项目资源。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在项目执行单位明确后15个工作日内,及时预拨50%的项目资金至各项目执行单位,同时在项目过程中要简化报帐审批手续。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具体规定按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共同制定《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培训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防治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执行。

(三)招标采购

1、卫生部负责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原料的招标采购工作。

2、省卫生厅会同省财政厅,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负责HIV检测、CD4检测试剂、病毒载量检测等试剂的招标采购工作。

四、项目执行时间

招标采购工作于2008年4月底完成。整个项目工作在2008年10月底前完成。

五、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分别进行综合效果评估,并将项目终期总结报卫生厅、财政厅。

(二)卫生厅和财政厅将按有关规定定期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绩效等进行检查评估;对药品、试剂、使用与分发、登记以及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进行抽查考核。

检测培训总结篇2

注意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以确保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能力;注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应结合汽车相关企业的岗位就业现状,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和对相关汽车企业的调研,了解相关汽车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即了解其对相关工种的需求量。如上所列的工种,装配工对于企业来说很容易招聘到,且人才来源广泛。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最缺乏的人才。生产管理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能力,而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对这些人才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直接从社会上招聘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普通社会招聘到的人才多数都缺少经验,没有能力胜任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在一些有相应工作经验,具有相应工作能力的“校企结合”的学校进行招聘。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很容易熟悉工作,由于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自然比同等学历的学生大一些,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企业所重视的并且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教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四个环节[4]。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制图;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核心课程包括: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与设备汽车构造与使用;汽车构造与检修;汽车总装技术。校内实训课程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汽车装调基本技能实训。校外实训课程包括:汽车底盘装调实训;汽车发动机装调实训;整车维修与保养实训;汽车总装训练等。

三、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培养项目简介

1)汽车总成及分总成装配、调试与检测:利用掌握的汽车装配基本知识,运用汽车装配的基本技能(螺栓螺母拆装能力、线束插接能力、胶管联接能力、安装胶堵能力、打自攻钉能力等),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一次内饰装调(线束、顶棚、空调总成、仪表板)、底盘装调(燃油箱、燃油管与制动管的装配;前桥分装与装配;动力总成分装与装配;后桥分装与装配;挡泥板、排气管装配;车轮装配)、二次内饰装调(安全带;座椅;扶手、门护板、护板、车门保护垫、装饰盖;安全气囊;副仪表板;点烟器;继电器盖板;收放机;蓄电池;保险杠;空气滤淸器;制动液、制冷剂、防冻液、洗涤液加注;前、后组合灯具装配、车门装调)、整车检测与调整(整车综合电气系统检查;车轮定位参数检测与调整;前照灯的检测与调整;制动与侧滑性),完成汽车整车装配,合格下线。2)汽车整车检测:汽车进线;外观检查及前轮定位工位检查、测量、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制动工位检测、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底盘测功工位检测、分析、判断、模拟道路试验并记录检测结果;需要去维修车间维修或调试的项目驶往维修车间,合格驶往停车场。3)汽车车身冲压:汽车覆盖件冲压过程:卷料入库,开卷,成型,修边冲孔,翻边,整形,检验,装箱入库;汽车车架纵梁冲压过程:冲裁落料,成型,检验;汽车车架横梁冲压过程:剪切下料,修边冲孔,压弯成型。4)汽车车身焊接:使用熔化焊、压力焊和钎焊等焊接方法,将冲压零件在前结构线焊接成发动机舱总成,进入下部线焊接成白车身下部总成,进入车身主焊线;主焊分装线焊接成顶盖、围板总成,也进入车身主焊线;在车身主焊线上,焊接成白车身骨架总成;在调整线上,焊接成白车身总成。5)汽车车身涂装:白车身前处理,电泳,烘烤,PVC,中涂,烘烤,底色漆,晾干,清漆,烘烤,修饰。6)生产计划编制:根据公司产品库存情况及成品销售发货趋势、各成品库存上、下限结构,初步确需排产的生产品种及数量;了解公司目前所库存的原料及包装材料的状态是否为完全可用状态,确定可生产的品种及数量;车间设备运行状况及人力配置是否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结合市场部、销售部信息及生产建议;各生产车间《标准产能表》。7)设备管理:对新购设备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填写验收报告单,入库;建立设备台帐;制定设备维修计划;编制年度设备维修检验更新改造计划和月度设备购置计划。

四、结语

检测培训总结篇3

为了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医学科的沟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将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间、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过程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及其在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中,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岗位职责的界定、《轮转培训手册》的编写、入科培训、入组培训、出科考试、反馈及改进机制和培训档案管理等具体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基于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建立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所有完成轮转培训临床住院医师的高度认可,荣获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

【关键词】

CAP-LAP;培训;质量标准;临床医师;检验医学科

实验室员工培训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模糊的质量标准容易造成培训程序缺乏系统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评估时机缺乏严密性、评估内容缺乏依据、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培训档案管理缺乏条理性及培训过程缺乏监控指标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体系(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laboratoryaccreditationprogram,CAP-LAP)的质量标准则对实验室的员工培训程序、培训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培训档案管理及培训质量监控指标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1]。2003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遵循CAP-LAP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种“谁负责谁编写,谁编写谁培训,谁培训谁评估,培训评估有记录,所有记录要归档,培训质量要监控”的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2]。这套模式历经CAP三个检查团的严格检查均获得较高评价。临床医师到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掌握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另一个是了解检验医学科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临床与检验的信任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检验医学科是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而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基于上述原因,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多次向医院呼吁进行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探索。2008年起,在医院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检验医学科开创性地将CAP-LAP员工培训的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过程中建立员工培训与评估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到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实践中。

1CAP-LAP员工培训质量标准

1.1培训程序必须先培训后评估;评估不合格必须进行再培训和再评估。

1.2培训内容实验室必须针对每位员工完成其岗位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手册》必须详细而准确地描述每个岗位不同的培训要求,必须包括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释等技能。《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必须包括培训人及被培训人签名、培训项目和有效期。

1.3评估时间①新定岗人员(半年一次);②定岗一年以上在职人员(每年至少一次);③启用新的操作项目、新方法及新仪器时;④工作轮调前一个月内。

1.4评估内容必须针对已培训内容进行评估。

1.5评估方法①直接观察常规操作,包括标本准备、标本处理和测试等环节;②监测化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③审核检测中间结果或工作表、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结果与分析和定期检修记录;④直接观察仪器保养和功能检查的操作;⑤通过已知结果的标本和CAP室间质量评估及室内盲样标本检测来评估操作能力;⑥评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必须使审核人员能够明确什么技能已被评估和如何评估。

1.6培训档案管理《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记录表》存入组室培训档案。《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汇总表》和《员工岗位能力评估记录表》存入《员工档案》。

1.7培训质量监控指标实验室质量改进计划必须包括合适的质量监控指标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可选择培训与评估等记录为培训过程的监控指标。可选择CAP员工室间质量评估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为培训结果的监控指标。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轮转培训的相关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借鉴CAP-LAP质量标准和科室通过CAP认可的成功实践经验建立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并根据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持续完善。

2.1入科前准备

2.1.1建立培训团队1)教学管理人员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及教学主管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①确定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数量、批次和时间(与放射医学科相同);②制订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住院医师的轮转进度;③督促带教老师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经科主任审核后由教学主管汇编成册;④监控并记录各培训与评估的环节;⑤实施反馈及改进机制;⑥管理培训档案;⑦严格执行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双重管理的考勤制度。2)带教老师由检验医学科主任、主管、组长和检验医师组成,具体负责:①针对临床住院医师岗位需求制订培训内容;②培训并评估相关的培训环节;③根据临床住院医师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培训质量。

2.1.2编写《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制订培训内容的依据是临床住院医师岗位职责中与检验医学科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①网上查阅《标本采集和运输手册》;②指导患者、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输工作;③网上选择和组合检验项目;④正确解读检验数据;⑤合理使用检验报告;⑥掌握与检验医学科交流的方式。手册由轮转进度表、入科培训、入组培训、自评表与评估表等四部分组成。每批更新一次。

2.2入科培训由科主任和各职组室的主管主讲。科室领导介绍科室的概况、通过CAP的过程和规章制度并参观科室。医疗副主任讲解检验科的全程(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的关系。医疗主管(检验医师)讲解临床医生在检验科的学习要点。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管讲解检验流程与LIS管理。文本主管讲解文本管理制度。安全主管讲解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教学主管讲解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及注意事项。《入科培训记录表》由教学主管负责记录,每位授课老师和轮转住院医师签名后交科主任审核。

2.3入组培训由各临床组室的组长和检验医师主讲。

2.3.1标本接收室及抽血组1)理论讲解,包括CAP-LAP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关系的要求,探讨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标本运输工作人员和检验科在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2)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抽血组工作流程,标本接收和拒收工作流程,标本接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3)示范,包括整个抽血操作、标本接收和拒收流程。4)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工作。

2.3.2生化组1)现场介绍,包括生化组工作流程,生化组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及正常范围,项目标本采集要求(包括注意标本送检时间、标本拒收范围),急诊项目要求和危重患者项目急诊检验及危急值报告项目,生化项目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生化检验项目的合理使用。2)轮转各组,包括LIS系统标本前处理小组、出凝血小组、自动生化分析小组、电泳和杂项小组。3)专题讨论:如何做好生化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3免疫组1)现场介绍,包括免疫组工作流程,免疫室检测项目及相关临床意义,免疫检测项目及分析和应用免疫检测结果,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分类及开单要求(包括开单路径),免疫检测项目的特殊要求(包括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送检时间等),主要是激素、甲状腺、药物浓度等,免疫检测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患者自身问题和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免疫检测过程中的全程质量控制。2)专题讨论:如何做好免疫检测的临床沟通工作。

2.3.4PCR室1)现场介绍,包括PCR室工作流程(以HBV为例),HBV病毒载量与肝炎的预后、转归以及肝癌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介绍HBV检测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点、局限性,乙肝病毒YMDD基因突变以及检测的意义,我国标准化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建立的意义和基本设置。2)专题讨论:PCR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2.3.5门诊、急诊组入组培训1)现场介绍,包括门诊、急诊组工作流程,常规检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方法、操作、质量控制、检验目的和报告方法,门诊、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的正常值、临床意义、危急值、标本采集与运送的特殊要求和干扰因素等。2)专题讨论:门诊、急诊组等窗口单位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方法。

2.3.6微生物组1)现场介绍,包括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流程,怎样开出正确且有意义的培养单,各种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储存的具体要求,各种临床上常见细菌的革兰染色形状,痰标本培养合格痰的判断标准,血培养流程,抗酸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采集、送检的要求,读懂微生物报告表达内容、药敏结果。2)依次轮转标本接种、痰标本鉴定、其他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岗位。3)专题讨论:微生物检测项目的临床沟通和科研价值。每组轮转培训结束时每位住院医师填写轮转体会,组长填写组室评语,由教学主管汇总后交科主任审核。

2.4出科考试带教老师依据实用性的原则针对培训内容出题并依据得分标准阅卷,阅卷后签名。评估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学主管负责监考和试卷分析。教学主任审核评估结果。

2.5反馈及改进机制将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列为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监控指标,每批学员在出科考试时针对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也进行适时的不署名反馈调查。科主任定期主持召开检验医学科教学会议。教学主管汇总并汇报反馈意见。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根据反馈意见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培训模式。

2.6培训档案管理《入科培训记录表》、组室评语和出科考试试卷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汇总后交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出科考试结果由检验医学科主任录入每位受训医师的《临床住院医师华山医院轮转手册》(华山医院教育处编)。反馈表和改进措施在所有授课老师和科主任签名认可后,由检验医学科教学主管一式两份交检验医学科和教育处继续教育办公室备案。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成效和体会

3.1培训成效检验医学科按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培训了10批共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受训完毕的临床住院医师针对轮转培训的内容和进度提出了97条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检验医学科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集体讨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付之实际行动,取得2008-20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质量综合评价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图1)。

3.2实践体会

3.2.1《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手册》针对提高临床住院医师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编写,受训医师普遍反映实用性很强,可作为工具书长期使用。手册是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与评估的依据,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消化培训内容,开卷考试的形式有利于临床住院医师归纳总结培训内容。

3.2.2反馈及改进机制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不署名的反馈调查反映出临床住院医师的真实想法并能实时监控培训质量。检验医学科定期召开相应的教学会议,集体讨论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培训过程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保证培训质量持续改进。

3.2.3检验医学科与医院教育处共同管理的重要性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在国内缺乏先例,作为医院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管理部门,医院教育处响应检验医学科主任的呼吁并给予具体行动的支持:①将检验医学科列入临床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科室之一;②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模式的建立作为医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③医院教育处定期进行专项培训质量调查并及时与检验医学科交流和沟通。检验医学科吕元主任对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轮转培训方面的前瞻性和医院教育处的务实作风有力地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检验医学科系统的轮转培训模式健康发展。

检测培训总结篇4

一、工作内容

(一)开展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监督检查

对所有持证的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的饮用水生产过程和卫生管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要加强对去年饮用水监测合格率低的供水单位监督检查工作,特别要加强镇水厂的监督检查;检点是:供水单位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情况、水池清洗消毒、水质消毒处理及水质自检工作开展情况、供管水人员卫生管理情况等卫生管理台账。督促镇政府加快村级水厂改造,并做好卫生指导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

与县建设局、规划局联系,对庐城涉及二次供水的单位和小区进行摸底,并登记造册,检查各二次供水单位场所的卫生状况,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督供二次供水单位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

(二)开展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全县饮用水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的水样数量、抽检时间、检验项目等具体内容按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监督抽检计划执行。

(三)建立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

我所将结合监测结果和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情况,继续推进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并将监督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二、时间安排

(一)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检查、水质监测

每年二次会同县疾控中心检验室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采样检测,上半年在4月到5月份进行,下半年在10月到11月份。12月份总结上报。

(二)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知识培训

在四月份组织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主要是强化各供水单位法人的法律意识,提高各单位在制管水过程的业务水平,杜绝介水疾患的发生。

(三)工作总结

对全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将各水厂卫生状况和水质卫生监督监测结果情况报告当地政府。按上级要求上报各类表格。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规范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努力提高我县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检测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特聘专家;技能型人才;精密测量;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50-03

引言: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精密测量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以适应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柔性生产要求。测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将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目前国内航空和航天行业院所及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工作,还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的检测设备基本与国外同步。但是由于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人员资源不够丰富,培养力量较为薄弱,造成“一流的设备,二流的检测”这样一种局面,最终影响产品质量。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精密测量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现状

在对北京中航科电测控技术、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机械、达涅利冶金设备等有代表性的航天和外资有限公司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精密检测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内部生产岗位一线较优秀的员工,也就是依靠制造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自然成长。其优势是对本公司产品品种、生产节拍等较为熟悉,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应变能力较强。但检测领域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这样上岗的检测人员是不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相关知识,遇到问题难以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基于此,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企业都在寻找精密检测技术一线应用人才。

国内越来越多的工科高校都设有精密测量技术方向的专业,专业定位有精密仪器及机械、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每年向社会输送不少的精密测量型人才。再者精密测量手段与工业生产结合还属于新兴行业,理论上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是同步发展的,为什么许多制造业企业总找不到与其生产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才呢?这是由于高等学历教育的目的与企业一线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从技能的类型来看,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而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的更多是心智技能型人才。高校中的课程偏重于测量技术原理、机器结构、测量误差分析和测头补偿来源等,只有在最后有限的课时中,才涉及教授实际操作技能,目的是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并验证所学知识。正因如此,把面向岗位、面向实践作为教育目的的职业教育[2]作为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才更有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职业院校培养此类人才急需解决两个问题:(1)建立完备的课程方案;(2)培养师资。

二、课程方案

人才培养应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制定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项目等。

1.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面向测量任务一线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技能,支撑技能的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3]。在对企业要求的日常工作能力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体系。表1给出了能力的具体要求。本文利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特聘专家计划”契机,访谈的是特聘精密检测行业专家马骊群博士。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起点,在考虑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特点后,实施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达到上述能力体系的要求。

2.课程开发。按照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包括几何量精密测量课程标准、学习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从而形成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材料。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表2给出了为达到表1的能力要求可选用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综合了产品中出现的各种几何元素,能够综合训练学生对三坐标测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圆柱度仪、自准直仪、表面粗糙度仪等仪器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对整个项目的综合考核可选用一个专门制作的教具,这个教具最好集全部几何元素于一身,如图1所示。

在教学项目选定好后,根据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目标,与实践和教学专家一起设计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尤其注重对必备知识、规范意识、严谨认真的素质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也可与企业联合培养,即企业订单式培养。

三、培养师资,做好人才培养的保障

机械产品几何量检测属于产品加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职业院校中相关课程设置都依托于数控加工专业。目前数控应用技术系老师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机械设计制造、机械工程等,很少有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而且师范院校培养专业也很少涉及,所以培养师资要主抓其专业功底。专业基础的培训和学习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聘请精密检测行业专家做全面指导,如本文特聘专家马骊群博士全面指导师资队伍,促进精密检测专业团队建设。培养途径有:

1.专家培训。结合受训教师已具备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差与配合等基础知识和与马博士共同制定的培训方案,本文认为几何量通用知识培训不少于4课时、几何量专业知识培训不少于6课时、几何量误差评定及检测方法培训不少于10课时,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培训不少于10课时等才能做好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工作。下一阶段的专家培训可采用专题的研讨的方式,开展关于精密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专业发展动态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对行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将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结合程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总结成长要素和规律,为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专家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时,也很关注教法的设计,旨在训练专业师资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为专业师资提升教学基本功打下基础。

2.承担企业检测课题和任务。具备基础知识后,职业实践训练一个最好的方式是按照企业要求,承担检测课题和任务。或者到企业挂职锻炼,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个时期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解决问题的技能。如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一体化师资曾4次承担企业检测课题,与企业合作多次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5]。这样可保证教师的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并与社会认识一致,从而保证今后在课堂上所讲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6]。承担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培养一体化师资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受到企业和教学专家双导师培养,能够将工作任务和内容与学习任务和内容很好地融合。

3.专家指导。一体化师资在整个受训过程中,总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难题自身难以解决,这时必须要有专家来指导。本文的几何量测量对象涉及长度、距离、角度、形状和位置等多种要素。不同的测量方法所涉及的规律、效应不同,而且在不同环境中同样的被测量,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测量方法[1]。这也决定了精密测量学科研究必须面向生产实际。在专家多次指导测量方案制定过程中,总结规律,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攻克难题。

当把企业检测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时,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等都需专家指导,从而开发出适用于行业企业需要的学材。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目前已有一支精密测量方向的一体化师资在培养测量技能型人才,已得到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认可。

四、实践效果

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接受学院培养的精密测量方向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胜任的工作有

1.承担各级技能大赛精度检测任务。学院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承担数控比赛选手的训练和选拔任务。任务中的检测环节,包括检测现场布置和整理、检测方案的制定、检测程序的编制、工件检测、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结果等,测量方向的技师班学生都能圆满完成。

2.承担企业零件的检测任务。能与企业合作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图2给出了部分测量过程,在这期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学以致用。

3.配合一体化师资培训。学院作为全国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承担着人社部组织的师资培训任务。师资培训课程中技能提升环节需要进行精密检测课题培训。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能够配合一体化教师参与实施授课任务。

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毕业后在所在岗位,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图3给出了毕业生在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荣誉证书。

五、小结

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紧缺,此类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对象。发挥“特聘专家”作用,打造一支专业师资,并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裘祖荣,石照耀,李岩.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14):1-11.

[2]王姗珊.三坐标测量技术于职业教育意义非凡[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

[3]胡南.矿山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41-142.

[4]Training manual Calypso Version 2.0[M].Industrial Measuring Technology from Carl Zeiss.2010,1:177.

检测培训总结篇6

 

引言: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精密测量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以适应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柔性生产要求。测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将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目前国内航空和航天行业院所及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工作,还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的检测设备基本与国外同步。但是由于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人员资源不够丰富,培养力量较为薄弱,造成“一流的设备,二流的检测”这样一种局面,最终影响产品质量。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精密测量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现状

 

在对北京中航科电测控技术、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机械、达涅利冶金设备等有代表性的航天和外资有限公司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精密检测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内部生产岗位一线较优秀的员工,也就是依靠制造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自然成长。其优势是对本公司产品品种、生产节拍等较为熟悉,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应变能力较强。但检测领域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这样上岗的检测人员是不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相关知识,遇到问题难以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基于此,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企业都在寻找精密检测技术一线应用人才。

 

国内越来越多的工科高校都设有精密测量技术方向的专业,专业定位有精密仪器及机械、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每年向社会输送不少的精密测量型人才。再者精密测量手段与工业生产结合还属于新兴行业,理论上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是同步发展的,为什么许多制造业企业总找不到与其生产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才呢?这是由于高等学历教育的目的与企业一线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从技能的类型来看,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而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的更多是心智技能型人才。高校中的课程偏重于测量技术原理、机器结构、测量误差分析和测头补偿来源等,只有在最后有限的课时中,才涉及教授实际操作技能,目的是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并验证所学知识。正因如此,把面向岗位、面向实践作为教育目的的职业教育[2]作为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才更有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职业院校培养此类人才急需解决两个问题:(1)建立完备的课程方案;(2)培养师资。

 

二、课程方案

 

人才培养应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制定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项目等。

 

1.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面向测量任务一线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技能,支撑技能的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3]。在对企业要求的日常工作能力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体系。表1给出了能力的具体要求。本文利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特聘专家计划”契机,访谈的是特聘精密检测行业专家马骊群博士。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起点,在考虑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特点后,实施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达到上述能力体系的要求。

 

2.课程开发。按照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包括几何量精密测量课程标准、学习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从而形成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材料。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表2给出了为达到表1的能力要求可选用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综合了产品中出现的各种几何元素,能够综合训练学生对三坐标测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圆柱度仪、自准直仪、表面粗糙度仪等仪器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对整个项目的综合考核可选用一个专门制作的教具,这个教具最好集全部几何元素于一身,如图1所示。

 

在教学项目选定好后,根据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目标,与实践和教学专家一起设计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尤其注重对必备知识、规范意识、严谨认真的素质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也可与企业联合培养,即企业订单式培养。

 

三、培养师资,做好人才培养的保障

 

机械产品几何量检测属于产品加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职业院校中相关课程设置都依托于数控加工专业。目前数控应用技术系老师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机械设计制造、机械工程等,很少有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而且师范院校培养专业也很少涉及,所以培养师资要主抓其专业功底。专业基础的培训和学习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聘请精密检测行业专家做全面指导,如本文特聘专家马骊群博士全面指导师资队伍,促进精密检测专业团队建设。培养途径有:

 

1.专家培训。结合受训教师已具备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差与配合等基础知识和与马博士共同制定的培训方案,本文认为几何量通用知识培训不少于4课时、几何量专业知识培训不少于6课时、几何量误差评定及检测方法培训不少于10课时,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培训不少于10课时等才能做好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工作。下一阶段的专家培训可采用专题的研讨的方式,开展关于精密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专业发展动态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对行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将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结合程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总结成长要素和规律,为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专家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时,也很关注教法的设计,旨在训练专业师资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为专业师资提升教学基本功打下基础。

 

2.承担企业检测课题和任务。具备基础知识后,职业实践训练一个最好的方式是按照企业要求,承担检测课题和任务。或者到企业挂职锻炼,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个时期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解决问题的技能。如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一体化师资曾4次承担企业检测课题,与企业合作多次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5]。这样可保证教师的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并与社会认识一致,从而保证今后在课堂上所讲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6]。承担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培养一体化师资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受到企业和教学专家双导师培养,能够将工作任务和内容与学习任务和内容很好地融合。

 

3.专家指导。一体化师资在整个受训过程中,总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难题自身难以解决,这时必须要有专家来指导。本文的几何量测量对象涉及长度、距离、角度、形状和位置等多种要素。不同的测量方法所涉及的规律、效应不同,而且在不同环境中同样的被测量,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测量方法[1]。这也决定了精密测量学科研究必须面向生产实际。在专家多次指导测量方案制定过程中,总结规律,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攻克难题。

 

当把企业检测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时,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等都需专家指导,从而开发出适用于行业企业需要的学材。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目前已有一支精密测量方向的一体化师资在培养测量技能型人才,已得到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认可。

 

四、实践效果

 

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接受学院培养的精密测量方向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胜任的工作有

 

1.承担各级技能大赛精度检测任务。学院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承担数控比赛选手的训练和选拔任务。任务中的检测环节,包括检测现场布置和整理、检测方案的制定、检测程序的编制、工件检测、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结果等,测量方向的技师班学生都能圆满完成。

 

2.承担企业零件的检测任务。能与企业合作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图2给出了部分测量过程,在这期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学以致用。

 

3.配合一体化师资培训。学院作为全国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承担着人社部组织的师资培训任务。师资培训课程中技能提升环节需要进行精密检测课题培训。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能够配合一体化教师参与实施授课任务。

 

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毕业后在所在岗位,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图3给出了毕业生在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荣誉证书。

 

五、小结

 

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紧缺,此类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对象。发挥“特聘专家”作用,打造一支专业师资,并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检测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双元制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 生产岗位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生2/3或3/4时间在企业),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双元制将企业和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德国产品质量的保证,成就了德国制造业125年由弱到强的神话,是德国经济发展柱石,被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过于注重理论转向“理实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对职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在校完成为主,学校实训场所、设备、工艺及技术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发的实训项目也常与企业需求脱节,且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计划也由教师自行制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致使学校设置的专业和市场脱节,学生毕业了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进入企业后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再培训,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率高、失业率高、职业稳定率低等现象。可以说企业参与少或不参与的职业教育是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职教体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双元制”复杂而庞大,不易复制和模仿。如德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高投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暂时无法实现,不能照搬。更为重要的是双元制能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是“先就业,再学习”。而在我国由于没有法律强制,企业又不愿牺牲短期利益,致使企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鉴于国内这种客观实情,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让企业在和学校合作过程中“有利可图”,让企业也受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深入、长期、良性地发展。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与上海轻工监测总站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企业吸引到职教中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瓶颈。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投资,学校在经营、培养学生方面有发言权,通过协议约定培养细则,改变以往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被动局面。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还在生产的同时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培养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与企业接轨的中职检测专业人才,实施过程借鉴了双元制的精髓。

一、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及运行模式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笔者所在学校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根据前几年毕业生跟踪情况反馈显示,笔者学校检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对岗位上要求的技能缺乏,原因是学校的检测专业仍只限于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检测等。根据市场调研,目前传统建筑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减弱之势,而新兴材料如环保节能材料以及装饰材料等、室内环境、水质检测等对人才的需求上升较快。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重点。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德国精良产品的保证。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不断派教师分赴德国学习,学完后不仅仅停留在写总结、谈体会的阶段,而是反复研讨,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打造校企联合生产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具有检测资质,能对外接单进行生产。实验室主要侧重于检测业务,包括各类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大气质量检测、水质分析等,可为学校检测专业拓宽检测领域和检测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场地设在学校材料实训中心(面积约800m2),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技术、检测资质和技术人员。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培养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实验室,跟着企业师傅在生产岗位跟单训练),同时开展对外检测业务,产生的效益双方互惠。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基础是和企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的需求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岗位。

二、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实验室类似于德国双元制企业一方,和学生签订准员工合同,具体对学生培养细则如下。

三年学制,第一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上岗前必需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培训,期间安排学生到联合实验室开展2次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检测工艺过程有所了解;第二年为职业岗位培训年,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1/2时间在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检测岗位进行训练,这期间主要完成一些小的生产订单,让学生对检测流程有充分的了解;第三年为职业岗位强化年,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和企业员工一样,正式接订单作业,并且要学会实施较大的检测项目(见图1),三年级末,学生通过双元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图1 校企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通向生产岗位的人才模式图

1.双元的责权利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基本独立,不存在业务或经济往来。之所以能一起合作培养学生,一方面是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德国企业追求精良产品的需要。但是中国国情不同,在培养学生方面企业看不到近期利益,因此很难让企业有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和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相当于双元制中的企业一方,但由于学校出资入股,因此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断权,尤其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让企业牺牲短期利益(如培养新生过程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等)同意和我们合作。

首先通过合同方式约定双元(校企双方)职责,并且成立校企联合办公室。校企联合办公室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和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以上成员组成。其职责涵盖了统筹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紧密联系行业、制定学生培训计划、制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开展跟踪调研、校企文化交流、共享合作资源等。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约定双方的责权利才能推动生产型联合实验室长效、健康运行。

2.双重的学生身份

德国双元制中,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协议的学徒,另一身份是学校里的学生,这种双重身份使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企业学徒身份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国内大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未来目标不清晰,有的甚至认为是为父母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学生首先是经过学校、企业选拔后,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准员工协议(正常毕业后即可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联合实验室的学生也是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准员工,另一身份是在校学生。

被选进合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专业奖励,在企业培训期间还有津贴补助。学生一进校就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联合实验室是轻工监测总站和学校合作的一个实验室,承担了几个比较重要模块的检测任务:材料检测、大气质量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等。学生在这里能学到的技能比较全面,不仅可以满足轻工监测总站的岗位需求,还基本可以满足上海检测领域的岗位需求。由于就业前景好、就业面宽,学生积极性高,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联合实验室跟着订单进行生产任务,直接在工作岗位学习,有企业师傅手把手带教,从订单分析、检测流程(包括设备调试、试剂配比、工序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判定等工作流程)到独立完成小项目的实施,如同技术工人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样。另外,学生在学校接受配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完整教学计划内容培养。这种双元的学习和培训不仅使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劳动态度、质量意识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如严格的操作规范,从上班的准备工作到下班收尾工作的严格训诫,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校、企业相互间的相融性。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3.双元的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企业培养和输送生产第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大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后期的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相适应。要保持动态适应,必须要有企业参与。如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有关企业专家对培训专业进行重新界定,如1950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职业为776个,到1999年减少至345个。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学校设置的专业及专业的后期建设大多由在校教师承担,缺乏企业的参与,致使有些专业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学生得不到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

利用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检测领域进行职业分析。科学分析检测领域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搜集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从而分析得出专业需承载的关键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原有的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及环境检测技术专业)基础,确定联合实验室主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装饰材料质量检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业务。这些检测业务有利于培养学校学生的检测职业技能,让学生直接在岗位上训练职业能力。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还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条件及实训条件等,使后期的专业建设始终和市场上的职业直接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联合实验室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设计来自于岗位中的任务单用于教学中。总之,依托联合实验室鲜活的生产业务,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直接和岗位需求对接。

4.双元的师资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专业教师既要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担负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学工作,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时的指导师傅职责,高水平的师资保证了双元制的教学质量。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出大学门,进职校门”,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教学中有些只能照搬教材,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师资队伍。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可通过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学校检测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检测专业的师资培养实行双元培养,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联合实验室。学校对教师进行各级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新进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法培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等;对于学科带头人有教研组长能力培训、名师工程培训等。联合实验室主要在岗位上培训教师。为了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所有专业教师都分批分段到联合实验室跟单实践锻炼,由企业师傅带教,提升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岗位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新设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甚至参与校企双方共建的攻关课题。通过这种双元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杜绝一切到企业锻炼走形式的局面,鼓励教师把企业里学到的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实效,如部分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专家协助下开发了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室内空气检测模块、水质检测模块等。教材也在企业实践后进行大力改革,专业教材全部采用基于检测工作流程开发的校本教材。

5.双元的考核体系

德国“双元制”的考核方式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监考和评分以及资格证书的颁发均由德国工商会(IHK)组织进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保证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考核方式推行双元的考核体系,一元以企业为主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模块有化学分析工、废水治理工、能效检测工、大气采样工等。另一元接受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考核。学生只有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从准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即使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联合实验室,学生也具备再就业的能力。只有这种高要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

从当前的校企合作来看,学校热、企业冷,致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只有在校企合作时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推动合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进行生产任务,既可满足企业的生产,又可在生产岗位培养直接通向岗位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要灵活借鉴,不要硬搬,一定要联系国情、学校自身基础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2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检测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地下水管网 漏点检测 培训与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物业中心自2002年起对水电工进行地下管网检漏培训,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检漏培训方法,为学校和当地自来水公司、部队、企事业单位检漏196个,制止漏水量816.1 m3/h,折合年漏水量约772.5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检漏技术的培训

1.1培训目标

地下水管的材质品种多,基本性能差距较大,安装工艺不同,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又受到地型地貌和天气的影响,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水管安装的质量,有可能造成水管漏水,导致水资源浪费。检漏修漏是用水管理部门一项经常性工作,检漏是修漏的基础,修漏是堵漏的前提,掌握检漏和修漏技术是水电工必备的技能。浙江师大物业公司制订检漏技术培训计划以CJJ159-2011《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为标准,学习漏点寻找方法,进行漏点分析和工程修复,参训人员经过150课时的培训,基本上掌握了寻找出漏点的方法,学会了有效堵漏,保证了地下水管网的安全与畅通。

1.2课程设置

(如下表)

培训课时:8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课时,实训实习48课时,考核4小时。

1.3检漏方法

1.3.1检漏方法选择

①主动检漏法。地下管道在漏水冒出地面前,采用主动检漏法,运用相应仪器,检查管道是否存在漏点,预防地下管道漏水冒出地面。

②被动检漏法。地下管道漏水已冒出地面,采用被动检漏法检寻找漏点,及时抢修,堵塞漏点,减少浪费。

③音听检漏法。音听检漏法在检测时先用电子音听器(或听棒)在可接触点(如消火栓、阀门)听音,以初步判断该点附近地下管道是否有漏水,最好选择寂静时段(深夜12时至凌晨3时),在沿管段的地面上,每隔1米左右,用音听器听音,确定漏水地点。

④相关分析检漏法 。对二接触点距离不大于200米,DN≤400毫米的金属管,深埋或经常有外界噪声的管段适宜采用此法。使用时以二个探测器直接接触管壁或阀门、消火栓等附属设备,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进行检测。

⑤分段分区域检漏法。对阀门性能良好和面积较大的单位,可采用区域检漏法,通过关闭区内阀门以确定漏水管段的方法,测定区域内最低流量,以判断管网漏水量。在线管网不影响用水情况下,可分片、分段、逐级进行总干管测流和分干管测流。发现进水总表异常,可以分段分区域开闭阀门,观察进水总表的流量情况,分析判断区域或某段漏水。

⑥ 异常迹象检漏法。因水量的流失,会造成周围环境、建筑物、植被等发生变化或变形,水管网附近的杂草、芦苇生长与周边其它地方差异明显,道路边上的建筑物、围墙、电线杆或砌石发生倾斜和凹陷,雨、污水井、电缆沟水排量过大,水质清晰,长流不断,宜采用异常迹象检漏法。

1.3.2非漏点的排除

①排除不是漏点引起的声波。以下情况可能出现管网振动声波,但不是漏点引发的:用户水表安装不规范或流量过大,水表传动齿轮超负荷出现咬合声音;阀门中线蝶阀、截止阀、止回阀等对水流产生阻塞引起振动发出声波;管线进入户闸、阀闸、水嘴开启不够或关闭不严引起管网产生振动出现声波;三通、弯头、渐缩管在水经过时改变流向或流速与管壁间产生摩擦也会出现声波。掌握各种声波的特性和规律,结合在线管网实际情况观察确定声音的起因,排除不是漏点引起的声波。

②排除异常迹象。当环境、植被、建筑物等发生变化和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当考虑周围有无供水管网。如有,就要对管网的声波作重点探测,做相关平衡比较,以及对被怀疑的水样进行针对性的水质化验分析,以判断有无漏点。

③追水法排除漏点。地下管网漏失的水量一般有三种去处;一是会渗出地面,成为明漏;二是通过附近的雨、污水管窜入排水管道或流入明沟;三是通过石屑层、炉灰层、砂层等容易渗透的地形窜入地下。使用追水法逐个排查水源,查到水源来龙去脉排除漏点。

④测定地下管网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排除漏点。首先确定总表与分表是否有误差数值;其次通过总表取水量和分表取水量之和的误差,确定管网有否漏水。再次检测环境对干扰信号是否有压制作用,通过对地下管网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测定,设置合理的滤波器,滤掉干扰信号,排除疑似漏点。

⑤相关仪排除漏点。相关仪对大口径管道、噪音充斥、深度埋设的管线等进行检测时灵敏度较高,相关仪检测金属管不宜超过200米,非金属管则更短,要对灵敏度和管道长度进行分析,排除漏点。

1.3.3漏点定位技术。当确定管网存在漏点后,需对漏点定位。逐步缩小漏水范围,由区域缩小到线段,再用仪器测定漏点。缩小漏水范围可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流量计显示法缩小范围。由近及远,逐步开起阀门,观察流量计,无流量显示一段说明无漏点,有流量那段可能存在漏点;另一种是用声波消失法缩小范围。由远及近,逐步关闭阀门,如产生振动声波,即说明管线存在漏点,漏点的精确定位主要靠相关仪和频率分析型检漏仪测定。

①相关分析仪定位。使用相关仪确定管道漏点,是因为漏水声会沿管道传播,在两端放置的传感器即可收到漏水信号。如果漏水点在中间,信号可以同时到达。如果不在中间,会有时间差。假设总距离为D,声波传播速度为V,则可以求得漏水点到B,传感器的距离L:则L=(D-V×Td)/2,在实际检测中,D是能测到的,V是主机自动给出的,Td(时间差)则是通过相关计算得到的。

②频率分析型检漏仪定位。使用频率分析型检漏仪接地探头,沿管线上方间隔0.5米选点,垂直管线平行位移三点,大管道采用S形选点,逐点进行监测,通过地面音强、音频的探测分析实现精确定位。

1.4 检、修漏工作流程

1.4.1漏水确认

漏水确认的流程是:漏水探测环境调查漏水异常探测阀栓听音路面听音相关分析漏水点定位。漏水点定位也可利用钻探设备,通过漏水音在近距离高频进行漏水点的准确定位,要求≤±1米。

1.4.2漏点分析

漏点中,经常出现漏量最大的是钢管焊缝处断裂,漏量最小的是消火栓漏水,最难查明的漏点是埋深在2 米以上的水管,最容易查明的漏水点是埋深在0.5米以内的水管。埋深较大,整个水管断裂,漏水点周围形成空洞,很难查明。腐蚀穿孔的漏点和接口漏水的情况较普遍,施工质量差、防腐不合格等导致漏水也占有一定比例。分析地下水管漏点情况,除了进行针对性的维修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1.4.3漏点维修

找出漏点,分析漏水原因,制订修复计划并立即维修。在维修中发现需重新布局和更换水管等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或用水单位汇报并提出建议。

1.4.4检、修漏存档

检测、修漏资料归档保存,录入电脑管理。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设置的地下供水管网,要有不同的管材、口径、埋深和土埋层介质,并设置不同的漏点。模拟漏点出水声、冲击声、磨擦声、震动声等不同声音,以辨别漏点、非漏点,大漏点、小漏点。设计可控管网各节点中的压力、流量、流速,以便学员用听声检漏法、相关分析法、区域装表法和区域检漏法等方法进行实践。实训基地除对检漏进行系统的检漏技术培训外,还应当是漏水展示国内外管网检漏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一个平台。

2.1实训基地设计

2.1.1检测场地布局

利用检测设备对地下管道的分布和各类管材及其连接处进行检测,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控制,都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具有很强的作业流程性,一环紧扣一环,检测场地的科学布局使学员了解检漏流程中所有技术指标,学会各种检漏技能。

2.1.2维修工艺布局

维修工艺不仅是堵漏的需要,还涵盖了地下管道检修的全过程,在实训基地学习各类维修工艺,学会管道、阀门、龙关及连接处等修复技术,实训场地要为学员提供条件。

2.1.3管网实物布局

在实训场地内设置地下水管网漏水的各种故障。组织学员检漏实习,使水管、附件、专用工具、测试仪器组合在一起,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检测效率。

2.1.4技术技能布局

实训基地布局要体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学员通过检漏实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学会手艺,为学员回到工作单位检漏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实训基地建设

2.2.1营造真实的检漏环境氛围

实训基地的类型、功能、技术参数等方面要贴近市场,尽量与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相似,营造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管网分布状态和检漏环境氛围,使学员在逼真的环境中培训,有利于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程序化意识与标准意识。通过培训,学会检漏技术,熟悉检测标准,有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中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独立完成维修堵漏任务。

2.2.2培养一批合格的兼职实训教师

实训场地的兼职教师来由物业中心的水电工组成,他们除完成日常水电保障任务外,要履行起实训教师的职责。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案重点是使学员学会检漏技能,掌握国家标准,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进行规范的检测和维修。物业中心对兼职实训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建立兼职实训教师档案。

2.2.3制订科学的实训教学计划

根据检漏专业特点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实训课时比例达不得低于总课时的50%,实训场地实行流动调度,实训科目除整体安排外,还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实训和检漏修漏相结合,实训和普查地下管网相结合,实训和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

2.3培训基地管理

培训基地要有专人管理,保证基地的一切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随时能接待培训业务,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基地也可以对外招生,为外单位培养检测人才,承担检漏修漏业务。培训基地还应当引入企业化运作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检漏、堵漏效益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物业中心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检漏培训方法,据2009—2011年统计,为学校和当地自来水公司、部队、企事业单位检漏63个,制止漏水量262.67 m3/h,平均每年制止漏水量约76.7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建设节水型单位作出了贡献。

3.1经济效益分析

形成的经济效益有两方面,一是堵漏后减少水流失失,二是培训班的效益。

年收益=年漏水量收益-检漏成本支出

年漏水量收益=年漏水量×水价

年漏水量=每小时漏水量×24小时×365天

检漏成本支出=人员支出+探漏费用+设备折旧费+修复费用

3.2社会效益

3.2.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举措。浙江师范大学单位比漏水量为1.0,仅为全国平均单位比漏水量的35.7%,被评为当地节水型先进单位。

3.2.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浙江师范大学自2005年以来,保持生均用水控制在58.23吨,只有当地标准的81%,六年共节水328.3万吨,不但为学校减少水费支出700多万元,可供4万居民一年用水。

3.2.3带动了地方节能工作。浙江师范大学不但为地方培养了检漏技术人员,还应邀为地方上的一些单位检漏修漏,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如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大昌汽修厂、金华水果批发市场、驻金部队某旅、衢州大润发超市、温州五洲机床等单位堵住了漏水,他们以此计算损失,带动节水,倡导低碳生活,号召所属人员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检漏修漏培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重视对地下管网的调查

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的状况,要通过实地调查,力求熟悉,否则检漏工作很难开展。地下水管网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楚管线走向、管材、管径、深埋及地形地貌。此外,对污水井、电缆井中出现的清水一定要追根溯源。环境调查的效果直接影响检漏的效益,要教育学员重视这个问题。

4.2 正确判断漏水音

严格区分漏水音与漏水“假音”,由于每个学员对漏水音的判断可能各不相同,实训教师要在互查的基础上,区分三种漏水真、假音:不同管材漏水音不同。金属管材漏水频率高,非金属管线漏水频率低,排列顺序为:钢管>铸铁管>塑料管>水泥管。区别承口、支管与弯头等对漏水音的影响。承口对漏水音有一个衰减作用,支管对漏水音有分流作用,弯头易产生漏水“假音”。辨认管网压力对漏水音产生影响。管网压力在2.5kg/cm2以上,漏水音容易捕捉;管网压力在1kg/cm2以下,漏水音很小,难发现。

4.3检漏工作要昼伏夜出

检漏工作昼伏夜出,以安静为好。下面记录一次学生生活区夜间检漏情况。10点钟后,生活区逐渐安静下来,用水量大幅减少。实训教师带领学员们整理好装备,开始去检漏了。他们按照计划来到生活区,学员们打着手电筒,沿着自来水管道巡逻,检查是否有暗漏点。学员们重复着“走路、探测、弯腰听、撬井盖、再听、做记号”这套动作。他们小心翼翼,尽量在撬井盖,上盖板时不弄出很大的声响。学员们走到水泥路尽头,自来水管不见了。于是他们走到树木和草坪中,继续寻找水管走向。在一个被认为可能埋有水管的地方,老师指定一名学员用“巡管仪”扫描,于是就找到管道的走向,并测出管道的深度。这时,老师拿出了听音杆,离水管几米一个潮湿的泥土中,耳朵贴到“耳机”上,重复数次后,叫每个学员边连听3遍,然后提问,听到了什么?学员们都说有一个漏点。老师又问;漏水量有多大?学员们的回答有差异。老师说漏点不大,每小时漏水约四吨左右。老师叫一个学员在刚发现的漏点处涂上红漆,立即打电话到物业中心工程部,把发现的漏点报告给他们修理。老师还教学员用电钻钻孔,拍照、做现场记录。

4.4做好检漏归档工作

要按照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进行规范存档,内容有:被检单位基本情况、检测区域的地形地貌、地下水管管径、管材、埋设深度、漏水量、漏点形状;原因分析;检测所用时间、所用设备,检测人员名单;修漏情况,包括使用、附件、工艺和修复后的质量检测情况;收费数额;向被检单位书面汇报下列五项内容:一是漏点形状及漏水量测定,二是漏点修复,三是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地下水管网布局和管理的建议,五是其他需要汇报的事项;被检单位验收意见。资料归档时,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成册,序号、立卷、目录编排正确、类别及年份编号整洁,存放整齐,查阅方便,并把被检单位地下水管网分布图和检测资料录入电脑进行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