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评估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15 15:01:24

评估心得体会

评估心得体会篇1

记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成立以来,在中国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研机构和科技项目方面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技评估活动,研究起草了科技评估规范,推动了科技评估和全国科技评估体系的建设。那么,我国科技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请您谈谈。

陈兆莹:有些西方的评估专家经常问我,评估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近十来年在中国才得到关注。简单地说,改革开放,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评估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科技评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政府。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成为当时最热的词汇之一。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需要,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率先启动了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并制定了5年的评估计划,从1995年开始连续对国家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新产品计划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进行了评估。这是我国科技评估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层次的科技评估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各部门、地方的科技评估工作陆续开展起来,相应成立了几十个科技评估机构,开展了一系列评估活动,各方面对科技评估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一些省市把引入评估机制作为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有的地方政府还明确规定,对地方财政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科技项目必须经过评估才能启动。

中国的科技评估活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从评估活动的规模、水平来看,中国科技评估活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记者:进入WTO对我国政府管理决策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评估的角度来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陈兆莹:中国加入WTO后,要求政府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创造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估,对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运行的规范性与效率,促进政府管理决策行为与国际接轨,是十分重要和急需的。进入WTO首先是对我国政府管理决策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估体系,规范评估行为,提高评估能力。

从国际上看,根据评估活动的需求和目的,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市场交易类,评估为市场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资产评估、企业资信评估是该类评估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按市场规律成熟稳定地发展,主要由行业协会管理。我国资产评估从80年代开始,经历了不规范的竞争阶段,通过清理整顿,逐渐分化,逐步规范。

第二类:决策咨询类,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环节。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决策咨询类评估成为政府制定计划和项目的重要决策参考,也是政府公共支出使用程序中的必要环节。科技评估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公众监督类,评估作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投入的手段。 该类评估活动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如美国国会的评估活动,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估,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第三类评估还没有开展起来。

根据我国的科技评估活动的主要内容、范围、服务对象和作用,主要属于国际评估活动的第二类:决策咨询类。

单就决策咨询类评估来看,运用该手段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是改进政府管理决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十年来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在发达国家已形成制度。评估结果对于政府有关政策、计划和活动的出台、执行、辩论及调整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表现在评估制度化、法制化方面。在过去的多数评估的研究中,往往侧重指标和方法,对于制度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我们评估中心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

记者:目前,科技评估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建立了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评估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在科技评估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和实践,为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部门、服务于全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评估中心的职能。

陈兆莹: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是经中编办和科技部批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部级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其前身是199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国家科技评估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Evaluation, NCSTE)。现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同时沿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名称(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开展评估业务与国际合作。

根据科技部机构与职能调整方案,评估中心的职能主要定位于为在以下几方面;

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机构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为科技部的科技决策与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组织开展与科技评估相关的重大科技管理问题研究和科技评估理论、政策、标准、规范研究,为科技部指导和规范科技评估、评审活动提供对策建议;

承担科技部推动科技评估行业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为科技评估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科技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评估与国际接轨。

记者:近年来,在科技管理部门推动下,评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评估活动,为改进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请您具体谈谈。

陈兆莹:是的。1994年以来,评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评估活动,对于如何在宏观层次引入评估机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代表性的评估活动包括:“八五”攻关计划的综合评估,863计划十年、十五年的执行评估,高新技术开发区评估,国家工程中心评估,“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和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评估等。近两年,重点开展了973计划实施7年来首次进行的综合评估和863计划执行20年的评估。评估中心充分借鉴国际上计划评估的经验,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独立的专业化评估,通过资料分析、项目文档分析、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法,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围绕计划实施中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评估。

这些评估活动的结果分别在全国计划会议、香山会议、科技部部务会和其他重要会议上报告和讨论,对强化政府公共支出的责任机制、改进管理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评估从第三者角度,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决策者和管理部门制定战略和政策、改进管理提供依据。例如,计划评估报告对对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经费投入的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了评估,为计划的滚动实施、后续安排、管理和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些评估活动也为关心科技事业的各方面人士提供了参与、对话和沟通的条件,体现了政府决策管理的公开、透明的原则。

为了对《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以及实施细则进行跟踪研究、监督落实并通过评估手段及时协调和调整,2006年评估中心启动了对《规划纲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调研与评估分析,从制定政策开始就引入评估监督机制,有利于建立政策评估的基准,为今后的跟踪评估打下基础。建立实用化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为政策评估提供有用的工具。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

记者:有人说,评估中心在科技评估的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科技评估的核心队伍的雏形初步形成,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陈兆莹:对,根据科技部的委托,科技部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科技评估的能力建设。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写的《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后,得到全国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机构的认同,成为我国科技评估行业共同遵守的自律性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持编写了科技评估专业培训系列教材(17本),举办了5期科技评估专业培训班,培训了70多家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我国科技评估的核心队伍初步形成,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为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国科技评估行业建设,提高我国科技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借鉴世界银行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评估中心与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IEG)于2006年10月16-20日在京联合举办了“2006世界银行―中国评估培训周”国际培训研讨会。有来自中央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的80多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研讨。

评估中心与5家地方科技评估机构(天津科技评价中心、武汉科技评估咨询中心、广东科技评估中心、云南科技评估咨询中心、吉林科技评估公司)签订了开展联合研究的协议,进行“科技评估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研究”,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前瞻性研究项目。

为进一步宣传科技评估事业,促进全国科技评估机构间的交流与联系,培育和提高科技部评估中心和地方科技评估机构的能力,评估中心设立了全国科技评估网站,发行了科技评估简报,发挥其业内评估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的作用。

记者:在评估国际合作方面,评估中心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广受赞誉的由受援国主导的荷兰对华的联合评估取得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科技评估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陈兆莹:可以这么说,评估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科技评估活动与国际接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得到了国际评估界的认可。

近年来, UNDP评估办公室、世界银行评估部、APEC产业技术组和国际发展评估协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要评估国际会议陆续在中国举行,国家评估中心已与美国、法国、韩国、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的评估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由荷兰外交部评估局与评估中心共同发起并联合实施荷兰对华援助计划的评估,作为联合评估的成功案例,受到国际评估界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在OECD的2007年评估工作会议上,该评估作为联合评估的成功案例向大会报告,向OECD国家扩散该评估的经验。评估报告已以中、英文正式出版。

由于国际评估界对中国的评估活动十分关注,AEA 2006年评估大会专门安排了以“中国计划评估的挑战和变革”为主题的分会。我作为中国的参会代表在AEA 2006年评估研讨会上做“中国计划评估体系”的主题发言,与会者反映热烈。美国自然基金会、美国俄勒冈大学、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的评估专家和美国的独立咨询专家对中国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论。来自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50多人参加了主题分会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今年中国的主题分会非常成功。

评估中心已与日本JICA就举办科技评估培训班项目(特殊国别)达成协议,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每年为中方培训10名科技评估业务骨干,连续执行三年。

记者:可以说,十多年来,评估活动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但我们相信科技评估活动在我国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请您谈谈下阶段要重点考虑的工作?

陈兆莹: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我国科技评估的黄金发展期。对于下阶段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

1、完善科技评估制度,制定科技部系统的评估工作计划

通过本次机构与职能调整,我部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决策、执行和评估系统。但科技评估工作还缺乏系统部署和长远考虑,没有制定科技部系统的评估工作计划。科技评估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决策和管理的必备环节,哪些科技工作必须引入评估机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相关管理机构对于是否评估、何时评估、如何评估也缺乏前瞻性安排,使得评估工作的对象和环节随机性较大,难以做到统筹兼顾,形成长效机制。评估结果的报告制度不明确,评估结果必须向谁报告,评估报告在什么范围内发放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一方面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国家层面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提高管理效率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需求出发,为建立健全科技部系统的科技评估制度,对国内主要政府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的评估制度进行调研,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2、针对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全面推进《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任务,开展评估和研究,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测与评估体系、政府科技投入的效果和影响评估、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科研机构的运行绩效评估等。

3、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际可比的评估框架和方法

评估中心作为中方的代表,参加OECD科学和技术政策委员会(STP)创新和技术政策工作组(TIP)的活动,为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际可比的评估框架和方法提供了条件。主要参与以下两方面的活动:

参与OECD关于各国政府R&D评估制度和评估活动的比较研究。通过资料研究、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对各国政府科技部门的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研究对象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比较、现行制度分析和深入研讨等方式,为建立我国的科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通过国际比较、现行制度分析和深入研讨,研究国家科技评估制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包括评估的规划,评估需求和评估任务的确定,评估任务的委托,评估质量的保证,评估结果的应用等方面,为建立我国的科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

参与OECD关于公共R&D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的研究。随着政府对R&D投入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公共R&D投入的绩效日益关注,对公共R&D产生的效益尤其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诉求也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对公共R&D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有效的评估方法。为此,OECD技术政策委员会(STP)将启动“公共R&D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对现有的评估方法和各国实践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国际可比的评估方法。通过参与该研究,可以直接了解现有的评估方法和OECD国家在这方面的评估实践,对评价我国政府R&D投入的绩效提供一些借鉴。

记者:请谈谈你对中国科技评估未来的展望?下阶段发展态势如何?面临着哪些重要的挑战?

陈兆莹:在我们举办的“2006世界银行―中国评估培训周”国际培训研讨会上,我主持总结讨论时曾向世界银行的资深评估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评估在世界评估领域处于什么位置?他回答我说,世界评估的地图是一个动态的,中国的评估目前是一个青少年,不是婴儿,也不是成年人。我个人很同意他的这个判断。虽然中国有几千的历史,但从制度、能力和实践来看,中国的评估的确是一个青少年。

这个青少年各方面成长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例如相对于其他方面,评估制度和管理要迟缓和弱一些。近10年来,各政府部门陆续了一些部门规章,指出对政府的计划和政策要定期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条理,这些部门规章往往没有严格执行。而且中国目前还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对评估进行规定。在评估能力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首先管理评估的能力比执行评估的能力要弱。我们已经有一批评估专业人员,但缺少职业的评估官员。我们有了国际上认同的评估案例,但数量还很少。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来看,评估需求和评估文化在不同部门、地区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的现象。

至于下阶段发展态势,我有三点看法:

首先,面临“成长的烦恼”。青少年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有活力的成长时期,迫切地学习和实践。中国评估目前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都是“成长的烦恼”,对此,我的态度是乐观的。同时,致力于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兴旺事业,也是很幸运的。

第二,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中国评估界将和国际评估界建立系统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融入国际评估的大家庭。同时,以中国特色的评估研究和实践,为丰富国际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案例做出贡献。

评估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时间。中国评估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是不均衡的,建立国际标准,中国特色评估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还需要时间。如果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只有十几年,中国评估从青少年到成年阶段的发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几十年。

我国的联合评估经验在OECD国际会议上得到广泛好评

发达国家对官方发展援助计划(ODA)的评估,以前都是由援助方主导。近年来,世界银行、OECD、UNDP等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但一直停留在理论研讨阶段,缺乏成功案例。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共同发起并于2006年完成了对荷兰政府援华贷款计划的联合评估,共涉及援助项目84个,援助金额近5亿欧元。目前,已公开出版了中、英文评估报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为中文版题写了序言。这是我国首次尝试由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其成功经验受到了国际评估界的高度关注。

2007年6月28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组成联合代表团,应邀参加在巴黎召开的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第六次发展评估大会。在会上,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陈兆莹研究员与荷兰外交部评估局资深评估官员汉斯.斯洛特先生联合发表了专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在讨论中国-荷兰联合评估案例时,来自OECD成员国以及UNDP等国际组织的代表纷纷踊跃发言,对此次联合评估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评估,希望中国和荷兰能够进一步扩散联合评估的知识和经验,以加强援助国和受援国在评估方面的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评估能力建设。

中国第一个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报告正式出版

由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荷兰外交部政策与业务评估局共同实施的受援国主导的联合评估――荷兰ORET/MILIEV计划(中国)评估中英文报告正式出版了。这是中国第一个联合评估案例,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联合评估案例之一,受到国际评估界的高度评价。

荷兰与发展和环境相关的出易计划(以下简称ORET/MILIEV计划)通过发展合作赠款和商业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助。计划旨在创造就业,促进贸易与产业发展,以及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计划明确规定,所资助的项目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在扶贫和妇女平等方面)和环境不能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是ORET/MILIEV计划的主要受援国之一。

评估心得体会篇2

1健康评估的概念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反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医学课程。健康评估在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课程的基础上,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阐述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相互关系;阐述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阐述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与护理病历书写。健康评估是评估者对评估对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评估。广义的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除个体外,还应包括家庭及社区。

2健康评估的发展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因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因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应用而发展。

健康评估的萌芽于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期间的护理实践,现代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护士待在病人床边的时间应比医生更多,这于观察病情是很重要的。她提出护士应当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疾病的观察等获取有关信息并记录下来,以利于治疗和护理。

1977年,Engle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领域的重大转变,医护人员从单纯的应对病人身体疾病转到应对病人身体、心理及社会的一系列健康问题。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使护理评估的的内容更加丰富,发展为对病人身体、心理、社会健康问题的全面评估,即现今的健康评估。

3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病人,治疗之前必须对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或措施之前,也必须对病人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的完整护理程序,健康评估是最基础的。

没有正确的健康评估资料就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就无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护理计划或措施。错误的护理评估或措施会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威胁到病人生命。正确的护理诊断来源于正确的健康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护士对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重视健康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健康评估是确定护理诊断的依据,正确的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4健康评估的内容

1967年,在一次有关护理程序的国际会议上确立了护理评估的3条原则:

(1)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2)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护患互动过称、护理评估的重点在于个体的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3)评估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和临床判断。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为适应学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健康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健康评估方法

②常见症状评估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能够较早地提示疾病的存在,大多数病人就是因为出现了症状而求医的。症状不仅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又可诱发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反应,症状一般是通过交谈获得的。

③身体评估 身体评估是指护士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被评估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身体评估以获得病人的某些体征。

④心理与社会评估 心理与社会评估是指护士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及方法对病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所做的评估。

⑤辅助检查 通过常见的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与社会评估,我们获得了病人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护理诊断提供了依据。有时仅凭这些依据还不能完全了解病人,还不能做出准确的护理诊断,还需要做一些其他更复杂的检查,这些检查在临床上通常为称为辅助检查。

⑥特殊人群的健康评估 特殊人群是指处于生命过程殊阶段的人群(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和一些现代医学还不能有效治疗的病人(如艾滋病病人)。

⑦护理诊断与护理病历书写 将采集的资料与护理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形成印象,即护理诊断。如果将上述资料加以整理联通护理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执行情况按规定格式记录下来,即形成护理病历。

5健康评估的要求

5.1掌握交谈的内容、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熟悉交谈和身体评估的注意事项,了解交谈、身体评估的概念。

5.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5.3掌握身体评估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身体评估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5.4掌握心理与社会评估的正确评估方法、熟悉心理与社会评估的定义,了解心理与社会评估的目的。

5.5掌握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了解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5.6掌握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熟悉身体重要器官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图像和异常图像,了解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5.7掌握心电图机器的操作方法和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熟悉正常心电图,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5.8熟悉内镜检查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了解内镜检查的基本原理。

5.9书写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护理评估要点,了解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相关护理诊断。

5.10掌握护理诊断的构成与格式、护理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熟悉护理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护理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护理病历的重要意义。

5.11综合运用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搜集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提出护理诊断,并能书写规范的护理病历。

6健康评估的学习及要求

(1)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高尚的医德,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做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精于思考,刻苦专研。

(3)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重视临床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反复练习,熟练运用基本检查技能。

(4)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估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9-02

一、关于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履行职业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操守、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内在心理意识和信念,是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业内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接受锻炼、教育以及陶冶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有他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律。

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但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指出,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志曾号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自律行为。而自律就是他们在结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工作特点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行为和意识。评价和衡量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凭借几个量化的指标,而是要依靠一些可以触及良心、道德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正确理念和积极导向。一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人员,其评估毕业论文的行为一定是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评估结果也一定是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的。

二、关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主体

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确立评估标准、选聘评估主体、将论文交给评估主体、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对答辩的评估。在这六个步骤中,除了确立评估标准和选聘评估人员这两个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均与评估主体密切相关,评估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评估毕业论文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确定评估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了“谁来评”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评估主体来说,各成员之间的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应该是合理的。黄猛和雷银生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该由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小组构成。

开题小组负责评估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指导教师负责评估论文的技术和非技术含量。评阅教师负责阅读和评价论文定稿。答辩小组负责评估口头答辩。

三、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现状

蒋桂芳总结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政治信念不坚定。(2)缺乏敬业精神。(3)不能为人师表。(4)缺乏育人观念。(5)治学不严谨。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也存在着蒋桂芳提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评估这一工作,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本身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不能按时、规范地评估毕业论文,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情绪开展评估工作。(2)不愿意主动学习、钻研测试及评估领域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评估毕业论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打出的成绩往往经不起同行的推敲,可解释性不强,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说服学生。(3)评估主体各成员之间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应有的衔接与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团队协作。

四、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对评估工作的影响

①对学生的影响。从开题到答辩,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特征意味着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后一个阶段得到弥补。在这种动态评估中,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那么他所给定的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是随意的、不可靠的、不公正的,其评估结果会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对下一阶段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将要接受的评估心生恐惧,进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以及原本打算采取的一些弥补措施散失信心。往大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在评估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些消极的、阴暗的记忆,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②对评估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评估的态度就会越端正。评估的态度越端正,评估的过程就会越认真。评估的过程越认真,评估的精确度就会越高。评估的精确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会越高。③对其他评估主体的影响。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是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以及答辩小组共同的工作。只有各方人员通力协作,评估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各评估小组的职业道德意识都很强,那么各个评估环节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相反,只要评估主体任何一方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就会影响到其他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致使评估活动无法有序、顺畅地进行。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不端正的态度和不靠谱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意识强的一方,让其他原本很好的另一方在思想和意识上受到动摇。

评估心得体会篇4

一、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概述

(一) 美国

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显著特征就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办评估机构。根据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民间机构

美国是由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的、非官方的庞大组织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最早的组织是成立于1975年的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它的职能是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审查与认可,并不直接组织开展任何具体的评估活动。1993年中学后教育评估协会解散。1996年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成立,承担起认可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责。

2.私人团体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哥曼教授领导的私人团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该团体对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并将据此结果进行的大学排序以《哥曼报告》的形式出版发表,影响力广泛。

3.新闻媒体

目前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评估要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评估。《美新》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评估始于1983年,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始于1990年。《美新》对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学科专业所在的院校进行排名。

4. 学术机构

美国的国家研究理事会主要是对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它依照师资力量、教育效果、研究水平等指标进行评分,按各校居全美前十名的博士点数目的多寡对各校进行排名。

(二) 中国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各级学位授予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以来,逐步建立起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在这期间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政府评估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步尝试阶段。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也随之经历了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过程。

我国自1985年开始至1993年进行的几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都是由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组织进行的,是典型的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阶段。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994年,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正式成立。评估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由单一的政府评估机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中介型机构的转变的初步完成。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决定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3年改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育部学位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具有时候中介机构性质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它下属的评估中心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的评估机构,性质上仍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

二、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对比分析

(一) 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同及其原因

美国和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的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美国的评估是社会主导的,民间机构、私人团体、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是评估机构的主体。而中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估机构也是以政府主导的有社会中介性质的事业性单位为主体的。美国政府的作用是认可机构,中国政府是控制着评估机构,作用渗透到各个评估的环节;美国依靠市场调节,中国依赖行政指令;美国注重灵活全面,中国注重官方权威,等等。

这些不同是由两国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我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采取集权型的管理形式。这就注定了政府要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使得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更加“认官不认民”,形成了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而美国是分权制的国家,政府没有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权利,自然谈不上行政权威。美国传统的自由经济的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依赖市场和社会本身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政府。使得社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占主导地位,市场因素被广泛考虑。造就了美国社会主导的评估模式。

(二)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

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主要形式。对比美国,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政府管理太严,机构独立性差。

政府掌握着评估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评估经费的提供,评估工作人员的派任等许多方面,主导着评估机构的工作方向,控制着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评估机构依附于政府,不能独立工作。

2. 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力量介入不足。

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学术力量则处于从属地位,对评估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加之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因素得不到充分重视。

3. 评估机构社会影响力不强。

对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来说,由于是教育部领导下的机构其行政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就不能与其行政影响相提并论了。

(三) 美国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采取与社会评估机构合作型模式,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1. 政府不直接参与,机构独立性强。

美国政府通过对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认可间接参与评估。评估机构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评估对象的选择、评估指标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公布等都由评估机构自行决定,政府只通过间接手段加以引导。

2.评估机构繁多,信息灵活全面。

首先,美国具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它们采取不同的评估指标、方法与程序。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应被评估对象的客观情况,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其次,美国的评估机构由社会力量创建,市场因素被充分考虑,信息及时灵活。评估结果容易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并成为考生择校的依据。

3. 评估机构具有较强影响力

国家认可的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并且联邦政府据此对院校进行经费补助。这

样增加了各院校对民间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的关注程度,提升了社会教育评估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三、改革建议

在认清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不足和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的优势之后,结合我国实际,为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构独立性。

我国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决定了我们仍要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评估机构独立性。

1.变直接管理为政策或立法调控。

即要变原来直接管理具体事务的方法为利用立法与政策来调控整个评估工作的方法。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好它的领导、咨询、协调、激励以及效能审核的作用。突出政府在评估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效仿美国多采取立法手段或采用制定大的方针政策的方法来保证评估的方向性正确,同时也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向法制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

2.变对评估对象的具体评判为对评估机构的资格审核与监督指导。

转变过去政府即是评估的主要实施者又是评估的主要评判者的情况。政府只对评定评估机构的评估资格进行审核,把评估的具体实施以及结果的评判都交给具有社会性质的评估机构去做。这样加强了评估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使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

(二) 丰富评估主体,加强社会力量介入,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机构体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与美国相比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估主体的单一、社会力量的介入不足、反应信息不全面等方面。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一个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多标准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来完善评估机构体系。

1.丰富评估主体。

加大学术界权威人士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的比重,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注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丰富评估主体,加大市场因素份额。

2.丰富评估机构类型。

大力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评估机构,力求从不同视角评估研究生教育工作。倡导各种力量创建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并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3.将评估的范围覆盖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层次。

建立发展一批专业的、细化的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既反应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又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制定多样评估指标体系。

使每一个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突出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侧面的同时也使各评估机构各具特色。

评估心得体会篇5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评估 评估制度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近五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近乎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核心,倍受政府、办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关注。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有越俎代庖之嫌,并且在评估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l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起,我国全面展开了五年一期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截止2007年底,为期五年的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经接近尾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经过评估的洗礼,在评估中得到了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在迎评促建的同时,事实上已经将评估看成是事关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很多高校为了保证评估的达标或取得优异成绩,纷纷成立了“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设立专门机构和领导班子,研究对策。五年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几乎成为分辨高校优劣的魔镜。那些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将其作为证明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功能的不断夸大,教学评估也越来越多地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一方面我国政府对教学评估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筹码,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但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或多或少地出于为评估而评估的目的,在评估期间为了争优,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竭力研究对策,结果评估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的工作,既劳民又伤财,这不仅没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估也没有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为此,也存在不少反对教学评估的声音,甚至对推行这项教学评估的政府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样的气氛蔓延了五年,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至少在现实中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有了越俎代庖之嫌。例如有人所批评的“裙带性”,即如果一所高校获得了优秀,那么会使社会认为这所高校各个专业或学科都是优秀,而事实上有些专业或学科却是刚刚合格,甚至于是不合格。人们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置换为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这又恰恰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不可承受之重。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呢,它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究竟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评估呢,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涵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就必须厘清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毋庸置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其评估对象是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在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评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功能。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叫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呢,为了满足这些能力高等教育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呢,显然就这些能力和特性而言,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高等教育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能力而言,在一般意义上,它至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能力。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实现这三种职能所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就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高等教育实现其职能的充分性程度的判断和比较。要充分把握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分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那么高等教育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不利于自身发展。这就意味着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以评估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法性也就在于它是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学科是大学制度及其基本结构的元素。学科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龙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而学科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专业。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如果脱离了学科和专业评估,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学科和专业评估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

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l所示,

3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是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面内容。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首先,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从其名称来看,它只是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而不是关于其全面工作的评估。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并不用于也无法推动学校全面工作。高等学校工作是多方面的,教学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且教学工作主要是执行人才培养职能。因此,对教学水平的评估也就无法包括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估。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其次,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它侧重于对影响教学因素的评估,但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这也就决定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正如表1所示,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二级指标有19个(其中重点指标11个)分别属于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而这实际上都是从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来构建的。但是教学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学科和专业。教学水平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但是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本没有看到学科评估相关内容,虽然它将专业评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其中,但专业评估也只是在笼统意义上进行的,没有对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估。这就限制了教学评估的质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高校虽然通过了国家教学评估,但是其教学水平可能并不令人乐观这一现象。因为没有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不充分的。这也就决定教学评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所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只能是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现实中,教学水平评估之所以负有不可承受之重,一是因为教学水平评估在社会民众面前是以综合评估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人们往往也就将其等价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二是因为相对于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社会民众更多关注的是评估的结果,并且评估结果间接与高校办学资格相挂钩。这样在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下,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社会民众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试金石,再次,由于教学评估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是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主导的,这也就放大了评估的功能,评估难免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4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走向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下,政府推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起着主导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教学评估不过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整合多种形式的评估,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完整。评估促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估指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它指引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把对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作为对高等教育的评估,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评估,更不能将教学评估与学科、专业评估相分离。因此,当下期待着高校评估逐步完善,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评估方式多元化。政府直接控制的评估缺乏灵活性,与大学自治有冲突。既要尊重、保护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又要实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来实现。目前,各国质量保障体系普遍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输入和过程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

3)评估主体多层次。评估主体多层次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评估转变为多层次的主体评估,例如学生评估、兄弟院校评估、社会中介评估、院校自身评估等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还是以政府推行的教学评估为主导,政府实际上还是相对唯一的评估主体。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并不只是单一的对政府负责,故而评价主体应该多层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在评估主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评估心得体会篇6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评估 评估制度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近五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近乎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核心,倍受政府、办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关注。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有越俎代庖之嫌,并且在评估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l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起,我国全面展开了五年一期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截止2007年底,为期五年的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经接近尾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经过评估的洗礼,在评估中得到了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在迎评促建的同时,事实上已经将评估看成是事关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很多高校为了保证评估的达标或取得优异成绩,纷纷成立了“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设立专门机构和领导班子,研究对策。五年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几乎成为分辨高校优劣的魔镜。那些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将其作为证明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功能的不断夸大,教学评估也越来越多地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一方面我国政府对教学评估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筹码,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但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或多或少地出于为评估而评估的目的,在评估期间为了争优,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竭力研究对策,结果评估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的工作,既劳民又伤财,这不仅没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估也没有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为此,也存在不少反对教学评估的声音,甚至对推行这项教学评估的政府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样的气氛蔓延了五年,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至少在现实中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有了越俎代庖之嫌。例如有人所批评的“裙带性”,即如果一所高校获得了优秀,那么会使社会认为这所高校各个专业或学科都是优秀,而事实上有些专业或学科却是刚刚合格,甚至于是不合格。人们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置换为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这又恰恰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不可承受之重。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呢,它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究竟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评估呢,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涵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就必须厘清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毋庸置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其评估对象是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在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评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功能。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叫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呢,为了满足这些能力高等教育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呢,显然就这些能力和特性而言,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高等教育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能力而言,在一般意义上,它至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能力。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实现这三种职能所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就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高等教育实现其职能的充分性程度的判断和比较。要充分把握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分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那么高等教育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不利于自身发展。这就意味着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以评估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法性也就在于它是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学科是大学制度及其基本结构的元素。学科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龙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而学科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专业。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如果脱离了学科和专业评估,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学科和专业评估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

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l所示,

3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是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面内容。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首先,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从其名称来看,它只是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而不是关于其全面工作的评估。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并不用于也无法推动学校全面工作。高等学校工作是多方面的,教学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且教学工作主要是执行人才培养职能。因此,对教学水平的评估也就无法包括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估。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其次,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它侧重于对影响教学因素的评估,但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这也就决定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正如表1所示,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二级指标有19个(其中重点指标11个)分别属于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而这实际上都是从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来构建的。但是教学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学科和专业。教学水平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但是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本没有看到学科评估相关内容,虽然它将专业评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其中,但专业评估也只是在笼统意义上进行的,没有对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估。这就限制了教学评估的质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高校虽然通过了国家教学评估,但是其教学水平可能并不令人乐观这一现象。因为没有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不充分的。这也就决定教学评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所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只能是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现实中,教学水平评估之所以负有不可承受之重,一是因为教学水平评估在社会民众面前是以综合评估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人们往往也就将其等价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二是因为相对于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社会民众更多关注的是评估的结果,并且评估结果间接与高校办学资格相挂钩。这样在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下,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社会民众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试金石,再次,由于教学评估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是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主导的,这也就放大了评估的功能,评估难免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4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走向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下,政府推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起着主导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教学评估不过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整合多种形式的评估,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完整。评估促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估指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它指引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把对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作为对高等教育的评估,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评估,更不能将教学评估与学科、专业评估相分离。因此,当下期待着高校评估逐步完善,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评估方式多元化。政府直接控制的评估缺乏灵活性,与大学自治有冲突。既要尊重、保护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主权,又要实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来实现。目前,各国质量保障体系普遍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输入和过程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

3)评估主体多层次。评估主体多层次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评估转变为多层次的主体评估,例如学生评估、兄弟院校评估、社会中介评估、院校自身评估等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还是以政府推行的教学评估为主导,政府实际上还是相对唯一的评估主体。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并不只是单一的对政府负责,故而评价主体应该多层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在评估主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评估心得体会篇7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业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维护多元化主体利益、公共利益、证券和金融市场稳定等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商业资产评估偏差方面研究较少,影响了商业资产评估的结果。本文在系统阐述商业企业资产的特点和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给出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含义和类型,分析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评估机构因素、评估人员因素和心理因素,提出了减少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企业 资产评估 评估偏差

商业企业资产的特点

按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商业企业资产应按其价值大小、使用时间长短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两类。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运输车辆等流通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物质设备,则作为低值易耗品。商业企业资产一般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能较长时间参加业务经营过程且不明显改变其实物形态;第二,其价值随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流通费用中去,并从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第三,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在时间上不一致;第四,用于资产的资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循环一次,其时间长短取决于资产的使用期限。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和协调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商业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维护多元化主体利益、公共利益、证券和金融市场稳定等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各类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具。

(二)有助于推进产权交易的健康进行

产权交易市场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是创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合理地确定资产的流动价格。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合理的资产价格,能为资产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保障资产的合理流动。

(三)有助于充实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目前,商业企业对外合作、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经济行为和产权变动行为日益频繁,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在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商业企业的实际价值量,为商业企业资产的优化管理和保值增值提供真实数据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含义及类型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是指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结果中,评估增值额与调整后的帐面价值的商,即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按增值额和调整后帐面价值计算出的资产评估增值率,它反映了资产评估结果偏离资产的帐面价值的程度。一般说来,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有一般偏差、模糊偏差、理论偏差和心理偏差四种类型。

(一)一般偏差

一般偏差即实际评估值与完美评估值之间的差异。在完全竞争的商业市场上,资产本身有一个能使资产得到最优配置的价格,称之为完美评估价格。它是指商业企业资产评估作为社会分工和交易成本节约的产物,评估团队在不受其他条件干预下,掌握完整真实可靠的信息并且所作各种判断完全正确的前提条件下,所能模拟出的商业企业资产交易最完美的可能价格。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益相关者较复杂,包括评估产品的提供者、使用者以及评估工作的实施者,而且反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模糊因素等各种因素太多,评估团队所作出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交易双方需通过博弈达成交易中均能接受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因此,评估团队对资产所作出的实际评估值和完美评估值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二) 模糊偏差

模糊偏差即实际评估值与影子价格之间的偏差。影子价格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价格,这一价格是抽象的、完美的价格。评估值的这一偏差特性,可称之为评估值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允许的、可接受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则评估值难以起到公平价值尺度的作用。

(三)理论偏差

理论偏差即评估值与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是指被评估资产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所形成的帐面价值减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各项准备后的余额。被评估资产调整后的帐面价值作为历史成本帐面价值的调整,较客观地反映了资产在被评估时点上的价值,可以作为理论研究中被评估资产原有价值的参考。

(四)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即评估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使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它包括知觉偏差、记忆偏差、判断偏差、行为偏差、情绪偏差等。评估既然是一种信息深化活动,评估主体的心理因素在评估过程中就不能不发生作用。评估的可信度不仅取决于评估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而且取决于评估者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评估的认知思维流程中,信息的感知、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记忆、态度、感情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偏差,从而形成评估结果的误差。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估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难以控制因素。

(一)环境因素

所谓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环境,就是资产评估活动所处的各种条件因素的集合。环境因素对资产评估偏差的影响往往是资产评估团队无法控制的,也是评估人员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根据对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影响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评估环境分为评估外部环境和评估内部环境。

1.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外部环境。它是导致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的制度原因,对于资产评估活动的影响是间接的。它包含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的政治制度与体制等。目前参与资产评估管理的有国有资产、土地、资源、建设、工商、银行、海关、价格等多个部门。资产评估人员的考试、评估机构的审批、评估规范的制定、评估质量的监控、评估业务的管理等也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了评估机构多、小、散、乱,评估团队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偏差。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现有的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完善,参照物的选取相对比较困难。同时,市场交易传递信息手段不够准确。经常出现评估人员只能靠自己以往的经验积累和有限渠道收集信息,所得资料有限,可比性不强,势必影响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偏差。

法规环境是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人文环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职业经验和职业判断的人员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团队的不同人员也有着很大的评估差别。

2.商业企业资产评估的内部环境。它指的是影响资产评估活动的环境,对于资产评估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内部环境又可分为商业组织、商业结构、商业政策三个方面。

商业组织包括市场结构、商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分清其内部构成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商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影响因素,合理预期商业企业发展,提高商业企业价值。商业结构涉及商业分类、商业结构演进以及商业发展等诸多内容。商业政策包括商业组织政策和商业结构政策,国家为了实现某种经济或社会目的对商业进行干预,更是直接影响资产价值。

(二)评估机构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机构主要是指专营或兼营商业企业资产评估业务的专业机构。专营评估机构主要指资产评估公司(或事务所);兼营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具有评估资格的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评估机构作为资产评估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对评估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会损坏相关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甚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声誉,恶化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环境。

我国资产评估业刚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脱钩改制后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未达到行业的成熟期。评估机构在从事评估活动时,由于执行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同,不可避免地在评估方法运用、技术参数选择等方面出现差异,评估工作质量很难保证,也使评估机构的执业风险加大。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质量的相关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产评估机构数量较多,僧多粥少的评估市场导致一些评估机构的无序竞争。为了得到评估项目,某些机构不惜偷工减料、降低成本,甚至迎合委托人的特定意图,弄虚作假,人为造成评估价值的虚增或虚减,从而操纵评估结果,直接影响资产评估偏差。二是资产评估机构规模较小也给评估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中小规模的评估机构资金、人员实力较弱,掌握的评估技术以及评估经验积累不够,对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不够了解,导致资产评估准确性不高。三是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控制、质量控制机制较差。目前我国评估机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较差,在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中制度执行不严格,再加之我国对资产评估活动中的违规操作打击力度不够,这些都导致资产评估质量不高,严重影响资产评估偏差。

(三)评估人员因素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是评估人员在占有充分的资产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前提下,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主观判断。因此,评估人员是资产评估结果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素质高低对资产评估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资产评估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对评估偏差的影响。商业企业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要对资产价值评估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技术工作,具有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要求。评估前,评估人员必须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被评估资产的规模、设备、内外结构等各种状况,正确计算其资产价值。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胜任。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主要是由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缺乏系统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评估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单一,评估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加之某些注册资产评估师实践经验相对较少,直接影响资产评估结果的质量。

2.资产评估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对评估偏差的影响。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对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职业道德观念,决定了资产评估人员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认真程度,这就使不同评估人员对待同一工作所得出的准确性大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影响资产评估偏差。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有些执业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背弃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在评估过程中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仅凭主观意愿、个人经验评估,根据委托人意图抬高或压低评估值,从中渔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资产评估业务委托方因素也严重影响资产评估偏差,比如为了达到不正当目的故意提供不真实的财务资料,高报资产或隐瞒亏损等等,直接导致资产评估结果失真,严重影响评估准确性。

(四)心理因素

在评估的认知思维流程中,信息的感知、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记忆、态度、感情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偏差,从而形成评估结果的误差。这类心理误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偏差。人类在对外界信号进行注意感知时,会对信息刺激加以选择和调控,会舍弃或过滤一部分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在衰减和过滤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信息知觉偏差。知觉偏差包括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两个方面。

2.记忆偏差。人通过知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储存下来。记忆将评估人员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记忆系统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通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并短暂保持,经过多次重复的信息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存储着主体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形成模式识别、运用语言、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评估人员在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个方面都可能会发生偏差,称为经验定势和近因效应。

3.判断偏差。判断是在知觉和记忆的基础上,对事物所进行的评价和推论,判断可以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两者都具有对被评估对象的性质加以规定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评估人员对同一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的主观倾向,进而出现判断偏差。判断偏差包括权数偏差和推论偏差。

4.行为偏差。评估人员是社会性生命体,其行为必然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多种主客观的原因下,个人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同别人意志相符的行为,特别是在评估项目组的成员之间。行为偏差包括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两个方面。

5.情绪偏差。情绪系统位于认知系统和调节系统的中间,它调控评估人员对于外界信息作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感觉、情绪、身体状况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评估师对于信息的判断,这种情绪提供一种定势去感知被评估对象。评估结果通常存在一定范围的浮动空间,当评估人员心情不愉快时,往往会要求相对苛刻,容易给出邻近下限的结果;而心情愉悦时,则常常会要求相对宽松,容易给出邻近上限的结果。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的心情很可能造成情绪偏差,从而妨碍评估的客观性。

相关改进建议

(一) 优化商业企业评估团队结构

承担评估项目的团队成员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比较丰富的才识和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熟悉各种评估方法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熟悉价值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以及基建、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比较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能客观地分析事物。同时,在组织评估团队的过程中应注意成员间的结构匹配,要求错落有序,形成均匀分布的格局,避免因项目团队结构上的失衡造成支配性的偏差倾向。

(二)严格商业企业评估程序管理

评估开始前,项目团队成员应广泛收集相关信息、阅读相关材料并听取委托单位的介绍,同时,还应注重第三方信息收集和求证。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交流看法,目的在于使评估人员形成自我调控的主观能动意识。评估结束后,评估机构还要注意收集委托单位的反馈信息,追踪评估的后续活动信息。比如:评估后的实际交易转让情况,发现和分析评估中可能存在的疏忽和遗漏,包括评估过程中心理机制的正常效应和不良效应,以此作为今后改进工作的依据。

(三)注重学习与沟通

一般说来,人力知识资本存在较高的“折旧率”,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评估人员知识的贬值速度可能更快。因此评估人员不断加强自我的培训和学习就成为当务之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型的资产和经济关系,评估对象越来越复杂,评估人员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已不足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评估人员不但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还需加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不确定的因素和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消除个人认知的偏差,进而提高团队的整体认知能力。

(四)建立责任分担机制

评估人员在作出判断时所负有的责任感的程度不同,产生的从众等遵从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完全没有责任感的条件下,遵从性最高,评估人员很容易同意并附和其他人的意见;随着责任感的提高,遵从性明显下降。在目前实行签字评估师负责制的情况下,其他团队成员在作出判断时的责任感较小,很容易产生从众等附和现象,影响对于被评估对象真实信息的掌握和判断。评估机构内部构建责任分担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参与者的收入、职业声誉等挂钩,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减少因心理因素产生的偏差。

(五)鼓励采用多种方法互相印证

商业企业资产评估既然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理思维活动,心理因素的影响应得到普遍关注。重视评估过程和结果的交叉验证是对上述观点的积极响应。不同的评估方法所采用的信息、切入的角度、推演的技术路线都是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目标进行评估测算,然后将结果互相比较印证,找出不同结果的差异及其合理解释,可以克服方法、信息等方面给评估人员带来的视野限制,同时也可以识别出评估过程中的心理干扰因素。对于重大项目,评估机构内部可以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团队平行作业,然后交叉检验。如果可能,委托单位也可以委托两个以上的评估机构对同一标的进行评估,以克服评估执业中出现的团体思维定势。

(六)保持宽松执业环境

评估人员的情绪和心态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因此要提供一个比较宽松、可以让评估师独立执业的环境,降低外界因素对评估师情绪的影响,减少由于群体效应产生的误差。评估开始前应当做好评估团队成员的思想工作,尽量消除其思想压力。同时,要求他们树立辩证的观点,认真研究被评估对象,以作出客观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贾宝和.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求是,2002(10)

评估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2-0106-04

一、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特征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路径依赖

政府绩效评估起源美国,可远溯至1906年布鲁尔等人成立纽约市政研究局开展的公共部门绩效考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进入政府绩效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存在社会福利病、公共财政危机与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等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模式产生怀疑,这一怀疑扩展为政府信任危机。为应对这一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撒切尔政府与美国里根政府率先进行政府改革,开始了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组成部分,“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出台之后,历届美国联邦政府都越来越关注绩效问题”[1],标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进入了政府绩效管理阶段。因此,“一般认为,真正促进政府绩效评估向政府绩效管理转变,并促使政府绩效管理兴起的是20世纪后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可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路径依赖特征,这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效率与服务等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具有维护西方国家政府政治统治的价值理性,正是维护政府政治统治这一价值理性,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应对西方国家政府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2.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价值取向

西方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决定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价值取向――以赢得选举为根本目标。

“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由两条路径组成:一条是选民通过参加选举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政务官及其所在政党对评估结果负政治责任;另一条是政府系统内部根据绩效合同进行的评估,由政府间、政府及其部门间、政府部门与官员之间的绩效合同构成”。[4]长期以来,出于管理主义的学科视角与借鉴的动机,我国学界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存在注重后一路径、忽视前一路径的取向。事实上,上述两条路径相互联系:一方面,正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迫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以选民选举为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正是选民对政府及其官员的公共选择,不仅使西方国家政府具有绩效评估的压力与动力,也使这一评估具有了实质:选民据此选择政务官及其所属政党。

唐斯认为,“政党为了获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获得选举”[5],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价值取向。以赢得选举为根本目标,导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评估指标围绕选民满意而展开。

3.顾客至上的评估理念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路径依赖,使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顾客至上理念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对政府为顾客服务程度的评估。

在顾客至上理念支配下,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强调政府管理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需要为导向,这可从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设立顾客服务标准》中得到印证。这一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6]与此相呼应,1994年美国国家绩效评估评论专门出版了《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诚如哈佛大学教授巴达赫所指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最核心的观点是为结果而管理,而不是努力去完成那些被期望做的事;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则是使顾客满意”。[8]由于政府服务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的,顾客也就是政府提供某一(些)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消费者是以整体(群体)形态存在的。只有在全民消费的公共物品中顾客才与全体民众等同,其它情况下顾客只是全体民众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这使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政府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全体民众与社会;其二,政府被动为顾客服务而不是对民众与社会的主动引导。顾客至上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念不可能改变西方国家政府的统治性质,只是相对统治型、管制型或管理型政府,表现形式变得“温柔”与隐蔽。

4.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基于个体理性,选民更多关注经济利益并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重点体现在选民关注的社会经济方面,评估指标主要是经济与服务方面的效率指标。

基于对效率指标的重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是结果导向”[9],体现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政府行为结果的评估。对此, 学界给予的解释是,如果政府绩效评估注重了绩效投入或过程,将会花费巨大精力而无法进行。这一解释从管理主义的效率至上理念出发,忽视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因素。事实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导向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一,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了选民可以依据政府行为结果选择政府,使选民忽视了政府行为动机;其二,西方国家法制化的决策体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府决策过程的规范性,使选民忽视了政府行为过程;其三,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两党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各政党都宣称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不仅掩盖了西方国家政府与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也使选民忽视了对政府与政党行为动机及过程的考量。

二、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缺陷

长期以来,基于管理学学科视角,学界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管理主义的工具并盛赞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忽视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属性。近来,学界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性问题[10],但还缺少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本质、原因及表现的分析。事实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性缺失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根本性缺陷,具体表现为:

1.理论基础公共性的缺失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与路径依赖,使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模式进行改革,主要途径是市场化、民营化与企业化。市场化与民营化途径是通过市场与民营机制提供公共物品,企业化途径是运用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管理政府。上述途径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其本质都是用提供私人物品的理念与方法提供公共物品,这是忽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本质差异的产物,反映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性的缺失。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性的缺失,导致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改革公共性的缺失,标志之一是腐败现象的增加。对此,西方学者有明确论述:“组织或机构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腐败与不道德行为有增加的倾向。当我们逐渐加强政府活动的民营化――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增加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倾向 ”。[11]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的政府改革途径设计评估指标,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理论根源。

2.价值取向公共性的缺失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制度,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这一标准虽然“蕴含了公众导向的民主行政内涵”[12], 但由于选民只是民众的一部分且参加选举的选民又只是选民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使得这种“民主行政”成为部分人、甚至少数人的“民主行政”。 首先,出于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多种原因,西方国家民众对选举具有复杂心态,只有在民众认为参加选举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他们才会参加选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选民,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13]另外,不同等级选民在选举中的政治话语权是不同的。如美国大选中,选举人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选民政治话语权高于一般选民。再者,出于个体理,选民往往会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评估政府绩效。基于上述原因,选民满意导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以下缺陷:一是选民满意可能是部分人满意而不是全体民众满意,甚至只是具有政治话语权的社会精英群体满意;二是选民满意的政府绩效可能只反映选民的个体利益或群体利益,这些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有时会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三是选民满意的政府绩效可能只反映社会现实利益或短期利益,社会现实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时也会和社会长远利益产生矛盾。以选民满意为评估标准,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内在动因。

3.评估主体公共性的缺失

在顾客至上的评估理念支配下,顾客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的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由顾客评估,这一思路移植了企业产品由消费者评估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企业通过顾客购买产品实现利润,顾客满意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产品由顾客评估具有合理性。这一合理性的特征是:其一,企业生产产品的权力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而不是顾客授予;其二,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评估针对企业生产的单一产品而不是企业自身;其三,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评估通过个体的市场行为而不是公共选择行为实现。但是,将这一企业管理理念移植于政府绩效评估中,是忽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本质区别的产物。如前所述,就单一公共服务而言,政府服务对象可能是部分民众而不是全体民众。因此,政府绩效仅由顾客评估会导致如下结果:其一,政府绩效评估可能仅仅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少部分人的评估,无法确保反映全体民众的意志。其二,政府绩效评估会成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政治交易、甚至会形成双向寻租行为。以顾客为评估主体,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主体因素。

4.评估导向公共性的缺失

以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体现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管理主义特征。由于评估主体是选民或顾客,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会导致以下结果:第一,选民或顾客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过分关注政府服务效率,导致其对政府绩效公共性的忽视;第二,选民或顾客过多关注政府行为结果而忽视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使得西方国家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忽视公共性,进而导致政府行为结果忽视公共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不仅影响了西方民众的政治利益,也影响了其经济利益,针对西方国家选民从经济利益角度注重单项政策(政府行为结果)而不注重根本政治制度(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的状况,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应该“是制定政策的宪法规则而不是政策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14]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上述特征与缺陷启示我们: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贯彻公共性原则。

1.落实评估标准的公共性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制度,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坚持人民满意标准,贯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原则。在贯彻人民满意标准的同时,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要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评估标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处理好以下利益关系:一是处理好服务对象满意与人民群众满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服务对象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综合机制;二是处理好人民群众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的平衡机制;三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经济发展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机制。通过上述利益关系的综合、平衡与协调,落实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的公共性。

2.实现评估主体的公共性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呈现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借鉴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由服务对象评估的思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则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其本质属于政府部门自身评估。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政府运用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履行政府职责,反映政府职责履行程度的政府绩效自然要由全体民众评估。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不能只是政府自身,更不能是单纯的所谓顾客,应是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在评估主体方面需要做到:第一,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保证政府绩效评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应在上级政府指导下进行,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的有效监督并将其作为管理下级政府的主要依据。第三,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社会综合评估机制。为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和民众参与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政府绩效管理格局,实现评估主体的公共性。

3.贯彻评估导向的公共性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实行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不能移植这一导向,应该贯彻评估导向的公共性。

(1)评估内容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与政治发展。首先,在大力倡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次,按照马克思政治学说,政府活动的本质是政治活动,反映政府活动结果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应包含政治内容。一般说来,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内容主要体现为政府绩效的合法律性,即政府绩效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精神。基于特定国情,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内容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绩效必须符合党的政策精神,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各项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的;二是地方政府绩效必须符合中央政府政策精神,这是由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的。

(2)评估范围涵盖政府活动过程。在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影响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局限于对政府行为结果的评估,这是需要改进的。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在评估政府行为结果基础上,加入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的评估,实现由单纯评估政府行为结果向评估政府行为动机、过程与结果三位一体的转变――通过对政府行为动机的评估,确保各级政府决策动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动机正义引领结果正义;通过对政府行为过程的评估,促进政府决策遵循规范程序,用程序正义实现结果正义。

(3)评估对象指向政府行为与不行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政府行为自然以选民满意为出发点,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只对选民关注的问题采取行为而对选民缺乏关注的问题不采取或较少采取行为。现代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通过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履行职责。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表现为“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15],“既包括了政府的行为,也包括了政府的不行为”。[16]这表明,政府的行为与不行为都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既要评估政府行为,也要评估政府不行为。一般说来,评估政府行为与不行为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评估政府在哪些方面应该作为而无所作为,表明政府没有履行应有职责;二是评估政府在哪些方面不应该作为却有所作为,表明政府行为超越了职责权限。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评估我国政府行为与不行为还包括两个特殊含义:一是通过评估政府行为,考察各级政府在哪些方面积极执行了党的政策;二是通过评估政府不行为,考察各级政府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积极性。

(4)完善政府整体评估体系。从根本意义分析,西方国家各级政府权力均来源于选民,这决定了它们对各自选民而不是对上级政府负责。因此,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呈现针对单一层级政府评估的总体态势。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展的后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出现了整体政府理念,以克服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的政府碎片化状态,其政府绩效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整体评估。但是,西方国家各级政府权力来源相互独立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总体态势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转变。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在单一层级政府或单一政府部门进行。从总体角度分析,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下级政府服从上级政府并向上级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职责由上级政府授予并受其制约,我国某一层级政府绩效既由该层级政府也由上下层级政府决定。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由单一层级政府转向政府体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区分不同层级政府权限,在各层级政府权限范围内评估政府绩效;二是将某一层级地方政府绩效与上下层级政府绩效结合起来,形成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绩效负责的评估体系;三是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的绩效结合起来,形成对某一层级政府绩效的整体评估。将政府绩效评估由单一层级政府转向政府体系,有助于发挥我国政府的整体功能,确保各级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美]多纳德・莫尼汉等. 绩效管理改革的效果: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证据[J]. 公共管理学报,2012(2).

Donald Moynihan .et al..The Effect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2(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