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8篇

时间:2023-03-15 15:02:23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1

【关键词】齐鲁文化 美育 课程资源

齐鲁文化,即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当今的山东省区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的发源之地。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对于发展地区美育、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美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1.美育课程资源范围狭窄,难以形成全面的美育效果;2.美育课程资源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独特的美育风格。

地方美育课程是为了求异,而不是求同。所谓求异,是寻找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差异。凸显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对差异的认同和关注汇集于一点,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这样才有可能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美育课程的求异可以促使课程结构的完善和丰富,使美育课程从一元走向多元,进而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齐鲁地区美育课程资源,以期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产生提供新角度。

一、齐鲁文化的特点

1.黄河文明之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黄河、长江这两大世界级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黄河由于是中华始祖炎帝、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以及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而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2.泰山文化之根。泰山号称“五岳独尊”,是一座被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山。自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这里就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天地的地方。著名的考古、文献学家王献唐更对古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作出了文化渊源上的解释:“中国原始民族起于东方,东方尤以泰、岱一带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后,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犹其祭告宗庙之义。”(《炎黄氏族文化考》)他还进一步指出,泰山之所以被称为“五岳独尊”,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许多原始部落的“故土”,是中华最早文明的根之所在。

3.儒家思想之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期和奠基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齐鲁文化即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其创始人孔子诞生于齐鲁,而且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主要继承者、发展者,也都是齐鲁之人。“亚圣”孟子是鲁国人,而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苟子则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二、齐鲁地区美育课程的启示

首先,以“黄河壮”“泰山雄”为载体,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鉴赏能力。炳灵石林、岗沟寺巍峨的奇山险峰可谓鬼斧神工,精妙绝伦。蓝天碧水,层峦叠嶂,河舟渔船,芦花飘香,袅袅炊烟,碧波万顷,是塞上江南—— “黄河三峡”最好的艺术写照。 黄河的美学特点可用奇、绝、古、名、幽、美来形容。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通过对黄河、泰山等自然资源和人文审美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教学,例如,以欣赏泰山石刻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研究石刻中的美学因素,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其次,以“仁”“爱”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突出了对“仁”、“爱”审美理想的追求。崇高神圣的仁爱美德是德行修养的一种理想境界甚至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仁”首先是一种对他人关爱宽容、对自我严格约束的崇高品德。“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加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中强调的“仁者”之爱,是由宽厚仁慈的心胸而本能发出的参透宇宙人生的与民同乐的爱,而不是因为同情怜悯或利欲等价交换而被动实施的爱。在地方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以“仁”“爱”为核心,可以通过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自尊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趋向高尚的审美理想。

小结:在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关注学生和立足地方的原则, 国家美育课程已开始关注地域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国家美育课程注重的是基础性,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得更为充分的是统一性,这样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地方美育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2

【关键词】刍议;想象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举足轻重。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然后续编故事: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教育。 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课文中写到“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3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举足轻重。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然后续编故事: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教育。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课文中写到“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4

一、媒体感知,寓教于新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则侧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运用一定的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形成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学习兴趣。赞可夫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斯卡特强调“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那么如何使这些“内在诱因”、“内在动力”、“积极情感”活跃起来呢?就要从学习伊始,把学生引入鲜明、形象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伊始,教师便打开录音机,在悠扬的钢琴曲中饱含感情的地朗读,创设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黄山,去领略那里秀丽的风光,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尔,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富于激情的朗读中,认真地阅读,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感觉了新知,唤起学生“新”的内部动因,积极情感也在悄然兴起。

二、媒体操作,寓教于活

学生通过媒体感知,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观看和听的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又要产生“滑坡”,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由初步的媒体感知,再到学生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黄山奇石》这篇文章线索分明,在写法上也有规律可循。本文“仙桃石”和“仙人指路”写法相同,“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的写法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先具体讲解“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再让学生按照总结的学法去自学“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但学生在自学“金鸡叫天都”一段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难点,即找不准它的具体方位。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师采用学生动手先试画,再用幻灯的抽拉片,边演示边口述出文章中描写“金鸡叫天都”位置的句子,学生就会找出“金鸡叫天都”原来就在天都峰对面。这样突破难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地把所学的知识客观地变为眼前的现实。

三、媒体升华,寓教寓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句,在讲解黄山各种奇石之前先整体观察,在具体讲解时再重点观察。如“陡峭的山峰”中“陡峭”一词的理解,从字面上看,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出它的含义。但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结合对录相画面观察“猴子观海”石所处山峰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陡峭”一词的真正含义了。这样既将低了教学的难度,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媒体训练,寓教于乐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5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说、爱说

(一)多媒体再现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形象的录像,课件、图片或者是简笔画,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进入焦急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气氛,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课堂上,我常利用课件、图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提高能力。

(二)课堂上以学习者的身份加入

记得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利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对黄山怪石的全景进行介绍,我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把“我当小导游”的说话训练引进了课堂。说话伊始,我瓮声瓮气地说:“同学们,我是一个多年漂泊在外的老华侨,我很想去神奇秀丽的黄山上看看那里的奇石,可是我老了,爬不动了,听说你们最近学了《黄山奇石》这一课,能给我介绍介绍吗?”孩子们一听这话,一下子就投入了情境中,一个个跃跃欲试地说:“老奶奶,我来给您介绍。”“我来”,接着孩子们便俨然一副小导游的派头给我介绍起了黄山上那一处处神话般的景点。介绍生动形象,令人好像亲眼看到了那一处处的美景,正在黄山畅游呢。

二、开拓思路,让学生能说、会说

(一)引导学生观察,拓宽口语交际路径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当教师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思考时,孩子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可以说,可以讨论的话题。平时,我常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到日常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掘说话的内容。

(二)开展语言活动,学会倾听,提高认知

积极开展各种语言活动,适时进行口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班上我常常开展“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捏橡皮泥比赛”等活动。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说话。学完《丑小鸭》这一课,正逢“六一”,结合同学们对安徒生童话内容的掌握程度,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迎六一,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全班所有同学都当评委,评委可充分行使评判权。评委们用手做形状打分。比赛时,同学们个个认真倾听,公正地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孩子们就是在听故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6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 多媒体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有利于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迟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两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而且能为整堂课作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一起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上。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更加活跃,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片断:

展示多媒体画面,出示句子: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师:人们是怎样相互击掌的,一边击掌一边会说些什么?

学生兴奋地相互击掌,嘴里喊着:耶!

师:还会说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师:是的,喜庆的场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为什么这次人们会如此激动?场面如此之大?

生:因为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成功,大家太激动了。

教师再次出示人们欢呼、拥抱、挥舞红旗的课件。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除了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热泪流尚之外,人们还会怎样欢庆?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声歌唱。

师:这时,会唱什么歌呢?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歌唱祖国》。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国歌。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喊祖国万岁!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我们成功了》。

生:我们成功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配上动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媒体、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善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活用多媒体,逆向求异,拓展延伸,使学生参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就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时小鱼的表现。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学完课文,随后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它们傲然挺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积极的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7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吸引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 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都能使人受到熏陶、感染和感动,产生愉悦的情感和美的享受。作为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美的学习情境,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美的享受。

一、用美的图像吸引学生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往往对亲眼所见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具敏锐的感受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四大高原前先放一段VCD影碟: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会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好奇之心会使学生想探索它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丘陵沟壑。黄土高原地貌的组合形态丰富,变化万千,波浪起伏的黄土高原给人一种恢弘开阔、意境深远,变幻莫测之感,体现出黄土高原的粗犷美,学生自然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内蒙古草原的夏天,像一块美丽的地毯,有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着青草… …使孩子受到美的感染。青藏高原上连绵的雪山,洁白的云朵,彩色的云霞,蔚蓝的天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奔腾的的雅鲁藏布江等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用美的形象启发学生

用形象启发学生是地理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因为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这一点地理教学完全可以拿来我用,关键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综合分析世界气候类型植物季相时,结合我们家乡南阳的植物季相变化特点,我缓慢的富有感情地朗诵出这样两句话:“春季百花争艳,夏季荷花映日,”这个时候我故意停下留了几秒钟的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他们都在急速地思索,很快就有学生也用很形象的语言对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全班学生听了这样对答有一秒钟的停顿,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用美的形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己家乡的教育。

三、用优美的歌曲打动学生

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地理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有教师抛给学生。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神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分析我国内蒙古高原时,我先放播放了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然后我也富有感情地跟唱,学生们也随即同声唱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鸟唱 一湾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 牛羊好似珍珠撒……”优美的歌声引起学生们的遐想,引发心向往之的情怀。

四、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讲课过程中,地理老师可以采用生动地描叙式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概述部分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湖泊,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抱,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在贴切而形象的描述中,学生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优美画面中,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讲东南亚时,也可借用元帅《赠缅甸友人》诗中的两句“彼此地形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来描述东南亚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

五、用美的景象陶冶学生性情

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感,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地理教材有其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山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江大潮等等就是这种壮美,阳刚之美。二是清新、柔和、之美。如雄奇秀丽的江西庐山,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等等就是这种清新、柔和之美。三是奇特的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武陵源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等等。通过对自然美的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祖国明天更美好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六、让学生体验地理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中学地理教材的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我国辽阔大地上,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差异很大:西北荒漠地带,沙漠戈壁广布,也并非荒凉世界,那里有绿洲片片,瓜果飘香,葡萄串串;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地森林茂密,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大江两岸,千村万舍,阡陌纵横,园田锦绣,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华南地区的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名扬天下,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热带海岛——海南岛金色的沙滩、高大挺拔的椰子树、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碧海蓝天、沧海明月、林涛海浪、又是一派“南国风光”;横断山区,谷底四季如夏,山顶白雪皑皑,“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出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是中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北京的四合院的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拉萨的布达拉宫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位于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恢宏,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奇迹;还有北京的颐和园等等不胜枚举。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人文美景都能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地理学科的“美”,通过对地理美的认识,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从中得到喜悦和快乐,真正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美好的享受。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规律

现代电教媒体所传输的信息具有新颖、形象、多变的特点。古人云:“视思明,听思聪。”所以,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并结合其他教具直观演示,发挥其形象化、具体化的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正浓”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下面,结合《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媒体感知,寓教于新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则侧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运用一定的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形成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学习情趣。赞可夫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斯卡特强调“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那么,如何使这些“内在诱因”“内在动力”“积极情感”活跃起来呢?就要从学习伊始,把学生引人鲜明、形象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伊始,教师便打开录音机,在悠扬的钢琴曲中饱含感情地朗读,创设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悠扬的弦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黄山,去领略那里秀丽的风光,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富于激情的朗读中,认真地阅读,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地感觉了新知,唤起学生“新”的内部动因,积极情感也在悄然兴起。

二、媒体操作,寓教于活

学生通过媒体感知,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观看和听的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又要产生“滑坡”,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由初步的媒体感知,再到学生动手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

《黄山奇石》这篇文章线索分明,在写法上也有规律可循。本文“仙桃石”和“仙人指路”写法相同,“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的写法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先具体讲解“仙桃石”和“猴子观海”,再让学生按照总结的学法去自学“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但学生在自学“金鸡叫天都”一段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难点,即找不准它的具体方位。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师采用学生动手先试画,再用幻灯的抽拉片,边演示边口述出文章中描写“金鸡叫天都”位置的句子,学生就会找出“金鸡叫天都”原来就在天都峰对面。这样突破难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地把所学的知识客观地变为眼前的现实。

三、媒体升华,寓教于趣

学生在对知识的初步感知、操作中,对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兴奋剂”,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烈,对知识接受理解越快,因此,可运用电教媒体拨动起学生“趣”的心弦,让知识在“趣”中升华。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词句,在讲解黄山各种奇石之前先整体观察,在具体讲解时再重点观察。如“陡峭的山峰”中“陡峭”一词的理解,从字面上看,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出它的含义。但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结合对录像画面观察“猴子观海”石所处山峰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陡峭”一词的真正含义了。这样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媒体训练,寓教于乐

乐学是学生接受训练的先决条件,求乐好奇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现代电教媒体,可变枯燥简单的练习为直观形象的演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乐学情绪。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