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道德文明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7:37

道德文明论文

道德文明论文篇1

但至于道德的定和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诠释,可道德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时代改变了,道德的观念重点迁移了,这决不会意味着好会变成坏,善会变成恶,正会变成邪,美会变成丑,精华会成为糟粕。道德的变迁,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符合人的思想的。

追忆古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是封建时代的不道德,同时被认为是大罪。可时至今日,无后不会在被和不孝挂在一起。现在的无后只会让人感到可惜,已经和道德毫无联系。这是一例。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道德观念会有明显的差异。

但这些没有触及到道德的本质,同样一种事情,不同的时代观念有土同的评价。但当一些事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根本的道德观念时,制造事件的“英雄们”会留下千古罪名。不论人们的道德观念怎样转变,千古罪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淡化。如秦会者,骂浪千年不朽。

同时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相互补充而同时又相互排斥。法律的缺漏可由道德来填充,同时法律的缺漏会受到道德的冲击。法律是对人有形的惩罚,而道德是对人们思想上的约束。对于一个良心为抿的人来说,道德的攻击似狂风暴雨,沉痛之后却是灵魂的惊醒。可对于丧失良知的人来说道德已经似有实无,对于作恶的人来说已经象蜘蛛丝一样无力。

在道德失去作用的地方,法律会表现出惊人的懦弱。那些无视法律的存在,严重冲撞道德的“英雄”,无耻,卑鄙,下流。他们置尊严和人格不顾,金钱的充足和肉体的享乐早是他们的全部。已经毫无灵魂可言。他们的无知恶很很的冲击道德的底线。在这些“英雄”的面前道德竟不堪一击,败的一塌糊涂。八万万炎黄子孙被打的一败涂地,毫无生气可言。

那些严重冲击道德的“英雄”竟高高的站在历史的浪尖上,得意的倾听大家对他的称赞: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勇敢。傲慢的看着在一边气的咬牙,气的要死的“不和潮流的小人”。

而当道德站起来的时候,那些英雄们又装出一脸虔诚的样子,哭哭啼啼的象道德忏悔,象大众谢罪。可他们那有忏悔之意。在背后,他们依旧会大言不惭的称他们的行为是“上帝的杰作”,并且沾沾自喜。这样的人没有灵魂,只是一具肉体。自然不会有盛装道德的地方。他们没有道德的观念,他们的行为却吓的道德啊啊大叫,连连后退。文明道德演讲稿范文节选!

没有灵魂的肉体,何必存在与世界上。他们永远不会进入地狱,更不会进入天堂。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肉体的消逝,永远的消逝。在浩瀚的宇宙中不会留下他们的足迹,人生百年,却什么都没留下,可惜啊,悲哀。

可怜的肉体,你们快快行乐吧,你们千万不要忏悔,千万不要回顾,更不要相信灵魂的存在,只需享乐一生,最后化为虚无。

道德文明论文篇2

 

关键词:道德 道德文化  时代精神  价值目标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

道德文明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道德;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这一术语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风尚(由此产生.的moralis一词,即有关风尚的、道义的)。道德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行为规则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调节人们对社会、阶级、国家、家庭的关系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行为规则不是依靠强制,而是依靠习惯的力量与社会舆论来支持并发生效用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社会道德,不管其是哪种类型,哪个阶级的,也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即由社会发展在该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所派生出来,并最终形成的。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那样,“任何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决定他们阶级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获取和确立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把它落实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道德也就随着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更改而更改,发展而发展。但同时,道德还积极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及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职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了的特定阶级和阶层服务,维护和巩固它们的利益,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道德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关系中,前者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加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试看管子的“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乌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再看看我国汉代班固的一段描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悖化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间阑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默女鬼辱焉,龄是阀疏而民富。”其它如“先富有而后礼让”,“可以为富安天下”,“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等,都比较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可看出,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爆发的导火线,基本上都是因为天灾(水旱蜡等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及非正义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无着,特别是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险,举杆起义,走上反抗道路的。

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举世公认。而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也伴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相应出现。我们看一些社会细节,如人们自觉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鸣汽车喇叭惊扰环境;人们不乱穿马路;酒店里消费完毕,自觉置钱于桌上;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等,从这些细节可窥见一斑。而美国人对小孩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诚信守法纳税、国家观念的强化等也是有名的。从家庭到社会都有一种让人们充分张扬个性的宽松的民主气氛环境。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影响和享受,为人们相匹配的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念都自然提升和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层面水平。

又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的谦恭礼让也是有名的,如与人交往时的鞠躬礼节,上下公共汽车时的谦让,从不拥挤抢位等,对比国内的同类事,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什么根源,也不能只从开展思想教育,使人们觉悟得到提高上去找。众所周知,美国、日本都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性质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公民开展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那么,究其根源,我们只能从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以日本人乘车为例,因其车辆多,道路畅,周转快,车、人均遵章守纪,有诸多先决条件,故大家用不着去拼命拥抢上车。根据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了丰富、雄厚和牢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就会产生出现相应广泛和普及的文化及教育;而文化教育的有效提高,则可使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涨船高”,人们也就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明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当今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其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也相应提高发展,展现出相应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毫不足怪,也勿庸置疑,否认这点,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准则。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风尚,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应该没有“阶级性”,而应该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个意义,可以认定它们不受国界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局限。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可以共同拥有物质文明,为什么不能共同拥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财富呢?我们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阴暗面,只不过其阴暗面的社会背景、性质、种类、对象和内容、表现方式、程度深浅等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但同为人类共性的美好内容应该相通和并存。

从我国来说,十年“”动乱期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造成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贫乏,从国民经济到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人们收人低下,即使有钱也难买东西,连最一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肉、糖、布、烟酒、肥皂等等均要定人定量,凭票供应,并还不能完全保证。物质匾乏的“票证年代”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些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搞紧俏商品;手握实权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捞油水,中饱私囊;有权人倚仗权势,有钱人花钱买路,无权无钱之人就投机倒把,黑市交易,偷杀盗抢,坑蒙拐骗等。物质生活的极度匾乏,在导致人们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良,世风日下,社会混乱等方面,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试想,需要东西随便买,有必要去开什么后门?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致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开展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这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精神文明人手,两个文明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法律法令和政策方针,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人们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当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不良行为现象的顽病病疾不是能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扭转过来的。试举几个小例,如人为原因的公共交通秩序的拥挤混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乱丢杂物,见义不勇,见难不为,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不良陋习“国际闻名”,欧美国家及一些旅游胜地甚至专门为中国人常见的不良行为立上了有针对性的华文警示标识,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小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和新管理理念等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可避免随附进人国门,比较突出的如“黄、赌、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拜金主义,,以及“包二奶”等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因此我们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风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处于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仍有相当大的比例,国有企业改革,产业调整,资产重组等,导致产生相当的下岗职工,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数不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东西南北四处奔走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需求满足仍未达到理想目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实质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总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突出和加剧,如此等等,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建设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工作难度。

总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水平受到社会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的限制,并与之相匹配对应。因为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观念只能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它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正如革命导师们所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曾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建设政法队伍,采取了“严打”等强制性手段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这是为充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根本利益出发的,是维护和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社会成份及社会矛盾多元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前提背景下,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唯一手段和根本手段。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规范是上层建筑领域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政治强权来推行和制约的,它更依靠习惯的力量和社会舆论。

道德文明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80-02

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和持久战[1]。作为承载着培育国家和民族希望艰巨任务的高等教育院校在这场攻坚战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地对在校大学生通过生态道德理论的教化,生态文明情感的陶冶,生态环保行为的践行几个层面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生生涯阶段还是将来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生涯阶段,都能够做一个“知行统一”的、真正的生态道德规范的遵守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之一。党的十报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专章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由此可见,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决心,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的格局,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实行最严格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目的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更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重要意蕴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党的十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以专门的论述,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广泛而持久地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首要任务。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向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责任,理应将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作为己任,并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客观实际,按照社会时事形势所需来合理地设置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更多、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将生态文明的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进而为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时做好能力与素质的储备。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不仅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需要他们的努力学习。大学生在其十几年的持续地学生生涯中,进行了广而博基础知识学习和专而精的专业知识的探索,这使得大学生整体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都相对高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上的同龄人。同时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在大学阶段的政治参与热情较高,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同样相对高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上的同龄人,大部分大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关心、观察、审视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并善于接受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还能有效地将思想与理念付之于实际行动,进而去积极地影响和带动自己身边的人,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这种素质和能力,使得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会成为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生态道德素养提升的主要力量。

(三)从个人层面来看,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物质基础,更要有具备一定生态知识与素养的人才资源作为保障。“能否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2]生态文明教育实质上对大学生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作为“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具备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伦关系的优秀品质,还要具有能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良好素养,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素养,以自己的言行努力营造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不仅要真正地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还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地共处,是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必备条件。

三、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从思想意识层面,引领大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

想要大学生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必须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一直以来,高校德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伦道德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目前作为高校主要德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为例,对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都有专门章节的论述,然而对于生态道德的提及最多的篇幅是呈现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中的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第四个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从教学内容安排的比重来讲,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是比较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生态文明就是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拒绝污染,而对于作为生态文明的内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度的消费即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了解甚少,更有一些同学认为消费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能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他家庭的财力状况良好,并以此沾沾自喜。我们认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然后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理念,对于他们日后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守生态道德规范意义重大。基于此,高校应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理论课程,作为对学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二)从情感意志层面,培育大学生建立恪守社会主义生态道德规范的情感

培养大学生建立恪守社会主义生态道德规范的情感,就是要使他们真正地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素质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需要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3]“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倡导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存。中国传统文化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面前,始终报以一种博大、仁爱的胸怀。“就是这样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浓郁的自然情怀,在中国文字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我们相信,这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将继续嘉惠中华民族,而且必将融入世界文明潮流,成为整个人类谋求进步、和平、发展的智慧。”[4]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来影响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能增进大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从行为实践层面,培养大学生提高践行社会主义生态道德规范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知行脱节”。比如,他们知道善待环境其实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可是将垃圾直接扔在课桌上,教室里人走灯不关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为素质,再外化为行为,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这样,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才会得以发挥。在教学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让大学生有实践、有体验,有感悟,使得生态道德知识与生态道德实践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互动发展。在诸多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中,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应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环保实践主要组织形式。高校应充分地重视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和持续的、有效的经费支持,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进行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在校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参与和践行社会生态环保活动,会使其个人潜力得到挖掘、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进而使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并影响和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坚决向污染宣战――写在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2014-06-05.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道德文明论文篇5

论文摘要:遗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风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道德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期刊网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这一术语起源于拉丁字“mos(moris)"—风尚(由此产生.的moralis一词,即有关风尚的、道义的)。道德是历史变动不居的行为规则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调节人们对社会、阶级、国家、家庭的关系期刊网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行为规则不是依靠强制,而是依靠习惯的力量与社会舆论来支持并发生效用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社会道德,不管其是哪种类型,哪个阶级的,也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即由社会发展在该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所派生出来,并最终形成的。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那样,“任何道德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决定他们阶级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获取和确立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把它落实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道德也就随着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更改而更改,发展而发展。但同时,道德还积极地发挥其对社会存在及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即以它本身特有的职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了的特定阶级和阶层服务,维护和巩固它们的利益,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道德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关系中,前者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这一点,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加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古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试看管子的“仓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乌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再看看我国汉代班固的一段描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悖化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间阑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默女鬼辱焉,龄是阀疏而民富。”其它如“先富有而后礼让”,“可以为富安天下”,“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等,都比较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可看出,几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爆发的导火线,基本上都是因为天灾(水旱蜡等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及非正义战争)等,人民生活困苦无着,特别是广大农民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艇而走险,举杆起义,走上反抗道路的。

    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举世公认。而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也伴随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相应出现。我们看一些社会细节,如人们自觉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鸣汽车喇叭惊扰环境;人们不乱穿马路;酒店里消费完毕,自觉置钱于桌上;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等,从这些细节可窥见一斑。而美国人对小孩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诚信守法纳税、国家观念的强化等也是有名的。从家庭到社会都有一种让人们充分张扬个性的宽松的民主气氛环境。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影响和享受,为人们相匹配的社会道德风貌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念都自然提升和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层面水平。期刊网

    又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国民的谦恭礼让也是有名的,如与人交往时的鞠躬礼节,上下公共汽车时的谦让,从不拥挤抢位等,对比国内的同类事,大家都不敢恭维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什么根源,也不能只从开展思想教育,使人们觉悟得到提高上去找。众所周知,美国、日本都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性质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对社会公民开展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那么,究其根源,我们只能从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以日本人乘车为例,因其车辆多,道路畅,周转快,车、人均遵章守纪,有诸多先决条件,故大家用不着去拼命拥抢上车。根据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了丰富、雄厚和牢固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就会产生出现相应广泛和普及的文化及教育;而文化教育的有效提高,则可使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涨船高”,人们也就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文明行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当今世界,一些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其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也相应提高发展,展现出相应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毫不足怪,也勿庸置疑,否认这点,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准则。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风尚,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应该没有“阶级性”,而应该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这个意义,可以认定它们不受国界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局限。道理很简单,人们既然可以共同拥有物质文明,为什么不能共同拥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财富呢?我们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阴暗面,只不过其阴暗面的社会背景、性质、种类、对象和内容、表现方式、程度深浅等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但同为人类共性的美好内容应该相通和并存。

    从我国来说,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造成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贫乏,从国民经济到人民生活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人们收人低下,即使有钱也难买东西,连最一般、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肉、糖、布、烟酒、肥皂等等均要定人定量,凭票供应,并还不能完全保证。物质匾乏的“票证年代”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呢?—些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搞紧俏商品;手握实权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捞油水,中饱私囊;有权人倚仗权势,有钱人花钱买路,无权无钱之人就投机倒把,黑市交易,偷杀盗抢,坑蒙拐骗等。物质生活的极度匾乏,在导致人们社会道德沦丧,风气不良,世风日下,社会混乱等方面,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试想,需要东西随便买,有必要去开什么后门?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伦理的堕落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致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开展文明礼貌和道德规范的教育,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这项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精神文明人手,两个文明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法律法令和政策方针,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人们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当一些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的不良行为现象的顽病病疾不是能在短时期内一下子扭转过来的。试举几个小例,如人为原因的公共交通秩序的拥挤混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乱丢杂物,见义不勇,见难不为,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不良陋习“国际闻名”,欧美国家及一些旅游胜地甚至专门为中国人常见的不良行为立上了有针对性的华文警示标识,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小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维和新管理理念等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东西也不可避免随附进人国门,比较突出的如“黄、赌、毒”,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拜金主义,贪污腐败,以及“包二奶”等违法乱纪的丑恶现象。因此我们说,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风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处于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仍有相当大的比例,国有企业改革,产业调整,资产重组等,导致产生相当的下岗职工,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为数不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东西南北四处奔走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需求满足仍未达到理想目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实质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总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突出和加剧,如此等等,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建设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工作难度。

    总之,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水平受到社会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的限制,并与之相匹配对应。因为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观念只能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它不可能脱离和超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正如革命导师们所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期刊网

    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曾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建设政法队伍,采取了“严打”等强制性手段狠狠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整顿和维护社会治安。这是为充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根本利益出发的,是维护和整顿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社会成份及社会矛盾多元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前提背景下,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的唯一手段和根本手段。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并且,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规范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政治强权来推行和制约的,它更依靠习惯的力量和社会舆论。

道德文明论文篇6

一、提高市民道德水准是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

市民,作为一个城市的主体力量,要想发挥出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势必需要广大市民去实现,而在这里,市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文明城市建设的程度,可以说,抓好了市民的道德建设,其实就是抓好了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与根本。以浙江宁波为例,近些年来,就以创建“美丽宁波”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展开了市民道德提升工作,切实提升市民道德认知,加大宣传,引导市民参与到文明城市建设中,结果市民综合素质均有了一定提升。

第一,引导市民坚定道德信念。对于每个市民来说,都应有个符合自己的道德坐标,故对于不同人群,对其道德提升应提出不同要求,不可不切实际的过度拔高,也不可毫无原则的降低标准,需要帮助其认识到自身道德责任、义务与人生价值与意义,进而自觉选择适宜的道德规范。如就广大市民而言,则需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自身基本道德规范,而党员干部,则需在遵循该准则的基础上,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2]如宁波就在实践中全面贯彻了《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就普通群众、青少年与党员领导干部等群体提出了不一样的道德要求,同时借助宣传图画与公益广告等方式来展开道德宣传工作。

第二,引导市民强化自身道德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面临道德上的抉择,而这时,人们是否能够始终坚持自身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一方面可借助必要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因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同利益的获取有着直接的关系,故在生活中,需引导市民养成正确义利观,使之能够以平常心处理公共利益同他人利益、自身利益同他人利益的关系,进而在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抉择。[3]同时,做好先进典型人物的模范宣传工作,通过模范形象来鼓动、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宁波就先后推出并大力宣传了诸如“乐于奉献的天使奶奶胡秀芝”、“敬业爱岗的盒饭书记俞复玲”、“见义勇为的独臂校长龚金川”等典型道德模范,给予市民强大的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此外,要提升市民道德能力,还需充分发挥出公众监督、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大力弘扬道德正能量。如宁波的部分社区与农村就借助设立公德榜或公德墙的形式,来积极表扬那些好的道德行为,惩戒不好的道德行为,以此来对市民进行道德引导教育。

二、构建文明城市是提升市民道德水准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文明城市的构建,能够通过创建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同时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城市、保护城市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主动性,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道德观成为所有市民行动的一个标准。[4]可以说,文明城市的构建,是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朝着更长远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提升市民道德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在实践中提升市民道德能力。在文明城市构建中,以各种生动活泼的载体,引领市民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用以全面提升其道德能力。以浙江宁波为例,在其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核心贯彻在市民道德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每年都会制定“全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施计划”,同时明确其活动的内容、时间与相关责任部门,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宁波连续坚持11年将每年4月份的第一周定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周”,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教育宣传活动;此外,每年还利用“五一”、“十一”等一些特殊节日于阳光广场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而每年也有大量群众来参加,自觉接受爱国教育;另外,每年也会围绕着“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举办相应的广场文艺与“漫画展”等主题宣传活动,以此来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为了使宁波市民逐步形成并落实“诚实守信”道德观念,更是积极开展了“信用宁波”活动,采取知识竞猜、演讲与征文等形式从未成年人入手,狠抓市民城市守信工作。

第二,积极开展为民惠民活动,提升市民获得感。首先,积极构建惠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以宁波为例,就严格遵循“保基本、抓重点、促均衡、提质量”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市民;[5]其次,积极构建文明的政务服务体系,即推动“四张清单一张网”( 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一张网”则指的是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建设,以优质的政务服务来推动民众自主创业,鼓励政务服务走出政府大院,深入人民群众,了解民众心声,以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最后,构建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即进一步深化宁波平安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惩违法犯罪行为,逐步提升市民安全感。通过这些途径,来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在环境中熏陶培养市民的道德素质,创建文明城市。

道德文明论文篇7

作为盈利的商业组织,企业是要追逐利益,但是企业无疑患了短视症,只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忽略了广大消费者利益,这种做法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相关研究综述。

1.1 企业营销道德相关研究综述。

营销道德的相关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王方华、周祖成(2005)认为营销道德是营销活动中企业应遵守的伦理规范。Bartels(1967)认为营销道德是判断营销活动对与否的准则。

营销道德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哲学系和商学院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全美企业伦理学研讨会,标志着企业伦理学的产生。第二,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该阶段研究范围从传统营销深入到服务营销中。研究国家从美国扩展到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研究重点在营销道德评价模型的研究。

第三,全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此阶段研究地区进一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研究中。

1.2 顾客忠诚相关研究综述。

Copeland(1923)把忠诚的概念引入商业领域,自此学者们开始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定义分为态度忠诚论、行为忠诚论和综合论三种。持有态度忠诚论的学者认为顾客忠诚是情感态度的忠诚,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积极取向、和向他人推荐的意愿。持有行为忠诚论的学者认为忠诚体现在行为上,而非情感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持续的时间及购买比例。持有综合论的学者认为是在较高态度忠诚趋向上的重复购买行为。

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产品或服务质量,Zeithaml认为,服务质量与支付更高价格的意愿和在价格上涨情况下保持忠诚之间是呈正相关。第二,顾客满意,Cardozo认为顾客满意会带动再购买行为。第三,关系信任,顾客认为相比较竞争对手,接受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安全可靠。第四,转换成本,顾客从一个供应商转向其他供应商所要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道德文明论文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道德风尚;道德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道德研究,意在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为正确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提供理性的梳理和道德支撑,同时在实践上给予方法论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因素形成的复杂生态环境,同时又是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在此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道德问题。生态文明道德风尚是当下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意义重大、内容丰富。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生态环境的文明,即生物和影响生物存在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由许多生态因素构成,主要有非生物因素的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无机盐等,生物因素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各个生态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生物发生作用。而生态文明则体现的是这种作用的正能量。

所谓“首先风尚”,是由道德而形成的风气和习惯,而“道德”又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生态文明道德风尚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大课题,当前我国五大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协调、绿色、该放、共享中,绿色指的就是生态文明。同志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道德风尚建设。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道德风尚,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的解读与研究。

一、生态文明道德思想

生态文明道德风尚的第一个层面,是生态文明道德思想。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能量之源系统。众所周知,思想来源于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实践。正确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我们必须从道德的视角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意义,首先在道德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观,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指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下蓝天、绿地、净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生态文明道德风尚。

要用生态文明观统领首先风尚,并把生态文明作为衡量道德风尚的标尺,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建立生态文明道德风尚体系,推动生态文明道德风尚理论研究,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思想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道德思想的发展,并以此指引整个生态文明道德风尚建设。

二、生态文明道德文化

生态文明道德风尚的第二个层面,是生态文明道德文化。这也是一个深层的“软系统”,更是一个“高端系统”。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与整个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在生态观上的集中体现,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从老庄的“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后来西汉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也就是说,“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文化思想决定了中国的道德文化的实质,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爱国主义又自然包括热爱祖国的生态环境、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珍爱自然,做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

三、生态文明道德活动

生态文明道德风尚的第三个层面,是生态文明道德活动。这是一个“实体系统”,也是一个“载体系统”。生态文明道德思想和道德文化,最终都要具体落实到生态文明道德活动之中。

首先,要把生态文明道德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起来,要把生态文明渗入到共同理想,而共同理想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点内容。理想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明确认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们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把道德风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把生态文明道德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互动、互促并进。要从道德的视角与生态文明的高度,努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生态富强、生态民主、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等国家价值观,建设生态型国家。倡导生态自然、生态平等、生态公平、生态法治等社会价值观,建立生态型社会。倡导生态爱国、生态敬业、生态诚信、生态友善等个人价值观,培养生态型公民。这就把生态文明首先活动具体落实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公民等重要问题上面,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要把生态文明道德活动细化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要模范地践行生态文明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心灵品德,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到自然美、社会美、行为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智、以文化人,不断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强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净化心灵,美化情操,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个人行为和思想的“美丽指数”。

综上所述,我们从生态文明道德思想、生态文明道德文化、生态文明道德活动三大理论层面,对生态文明道德风尚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与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大层面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三位一体、三维互动的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185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