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协同通信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7:38

协同通信论文

协同通信论文篇1

各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依据《_________论坛章程》,就各方在倡导性建议中拥有的有权成果的实施许可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定义

1.1 各方:是指加入本论坛,签署本协议的所有成员。 1.3 其他各方:是指各方中排除上述一方之外,其他所有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论坛成员。

1.4 协议外其他方:是指除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各方以外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1.5 倡导性建议:是指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针对某项移动终端新技术或新业务的技术文件,该文件将在本论坛成员中获得广泛的推荐和应用。

1.6 有权成果:是指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提交到本论坛的,在本协议生效前及生效后,该成员或这些成员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

1.7 知识产权(IPR):是指由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或协议外其他方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专有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着作权的文件、技术及相关成果的合法权利。

1.8 许可方:是指拥有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并给予其他成员当中的一方或多方实施许可或授权其他各方使用的一方。

1.9 被许可方:是指对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获得其所有人(许可方)实施许可或使用授权的其他各方。

第二条 许可范围

除非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就有权成果的知识产权达成的许可协议(以下称“许可协议”)另有规定,在本论坛所涉及的全部研究领域内,有权成果的许可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在中国境内从事用于GSM、GPRS及其演进技术领域内的移动终端产品或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制造、销售等。

第三条 权利和义务

3.1 各方应各自保证资源,致力于符合和推广使用本论坛最终形成的各项倡导性建议。

3.2 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倡导性建议,以及或由论坛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形成的其他成果,除论坛成员在其中已拥有的有权成果和知识产权外,其他知识产权属于论坛成员共同享有。

3.3 论坛成员在倡导性建议的形成过程中应如实向论坛其他成员告知其提供的文件、资料和技术成果中是否包含知识产权或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其他论坛成员应在倡导性建议形成之前对涉及的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提出主张。若倡导性建议形成后发现存在论坛成员尚未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则各方可根据有关论坛规则,重新对倡导性建议进行讨论和表决。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拒绝在议案中加入其知识产权并拒绝许可。

3.4 若上述倡导性建议,相关成果中包含一方的有权成果,该方将继续拥有该方对有权成果的所有权利。

3.5 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撤回其议案,并拒绝向其他各方进行知识产权的许可,具体的时间和处理方式,各方将另行讨论,并在有关规则中确定,但论坛成员不应随意撤回其已经提出的议案。

3.6 一旦被论坛通过成为倡导性建议,在倡导性建议中包含其有权成果的成员可根据各方已经达成的一致,与其他成员签署有关许可协议,许可协议的签署应基于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原则。若该成员拒绝进行许可,应以书面形式说明合理理由,上报理事会。

3.7 除非许可协议另有规定,许可方依据本协议做出的知识产权许可是非独占的,非排他的,不可撤销的和不可转让的。同时,许可方可向协议外其他方进行许可,其条件不受本协议的限制,由许可方自行决定。

3.8 倡导性建议被通过后,其他各方可自愿按第3.6条的规定与有权成果的所有者签署协议,签署的时间,范围由成员自行决定。

3.9 对于论坛未形成的倡导性建议,提交原文件的成员有权自行选择进行专利申请或对其作其他处置,但不应侵害其他论坛成员的合法权利。

3.10 许可方向被许可方的授权范围和许可的期限以各自另行签署的许可协议为准。

3.11 各方同意将在本论坛内尊重和保护协议外其他方的知识产权。任何一方将含有协议外其他方知识产权的文件、资料、成果提交到论坛,均应获得权利所有者的许可。

第四条 与有权成果相关的信息

许可方应当作合理的努力及时向被许可方提供与其有权成果相关的信息。上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权成果数量;有权成果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

上述信息提供的具体安排依照双方达成的许可协议执行。

第五条 保密

5.1 除非是法律另有要求或履行本协议所合理需要的,各方均应对本协议及与本协议相关的所有信息严格保密。未经其他各方的书面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协议及相关保密信息披露给协议外其他方。

5.2 本保密条款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及一方退出本协议后或者本协议终止后持续有效。

5.3 各方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的条款适用于各方在本协议项下的保密义务。

第六条 费用

6.1 除非许可协议另行规定,许可方没有义务向被许可方提供任何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6.2 本协议下发生的各方的各项费用,包括专利费用、其他费用等,由各方各自承担。

6.3 论坛形成的倡导性建议,以及由论坛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形成的其他成果,进行登记、申请专利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由权利所有者承担。

第七条 通知

本协议下要求或准许发出的所有正式通知、要求、请求、同意和其它通讯往来(以下称“通知”)应采用书面形式,同时采用电子邮件或其他便利方式发送给应接收通知的一方。

第八条 仲裁及适用法律

8.1 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首先应当提交给本论坛,各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在三个月内未能达成一致,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仲裁委员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参与仲裁的各方均有约束力。

8.2 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九条 其他

9.1 本协议自本论坛发起成员的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_________年,除非根据_________或本协议有关规定被提前终止或取消。各方可以在本协议期满前通过友好协商确定是否延续本协议。

9.2 除非许可协议另有规定或论坛成员另行达成其他协议,本协议终止时,本协议项下授予被许可方的所有许可也应终止,而且被许可方应立即停止使用许可方的任何知识产权或信息;且被许可方应归还或销毁由许可方向其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文件资料。

9.3 未经其他各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修改或解除本协议。任何对本协议的补充,修改或解除须经各方授权代表签字后成为本协议的一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9.4 本协议生效后,如任何协议外其他方希望享有协议所述权利,承担本协议所述义务,该协议外其他方应当根据本论坛的章程或相关工作规则所确定的程序加入本协议。

协同通信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接口

 

1引言

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给用户提供所需的关于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等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做到集中管理、共享访问,最终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图文信息服务系统。论文参考,图文信息。为了使各部分模块之间能够顺畅的衔接,本文介绍了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接口的设计方案。

2图文信息服务系统外部接口的设计

2.1与门户的接口

图文资源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与门户登陆系统之间通过接口传送机顶盒登陆数据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门户系统接口结构图

门户系统接口:功能是获得当前机顶盒的MAC地址。论文参考,图文信息。

接口协议:通信采集用HTTP协议,通信的数据格式采用XML1.0标准。

2.2与合作方网站的接口

对于开放站点数据库的合作方,由于不同的合作方其数据库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图文采集子系统的数据迁移模块中,分析合作方数据库结构的协议需要与开放站点做接口。

传输数据:合作方向资源中心提供的信息数据。

接口协议:合作方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协议。论文参考,图文信息。与开发站点数据库的通信采集JDBC2.0标准;与XML格式数据源通信,数据格式采用XML1.0标准。

2.3短信平台接口

此接口留待扩展,当用户选择接收手机短信时,有新的留言信息会有手机短信提示,可和现有的短信平台对接,实现图文的短信增值。

传输数据:留言发件人、留言标题、留言正文。

接口协议:与留言系统数据库的通信采集JDBC2.0标准;与短信平台接口数据格式符合短信平台的协议。

2.4与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PSTIM)接口

2.4.1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部分主要功能是基于TCP协议建立socket连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教学周等信息传递过来,并将此信息转化为图文栏目层次的数据关系,通过此关系可以对学习资料图文信息进行组织。在图文中PSTIM传递而来的数据将组成为图文中一个子系统进行管理。

1.接口结构图

图2PSTIM门户系统接口结构图

2.协议和规范:

TCP协议:从PSTIM中获取数据采用的协议。

JDBC:数据转入图文数据库中遵守的规范。

HTTP:接口程序与图文数据库通信采用的协议。

3.接口实现:

接口实现分为五个模块(类):中间表、socket通信模块、传输数据分析模块、数据结构转化模块、图文库操作模块。论文参考,图文信息。

1) 中间表:

图3 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数据结构图

2) Socket通信模块:

采用成熟的基于TCP协议的socket通信的代码搭建。根据双方沟通和《教学管理系统与EPG等系统的接口协议.》文档,接口同步程序作为socket通信的客户端。论文参考,图文信息。根据配置的IP和PORT向服务端发送数据请求。论文参考,图文信息。服务端数据发生变化由系统外通知,数据通信请求由手动方式触发。

3) 传输数据分析模块:

传输数据分析类根据文档《教学管理系统与EPG等系统的接口协议》制定数据传输协议编写。

4) 数据结构转化模块:

数据结构转化完毕后在栏目表中层次结构为: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图文学习资料。转化完毕在图文中中小教学系统传递而来的数据作为一个图文中一个子系统进行管理。

数据同步完毕后在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表中层次结构为年级->年级所学科目->年级所学科目版本->知识点。

5) 图文库操作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操作栏目和操作接口图文与中小学教育两个表。功能分为:

a) 对这两个表进行插入、修改、更新操作。

b) 获得同步数据在图文中所属的rootid。

c) 删除栏目(删除其下所有子栏目和信息)。

3总结

数字电视图文信息服务系统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设计适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类信息模块联接的接口,是图文信息服务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所设计的方案,满足了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晓燕.广播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制播系统的升级和改版初探[J]. 技术与市场,2009,(04).

协同通信论文篇3

协同理论是基于理论物理学而建立的一个自组织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得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不具备的新结构和特征。社会由许多复杂开放的系统组成,属性不同的各系统间存在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理论认为,通过对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能产生新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其效应远大于各子系统效应之和⑦,协同机制因而是实现系统整体价值的有效方法。管理协同的产生与发展,归根到底,源自于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管理情境发展要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寻求增长的创新性途径。多元化战略经营管理背景下,如何有效处理多元化战略之间矛盾和利益共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成为企业多元化战略决策和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协同被认为是多元化经营各种战略框架形成的关键因素,并被用来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⑧。如Ansoff(1965)识别了作为公司战略要素的销售、经营、投资和管理协同,伊舟广之(1987)将协同进一步分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管理理论和实务界开始关注通过企业组织内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取竞争优势⑨。协同管理重心因此也被转移到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分享上来,通过关键资源分享获得协同,协同效应被认为是从分享资源获得的竞争优势功能⑩。如波特(1985)运用价值链分析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为企业组织内部的协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战略管理理念的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加大等都使得管理理论和实务界日益重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重组,重视通过实施协同管理,共享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创造价值。管理协同研究逐渐升温,研究内容涵盖了协同效应、协同机会识别、业务管理协同、协同机制等,研究对象大致有跨企业、企业、企业部门层次等。协同被认为是企业系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

从目前看,管理协同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侧重点不同的研究路线。一条是强调协作、配合等协同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路线。通常所定义的管理协同是一种状态或是过程,或强调协同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即或强调协同管理或强调协同效应。另外一条研究路线则关注管理协同的方法体系,强调将协同学及其原理引入和运用于管理领域。这种研究路线下发展的管理协同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运用协同原理,探求企业协同管理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潘开灵等(2007)认为管理协同是运用协同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并实施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管理协同的本质是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获得协同效应。纵观现有文献,对管理协同理论和实践达成共识的是:首先,协同是一个在动态环境中考察的系统概念,是企业组织为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整合资源、协调人员、设置组织结构、协调技术研发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功能优化的系统过程。其次,协同管理意味着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中,业务单元在一起工作能够产生比独立运营要高的价值,即获取协同效应,因此应当从系统角度来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形和无形资源。

企业管理协同:审计视角下的逻辑解构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提供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战略运营管理总是以一定的企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企业拥有资源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绩效。一方面,企业在整合、开发和运用资源时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整合、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与企业外部环境动态地相互作用,也即企业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由此产生协同管理的客观要求。管理协同在一定管理情境和条件下,寻求企业管理所遵守的共同规律,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可控因素,进而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系统的协同效应,是协同机会识别、信息沟通、要素整合配置、序参量管理等协同原理和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基于管理协同理论,对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整合分析如下(图1)。如图1所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其培养、提供、整合以及发展组织、集体和个人的专门化知识和能力而获得的创新和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在企业层面上,是通过与社会环境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市场检验法则实现,从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角度来看,是通过对各项经营业务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获得,即是通过计划、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项管理措施具体实现。企业管理协同机制由协同机会识别、信息沟通和要素整合配置、创新和竞争优势管理构成。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确定了方向:一方面,企业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反映了企业管理各要素的协调和竞争状态;另一方面,环境的复杂和风险性,使得创新和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支配其他要素,完成企业生存发展的自组织过程。企业通过不断地缩小创新和竞争优势与市场竞争需求的差距,为企业管理协同提供动态的导向目标。协同机会识别是寻求企业管理子系统中可以产生协同的环节。通过分析企业行为共享如何影响创新和竞争优势,考虑协同效应价值和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协同机会。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得协同价值被广泛地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的整合、配置,从而最大化地获得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依据协同管理的自组织原理,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开放系统,应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根据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要求不断优化企业管理系统,调整系统资源、制度程序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追求获得持续的创新和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当以此为基础展开。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的诸如经济社会、政治稳定、技术进步等,也包括微观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以社会环境协同为导向的管理逻辑下,企业以适应社会环境要求为目的,设置相应组织结构,并设计和组织工艺流程,制定执行运营管理的各项制度、程序和措施,为企业管理各主体设定行为规范。在企业层面上,培育企业组织内的社会资本,完善企业管理软环境,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组织的协同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的组织机构系统、工艺流程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以及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环境系统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协同机会识别、信息沟通、要素整合配置和序参量管理等机制,实现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以使得企业管理系统从无序演化到有序,获得协同效应。在业务操作层面上,企业运营管理是通过对战略、经营环节等具体业务的计划、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系列机制实施所完成的。因此,企业欲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能力,不仅要对单项业务精益管理,还要能够注重对管理子系统,业务管理各流程开展协同管理。综上所述,企业协同管理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合理确定能够表征企业发展宏观有序程度的序参量,运用支配原理,建立协同运行机制,使得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耦合,产生协同效应。企业管理协同包括企业内部与企业内外协同,内部协同则主要通过内部管理要素的匹配、协调,内外部协同是指企业与外界的互动适应过程。作为企业协同管理的负向反馈和约束机制,管理协同审计通过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协同效应为导向的协同组织全过程评价,有助于改善企业协同管理水平和获得持续协同效应。籍此,本文搭建了管理协同审计的理论基础。

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管理协同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运营管理制度、管理活动及结果评价和报告的系统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并揭露企业运营管理中的缺陷和重大风险,帮助企业改善运营管理。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协同机制设计执行、协同效应等,对改善企业协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企业协同管理的自我要求,也是管理审计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和方法发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之一。企业管理协同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审查企业管理协同机制设计及其运行,评价企业管理协同效应获得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对改善企业管理协同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以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获取为企业管理协同目标,重要的是识别协同机会,对管理协同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使企业子系统在演变及与其他子系统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关联放大效应,实现企业资源开发利用整体协同效应。由此,企业管理协同审计范围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各类管理机制等协同的静态审查,也包括对企业管理系统、子系统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能量交流适当性审查。

(一)企业管理协同机会识别审计

企业管理协同机制是开展协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协同机制审计能够评价企业是否合理确定表征企业管理宏观有序的序参量、管理机制运行有效性,其中重要的是识别协同机会识别和信息沟通审计。协同机会识别是发现企业运营管理中缺乏有序性,协调性、合作性不足的各子系统或要素,以采取相应协同管理措施,促使企业内部子系统或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有序运行,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协同机会识别是企业协同管理的关键步骤和前提。在开放的经营环境下,企业要不断根据变化的环境,识别协同机会,通过协同管理,获得持续的竞争和创新优势。协同机会识别审计目的是审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协同运作分析、协同机会评估制度,评价其有效性,并对企业协同机会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管理协同机会审计内容包括审查评价企业具有清晰的战略和经营目标,是否建立科学的战略实施机制,是否建立管理要素配合、流程衔接的信息收集和评估制度及其健全性、有效性;审查企业以协同为导向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战略管理、业务经营讨论分析会如联席会、部门际会等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审查评价企业是否根据经营环境变化、战略目标、经营管理风险等识别协同机会;审查评价企业针对潜在协同影响因素,特别是影响企业协作、导致业务管理运转不畅的因素信息收集、传递、报告、评价和决策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

(二)企业管理协同信息沟通审计

充分、有效地信息沟通能够及时传递决策信息,并能够使得企业员工清晰地理解、认同和接受协同管理主题,是协同管理顺利实施的保证。企业管理协同信息沟通协同的审计目标是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协同信息沟通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改善管理协同信息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管理协同信息沟通审计内容包括:审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多样化和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制度,是否建立有利于企业间管理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审查评价企业信息沟通机制是否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协调、匹配,以保障及时准确地沟通信息;审查企业战略、运营操作层面信息沟通制度及其与职能部门职责要求的匹配和协调性;评价管理协同所需采购、价格、销售、运输等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科学和有效性,是否存在阻碍信息传递的情形等。企业管理协同信息沟通审计还要审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危机或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制度。

(三)企业组织结构协同审计

企业组织机构是组织运转与功能实现的基础,是企业管理协同的执行主体。协同管理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利用,而且强调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协调整合,强调企业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调整。因此,动态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管理协同的基础条件之一。组织结构协同审计的目标是,审查评价组织结构设立的科学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管理制度流程之间的匹配、协调性,并对组织结构再造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结构协同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审查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以职能为中心,建立流程组织,在职责范围、权力分工、协作体系等方面与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是否相匹配、协调;审查评价组织结构职能层次、种类划分,部门、职务和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审查企业组织结构设置能否保证及时获取和反馈信息,以确保信息畅通和对业务运营进行有效监控;审查评价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战略目标需要相匹配,是否与企业规模、所处成长周期、技术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匹配适应。组织结构协同审计还要审查评价企业是否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地对组织结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和柔性化改造。

(四)业务运营管理协同审计

协同管理强调对管理制度、流程、程序的整合、协作,以使得管理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要包括:财务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营销协同、研发协同等。为达成企业协同目标,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从企业整体管理角度,形成管理子系统互补、关联的动态结构,并根据企业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及时地整合、协调和共享企业资源,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和创新优势。企业业务运营管理子系统协同,一方面是在纵向上与企业战略目标导向的竞争优势需求相匹配协调,另一方面是企业各项业务运营管理机制,如计划、决策、执行、反馈和监督机制之间横向上相互协调一致。企业业务运营管理协同审计目标是审查评价企业各业务管理子系统的协调和一致程度,评价企业财务、采购、营销、生产和技术研发协同机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分析制约企业运营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瓶颈因素,从而对改善企业财务、采购、营销、生产和技术研发协同管理提出意见建议。财务协同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精简高效的财务机构和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责权是否清晰明确、财务制度执行是否有效,评价企业是否具有管理协同相匹配的财务筹资、营运资金管理、筹资规模和运作能力。采购协同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企业采购业务管理机制和环节的协调性以及采购业务与企业战略、财务、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的匹配性;审查企业是否区分材料类型制订采购策略,评价采购策略与生产组织特征、库存管理、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等的匹配和一致程度;审查采购部门内部职员分工是否明确,职责是否分明,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否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及其运行;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制度,评价企业不同战略层次的供应商与战略匹配程度,评价订货响应时间和速度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程度等。营销协同的审计内容包括:审查评价企业营销资源界定是否清晰,采取的营销协同方式是否适当;审查企业是否与协同企业间共享营销资源、共同开展营销活动以及是否开展营销组织经验的交流沟通等,评价营销沟通、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合作的效率效果。企业生产协同的审计内容包括:审查评价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生产组织与企业战略是否匹配,生产要素与运营技能要素是否匹配协调;审查评价是否建立适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企业拥有与生产技术、设备相配套的技能素质。企业技术研发协同审计内容包括:审查评价企业是否有清晰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战略,技术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信息沟通、营销管理等是否匹配、协调;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与技术发展创新相协调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励机制,是否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扁平化、柔性组织结构;审查评价技术研发要素是否配置合理,管理能否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审查评价企业对市场技术创新需求的反应机制是否灵活迅速,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否顺畅、及时,是否存在响应时间过长反应速度较慢等现象。

(五)组织社会资本协同审计

企业组织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是企业组织社会资本,有助于成员共享知识和技术,促进合作行为。组织社会资本既是管理协同的产物,也是协同效应的状态,是协同管理顺利实现的经营管理环境基础。组织社会资本审计主要目的是审查评价企业是否采取相应制度措施以构建合作信任的环境氛围,评价企业环境氛围与其他管理要素的协调程度,从而对组织社会资本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审计内容包括对企业已经建立的文化、信任与合作氛围的审查评价。文化协同审计审查企业是否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业务单元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合作和协作文化;审查企业是否培育了重视个人自尊、权力、独特性和成长能力,尊重他人及其权利,关心他人并为他人服务关注共同利益等为特征的组织人道主义文化等;审查评价企业是否建立有鼓励雇员自愿做出角色外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制度及其有效性。公平感对于开发信任、尊重和互惠的高质量的工作关系至关重要,组织社会资本审计因此要审查评价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公平及员工的公平感程度。

协同通信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

一、引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计算机和网络将成为协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角,信息技术在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具有平台和支撑作用。以某类高职(如法律类)专业为体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协同教育机制,突破现有的专业教育技术平台的困境,为高职专业改革探求方向,为推动高校实现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建立新型专业奠定基础。

通过研究、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有利于形成高职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行业协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改革措施;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建立高职专业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与行业互动合作协同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构信息技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关系,以某类专业(如法律类专业)为案例,探索实现协同教育的方法(法律专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行业资源利用三者协同),为新的专业设置、建设、课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与操作参考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志文.转型与构建:网络教学变革的理论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09.

[2]盛永彬.高职类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置原则[J].广东教育,2009.

[3]刘树桥.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8.

[4]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J].科学出版社,2010.

[5]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6]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9.

[7]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高等职教,2013(16).

协同通信论文篇5

[摘 要]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从协同论视角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培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提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策略。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主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话闳衔畔⑺匮侵感畔⒅魈逶擞靡蜒Ч闹抖懒⒀罢摇⒒袢 ⒓庸ず屠眯畔治龊徒饩鍪导饰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匮切畔⒅魈逅弑傅男畔⒁馐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赖滤钩傻挠谢濉P畔⒁馐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谋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暮诵模恍畔⒌赖率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醯淖荚颉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1 协同学简介

3.1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1)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1)。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有限,关键是能够养成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同学之间引起讨论并引发教师的思考。通过这种探究知识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都必须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 结 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6] 方蓉. 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18.

协同通信论文篇6

1 科研信息化

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即e-Science(或译为“信息化的科研活动”)。E-Science一词由英国学者John Taylor提出,其意义被解释为“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中的全球性合作,以及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就是在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模式、科研环境,从而实现科学技术新的革命。

信息化科研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的具体体现。那么,在科研领域,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提供可共享的高性能计算资源,通过海量的数据存储技术提供分布式数据库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协同研究的虚拟环境支持(Sargent,2006)。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数据的模拟、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利用领域特定的研究工具,研究人员能够开展更具建设性的研究实践活动[1]。

2 在线协同研究概述

在线协同研究 在线协同研究主要是对其协同研究的环境进行了限定,是对传统研究环境的一种改善或拓展。本文将在线协同研究界定为:不同的研究者个体,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或选题,借助网络在线支持平台,利用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组织开展协同研究活动,使得传统的研究工作流程在网络在线平台中也得以实现,从而有效地促使研究者进行跨时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探讨,从而也有利于创设出良好的协同研究网络环境。

在线协同研究和线下协同研究 随着信息化科研的深入,网络在线协同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如何将信息化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然成为时下探讨热点。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正像网络在线协作学习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一样,网络在线协同科研也是试图通过利用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服务来改善和促进传统的线下科研环境和过程,而不是取代传统的科研方法。

在线协同研究与线下协同研究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线下协同研究活动包含确定研究选题、研究综述、现状调查、收集/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成果等过程,而网络在线协同研究活动则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资源的获取、数据处理分析、研究成果共享等操作过程更具可视化。虽然线下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相同,但是在研究活动的具体要素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组队方式、成员管理、成员交流、成员定位和研究成果等几个维度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1)从组队方式来看,研究人员的线下协同研究因时间、地域、专业学科的限制,所能选的成员范围比较窄,常常是由同专业方向、同门的师生组成,成员比较固定;而在线协同研究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实现跨地域、跨专业的成员组队方式,可选范围大,但是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研究活动的稳步推进。

2)从成员管理来看,一般线下协同研究活动是由研究导师带头牵起,导师为主要的上级管理者,参与的研究人员则负责执行、服从导师的安排;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由于是自发的因共同的研究兴趣组成,各成员间优势互补、平等协作,管理上也相对比较注重自由平等的氛围。

3)从成员交流上来看,传统的线下协同研究活动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主要是基于固定的时间、地点,采取面对面的一对多会议模式来进行,形式比较单一;网络在线协同研究活动中,各成员可选择的交流方式则更显多样化,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QQ、Email、论坛回帖等渠道进行,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成为线下协同研究活动交流方式的有力补充。

4)从成员定位上来看,受成员管理方式的影响,线下协同科研活动中的管理者往往承担着指导、监督、把控全局的职责,普通成员主要是作为任务执行者而存在;在线协同研究活动中的管理者则是负责协调、引导参与者研究活动进程,普通成员则可参与到研究活动各阶段进程方向的讨论制定,更具开放自主性。

5)从研究成果的共享上来看,线下协同研究活动更倾向于通过正规的会议期刊来学术研究成果,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延迟性;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中,可通过学术论坛、博客、工作空间等途径共享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当然也可通过正式会议期刊。

3 在线协同研究的国内外实践研究综述

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化科研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给科研领域带来的创新和挑战,相关网络在线协同科研的文献也在逐年增加,研究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视角对各学者近年来关于在线协同研究所做的相关实践研究工作进行简要概述。

在线协同研究环境构建的理论探源 理论指导实践,在线协同科研的关键是协同工作环境的创建以及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它的构建必然有其依据的理论基础原理,由于不同学科科研领域的多元需求,其在线协同研究环境的构建的理论支撑势必也是各有学科特色,然而就从学术交流、数据共享这块来看,不同领域的协同科研却又是异曲同工。归纳来讲,主要有如下理论。 1)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理论。通常从CSCW角度出发对协同研究设计、协同研究平台开发等方面进行应用。比如兰灵在《基于Web的CSCW系统:合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这篇论文中,将CSCW的群体工作理论、协同控制机制、共享应用和并发机制等应用到协同研究平台的建设。中山 大学的刘超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科研协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这篇论文中,在基于CSCW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数字校园中科研协作的一个模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科研工作(CSCWRW)模型,实现了用户管理模块、知识共享模块、协作沟通模块等数字化学习环境相关系统的集成。

2)知识管理理论。协同研究作为知识密集型活动,其研究实践就是一个知识共享、转化、创新的过程。如于书红在其《高校科研团队网上协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就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平台设计中,对显性和隐性知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流程。

3)信息架构学。信息架构学是关于信息环境设计及其过程管理的一门科学,对于信息化科研协同环境的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如刘军在其《e环境下高校合作研究平台设计与实现》一文中,将信息架构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设计者和研究者呈现了在面对环境时所应该遵循的思想,并给出在架构信息环境、系统和平台时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应该遵守的原则,同时也对设计者(架构师)提出技能要求和工作要求。

4)系统理论。将在线协同研究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网络研究资源的随机性、广泛性,更体现在由研究者、研究团队或课题组及其之间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构成。

在线协同研究团队建立和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在线协同研究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研究团队管理方式、团队研究任务分配、团队知识共享以及共享途径的选择、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团队成员参与的激励机制、归属感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团队组织形式,合作与共享是其存在的根本(Zakaria,2004)。协作与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依赖于有效的团队领导(Mann,2005)、成员间的互信互惠关系以及冲突的有效管理(Zakaria,2004)。为此,需要建立协作研究团队的目标、规则,利用技术协商进行问题解决与冲突管理,以及互相学习等(Zakaria,2004),如我国学者王琛将Twitter技术应用于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

对于基于项目的在线协同研究团队,其主要影响因素归为项目管理者的权力、经费机制、项目目标、系统的相互依存性、组织结构方式及过程方式、沟通工具等(Gassman &Zedtwitz,2003),且更依存于研究团队的形成、发展与成熟的IDEAL模型(Rad&Levin,2003),如Kratzer等对团队成员组成方式、通讯方式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Kratzer等,2006)[2]。在线协同研究中,团队沟通的社交真实感会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具满足感,从而能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协作(殷秀兰,2010)。

上述这些研究,综合起来已经系统地分析了在线协同研究团队建立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制约因素的影响分析,但是同时从这些研究现状也可以发现,对于如何促进研究团队协同过程中的有效合作,尚缺乏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这也将是本研究努力探讨的一个方向。

在线协同研究的技术架构、工具和平台支持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关于在线协同科研的实践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学者更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技术架构、工具和平台的开发。目前针对支持在线协同研究的相关技术和应用研究可归纳如下。

1)在线协同研究平台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Duckling技术、CNGrid技术、P2P计算技术、XWiki技术、VMWARE虚拟管理和云计算技术等。例如:有虚拟知识创造系统架构(Bieber等,2002)、多的虚拟团队支持系统、知识共享的支持技术、支持协同研究的虚拟环境资源查询系统(Ackland&Shorish,2007;Anderson & Carlson,2006;

Maybury等,2001)[2];面向云服务的科研在线平台(于建军、狄焰亮等,2011)、中国国家网格(CNGrid)的科研协同平台(马永征、孙鹏,2010)。

2)在线协同研究过程支持工具,包括研究资源获取的信息门户,搜索引擎,研究数据集成、共享、统计分析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文献组织工具等。例如:Google Scholar、Citeseer、Scopus等开放式的学术资源检索工具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arXiv、DOAJ、PLoS等开放获取期刊和机构库平台,是发表和获取学术成果的多样化途径;Zotero、Mendeley和Endnote等文献组织工具以及Connotea、CiteUlike等社会标签工具的使用,成为学术资源分类和共享的新模式[3]。

3)在线协同研究功能支持平台,主要是基于不同学科领域科研需求而开发功能各异的、极具专业学科特色的协同研究平台用于支持研究共同体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例如:会议活动的科研协同云平台(郑依华等,2011)、卫生政策研究的协同科研系统(安新颖等,2013)、计算机化学研究的网格科研协同平台(张瑞生等,2007)、基于工作流的科研协同平台(陈丹等,20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在线协同研究支持环境的建设,无论是从基于各种新兴技术的架构,还是社会性软件工具的支持上,或是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协同研究平台的开发,都对本研究后续平台设计理念的形成和总体架构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具体分析现状来看,各类在线协同研究平  台的“信息技术气息”过浓,然而实践表明,要实现“信息技术所强化的研究”,除了信息技术这一个变量以外,可靠的协同合作分享机制更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较为欠缺的。

参考文献

.Common wealth of Australia,2006.

[2]顾小清,查冲平.信息化协同科研机制及其使能技术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9-14.

[3]赵康.数字化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J].科技传播,2014(2).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5]刘超.数字化校园中的科研协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中山大学,2010.

协同通信论文篇7

关键词:协同设计; 船舶; AutoCAD; SVG

中图分类号:U662.2; TP391.72

文献标志码: A

Collaborative ship design based on AutoCAD DU Song,LIN Yan,CHEN Ming,JI Zhuoshang

(Ship CAD Eng. Center,Dalian Univ. of Tech.,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hip design,the working model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for ship is studied based on AutoCAD which is the most usual platform for ship design. A cooperative ship design system is developed by using mixed sharing mode. Among the cooperative groups,the strong-link and weak-link ensure the real-tim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The remote cooperative design of ship product drawing is implemented. The design methods can shorten ship design cycle and reduce cost effectively.

Key words:collaborative design; ship; AutoCAD;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0 引 言

船舶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身份、不同地区的技术人员同时对某张图纸进行讨论和修改,为了讨论设计结果常常是通过网络或者邮件的形式发送图纸和相关设计信息,有时甚至需要到达同一地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增加设计成本,还会拖延设计周期.

由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1,2]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各个成员围绕1个设计项目,各自承担部分设计任务,并行交互地进行设计工作,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方案的设计方法.协同设计作为1种行之有效的产品设计工作模式,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经从理论框架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由于船舶设计的复杂性,当前Tribon M2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船、机、电、货物系统的协同设计[3],而在船舶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实施协同设计工作还没有成熟的软件系统支持.

本文以船舶设计过程中最为常用的AutoCAD工程设计软件为主要交互平台,设计开发采用XML技术、ObjectARX和套接字技术实现多个协同设计者对同一张图纸的远程分布式设计,并采用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技术提供图纸的实时Web.以XML文件为数据存储格式,在环形结构中使用强连接(S-link)和弱连接(W-link)的手段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1 实时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框架

船舶产品协同设计是以设计组织者为主体,联系和控制设计参与成员,共同完成某个产品设计的协同过程.群体协作采用图形桌面会议模型,成员们围绕1个共同的设计图纸进行讨论、交换信息、相互协商、达成共识、作出决定,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设计成员以动态联盟的方式形成协同工作组,对船舶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者可随时动态加入和退出联盟.

1.1 网络组织结构

系统的逻辑网络体系结构形式为混合共享方式,综合集中式和分布式2种结构的优点,开放性和通用性较好,既能保证良好的数据一致性,也能减轻网络负担且便于异构平台的连接.系统网络组织结构模型见图1.

图 1 网络结构

发起人以主席身份建立协同工作组应用服务CoServer,远程拥有AutoCAD软件平台的产品设计师或专家在本地启动CoClient服务,在CoServer端注册,CoServer批准后建立连接.CoClient的连接方式采用环形结构参与设计图纸的修改和讨论.对于没有AutoCAD的专家成员可以通过本机浏览器远程实时浏览CoServer端的SVG格式的设计图纸,了解协同过程中产品的修改情况,并提出意见.

1.2 协同设计系统模块

协同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模块、协同管理控制模块、事件响应器、编码器、解码器、通信模块、数据校验模块、Web模块和CAD显示模块.其中,协同管理控制和Web功能在主席端实现.图2为系统的通信机制.

图 2 系统通信机制

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用户信息数据和操作记录.系统通过事件响应器对图纸操作的设计事件进行监控和管理,采用XML文档保存设计数据和协作组内部的事件信息.编码器对图形数据和消息数据编码,使用Microsoft MSXML分析器生成XML文档DOM树,方便数据的管理和SVG图形文件的生成.网络环境中的各实时协同设计参与者通过Socket控件和ObjectARX提供的事件响应器,实时监测协作组内部事件并作出响应.

1.3 主席端工作模式

主席端的CoServer拥有控制图纸的最大权限,可以赋予CoClient修改图纸的权利.在某个时刻,最多只存在1个拥有数据资源修改权的设计者,拥有该权限的CoClient或CoServer的设计图形数据才可以向网内传输,其他人对设计的改动并不能让别人感知.CoServer端套接字包括4个线程:(1)监听用户加入请求;(2)监听发送过来的图形设计数据;(3)向所有设计者发送W-link数据;(4)向First CoClient发送S-link数据.

1.4 设计图纸的Web

基于Web技术进行AutoCAD产品图纸数据管理[4],借助Internet的交互式网页技术,CoServer动态创建SVG格式的设计图纸,可以实时提供当前的设计图纸给客户端进行浏览,实现基于Web的可视化共享.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SVG技术

SVG是由W3C组织开发的矢量图形标准,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1个应用.[5]它主要面向网络应用,具有灵活、可扩展、交互性强、可重用性、可伸缩性等特点.SVG图形作为矢量图形,可以任意放大而不会失真,这对于船舶结构布置描述是有意义的.图3为某钻井平台总布置设计图的SVG表达.

图 3 某钻井平台总布置设计图

2.2 数据信息传输

由于目前大多数网络环境不能够提供对IP多播的完全支持,为解决网络带宽有限问题,确保协同设计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采用带有S-link和 W-link 2种数据传输规则的混合式数据共享模式.

S-Link:在2台工作站之间,接收发送所有设计过程中包括初始和实时修改的图形数据和控制信息,这种连接形式实时交互能力最强.W-Link:在2台工作站之间传输少量数据,这种连接只接收和发送少量控制信息和设计图元数据的头信息,实现对协作组任务的管理和数据一致性的维护.

综上所述,服务器无须发送所有数据给每个客户端,数据的分发任务将由所有客户机共同承担,避免传统C/S模式下数据集中于服务器进而造成服务器负担过重的现象.同时,由服务器和各客户端用W-link管理会议进程,保证整个协同设计的稳定性.

2.3 事件响应器

为建立CSCD系统的WYSIWIS环境,支持各协作者协同设计时的相互感知,在图元对象发生变化时,有选择地传递设计修改信息给所有设计成员.[6]通过派生ObjectARX提供的数据库反应器类AcdDatabaseReactor,实时监听AutoCAD图形数据库中所发生的事件(如实体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以此取得协同过程中改变的实体信息.根据事件类型对其进行消息编码,修改图形数据文档并记录事件,以点对点单播(Unicast)传输方式向下个远程节点发送数据信息.在接收端开启监听线程,实时接收数据信息,通过验证模块后进行解码,将事件信息加入到日志,修改当前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并刷新显示,完成事件的同步.

2.4 权限管理

CoServer通过W-link对工作组中数据对象进行一致性检查和并发控制.在系统中定义共享锁 CO_SHARELOCK 和排斥锁CO_EXCLUDELOCK来控制协作者之间的操作,通过控制共享对象的修改和访问句柄,在某一段时间内授予唯一用户修改共享对象的权利,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5 后来者问题

主席端的CoServer批准接收到的加入请求后将消息分发到每个CoClient,First CoClient和Last CoClient 重新设置与后来者的连接状态,使之成为兄弟节点,然后设置后来者客户端的应用状态,最后将各自状态信息发送给主席,请求者完成加入,主席通过W-link方式刷新所有CoClient的控制和并发信息,兄节点给后来者发送完整的图形数据信息,完成后来者的应用状态同步.

2.6 数据管理

协同交互设计需要记录整个协同过程.系统中采用XML文档的方式记录船舶设计图纸协同操作的图元、修改时间、操作者等信息和所有协同工作者的信息.这种方式具有完整性、可扩展性和可再现性,并具有结构紧凑、系统开支小的特点.

船舶产品设计图纸比较复杂,为更好地保证所有协作者CAD文档对象数据的一致性,CoServer对CAD中所有实体对象进行编号,每个CoClient通过1个结构体存储这个全局ID和空间中实体对象的实际句柄,使得各个协作人员的数据保持关联.在系统中增加对数据修改的记录功能,设置专门的列表详细列出修改过的图元信息,使之能够选中并以高亮的方式展现给设计者,尽可能实现协同操作过程的可再现功能,在图形元素较多时,能够方便地找到所讨论的图元位置.

3 实时协同设计典型工作过程

3.1 协同设计工作组建立过程

协同设计工作组组建时序图见图4.

图 4 协同设计工作组组建时序图

主席端启动CoServer服务,准备接收加入请求,远程客户端启动CoClient服务,向CoServer提出加入协同组请求,CoServer批准后建立连接. CoServer 按照先后顺序初始化clientlist,安排各个客户端的兄弟关系;再与第1个CoClient建立S-link,与所有CoClient建立W-link;给每个参与者传递网络用户信息,在客户端存储并可见,使得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设计讨论.初始化数据发送完成后,所有CoClient反馈确认信息,主席确认网络建立无误后,开始设计图形数据的发送,工作组组建完成.

3.2 初始化图形数据发送

CoServer通过W-link向所有参与者发送设计图纸的控制信息,并向First CoClient发送设计图纸当前所有图元数据.First CoClient在接收的同时,开始向兄弟节点发送数据.CoClient在接收到结束符后,检验接收数据与头数据的一致性.CoClient接收数据验证无误后进行解析,随后加入到CAD工作区显示,同时将数据和UniformID以字符串的形式存于XML文档中.发送完毕后,各个客户端使用zoom all命令,使这一时刻所有人的界面相同,完成图形数据的初始化(见图5).

3.3 实时修改的图形数据发送

每个实时协同用户都可以拥有这个限制功能,通过反应器模块感知图形数据的变动,有选择地进行发送.发送模式分为2种:一种是实时数据传输,实现每1处的修改都能同时在其他协同者端显示;另一种是增量数据传输,数据控制者在进行部分修改后,将修改数据批量传递给协同工作者.

4 结 论

船舶协同设计系统在协同开发环境中采用C/S和B/S混合式网络体系构成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基于AutoCAD平台的实时协同设计的信息共享和并发控制.在CAD协同设计过程中,用户之间的交流也相当重要,配合当前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多个协同工作用户间包括语音、视频、文本交流等辅助交流支持功能.

本文主要研究船舶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多用户界面、并发控制、一致性检查、访问控制、记录管理等关键技术,但诸如版本管理、任务规划和冲突消解等关键技术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尚需进一步 完善.

参考文献:

[1] 童秉枢. 现代CAD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史美林,向勇,杨光信.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理论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乔珊,应文烨,何刚. 舰船数字化设计应用研究[J]. 中国舰船研究,2007(4):20-25.

[4] 邹红艳,来可伟. 基于Web面向AutoCAD图纸管理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J]. 计算机辅助工程,2003,12(3):45-50.

协同通信论文篇8

Winsborough等[1]提出的自动信任协商(Automated Trust Negotiation, ATN),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中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自动信任协商是通过资源访问者和资源拥有者利用证书、访问策略的互相披露,从而为处于不同安全域之间的主体建立信任,来达到交换资源的目的。它与传统的访问控制差异较大,普通的访问控制对于不同的安全域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而自动信任协商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而被提出的。传统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对敏感信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默认访问控制策略有效,而实际应用中会出现无效的访问控制策略[2],因此,对敏感信息保护和访问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校验成为ATN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

自动信任协商中,敏感信息的保护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对资源内容敏感的保护、对资源拥有敏感的保护和对信息在非安全物理信道中传输时的保护[3]。目前尚未有无一种自动信任协商模型能够比较完善地同时对这3类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此外,敏感信息保护模型协商效率和成功率较低,原因是存在无效的访问控制策略,因此,如何能够在保证较高协商效率和成功率的同时又能保护敏感信息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基于交错螺旋矩阵加密(Interleaved Spiral Matrix Encryption, ISME)算法,对资源内容敏感和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传输进行保护,并应用策略与证书相分离的思想对资源拥有敏感进行保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协商效率和成功率,提出了01图策略校验算法,减少访问控制策略中无效策略的数量。

1 相关研究

本章首先综述国内外敏感信息保护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从资源内容敏感信息保护,资源的拥有敏感信息保护和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传输这三方面进行描述。

对于资源内容敏感信息保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案,以下几类是其中典型代表。UniPro模式是Yu等[4]提出的一种应用在ATN中对资源(敏感证书与访问控制策略)进行保护的统一模式。UniPro是在传统的自动信任协商研究的基础上,把策略看成最优先保护的资源,应用与保护资源相同的方法对策略进行保护,同时还可以对策略的暴露进行细粒度控制,明确区分了策略披露和策略满足这两个概念。雷建云等[5]提出一种基于信任向量的敏感信息保护方案。此方案通过信任评估,可以做到有选择性地暴露证书中的敏感属性。策略图这一概念是由Seamons等[6]提出的,目的是对访问控制策略中的敏感信息进行保护。策略图是一个有向无环图,资源R为其最终节点,其他节点由保护资源R的访问控制策略组成。优点是可逐步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披露;缺点是未涉及到证书中敏感信息的保护,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资源拥有信息敏感与资源内容敏感一样也是研究的热点。对这一类的敏感信息保护,国内外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方案。Seamons等提出了完善的隐私保护模型,主要是通过协商双方互相学习来建立信任,协商中不交换访问控制策略和证书。但是本文对相互学习的描述并不清楚,而且对ATN的协商机制改动过大。

对非安全物理信道中的敏感信息保护,现在研究的还比较少。典型代表有李健利等[12]提出的基于魔方算法的自动信任协商方案,该方案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对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此方案的优点是可实现信息高速传输且不暴露证书和资源信息,但不足是没有考虑到对属性的内容敏感和拥有敏感的保护。

针对以上敏感信息保护方案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交错螺旋矩阵加密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采用交错螺旋矩阵加密算法对敏感信息进行保护,同时针对该模型改进了传统的协商规则和协商协议。提出了01图访问控制策略校验算法来提高系统的协商效率和成功率。

2 交错螺旋矩阵算法设计

本章基于螺旋矩阵加密算法[13]提出了一种加密效率更高、安全性能更好的交错螺旋矩阵加密(ISME)算法,来对自动信任协商中的证书和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加密,生成的密文变换序列,可以使协商双方外其他第三方均不能截获证书和策略中的内容。

这里介绍双螺旋矩阵。以四阶矩阵为例,传统的螺旋矩阵如图1所示,是一个称螺旋状态的矩阵,它的数字由第一行开始到右边不断变大,向下变大,向左变大,向上变大,如此循环。双螺旋矩阵如2所示,它与传统的螺旋矩阵不同,它的数位是分奇数位和偶数位,所有的奇数位构成一个螺旋矩阵,同理所有的偶数位也构成一个螺旋矩阵。双螺旋矩阵与传统的螺旋矩阵相比拥有更强的灵活性,规律更加地隐蔽,密钥相对传统螺旋矩阵加密也更长;同时奇偶双螺旋,不必遵循传统螺旋矩阵数字的变化规律,数字通过奇数和偶数分别制定变换顺序如图2所示,在不造成奇偶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在矩阵的最外层四个角选取任意的起点。

2.1 ISME加密算法

本节对双螺旋矩阵加密算法进行具体的描述,解密算法为其逆过程这里不再描述,加密过程如下。

输入:访问控制策略(Access Control Policy, ACP)或证书中敏感属性(Certification Letter Sensitive Attributes, CLSA)。

输出:访问控制策略密 文序列(ACiphertext_Seq)或证书中敏感属性密文序列(RCiphertext_Seq)。

步骤1 把ACP或CLSA转换为一串长度有限的二进制数。

步骤2 把二进制数分成长度为(4×n)2如4/16/64…,n的取值为1/2,1,2,…。首先b1=x1*y1,x1是二进制长度划分的块数,y1是块的长度,长度取值为(4×n)2,如式(1): b=∑mi=1bi≤∑mi=1(xi*yi); i∈(4×n)2, n=1/2,1,2,…(1)

步骤3 分割好的二进制串按密钥中的z(一个六位的二进制数)安排从二进制的最高有效位(Most Significant Bit, MSB)到最低有效位(Least Significant Bit, LSB)进行排列。

步骤4 把(4×n)2的矩阵分割成2×2的矩阵,位数不够的补零,并按列读出。

步骤5 把读出的二进制数按读出先后顺序排好,生成密文。

2.2 算法密钥设计

对于一个对称加密算法,密钥的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ISME中密钥是一系列的三元组(xi,yi,zi),xi、yi决定如何把二进制数划分成矩阵,yi表示矩阵的容量,xi表示这样大小的矩阵个数,其关系必须满足式(1),公式中,b表示明文的大小。zi是一个6位的二进制数,如表1所示,它的选择要注意奇偶选择起点的互斥性,左上角与右下角互斥,右上角与左下角互斥。

3 ISMATN模型基本概念

ISMATN(Automated Trust Negotiation based on Interleaved Spiral Matrix EncryptionInterleaved Spiral Matrix Automated Trust Negotiation)是一个基于交错螺旋矩阵加密算法的ATN协商模型,它可以对敏感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该模型的主要组件有访问控制策略库(Access Control Base, ACB)、策略迁移器(Strategy Transfer Device, STD)、策略校验器(Strategy Validator, SV)、证书库(Certificate Repository, CR)和加解密器(Encryption/Decryption Device, E/DD),并且ISMATN模型有自己的访问控制策略格式和证书格式。

DHMATN模型的协商过程如图43所示,在协商开始时,双方开始披露各自的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中可能隐性的包含敏感信息,因此包含敏感信息的访问控制策略进入到策略迁移器(STD),进行策略迁移。迁移后的策略由于是新生成的策略,就必须验证这一策略的有效性,若没有通过则需重新进行迁移,这样保证访问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使协商更好地进行。验证后的策略进入到加解密器(E/DD),生成访问控制策略密文序列进行交换,满足后双方披露证书,证书直接进入E/DD,生成资源密文序列,进行交换直到协商成功。

3.1 访问控制策略格及证书格式

这里设计了一种新的访问控制策略格式,其式如下:acp=(holder):(recipient):(item):(op):(value):(notBefore):(notAfter)其中:holder是指策略的持有者,即资源持有方;recipient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策略的接受者;item是属性项;op指操作符如:op∈{<,>,≤,≥,∈,,,,,,=,≠};value是属性值用来判断数字证书的属性值是否符合要求;notBefore和notAfter表示是策略的有效期,其结构如图34所示。

ISMATN的证书中每个属性都被加密,并且根据属性敏感度的不同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加密密钥,因此,证书格式为“主体+属性+属性密钥标志位”,属性密钥标志位附加在证书的扩展项中。flag作为属性密钥标志位记录了此密钥能够解密哪些敏感属性。

3.2 ISMATN描述

ISMATN与传统的协商模型不同,增加了策略校验器、策略迁移器以及加解密器,其模型如图43所示。

3.4 ISMATN协商协议及应用

本节通过一个场景实例来具体地阐述ISMATN的协商协议和实际中如何对敏感信息进行保护。

例如 某保密组织(Security Organization, SO)中资料室的开放只针对SO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保密室的主管,普通的组织成员需要时必须向组织申请。其他非组织成员必须满足与SO是项目合作关系并且得到保密室主管授权,以及是SO主负责的项目,这3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才可以对保密室的资料进行查阅。

3)策略披露阶段。

此阶段会涉及到对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的保护和资源的拥有敏感信息保护。

首先,资源请求方Sam发出请求ACiphertext_Seq=DPe(key2,〈SO,Prequest〉),服务方SO收到访问控制策略密文序列对其进行解密,Prequest=DPD(key2,ACiphertext_Sequence),服务方根据Sam的请求披露自己的访问控制策略P8,ACiphertext_Seq=DPe(key2,〈Sam,P8〉),Sam收到后解密P8=DPD(key2,ACiphertext_Seq),解密后的内容是要求Sam披露T3和T4,但是T3和T4是敏感证书,而且保护证书T3的P3中有属性拥有敏感信息需要系统对这一敏感信息进行保护。

P3的内容是:Sam属于某保密组织SO的成员,拥有SO为其颁发的证书T3,如果只是拟定T3的访问策略P3,其他方在向Sam请求T3时,Sam披露策略P3或不响应时都会使其他方知道Sam是否拥有T3,因此,需要把T3的访问控制策略迁移到证书T6,生成新的访问控制策略P6。凡是新生成的策略都要进行策略的有效性验证,合格后Sam披露P6∧P4,ACiphertext_Seq=DPe(key2,〈SO,P6∧P4〉)。SO解密P6∧P4=DPD(key2,ACiphertext_Seq),P6∧P4的内容是要求对方披露证书T2和T7,此时的T2和T7是非敏感的,双方开始交换证书,策略交换阶段结束。

综上所述,此阶段通过对策略的加解密,有效地保护了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保护,并且在涉及到属性拥有敏感信息时,应用策略迁移理论,对其进行保护。

4)证书交换阶段。

此阶段双方开始证书交换,本阶段同上阶段一样,全部证书交换都采用了加密,保护了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的传输,同时,应用了二次加密机制,对资源的内容敏感进行了有效保护,具体过程如下。

SO根据P6∧P4披露其证书T2和T7,由于T2中包含有对协商方Sam的敏感信息,因此T2证书需要进行二次加密,对其中的“年龄”和“职务”使用不同的密钥加密,根据协商方提供的策略来判断证书中那些属性是不敏感的,从而确定 key1。

二次加密后的序列为:RCiphertext_Seq=DPe(key2,〈DPe(key1,T2),key1〉)。T7中不包含对Sam的敏感信息直接加密即:RCiphertext_Seq=DPe(key2,T7)。Sam收到证书后,进行解密T7=DPD(RCiphertext_Seq),T2比较复杂要由里向外逐次解密,T2=DPD(key1,DPD(key2,RCiphertext_Seq))。这里由于key1只是对敏感信息“职务”加密而“年龄”是由其他密钥进行保护,因此协商方是无法解密“年龄”这个敏感属性。后面的证书交换按照策略披露序列倒序进行,直到协商成功,其中涉及的证书加密过程同上。

通过上述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应用实例可知,本模型利用了加密,保护了证书中的内容敏感信息以及不安全物理信道中信息的传输,其中保护内容敏感信息还应用到了二次加密机制。利用策略迁移器,保护了访问控制策略中拥有属性敏感。由此可知,ISMATN模型可以有效地对三类敏感信息进行保护。

4 01图策略校验算法

本章具体对ISMATN模型中策略校验器的内置算法01图策略校验算法进行描述。首先,说明出现无效访问控制策略的原因;随后,给出对访问控制策略的分类,提出01图策略校验算法;最后,对本文算法进行可靠性完备性证明。

4.1 策略的分类

在自动信任协商系统中,造成出现无效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职能互斥导致的无效策略;

2)策略语言的局限性;

3)策略描述不当导致策略无效;

4)内容冲突导致无效策略。

以下是策略具体分类。

4.2 01图策略校验算法

01图策略校验算法,是通过6个策略基本分解规则,对一条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分解。基本分解规则如图6所示,图中起始节点为要校验的复合策略,每条边上的值是对其头节点的赋值,终节点是复合策略的真值假设。真值假设是决定策略图如何构成的最初步骤。校验时对策略先假设T没矛盾再假设F,若都无矛盾则为有效策略。如果T有矛盾则为矛盾策略,F有矛盾则为永真策略。

步骤2 对复合策略进行真值假设,例如假设策略T(p1∧p2)或F(p1∧p2)。

步骤3 应用6种分解规则对P复合进行策略分解,使之构成一个01图。

步骤4 对构造好的01图的每一条路径进行遍历,检测路径中是否存在矛盾。

步骤5 对结果进行判断,如果赋值T或F都不存在矛盾路径且在赋值T时不存在赋值全为假的情况,则为有效策略。如果赋值F,所有路径都存在矛盾则为永真策略;如果赋值T,所有路径都存在矛盾则为矛盾策略。

4.3 策略校验算法可靠完备性证明

为证明算法的可靠完备性,这里首先证明一个引理,其内容和证明过程如下。

引理1 设01策略图G, f是与到最后的终点相一致的赋值,则存在一条路径S,对这条路径上所有的元策略进行赋值的结果与f是一致的。

证明 应用数学归纳法,首先,通过假设可知f是与最后的终点相一致的赋值,例如F(p1∨p2),则f(p1)=0且f(p2)=0,一定与01图中的一条路径相一致。现假设图Gn中的路径Sn,Sn路径上的值与f是相一致的。如果图Gn+1是由图Gn扩展而来,而路径Sn暂不扩展,令Sn+1=Sn。如果现在扩展Gn到Gn+1,则路径Sn中要在图的最后增加一个节点和一条赋真值的边R,由归纳假设可知新增的边R的值与f是一致的,因此,可知f必与Sn中的路径扩展相一致,即Sn+1。

定理1 矛盾策略可靠性。证明如果策略P是矛盾策略,即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T(P))构成的01策略图最后到达终点的所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路径,那么命题P是永假的。

证明 应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假设命题P不是永假。又根据题设,策略P的真值假设为T(P),且存在一组指派f,使命题P赋值为T。以下两种情况下称命题指派f与策略P的真值假设相一致,如T(P)则f(P)=1,或者F(P)则f(P)=0。根据引理1可知,一组指派赋给P,若P是图的起点,那么这组指派必与这图中的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条路径上的所有元策略赋值相一致,然而遍历图可知并不存在满足这种条件的路径(因为每条路径都会存在Pi=0且Pi=1这种矛盾的情况),因此,T(P)不可能通过分解规则构成一个完整的01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定理2 矛盾策略完备性。证明如果命题P是永假,那么策略P是矛盾策略,即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T(P))构成的01策略图最后到达终点的所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路径。

证明 已知命题P是永假,则对每个赋值f, f(P)=0。假设已经通过分解规则构建了一个01图G。如果G存在一条非矛盾的路径S,由引理1可知一个赋值f与这条路径上的元策略赋值一致,因此也就与T(P)相一致,这就得出一个指派使得f(P)=1,这与P是永假相矛盾,因此,策略P是矛盾策略,即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T(P))构成的01策略图最后到达终点的所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路径。 定理3 永真策略可靠性。证明如果策略P是永真策略,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F(P))构成的01策略图到达终点的所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的,则命题P是永真的。

证明 用反证法,假设命题P不是永真,根据题设策略P的真值假设为F(P),且存在一组指派f,使命题P的赋值为F。根据引理1中的叙述可知,一组对P的指派,如果以P为图的起点,那么图中一定存在一条路径,其边对元策略的赋值与这组指派相一致。但是通过遍历图可知并不存在一条这样的路径,每条路径中都存在Pi=0且Pi=1这种情形,因此F(P)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01图,假设不成立。

定理4 永真策略完备性。证明如果命题P是永真的,那么策略P是永真策略,即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F(P))构成的01策略图到达终点的所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的。

证明 已知命题P是永真,则对于其所有的指派f, f(P)=1。假设已经应用分解规则构成了一个01图G。若G中存在一条非矛盾的路径S,由引理1可知会存在一个f和P中的所有元策略一致,即和F(P)相一致,这样可得出一个赋值使得f(P)=0,这与P是永真矛盾,因此,策略P是永真策略,即以策略P为起点(真值假设F(P))构成的01策略图到达终点的所 有可达路径都是矛盾的。

5 仿真和分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实验对ISMATN模型的各项协商指标进行验证。主要是通过ISMATN与传统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进行对比实验体现本模型在安全方面的优势。

本模型的实验仿真平台应用了Trust Builder2这款自动信任协商的开源软件。数据绘图部分采用Matlab2012处理。

5.1 ISMATN与传统信任协商模型对比

此次实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验是把ISMATN与传统的信任模型作对比,除了协商的成功率和效率这两个系统指标外,也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对比,一个协商系统的安全性好坏主要从其在协商时暴露的敏感信息条数决定的。

为方便统计,本实验规定协商双方的证书库中的证书都为20个,访问控制策略库中的策略数也规定为100,做10次实验每次50次协商,矛盾策略是3%的增加,永真策略不予考虑。

图10可知当矛盾策略不存在时,ISMATN模型的协商成功率提高不明显,但随着矛盾策略在访问控制策略库中不断增加,两者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原因是策略变得复杂,对两模型的协商成功率都有影响。但是ISMATN模型虽有下降却仍保持较高协商成功率,而传统模型受影响较大。ISMATN模型利用式(2)可知平均协商成功率为0.822,而传统信任协商模型的平均协商成功率为0.675,提高了21.7%。

其中:Si是第i次协商成功率,n是协商总次数,是平均协商成功率;Ei是第i次的协商效率,n是协商总次数,是平均协商效率。

从图11中可以看到在矛盾策略不存在时传统的自动信任协商的协商效率明显高于ISMATN,原因是传统自动信任协商中证书内容都是用明文进行传输,并不涉及加密,而ISMATN要对敏感信进行加密。然而,随着矛盾策略数量增加,协商时间升高协商效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无效策略导致的证书死锁和回环策略依赖造成证书交换的死循环。反观ISMATN通过策略校验,去除了无效策略保持了较高效率,虽然在检测访问控制策略时会花费时间,但每次协商所涉及策略较少,因此,要比协商失败省时间。ISMATN模型利用式(3)可知平均协商时间为6.61s,传统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平均协商时间为6.86s,提高了3.6%。

系统的安全性是否好主要是由协商中敏感信息披露的数量来决定的。协商中敏感信息披露得越多其系统的安全性被认为是越低下。如图12所示是20次信任协商中两个模型的敏感信息披露情况。传统的信任协商模型因为缺乏敏感信息保护机制,证书交换中披露的敏感信息较多,特别是在协商失败的情况下,敏感信息保护不足为系统带来的危害更大;而ISMATN则因为拥有比较完善的敏感信息保护机制,因此在20次信任协商中敏感信息的披露较传统协商平均减少了15.2条。

6 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自动信任协商中敏感信息保护及访问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为了保护敏感信息本文提出了ISMATN协商模型,其能够在3种情况下有效地对敏感信息进行保护,分别是非安全物理信道中敏感信息传输的保护、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源内容敏感的保护和资源拥有敏感的保护,同时为了提高ISMATN模型的协商成功率和效率,在ISMATN中引入了策略校验器。策略校验器的内置算法是本文提出的01图策略校验算法,此策略校验算法可以对无效策略进行检测,减少访问控制策略库中无效策略数量,提高协商效率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