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7:38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一体化模块教学 汽车维修 教学改革

汽车工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求毕业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理论与实践异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下的毕业生必然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

一、汽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提出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了1亿辆。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巨大的专业,要使技工院校毕业的汽修人员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笔者觉得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占主导作用,下面笔者就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使用的仍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是高校教学模式的翻版。毕竟技校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听懂,相反会觉得反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结果是技工院校的教学陷入了一个学生怕学厌学、教师怕教厌教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上课的方式太枯燥了,本来绝大多数职校生都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大,加上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就不难想象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技工院校课堂教学的较好模式。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异步进行的,沿袭的方法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实践时学生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实训效果就大打折扣。这里所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模块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实训车间即是课堂,课堂即是实训车间,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即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

二、汽修专业课程教学的几个模块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可以更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汽车基础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英语、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汽车的认知拆装实训。

2.汽车必修模块

本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模块、汽车底盘模块、电气设备模块、汽车空调技术模块、汽车故障检测模块和汽车拆装技能训练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为几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在底盘模块中分四大系统的课题,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3.汽车选修模块

本模块可以开设的课程有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汽车涂装技术、汽车保险与评估、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本模块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课,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其了解现代汽车市场的动向,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

除此之外,汽车考证训练也是技工院校必须开展的模块,我们学生毕业后是直接进入企业的,一个汽车维修等级证书是学生就业时的一个很好的敲门砖。

总之,技工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创新,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实操动手能力。只有转变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徐继存,徐文彬.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志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安置

中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中职院校主要是负责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企业是负责接受技能型人才,两者的关系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现实中企业和中职院校之间常常会在就业衔接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现状问题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从而浅谈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安置的方法和策略。

一、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现状问题

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汽车的发展是由这些机械装置向机电结合装置转变,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必须尽快掌握电子维修技术、更新维修理念、改变维修方式,以便适应企业的维修岗位。在现实中,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影响,往往导致学校、整车制造、售后服务三者严重脱节。教育严重滞后于维修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求贤若渴,但引进毕业生后却不对路、不实用,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学校为毕业生就业一筹莫展,培养的毕业生学非所用,学识陈旧,就业率低。由于汽车维修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对于其它其他企业而言不是很强,其提供的薪酬待遇不尽人意。当然,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同时具备汽车维修行业的基础素质和专业操作技能两项能力,对于汽车维修服务行业而言至关重要,其能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但是在职位晋升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分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便以专项培养汽车维修技术性人才

(一)必须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用人方面,一直都遵循得才所用原则,运用人才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便于减轻工资负担和成本支出。对于操作性强的基础工作,企业一般选用能够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对于汽车维修而言,实际维修占据着主要地位,实际操作最熟练的员工能够很快地缩短维修时间,帮助企业节省另外聘请维修人员,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人员的学历要求不追求过高非常适合中职院校的毕业生胜任,以避免与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层次重叠,更加容易管理。对于汽车维修部门的基层管理的人才,企业不会过于强调学历,但是有一定的学历要求,要求这类人才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考虑从业资历、专业知识层次,关注其工作实绩,借助其过去的工作更好地判定其工作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二)注重专业能力,注重思想品德

企业在用人时,注重的人才的扎实专业知识,优秀地专业业绩表现。对于企业而言,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企业更加青睐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企业重视人才的再学习能力,希望人才的知识能力能够多样化。在企业管理中,有这么一句话:有才有德是“正品”,有才无德是“”,无才有德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因而,人才的思想道德在人才录用方面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企业也非常关注人才的性格,因为性格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工作细节,而细节问题是决定汽车维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安置的方法和策略

(一)针对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建立相应的人才网络

针对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中职院校应该根据该毕业生在校表现情况、专业程度和个人特长,建立相应的求职信息档案,帮助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在此期间积极与合作汽车维修企业加强联系,帮助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岗位。一旦中职院校与汽车维修企业达成就业协议,安置办法就应该按合同要求组织相关毕业生,提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各工作,以便和汽车维修企业接轨。中职院校还可以与就业人才市场进行合作,建立了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库。中职院校也应该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输出信息网络,对于地域性人才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便以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为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二)健全安置环节的护送网络

针对毕业生的工作安置的问题,中职院校应该考虑到各个护送环节,保障汽车专业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生命安全;应该与相关的运输部门建立了友好关系,保障护送环节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相应的衔接关系,保障汽车维修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跟踪服务工作

跟踪服务工作不是短暂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项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必须由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可以采用电话回访、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针对出现就业问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及时有效地处理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劳务关系,从而保障中职毕业生汽修专业就业安置的有效性。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汽车的需求量越加增大,汽车维修工作也越加重要。由于汽车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汽车维修行业不断提升维修手段,促使汽车维修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中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汽车维修行业的主要原动力,中职院校对其进行相应的就业安置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必须保障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才能把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 就业问题 技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52-01\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技工类院校里,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汽车使用、检测维修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当前,技工类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就业的稳定些差,学生频繁离职,不仅使自己的汽车维修技能得不到提高,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院校汽修专业的发展,影响了院校和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找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

1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

1.1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程度不够

在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首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而学校一般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心理辅导。很多学生在工作之前,往往将上班想象的过于美好而且不切实际,很想脱落学校生活尽早走入社会,而自身又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有接触过外面的社会,将社会想象的过于单纯和美好。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踏上工作岗位面对繁重忙碌的工作和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时就会被打破,之前又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心理压力陡然增大,就会想要逃离而辞职。

1.2 工作压力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汽车的保有量也随之增多,就会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会加大员工的工作量、延长上班时间,而一些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大多年龄较小,一时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少量的休息时间,当身体和心理都感到疲惫而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会想到辞职。

1.3 难以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

企业一般对刚毕业的学生付出的报酬较少,因为毕业生大多没有经验,而就汽车维修行业来说,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检测和维修的经验,因此汽车维修企业对于毕业生不仅报酬很低,还有很多基本没有报酬。而当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租房费和伙食费的问题,低报酬或无报酬使得刚毕业的学生入不敷出,因此就有很多学生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离开汽车维修行业,造成汽车维修行业稳定率低下。

1.4 角色难以转换

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上,就要从学校生活转换到社会生活中来,与此同时就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技工类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都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无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人际问题,当心理压力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逃离。

1.5 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

汽车维修行业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虽然目前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一般都在注重对实践知识的学习,但是缺乏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不能举一反三,因此造成毕业后在解决汽车不同类型的故障和问题时就显得手足无措。而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差,当面对自身对汽车维修方面不知道如何操作的困难时就会想要转行。

2 提高汽车维修行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针对目前汽车维修行业学生稳定性差的情况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来提高汽车维修行业学生就业稳定率。

2.1 重视学生实习前的培训和心理辅导

学校在学生毕业之前,要结合汽车维修行业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到岗前的培训和心理辅导,并帮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学生对汽车维修企业和相关岗位以及自身发展的认识。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讲授心理知识,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面对现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

2.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认识,主要反映在他的日常行为和工作表现上。汽车维修企业在学生上岗前,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实习的过程,并且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把实习当做是对自身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将困难和挫折当做是人生的历练和考验,引导学生乐观的面对逆境,积极主动的去克服苦难,努力完成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2.3 加强毕业生实习期间的管理

在学生正式毕业之前都会有到企业实习的时间,实习期间的考核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证问题,而这个考核是由学校好企业共同来完成的。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和监管,而在这个过程的管理中,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联合起来指定专人进行管理。这样就能随时发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状况和心理状态,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提高汽车维修企业学生就业稳定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个汽车维修企业接收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就业地点就比较分散。针对汽车维修行业实习期学生对工作较盲目的情况,学校应对每片的实习学生指派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到工作单位进行现场指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络沟通。学校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企业也要对每个班组的实习学员指定固定的师傅,在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随时跟着师傅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多多请教,而师傅也应细心耐心的向学员讲解,必要时要进行手把手的实际操作教学。在学校和企业双重的指导教学下,学生就能轻松面对工作上的困境和难题,并能以良好的心态和能力去应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减轻了,工作的积极性也相应多增强,对就业的稳定性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 结语

技工类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的现象,对学生自身、对企业、对学校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期,要找准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针对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发掘改善的措施,以提高学生自身、企业、和学校到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25.

[2] 衣学娟.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58.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融合 问题化教学 与时俱进教学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的重要。先前我们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来讲授,在后来的教学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缺漏和不足。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初中毕业,少量是高中毕业,即使是高中毕业,文化知识基础也十分薄弱,单纯的去讲解理论,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尽管尽量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但学生仍然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维修时大多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自己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找出维修的技巧。进入修理技能的实际操作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太多,只能是老师教一点学一点,而面对新的类似的故障,却不能利用理论上的相似点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后,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演示,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此,我们学校购进了一批实用性非常强的教具,使用教具的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而对整体性非常强的机构组合,如变速箱的构造,发动机总成结构等,我们就把理论课堂直接设在了实训操作场地,一边拆卸,一边讲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进措施,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根据汽车维修这门课的特点,我们还发现了问题化教学的独到好处,毕竟维修汽车就是找汽车的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探讨问题的风气。问题能不停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喜欢动脑、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以后从事汽车维修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新器件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使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但教材内容的滞后,如果教学局限于书本,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是落后的受淘汰的修理人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汽车发展技术;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与汽车维修有关的近期杂志,接触新的知识,开拓思维,增长见识,在吸收既有的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探索新技术,摸索新的维修方法,有意识的突破前人。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较新的知识结构面对社会的需要,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结语:汽车维修教学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停地研究、思考,实践和总结,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发掘新的技术,新的知识,盯紧现在汽车维修的热点问题,努力引导学生牢记理论,掌握技能,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习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积极引进新的技术设备,为进行好汽车维修课程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孔令来著,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子波著,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葛仁礼,车新结构新技术及其使用与维修[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11

0 引言

现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各个院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但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1],比如很多职业院校虽然购买了大量设备,但并没有培养出满足需求的人才,反而造成资金的大量使用、教学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制定符合所在职业院校层次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汽车技术不断更新致使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质量必须提高的要求。

笔者团队经过不同阶段的市场调研、院校调研,组织专家论证,最后总结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1 明确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范围

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多分布在汽车4S店、汽车修配厂、汽车保险理赔公司、汽车装饰改装公司等,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做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二手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顾问、汽车定损与评估、汽车钣金喷漆、汽车保养美容等工作,属于汽车后市场,不同院校要确定自己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2 了解汽车后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性化的服务意识。未来的汽车后市场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汽车消费者在各方面的服务选择也会越来越多。比如,某客舻哪掣銎车零部件需要更换,不需要从指定4s店中获取,可以有很多渠道,因此,为了不失去客户,维修服务人员不只要专业技术,其人性化的服务更为重要。(2)不断提高的人文和文化素养。在汽车后市场中,无论是汽车销售,还是汽车售后服务亦或是二手车交易等,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前提。这就要求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懂汽车文化、懂汽车专业、懂顾客心理;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这样无论遇到家乡是哪里的顾客,都会很容易找到沟通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就是要与顾客有得聊。(3)综合性的服务技能。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本身却只注重兴趣,重点学习汽车维修中自己刚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自己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这是不适合现在和将来的汽车服务市场的,应该对整个汽车上的部件都能够做简单的维护与保养。(4)与时俱进的网络服务能力。汽车后市场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比如利用网站、APP、微信卖车、卖配件;比如连锁汽车4S店的资源和服务共享;比如账务的网上交易等等,都离不开快速安全的网络服务能力。

3 定位所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层次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本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水平、学生生源和就业市场需求等条件来采用相应的培养模式。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发达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队伍比较庞大且学历和技能水平都较高,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且分数比较高,毕业后主要留在一线大城市的汽车服务行业,这样的院校属于第一个层次。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中等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中等且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较高,学生生源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但分数不是很高,一部分是技能非常好的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留在二线城市,这样的院校属于第二个层次。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设备较少又不够先进、师资队伍较小且学历和技能水平一般,学生生源压力较大,毕业后主要留在中等经济地区或乡镇,这样的学校属于第三个层次。

4 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2]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应强调其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要确定自己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以适应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招生选拔与培养年限。不同层次院校有不同的办学资源、历史积淀、师资水平、教学硬件设施等,在招生选拔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确定招生的来源(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和录取分数,确定其要培养的年限,凸显自己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出定位准确且合适的毕业生。

(3)课程的设立及其结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等。公共基础课要充实,以培养学生观念、思维能力和体能锻炼等为主,比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等。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要学习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专业课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要设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最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要充分认识汽车,并在不同方向有所偏重,比如维修方向注重检测修复,电子方向注重电器诊断,销售方向注重沟通技巧等。实践课程是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设置课程的比例建议如下:第一个层次的学校,要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人文基础、专业基础等)的比重要在一半以上,实验课的比重也应该在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个层次的学校理论课的比重在一半以下,应更加注重具有专项技能的人才,所以实验课的比重应该大一些。第三个层次的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论课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所以动手的实验课应占大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动手工作,有几项动手强项。当然,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安排一定的人文课程和网络课程。

(4)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为了深化理解并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3]。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安排符合自己硬件条件的实践,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的特长,给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组别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院校特点、具体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又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不同的汽车后市场提供对口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秋娥,刘莲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159-160.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随着汽车制造和汽车维护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解体检测和不解体维修技术日趋增多,汽车维修工艺从“修理”逐步向“更换”转变。将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开展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背景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三年,毕业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汽车维修工(中级)或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根据调研和参考兄弟学校的课改思路,本专业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汽车维修、汽车装配等企业,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汽车检测、机电维修、车身修复以及汽车技术服务和相关业务管理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逐年增多,汽类职业学校将会为汽车后市场专业群输送大量的掌握现代汽车相关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沿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就业”的思路来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体式的课程设置和调整,特别是要对各类汽车售后服务岗位如机电维修、钣金油漆、维修接待、仓库配件管理岗位等进行中职课程设置考虑,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业安排。此类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较为欢迎,认为其更为合适和稳定。

三、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汽车维修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工作领域看,中职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技术、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具体到汽车维修专业上来说,应该满足企业对“汽车护士”的需求。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中职与高职区别开来。我们的学生要能适应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能提高汽车维修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二)学生培养定位

由于当前所招中职学生素质较低,学生参差不齐,而企业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灰领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对企业的调研访谈过程中,用人单位多次提到了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执行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思想素质、外在形象,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通过用人单位的层层筛选与考验,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看家本领。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与组织观念,让学生明白“是你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常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能够把企业的良好形象向客户展示,同时自己也能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企业形象代表。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汽车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引入“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职业特征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将三年的教学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和考证培训模块,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三段:第一年学科化,第二年模块化,第三年顶岗实习。

(四)引入一体式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内容为导向。汽车维修一体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可将维修课程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现代汽车新技术、汽车保养维护实务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其特点,下设子模块,在各子模块下进一步细分,按照“系统的构造特点-常见故障现象-诊断分析-修理的路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渐递增,避免了按传统学科模式可能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知识概念零乱、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工作项目转化为学校课程,因地制宜编写适宜的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逐步实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训岗位化,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以“教师讲过”“教师讲得好”“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块式、层次化、产业化、现场化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件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直观、动态性强,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设备仪器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成为汽车维修业的骨干力量。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技能也非常缺乏,而一体化教师更是身兼数职,其来源大多是从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并不十分熟悉现代汽修企业,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知之甚少,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授课时存在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盲点,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切实的收益。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从目前各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来看,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较低,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这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和学校后续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在专I建设上将人才储备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光是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更要为今后学校规模发展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学校可以从高职以上学历和在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优秀企业骨干中甄选专业教师,并且进行定人、定岗、定模块进行培训,相信三年内就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七)汽车专业技能考核模式

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四、中职学生实习和就业思考

通过对各兄弟职业院校、企业调研与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几年来采用“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后的职业院校在社会影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大大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就我校情况来看,虽然汽车专业开办时间较长,但由于规模过小,发展过慢,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建议围绕汽车后市场岗位进行实习就业安排,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展体现“小而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灌输发展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行业理想,坚定专业信心。

其次,邀请知名企业高管、领导、技术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就业指导教师举办就业专题讲座,这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在校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再次,对合作实习单位和4S店整合规划,形成紧密型、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邀请各用人单位企业来学校开展“双选见面会”,现场招聘,强化学生就业紧迫感,扩大学校专业社会声誉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汽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技能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能力。

最后,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并通过毕业学生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实现良好社会效应和招生良性循环。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课程体系;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95-01

近年来,虽然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汽车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存在课程体系的划分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职业学校必须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不足。目前,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

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现行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设置受机械类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等安排过多,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基本不涉及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内容,而与汽车维修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电工与工业电子学》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知识上,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汽车运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对汽车尤其是小轿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育应主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兼顾汽车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需求。

1.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岗位需求引出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同时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重组,将其变为必修专业课和数个专门化方向的选修专业课。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般专业能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英语阅读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

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增加学生就业前的专门化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在与汽车有关的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就业时可以顺利顶岗工作。

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新课程体系把选修专业课按多个专门化方向分为多个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专门方向,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门化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的专门化模块,例如: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行驶安全系维修、车身电气设备维修等模块,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增加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目前,汽车制造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职业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实际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3.改变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主要汽车维修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汽修维修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基础技术篇主要解决入门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相对稳定。适用技术篇采用“积木式”结构,一方面可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减或组合“积木”。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总之,新的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廖颂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汽车维修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汽修;课改;措施;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另外,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受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如《工程力学》、《钳工工艺学》、《机械制图》、等安排过多,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基本不涉及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内容,而与汽车有关的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汽车电工电子基础》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本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之中,甚至在载重汽车上,也采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但是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到充分反映。另外,汽车维修作业中的车身修复技术,钣金与喷漆技术则几乎没有涉及。这些情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择业面较窄。

教学方法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维修设备缺乏或者严重落后,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另外,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从事汽车检测、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维修及其附属设备的销售、汽车保险等工作。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更新中职人才教育观念,强调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切实改变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过分强调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能力为本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诸如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市场把握等综合能力,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封闭性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把教育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更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评估、保险、销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体来说,汽车运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对汽车尤其是小轿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应主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兼顾汽车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需求。

1.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市场需求化。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岗位需求引出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同时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重组,将其变为必修专业课和数个专门化方向的选修专业课。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般专业能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英语阅读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是: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最终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

(3)增加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增加学生就业前的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在与汽车有关的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就业时可以顺利顶岗实习。

(4)采用任务型模块化教学方式,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新课程体系把选修专业课按多个专门化方向分为多个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专门方向,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门化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的专门化模块,如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行驶安全系维修、车身电气设备维修等模块,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添置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

(6)改变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模块化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主要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基础技术篇主要解决入门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相对稳定。适用技术篇采用“积木式”结构,一方面可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减或组合“积木”。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四、结束语

汽车运用与维修在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训和项目安排过少等现象,通过以市场设置专业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等措施。其目的是培养出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2]张尧学.全国中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卢学红.中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 2004(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