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排版设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8:09

排版设计论文

排版设计论文篇1

版式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版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图文编排,也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要求,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当人们开始在岩壁、兽骨或器物上记录文字和图形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最初的图文编排意识。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为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初,由俄国艺术家发起的构成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艺术和设计进行探索的活动。倡导设计简单明确,以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抽象表现力,旨在寻求一种结构美感。所以此时各类版面中的字体全都使用无装饰线体,着重于表现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为版式设计与平面构成的交汇提供了可能。

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是荷兰“风格派”运动,“风格派”一词源于又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创办的《De Stijl》(译为《风格》)杂志。“风格派”主张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风格》杂志本身的封面版式设计就颇具特色,完全采用黑白色,颠覆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文字部分完全摒弃了装饰效果较重的花体字,采用简洁无修饰的线体字。为了使整个版面保持均衡,直线条和矩形等几何元素成为了唯一的“装饰”。

而谈到构成思维与设计的结合则源于1919年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开设了设计基础课程,主张设计中摒弃附加的装饰,注重设计结构的形式美,鼓励学生们对色彩、形式、想象力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实验,平面构成理论在此时期已经初具雏形。教员们结合教学中的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将构成思维推向更成熟和更具艺术价值的新阶段。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使现代设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设计方法上、思维上和形式上对其后的设计,包括版式设计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版式设计中的要素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点、线、面的关系,而版式设计则关注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的布局与安排。看似联系不大,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便可将二者的要素一一联系起来。版面中一个单独的文字和字母,一个小的图形或者图片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或一列文字,以及装饰线条可被理解为平面构成中的线;而密集排列的一段文字和较大的图形、图案,以及空白则可被当作是面。

要掌握版面设计中的构成关系,我们必须把复杂的设计要素都简化为点、线和面。只有这样,我们在排版的时候才不会受到其它附加因素的干扰,而直接研究版面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如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版面中文字、图形和图片等各元素的构成关系,其实就是如何经营好版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三、版面布局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元素的安排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目的是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美感,我们也可将之称为形式美。形式美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总结,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如果想要创造美的形态就要遵守一定的造型法则。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排版,每一个布局合理的版面,都需要把各要素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整合与排列。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设计和编排,版面才能吸引受众,才能把设计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

为了让版面的整体布局更合理,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点、线、面”的关系。这时,适用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都将同样适用于版式设计:对称与均衡的原则体现在版面整体效果上,是一种构图原则,有赖于各要素位置的摆放和大小关系的协调;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可被看作是版面布局的总的指导原则,既可当作是版面中色彩搭配的原则,也可理解为版面中文字大小和文字字体的使用准则。变化强调个性,而统一的目的则是和谐。无论是变化太多或者过分统一都会让整个版面的设计陷入一种极端;另外,图形、图片在版面中的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分割原理;而文字、图形或图片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则体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增强了版面感染力。可以说,在我们进行图文编排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

四、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与平面构成

当我们在观看一幅设计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视觉流动顺序,首先我们会纵观全幅作品,接着视线会跟随画面中各要素的强弱变化作有序的流动,对画面形成一种大体的认识,而后视线会停留在某一感兴趣的点上,最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获取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仅可以美化版面,更可以对受众做视觉上的引导。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视觉流程简单地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所以版面的上方、左方、左上和中部最容易引起注意,也可将其称为“最佳视域”。视觉流程的建立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分析。在最佳视域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合理安排,可以创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点”,从而捕捉受众的目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

在视觉流程的设计中,点、线的方向位置,不同形式的点、线给人的心理感受等都影响了视觉运动中的空间定位。在版面中,点的位置可以形成视觉中心点,而线的方向则决定了视觉流动的连续性。例如,当点(这里的点可大可小,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案)位于版面中心时,给人以稳定感,且引人注目。而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就会产生一种张力,视线往往由其中一个点移向另一个点,形成一种视觉的流动,其中点的大小、色彩、肌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视线的移动方向。线本身就具有导向性,而且线的种类繁多(这里的线可以是文字的排列或线条等),不同的线对人们视觉的引导性也大不相同。水平线给人平静和安定感,会引导人们的视线依照视觉习惯从左到右进行移动。垂直线给人一种或向上延伸或向下落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视线也会在画面中随之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当斜线出现的时候,打破了画面原本的平静,给人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因此视线会跟随斜线的倾斜方向移动。

总结

现代生活节奏在加快,信息量也在增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也在随之改变。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观者并把设计中的关键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版式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版式设计既不能只靠感觉,也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编排,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将主题思想的创意与编排技巧结合起来进行表现,它必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视觉化的特征。但是无论版式设计的风格如何改变,平面构成的原理都将成为所有设计排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Sun I 视觉设计《版式设计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美]JohnMcWade《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怎样做好版式》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舒燕,陈剑生 《设计与实务新向导――平面构成》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排版设计论文篇2

版式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版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图文编排,也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要求,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当人们开始在岩壁、兽骨或器物上记录文字和图形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最初的图文编排意识。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为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 世纪初,由俄国艺术家发起的构成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艺术和设计进行探索的活动。倡导设计简单明确,以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抽象表现力,旨在寻求一种结构美感。所以此时各类版面中的字体全都使用无装饰线体,着重于表现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为版式设计与平面构成的交汇提供了可能。

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是荷兰“风格派”运动,“风格派”一词源于又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创办的《De Stijl》(译为《风格》)杂志。“风格派”主张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风格》杂志本身的封面版式设计就颇具特色,完全采用黑白色,颠覆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文字部分完全摒弃了装饰效果较重的花体字,采用简洁无修饰的线体字。为了使整个版面保持均衡,直线条和矩形等几何元素成为了唯一的“装饰”。

而谈到构成思维与设计的结合则源于1919 年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开设了设计基础课程,主张设计中摒弃附加的装饰,注重设计结构的形式美,鼓励学生们对色彩、形式、想象力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实验,平面构成理论在此时期已经初具雏形。教员们结合教学中的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将构成思维推向更成熟和更具艺术价值的新阶段。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使现代设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设计方法上、思维上和形式上对其后的设计,包括版式设计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版式设计中的要素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点、线、面的关系,而版式设计则关注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的布局与安排。看似联系不大,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便可将二者的要素一一联系起来。版面中一个单独的文字和字母,一个小的图形或者图片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或一列文字,以及装饰线条可被理解为平面构成中的线;而密集排列的一段文字和较大的图形、图案,以及空白则可被当作是面。

要掌握版面设计中的构成关系,我们必须把复杂的设计要素都简化为点、线和面。只有这样,我们在排版的时候才不会受到其它附加因素的干扰,而直接研究版面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如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版面中文字、图形和图片等各元素的构成关系,其实就是如何经营好版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三、版面布局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元素的安排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目的是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美感,我们也可将之称为形式美。形式美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总结,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如果想要创造美的形态就要遵守一定的造型法则。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排版,每一个布局合理的版面,都需要把各要素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整合与排列。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设计和编排,版面才能吸引受众,才能把设计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

为了让版面的整体布局更合理,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点、线、面”的关系。这时,适用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都将同样适用于版式设计:对称与均衡的原则体现在版面整体效果上,是一种构图原则,有赖于各要素位置的摆放和大小关系的协调;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可被看作是版面布局的总的指导原则,既可当作是版面中色彩搭配的原则,也可理解为版面中文字大小和文字字体的使用准则。变化强调个性,而统一的目的则是和谐。无论是变化太多或者过分统一都会让整个版面的设计陷入一种极端;另外,图形、图片在版面中的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分割原理;而文字、图形或图片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则体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增强了版面感染力。可以说,在我们进行图文编排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

四、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与平面构成

当我们在观看一幅设计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视觉流动顺序,首先我们会纵观全幅作品,接着视线会跟随画面中各要素的强弱变化作有序的流动,对画面形成一种大体的认识,而后视线会停留在某一感兴趣的点上,最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获取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仅可以美化版面,更可以对受众做视觉上的引导。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视觉流程简单地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所以版面的上方、左方、左上和中部最容易引起注意,也可将其称为“最佳视域”。视觉流程的建立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分析。在最佳视域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合理安排,可以创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点”,从而捕捉受众的目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

在视觉流程的设计中,点、线的方向位置,不同形式的点、线给人的心理感受等都影响了视觉运动中的空间定位。在版面中,点的位置可以形成视觉中心点,而线的方向则决定了视觉流动的连续性。例如,当点(这里的点可大可小,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案)位于版面中心时,给人以稳定感,且引人注目。而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就会产生一种张力,视线往往由其中一个点移向另一个点,形成一种视觉的流动,其中点的大小、色彩、肌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视线的移动方向。线本身就具有导向性,而且线的种类繁多(这里的线可以是文字的排列或线条等),不同的线对人们视觉的引导性也大不相同。水平线给人平静和安定感,会引导人们的视线依照视觉习惯从左到右进行移动。垂直线给人一种或向上延伸或向下落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视线也会在画面中随之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当斜线出现的时候,打破了画面原本的平静,给人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因此视线会跟随斜线的倾斜方向移动。

总结

排版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 编排形式 图形 文字版面发展

一、文字与版面设计教学心得

文字与版面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核心专业课程,它包括图形和印刷以及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报刊和书籍等进行设计的基础技术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和版面设计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要花费整个教学过程时间的三分之一,另一部分时间用来讲解软件的运用,而学生综合性的实际练习仅占少量时间,使得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

1.理论与实训产生脱节现象

由于理论学习的过程时间较长,书本理论接触较多,因此在实际训练中学生很难将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多数人表现得很不熟练,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前期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尽管在其中采用了一边讲解一边练习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是单一的理论练习,是为了对某个工具运用而教学的,学生当时虽然学得快,但是很快就忘记了。因此造成了一种假象,老师认为“他们都会了”,而放松了对他们进行“加固”教育。然而在后期实训中,面对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们显得不知所措而无从下手,“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等更无从谈起。

2.实训效果低

在具体实训中,学生面临各种报刊进行编排设计时,大多数都“傻眼了”,不知从何做起,所学知识发挥不出,十分吃力,表现得很呆板,一些曾经学习使用过的工具,感到似曾相识却不会使用。学生把握不住字体大小和字的间距,唯一的标准就是电脑显示屏的样本,却不知一旦输出后将与自己的设计大相径庭。

(二)创新教学设想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创新设想。

1.结合多媒体课堂,增加一定的欣赏课程,以学生十分喜欢和熟悉的报刊为主,对其三大块(封面封底与书脊、内容、目录)融合软件实际操作,从易到难逐步突破。

2.务必使学生把教材的内容吃深吃透。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要讲得细致、透彻,通过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CorelDraw”或者“InDesign”文字编排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和制作,完成老师设定的特定项目。在达到这样职能水平的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二、发展新模式的探讨

(一)文字图形的编排形式

文字是构成版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各种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赋予了版面无限的魅力。为了版面的功能和视觉效果能完美地体现和符合读者的要求,我们要遵循主次分明、传达准确、明朗易读、风格突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强化整体布局的原则,运用单纯与秩序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整体而完美,运用对比与和谐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活泼而不失统一,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法则使版面庄重而稳定,运用节奏与韵律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富有乐感和情调,运用虚实与留白的法则使图文的编排获得庄重感和空间感,这样的文字图形编排形式会更加完美。

(二)文字版面设计的整体效果

1.图文的创意设计。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是空洞平淡的。针对思想主题的象征、明喻、暗喻等思想创意和版面的设计创意更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字的情感表达比图形更直观、快捷,并且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和韵律美,使版面更加活泼生动、耐人寻味。

2.发扬传统的同时追逐潮流,版面设计强调个性风格。当代的平面设计虽然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之后也出现过众多的风格流派,但每个流派都没有背弃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精神及表现形式,因为传统的东西毕竟有其精华可取。

3.设计注重情感的流露。任何艺术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版面设计中,文字在轻重、强弱、大小的节奏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严谨与理性,曲线与散点的结构,表现自由、轻快、热情和浪漫。

(三)文字版面设计的发展

版面编排设计一方面要吸收国际上前卫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也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任何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发展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作风格

要改变我国在设计上的从属角色,就要努力找寻失去已久的民族性,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版面设计风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在社会、哲学、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2.发展中坚持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在具体的文字与版面艺术设计中以及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结语

由于版面设计作品中忽视对文字以及图形编排设计比较多,使得平面设计广而告之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对图形和文字的编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艺术美和文化欣赏的统一,充分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情趣,形成自身的设计语言和风格。

参考文献:

[1]朱国勤.陈虹.字体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刘有泉.艺术设计专业版面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1(2).

排版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折减系数 降雨历时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14-01

0 引言

我国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第一本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在雨水管渠降雨历时计算时都引入了折减系数m,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中取消了折减系数m,这其间经历了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其间也反应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影响的发展历程。

1 各版本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折减系数m的采用情况及取值

⑴第一本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第2.2.5条: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⑵《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第2.2.5条: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以上各版规范中: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在雨水管渠降雨历时计算时都引入了折减系数m,并规定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取消了折减系数。

2 折减系数m的引用及可能性

我国雨水管渠流量计算采用极限强度理论的推理公式,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以前,没有对使用推理公式法的条件进行任何限制,而是沿袭原苏联1954年排水设计规范,将雨水管渠流量折减系数m的相关计算方法引入了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所以折减系数m,又称为“苏林系数”,采用折减系数m增大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从而减小暴雨强度q,减小雨水管渠设计流量Q,从而减少雨水管渠管径,来降低雨水道的工程造价。

我国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但计算雨水量的极限强度理论假定: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时,设计断面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所以雨水管渠中的水流并非一开始就达到设计流量的满流状态,而是随着降雨历时增长逐渐形成满流,雨水在管渠内的流速也是渐形增大到设计流速的。这样就出现了按满流时的设计流速所计算出来的雨水流行时间小于其实际的流行时间。通过对雨水管道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雨水管渠中雨水流行时间比按最大流量计算的流行时间大20%。故采用大于1.2的系数来计算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

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取消折减系数的理由

我国雨水量计算公式采用的是极限强度理论推导出来的推理公式,推理公式是个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公式推导的基础是作了以下假定:①降雨强度在集流时间内均匀不变,即降雨为等强度降雨过程,(实际上是降雨强度在集流时间内不可能是等强度降雨过程);②假定汇水面积按线性增大,即汇水面积随集流时间增大的速度为常数(事实上汇水面积随时间的增大是非线性的)③参数选用比较粗糙,如径流系数取值仅考虑了地表的性质,地面集水时间的取值也是经验值。以上这几点假定条件导致雨水管道设计流量会产生很大误差。

另外根据北京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分析发现,采用折减系数m后可使设计流量缩小20%~50%。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内涝,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不利影响。为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有必要提高城镇排水管渠设计标准,而采用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数m,降低了设计标准。发达国家美、日和欧盟不采用折减系数。为有效应对日益频发的城镇暴雨内涝灾害,提高我国城镇排水安全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在修订时取消了折减系数m。

4 结论

折减系数的应用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具用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硬化路面的增多,导致城镇内地面雨水下渗量急减,地表径流大幅增加,加重了雨水管渠雨水收集量,但我国雨水量计算公式中重现期的选取和发展国家相比偏小,径流系数的取值粗糙,尤其降雨历时折减系数的采用导致暴雨强度减小,对雨水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几项因素的综合导致雨水量计算偏小,最终引发一些大城市的内涝的发生,为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取消折减系数m是必要的,折减系数的取消对提高雨水设计标准作用即简便,效果也非常明显,故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中取消了使用近半个世纪的折减系数m。

参考文献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排版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 PBL;Word排版;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其中Word排版部分是这门课重点中的重点。Word教学内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尽快掌握排版操作技能,而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为后续展开Excel和Powerpoint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还没有能够完全将学生的创新潜力诱导、发挥出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基于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到PBL教学模式上来。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能力和素质,又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全面实施PBL研究型教学,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全面落实职场对于人才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打破学科导向课程壁垒的传统,基于项目把课程关联起来,要实施主动学习方法,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驱动学习过程,团队合作,与教师讨论疑难问题,通过从项目定义到完成的全程,学生增长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的评价方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一直以来各个高校都面临生源层次不齐的状况,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学生差异明显。不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都参加过会考,再加上现在电脑的普及面很广,许多学生对于Word还是熟悉的。升入大学后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提升难度和深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Word排版的基本操作容易掌握,但对于如何运用各种基本操作编排出实用美观,以及图文并茂的文档,往往难得要领。如果给定排版要求的排版题目,学生都基本能照葫芦画瓢的做出来,但对于根据素材自行设计版面时往往差强人意。

2 改变现行教学内容的着力点

出现这个问题与现行各种教材Word的编写架构有很大的关系。现行教材大都是基于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制作,通泛的介绍字符、段落、边框和底纹、项目符号和编号、版面编排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再加上这个案例完成的详细操作步骤。但这个案例的排版效果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使得排版效果最佳,基本上不加以提及或提之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目的自然就放在如何学会Word提供的各种版面编排工具的用法上。学生学会制作这一个案例以后,遇到类似的排版问题,往往只会照葫芦画瓢,如稍加变化,就很难自行设计规范的排版。

笔者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将着力点放在标题、正文、天头地脚的具体排版设计上去。教会学生如何用Word的基本排版操作工具去实现和设计规范版面的一般性方法和原理。这样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Word的同学也会跟上,因为涉及到最基本的操作。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也会兴趣怏然,因为排版方法的介绍会使他们的操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弱搭配的分组,并提供主干素材给各小组,学生也可自主的收集相关素材,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整个版面的设计。

3 突出应用能力,贯穿排版方法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1 教学重难点

以前的Word排版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上。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后,重点应放在标题设计、正文设计,难点则是版面结构设计,而这个环节学生互相协作,通过大量的讨论、查询参考和实践去突破。

3.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做与PBL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最初的基本工具使用中采用教、学、做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操作。再采用PBL模式,以设计主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查询搜集素材和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得到最终的排版效果。

3.3 新课导入

出示几份排版好的样张,但不给出教学案例的最终排版效果。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来用Word的基本排版功能来实现,自然引出从标题、正文、天头地脚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学习环节设置

首先通过排好的其它样例介绍标题排版的常识,版面结构及设置,包括版面的组成、版面的位置,诸如各种标题结构、标题形式,标题排版的原则等,引导学生探究标题的字体、段落格式化、艺术字效果设置方法。其次探究如何用边框和底纹、文字框等工具为标题进行花边和底纹的修饰处理。最后介绍基本排版工具的使用方法。

然后,给出一个设计主题,主题可以是学校或者社会中近期的典型事件,比如奥运会、社会现象,或者学校的相关活动等等,提出作品所要展现和反映的主导思想,或者要达到的目标,由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组中要注意学生的强弱搭配,以带动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

排版设计论文篇6

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计算机编辑与校对、网络编辑概论及实务、网络新闻编辑、网页制作、汉字输入技术、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报纸编辑与排版、编辑学、校对学、现代汉语、实用写作、出版学概论、印刷概论、出版法规、版权理论与实务、图形编辑制作、影视非线性编辑、传播学、书报刊及网络编辑实务、书报刊及网络页面的校对、书报刊版面及网络页面设计等。

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出版企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等传媒机构,从事稿件的编辑校对、版式设计、网页设计维护、网站管理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文字媒体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教育/培训/院校;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文字媒体/出版;

4 计算机软件;

5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 广告;

7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图书排版员、文字编辑等工作,大致如下:

1、图书排版员;

2、文案编辑。

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掌握方正书版和方正飞翔软件的基本知识、适用范围、使用方法与技巧,具备文字、段落、文章、图形和图像、图文混排、颜色的设定、公式排版、组版等能力,编排出符合出版要求的版面;

3.掌握编辑工作的选题策划、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发稿知识,掌握编辑工作的流程,具备文稿辅助编辑加工能力;

4.掌握校对工作的基本规程,熟悉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校对方法,以及折校技术、点校技术、平行点校技术和人机结合校对技术,具备文稿校对能力;

排版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行动

引言

我国在最新的课程改革当中提出教育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界急需大量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背景之下,广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开设应用类的计算机课程。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升整体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经常会选择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教学,本文将在此基础之下,探究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项目化教学的简要概述

(一)具体内涵

所谓的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将工作项目的概念融入进传统教学课程当中,彻底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式概念教学,反而利用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具体项目的方式将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项目化教学当中,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成为应用型人才[1]。

(二)实际作用

项目化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枯燥无味的理论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在结合所需岗位以及职业能力的基础之下提出项目任务,利用小组合作以及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等方式,使之能够对项目任务进行个性化创造,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其综合职业技能。

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占据了较大的课程比重,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何种职业,走向何种工作岗位均需要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Office办公软件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以其中的Word文档排版为例,简要分析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之前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实际学习需求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Word文档排版一课当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设置通过布置项目任务,模拟现代化职场场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档排版的意义及功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对各类文档进行排版格式化的能力,例如熟练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字符段落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设相应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对项目任务产生实感,激发学生对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最好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具体职业岗位的角度对工作任务进行深入体会,进而有效消除学生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感,并且帮助学生快速找准工作感觉,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工作需求,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将计算机室联想成出版社编辑部,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职务为负责组稿和审查的普通编辑,教师的工作职务为总编辑,需要带领各编辑即学生编排某网络热门小说的版面[2]。

(三)确定项目工作任务

创设教学情境之后需要进入到确定项目工作任务的环节,这也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当中的关键一环,在确定项目任务的过程当中,计算机教室需要始终围绕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对构成一本书籍的组成要素、版面要素以及对于排版的基本要求等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档排版的概念,基本了解项目工作任务内容。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现有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制定详细的项目工作任务。在Word文档排版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项目工作任务安排为完成一本书籍的版面设计,包括设计封面封底、安排扉页、前言等内容,插入目录与后记等,以及编排和设计全部书籍的正文格式,如标题与正文字体设计、字符段落安排、行距设计分析等等。

(四)组织学生完成项目

为了方便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事先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及任务完成能力,将学生按照“以强带弱”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同时要求学生自行推选出组长,并且将项目任务拆分成若干细小任务并分配至给一位学生手中,所有学生需要在小学内就如何完成项目任务展开讨论,研究出最为合适的完成方案,最后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可以以四至六人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一半小组完成设计一本书籍的版面,另一半小组完成设计编排书籍正文格式。同时教师需要对排版文档中的各项功能及其使用方法进行统一细致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讨论完成项目,教师不再对任务进行过多干预,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适当指点。

(五)验收评价最终结果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后,教师需要验收每组的项目结果,并且对结果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点评,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完成项目任务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当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改善。在Word文档排版当中,教师需要严格基于出版行业的规范要求对项目结果进行验收,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对在完成任务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等进行讨论和交流,强化学生对文档排版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当中融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以及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将学生真正打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颜一鸣,黄云,杨燕萍.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2:203-209.

排版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成人高校;基于工作过程;排版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李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2,1.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