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9:2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2

具体而言,初中历史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重要的就是其对历史这门学科缺乏应用的学习兴趣,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像物理、化学等学科有课堂试验,也不像体育、音乐等学科有丰富的课堂活动。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将其它学科的各种元素融合进来,丰富历史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历史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过去,指导现实,而过去的事情仅通过白纸黑字呈现出来,其说服力难免会大打折扣。而情境教学可将历史现实直观的显示出来,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学生都会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将终身学习的理解贯彻人的一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情境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情境教学包括语言情境、问题情境、实物情境、多媒体情境、表演情境等多种,课堂上可根据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法:

(一)课堂引入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这也是进行情境创设的必要原则。老师要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前引导的作用非常关键,而以营造情境教学引出教学内容,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伊始,可以应用问题情境法,用一些设计新颖、紧扣课堂知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介绍,可以直接分析,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例如:“为什么说具有军事家、政客、文人的三种身份?”“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学上的造诣体现在哪里?”等,让学生围绕问题在课本中寻找答案。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印象。比如南昌起义、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被拍成了电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其中一些片段,并将观看完整电影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视频演示仿佛置身其中,深刻体会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并基于现实的角度分析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古喻今,用曾经的历史指导今天的现实,因此历史学生离不开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学习文字与语言的发展历程时,可以举行一个方言文化大赛,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学习一种或两种除本地方言之外其它地区的方言,再用这种方言进行唱歌、诗朗诵等,通过不同的方言展示当地的语言特色,使学生们认识到,不同的语言、文字对人们生活、交流的深刻影响,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及语言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与重要性;再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使其认识到文字与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在学习“和同为一家”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编排舞蹈剧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播放藏族的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从此幸福太平……”,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的歌曲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己扮演“吐蕃使者求婚”一节,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政策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潜能。

(三)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要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必须将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充分利用起来,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历史课堂上老师有意识的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设置多种新情境,可以实现学生原有知识向新情境中的迁移,使其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反过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比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时,就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提出以下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要明白该问题,就必须与前面学过的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两次战争的原因、目的、方法、性质、影响等多个方面,即可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原因,再进一步对比分析两次战争的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及签订条约的内容、丧失的等,即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扩大的结论。新旧知识互相联系,可加深学生对问题认识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

(四)创设探究情境,加强团体协作

历史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探究是互相联系的,创设历史情境可为学生探究历史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又会发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进一步拓展其历史视野。比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相关知识时,可以设置三个合作探究问题:问题一: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问题二:煮酒论英雄的主角曹操真如历史小说中般阴险、疑诈吗?他的历史贡献都有哪些?问题三:史书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在哪里?学生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再比如,初一下活动课《走进清明上河图》,可以从网络上寻找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图的宣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感受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朝的繁华场景,再引导学生“穿越”回宋朝,各自扮演画中人,模仿宋朝人民的生活场景,不仅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而且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宋朝的繁华与开放。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3

情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教学变量之一。心理学指出情感是指人受感官事物作用后对这种作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笔者认为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模拟人情感产生到认识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友情互动。通过这个过程,由情入学,以学至教。所以说,单单的教与学与单单的情感培养都是不符合这一过程的,情感教学它应该是互动的,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融入教学知识,同时又在教学知识的融合中让学生得到认可。

二、情感教学的运用及策略

1.以情施教,做到师生情感交融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情感可以传递信号,具有感染功能。要达到这点,教师首先要会用表情表现情感,感染学生。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课堂上老师的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振奋的情绪状态,就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愉悦的情感,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吸纳新信息。反之,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封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教师只有以情施教,才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学习历史

2.由景入情

所谓的“由景入情”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调动历史场面的特殊性来达到提及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初中历史中,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那么,当学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产生了共鸣,以共鸣为基调造就相互融合理解。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好比一对搭,“师提供场景,生触景生情”。这就是我们情感教学所需要达到的一个初级目的。

3.以景生史

历史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地点。比如赤壁之战、比如山顶洞人。这些特定地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笔者任教与广西。因此在这点上我就利用我们广西的历史背静,如金田起义,在讲到这一章的时候,我首先要学生大概了解金田起义的历史背景,参加人物,影响等等。从而延伸其前后历史,并且学生对当地的历史也相当感兴趣,在课堂反馈的时候有些同学如数家珍。这样在无形之中与课堂之上就构建了一个当地历史汇集的氛围,充分调动了课堂积极性。不但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了解至深,且在历史中畅游,大家对当地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同样的。在讲到其他外省历史的时候,我也让学生回忆前后相关历史,渐而在课堂的累计中学生脑海里构造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场面,每到一个地点都对前后历史了如指掌。通过这种层递似的累计,达到一个更加丰满与具体的知识建筑。所谓“积而厚发”,这样的作用在于分散每个散乱的知识框架,把每个细节惯穿起来,在每个地点构建一个小的历史知识堡垒,分层分段联合起来就成了整个历史。这点多用与考试前的复习。

4.由情至学

“课改”的重点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应该由传统的掌握者变为辅导者。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情感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完全的将历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学生不是注重哪四大发明(虽然这是必考),是谁在发明。而他们似乎更多关心感兴趣的是四大发明的运用,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是死板的传授,而情感教学在这里应当“歪曲的”。换言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终而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形同与曲线救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如从四大发明的运用以及当时在这些发明的推广之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讲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去夸大其影响,吸引他们,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伟大的,诠释这一伟大我们需要从深层出发。用善意的手段宏扬。

5.由情入情

“由情入情”中前一个“情”指学生的情感,后一个“情”指历史情形。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主观的情感去理解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实践运用的巧妙手法;在一个模拟的场合里理解历史。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历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签署的几点条约是这一节的重点,要求学生一点不差的记牢。中国历史上条目繁多,很多学生往往讲它与其他的条约混淆。在考试中问非所答,闹出许多笑话。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摸索出“由情入情”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充当一回侵华者英国,那么在当时的条件范围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面对这个条约应该怎么签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大家争论不休,乐此不惫。最后,我将大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进来并将之规范化,集众口精华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首先说赔款是最先考虑到的,接着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开放五处通商口也成了补充,通商口的开放就涉及到关税的问题……这样延伸下去,一切问题尽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这些不公平的协议。

这点就是说,那自己的心理想法与当时的历史情况贯穿起来,两者分析问题的思维达到近乎统一的角度,在同一个立场理解这个事情就显的容易多了。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由历史的接收者变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无形之中好象历史条约是他们签定的一样了。这一过程的转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笔者认为这是情感教学的最高境界!

情感教学就是投入感情的教学,以教至学,以情至教。总的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理解课改的本质,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并运用到教学中来。课堂实践与改革运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李伯黍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2.《当代教育学》[M]袁振国主编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文章摘要;本文就针对目前在课改之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问题进行了再探讨。笔者通过切身教学体验体会,整理出一系列在情感教学模式下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4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5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为例,单列的以军事史内容为主的就有第一册的第7课春秋五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18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以及第二册的明末农民战争等13课。文化史的编写则更集中,如第一册纯文化史的就有8课,第二册纯文化史的则有10课。新教材编写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专门史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专门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军事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作一探讨。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6

一、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史料出发。特别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只有一点朦胧的认识。通过史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过去,能够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让学生们从中去了解到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方向。并让学生们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定位,如何才可以更好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同时,学习好史料,可以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从考试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考中,主要包括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而且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去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从此可以看出史料学习的好坏将会对学生的中考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史料中记载了各种历史资料,对于学生们来说就好像一个个的历史故事,对于故事学生肯定会十分喜欢,因此,如果史料运用的好,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通过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成绩。

二、初中学生史料学习的现状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文字记载与一些图片等各种史料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学习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就包括了对史料的学习。但是在史料的学习中很多初中生却是很难喜欢上史料。初中的学生刚接触历史,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历史的学习中必然会碰到很多史料,其中的一部分是文言文,历史老师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史料以及学生们学习的历史都十分的熟悉,因此,往往也会认为学生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文言文的史料,因此,就很少去关注学生们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些史料,而且很多学生都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并不是主动的缠着老师一追到底,而是不懂就算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读不懂史料,没有办法做题,乱做甚至是不做,当以后见到史料时就会感到头脑发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对史料敬而远之,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去很好的分析和作答,进而感觉到历史难学、不好考。

三、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史料,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历史

在历史的教学中,史料并不是随便引入的,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引入合适的史料[1]。史料的引入点可以是重点、难点,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观点和结论处。例如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重点是为学生们介绍黄海战役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就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根据战争流程的原因、经过、结果,笔者从原因入手,引入背景资料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基本国策——对外侵略,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是侵略的中心是中国,跳板是朝鲜,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蓄谋已久”;然后在结合地图来讲解这场战争的经过,并将重点放在了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及其舰艇英勇作战的壮举资料上,接着插入黄海战役后的一些资料,例如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而下令将船驶入军港的相关资料;结果是中国丧失了海上的制海权,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为学生插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形以及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的资料,并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与《马关条约》上的赔款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们从对比中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这样学生不单记住邓世昌及其舰艇,而且明白正是李鸿章等人的妥协退让,导致战争失败,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以及所带来的危害。

如果所涉及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过多,则可以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对这些教材上的原始资料进行编辑、改写,将无关的内容删除掉,从材料中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并转换为文字图表的形式。例如《图说红军长征》一课中,有很多的图片资料以及文字解说。这一课中要让学生在感悟长征精神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们学会文字解说、图画表达。为此,笔者将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整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其中不仅仅插入了湘西、遵义、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图片,同时还配上了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图文并茂的展现出红军长征的史料,可以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理解长征精神,这个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字解说、图画表达有更深的理解。

(二)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

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不相同,真实的史料能够为学生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虚假的史料则会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去错误的看待历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史料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2]。通过史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直接的参与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通过史料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让学生觉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史料中有很多的文字材料,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当事人的回忆材料等等。此外还有着各种数据、图片、纪实类的影视片、录音、实物等等。这些史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如今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充分的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其中有许多较好的史料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对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的描述以及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实情的,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好的去感受历史。

(三)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中可以渗透历史理论的某些元素,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通过史料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但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认识到史料分析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式的演练。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对于史料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的结果,尤其是对历史人物都不要给出唯一的、武断的结论,而应该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3]。例如对于陈独秀先生,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是这样评价的:“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从的评论可以看出,对于陈独秀先生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功劳,也必须要认识到他的过失。又如在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提供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2:“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可以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材料1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7

(一)创设独特的导课方式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花费心思创设一些新颖、独特的导课方式,或者另辟蹊径展开课文教学,往往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开课前,花费一点点时间来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导入方式,如古诗词引用、影视剧音乐播放以及历史小趣闻的介绍等,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三国鼎立》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前先循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不自觉地静下心来沉浸在这种深沉、豪迈的歌声中,用心感受三国争霸、烽火连天不休的场景,感受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此引题,课堂教学效率会提升许多。

(二)演绎真实的历史情境角色

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须围绕学生来开展,才具有更为实际的教学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最好是能够创设一些具有团体性强,且趣味性浓的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师生关系良好互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其学习能动性。例如,在讲到“官渡之战”“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短剧创作和表演,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并通过自身演绎亲自体验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不同学生各自所长,教师要进行详细调查,然后从剧本台词创作、导演、表演、配乐、服饰妆容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做好合理安排,尽量囊括每一位学生。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广大初中历史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能够通过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整体有效性。例如,在讲解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适时地向学生展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史实插图、历史实物等直观资料,再配合自身讲解,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向学生们播放相关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真实再现历史史实,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有效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积极创设一些相关的课外教学活动,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加强学生们对于课本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熟练掌握,弥补实施课内情境教学的不足之处,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和开展一些相关性的历史课外活动,真正实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当中,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实感情,以此提高学生对课本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遗址、博物馆;邀请有名的革命前辈做演讲报告;组织安排学生自行编演历史短剧或者撰写历史小论文;定期举办校园历史画作、手抄报评比等,让学生再次“重游”历史等等,对于间接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比较强,尤其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基于此,学生一般会比较热衷于多样化形式、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常常对一些历史性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但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还有一定困难。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群体特征也在发生着不少变化,特别是对于自主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便会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等,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思维的空间中,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师生之间拥有最佳的情感状态,同时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构造最佳的心理环境,为师生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如果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消极或沉闷,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让师生之间出现矛盾,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出现烦闷、厌学等不良情况,所以,积极的教学情绪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使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能够紧跟教学的教学步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学生自身想象成为文成公主本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存在困惑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出现,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思考,而对于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要积极说出,进而解决问题。

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其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应采取任何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初中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思索,并充分表达自身看法,积极加入到讨论活动中,并做好笔记。其次学生应时刻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深入思考,同时还要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角,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能逐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措施,让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遇到不懂的问题应积极思考,详细记录,从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组织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不断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并利用所学习历史知识对问题加以解决。比如,在西安事变中,对于是否释放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应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和争辩,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思路,还能增长自身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