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怎样写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2:15

怎样写教育论文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体育;小论文;短小;新颖;真实;正确;积累;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86-1

一、短小

选题要小,毕竟绝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题目一大你就难以控制和驾驭,这就好比你能够挑100斤的担子,硬是要叫你挑150斤,甚至200斤的担子,你就难以起步,甚至是步履维艰。例如笔者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的原则》这篇小文只有一千字,就是体育课上选用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当时笔者选题的时候着眼点就很小,所以写起来就比较轻松。

二、新颖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创新、减负、新课改等等,这是几年前经常提到的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别人已经在这些方面研究很深了,你再去研究就很难出成果,编辑对这方面的论文一般都是封杀,除非你是大家,或者是编辑约稿。你的文章要让编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靠的是什么?新颖,吸引人,让人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吸引眼球。笔者在《中国体育报》的《让师爱回归体育课堂》一文发表之前,当时正值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大力宣传“三爱教育”暨“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开始谋划阶段,笔者便抓住这一契机,选题新颖,完成这篇习作。

三、真实

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真实,不能让人觉得你是在无病,立马就产生一种厌恶感,编辑更是不会多看一眼,所以真实就是你文章的生命力。《把坏情绪留在操场下》一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文中的案例就是自己在上课时的亲身体验、亲身经历的,所以文章很有说服力,下笔更是侃侃而谈,水到渠成,根本就不需要东拼西凑。

四、正确

文章论证的内容、观点一定要正确,错误的观点、理论、思想自然无法逃脱编辑的法眼。那么怎样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正确与否呢?惟有多看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思想,避免少走弯路。《享受课堂》一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该文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符合当时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动态,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正确观点。

五、勤动笔多积累

及时记录学生的提问,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及时记录随感、心得、奇思异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定期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定期撰写论文,定期撰写研究报告;摘录好文章,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写热点问题,写最新教育资讯问题等。《农村体育教师出来之我见》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这篇习作就是在笔者给全市体育教师作培训时将自己多年的真实写照和盘托出,后来加以修改成型的。

六、及时反馈

体育教科研是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源于课堂,高于课堂,又回归课堂。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科研论文、课题的基础;反过来,我们的体育科研论文、课题最终还是要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得到验证和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的论文才具有生命意义和研究的价值,而不仅仅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干、晋级的时候去造几篇论文,这样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做学问的本质。《巧练“立定跳远”》发表在《田径》,就是将笔者在上课、赛课、课余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写成的。

七、时时思索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写作笔者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谓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常常因为某个主题夜不能寐:这篇文章怎样开头?怎样论证?怎样叙述?如何举例?如何展开?如何结尾?哪样写效果会更好?更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在走路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常常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梦乡,突然醒来,还记得刚刚文思如泉的印象,笔者便翻然下床,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继续睡觉。那时经常深更半夜莫名醒来,书房里的灯光伴随着笔者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等到早晨醒来的时候,拿起枕边的记录本,细细品味,有时候真的佩服自己,怎么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词句。那飞扬的文字笔者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素养》一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别人的意见、成果来提升自己。《我心目中的体育课》一文发表在《中国体育报》;《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一文发表在《镇江教育》。就是笔者在上室内体育课时,将学生们“你心目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子的?你心目中的体育教师是个什么样子?”的讨论稿整理汇编,再而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而完成的。可以说这些习作笔者一点精力都没有花,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笔者动了一点心思,雨天体育课怎么上?你们(学生)希望上什么样的体育课?你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老师等主题;其外,像什么心得体会、读某某文章有感、某本书有感、观摩了某人的课有感、聆听了某位名师的讲座有感等等,都可以把他的东西“拿来主义”,但不是全盘照抄,得有自己真切的体会和合理的阐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学理审视;教学展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17-03

【作者简介】刘须锦,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1),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认知探讨

“教学思维”也称“教学逻辑”。目前在教育教学文献中还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根据《辞海》对“教学”和“思维”的解释推演,“教学思维”即“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的‘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过程’”。对于“怎样教语文”的理性认识,教师主要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专家认知:“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对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与深刻,当属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教什么决定怎么教”的教学论命题。2015年,王荣生教授在其新作《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中再次阐述:从“教什么”到“用什么去教”以及“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教学逻辑。[1]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廖纪元老师在《语文教学要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到那里去”“我们到了那里没有”,从操作层面探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逻辑关系。把语文教学思维定格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上,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先确定“教什么”,再谈“怎么教”,继而才有“教得怎样”。

(二)学生认为:“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教”最终要落实到“学”,这里的学,不仅是学习,还有学生。作为“师生共同组成的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怎么认识“教”的呢?我曾在班级进行书面调查,学生的观点值得反思。

1.语文课教什么?

生:希望课堂上不重复《课课通》里已有的内容,提几个能把人难倒的怪问题,让我们的思维更为敏捷。

生:面对新奇的内容,上课才不会无聊,我们才会多一份对课堂的期待。

2.语文课怎么教?

生: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让我们讨论问题,而且应该规定讨论的时间比老师上课的时间要长。

生:虽然我们已经六年级了,但我们还是小学生啊!希望老师不要太严肃,笑一笑,讨论问题时和我们一起“吵一吵、争一争”。

生:学语文最难的就是如何思考。语文课就应该教我们学会思考,让学语文变得简单一点。

问题从“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维度提出,而学生对于“教什么”与“怎么教”似乎没有明晰的界限。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课程理论是每个教育专业人员都该学习的东西,而实践却是一个整体,如今所谓的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都是人为的,也就人为地使人们的思想片面化。”[2]“教什么”与“怎么教”原本就是一体的。当我们确定“教什么”的时候,“怎么教”就应该不是问题。同样,当我们明了“怎么教”的时候,自然“教什么”肯定是成竹在胸。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原本就不是问题,“怎么教”才更有挑战。

二、习惯性教学思维的现状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中,总是有太多的教师生活在充满错误危险的习惯性思维中。他们的思维多半由习惯在起作用,是一种远离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性思维。”[3]我以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错误危险的习惯性思维”还是常有发生的。

(一)教学流程的偏颇

1.教学观念成为传道授业的因循沿袭。

上课,就是学生带着脑袋,用听取的心态坐在座位上听课。新课程实施后,传道授业观有所改善,但教师的话语霸权、知识霸权、思维霸权仍主导着课堂。学生合作了,那是为了听从教师“传道”的要求;学生疑惑了,那是为了应对“同学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的号召;学生读书了,那是为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相互链接的教学行为被异化为单向的传道过程。

2.教学展开成为听说读写的简单训练。

教学展开碎片化,语文被简化为要写多少字、读多少遍书、哪些地方要读写结合、哪些地方要停下感悟。如:语文课伊始的“请跟我一起写课题”,教师有板有眼,学生手指黑板,心却不知飞向何处。再如:读写结合,读到文本中的省略号,就说“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看到文本中的詹天佑、徐霞客铜像,就问“站在他们面前你会说什么呢?”这种教学过程,就是把能力的习得简化为机械的训练。

3.教学效果成为知识积累的片面追求。

知识教学,的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知识教学不是唯一,更不是全部。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机械论和目的论都只考虑在中心闪耀的发光核心,却忘记了这个核心是靠其余的东西和通过一种凝固形成的。”[4]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知识以外的情感、体验、思维等,不仅知识追求会成为泡影,而且语文的大厦也将岌岌可危,因为谁都不能否认情感和思维能够改变世界的道理。

(二)教学策略的异化

1.误用“整体性”,造成语文程式与浅表化。

教学中,把整体性阅读简单理解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和把握上。如:初读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认为提出几个“大”的问题就是整体性阅读教学了;有时为了考虑所谓“整体性阅读”,把教学浅表化,忽视扎实精细的阅读过程。不让学生反复诵读,不让学生充分咀嚼,语文教学将最终衍化为顺应时间进程的美丽滑行。没有理解和应用的充分展开,自然就没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拾级提升。

2.误读“开放性”,放大语文的功利与实用性。

课堂的开放如果定位于形式,势必打造出“泛语文”“伪语文”“非语文”。语文成了变相的“心理疏导”“新书”“励志成才”等心灵鸡汤。同时,如果教学目标、结构、评价乃至教学文化,仍滞留在封闭的思维状态,课堂还是脱离不了“功利和应试”的藩篱。真正的课堂开放应该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5]。

三、基于素养提升的教学意义探寻

当语文遭遇理念或理论的“洗礼”,我们可以回到语文现象本身,以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基点,思考:我们到底可以怎样教语文。

(一)“三学”维度,素养提升的视域融合

“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6]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单单以“课程标准体系”来建构,是无法满足“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建构以“学”为中心的素养提升框架,势在必行。

1.学科依托,核心知识的基础建构。

核心知识的显著特点就是基础性,唯有坚守“基础性”,学科教学才能“依纲据本”,才不至于偏离教育的轨道,走向语文学科教学的反面。语文核心知识的基础建构,就是放慢语文知识获取的脚步,回到“基础性”上,有规律、有步骤地在语文的学科世界中优雅前行。

2.学力结构,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回到能力结构上看,听说读写并不能代表语文学力的全部,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维度,那就是思维。完整的语文学力结构是“听说读写思”,而且“思维能力”是语文学力结构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能力,每一种能力都离不开“思维”。因而,完善语文学科能力结构,是语言文字应用品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3.学生立场,人的发展写在课堂中央。

人是课堂的第一要素。从学生角度看,“怎样教语文”无须纠结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程”层面,而应回到“学什么”与“怎么学”的“课程”视域。重新审视“教”与“学”对学生成长的真实意义,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才能真切感受到活泼泼的生命,让他们在语文的润泽下茁壮成长。

(二)“二道”要义,教学思维的信念坚守

教学思维的道,就是遵循科学思维的要义。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达成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1.大道至简,教学思维的学科图式。

教学思维是一个简约而丰富的过程,是“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联系而综合的系统策略。

从孤立到系统。教学理念在一定层面上决定和左右教学思维策略的展开。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三不教”论说,需要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来看待。薛老师所说的“懂”与“不懂”是相对的,薛老师也教学生懂的知识,因为不懂的知识是建立在懂的基础上;有时薛老师也教不懂的,因为教了不懂的知识,才能审视学生已经懂了哪些。

从结构到结构群。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使原本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纠结、冲突、甚至思想分裂”的他,豁然感受到“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两极之辨。从实践看,“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它们是独立的意义单位,但就是这样“两极”的结构单位参照到一起,形成“语文本体论”的结构群,让王老师“感受到一种突破思想重围眩晕一般的高峰体验”,也让我们领略到“诗意语文”推陈出新的超然境界。

从批判到建设。内蒙古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校长干国祥老师教学《珍珠鸟》,首先让学生晨诵《小狮子爱尔莎》《画眉鸟》,作为教学的前奏,继而进入《珍珠鸟》核心观点的提纯。接着,在“读出情感”“补充鱼骨图”的基础上,进入批判性环节。此时,“核心教学价值”的围观还没有结束。“放回大自然”与“愿意回大自然吗?”等的质疑,再次把“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价值观,批判性地推到“什么是真正的信赖”这一价值的悬崖。教学就是在这样“批判―建设―再批判”,从一个格局走向另一个新的格局。

2.道法自然,教学思维的育人内核。

语文教学之道不止于思维的方式方法,还有语文本身的思想。语文思想的形成,是在语文本体论基质上的思维与反思维交融的过程。

学会语文思维。曾听过这样三节课:《夕阳真美》,学生未见文字,先看夕阳图片,确实很美,已经超过了文字描述的美;《雾凇》很美,是我国四大奇观,肯定美;《东方之珠》也很美,图文结合,再配上雅致的音乐,能不美吗?三篇课文的美,虽然在某些方面是一类的,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美的思维。《夕阳真美》,除却一个印象美,还应给学生一个观点:夕阳美来自于大自然的创造;《雾凇》除却一个惊叹美,还让学生感知:自然是一种美,科学也是一种美;《东方之珠》,除却一个感性美,还应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的美不仅是时尚、繁华,还有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语文的美是用联系的、结构的思维方式,回归言语本身。学会语文思维,是阅读教学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教学思维的整合性观照。

学会智慧生活。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不仅教会学生语言本身,还围绕“尊重”主题,引导学生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尊重的思考;对国家的尊重,引向对自我尊重的思考”。三个步骤,层层逼近,教给学生思维的深刻、深度,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获得“如何尊重别人和如何被别人尊重”的人生智慧。同时,文本本身的文化、艺术、哲学等极具语文气质的思维,无不影响学生走出课堂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进入到人的层面进行思考,如何活出尊严。因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会智慧地、有价值地、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1-22.

[2]陈桂生,胡惠闵,王建军.教育半月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3]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0.

[4]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5.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3

一、增强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的本质应以“立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活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心理学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他们那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不斥责、不讽刺、不敷衍质疑学生,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就会逐渐萌生提高,就会更大胆的质疑。

二、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质疑课,让学生将心中的质疑表达为老师的发问。如《捕蛇者说》一文的结论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进行诱导,学生在分析后提出“永州的蛇这么毒,为什么还要争着去捕呢?”从而引导到“从永州捕蛇人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水到渠成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结论。

三、学习质疑方法,提高阅读质疑思维能力

(一)定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文章写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何意义……文章怎样写――交代怎样的情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写人看事?怎样展开描写……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由于这三个定向质疑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构思意图,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

(二)比较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精密性。通过比较辨析、判定事物(或事理)间的异同,由此激发出认识向纵深发展的疑问,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假设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某些事物作出假想,从而提出质疑。这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并发表意见,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是“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假如鲁达护送金氏父女脱险时被镇关西发现,故事又将怎样发展?假如鲁达把镇关西送进衙门其结果又怎样?孔乙己受尽人们的嘲弄,假如孔乙己中了秀才举人,故事又将怎样发展?通过这些假设质疑,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推理与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四)逆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抛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导向,从阅读材料结论的反方向提出质疑,培养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背影》阅读了解到父亲面对人生种种困难:他的母亲去世,差使交卸了,将家里的东西“变卖典质”还了亏空,为办丧事又借了钱,还要送儿子读书。钱从哪里来?今后日子怎样过?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肩负的生活重担可想而知的。他是一位慈祥、平和,敢于正视现实,既疼爱儿子又深得儿子尊敬的父亲形象,那么儿子真爱父亲吗?在车站送别时,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当父亲再三交代时,“我”却觉得他小看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从中分析,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有所不敬。儿子不爱父亲的疑问有点理由,事实是否这样呢?经历了人世沧桑的“我”,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再回味、再体验,对父亲在那特殊的情景下所作的一切有了深切的理解,并且也为自己当时未能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而流露出自责的感情,这种自责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儿子深深地爱着父亲。通过质疑未能作者原有的结论,但对父子之间的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更加明确。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4

怎样发表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纯数学论文,另一种为数学教学论文。许多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有很难有大量时间去编写数学论文、和论文标题的修改,所以许多人把工作经验总结来写一些数学研究论文。数学教研论文是对课程论,教学法,教育思想,教材及教育对象心理加以研究。但无论哪一种数学论文都要遵从论文格式及写作规律。

1.1创新性

作为发表研究结果的一种文体,应反映作者本人所提供的新的事实,新的方法,新的见解。论文选题不新颖,实验没有值的报道的成果,即使有高超写作技巧,也不可能妙笔生花,硬写出新东西来。基础性研究最忌低水平重复,如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测指标,结果与前人雷同,毫无新意,这样论文不值得发表。

1.2科学性

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论文毫无价值,而且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撰写论文应具备:(1)反映事实的真实性;(2)选题材料的客观性;(3)分析判定的合理性;(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3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科技论文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大体上由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摘要(应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意义等);索引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果等部分组成。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是无数科学家经验总结。它的优越性在于:(1)符合认识规律;(2)简洁明快,较少篇幅容纳较多信息;(3)方便读者阅读。

2撰写数学论文忌讳

2.1大题小作

论文不是书,如论文题目选的过大,那么泛论,浅论就在所难免。数学教育论文基本特征:有数学内容,讲数学教育问题,具有论文形态,不贪大,不求空,具有新见解。这样作者应将课题选的小一些,写出特色。

2.2关门写稿

一本学术杂志中的论文,单独拿出来看自然是独立完整的。就杂志的整个体系来看就会有一些联系,它们或是构成一个小专题或是使讨论不断深入。这样作者就要对你准备投稿刊物有所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不能缺乏事实凭空捏造,夸大结论。首先应该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避免在自己的论文中重复。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成果,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避免做无用功。

2.3形式思维混乱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已趋向统一。论文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有的论文东拼西抄,前后矛盾,这样的论文很难教人读懂。所以撰写论文应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正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尤为重要。

3关于数学论文选题

数学论文选题是找“热门”还是“冷门”?“热门”课题从事研究的人员众多,发展迅速。如果作者所在单位基础雄厚,在这个领域占有相当地位,当然要从这一领域深入研究或向相关领域扩展。如果自己在这方面基础差,起步晚又没有找到新的突破,就不宜跟在别人后面搞低水平重复。选择“冷门”,知识的空白处及学科交叉点为研究目标为较好的选择。无论选“冷门”还是“热门”,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

(2)创新性选题应是国内外还没有人研究过或是没有充分研究过的问题。

(3)科学性选题应有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作依据。

(4)可行性选题应充分考虑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4关于数学论文文风

4.1语言表达确切

从选词,造句,段落,篇章,标点符号都应正确无误。

4.2语言表达清晰简洁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5

但是这个问题很现实,又让人笑不出来――你去问语文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多数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有些甚至直言不讳: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该教什么,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现状是随大流:中考作文题看着高考作文题,初、高中的作文教学看着升学考的作文题,教师和学生都看着高分作文卷,讲着,写着,模仿着。“应该教什么?”谁知道!

不只是教师们说不清,就是课程标准也语焉不详。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说得都很含糊,让人不得要领。

搞不清楚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写作是什么?该学写实用文还是该学写文学作品?该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该怎样教学生写作文?――差不多都是写作教学最基本的东西。

可笑又让人笑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也是放在语文教育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想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写作是什么?教学写作,该学写实用文还是该学写文学作品?

写作是为着特定的目的运用材料去实现预期效果的书面表达,任何写作概莫能外;现实中的写作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写作,一种是用来承载审美认识成果的文学作品写作。教学写作,既不应该学写实用文,也不应该学写文学作品,而应该学习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书面表达。理由如下:

生活中人们写作,无非是满足两种需要:处理现实问题,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表达审美感受,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基础教育中的写作教学是学习写作的基础知识、培养写作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打基础的,它既离不开生活中的写作,又不是生活中的写作,而有自己的特殊性。

将实用文写作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写作是不适宜的。实用写作的面非常广,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写作,用途万殊,形式各别,以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去学习五花八门的实用写作,不仅时间不允许,就是从语文科的教学目标来看,也不能将实用写作引入中小学的写作教学。

将文学作品写作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写作同样是不适宜的。文学创作也是专业写作,四种基本体裁各自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每个小类又有若干更细的分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让中小学生去学习这么专业的写作,给他们定下这么狭窄的发展方向,显然是不妥当的。

但是,任何写作都是具体的,都有特定的用途,特定的表达环境,特定的表达目的,特定的读者对象,特定的效果预期和评价标准,它不可能是抽象的写作,不是文学的就是实用的,而不可能超越两者之外。学生写作学习也如此。这就发生了问题,写作教学既不能把学习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而实际上,只要写文章,不是写的文学作品就是写的实用文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就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无论哪类文章,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书面表达。无论哪类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作者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审美表达;不是表达审美感受、审美认识的文章,是实际应用中的文字,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归入实用表达。这两类表达,总称为书面表达――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学的应该是书面表达,实用的书面表达和审美的书面表达,两者不可偏废。

实用表达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显而易见。人际交往很大一部分是由书面表达实现的。每一个行当、每一项工作都有用文字表达进行交往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没有这种交往,没有这种交往的能力,是很难想象的。在人们使用文字进行的交际中,审美表达占的只是小部分,更多的是实用表达。培养学生具备实用表达的基本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的工作,写作教学应当下大力气培养这种书面表达能力,将它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学习实用表达是一回事,学习实用文体的写作又是一回事。前者是语文学习,后者是专业写作学习;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实用性质的书面表达以满足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不是去教学生怎样写科技论文、怎样写公文及其他应用文章。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对理想、对进步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崇尚和向往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向上的动力。学习对生活的审美,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表达,是审美活动的继续和总结,是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学习审美表达是一回事,学习文学创作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生活内容,后者是专业学习;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审美活动,学习将自己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不是去教学生怎样写诗歌、小说和剧本。

二、该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该怎么教?

教构思、行文和自我修改的基础知识,培养构思、行文和自我修改的基本能力,教的主要方法是从思维的角度进行引导。理由如下:

无论是哪类书面表达,都可以从构思、行文、修改三个环节去考察其写作过程,都可以从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角度去考察其写作的基本能力。如果从这三个环节去考察,无论是审美表达还是实用表达,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其基本能力也是相同的。抓住书面表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能力,就为今后的专业写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避开了专业写作的特殊性,体现了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宗旨。问题是怎样处理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的兼顾。

文学创作和各行各业的应用写作属于不同领域的写作,由于有各自的适应背景,它们在书面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它们最根本的区别,不在文章形式,而在思维类型。从本质上说,文学创作所运用的,是审美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用主观的眼光去观照所写的事物,将它理想化,赋予感彩,甚至将它变形,使之符合主观愿望或理想化,在多数情况下允许虚构、合理想象,以符合人的“自由意志”。与这种思维特点相应,其语言是情感化的,高度个性化的,诗化的,有明显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主观性、形式多样性,讲求形式美,是“艺术语言”。总而言之,是务虚。实用写作所运用的,是实用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用客观的物理的眼光去观照所表达的对象,不能将其任意变形,而应尽量贴近实际,不能随便想象,不允许虚构,应当合乎逻辑。与这种思维特点相应,其语言讲求准确、明确,一般以平实为主,更多用的所谓“科技语言”。总而言之,是责实。

这两种写作各自的特点很明显,以致我们从文面很容易看出一种文字到底属于何种表达。尽管如此,但它们都属于书面表达,从本质上看有相同的东西――

首先,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文写作,都存在着构思问题,而且构思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一致的。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用以展开思考的都是形象材料,材料也千差万别,但是,构思的基本问题,都是“想表现什么”“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概莫能外,整个构思阶段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转。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觉得妥当了,构思工作便基本上完成了。立意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剪裁,谋篇布局,全都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主导下展开,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联系中形成有机的结构体――作品的框架。看起来形式上差别很大的诗歌和剧本,构思所用的材料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浮上脑际的意象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思考的基本问题却无二致。不管构思多么有创造性,也不管想象有多么奇特,怎样思绪万千、跌宕腾挪、费尽周章,在思考材料是充足的这个前提下,最终决定构思成败的,还是要归结到在纷繁的材料中理出头绪,形成最有价值的审美认识,然后充分利用最合适的材料,删汰无用材料和不合意的构想,勾画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轮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运用材料形成有机结构的能力――构思能力。

实用写作其应用面广大,简直是个海洋,而且各种用途的文字形态各异,小到一纸数十字的便条,大到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就这些写作的用途来说,几乎每个生活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各式文字;就写作的诉求目的而言,有告知的,有解释的,有申诉的,有论证的,有劝告的,不一而足;所用的材料,有事实的,有看法的,有数据的,各各不同;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的,有描写的,有解说的,有论说的,交叉运用。不管有多少差异,将构思时所考虑的基本问题加以归纳,也还是这三个:“你想达到什么目的”“该写些什么”“怎样写”。所有材料的有用性,都得用这三条逐一去衡量,在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框架内,梳理出材料间的关系,根据表达需要,整合出一个合乎需要的结构系统,作为行文的蓝本,指导整个行文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力和运用材料形成有机结构的能力――构思能力。

这两个写作领域的构思活动,不仅存在于行文之前,也存在于行文、修改之中,凡在写作过程中有新的考虑,哪怕是对局部有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需要对整个构想进行修整,否则就会造成整体的不协调、不统一。而这些调整的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那三个老问题:在“为什么写”主导下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考。

既然我们可以把文学创作和实用写作所牵扯到的林林总总的构思现象全部归结到这三个基本问题上来,将它作为核心,那么,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出发,将对书面表达的思考触角伸向任何文章的写作,不管是审美表达还是实用表达,凡是构思涉及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放到这个框架内来思考,用基本相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将之辐射向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三个问题作为一切写作构思的基本问题,放到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中去,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把培养学生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以面对和满足生活、工作、学习中书面表达的基本需要。

其次,任何文章的写作都需要把构思变为具体的表达文字――行文。审美表达和实用表达在行文上各有特点,但是,其基本能力、基本原则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却是一致的。

先是行文焦点和行文思路的设定,围绕着焦点和思路展开行文的能力。构思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局部的表达细节,表达细节的斟酌是行文的事。只有保证每个表达环节都能沿着总体构思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构思的表达目的,有时候,一个细小的环节,甚至一两个关联词语,都能诱使作者改变行文的方向,鬼使神差,将表达引向歧途而不自觉。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写作,无论是形象性表达还是抽象性表达,能够认清表达焦点,设定合理的行文思路,都是行文的基本功夫,是有效表达的重要前提。具有这种行文意识和处理具体行文事宜的实际能力,是一个人的写作素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集中表现。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是一切专业写作的重要基础,是从事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与此相关,还有行文的控和放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本事。行文之能保证构思的落实,主要表现在它表达构思所设想的必须说的东西,不说或少说与构思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必须说的,就得放开来说,说具体,说透彻,有时还得说痛快;关系不大的,就得控制住自己的笔绝不能多说,没有关系的就绝不涉及。都是得说的,各种内容该说到哪个份上才够、就够,都有一个需要掌握的分寸,不能少,也不能多。这是行文时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用语轻重的控制、情感色彩的控制、态度显隐的控制、身份与用语口气相应的控制、表述详略的控制、具体与概括程度的控制,等等,都需要认真把握,以使行文得体。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围绕着表达目的,适当处理说什么、怎么说,文学创作的行文必须遵循,实用文的写作也应该恪守,这是一切文章写作的共性。具备了这些行文能力,就既能胜任审美表达,也能胜任实用表达;缺少这些能力,文学作品写不好,实用文也不会像样。

最后,是对自己的文章的修改。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写作,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始终是写作能力的集中体现。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自己所写文字进行修改的。能够判断自己的书面表达是否恰当并作出适当的调整使之合用,这需要条件。首要条件是,写作必须处于自觉状态,即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目的、用途特点、读者情况、想收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一个条件是,有能力对自己表达的现实情况作出判断,即自己所写的是什么状况、能反映什么、不能反映什么、读者会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对自己表达的优劣作出判断,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自己进行修改――懂得“怎么做”。

说修改,最重要的是对篇的表达判断和调整。判断整篇的基本情况是否符合表达意图,应该就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所形成的整体的表达力作出判断:这种内容,这种基本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什么?和自己预想的效果有没有距离?如果有距离,有多大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怎样调整,才能切合自己的表达意图?只有对这些情况作出明确的判断,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

然后是段落的修改。先得进行各部分内容恰当性的查验,判断其总体内容是否为整个表达之必需,分量是否适当;接着看主要内容是否已经说清楚,重点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所用材料是否充足,表现力有多大,其分支内容是否适当。在此基础上,对不满意的地方作出调整。这种检查修改,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基本思路的也有具体表达的,既有材料的也有语言走向的。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实用写作,无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由于是对自己的表达作出判断和修正,难度较对别人的为大。但正是这种判断和修改,才反映出一个人书面表达的基本功底。

对表述语言的检查和修改是表层功夫,任何文章写作都得做这项工作,其重要性和共性自不待言,兹不多述。

上述的在解决构思、行文和修改的问题时,我们抓住的都是“想”的问题――思维的法则、思维的方法问题;从思维的角度理清这些问题的内部关系,从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要害所在,从思维的角度去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从思维的角度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思维的角度去带挈学生懂得写作的基本知识,培养构思、行文和修改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该怎么教”的问题。

三、结论

世界上所有的写作分为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两类,这两类写作各有特点,从实质上说是实用书面表达和审美书面表达,都是书面表达,其方法和能力需求上存在着一致性。

实用表达和审美表达都可以从写作流程上分为构思、行文、修改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写作活动中,其思维状态和具体方法尽管各有特点,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需要的能力也都基本相同――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它们是一切写作最基本的能力。

写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想的问题,构思、行文、修改的能力从本质上说是思维能力,实用表达和审美表达的最大差异也是思维的差异,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核心在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写作策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应作出怎样的回应呢?那就是必须努力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新的时代能学会学习,以便适应社会。

要培养彝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摆脱传统教育的观念,改变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灌输结论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目前语文教学界提倡“学法”研究,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提出,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目前的语文教学,尽管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多还停留在单纯技能的操练上,而在能力的培养上则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为使学法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进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必须把学习策略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它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比“学习方法”要深广得多。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如果把学习方法作为“战术”的范畴,那么学习策略则应列为“战略”的范畴。有人说,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这是很道理的,而这正是学习策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较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级:

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策略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单就阅读而言,载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就有:略读精读的方法、圈点批注的方法、做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写读书心得笔记的方法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方法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习策略的运用就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

二是学习方法的选用和调控,这是学习策略的关键。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这一过程又可划分为具体操作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前者指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提取和反应等;后者则是对前者起支配、控制、监督和调节等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策略性加工。实践证明,在知识结构相近的同类群体中,其学业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其策略加工水平的高低。有的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有些彝族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策略上出现了失误。因此,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并随时加以调整、控制,是优化学习策略的关键。

三是反审认知,这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反审认知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是如何运用策略的策略。如前所述,学习策略(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取决对策略(方法)的选择和调控。而反审认知则决定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的策略作出适当性的评价,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从而能够正确归因,避免机械地、盲目地运用策略,甚至能够在没学过某种策略的情况下,填补策略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反审认知能力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反审认知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尝试”,要让学生不断用学习结果来反审学习过程,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而“语文学习最适合错误尝试的原则。因为语文学了部分是属于知识的范围,还有相当的部分则是技术的锻炼与习惯的养成。这一切,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其间要不知经过多少次错误,才能达到完全正确和熟练的地步。”

学习策略是当今教育界相当重视的新课题,它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可以按不同的角度作一些粗略的划分,如按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分,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一)阅读的策略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信息的一种心理过程。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注意策略、知觉策略、记忆策略、概念学习策略、规则学习策略等多种策略。由于学习策略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调控的本能,可以有一套或数套操作的步骤,阅读策略也是如此。如国外较流行的SQ3R阅读策略,就由如下几个步骤构成:

1.浏览,略读全文,把握大意。2.就阅读材料的关键部分提出问题。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4.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每一个问题。5.尝试回忆已阅读过的有联系的材料。叶圣陶先生有更精辟的见解: “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读的是什么,……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了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工夫。”这段文字,把怎样阅读、怎样自我控制,阐述得十分清楚。

(二)写作(作文)的策略

作文是彝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练习活动。学生的作文过程,大致可分为“审题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几个步骤。围绕这几个步骤,各有各的方法。语文教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深人的研究:如何审题、怎样开头、中间如何展开、结局怎样点题等等。如果将这些研究收集起来,必将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仅注重这些方法技巧的运用,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难免会有拼凑的痕迹,或言之无物,或矫揉造作,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写作策略的研究不是这样,它既要研究这些具体方法,更要研究学生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并能在运用中实现自我监控和调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跟学生的写作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凑效。因为研究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信息的本身”,离开具体内容的单独的策略教学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把“写什么”的问题和“怎样写”的问题提剑同一水平的高度来研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了“专题作文”的写作策略的设想。所谓“专题作文”,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把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作文。大致可以这样展开:

只要放开视野,拓宽思路,这样的专题俯拾皆是。例如课业负担问题,这是学生长期浸染,身受其害的问题。如果围绕“课业负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何影响”,“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调查、讨论、反思,那么,他们在作文时,一定会应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还会有不乏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组织讨论,完成作文前两步,解决了“写什么”的主体问题,这里进入“怎么写”的过程。所谓“怎么写”,就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把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整理,把要表达的事实和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写什么”和“怎样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策略的形成。

学习策略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划分。如按学习心理分,可分为:(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重组信息等);(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如分析课文内在逻辑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5)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

学习策略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策略自身的规律。在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一)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策略,虽然任何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但学习策略不能作为孤立的课程来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策略能力不像其他认知能力那样,可以直接训练,必须通过教材内容迂回教学。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夸美钮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内容,应该结合阅读、写作,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策略。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7

教育的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由语文教师选择教法组织教学来实施的。教学策略是教与学的策略,关系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呢?

一、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内容包括阅读习惯、能力、方法三个方面。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

1.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掌握科学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素质教育具有发展性,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远比单纯传授知识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把这些方法应用到阅读其它文章中,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包括感受、理解、应用等步骤。读包括精读、泛读、朗读、默读等。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各种读法进行训练,运用各种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多阅读,指导学生对比阅读。特别要训练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让学生读后能快速掌握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读后能有所感悟,写得出读后感。

2.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掌握知识与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推动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结论。教学中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呢?一是可用巧问促兴趣、引导参与。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由学生归纳用“借”的好处:一是说明有“借”必有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是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三是与文中的有关语句相照应。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乐参与。二是用质疑问难引导参与。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大胆质疑问难,全体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提问激发兴趣时,提问要有层次性与启发性,不能漫无目的的随口问、满堂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价,为活跃气氛适度鼓励是可以的,但绝不能出现的泛滥评价,不能无原则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任学生所为干扰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在教学设计上花功夫。组织合作探究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精心组织,讲求实效。阅读教学要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负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不做表面文章。

3.阅读教学要突出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沟通。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五段首句“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5年?”学生可以说出这是“水深火热的5年”,“生不如死、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5年。这一段最后两句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体验,“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环抱。”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他在船上度过了怎样的21天?”学生阅读后可以回答出“归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以上两个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

二、写作教学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高中学生的写作主要是学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写作教学重在运用一定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写作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为过程。虽然高中生的活动范围小,但只要会观察,生活中就不缺写作内容。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世界,用心去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在写作中抒真情实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完一课后,让学生归纳写作亮点,动手写写,相互比较一下,思考别人是怎样写的。精心设计写作练习,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克服写作的盲目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有方法写。

2.重视各种文体的训练,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在训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揣摩,做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将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在实践中锤炼语言、熟练表达方式、准确地表情达意。教师可结合作文讲评,结合阅读训练,利用材料改写、扩写、续写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将思维训练与文体训练相结合。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认识事理、理解生活的能力,高中写作在初中的基础上要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并重,通过有目的的练习,力求创新。

三、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运用得更直接、更广泛、更有实用性。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养成良好的交际态度与能力。主要包括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应对能力。

一方面是科学培养听的能力。包括听的兴趣、态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要给学生创造多听的机会。例如,利用课堂提问,朗读课文,故事会,课前新闻播报等形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态度,知道听要尊重对方,集中注意力,对听的内容快速反馈,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

另一方面是灵活多样培养说的能力。说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沟通的最基本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四、综合课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态。重点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发展。在综合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完成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教师要科学组织教学材料,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全面提高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交能力提高,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弥补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的不足。教师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课教学中的作用,借助网络,整合教育资源,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法,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合作探究,获得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

怎样写教育论文篇8

新大纲(指修订版,下同)运用了正在编拟中的新的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有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教学史说明,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过程首先是新的教学技能体系不断代替旧的教学技能的过程。要真正发挥新大纲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把新大纲的精神具体细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技能。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大纲精神是把它转化为教学技能的前提,因此,一是要把新大纲学习好、领会好。新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思想都有新的阐述,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要求以及如何改进教学都有精辟的说明。学好新大纲,才能保证教学技能的改进符合新大纲的精神。二是要结合学习第五次全教会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刻领会新大纲对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指导意义,提高把新大钢精神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自觉性。三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我国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的母语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等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新大纲精神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把新大纲精神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过程中,才不会偏执于某一方面,才不会穿新鞋走老路。把新大纲精神具体化,必须明确新大纲要求有怎样的教学技能,探索新大纲新的精神跟教学技能对应关系。笔者经初步分析归纳,列表如下:新大纲精神教学技能学科性质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1.备课时如何认识、发掘课文中的文化底蕴;2.如何指导学生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中领会文化底蕴。教学原则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1.在教学组织上,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2.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导向、导读、导答、导议,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爱美的情趣1.如何认识课文中的美育因素;2.如何从形象感知,情感熏陶等方面进行美育。优化语文学习环境1.如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2.如何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3.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如何指导课外阅读。识字教学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1.摒弃繁琐的字形分析后如何指导写字;2.如何借鉴、运用传统的描、临、默等写字方法。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1.如何保证学生充分地读,如以读促读,以问促读,以境促读,以思促读等;2.怎样完成“整体感知-读中感悟-情感熏陶”阅读感悟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1.怎样理解学生“一定的见解”;2.怎样使学生会有一定的见解并敢于、乐于说出来。重视语言的积累1.学生积累语言有哪些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习作教学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1.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2.读写结合怎样做才能既方便指导又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双方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1.怎样创设口语交际情境?2.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话头;3.怎样才能促使人人参与。把新大纲精神具体化,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必须分析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七十年代末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的实施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技能或强化了某种教学技能。如七十年代末,在家待举,教育更是有时不我待之迫切感。因此扎实双基成为教学主流。对一个个知识点的强化训练对扎实双基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逐渐做过了头,衍变为繁琐的机械的练习。又如二十年来的课程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阅读教学是从段到篇,每篇课文的教学,必定是分段、概括段意到概括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加上对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分强调,使“繁琐的琐碎的”、“过于理性的”思想内容分析更为严重。在语文教学走向误区的过程中也就强化了某种教学技能,而少了某些符合母语教学规律的教学技能。如对课文的过多的理性分析,多了对思想内容提问讲解的技能,而少了导读、导悟、导语言积累的技能。不符合大纲精神的教学技能应加以改进,使之符合要求。把新大纲精神具体化,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教研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作用,抓好教学技能的培训,可采用说课、微格教学等形式。说课重点应放在说教学技能的运用和新大纲的依据。微格教学则应针对教学中的弊端,训练新的教学技能,如导读导悟的技能、指导语言积累的技能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