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贷后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3:48

贷后管理论文

贷后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资产组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01-02

一、中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1.按政治经济学原理,使用价值和价值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不可兼得。货币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导致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使买卖在时空上分离。若某一时刻,债务人无力偿债,就出现信贷风险。

2.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科斯认为,当企业规模限定在市场交易费用大致等于企业组织费用时,若企业此时停止扩张则实现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商业银行从信用中介发展起来,为减少投融资双方盲目资金流动产生高交易成本而形成的一种市场替代。根据斯蒂格利茨观点,由于众多资金盈余者和缺乏者无法在适当时间、地点和数量上找到最佳投融资组合,使信贷风险不因投融资双方交易成本的节约而不在。如产销脱节使企业产品积压,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3.信息经济学认为当事人在签约前(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风险不可避免的深层原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借款者是资金者,银行是委托者,在这样委托―模式下,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者利益,委托者不得不为者承担风险。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现状

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5.58%。伴随投资的高速增长信贷规模超常规扩大,出现“大、长、窄”特征。贷款主要用于大城市,集中于中长期贷款,面向垄断行业需求。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1―9月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中长期贷款年初增长16.2%,9月末上升到21.4%,比贷款总量增速快6.8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余额20%左右。尤其在大城市,银行信贷资金有60%甚至更多流向房地产行业。

三、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入手,完善信贷管理

(一)理论运用依据。1959年马柯维茨提出资产组合理论:通过方差和组合收益来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在此之上选择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资产组合。贷款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资产,贷款带来银行收入的同时存在市场、利率、信用等一系列风险。因此设想把马柯维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到信贷管理实践中。

(二)理论核心内容:通过研究风险资产收益和风险,建立投资者选择组合的集合,再确定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最后在最优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间匹配,得出最优资产组合。

2.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是资本配置线与有效边界曲线的切点,该点需同时满足位于有效边界上与夏普比率最大两个条件。

(三)理论的运用

1.改变目前在某一行业或某类企业信贷集中的现象,应适当分散信贷资产,降低信贷集中所可能造成的风险。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资产有利降低资产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信贷资产面临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即非系统风险。实践中,发放贷款要注意改变现有的资金流向结构,弱化各笔贷款的相关性,减小风险。

2.借鉴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过程。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别于传统“自下而上”模式,采用“自上而下”运用数量化模型的贷款决策程序。目前发放贷款由贷款者先申请,然后银行相关审批部门对是否发放,发放多少等问题给予确定,最后由分支机构负责具体发放,存在忽略全局的不足。实践中,不是否定目前贷款程序,而是在“自下而上”发放贷款的模式前补充一个“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在审批贷款前先据自身风险偏好,资产收益等情况,制定不同投资比例,决定不同行业的贷款及央行存款比例,建立最优贷款组合与整体的最优组合。

3.决策新增贷款等问题上要重视夏普比率指标的运用。以新增一笔贷款为例,假定风险资产组合收益率为S,新增一笔贷款后收益为S*,若S>S*,表示新增贷款后,整个贷款组合夏普比率下降,新增收益不能完全补偿新增风险,新增贷款对整个资产组合不利,应提高该笔贷款利率或增加担保。反之S

四、理论实施中,需说明一个问题

现代资产理论假定资产收益是正态分布,用分布函数均值及标准差可刻画。实际中,贷款收益分布函数有“长尾现象”。作为特殊风险资产,贷款收益分布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贷款收回,则收益按固定利率算。若贷款不能收回,损失就远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长尾现象”主要是贷款利率不由市场决定,因此目前要考虑“长尾现象”存在,综合分析问题;但长远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越来越实用。

参考文献:

[1] 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 滋维.博迪,亚里克斯.凯恩.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贷后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信贷分析;借贷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金融会计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是金融和会计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是两者综合素质的集成,比较偏重金融知识但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运用有极强的要求。《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真实金融机构运作各种贷款产品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管理各种贷款产品的能力,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重点与难点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点知识内容涉及贷款管理的基本规则、贷款政策、贷款管理制度、贷款种类和评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贷款担保管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等。特别是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统计信息,微观金融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信息和一些金融数学模型,因此课程需要非常宽泛的统计、金融、会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再融合系统性的贷款理论知识,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初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一些困难、复杂和困惑。

2.课程理论性、实务性较强

由于我国中等基础教育仍旧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一个知识点,而进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学活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财务会计,货币金融,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体现一个合格现代信贷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

难点在于信贷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硬性的背下来,但是对于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断,甚至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和他们现有的社会认知观有冲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时学生总弄不懂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贷款比大公司的贷款要更难处理,过程更复杂。学生很感性的认为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业务不会太复杂所以财务账目更为简单,如果有好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更容易获取有效资料,小的企业难道比大的企业还难处理和管理么。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社会生活体验,他们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并不了解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于其一,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所以它们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教授《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这门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要求广,而且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今个人、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的分析、运作和风险管理等的课程时,课程结构安排上是不应同于常规教学手段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重基础、讲应用”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得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技能、讲操作”的原则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人员的角度有效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其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营销技巧等并且增加实务操作性及技能性较强的练习,目的是能够着重结合实际解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达到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尝试

1.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理论,实务性较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又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按照《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可以从各财经报刊杂志选取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信贷实例、动态信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确定案例包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案例还应该注重时代性,新颖及时且有当代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个人贷款以及消费信贷立法等时设计‘一个信贷经理人的一天’的案例还原真实的银行信贷职员审批个人贷款的流程以及审批理由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自我带入角色,关注重要部分处理方法,进行逻辑性思考。

例如讲到信贷风险管理时选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如何从一开始贷款给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到后来商业银行放宽条件,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贷款人商业银行也可以把他们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从而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上涨,买房的人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并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替买房人把钱付了。其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按揭证券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如此,次级债就全世界卖。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次级债就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看起来很美,然而一旦房价下跌,那些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又还不上钱,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整个金融链条上的机构都大面积亏损,造成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给学生解释了信贷质量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运用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课下还积极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的设计还可以选择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这些具体到身边的案例的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借贷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同时运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业贷款500万新建3间厂房’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案例,企业简介、公司经营、项目情况、财务账目等,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该企业的承债能力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如何。2借款人还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况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给3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学生要运用会计,统计知识做财务数据分析、计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计算,对于计算结果要和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项目目标等一起做归纳,分析等。

小组讨论时教师在一旁看、聆听,作简短引导,不做判断。小组讨论完成后,选取不超过5个小组派代表针对上面四个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这几个小组代表发完言,教师询问剩余的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每个小组都要贡献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客观地评析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于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做简要总结,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见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进步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作报告笔记,这样敦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并且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性书面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深化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堂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选择一个公司然后从银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现实经营状况等,决定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某方面贷款资格。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学生的父母、亲戚有在大、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也有的开公司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自编案例,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为设计案例对象,但是案例来源一定要清楚。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以银行专业的角度来分层次分析他们设计的案例,最后各组准备好材料和PPT,进行一场案例报告会。学生在整个亲身实践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升了对《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课堂语言要通俗。

每堂课的案例要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坚持精挑细选,决不贪多嚼不烂,让学生感到案例内容脉络清晰不重复,知其所以然。课堂讲授案例时应坚持用通俗的语言举案例、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词汇术语的含义,并反复使用这些专业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讨论案例问题的时候多用专业词汇术语,因为专业是需要培养的,习惯成自然。

2.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除了案例教学,还需要大量计算训练来锻炼学生熟练掌握信贷分析的方法,所以作业和测验都必不可少。还有辅助工具的运用,比如运用Excel的内置函数进行统计与运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业务素质,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毕业后尽快适应和参与工作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作用。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金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 James Bartle, Raymond Boffey, 2013 Credit Analysis and Lending Management.

贷后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信贷文化;建设;意义

我国的金融行业正遭受着外资银行带来的冲击,此时银行工作人员自身价值观也在发生着转变,因此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的信贷文化,规范银行工作人员的思想行为,才能够真正做好防控风险,进而促进银行信贷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信贷文化对信贷工作的意义

(一)信贷文化信贷文化主要是指在银行的信贷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信贷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观念及方法。目前信贷文化主要分为可看见的信贷原则和银行工作人员共同创造并遵守的信贷原则。(二)信贷文化特征信贷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具备了企业文化所具备的各项特征,由于信贷企业的操作程序非常繁杂,因此也要求信贷员工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除了熟练掌握银行的各项专业水平以外,还要能够熟悉当前市场的行情,了解国家的政策走向。再有就是信贷部门对金融业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信贷部门对银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促进作用,而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认知自身所承担的艰巨责任。(三)信贷文化建设对信贷工作的意义一个优秀的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信贷文化建设也逐渐显露出自身的重要特征。除此之外,信贷文化对提升银行的整体信贷管理水平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减低风险带来的损害,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通过信贷文化来不断增强银行工作人员对风险控制的认知,不断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进而提高信贷的管理水平。

二、信贷文化的催生方法

(一)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信贷文化讲究诚信原则,对银行这一汇总金融机构来说,诚信是最重要的,银行部门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诚信至上,这一点在银行的信贷部门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信贷工作人员的诚信不仅仅是自身的财富,同时也是银行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在选择借贷客户的时候,信贷工作人员对对方的信用、信誉是特别看重的,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银行出现损失。由于信贷工作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所以要求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信贷的风险意识、注重信贷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信贷风险。目前,之所以银行的信贷风险都很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额度相对较高。其次,房地产企业在我国的大范围扩张使得信贷风险逐渐提升。第三,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较多,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小型企业在银行贷款上面临着被违约的威胁。(二)建立高效的竞争机制银行一方要定期对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考核,奖励突出的员工,对表现不是很好的要给予指导,不断引导信贷工作人员来实施等级化管理,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积极性。(三)进一步完善信贷机制信贷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科学高效系统的管理机制,要求银行内部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在一套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可以让每一笔信贷交易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权责分明。严格遵守信贷纪律,将各项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信贷部门内部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以及惩罚制度,这样做也能够促进信贷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银行来说,其自身的发展与客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客户才是银行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一个优质的客户群可以极大的提升银行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往往成功的银行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与客户建立的关系是一种共享合作的关系,而良好的关系也能够全面提升银行的社会价值,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在确立的时候还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为依托,如果道德环境不合理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信用出现缺失,进而使得信贷文化失去其原有的内涵。

三、信贷队伍意识

信贷业务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一个高素质的信贷队伍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保证。银行方面要在信贷队伍中不断培育信贷工作人员的各项主流意识,主流意识的培养也是营造良好信贷文化的基础。(一)增强信贷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银行的信贷文化建设与自主学习型构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银行一方要保证每一位信贷从业人员都会成为学习型人才,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人员队伍是其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树立信贷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信贷人员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以此来构建高素质的信贷人才队伍。(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事物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信贷业务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内控以及业务拓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求信贷工作人员一定要平衡好各部分业务的统一,要敢于突破常规,不断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三)树立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够自觉履行义务的一种责任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让信贷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工作中,落实自身的责任,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这对于实现信贷工作人员的人生价值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信贷风险在形成的时候最初也是由萌芽开始逐渐积累以后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信贷工作中,从贷款的发生到还款期满之前,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会产生风险隐患。所以信贷人员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做好贷款的各项检查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放在最终决策人的角度上来审核授信业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需要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了解清楚,比如说借款人的信誉问题、负债问题、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自身的发展前景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掌握借款人第一手详细数据。除此之外,在调查方式上也要注意,信贷人员不能只是从财务账表上进行调查,还要从借款人的资产债务情况以及自身产品的销售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调查与核实。对于那些资产负债比例相对较高且信誉度较差的借款人,其借款的流程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即便是已经贷过款的老客户也要认真按照流程执行,当老客户在进行新贷款借贷的时候,还要对其进行重新的调查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保证信贷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四)树立信贷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诚信是广大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在银行中所从事的都是信用业务,不管是信贷人员还是业务对象,对诚信的关注程度都是非常高的,诚信有的时候不仅仅只代表了一个人的声誉,而在银行信贷过程中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信贷人员除了要自身注重诚信以外,在选择贷款客户的时候,对借款人的诚信程度也是非常看重的,这一点对于今后的借贷关系处理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在借贷过程中,信贷人员要注重识别一些虚假的行为,防止受骗。(五)合规意识对于信贷文化来说,合规经营是银行的立足之本,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事情都要按章办事,不能随意妄为。

四、结语

信贷文化建设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在建设信贷文化的时候,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信贷工作队伍,保证信贷各项计划都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信贷机制,要充分认识到信贷文化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并利用各种渠道培养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树立信贷文化意识,这也是为信贷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欣,张卫平,曹志鹏.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李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制问题[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邱惠.护理风险管理在我科的做法与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第11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梁飞媛.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朱静华,徐小红.护理风险管理[A].河南省第十次手术室护理学术会议暨围手术期安全护理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6]杨玲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7]李欢,陈宏.供应链风险探讨[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武志昂.药品风险管理概要[A].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08年

[9]张立萍;;现代风险管理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研究和应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10]徐滨;;浅析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贷后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内部审计 操作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内容

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主要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具体到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信贷相关人员的操作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贷前对客户的尽职调查不够充分,不能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贷款前,客户经理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还款能力的调查不够全面,对客户还贷能力的分析严重偏离贷款人的实际情况,往往误导贷款审批的决策,使尽职调查流于形式。

第二,贷时风险管理不善。贷时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审贷分离制度的作用没有严格执行;肢解贷款额度,致使贷款分级审批制度失去作用;贷款证登记不全面或失真;贷款失败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贯彻执行;离任审计时,没有对离任者在任职期间的贷款风险进行重点审计。

第三,不重视贷后的风险管理。贷后的风险管理存在的操作风险包括:客户经理对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尤其是贷款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预防贷款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成因

(一)制度不完善

贷款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意简化内部控制程序,致使信贷人员按照贷款程序操作也会产生贷款风险。二是照抄照搬上级的制度,没有根据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导致内控制度缺乏可执行性。三是信用社负责人对信贷人员的督导不利,致使制度形同虚设。四是对基本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掌握不深,在细化补充时,往往形成了新的操作风险。

(二)执行情况不理想

(1)信贷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不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很多信贷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不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往往发放大量的关系贷款,有些信贷人员甚至按照贷款金额提成,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制度形同虚设。

(2)信贷管理力度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信贷人员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调查不实,致使超过其偿还能力进行担保。二是信贷人员管户数量超过其实际的把控能力,信贷管理力度较差。三是法制观念缺失,抗干扰能力差,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化整为零逃避监管。

(3)信贷制度执行力不够,“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缺乏科学的分析结论,仅凭借经验贷款,增大了贷款风险。二是贷时审查不严。重视书面申请,没有深入调查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财务状况。三是贷后检查不力。贷款发放后,没有及时跟踪资金用途和贷款人的经营情况,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4)信贷人员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预判贷款风险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致使大多数信贷人员不愿意掌握新知识,主要靠经验贷款,难以掌控各种贷款的风险,更谈不上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管理。

(5)责任追究不到位。信用社的管理层对贷款违规操作行为,在没有实际发生损失时,往往不按照规定追究经办人的责任,待实际发生损失时,为时已晚,警示作用不明显。

(三)人员素质不够过硬

在省级联社成立以前,农村信用社缺员时顶替接班的多,公开招聘的少,致使员工专业知识缺乏、素质较差。这些人员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在贷款过程中极易产生操作风险。而且这些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对当地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把握不住,导致贷款投向失误,增加了贷款的操作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客户经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疏漏

一般来说,贷款防控过程主要包括客户经理受理与调查;贷款审核、审批;贷后管理三个环节。信用社的风险防控的疏漏也往往发生在这三个环节中。一是信用社没有规范的尽职调查手册,致使客户经理受理与调查贷款人的申请时,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估、容易遗漏重大风险。二是审贷分离、贷款分级审批、贷款证管理、贷款责任追究等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三是不重视贷后风险管理,贷款发放后根本没有及时跟进,起不到预防风险的作用。

(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落后

农村信用社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较多地依赖规章制度,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手段。一是在风险的识别、计量等方面不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差。二是对信息技术不重视,不能保存已经发生的损失数据,更谈不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

四、内部审计角度实施信贷操作风险控制的可行性

(一)提供审计信息,便于风险决策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效率、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提供一些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审计信息,因此有利于信用社相关管理者进行风险决策。

(二)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便于统一开展信贷操作风险专项审计工作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通常为:省级联社设置审计处,在省级联社管理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开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地市联社设置审计科,实行地市联社和省联社审计处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审计处为主,主要负责本辖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县级联社设置稽核审计部,在县级联社和上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业务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审计、稽核工作。

以上的审计组织模式,便于下级审计部门在上级审计机构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或联合开展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项审计工作,因此可以不断降低各信用社的信贷操作风险。

(三)领导重视,独立性增强,便于开展操作风险审计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是介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经济监督系统。对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操作风险而言,通过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可以及时发现、防止和纠正贷款中的各种操作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为了减少贷款中的损失风险,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大,这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认真进行贷款操作风险方面的专项审计,通过不断揭露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引起领导的重视,并对审计中发现的贷款操作风险及时督促整改和落实,必将在降低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方面大有作为。

五、内部审计角度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加强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效果不明显,而管理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制度不健全所致。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适应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特点、涵盖所有贷款操作风险领域的信贷流程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建议农村信用社在建立信贷操作流程时,应根据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区别对待,该流程应当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以内部审计委员会为灵魂,不断完善信贷流程,并体现不断降低信贷操作风险的目标。

(二)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1)首先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信用社应当建立离任审计制度,并把信贷操作风险的作为重要审计内容,督促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不断重视信贷操作风险。

(2)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一是加强对员工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警示教育。三是经常开展法律知识专项讲座,使员工树立法制观念,并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三)推进信用社内部审计方法、手段的变革,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审计方式的改革

(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应当从信贷操作风险分析为抓手,在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信贷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即在测试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方案和目标,通过科学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在审计过程中揭露重大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2)开展循环审计。循环审计可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并不断降低信贷操作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重视循环审计,这样不仅可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还可以对新发现的问题再次提出审计整改意见,同时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信贷操作风险重复发生的原因,不断提高信用社管理层的风险管控能力。

(3)重视非现场审计。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还是基于常规,不建立相应的审计管理系统,并实施网上远程非现场审计,不但不能提高审计效率,而且由于信贷业务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也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利用网络技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经营信息和财务数据导入审计软件,这样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网上实时审计。开展网上审计,不但可以降低审计成本,还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对网上审计发现的疑点问题,审计人员应到现场进一步核实,否则很难落实审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

(4)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信用社管理层应当重视审计联动作用,并由审计处负责起草联动管理办法,为了增加该办法的权威性,笔者建议联动办法应当以信用社管理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部门学习和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理顺内审关系,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的联系和合作,提高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增强审计在降低信贷操作风险方面的作用。

(5)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目前,风险理论研究者已经发表了和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有关的研究结论,这为实务界的风险管理工作理论指导,但如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信用社今后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笔者建议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实践者不仅要专研风险管理理论,还应当向理论界请教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泰安市泰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审计部)

参考文献

[1] 卓继明.现代企业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贷后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认知;恶性增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47-03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3月13日表示,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2012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事实上,即使前几年不良贷款持续下降时,中国商业银行也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良贷款的恶性增资现象。所谓恶性增资通常是指当向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在有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管理者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的现象(Staw,1976)。银行不良贷款的恶性增资浪费了资金,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因此,银行不良贷款的恶性增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一、恶性增资相关理论回顾

在国内,对恶性增资问题的研究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境内公开出版物中,提到恶性增资概念的很少,据笔者所知,梁能(1999)在论述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经理层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时,提到了恶性增资现象和有关文献。陈寒玉、陈冬华在翻译Chow等人的文章《中国企业中“恶性增资”现象的广泛性、影响、原因及对策探讨》(2000)时,首次提出“恶性增资”这一中文术语,并对西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杨瑞龙(2001)在分析国有企业投资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时,用到恶性增资概念。刘兵军、欧阳令南(2002)给出了恶性增资现象的中文概念。刘志远、刘超(2004)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自辨理论和前景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现象上的效力。但国内专门研究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学术文献,笔者目前还未见到。

自从Staw在1976年提出“恶性增资”概念以来,国外学者对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提出恶性增资的理论解释,分析恶性增资的影响因素和研究如何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恶性增资现象提出了许多种理论解释,如经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行为学角度等(Brockner,1992),比较重要的理论有:自辨理论、前景理论和理论等。

1.自辨理论。自辨理论认为,在出现负面信息的时候,对投资项目负责人的个人比不负责的个人更容易追加投资。所以,当一个人参与了初始的项目投资并且有负面信息出现时,恶性增资就更容易发生。自辨理论的观点是“个人会千方百计地使他们以前的行为合理化,而不承认在感觉上已意识到的错误”(Staw & Fox,1977)。在自辨理论中,恶性增资行为被认为是由回溯理性引起的,而当决策者并不对初始投资的失败负责或初始投资是成功的时,决策者没有选择恶性增资的显著倾向。

2.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决策者在心理损失区域偏好风险,而在利得区域厌恶风险。Whyte解释到,前期投资产生的沉没成本对其决策者来说是确定的损失,如果承认项目失败而放弃增加投资,决策者就要承受这个损失;相反,增加额外投资虽然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但也存在盈利的可能,即使这种可能性很小,在两个损失之间,决策者宁可冒险选择增加投资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失败,因此决策者在巨大的沉没成本面前会表现出恶性增资倾向。

3.理论。理论认为当委托人的目标与受托人的目标出现不一致,且委托人监督受托人行为的成本很高或根本无法实现时,问题产生。关于项目将来的运作和发展,如果受托人有私有信息,委托人就不能完全地监督受托人的行为,这时,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目标冲突将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会促使受托人采取恶性增资的行为,这样,受托人希望实现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了委托人的利益。

以上我们简单回顾了恶性增资相关的理论,其实从本质上看,绝大部分的理论主要是从认知和责任角度来探析不良贷款恶性增资形成的原因,下面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从这两个角度详细探讨。

二、认知与责任对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影响

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电子系统的不断完善,加上有较为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还有近年来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更为重视,银行对导致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项目因素、结构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有一定的防范和预警能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目前竞争压力的加大,信贷人员面临扩展客户市场的压力和刺激,而且一旦信贷项目开始走流程,信贷人员容易产生将项目继续下去的情感和欲望,在分责制下就容易引起恶性增资。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信贷员总是必须从是否增加给它的贷款中作出决策。信贷人员必须慎重考虑他们的贷款决策:是避免恶性增资风险从而面临失去客户风险还是维持客户关系并且承担恶性增资风险。事实上,信贷人员的工作通常有两个任务:业务增长和风险管理。当一家投资不足的企业为其项目申请贷款时,信贷人员必须考虑:该项目经济上是否可行;客户特性;信誉状况;管理能力;抵押品的价值;偿还条款。一般情况下,经过信贷评估,信贷人员将对新项目提出建议。

在这一过程中,信贷人员可能会对贷款项目产生情感。在Lewicki(1980)做的一系列访谈中,信贷业务员和信贷管理者将情感因素作为增资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旦一笔贷款申请被立项,信贷人员就自觉有将该笔贷款落实的个人责任。如果企业持续陷入财务困境,总在寻求额外的信贷支持,信贷人员就必须冷静考虑一下,在对该项目产生的感情、企业是否可渡过目前困境、因发展了劣质客户且恶性增资可能须承担责任间进行权衡(见图1)。

研究Staw & Ross的信贷环境模型可以发现,恶性增资的概率取决于贷款关系的个人认知和恶性增资责任哪个更为显著。如果一名信贷人员营销了一笔贷款业务,他对于该企业的信贷关系就有很强烈的认知,因而在后续决策中更倾向于追加贷款。而信贷员个人负责制由于增加了信贷人员责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恶性增资概率。

曾经有些研究认为个人负责制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概率(如Fox & Staw,1979),他们认为个人负责制使信贷员竭力避免承担过去决策失误的责任,信贷决策者通过对形成不良贷款或有此迹象的企业增加贷款寄希望于企业能扭转困境从而消除不良避免承担责任。这一观点在过去可能是成立的,但随着各银行信息系统和信贷管理的不断完善,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大有改观,信贷人员个人很难隐瞒企业的真实状况,贷后检查也可以防范类似情况。不过,由于个人负责制,信贷人员人人自危,容易导致“惜贷”现象,从而使得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协调。因此2000年后,各银行纷纷实行审贷会制,集体负责。在这种制度下,贷款恶化就可以很轻易地被归因为不可预见因素而不是初始决策时决策者没有充分估计可能的风险,因为一般来说,各行审贷委员会的委员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一般由行长(或分管信贷的副行长)、信贷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稽核部门等的经理组成,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审贷会制的原意是集体决策可比个人决策更准确估计风险,但实践中,集体决策也暴露了很多弊端,如集体负责意味着无人负责。

从中国近几年集体负责制的实施中我们发现,集体负责制减轻了信贷决策者恶性增资的责任,在审贷会决策下的恶性增资,信贷决策者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个人负责制下的决策者。信贷决策者虽然也可能被批评,但他可将(下转66页)(上接48页)恶性增资归结为维持银企良好客户关系的无私心的行为。初始决策认知与决策责任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只有当决策者有理由恶性增资时增加决策责任才能降低恶性增资的可能,否则没有特别的理由,决策者不会进行增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贷员在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个人认知越高,越容易做出增资决策;而一旦其所需承担的决策责任低时,恶性增资发生的概率就提高。其实,不仅是信贷员的认知和责任会影响到恶性增资的发生概率,信贷员的级别也会对此产生影响。一般认为,高层信贷决策者,比如行长、副行长或信贷经理容易认为自己享有信贷免责,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恶性增资。

三、策略建议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法制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好转,为降低不良资产占比、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银行需要做的是不断省视自己,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恶性增资的成因很大部分在于银行体制、责任制度、信息系统以及信贷人员素质不够完善,这就需要首先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和信息环境;提高信贷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加强监管和审计。

参考文献:

[1] Chow,C.W.,Vidya A.N.,and Fleenor,C.P.中国企业中“恶性增资”现象的广泛性、影响、原因及对策探讨[J].陈寒玉,陈冬华,译.

中国财务与会计评论,2002,(1).

[2] 刘青,刘志远,张健.银行高层更替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基于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视角的分析[J].金融论坛,2007,(2).

[3] 刘青,刘志远.集体决策能抑制恶性增资吗――一个基于前景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4).

[4] 刘青.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续扩动因与控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8:5.

[5] 刘志远,刘超.基于实验研究的恶性增资行为解释:自辨理论还是前景理论?[J].中国会计评论,2004,(2).Linda V.Ruchala,John W.

Hill & Dan Dalton.Escal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A Commercial Lending Experim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

1996,(37):15-26.

贷后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风险;信贷;管理

一、风 险

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风险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风险的定义有如下几个不同的版本[1]:

1895年,美国学者海尼斯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1901年,美国学者威利特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美国保险学者小威廉姆斯、海因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差异越小在风险越小,差异越大则风险越大”;1964年,美国的小威廉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性则是主观的、个人的和心理的一种观念,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一书中较全面地分析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性质,他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学者佩费尔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可测度的客观概率的大小”[2]。

我国理论界对风险的定义主要有:第一,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第三,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第四,风险是实际结果对预期期望的偏离。正是理论界对风险认识的不一致性,导致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阐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3]。

二、信贷风险

广义的信贷风险是指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盈利的不确定性,由于贷款合约利率一般是固定,如果市场利率等因素发生变化,这笔信贷资产的实际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信贷资产的收益就会出现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本金和利息是全部收回,还是部分收回,或者零收回;又包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回期限,其能否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如期收回的不确定;狭义的信贷风险则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有受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4]。

目前广义的信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接受,简单来讲就是指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也可以这样来描述:不确定性导致正面的结果为机遇,导致负面的结果为损失。由此可以引申,信贷风险,就是指由于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蒙受损失或者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掌握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因为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风险规避,而在于在承受适当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假如纯粹地从降低损失的视角去理解信贷风险,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唯风险控制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而忽视了风险与收益的互相平衡实质,更不符合商业银行自始至终所坚持的在管理风险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因为从根本上讲,拒绝风险就是拒绝盈利,回避风险就是回避盈利。信贷业务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商业银行正是因为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信贷风险而获取了高额的利润。正如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所说:“银行家的任务就是管理风险,而不是避免风险。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三、信贷风险管理

所谓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信贷损失的主观因素进行有效地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损失、提高信贷质量,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信贷管理活动。

深度理解信贷风险管理要从以下四点来把握。一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的对象是风险;二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三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营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安全经营保障;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5]。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有效决策的制度安排,依据其可能掌握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决策机制来管理贷款风险,实现经营目标[6]。

四、信贷风险管理程序

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也就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步骤,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三个环节。信贷风险的识别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种信贷风险发生前,对信贷风险的成因、类型及其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这是管理信贷风险的开始,即在贷款决策之前,收集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背景信息资料,初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辨识出信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性质。风险识别是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7]。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实务中,一般通过对信贷客户的财务分析、行业及产品市场分析、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分析、信用记录分析、资金用途分析、还款来源分析、担保分析等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只有正确识别信贷风险,才能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引发风险的原因,从而提出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办法。信贷风险的评估是指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理论以及经验判断,对信贷对象、信贷品种、贷款方式等所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的一种量化反映,以评价信贷风险的程度及指导信贷决策。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定性方法是制作风险评估系图,还有用来确定风险对企业影响的其他工具,比如情景设计、敏感性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软件包和对现有数据的分析。风险识别程序不是连续的,风险识别程序常常是每年或每季度执行一次。经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之后,商业银行就可依据之前评判的风险大小等级,采取灵活且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处理,使风险控制在可消化的范围之内。信贷风险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信贷风险损失发生前控制与避免风险损失;二是在信贷风险发生后化解风险或寻求经济补偿。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处理对策应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四种。(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凌江怀. 商业银行风险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梅英.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孔艳杰.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马媛.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5]阮廷秀. 越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贷后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使审批责任落到人。同时,加强对审批人的考核管理,综合评价审批人的决策质量,制定对审批人的奖惩细则,对因审批不当造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执行专职审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轮换。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一是将原信贷部门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职能转由风险管理部门履行,统一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与制度,信贷前、后台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将“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开,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信贷前后台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业审计监督。对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于尔根·艾希贝格尔,伊恩·哈珀.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贷后管理论文篇8

    存货质押融资中的物流企业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作为银行和贷款企业的货物保管服务商参与其中;另一种是凭借银行授予的授信额度直接为贷款企业提供资金和质押物监管服务,即贷款企业向物流企业出质,物流企业将银行授予的授信额度分解给贷款企业,本文称之为授信融资模式。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商业银行无法混业经营的问题,在降低借贷门槛及提高贷款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的优势,较之前者更具代表性。

    授信融资时,物流企业并不清楚贷款企业是否按合约规定使用资金,以及能否按时按量归还贷款。因此,有必要对贷款企业进行监管。据此,本文从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实际出发,借助演化博弈的方法,建立了贷款企业诚信和物流企业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了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得到博弈双方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以及演化稳定策略。最后,数值仿真了模型的演化轨迹,进一步验证了稳定性分析的结果。

    一、演化博弈模型

    融资合约生效后,贷款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在资金使用及还本付息时存在两种行为选择:诚实和欺骗。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也有两种行为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由于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为便于分析,进行如下假设:一是博弈方为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二是贷款企业的策略选择为诚实和欺骗,物流企业的策略选择为监管和不监管;三是若贷款企业选择欺骗,物流企业只要监管就会发现其欺骗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1.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和假设,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的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的8个指标分别对应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选择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值,该收益矩阵能较好地反映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在一次融资业务中的收益分配情况。若该博弈为一次性静态博弈,其纳什均衡为(诚实,不监管)。实践中,物流企业为保持稳定的客户群,贷款企业为保障获取贷款资金的便利性,他们的合作通常是长期且重复进行的。同时,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及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融资时受多种因素作用,要求根据对方的行为不断调整自身的策略,最终在试错中达到均衡。演化博弈论针对有限理性博弈方的策略和行为进行动态稳定性分析,由于具有较强的博弈论现实基础和高可信度的结论,因此,本文借助该理论研究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

    2.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策略

    博弈初始,假设贷款企业选择“诚实”策略的比例为x,选择“欺骗”策略的比例为1-x;物流企业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的比例分别为y和1-y。由表1可知,贷款企业选择

    由式(5),得到雅各比矩阵为

    将各均衡点的坐标值代入式(6)和式(7),由J的行列式和迹的取值情况,分析局部稳定性如表2所示。其中,系统的不稳定点为(0,0)、(1,1);鞍点为();ESS为(1,0)、(0,1)。

    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的动态演化相位,见图1。其中鞍点E()和2个不稳定均衡点(0,0)、(1,1)连成的折线可以认为是系统收敛于不同策略的临界线。当初值位于不同区域时,系统将收敛于不同的均衡点,说明初值对系统的演化结果有显着的影响;即初值位于折线上方区域Ⅰ时,系统将收敛于(0,1)点,其位于折线下方区域Ⅱ时,系统将收敛于(1,0)点。由表2可知,模型中欺骗收益、罚金和监管成本等参数同样影响系统的演化结果,这给贷款双方控制演化方向、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数值仿真及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物流企业和贷款企业融资合作的演化过程,本文采用数值方法仿真系统演化的时间历程,即数值计算由式(3)、式(4)构成的彼此耦合的非线性方程,分别改变两类企业的概率初值、欺骗收益、罚金和监管成本等参数计算系统的演化轨迹。

    1.初始概率对演化结果的影响(见图2)

    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纵坐标表示物流企业选择“监管”策略的概率,横坐标为演化时间,是贷款企业选择诚实策略的初始概率,从图2a中各曲线司以看出,物流企业策略选择的演化结果和收敛速度的快慢与贷款企业初始概率的取值密切相关。当取值较大时,演化曲线快速地向Y=0收敛,即物流企业选择不监管;而当取值较小时,演化曲线快速地向y=1收敛,即物流企业选择监管。改变y的初值继续仿真,结果如图2b、图2c和图2d所示,它们与图2a中分析结论一致,只是当y的初值越大时,更多的演化曲线收敛到y=1,而且收敛的速度更快。

    图2 贷款企业诚实概率的初值对物流企业策略演化的影响

    2.欺骗收益和罚金对演化结果的影响(见图3)

    图3 部分参数对贷款企业诚实概率演化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欺骗收益和罚金对贷款企业“诚实”概率演化的影响,

    图4 部分参数对物流企业监管概率演化的影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