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纤维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26

纤维艺术论文

纤维艺术论文篇1

一、纤维艺术的定义和特性

1.纤维艺术的定义

纤维艺术是指利用动、植物的自然纤维,如丝、毛、棉、麻等,或者以人工合成而制造出来的纤维为原材料,采用缝缀、缠绕、编结、粘贴等多种手段,制作衣物装饰、鞋帽装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室内外环境装饰等用途的,形成或立体、或平面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段。通常来说,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平面织物,如壁挂、地毯等;立体状态的织物,如软雕塑等,还有一些日常的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在家具、家居空间中被广泛应用的利用纤维进行情感表达和装饰的艺术作品。

2.纤维艺术的特性

首先是触感的多样性。纤维艺术因其选取材料的特殊性,具有材料触感丰富多彩的特性。纤维艺术的材料主要是以各种动、植物的自然纤维,人工合成的纤维为主,并且制作的方法大多是以编织、缠绕为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样貌和材质,所具备的触感都多种多样,比如柔软的、细腻的、紧密的、坚硬的、厚重的、疏松的,各自均有不同的接触手感,给人以无尽的体验与享受。其次,是材料的丰富性。纤维艺术选取材料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被用作制作工艺品的,都能被纳入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丝、毛、棉、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人们挖掘和开发了更多的纤维材质加以利用,例如竹、棕丝、藤、木材、柳条等自然纤维材料。

二、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现代纤维艺术大致可分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类型。平面的纤维艺术品,包括各种墙壁装饰、家居布艺装饰、地毯等;而立体的纤维艺术品,则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点和所占空间大小,呈现出小软纤维艺术品和立体雕塑两种风格。平面纤维艺术品的种类丰富,比较突出的是壁挂这种形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壁挂是纤维艺术最先应用的艺术形式,并且与纤维发展历史相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壁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立体纤维艺术品的出现,是对传统纤维艺术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软雕塑。软雕塑将原材料的适用范围扩大,将金属、木材等坚硬的物质引入,并与其他柔软的纤维相结合,或者在坚硬物材料的框架上进行缠绕,或者直接将具备站立特性的纤维材料进行编织,将两者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形成坚硬的立体框架与柔软的原材料相结合的特殊形式,营造了立体有型的艺术观感。无论平面纤维艺术品,还是立体纤维艺术品,都是纤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人们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被创作出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纤维艺术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纤维艺术中,艺术家们并不是简单地将材料进行堆积,而是充分发挥材料的某些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功效,从而完成其内在特性与外在功用的完美统一,并给予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美的体验和享受。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制作理念与材质的一致性,从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将材料特质与特定造型相融合,使其具备最恰如其分的审美价值。

1.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脉脉温情

居室空间由钢筋水泥构造而成,给人的印象是冰冷、坚硬、阴暗且无空间特征的,而纤维艺术本身具有柔软、温暖和情感的特征,它的加入和点缀,能够改变居室空间的冰冷气息,达到暗示人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动态、甚至改变空间分布秩序的作用。纤维艺术对居室空间的介入,使其变得柔和、温情,散发出温馨家庭的浓厚意味。

2.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诗情画意

纤维艺术所使用的原材料材质广泛,形态各异,颜色也千差万别,能够表现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居室环境中。再加上纤维本身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具有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能够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并与周围的居室环境适应和融合,让人获得精神和视觉方面的双重享受。同时,纤维艺术作品做具有的节奏感和韵律,能够将居室空间进行分割,使其出现交错与重组的神秘感,更加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居室内的线条变得既柔和又丰富,从而在单调的居室空间内形成弹性的张力,使环境显示出画面丰富多彩和诗情画意的情调。

3.纤维艺术与居室空间设计融为一体

纤维艺术论文篇2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纤维艺术论文篇3

和大多数艺术类课程类似,现代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也设置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大块,因为涉及到材料和技法操作,实践学时所占比例较大。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类似,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事先准备好材料与工具,但和大部分实践课程所明确要求的材料工具不同的是——现代纤维艺术课程无法明确指定学生购买某种特定的软材料。其原因和这门专业的学科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纤维艺术这门学科应属典型的材料型艺术,是以纤维材料来定性的。在艺术发展史上,纤维艺术能完成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变迁与超越,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于对新材料的关注与应用。在软材料领域,纤维的种类繁多,不同材料所涉及的操作技法也不一样,可供我们创作的材料异常丰富,不仅仅只有毛钱,线绳等常规材料,还包括纺织品、纸等,现代高科技新型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如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金属纤维、纳米纤维、橡胶纤维等许多品种。纤维材料的处理也不仅仅只有传统典型的钩编织绣等技法,有很多简单的技法,比如粘连,缠绕、包裹、捆绑、悬挂、排列也能表现出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如果给学生指定某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话,会极大地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他们把一些技巧比较复杂的,如编结、针织、刺绣等技法掌握得很成熟,也经常使最后的作品沦为某种常见的日用工艺品或者手工玩具,而这恰恰是违背课程启发创新思维这一教学目的的。而且,软材料处理的知识体系是相当庞杂的,某些专业知识还需要专业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要做到在短短的课程中间面面俱到也是不太可能的。

通常,此类课程是按照“技法”进行内容设置的,即按编织、刺绣、印染等传统技法来逐一安排实践学习,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材料先行”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之中,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稍稍改进一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于“材料”在现代纤维艺术的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只进行命题设置,并不严格规定学生采用何种材料完成制作,甚至鼓励他们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但要求是必须首先将材料准备好,在没有任何创新想法和技能训练之前就将各种感兴趣的软材料带到课堂上来。这样要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课桌上堆满各式各样的软材料时,只要稍加以创意的引导与技法的教授,学生们的创作激情就会被点燃。我们知道,在服装设计领域,面料是设计创意的灵魂,很多优秀的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出自设计师在接触到精致面料的那一刹那。美国当代艺术家戴安娜也说,“我在材料里听到我的想法”。采用材料为主,材料先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诱导学生自己创作,使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中来。

2专业交叉——在保持课程性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注意

进行专业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它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对比现代纤维艺术专业,工业设计是研究产品造型、功能等应用价值的设计专业,设计所涉及的材料除了硬质材料,如塑料、木材、金属等,也离不开对于软材料的使用及探索。属性各样的动、植物纤维与人造化学纤维也是产品设计与创作的丰富源泉。在当今的优秀产品设计中,使用纤维软材料及其特性来进行创作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懒人沙发”、“水母灯”等产品。近几年来,这种独特软材料的价值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重视并发展。

在工业设计专业背景下开设的现代纤维艺术课程,可以将纤维材料的功能与特性引入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创意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也可将产品设计的相关思路导入具体的软材料的操作技法中去,这样都可以给予学生的产品设计以新的创意思路,为设计提供更多更广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设置中,整体的课程安排还是应该按照纤维艺术的专业教学要求来进行,保持专业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但我们可以在部分课堂小作业的命题上做出调整,以实现两个专业间交叉互用,比如在“编结”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设置的作业命题为“手链的功能创新”。学生们可在手链的材料运用、功能开发、技法完善、样式色彩等方面做出多样的尝试,拓宽原有的设计思路甚至产生创新性的发现。例如,学生在手链末端的开合方式上做出了多样尝试,使手链解扣的功能和样式有了更多巧妙的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但也要注意保持专业的传承与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评判标准上,因为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颇具创意,但不注意细节处理有些粗制滥造的创作,由于没有强调纤维专业独特的评判标准,一些学生还自认为是艺术的风格化表现。我们评价纺织纤维创作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作品的精美程度,一个拥有细密齐整针脚、精致美观做工的手工艺品往往令人爱不释手,这也是作品价值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一门在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技法上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如果单纯强调培养目标中的创新目的,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创作很难与一些幼儿阶段的手工作品拉开差距。这样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习惯和设计实践。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专业相对独立的材料处理、技法传承、评价鉴赏等专业知识,也要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创新,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思维变革——解决存在于学生思想认识上对于课程学习意义的理解偏差

对于像纤维艺术这样强调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创作出一两件出色的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亲自动手的乐趣,引发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层次观察与思考,接受文化学术与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的。在这个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工业信息化的时代,对比“媒体”、“网络”、“数字化”这些概念,提起“动手劳动”一词就显得灰头土脸,缺乏时代感。学生大多本能的对此不感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热情与动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指导教师,在开课初始就必须加强对课程学习意义及动手实践作用重要性的解读,使学生们明白“动手能力”不仅仅对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补益作用,而且对于现代文明结构的延续、人类生存状态全面性维护以及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学习动机与兴趣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至始自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课程初始就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风气与学习氛围,这对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行为的实施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另外,在学生群体中也经常存在一些对于课程设置的认识误区。由于受传统习俗男女分工观念以及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女学生对于纤维软材料技法操作的兴趣爱好相差很大。一些男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差,而大部分女生则很感兴趣,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完成一件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程初始就要提出并驳斥这种认识误区和怠惰借口,好的创意不分男女,也没有性别、国籍、老幼之别,只有突破固有、旧有的概念束缚,才能达到创作的“无人之境”!教师还要着重强调完成课程的重要意义与训练目的,即任何一种材料与技法只是设计思想观念表达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材料,手工的方式,细致的态度仅仅是一种设计表达语言,我们只有熟练掌握运用多种方式,才可能达到设计的自由与创新。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针对一些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提出一些解决兴趣差异的办法。比如在严格保证制作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所需技巧不那么复杂,但在形态构成、使用方式等方面颇具创意的作品,调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

4结语

纤维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纤维设计;艺术表现;室内空间

在现代室内艺术之中,纤维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语言,以其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材料使用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独树一帜。现代纤维艺术可以说是极具传统与兼容功能的表现性艺术类别,时间发展到现代社会,从形态上分为平面与立体两个类别;从风格上来说,表现为写实风格,抽象风格,装饰风格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风格,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在表现语言上呈现出具像化,立体化的发展方向。以下以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纤维艺术的材料语言

纤维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设计师对于不同材质的领悟能力的体现,对于其材料的质感与肌理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创作灵感,营造出不同材料的不同肌理。纤维艺术材料利用自身的表现张力,维持纤维艺术的创作面,增加艺术的表达效果,提高触觉上的诱惑力,加强纤维艺术的表达效果。无论是传统的纤维艺术品,还是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艺术设计,都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审美赏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形式促进表现,用表达呈现诉求,这就是纤维艺术的材料语言。

从半浮雕的立体纤维艺术产生以后,设计师对于纤维艺术的创作表现也逐渐提高与改善,成为新的设计潮流,同时作为民族艺术的崛起标志,如唐卡、挂毯等纤维艺术品已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中。以这些艺术品为基础的纤维艺术,提高了纤维艺术对于材料的诉求,以及通过材料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纤维艺术已经成为具有装饰性与艺术效果的设计品。

二、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

传统的纤维艺术设计品,所指的就是如挂毯、壁挂等具有视觉表现张力的图形设计。纤维只是艺术家构思造型语言的材料,但不是创作本身。在艺术表现力上进行了再创作,设计师以传统技艺为基础,利用现代加工手段,进行了创新创意,从而构思出具有丰富含义和内涵的作品,可以通过感受不同作品的不同材质以及不同的肌理,进行全面化的渲染。

从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粗犷还是细腻,无论是华丽还是质朴,都是对于纤维设计品的材质的肌理进行表达,而且设计作品也是利用肌理来实现表达的。政府艺术家堪达雷里的代表作品《秋之印象》就是利用材料的纤维艺术语言来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表达效果。纤维艺术有着强大的表现领域,在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空间这一载体,利用不同材质、肌理对于艺术魅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纤维艺术实际上是利用材料的肌理,诉说艺术品的生命力。

三、纤维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表达

纤维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随着时间的积累与过程的呈现已经逐渐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共鸣,逐渐地作用到了现代的空间设计之中,从而形成了具有判断力居住环境的艺术品。纤维艺术作品,有效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出了艺术气氛,同时也改变了室内的 “温度”。

纤维艺术设计品,在现代各个类别建筑空间环境当中,不仅是空间划分的设计因素之一,也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空间氛围,形成了具有独特感染力的形式语言。现代纤维艺术比之其他室内设计的艺术形式更具有肌理的触觉及丰满的表现形式。现代纤维设计品对于现代环境艺术氛围,实现了优化调节室内空间维度的作用,促进了优化升级,也形成纤维艺术的特殊的“场”,促进生活空间的舒适度。

四、结论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相比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更加丰满的表现张力,为室内空间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态,促进了空间艺术化的形成,促进设计的感官艺术与表现力,形成无声的实用性表现语言,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本文针对纤维艺术的表现艺术进行了分析,从纤维艺术的材料语言、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纤维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表达进行分析与梳理,希望未来对纤维艺术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英.环境空间中的纤维艺术[J].美术大观,2009(02).

[2]李当岐.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美术之友, 2009(01).

[3]王檬檬.当纤维艺术介入公共空间[J].画刊, 2007(11).

纤维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纤维艺术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线上学习平台

前言

纤维艺术因其对材料、表现手法、艺术领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承古博今。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大手段。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尤为迅猛,近百所高校紧追时代潮流开创纤维艺术专业,有教学就会有教学问题。我国针对纤维艺术课程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和探索,国内各高校的纤维艺术创新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纤维艺术课程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了解并分析学者对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此为研究目的,笔者综述纤维艺术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便本研究为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背景及现状

中国纤维艺术在万曼、袁运甫、林乐成等纤维艺术家们的带领下迅速发展。以林乐成教授为带头人发起的“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更是直接将中国推向国际纤维艺术中心舞台。在林乐成教授的带领下,一百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纤维艺术专业或课程。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过20多年,除了以清华美院代表的几所高校设置了独立的纤维艺术系和纤维艺术专业以外,大部分高校的纤维艺术课程偏向于设计方向,融合其中,并未独立,从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纤维艺术与其他学科极高的包容性与共生性。

2教学存在的问题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化教育日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1]。先继承再发扬,是中国学习传承的一贯思维,就像中国武术一般,要想发挥出中国武术强大实力,就得先学会扎马步。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纤维艺术课程都是习惯性地先从学习理论、技艺开始。笔者注意到,从2007年郑怡艳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纤维材料表达的创新能力。然而到了2020年有关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章中提出的课程问题依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一直困扰着纤维艺术教师。笔者结合各文献总结得出缺乏创新有几方面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课时数不够,无法在短课时内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会影响学生对纤维艺术的看法和创新。认为纤维艺术是女性艺术,学生进而缺乏学习积极性,通常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只能讲授一到两种比较基础的制作技法,让学生做一些粗浅的尝试[2]。学生对材料的挖掘与感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创作阶段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流于表面,为了达到成果性评价的要求,久而久之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便变为学习一两种编织技法为主,形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呈现出重技术轻艺术倾向。因此课时不够是众多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高校的难题之一。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或思想观念保守。授课教师个人掌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学术交流机会较少,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缺乏时效性,教师专业视野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狭隘,墨守成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找不到课程兴趣点所在,缺少学习积极性,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三是错误的传统观念,谈到纤维艺术编织技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编织的装饰性,只有观赏作用,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从而萌生出没有学习必要性的想法。这都是对纤维艺术的理解不够导致的。

3解决方法

针对影响纤维艺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郑怡艳2007年在《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初探》中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模式。三个阶段承前启后,从理论到创新,每一步骤都围绕着后期的创作展开。虽没有说明需要多少课时,但提出了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往后2011-2020年发表的有关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关于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有众多,大致分为十四类。a:重视编织技术,在技术中寻找创新;b:与环境空间相联系,提出命题创作;c:课内外教学相结合;d:组织观摩学习交流,以赛促学;e: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f:工作室,校企合作;g:与其他专业相结合;h: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i:强化师资队伍建设;j:重视技术与文化的积累;k:多赏、多看、多感悟;l:增加课时;m:纠正错误观念;n:鼓励材料运用多样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与实习基地是最热门的一个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原因在于工作室与校企合作都能增加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方面有很多益处:一是能弥补学校资源场地不足的缺陷,学校能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与丰富资源培养学生;二是企业能持续提供市场最新动向、市场需求,方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了解最新材料,从中学生可以找到发展趋势,为学生创新创作提供一个方向;三是能结合社会的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其中白雪姣更是新颖地提出要与纤维材料研发人员保持交流,目的也是时刻了解纤维艺术界创作材料最新动向;四是纠正错误传统观念,在企业中学习理论实践业务,能够直观让学生看到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找到未来就业方向。纤维艺术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艺术,闭门造车难以在纤维艺术前沿留存,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市场动向,增加交流机会,恰巧迎合了这一特点。其次是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陈鸿伟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将带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图腾纹样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解构、重组,融入纤维艺术。立足于当地民族特色,再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让学生有立足点,也有展望处。另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这一部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理论学习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一种是实践学习时采用的措施。2013年黄晓蔓提出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交流学习,并组织市场调研,是线下的常规操作。而到了2019年王锡金为了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将审美与实用达到统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契机,调整课内外时间,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摩学习或重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工作室提供项目的学习下,学生将会获取到深层次的实践技能。2020年袁新林的观点比较符合现代潮流的发展,科技的融入是纤维艺术界应敞开怀抱欢迎的一件事情。利用网上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录播),结合线下面授(解决重难点与共性问题)。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短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汲取纤维艺术的知识,感受纤维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推行网上学习平台,是当今时代解决课时短造成的抑制创新能力问题的最好方法,学习平台录播的形式可以纳入理论模块与技法传授模块,一来可以将上课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利用率;二来学习平台上纤维艺术课程的分享,解决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三来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纤维艺术和纤维材料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系统的讲解;四来可以保留更多课上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和创作实践;五来对于有兴趣深入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而不需要受到课程的限制。但是笔者查阅过现在比较盛行的大学慕课mooc学习平台、一席平台,以及学生界比较流行的bilibili视频平台,均暂未找到相关纤维艺术教学课程内容。很大原因在于纤维艺术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繁杂庞大,录播纤维艺术课程将会是一门大工程。如若各大高校纤维艺术教师能够合作完成这一宏大项目,相信能够实现林乐成教授提出的让纤维艺术“无门槛”,收获“让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改变刻板印象,喜欢上纤维艺术创作。

4结论

纤维艺术作为艺术的长春花,科技时代的到来只会让它绽放得更加辉煌,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加入,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对升级师资力量的速率要求更快,对并未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来说,这更加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展,联合培养将会是纤维艺术教育的大势所趋。相信校企合作与线上学习平台的融入,解决了抑制创新能力的问题之后,教师能回归到纤维艺术的创新教学上,将理论与技艺交给平台,与企业共同培养。如今纤维艺术的归属问题仍旧模糊不清,把它归入哪一个专业,纤维艺术的全面性都会有所删减,纤维艺术的创新也会多有偏颇,寻找的合作企业也会有所不同。而它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得到的创新成果,也是再某一专业领域中作为一种材料附属,纤维艺术能不能从课程变成专业,或者更好地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而不至于失去特性,成为专业附属,还需要更多学者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飞峰,郑高杰.将传统手工编织与纤维艺术课堂教学融合的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10):43-45.

纤维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纤维;艺术;发展

一. 纤维艺术的传统性

纤维艺术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品种,它的形成与发展几乎于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同步。在理论中无从找其源头,但在各民族古代出土文物中都会找到纤维织物。纤维在各民族的理解和定位也是有所不同的,但都是用纤维编织手法形成的,所以在这点上又是相同的,这就使得现在的纤维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上能达成共视。

纤维艺术是一个新生词,在以前各民族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在中国通过织法和材料的不同把缂丝称之为“缂织(KO-SUU)”或称“丝织挂毯(SLIK TAPESTUY)”。在日本,缂织自唐代开始传入,被称为“缀织”、“缀锦”。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的可布特织物,以缂毛为主要特征,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南美洲自秘鲁南部到智利中部之间太平洋沿岸的印地安织物中,缂毛织物被称之为“裂缝壁挂”。

早期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纤维织物的形式比较单一,色彩和图案也比较简单,大多以几合纹为主。在欧洲以前建筑多是石头的,为了更温暖而出现了壁毯、地毯等,到后来发展不但要求温暖而且要美观。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是壁挂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最早以拉菲尔的编织作品和绘画一样有名。在其后鲁本斯、革雅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从事纤维创作。当时的壁挂追求的是油画效果,绘画风格写实,多反映的是皇宫贵族和宗教信仰,许多作品规模巨大,既有装饰风格,又有绘画的表现力,还有纤维编织的独特表现力,而且其编织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到20世纪,随着经济、政治、战争的进行,但纤维艺术一直延续着。如让吕尔萨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在奥比尤圣开设了壁挂工厂,标志着现代壁挂艺术运动的开始。1961年,让吕尔萨与一批艺术家在瑞士洛桑创建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创立了全球纤维艺术的展示舞台——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此,洛桑成了国际现代壁挂艺术的活动中心和展示舞台。而现在,在中国纤维艺术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民间普遍发展的厚重根基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分析当代世界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状,顺时应势,勇敢并极具创造性的举办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二.形式的多样性

与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相比,纤维艺术就是用毛、麻、棉、丝等手段进行创造的艺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挂毯,而现代的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出了传统的“地毯、壁挂”以外,立体软雕塑、空间装置也很常用。与传统纤维艺术相比,现代纤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雕塑性。传统的纤维艺术如地毯,壁挂,缂丝等作品主要是平面作品。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纤维艺术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空间化的三维作品,“软雕塑”——具有柔韧性和弹性的雕塑。

三.材料与手法的丰富性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空间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纤维艺术”因其使用的材料——纤维而得名。这种称谓强调了材质的特殊性,给人以明确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纤维材料有天然和人造两类,无论是哪一类,都具有其色彩、机理、质感的不同,不同的材料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给人的触觉和视觉也是不同的。

材质的创新引发了越来越丰富的制作工艺。无论是运用传统材料还是现代新材料,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工艺,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感受。作为纤维艺术其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特别是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缂织、高比林是传统纤维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法,其追求绘画性,将一根根纤维仅仅作为勾形铺色之用的材料。而现在更多的材料,更多的表现手法都极大的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例如,编织、环结、缠绕、缝缀、拼贴以及染、绘、喷、印等,而且许多艺术家还将科学技术引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中来。美国艺术家辛西亚的《奔流》、《湖雨》利用电脑织机为创作工具,使用三层经线的方式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在织物的肌理和结构方面展现的无尽的想象力。不同种类和色彩的线叠加与覆盖,产生了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多层次的微妙的变化。

四.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

今天,所谓后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一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纤维艺术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无疑使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含义和诸多方面也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新东西层出不穷。现代纤维艺术家应该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因此,纤维材料的合理使用,装饰法则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的合理利用对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纤维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纤维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贴于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