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8-07 22:38:22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1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民意调查报告,对民众对官方在宏观调控、改革创新、保障民生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满意度进行评估。

报告显示,对于中国高层近一年来出台的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大决策,65.6%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为0.4%;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57.6%的民众表示满意,2.4%的民众表示不满。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落实情况,92.2%的居民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在群众安全感方面,7.2%的城镇居民表示不满意,这一比例在农村为5.3%。

对于未来消费情况,21.7%的居民表示很有信心,55.8%的民众表示有一定信心,15.4%的居民表示没有信心。

报告还调查了企业对于未来中国消费热点的预估,占比最高的选项分别是健康(72.5%)、养老(62.6%)、教育(53.8%)和电子商务(49.0%)。对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89.8%的企业选择了收入水平低、46.0%的企业认为消费政策不完善、28.2%的企业认为流通领域不畅通,20.4%的企业指出是产品不适应需求。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2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3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

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4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10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5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6

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的预期目标;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一)“十五”期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年的7699.94元上升到**年的10809.71元,年均增长11.97%,比的“十五”计划目标高出了近3个百分点。

(二)收入渠道多元化,经营、财产、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拓展了就业渠道,为城镇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居民财产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城镇居民获得收入的渠道趋向多元化,工薪收入以外的其它收入成为城镇居民“十五”时期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1、工薪收入增加。随着城镇居民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职工正确面对下岗、失业、分流、内退等工作岗位的变动,失业后不再是被动地等靠单位或政府来安排再就业,而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再就业,外出打工获得其它劳动收入。**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7222.83元,比**年增长40.67%,年均增长12.05%。

2、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业主经营净收入成倍增长。“十五”期间,我区非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成员中从事非公经济的人数增加,收入增长。**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79.79元,比**年的168.16元增长66.38%,年均增长18.5%。

3、城镇居民财产增值投资意识增强,股息红利收入大幅增长。**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股息红利收入30.28元,比**年增长4.3倍,表明人们的理财观念发生了变化,银行存款不再是人们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唯一渠道。让家庭财产保值增值是当前城镇居民投资理财的新理念,也是居民家庭财产增收的新趋向。未来居民家庭投资走向将是投资房地产、购买基金和有价证券等。

4、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努力提高早期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给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3600.16元,比**年增长52.86%,年均增长15.19%,其中离退休金增长58.65%,年均增长16.63%。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各种救济收入,失业保险金和辞退金等其他转移性收入也不断增加。

(三)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有新变化。“十五”期间,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其收入构成也随之变化,收入比重呈现两升两降。**年,城镇居民的全部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6.82%,比**年上升0.14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6%,比**年上升0.4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1.06%,比**年下降2.4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8.53%,比**年下降2.53个百分点。

二、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29.52元,恩格尔系数达到42.35%,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正逐步向富裕阶段迈进。同**年相比,由于受消费价格的影响,吃的比重上升2.35个百分点,穿、住、交通通信等都略有下降,而医疗保健比重上升了4.16个百分点,已高于吃的比重,跃居第一位,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服务性消费、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美容用品和美容费支出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五大消费热点和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一)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十五”期间,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追求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807.57元,比**年增长1.57%。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稳定,副食上升。**年与**年相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粮食消费量为80千克,基本持平;各类鲜菜消费量人均126千克,增长2.83%;肉禽类及制品人均34.08千克,下降14.2%;蛋类人均9.72千克,下降6.9%;各类鱼虾及水产品人均15.12千克,下降7.47%;各种鲜奶及奶制品人均22.68千克,增长62.93%。

(二)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统计资料表明,**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65.86元,比**年增长48.25%,年均增长14.02%。

(三)教育支出成为“十五”期间城镇居民消费的亮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每一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都用在子女教育上,**年城镇居民教育人均支出569.75元,比**年增长9.72%,年均增长3.14%。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逐年提升的同时,城镇居民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消费倾向走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受未来预期消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即期消费能力受到削弱,人们对未来就业前景不乐观,对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突发事件表示担忧,存钱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心理明显增强,极大地抑制了即期消费,使其沉淀下来,暂时退出消费领域,致使“十五”期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最终消费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1.33%,比**年的89.75%下降28.42个百分点。面对消费倾向逐年减弱之势,一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财政支付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经济基础;二要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把沉淀下来的即期消费变为现实的即期消费;三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建立扩大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让更多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居民死因 死亡率 漏报率

中图分类号:RC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67-01

居民死亡资料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准确反映人民的健康状况,为评估我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估计漏报率,校正人群报告死亡率,我区在2009年6-10月,开展了2008年死因漏报现场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乡镇(街道),再从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居委会),所抽取的行政村(居委会)内每户家庭均为抽样家庭。

1.2 方法

1.2.1 人口资料的收集收集样本村(居委会)2007~2008年年末分年龄、性别户籍人口数资料,出生人数。

1.2.2 调查内容

1.2.2.1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等;

1.2.2.2 死亡信息: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导致死亡的疾病或事件、生前诊疗经过等

1.2.3 入户调查调查员走访所抽中样本村(居委会)的每户家庭,询问户籍人口过去1年中所发生的出生信息、死亡信息,并填写相关表格。

1.2.3.1 出生信息的收集询问家庭基本情况,对过去1年内有新生儿出生的家庭,要询问出生婴儿的相关情况,并询问其出生婴儿是否存活,填写出生信息表。如果出生婴儿夭折则还需要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1.2.3.2 死亡信息的收集询问家庭基本情况后,对过去1年内有家庭成员死亡的,则需详细询问相关死亡信息,并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2 结果

本次调查12个村,共调查9685户,调查人口数40124人,共查出出生儿童250人,与原出生登记相符,未发现出生漏登儿童和死亡漏报病例;共查出死亡284例,2008年网络直报268例,发现死亡漏报14例,漏报率为4.93%,粗死亡率7.1‰,高于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的结果6.0878‰[1],期望寿命77.59岁;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3 讨论

我区公安、民政、卫生三部门在2007年联合下发了《认真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和加强相互协调》的有关文件,到2008年三部门基本对接到位,派出所凭卫生部门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才能注销户口,基本卡住了漏报,而本次死因漏报发现集中在邗上街办,地处为新城区,区内多为新建商品房,实际居住人口户籍复杂,外来人口多,且流动性大,办理相关手续时未在本区办理,而其他区未全面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局部地区的派出所和卫生部门未衔接到位,不能做到全部把关,有待进一步协调到位。完善死因报告工作制度,把原来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统一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质量的同时杜绝漏报,更好的体现我区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篇8

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民意期待】舆论普遍关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民意期待】面对近期CPI高位徘徊、小麦主产区遭遇罕见干旱,如何稳控物价、严防通胀成为重大民生关切。

【报告回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民意期待】新华网两会民意调查显示,抑制房价、“让百姓居者有其屋”名列榜首。

【报告回应】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主要措施包括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民意期待】“收入分配”问题持续位居民意调查前列,公众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将“蛋糕”分好。

【报告回应】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民意期待】在人民网的两会调查中,包括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以遥遥领先的票数位居首位。

【报告回应】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民意期待】“问题食品”时有曝光,群众对把好“餐桌上的安全”充满期待。

【报告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民意期待】“反腐倡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政权巩固,持续高居民意关注热点前列。

【报告回应】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尚未解决,促进“优质、均衡、公平”成为新期待。

【报告回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民意期待】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

推荐期刊